中式教育是否缺乏「批判性思維」?

我老是看國外評論人和媒體批評中國的教育方式不教學生critical thinking (批判性思維)。我對這個說法有點反駁。我以知乎為例,我覺得在中國批判性思維還是蠻普遍的。那我想問大家,你們覺得自己會批判性思維?如果會,那你是在哪兒學的?在學校嗎!可以闡述一下教你批判性思維的教師是如何打開了這扇門?

另追問:在國外的留學生,你們是否覺得國外的批判性思維多於中國的?

我倒是覺得美式教育總的來說確實強調批判性思維更多,但是到底做得到就不一定。我覺得美國很多人真的沒有這種能力,而中國很多人是有的。

再追個問:你們聽外國人批評中國缺乏批判性思維會不會感覺不爽?會不會反駁?


(一會過來慢慢更新)

麻煩把批判性思維(
Critical Thinking)定義清楚了,再討論好嗎?

目前而言「批判性思維」的定義廣泛採用於Robert Ennis的觀點,即合理的、反思性的思維,其目的在於決定我們的信念和行動。

而這個定義本身是來自於實用主義哲學的John Dewey,特別是杜威體系,即所謂的「反思性思維」,即:就是在對科學假說進行主動、持續和細緻的理性探究之前,先不要決定是接受還是反對——所謂的「延遲判斷」,言辭判斷的本質是驗證問題前保持基本的」立場無涉和中質化語境「,也就是說,我們在討論一個問題的時候,即使我們保存既有的觀點,但是我們在驗證階段,對於證據的選取和問題的分析都要保證」立場無涉「,最後再做中立語境的判斷。。

但是這種思維方式,和上面答案所謂的」價值無涉「(即主觀接受不同價值觀的存在性,在尊重存在性的情況下,做中立語境的討論),是完全不同的兩碼事,因為」價值無涉「涉及的是一種討論機制,用於建立公共語境,並不是一種判斷方法。

而Critical Thinking裡面的」批判性「實質上是」質疑「,但是這本質是」提問「,而不是」判斷「,即質疑是對觀念的理由、根據的提問,而不是對該觀念的判斷,更不是否定判斷。所以,批判性思維並不是」預先否定權威,再發出自己的觀點和判斷「(這是很早起Roth時代的批判性判斷方法,現在不採用這個定義了,),也不是」完全以自己的觀察為依據,在發出自己的判斷「,所以說,把小朋友們帶到一副不知情的美術作品前,各抒己見也並非什麼批判性思維。

其次,Critical Thinking還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應對性(reactive)的批判性思維」。通俗地說,以往教批判性思維的做法是:有一個觀點、假說或提議,要知道它好不好,有沒有道理,就要尋找其理由、證據,分析其推理,看它是否可以辯護,判定它是否可信可行。如果是,就是真的知識或可行的決策,就相信它、運用它。它強調理性,強調對已產生的信念進行經驗的檢驗和評估。判斷一個信念的可辯護性是確定知識。

2,建構性(constructive)的,它依然要評判假說、觀念、論證等,但它要通過構造新的替代假說、觀念、論證來評判它們。也就是說,批判性思維不是叫你單純去挑錯的。

其次,在美國教育發展史上,所謂的Critical Thinking被推入主流教育界是由於從:

David Hitchcock 《批判性思維:信息評估指南」(Critical Thinking:A Guide to Evaluating Information)》在83年的出版,到Alec Fisher和Michael Scriven的《FISHER A. Critical Thinking: an Introduction》,最後到90年代末,才被作為一個教育理念,納入到英美通識教育的培養目的中。。

以上才是所謂的「批判性思維」(Critical Thinking),本題目下很多人連定義都沒有搞清楚。。

故而,現在來回答問題:

1,中式教育是否缺乏批判性思維?

不是中式教育缺乏,是全球的教育系統都缺乏,事實上,批判性思維作為培養目標,到現在依然是通識教育裡面的純概念而已。如果要在高等教育裡面,實現系統性的批判性思維的培養,必然是需要開展實用主義的方法論教育課,從杜威哲學的方法論開始學習,最後引申到實用主義常用的案例分析教學上,才算是做了相關培養。。故而,全球都缺乏。而且根本不太可能靠通識教育來專門培養

2,中美兩國的民間是否有批判性思維的習慣,或者樸素的批判性思維的方法論?

嚴格來說,我覺得無論中美兩國,均不普遍,美國在基礎教育階段教的所謂思維大多是樸素版本的議事原則,即我們在一個寬容,互相舉證,表示立場,做公共討論而不做立場討論的議事原則,而不是批判性思維,這兩個沒有什麼關係,故而就米妖民間來說,基礎教育階段學的東西是否遵循我們另說,即使有效果,也只是相對而言只是這類議事原則的存在,正經場合不會出現過激反應而已,但是網路上是另一碼事。。

而通識教育系統裡面,也並沒有實質性的批判性思維的訓練,美國人在新自由主義以後,對於事物的判斷原則大部分還是價值判斷,以個人的價值觀取向來作為自我身份建構和公共事物判斷的依據,而不是批判性思維的判斷,大部分人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求證意識。一個簡單的東西,對西方行為主義政治學了解都知道一個政治價值的概念,而很多東西並不屬於政治價值的範疇,故不能做價值判斷,但至今美國廣泛存在的均是這種極度粗暴,無理性的價值判斷。。也就是說,很多人只是對自己的」發聲權「很在意,並且很享受發聲的行為本身和表達,對於發言內容的自我考證,真心不多。

我朝的狀況,我覺得半斤八兩,也沒好哪兒去。。故而中美兩國民間批判性思維的建構據不普遍,而且高等教育均沒有教過相關方法論


首先我引用一下維基百科對」批判性思維」的解釋:

批判性思考(日語:批判的思考,英語:critical thinking)或譯嚴謹的思考、明辨性思維、審辯式思維,是一種求清晰、求理性的思考方式。批判性思考相關研究著重於如何系統化地建構清晰思路,以及研究不清晰思路的特質。

1990年,一群美國學者發表了聯合聲明,對「批判性思考」做了以下界定:

我們認為批判性思考是一種有目的而自律的判斷,並對判斷的基礎就證據、概念、方法學、標準釐定、背景因素層面加以詮釋、分析、評估、推理與解釋……有理想批判性思考能力的人凡事習慣追根究柢,認知務求全面周到判斷必出於理據,心胸保持開放,態度保有彈性,評價必求公正,能坦然面對主觀偏見,判斷必求謹慎,且必要時願意重新思量,對爭議點清楚了解,處理複雜事物有條不紊,蓃集相關資料勤奮不懈,選取標準務求合理,專註於探索問題,而且在該問題該環境許可的情況下堅持尋求最精確的結果

最有意思的是這個:

「critical thinking」原意是指邏輯清晰嚴密的思考,而日語漢字譯法「批判的思考」與英語原文名稱「critical thinking」都有人認為會令人聯想到負面的批評(criticize)。常見翻譯「批判性思考」的「批判」兩字在中文語境容易令人聯想到否定、質疑與「邏輯清晰嚴密的思考」的意義有所差距。

為此,香港教育評議會曾建議譯為「明辨性思維」;香港立法局議員、前保安局長葉劉淑儀則認為應該譯作「嚴謹的思考」;亦有人主張譯為「審辯式思維」或直稱「慎思明辨」。

-----------------------------------------------------分割線-------------------------------------------------------

下面我說一下自己的看法,批判性思維是以邏輯作為基礎的,而我們關於邏輯相對來說是比較薄弱的。其次,對於是否缺乏批判性思維的教育,用下面的描述結合自己平時作出的判斷,大概是可以讓我們自我評判一下是否具有的。

如果你有上述的行為,那很正常,下面是原因:

----------------------------------------------------又是分割線---------------------------------------------------------

很抱歉由於沒有做過相關的研究,手裡也沒有相關的數據,所以沒辦法作出一個確切的結論,但是從本題角度來看,答主們只有很少部分具有。

最後,雖然批判性思維對我們的發展是有益的,但是就和民主,言論自由,被選舉權一樣,在想要獲得之前,需要想一想我為什麼想要?是不是因為受到了別人的影響?我真的了解『它』指的是什麼么?

以上,希望能有幫助。


我與題主看法不太相同。中國大陸的課程安排在批判性思維的講授方面不是多和少的問題,而是有和無的問題。我不太清楚美國的情況,也無法了解大陸每個角落的情況。因此,就我經驗範圍內的觀察,大陸的教育的確沒有教學生批判性思維

至於我本人,接觸批判性思維純屬個人愛好,學習批判性思維也純屬個人行為。我試過向周圍同學和家人推薦批判性思維方面的書籍,如學會提問 (豆瓣)。但就反饋而言,沒有一個人看。這還是平時比較愛看書的群體,在他們看來,學習批判性思維並非必須,只是一項可有可無的技能,大概和學開飛機沒什麼兩樣。

我學藝不精,不過還是想根據題主的問題描述,來說說批判性思維到底是個神馬東西。題主莫怪,我並沒有惡意。

題主說「我以知乎為例,我覺得在中國批判性思維還是蠻普遍的。

從批判性思維出發,我們需要確定一個論證是否在結構上是完整的。批判性思維告訴我們,論證=論點+論據。在這句話中,可以把「我覺得在中國批判性思維還是蠻普遍的」這個分句當做論點,而本應提供論據的部分,卻以「我以知乎為例」一筆帶過。

那麼根據批判性思維,我對此就可以提出如下問題

1知乎指什麼?是指知乎這個公司嗎?是指知乎上的用戶嗎?還是指知乎上的答案?是指稱全體還是指稱部分?如果指稱部分,是哪些人,哪些答案?

2知乎可以代表中國嗎?在何種程度上能夠代表中國?有相關統計數據嗎?有可靠文獻支持嗎?

問題當然不止這些,不過也夠用了。因此,我們可以說這個論證是失敗的。有觀點無論據,只能當做意見(opinion來看待,而不能指向事實(fact)

同樣的道理,「我倒是覺得美式教育總的來說確實強調批判性思維更多,但是到底做得到就不一定。我覺得美國很多人真的沒有這種能力,而中國很多人是有的」這句話也值得懷疑,就不細說了。

題主你看,批判性思維並不等同於「思考」,它是思考的一種,有著自己的一套方法。(和學過的辯證法是不是不太一樣?)此外,它更不等同於體驗和感悟,也不等同於應激性反應和激情式衝動。

當外國人說大陸缺乏批判性思維時,我是不會不爽的。大陸被人指出來的問題不止這一個,有些比這個要嚴重的多,很多情況下我也不會不爽。我覺得不能因為我生在大陸,就為這上邊的一切東西辯護,這不是愛國,是傻。相反,基於道德律而明辨是非才應是這個時代最愛國的行為。

傑里米·邊沁(Jeremy Bentham)曾說:我必須恐懼地拒絕愛國主義之名,如果為了成為我自己國家的朋友,我必須成為人類的敵人的話。

他說的多好啊。共勉。


首先,我想說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啊, problem solving 和 critical thinking都是學習生活中很重要的方面,但又沒有直接被學習到,所以很有討論的價值

從定義上來說,我對於critical thinking的定義來自於我教育心理學的教材 Human learning (Ormrod, 2004)

Different theorists define critical thinking somewhat differently, but for our purpose here we"ll define critical thinking as evaluating the accuracy, credibility, and worth of information and lines of reasoning.

Critical thinking is reflective, logical, and evidence-based. It also has a purposeful quality to it--- that is, the learner thinks critically in order to achieve a particular goal (Beyer, 1985; Halpern, 2008; Moon, 2008)

然後,在教學實踐中,有幾種形式的批判性思維是我們能遇到的 (Halpern, 1997,1998,2008; Nussbaum , 2008):

  • verbal reasoning 理解和評價口語和書面語中的說服技巧(persuasive techniques)
  • argument analysis 區分支持與不支持結論的理由
  • probabilistic reasoning 確定事件中的可能性和不確定性
  • Hypothesis testing 通過研究方法和已確定結論的相關性,判斷數據和研究結果的價值

那麼如何在課堂中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呢?

  • encourage intellectual skepticism 鼓勵理性的懷疑主義- by urging students to question and challenge things they read and hear
  • model critical thinking 老師要做批判性思維的示範
  • teach specific elements of argumentative reasoning, and have students develop persuasive arguments related to controversial issues 教授學生辯論的要素
  • occasionally ask students to defend a perspective quite different from their own 偶爾讓學生維護一個與自己觀點相悖的想法
  • help students understand that critical thinking involves considerable mental effort 幫助學生了解批判性思維的付出

這是美國的一本教育心理學教材教授老師如何教授給學生批判性思維,可以幫助大家進行中美教育對比。

總結一個批判性思維的定義(在我的教材中),評價信息的準確性,可靠性,價值以及推理過程。

我認為從這個定義上來說,這一點確實有所不足,很明顯的是從朋友圈的各種謠言能判斷,很多傳播這些謠言的人是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但是我認為這個情況在互聯網出現之後有了很大的進步。儘管如此,我認為目前我所經歷的學校教育並不是非常重視學生的批判性思維,這一點可以從考試的大綱和題目能分辨一二。

原因如下:

1. 批判性思維的現實意義。

首先我個人認為批判性思維在現實中應用中的程度的不同導致教育上的側重不同。我記得曾在知乎一個答案提到「辯論」這個元素在美國人生活中的分量,具體有多重無從知曉,但我已知的是,學生從很小就開始會用多媒體展示自己的一些想法,其中最後一個問題一般都會是「any question?」 這個時候學生就要接受其他同學對自己觀點的質疑,同時,展示的同學要回應同學的問題。 而這個展示的深度,以及問題的難度會隨著受教育的時間的長度而加深,據我所知,不論工科生還是文科生,在研究生階段大大小小的presentation 都要接受這樣的環節,而且有的教授會對這個環節進行單獨計分。而在成人之後,政治生活中,也存在大量的辯論。如果需要討論到民主黨和共和黨,或者其他問題,也需要這樣的一些提問以及反駁的過程。 反過來看中國,因為還沒有工作,所以對工作中的這樣的情況不是很了解,但從我的小學到本科生涯中,特彆強調這樣思維的活動有兩個,一個是辯論賽,一個是議論文。但現實是,辯論賽是少數人參與的,議論文也只是一個備選項,和記敘文並列。所以,這個思維在教育中的並沒有得到高度的重視。

2. 教師中心 vs 學生中心

中國的課堂是教師中心型的,課堂由教師主導,具體流程由教師控制,「控制」是一個影響課堂氛圍的很重要的要素。學生的提問一般是在老師的發問之後,比如「有什麼問題」「聽懂了么」,而學生提問的內容與時機老師也會通過給予不同的反饋而進行控制,比如過於簡單的問題「這個問題之前說過了」,無關的問題,以及不在老師要求提問的時候提問的同學---我們老師會說是「插嘴」「我講話的時候你不要講話」。 這些方式,在我看來,其實還是權威式家庭教育的一種投射,非常強調一種秩序。

差異的存在一定有他的原因所在,並不是說這樣的教學是全然不好的,教育資源的不足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教育時間有限,教育內容繁雜,教室學生眾多的情況下,老師很難關注到少部分同學的部分需求,他們只能關注大部分人的主要需求。

而在美國,據我所知,即使是在公立學校,30個人已經算是大班了。

3.學習方法的差異

我曾在一本教材上看到過,說亞洲學生和美國學生的一個差異在於對於課本和權威的信任程度。亞洲學生相信課本和權威,他們基本上不會過多地質疑就能進行學習;而美國學生不相信課本和權威,會去質疑他們的可信度。導致的結果是,亞洲學生能學習得比較深入(我在想是不是把美國學生質疑的時間用來學習了,但同時也會導致一些問題~不記得了5555,我覺得應該是創造性的缺失吧),而美國學生拓展了思路但有可能會導致思考得過於平面化(估計就停留在質疑的層面而沒有進行深入地思考了)

4.提問

提問是思考的一個反饋。我曾經在一個美國同學的課堂上看到一個小海報說,「提問吧,這說明你在思考」。我學習的很多課程都從不同角度強調了提問的重要性,這是一個吸收知識,理解知識,加工知識所必然經歷的階段,但是像之前說過的由於種種原因,自由地提問在課堂上很難實現,而有的時候就是靈光一閃,過去了可能思維又去加工其他新學的知識了。同時對待提問的態度,你是為了展示你學會了,還是為了了解你還不理解的東西,你是純粹是挑釁老師的權威,還是質疑老師觀點的可信度,具體的提問方式應該有老師進行示範。

Reference:

Ormrod, J. E., Davis, K. M. (2004). Human learning. Merrill.


題主看一遍所有人的回答基本就發現沒幾個人知道什麼是 critical thinking 了吧。

————————————————————————

舉個例子:你們啊,too simple ,sometimes naive,還跑來知乎答題。

這個只是"批評性思維"。

1. Critical thinking should be well reasoned and clear.

2. An argument that is simply a judgment or opinion without evidence is not well reasoned. Neither is deviation.

3. Most (for more than 50 percent ) answers to this question at the moment are simply a judgment or deviated from the question.

--------------

Therefore most people"s answers to this question are not critical. (and with the sample goes finitely large enough the conclusion can be extended. )

這樣是批評性思維,even though the conclusion is trivial and I didn"t criticize anyone.


不是中式教育缺乏批判性思維,而是全世界的教育都不可能直接讓人擁有批判性思維。因為批判性思維是一個最終的結果。

我先舉一個例子。

這幾天在整體私信,有一位知友( @Longinus )問我為什麼要在一個爭議性非常強的話題下面給一個回答點贊,而另外回答點反對。兩個回答的作者網上顯示都是學醫學的。我並不是一個專業的醫學生,憑什麼能夠判斷一個答案對,另一個答案錯。那個我認為錯誤的答案裡面還引述了非常多的論文。

因為我在這個答案裡面看到了這樣一段話:

---------------------------------------------------------------------------------------------------------------------------

由此可見,大麻在各項指標上大致類同甚至弱於尼古丁,酒精與咖啡因(毒性方面——大麻稍強於尼古丁與咖啡因,遠遜於酒精),如果以以上評級為依據,若大麻是毒品,則喝咖啡也絕對是吸毒,生產販賣酒精飲料與香煙,以及喝酒和吸煙(尼古丁)則是應該抓起來被直接槍斃的行為。

所以我認為,沒有公認而確定的醫學理由可以認為大麻比抽煙,喝酒和喝咖啡更能對身體造成損傷。

--------------------------------------------------------------------------------------------------------------------------

這張表格是真的。但是一看這段描述我就可以很清楚的確定,寫這段文字的人沒有能力讀懂相關的論文。因為這是一種類似於Benchmarking的調查方法。我舉一個例子:

我可不可以根據這張表格得出科比的影響力等於伍茲等於舒馬赫?你肯定可以注意到評分的人是:籃球專家。他研究的只是科比而已。而這張表格並沒有什麼嚴謹的數據來源,這只是一個印象調查而已。同樣的,第一張表格裡面的被調查者Professor Neal Benowitz 研究的只有尼古丁而已。

他的推論邏輯就證明他並不了解這個問題。同樣的,在這個問題裡面的另一位醫生的論述我認為靠譜的多。所以我點了贊。

但是我思考後點贊的答案一定是正確的嗎?不是。

我的思維方式是批判性思維嗎?不是。

雖然我了解Benchmarking的相關方法,並以此做出了推論。但是我並沒有辦法得出一個科學嚴謹的結論。我給另外一個醫生的回答點了贊。但是我並沒有能力確保他的答案是百分之百正確的,而另一個寫下上述回答的醫學生的答案又是百分之百錯誤的。

因為批判性思維指的是是一種審辯思維。應該是邏輯清晰,考慮嚴密的思維方式。但是一旦我們在一個領域缺乏必要的基礎知識和對相關研究工具的了解,我們就無法進行這樣的思維。

假設我們想在經濟學的領域當中擁有批判性的思維。我們首先就要學習經濟學的常識,理解經濟學的思維模式。在長期系統化的學習之後我們才能批判性的去思考相應的問題,閱讀相應的前沿文獻。

批判性思維是一個水到渠成的結果,而不是一把我們任何時候都能使用的萬能鑰匙。


我是出了國才知道有 Critical Thinking 這門課。我沒上過,但是買過兩本相關的課本翻過一點,一本就叫 Critical Thinking,書不在手邊,忘了是誰寫得了,另一本是 Copi 和 Cohen 的 Introduction to Logic。

大概感覺,就是一門以邏輯為中心的培養嚴謹思維的課。和哲學有很多重疊,但很實用。比如一上來就會講什麼是事實(fact),什麼是觀點(opinion),什麼是問題,什麼是爭辯,也會對基本的邏輯謬誤有所了解。反正我在國內沒上過也不知道有類似的面向普通學生的課,不知現在如何。

我覺得,如果大家都有了基本的 Critical Thinking 的訓練,在討論和爭辯問題上,就有省心很多,也更高效,更深入,也不會那麼好被忽悠。

這裡有 UCI 一老師的 Critical Thinking 主頁,可見課程大綱:

The course includes the following areas of study:

1. Introductory: Concepts, Propositions.

2. Language and Its Uses: Truth and Validity

3. Definitions

4. Recognizing Arguments: Premises and Conclusions

5. Logical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of Arguments.

6. Fallacies and Methods of their Debunking.

7. Categorical Propositions and Categorical Syllogisms

8. Inductive Reasoning.

9. Applications in Everyday Communications, Media and Science.

用到的兩本教科書:

(1) Greg Bassham, William Irwin, Carl, Henry Nardone, James M. Wallace, Critical Thinking, 2nd edition, McGraw Hill, Boston, Toronto 2004.

(2) Irving Copi, Carl Cohen, Introduction to Logic, 12th edition, Prentice Hall, Upper Saddle River 2005.

希望能有幫助。


這是個非常好的問題,試著認真答一下。

首先簡單說一下我個人的看法:

  1. 中式教育(文科、社科)缺乏批判性思維
  2. 接受中式教育的人有沒有批判性思維取決於個人
  3. 知乎用戶不能代表中國大眾
  4. 知乎用戶普遍是否具有批判性思維,是一個需要進一步批判性思考的陳述

在對以上觀點進一步討論之前,我們需要先說說,什麼是「批判性思維」。

我的個人觀點,批判性思維是建立在論據和嚴密論證的基礎上的;批判性思維並非簡單的價值判斷—— 一個具有批判性思維的人應該明白,觀點並非是批判性思維的產物,論證才是。所以對批判性思維的衡量要取決於兩點,並且缺一不可:

  1. 論據是否可靠?來源是否經受得住質疑?
  2. 論證是否符合邏輯?是否經受得住質疑?

具有批判性思維的人應該明白,在實踐中,人們對於以上兩個難點的陳述是難免會出現錯誤的。因此,一個成功的批判性教育的結果,理應是大眾對不同觀點的存在性處之泰然,可以質疑一個人的論據和論證,但不應該僅僅斷言某種觀點正確與否,甚至認為某些觀點不應當被提出

用普通話來講:對事不對人、別扣帽子、任何問題都是可以討論的。

如果我們同意上述基本概念,就可以在此基礎上討論一下題主的問題。

首先,中式教育,以人文和社科為主,缺乏批判性思維嗎?以大眾所接受的通識教育而言,的確是缺乏的。我在中美兩地都接受過不同程度的教育,我的表弟在某國際學校(隸屬加拿大省)上高中——因此自認為還是有一定切身感受和體驗的。

國內通識教育的最大問題,就是課堂和教科書沒有起到對批判性思維的示範性作用

如果題主看過中國高中的政史教科書,你可能會驚訝的發現教科書非常非常薄——這裡面就存在一個問題,一本如此之薄的教科書,是否做到了提供充分的史料和對理論框架的闡述、論證呢?一本100多頁的歷史教科書,涵蓋了3000多年的歷史,我認為這一點是非常有理由被懷疑的。

中國教科書還存在一個問題,那就是參考文獻幾乎沒有規範的註明——甚至可以說完全沒有註明。我認為教科書,尤其是高中的教科書,已經可以算作是學術文獻了。對學術文獻而言,列明引用來源,是極為重要的——理由也很簡單,那是論據的一種,你要光明正大的提供給讀者來檢驗。如果教科書都沒有給學生做出一個(批判性思維)好的示範,那麼多數學生自然無法通過其學習生涯中最重要的參考資料來模仿和練習。

這就是我在我們受到的政史教育都是廢話嗎?中,提議說「教材寫的厚點」的原因。

至於中國文科課程的教學,起碼在我上高中的年代,也是不鼓勵、不提供討論和思辨行為的。縱觀中國的文科通識教育,或者僅說高中教育,其教育目標並不在於讓你了解要「如何得出」觀點——我國的目標主要在於讓你記住「教科書的觀點」、「教科書的論述」,至於論述是不是嚴密、觀點是否贊同,在我國高中教育中是「不討論」,甚至(對某些問題)是「不可討論」的。

教科書的作者是如何得出某種結論的?ta採用了什麼資料來論述?ta使用了什麼理論框架?有沒有其他可能的解釋?其他解釋的邏輯又是什麼?ta說的為何正確?又為何錯誤?——對這幾個問題的討論和思考,是培養批判性思維的關鍵性問題,但卻不是考試中考察的關鍵性問題,也不是老師在教學中的關鍵性問題。而且,我國通識教育的教科書通常也不按照上述邏輯來寫。。。

所以,在我的高中,我們的文科課堂上是沒有討論(presentation)環節的——當然,我當年是理科生,本校文科生的政史地課堂可能不同。說到課堂討論,又是一個很有趣的話題。有個別發達城市中的著名學校如今是引入了「課堂討論」的,但恐怕大多數老師並不清楚如何指導學生進行課堂討論——就導致了課堂討論流於形式,學生們基於「流言」討論,從而陷入了詭辯的泥潭。

難道之前老師不應該提供一個學術性主題嗎?難道老師不應該提供給學生建議性參考書目閱讀嗎?難道老師不應該指導學生在哪裡查找靠譜的資料嗎?難道老師不應該給出討論的規範和PPT格式嗎?難道老師不應該強調引用必須註明以及如何註明嗎?

這些在我國多數學校中,老師們統統都是不指導的。課堂討論的基調(如果有的話)用兩個字就可以概括:「隨便」。這一點不僅僅是高中如此,大學也是如此。我的大學是中國的top schools之一,我學的也是社會科學而非理工科(本專業排名在中國數一數二)。大學四年中,有印象的課堂討論(presentation)寥寥無幾,規範性的課堂討論貌似只有一次。

有人說批判性思維的鍛煉放在大學即可,這一點我是不贊同的。對於大部分學生而言,如果高中教育沒有讓學生意識到質疑與討論的重要性以及基本方法,那麼大學的教育模式也不會有本質區別。你們認為大多數的中國大學,真的有教導學生如何批判性思考嗎?學生們真的認真參與課堂討論嗎?我認為是沒有的。第一,課堂討論通常不佔分數(或者僅有10%);第二,大多數學生不參與,如果佔分,大多數人的「討論」方式,是從網上下載篇文章,站在講台上讀一遍就拉倒。多數老師是不規範課堂討論的,雙方都在應付了事。

中國大學的社科教育,可能比高中教育更糟糕。別的不說,中國的大多數文科、社科大學生,會寫論文嗎?論文是批判性思維的高度凝結,我在這裡不想指責大多數中國學生寫論文的方式不顧及學術道德這一問題,我只想說學生們不會寫論文,很大原因是中國高等教育、大學老師沒有盡到應有的責任的原因。換句話說,批判性思維的鍛煉,在大學一樣是非常失敗的。

其次,我們來說說人類精英們總是難以避免的問題:不接地氣。我曾在微博上分別提出過以下兩種觀點:1. 美國K-12理科教育水平太渣 2. 中國文科和社科高等教育水平太渣——這兩篇長微博(尤其是第一篇)由於轉發量太高,出現了層出不窮的讀者,回復表示:1. 美國理科學霸比中國高到不知哪裡去了的也是有的 2. 中國留學在美國的社科大牛也是有的。

不錯,出淤泥而不染(咦)的牛人也是有的,但他們畢竟不是大眾、大多數學生的狀態。接受中式教育且具有批判性思維的人是有的,但是是不是「普遍」呢?我懷疑並非如此。熱愛思考自主學習的人是有的,但大多數人還是需要教育的正確引導,才能發掘出自身的潛力。有很多在外留學的中國學生,presentation也好,論文也罷,都處於一流的水準——但是我們應該明白,這些學生的個人素質恐怕不能代表中國學生的普遍程度,更不能代表13億中國人的普遍程度。以普通pk普遍,才是正道。

知乎用戶的言論可以代表中國大眾的普遍水準嗎?知乎本身的定位是一個相對而言的專業社區,註冊知乎、活躍在知乎上的用戶,要麼是某行業的專業人士,要麼是高知,要麼本身就是喜愛發表自己觀點、不服從主流的人士。知乎用戶的發言,不但無法代表中國大眾的觀點,甚至無法代表大多數網民的觀點。

如果學校不曾培養過學生的批判性思維,那麼這種能力的獲得,就要經歷現實的磨礪和衝擊。當你心中的豐碑轟然倒塌的那一刻,你開始質疑、反思、思考——學校和社會傳達給我的信息,一定是對的嗎?這個問題只是批判性思考的第一步而已,很多人從此會流於「為反對而反對」,而不是真的開始「批判性思考

因此我們反過來問問:知乎用戶「普遍」具有批判性思維嗎?題主你最近回答了一個關於美國「愛國主義」的問題,我說評論或許比你的答案更有趣——事實上我看評論的時候反覆在思考這樣一個問題:評論中反對愛國主義的知乎用戶們,他們是真的反對「愛國主義」本身呢?還是反對「黨國的愛國主義」呢?支持「愛國主義」的用戶,實際上支持的又是什麼呢?

批評性思維並不等同於反對某些強勢觀點——有時候人們反對,只是因為宣傳的那些東西實在太容易被人戳穿了,是個宣傳姿勢水平的問題。比如天天宣傳「社會主義的先進性」,對於勞苦大眾來講,這就是一句屁話——大眾沒看見我國比資本主義美國更先進,在現實的衝擊下,當然不會相信這種話。這種樸素的反駁,並不能叫做批判性思維,這不過是個簡單判斷罷了。然而簡單判斷,有可能是正確的,也有可能是錯誤的——思考這一過程,才是批判性思維帶給人類的瑰寶:沒有什麼事情是不可討論的,也沒有什麼觀點是不可質疑的。

題主說感覺美國民眾更缺乏批判性思維——我相信很多美國人是缺乏批判性思維的,因為美國經歷的動蕩和現實的衝擊並不多,也是因為美國「不容討論」的問題太少。30年代的美國經濟學學生,也曾經對馬歇爾和經濟學教科書嗤之以鼻,認為古典經濟學謊話連篇——因為大蕭條的現實與教科書嚴重不符——反過來看一看,這樣的結論,是批判性思維的產物嗎?恐怕也未必。然而經歷了社會變遷、曾對固有觀點挑戰的那些人,或許總體上比順風順水長大的人們,更有可能質疑權威吧。儘管質疑權威並不等同於批判性思維(有可能只是為了挑戰的快感),但起碼是一個可能的開始。

所以中國網路上很多看似具有「批判性思維」的網民,可能大多數也只是由於對現實的不滿,做了一個簡單的反對性判斷罷了——與思維無關,只與立場有關。那麼如何衡量人們的批判性思維?其實也並不困難。就在那些宣傳做的非常微妙、深入人心的觀點上試探一下就可以了~人們不相信黨國說「社會主義的先進性」,那麼人們相不相信「一國兩制」?相不相信「主權問題不容討論」?相不相信「56個民族都是中華民族」?美國人民相不相信「自由和民主是美國的基石」?甚至,人們願不願意接受對這些觀點的質疑和討論?

很多人是不願意的。無論是在知乎,還是在Quora。

最後回答題主的問題:

你們聽外國人批評中國缺乏批判性思維會不會感覺不爽?會不會反駁?

不會不爽,但是會對此展開討論。

——為了批判性思維。


我們在討論一個問題的時候,能不能得出客觀的結論,其實主要不是在於推理和論證,而是能不能獲得足夠多的信息和數據來得出結論。這一點,尤其是當涉及到比較複雜的問題的時候,是很難做到的。

很多人去了美國之後,覺得自己一下子就獲得了「批判性思維」,其實他只是獲得了和以前看問題不一樣的都角度而已。

很多「理客中」會經常批評和自己立場不一樣的人是「被洗腦了」。但是,遇到複雜問題時候,他們真的能獲得比對方更客觀、更全面的信息嗎?未必。

如果美國人都講究批判性思維的話,那麼為什麼幾乎所有的政客(不管是左右)演講的時候,都會從立場出發,使用煽動性的語言呢?如果美國人人人都掌握了批判性思維,這些演講應該不管用才對啊?

如果美國的精英掌握了批判性思維,為什麼幾乎所有人在特朗普當選前都極盡所能對他取笑奚落,並且認為他肯定不能當選呢?如果批判性思維得出的結論幾乎全都錯誤了,那麼要這種批判性思維還有何用?

其實,絕大部分問題單就論證來說,其需要的邏輯推理難度並不會超過小學數學的難度。但絕大部分人並不會花時間搜集客觀全面的信息來做決定,甚至很多問題的複雜程度即使是專業學者也未必能得出結論。所謂「不從立場出發,而從論證得出結論」固然美好,然而這種方法只有在學術研究中才有用武之地,對絕大多數人來說是可望不可及的。然而,對於拉選票的政客,光有幾個書生的票是沒用的,他們必須要利用選民的偏見、加深選民的偏見,使用煽動性的語言來贏得勝利。

由於每個人的生活經驗不同,即使他們都通過論證得出結論,結論也必然是五花八門的。這樣的結果就是每個人都覺得對方被洗腦了,都認為只有自己才是「批判性思維」。

我認為美國的教育注重口才和寫作技巧,因為這些技能在美國社會體制中很有用。美國很重視演講,而演講本身就是反批判性思維的。所謂「批判性思維」,只是個幌子。連客觀全面的信息都不能得到,根本談不上論證和推理。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某些美國人批判中國人如何如何容易被煽動,groupthinking之類的,卻完全無視:美國所有的政客,無一不是煽動/groupthinking的受益者。仔細想想,問題不在於是group thinking還是critical thinking,而是在於你的看法是不是符合他的口味。

--------------------------------------------------

至於我反不反駁?我從來不反駁,因為沒用也沒必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盲從是人類的天性根植於基因之中,不然原始人類可能都無法在自然淘汰中勝出。

在大概率盲從的天性下,人類的確產生了獨立思考的能力,但只是少數人或者說是少數情況下人的獨立思考能力。盲從在中國教育中尤為明顯,不能因為列舉出反例就說明美國也盲從,區別就在於範圍大小成都不同而已,很多事都是量上的差距,不是質的差距。


大概統計了一下,我寫評論之前(2014/12/13/20:57)總計有67條答案,其中只有以下14人:

hasuran li 袁偉哲 弘超 憂鬱台灣烏龜 Sniper
東辰 celia vera 歐陽蘭若 male sa 金鶴 劉華平
遠方孤竹 外加兩匿名用戶

的答案確切指出了critical thinking的全部或部分含義,其他的答案則大多望文生意,曲解為批評性思維或者沒有明確指出critical thinking 的含義。

雖然這個樣本太小,但也可以從某種意義上說明我們真的需要進行一定程度的critical thinking 教育,至少從上面的結果可以看出有相當一部分人在回答之前沒有認真調查過「批判性思維」的真正含義,而這與critical thinking 的本意就是相違背的——求真是critical thinking首要特徵,如果連討論的對象都沒有進行過認真的調查,怎麼能保證思維的客觀性!

批判性思維不等同於批判,更不等同於"為反對而反對「

critical thinking是一種工具,更是一種態度。

當然」批判性思維「這個翻譯本身就引起了較大爭議,詳見批判性思維

所以上面都沒用這譯名,個人覺得條目中提到的審辯式思維更加容易讓人接受,也不會產生較大誤導。

至於題主最後一個問題:

你們聽外國人批評中國缺乏批判性思維會不會感覺不爽?會不會反駁?

問的很好。提出一個讓人惱火的論點,看對方反應,要求其評論觀點,這是檢驗一個人的審辯式思維能力的好方法,也是訓練審辯式思維的良方。

首先應該是讓自己冷靜下來,不論對方態度如何,首先自己不能將態度降低,一個受過良好審辯式思維訓練的人第一位的不應該是維護某種觀點,而應該是尋求更好的結論。接受他的結論與討厭他說話時的態度並不矛盾。

如果其觀點可以反駁,那麼更應該有理有據,可參見:2012年nature關於葉詩文新聞後Lai Jiang對nature文章的評論。

附帶一點私貨,推薦幾本讀過的書:

老師的謊言 (豆瓣)

學會提問 (豆瓣)

批判性思維訓練手冊 (豆瓣)

算得上是審辯式思維的入門書了吧,第一本提供了思考的材料,餘下兩本提供了思考的工具。


奇怪呀,唯物主義和辯證法最要求的就是批判性思維啊


沒有所謂的「中式教育」,有的只是水平高的教育,和水平低的教育。

受到高水平的教育,自然受教育者水平高,於是有了「批判性」。

《水滸傳》裡面,有個好漢叫九紋龍史進。他前後有師傅無數,江湖上留名的就有七八個,其中最有名的有兩個,一個是打虎將李忠,一個是並無綽號的,八十萬禁軍教頭王進。

史進遇到王進的時候,老娘已經被活活嘔死了。在一個民風淳樸的鄉里,紋了一身花銹,整日耍槍弄棒,不事耕作,活脫脫一個地痞形象,自以為武功了得。誰知遇到真正的能人王進,一招就敗陣,根本沒有還手之力。

王進虎落平陽,走投無路之時,靠指導這個徒弟謀生。正是在王進的手下,原來武功平平的地痞才突飛猛進,學了一身能安身立命的真本事,在猛士如雲的梁山泊,竟然也能排到天罡第二十三。比李逵低一名,比他原來的師傅排86名的打虎將李忠,更是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

王進是個忠厚老實,身負絕技但深藏不露的人。而打虎將李忠呢?從他的綽號就能體會,這人善於自我炒作。李忠雖然也是一百單八條好漢之一,但魯達一見面就直言不諱的批評他「不爽快」。李忠基本算是民間藝人,經常在全國各地做巡迴演出。每日里在街頭耍弄槍棒,等圍觀的人多了以後,就一邊誇耀自己如何武藝好、本領強,一邊從褡褳里掏出跌打膏藥來兜售。

史進跟著李忠等一干狗皮膏藥師傅,功夫沒學到幾招,倒是把輕浮嫖娼,好逞強這些江湖習氣學了十足十。等到史進做到梁山馬軍八驃騎、兼先鋒使的時候,自己的師傅李忠連個步軍統領都沒混上。史進能沒點批判性?回頭想想自己氣死的老娘,和自己的那些青春虛度,不會感慨,還是自己有命遇見了一個王進,不然的話自己得混成啥樣。

不是誰都能在江湖上碰見名師指點的。岳不群貴為一派掌門,教徒弟的本事,給風清揚提鞋都不配。而「好為人師」,恰恰就是江湖習氣的重要部分。那些半瓶水總是願意給旁人講課指導,一副自己有真本事的樣子。

實際上,學生如果以後沒有奇遇,恐怕還一直被蒙在鼓裡。如何才能有批判精神呢?

打虎將李忠這樣的老師何其多,不是「中式教育」錯,而是中國教育水平的低下,和教育資源嚴重不足造成的。要想學生有批判精神,首先要把他送到足夠高的層面,他才知道批判什麼,如何批判。

十幾個阿貓阿狗教出來的學生,眼界就在那麼低的層面晃,哪有什麼批判精神。


在國內的大學和美國的大學都選修過哲學課,談談區別。在國內上課時,老師第一節課就告訴我們,本課沒有教科書,只需要大家每人有一本羅爾斯(Rawls)的《公正論》,上課也主要圍繞這本書講,但是他鼓勵我們自己去自己去儘可能多地涉獵西方自由主義哲學家的著作,例如盧梭、康德、邊沁、密爾。而他留的作業,包括最後的期末考試,也是非常開放式的,就是在課堂上當場用中文或者英文就某一個自由主義的話題寫essay, 可以隨便旁徵博引你知道的任何哲學家的觀點,用古今中外的任何事例來支撐你的結論,簡直excited!

而當我在美國的大學選修相似的西方哲學課時,完全就不一樣了:老師第一節課就發syllabus, 書單也列好了,不用你再額外找書看,連每個小測試小paper 的內容也規定好了,僅限使用學過的知識來回答,如果引用其他的觀點,需要使用指定的citation format, 非常嚴格,相信留學生都有體會。

看到這裡,你是否就認為其實中國的教育在某些方面更加能培養批判思維呢?我之前也是這麼想的,直到經歷了這麼一件事:

我在參觀盧浮宮的時候,遇到了一群當地某學校的小學生和他們的美術老師,他們會在一些著名的畫作前席地而坐,圍成一圈。老師什麼都不做解釋,先讓小朋友直抒己見,天馬行空的說,然後一一認真回應,待學生都說完了,她才講畫家、這幅畫的背景、色彩光影的運用等等。後來去了許多博物館,都會遇到這樣的情況,不禁想想我們小學的美術課老師是怎麼教的。除了藝術課程,在自然科學也是同樣的情況,我的美國室友說他中學物理課實驗課占的比重非常之大,老師甚至鼓勵學生用學的知識自己發明,他就是因為此喜歡上了擺弄機械,還會自己組裝摩托車。而我們的物理課不是老師隨便擺弄一下實驗設備給你看看然後就開始做題嗎?

寫了這麼多可能有些亂,但我的結論是人家的批判性思維從小就開始培養了,所以到了大學,更加需要學習的是規範化的學術研究和學術思維,例如嚴格遵守引用格式、嚴禁剽竊、尊重他人的研究成果、論文的邏輯性等等,所以看起來反而西方的大學教育更多條條框框,限制了思維。而實際是我們的教育體系走了一條相反路線....

最後引申出的一個觀點是,批判性思維不一定是需要學校傳授的,而和這個人生活的大環境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對比中美兩個國家的現狀,絕大多數美國人民在家庭、媒體、學校、社會、宗教的影響下形成的價值觀其實是非常趨同的,還有美國發生的社會問題無論是從數量還是具有代表性方面說,都遠不及中國。對於美國一般年輕人來說,在這樣一個環境下成長起來,不會發生巨大的思想轉變,或者說沒有很大的外界刺激促使你去思考、去推翻自己以前的價值觀,建立新的價值觀。而反觀中國,人人都知道近一個世紀或者近三十年這個社會是怎樣翻天覆地的,並且我們每個人都是親歷者。就80後90後這一代人來說,小的時候,戴著紅領巾高唱紅歌;高中大學時,從互聯網上了解了許多真相,與學校的教育截然相反,價值觀隨之開始動搖;有的人有機會出國讀書後,又會不自覺地對比自己的國家和其他國家,反思種種差異和利弊......這種價值觀不斷修正、推倒、重建的心路歷程,是西方社會幾代人、上百年才能發生的。所以能成長在這個時代的中國,見證這樣的巨變,我認為是我輩之幸。

分割線 2014.12.14------------------------------------------------------------------------------------------------------

謝謝這麼多點贊的知友,我的回答並非專業性的論證,只是講了一些自己的感受。如有錯誤和遺漏,歡迎各位批評指出,也感謝提出質疑和相反意見的知友,我也希望就這個話題能有更多的討論。下面回答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問題:

感謝知友 @xia hua 的評論,在此粘貼上來,並作出回應:

comment:

感覺你前文舉的不是critical thinking,隨便讀什麼書就是批判性思維了?那頂多是樓上說的「發散思維」。說到critical thinking,我認為翻譯成「批判」會讓人聚焦到批判上去,但我認為,critical thinking的核心是邏輯而不是要批判什麼,恰恰中國教育非常缺乏對邏輯的重視。我在國外學到的最多的是「如何成立並表述自己的觀點」以及「如何正確的反駁別人的觀點」這在中國確實非常缺乏,而我認為這是critical thinking的重要內容。 答主最後一段說明了中國因為短時間內的巨大變化和全球化風暴產生了非常多元的價值觀,但我認為和critical thinking沒有關係。critical thinking並不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批判主義,而是一種邏輯思維。不知道答主是什麼想法? Critical thinking is the study of clear, reasoned thinking. According to Beyer (1995) Critical thinking means making clear, reasoned judgements. While in the process of critical thinking, your thoughts should be reasoned and well thought out/judged. 這是維基百科的對critical thinking的解釋,大意是一種清晰,有理有據的思考,形成有道理的判斷。所以答主你對critical thinking的定義有問題。

response:

1. 關於批判性思維和發散性思維:我認為回答中舉的哲學課的例子是可以體現批判性思維的,因為並不是「隨便讀什麼書」,而是讀這個哲學流派其他具有代表性的著作,並且還要就某個哲學問題寫作文,論證自己的結論。這本身就是一個通過博採眾長,繼而形成自己的判斷和觀點的過程,我想是符合你列出的批判性思維那個定義的。我認為形成發散性思維是後續養成批判性思維的基礎,這也是為什麼我會提到中西方的基礎教育(小學、中學)對比,比如我們的語文試卷中經常出的一道題是: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麼?然後竟然會有一個標準答案,這是非常荒謬的。你只要寫出了這個標準答案,竟然不用做任何論證都可以得分;而沒有猜出標準答案的,即使你寫了許多,論證這個答案的合理性,老師還是會毫不留情地打叉。這種要求崇拜權威而扼殺自己觀點的教育方式,嚴重地損害了發散性思維和批判性思維的養成。如果你要論證一個觀點,起碼需要自己先有能力形成一個觀點,這是需要有發散思維能力的。而我們正是因為在基礎教育階段就沒學會形成自己的觀點,所以大學的時候才走到了西方中小學教育那一步,很多國內大學甚至這一步也沒走到。

2. 關於我國近年來的巨變和國民價值觀變化:我認為價值觀的形成和思維模式有莫大關係。價值觀的變化,並不是看了一條微博、翻了一次牆、出了一次國就會馬上顯現的。外界的刺激會促使你思考,懷疑已被灌輸了的權威思想,這個過程中其實是有一個解構的過程(deconstruct),之後還要採集新的信息通過自己的篩選再去重建(reconstruct)。正因為價值觀變化、形成的這個過程很多時候是潛移默化無意識發生的,不像上課寫論文做實驗時會有意識讓自己去批判性思考,故而可能會被認為這不是一種批判性思維。我承認,這種非經學術訓練,單憑外界刺激和影響下的思維過程是會存在許多不足的,但起碼我們自此不再信奉權威說的任何話,不會被輕易洗腦,有獨立獲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開始有自己的判斷,至少可以算是基礎的批判性思維了。


知識體系本身,是有層次的。每上一個層次,都是對下面一個層次的批判,改進。隨便舉幾個我們熟知的知識體系,就可以發現這種層次。

所以批判性思維,批判本身不是目的,而是為了更上一個層次。為了批判而批判,那是為了刷存在感而標新立異,沒有價值。

缺少批判性思維,本質上就是說,缺少通過反思而學到更高層次知識的能力。這,確實跟學的東西太少有關。


嚴重跑題見諒

—————————————————

以中國的教育資源緊張程度來說,貌似很難教育出批判性思維不是………但是邏輯思維問題,才是中國教育的癥結所在吧…………個人愚見…畢竟中國的邏輯思維教育實在對我造成了很大困擾………


這裡就先很短的說幾句:

1. 美國以批判性思維教育為榮,但是我至今沒有看到大學作為整體批判極端聖戰主義者,極端黑命貴行為,以及以平和開放心態討論川普的政策及反思左翼在2016年競選失敗的深層社會根源。就更不要說自由表達的觀點的自由了。 簡單例子,如果一個學生代表在畢業典禮上公開支持all lives matter, 他/她的後果是啥?

2. 無基礎的發散思維也許會培養1個S等級的學生,但是往往會學廢99個普通的學生,後者才是社會的主體。 而如果先灌輸基礎內容,然後讓學生在人生中去感悟,反思,是否能進一步培養批判性思維? 明白為什麼古代教育是經(核心哲學基礎)-史(歷史借鑒)-子(眾家對經和史的觀點)-集(發散性思維)的順序了么? 作為走過中美教育的人,我個人觀點從來都是:

美國需要學習的地方很多,基礎教育可不是其中之一。美國成天說自己的素質教育創新第一,中國也有樣學樣的整天說什麼不知所謂的素質教育,什麼應試教育扼殺創新能力。 這些人卻不想想創新能力是更多的和一國經濟發展水平相關還是和教育形式相關?如果連手機都沒見過,你發明個iPhone給我看看?你連微信這樣的app都寫不出來。無論中美或者任何一個國家的整體創新能力,只會隨著人均生活水平、大眾科學素養的提高而逐步提高,不會是一蹴而就的,更不會是取消考試帶來的。應試教育和創新教育並不矛盾。最簡單的,可以在基礎教育中增加批判思維能力的訓練,強調「實證+邏輯」的科學素養的培養,並體現在考試中。考試形式和內容倒是可以向美國學習,比如高考作文採取批判寫作形式,而不是採取培養文傻的話題作文形式。話題作文,實質上鼓勵了以偏概全、「以小見大」的《讀者》體的泛濫。從這點上我看教育部的老爺們就是被「應試教育扼殺創新」這種騙人的陳詞濫調說教給洗腦了。學習已有知識是創新的基礎,因為這樣才不至於重新發明車輪。你們話題作文不是喜歡舉例子嗎?我保證你連一個不學習就創新的例外也找不到。想站在巨人肩膀上,你首先得爬上去吧?沒有掌握已有知識,談何創新?

中國教育也許扼殺了天才和淘汰了傻瓜。 但是培養的都是A-C 等級的人,並可以被社會使用。

而美國所謂的「素質教育」培養了1%的天才同時,學廢了99%的人(甚至少於D)這些人只能成為社會的負擔。 亞洲人作為整體一直在美國社會裡保持整體最高收入水平,why? 因為他們學的都是計算機、工程、醫學這種技術性很強的學科。

3. 動不動就說 「批判性思考能力遭到扼殺」 很無聊。 因為這玩意不是被扼殺的,而是自己放棄的。 所謂來美國一個人的批判性思考能力就不會扼殺么? 看看這個想法本身是否客觀是否批判? 一些人在批判中國「三從四德」的同時往往認同「天不生大英,萬古猶如長夜「 的想法是不是很可笑?所以說,不過是被誰洗而已。批判性思考? 不存在的。

4. 在可見的範圍內觀察和思考,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進行嘗試。觀察父母及身邊學長的成敗。做出自己的結論並走一條盡量共贏的路。 在走前永遠要知道自己會面對什麼,及是否願意承受相應的代價。

我的教育心得在這裡,略長:O編輯總結:"學渣"在美讀大學--會把孩子教傻的不是基礎教育,而是觀念

5. 批判的前提是肯定前人的努力 目的是更好的完善我們對這個世界的理解與認知。對知識和前人的努力有敬畏之心的同時完善 發展 或破中有立的前行。 而我在美國看了太多的無知與自大卻打著批判性思維的旗號 本質上其實就是不學無術又要裝逼而已。更要命的是 這種風氣從小學就開始了……


我國有辯證法,謝謝。

如果你在學生時代沒學會辯證法,那估計也學不會批判性思維了


國外不知道 但可以保證的是以現在我國中小學老師的素質教出來得所謂"批判性思維"也就是罵罵政府、罵罵貪污啥的這種水平 ==、他們自己能有多少critique的素養。。

不好意思忘了題主的問題了因為圍繞這個問題的槽點太多就忘乎所以了 就在下面補上吧 當然我的前提是題主本身了解什麼是"批判性思維"如果不了解也有不少好的回答進行了闡釋 那麼下面就是我針對題主提出的幾個問題的回答:

1.我覺得自己有"批判性思維"而且我認為這個漢語翻譯是我見過最糟糕的 因為它理應強調的是客觀中立也就是理性 而不是"批判"也就是說批判性思維根本不關心批判 那麼批判性思維關心什麼?請自行搜索

2.確切的說沒人教是我完全無師自通的 如果說老師的話那就是書本 再加上自己的思考 中國老師就以他們的素質大部分也就帶學生刷刷題而已 這在開頭就提到了

3.我不是國外的留學生所有沒有第一手的經驗 但根據我的判斷 正常情況下只要是人類都不太可能一開始就有"批判性思維"因為我認為這是一種相當高的素養 沒有對世界對問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是不可能獲得這種能力的

4.我尊重理性判斷 哪怕說我愚蠢只要有理有據 但如果只是一種偏見是毫無根據的情感綁架 哪怕說我的天才我也不屑一顧 就這樣


國內的「批判性思維」這個概念是一個隨著留學熱,留學生群體壯大,資本不斷進入基礎教育辦國際學校之後炒作出來的概念,是一個information cascade。思維是由一個人的知識儲備和天分決定的,只要是創新性,有理有據的思想都是好的,不需要單獨搞出一個「批判性思維」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以下幾點:

1。這個概念跟階層有很大的關聯性。一年交幾十萬的留學生群體里經常出現這個概念,但是國內大學卻沒有。然而絕大部分留學生自身水平和學校都是不如國內頂尖大學的。那麼這個概念跟實際所學知識和水平無關,跟學生群體的階層有關。跟「素質教育」一樣,這個概念,跟別的類似的文化消費一樣,無非就是高級中產和上流社會孩子的一種cultural taste(bourdieu, 1986) 沒有任何實際意義。(就跟美國的高級白左關心非法移民和58個性別一樣)

衡水中學,河南省實驗中學的孩子知識和見識絕對超過一年學費二三十萬的國際學校的學生,但是天天嚷嚷這個概念的卻是後者。

資本更是利用人們的無知和崇洋媚外的心理炒作這個概念,讓有中產階級焦慮症的家長甘願掏一年10-30萬的學費,好像早點學英文自己家孩子就比別人家的聰明了,高人一等了。

2。學術上的根據。國內目前我看見這方面為數不多的文獻大多數都是一些搞教育的人做的。不是神經科學,認知科學這方面真正權威的領域研究的。也就是說這個概念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科學依據

3。回到這個概念的定義。到底啥叫批判?你知識儲備都不夠咋批判?唯一真正意義上的批判是一個通過長時間人才培養周期,讀完博士的人,在具備足夠專業知識的情況下開始在學科內作出突破性的科研成果。

我的領域大方向(計算社會學,網路科學,複雜系統科學社科方向)最近二十年是由一些計算機,機械出身的學者推動的。他們的理科底子和思維,在計算機技術發展的幫助下做出了很有突破性的科研成果,那他們算不算所謂的「批判性思維」?

然而這個概念在大部分情況下的應用是一個國際班/國際學校的小孩上了幾門美國大學先修課程就覺得自己秒天秒地,拿自己微不足道的知識儲備和commonsense來解釋遠遠超乎自己能力的人文社科的問題(因為這些人明顯不可能批判量子物理,有機化學,機器學習等等)

我反感任何群體,通過影響力把原本一些私人品味,文化消費的行為變成區分人與人的標準。百年前HYP會以拉丁語等上流社會的文化消費來區別申請者,現在咱們這裡是沒有任何實際意義的「批判性思維」

不管在什麼體制下,衡量一個人的應該是這個人的品行,事業,家庭,對社會的貢獻,不是他的階層或者文化消費

給大家舉個例子(講個笑話)

這是我在知識分子的文章,比較認真的介紹了國內幾乎不存在的領域

不應該給的選擇權 | 兩位留美學生對浙江新高考物理報考人數下滑的思考 - 知識分子 https://zhuanlan.zhihu.com/p/32068929

這是一個典型的得了留學生妄想症(狂妄自大,實際啥也沒學到卻指著一切覺得自己啥都懂)的人的回復文章。這就是在information cascade里長大,一個天天刷模聯,在留學文化泡沫里成長的人的回答。(有點讓我想起來美國那些啥也不會的SJW。愣是被其實知識水平不高的極右翼耍的團團轉)

這是我的回復

這是我文章里就提到的

「我很不解現在國內有一批教育專家,為什麼一個勁的鼓吹學生自由學習、快樂學習。感覺他們不了解學科的現狀和發展趨勢,而是以19、20世紀貴族的學習模式來看21世紀普通人的學習,無視知識生產模式早已發生巨變,知識高度交叉集成對學生學習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和著得了留學生妄想症的人都沒看我寫的文章還反駁,居然還中了,估計是景甜的表親吧

爭鳴新高考改革:拷問升學壓力下的多元化選擇權 - 知識分子 https://zhuanlan.zhihu.com/p/32274824


推薦閱讀:

現有的物質由什麼物質轉化而成,也就是說,宇宙的那些物質是本來就存在的,還是由一種轉化為另一種的。?
自殺是否應該被倫理所認可?
「偉大的物理學家一定是偉大的哲學家」有道理嗎?
物自體是什麼?
通過哲學找到心靈慰藉是一種正確的態度么?

TAG:哲學 | 教育 | 思想 | 批判性思維 | 比較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