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高頻做市商都會面臨哪些潛在的風險?
想問問作為高頻做市商來說,對於你們的風險都有哪些?
在一家OTC市場上的做市商,沒有交易所做市商的業內經驗,更談不上高頻,說一些關於期權做市的特別風險吧。前面 @董可人 董兄和其他朋友已經說到了一些共性的風險,期權做市也當然跑不了這些共性的考驗。
高頻做市肯定是用在交易所交易的產品上。有次了解到國外已經實現了期權的自動化做市,感到挺牛的。了解了下交易所期權與OTC市場的區別,前者都是挺標準化的vanilla產品(當然也可能有例外,歡迎指正),不像OTC市場形形色色的exotic產品那樣複雜棘手。但即使如此,比起普通股票來,期權本身就暴露著更多的風險因子,對做市商來說也就意味著更複雜的風險境況。當然有的風險因子是會有利於做市商的,但既然談潛在風險,就重點說不利的部分吧。
比如前面提到的很典型的累積凈持倉。假設更多的投資者願意買入put,這樣的市場情景下做市商的手裡就會累計大量的short put凈頭寸。delta上的風險可以通過賣出標的股票,來對衝到合理的範圍內(取決於預設的承受範圍);但還有gamma和vega上的超出風險呢(theta對short put的頭寸是有利的,可以認為它與bid/ask spread一起為做市商的盈利做貢獻)。這兩者是需要買入期權才能完成對沖,但這就得承受高成本。因為一般情況下投資者普遍偏向買入而非賣出期權(不管call還是put),所以市場上的做市商們會共同面臨手頭short凈頭寸的局面。
處於這樣的風險敞口暴露之下,應對的措施沒有確定的答案。需要衡量對沖的成本是否值得,蠶食利潤太厲害的時候往往得不償失;但一直放著不管肯定也不行。或者靠調整bid/ask讓這些風險自動平衡回去,但這樣的效果如何、再調整時間的快慢等等,在不同的市場行情、不同的標的上表現肯定不同。也可以買入相關聯的期權產品,或者調整關聯標的期權的bid/ask來抑制整個組合的風險不平衡(假如同時在一組標的上做市的話)。或者買入同一標的不同strike/maturity上的期權。。。這些都是備選答案,但使用起來需要根據具體情況衡量。
在Quora上看了幾個討論,好幾個答案都由it depends...開頭,這幾個greeks的對沖都由trader根據具體情況做決定,並提到如何處理風險的對沖是區別做市成功與否的關鍵。當然人家也就不會說的太細節了,與期權的定價公式不同,這些是直接掙錢的東東。:)猜測應該有輔助的系統幫他們計算指標放在那裡,然後決定由人工來做,不然全人工也太逆天了。delta的對沖往往會自動執行。
所以好像還沒有實現期權做市的完全自動化,至少是部分由trader人工參與的?不知像Citadel這樣的頂級期權做市商是否實現了。國內的做市商制度引入會首先在個股期權上----一直說要上市的。這樣的話是否還有個額外的風險,就是目前的股票賣空需要通過融券來完成,但畢竟融券賣空不像能直接賣空那麼流暢吧?可所以即使上面說的delta對沖,也可能在想要做的時候遇到賣空的「流動性」問題,即使市場上還沒有出現流動性危機。
此外對於剛開始的期權市場來說,個人理解做市商面臨的風險是更大的。因為缺乏真實的歷史數據作支撐,上面說到的那些待選決定,需要大大小小的模型做衡量的時候沒有合理的輸入,很難計算出各自合理的結果來。一個產品剛上市時由於市場參與者的不了解,市場出現超出常理情形的機會較大,這種情況對另一部分玩家來說可能是有利的(比如希望通過期權做套利的,不管是基於不合理的定價、還是通過波動率套利),但對做市商不是。前者至少有進退自如的空間,發現情形不好暫時收手是可以的。但做市商不同,因為承擔著提供流動性的義務,如果情形對自己不利也得撐著。 @袁浩瀚 最近的一個回答信息量極大(包含但不限於做市),會把引用放在下面供參考。其中提到美國市場承擔這種義務的叫專屬做市商(Designated market maker)DMM,給予DMM這種義務的額外補償就是比例很高的返佣rebate。不知國內期權相關政策是否也有類似的補償?最後說到高頻的問題,期權做市估計不能像cash equity那樣做到非常低的延遲級別(比如毫秒級),因為畢竟有定價等耗時的計算參與其中。
一些猜測性理解,有些是從外壇交流而來。如有理解不實請有exchange listed做市經歷的業內大牛指正。
引用:在投行內部做量化交易與獨立出去做量化交易有何不同? - 袁浩瀚的回答我的理解是,做市商雖然名為流動性供應商,但流動性本身是不能憑空製造出來的。所謂的做市提供流動性,無非是一種搬運(zhuan),這一般是通過對衝來實現的。要麼是不同品種上的,比如現貨和期貨間的 轉化;要麼是不同時間上的,比如近期合約和遠期合約,或者是同一產品的短期價格波動;甚至也有不同空間上的,比如從一個交易所(或MTF,Dark Pool)搬到另一個交易所。
所以風險也就是這種搬運過程中可能會遇到的問題。比如說現貨或期貨某一方可能存在異常的價格波動或是流動性短缺,當你想對沖的時候對不到需要的價格或是量;或者對於短期價格波動的判斷有誤;或者是交易執行速度不夠快,導致你的單執行的時候價格跟預期的不同,這些都可能導致策略的實效。這幾個例子中,前面兩個是模型的問題,後面一個是計算機技術的問題。現實中的經驗是,這些問題往往互相牽扯,形成一個極其複雜的系統性工程,相應的就需要投入極高的研發成本來支撐,而高成本本身也是一個很大的風險因素。ETF做市交易員來答一發。
仔細一想,ETF做市簡直全都是風險啊,一條一條說吧。第一部分:交易中風險
1.存貨風險:(危險程度--非常大)主要是高頻做市中頭寸變化相對價格變化,產生的盈虧,持續的單方向頭寸大量增長並伴隨價格向不利方向跳躍,簡直就是噩夢,不得已的時候必須由交易員判斷是否開期貨對沖,當然了,常常被打臉啊2.對衝風險:(危險程度--較大)
ETF的大量持倉及其成分股持倉是要對沖股指期貨的,敞口太大的話,哼哼,分分鐘風控就來找你談心。這就面臨四個事情:一是負基差,目前還好,但前兩年聽說非常難過;二是套保額度只有部分ETF及其成分股能套,超了的話,分分鐘風控來找你;三是投機額度,我摔,偌大一個公司跟散戶一樣的投機限制,開個投機非常小心,超了額度的話,不只是跟風控談心的事情了;四是期現不匹配,有一些行業etf的持倉非常大,基本沒辦法對衝掉,聽天由命+控制存貨。3.套利者:(危險程度--中等)
套利者一般定義為知情交易者,而且更聰明,如果某天某個標的異常成交,恭喜,基本上是要虧錢的,說明套利者估算的TrueValue和策略的偏差較大,大概率套利者是對的...這時候又要交易員手動操作了...先調參數不虧錢,再去理清剛剛虧錢的邏輯。3.監管風險:(危險程度--可大可小)
在ETF上的高頻報撤單是做市商的基本權利,不受監管。但是對於ETF的成份股可就沒好待遇了,你要是敢瞬間撤一兩百單子,過一陣問詢函就來了,這時候能做的就是跪下認錯,求爸爸打臉就好,不要打斷腿。
哦對了,爸爸還會給做市商評級,幹得太差的就別幹了。4.成本風險:(危險程度--較小)
高頻報單撤單是有成本的,注意,可不是成交才有,而是每筆報單撤單都有,看似很少,但是累積起來會讓你蛋疼的想摘掉。其他的費用有部分返還,看活兒好不好了。二、交易外的風險
簡單說說。比如,客戶爸爸總是有各種新奇的想法,想讓我們幫著搞,但是這些想法或多或少會衍生出很多提到過的風險,但是爸爸說話又不能不聽,於是交易員就非常尷尬了。又比如幹完活不給錢的客戶爸爸,唉,不過這個是boss操心的事情了。其他的想起來再說吧,總體來說,每天盯盤時很緊張,但工作氛圍很不錯,老闆和前輩都超級好。
純手打,有錯字語病請原諒。
Exchange listed期貨期權這些東西,做市發展到今天,成交量大一點的品種上做市商已經基本不需要面對市場風險了。具體怎麼做,做過的人都懂,沒做過的人不需要知道。都是些細節。
意思不是說每一筆都賺錢,或者每一天都賺錢,只是說從市場風險的角度,做市商承擔的暴露和獲得的期望值不成比例。頻率再一高,和印鈔機並沒有區別。
所以會有Virtu什麼的幾年沒有虧損的交易日這種新聞。一點都不奇怪。
在我看來做市商面臨兩個最主要的風險:
1. 技術風險。高頻做市肯定得用性能壓榨的很極限的全自動系統。追求性能到了極限可靠性就要犧牲,不然F1賽車每一輛都是天價,為什麼會發生比賽中輪子掉下來這種事?這些系統不出問題是不可能的,怎樣降低發生率,提高容錯率,提高公司在系統出問題時候的生還率才是關鍵。一說技術強就孤立的扯什麼round trip time的都幼稚。
2. 成本。高頻做市是個極其擁擠,容量極有限的市場。很像比特幣挖礦,一共就那麼多錢,大家都得砸錢投入技術去搶。PnL是正的很容易,能覆蓋成本不太容易,扣除成本後還能是一個能規模化、盈利能力讓人滿意的高頻交易公司全世界就那麼幾個。
以上兩個幾乎是永遠懸在HFT頭上的刀。還有一些偶發的但可能很致命的,例如突然關停交易的品種啊,突然說HFT非法啊。。。某些國家歷史上不止一次干過類似的事情,恩我說的就是美國!對不同品種的做市商共性的風險,就是單邊成交,累積凈持倉,這部分往往是虧錢的,趨勢對做市是不利的。 此外,還有宕機之類的系統性風險,因此做市商對系統的可靠性要求很高,需要雙機熱備等等
具體到某一品種,如期權,做市的風險就是Greeks risk, skew risk, time delta risk, time vega risk, 無效市場風險,pin risk, 不完全成交風險,場外風險等等
最大風險來源黑客,通過系統漏洞比別人早成交,富國銀行外匯交易出過類似事故。
最大的風險其實就是系統性風險,之前幾位答主提到的流動性風險,其實也是在市場大幅波動的時候會出現。高頻交易商申報了大量的報單,當整個市場或者做市的標的股票大幅波動的時候,很可能會導致這些大量的報單成交。但是本身作為做市商,他們的目的只是賺取1~2個單位波動的交易差價,並不打算買入並持有這些資產,因此也不能去通過傳統的股指期貨來做對沖。在極端情況發生時,這些做市商就會面臨相關的風險。以下摘自邁克爾·劉易斯(Michael Lewis)的《高頻交易員》(Flash Boys):
與那些試圖坐在市場中間從賣家手中買股票而向買家賣出股票的中介商不同,高頻交易所承擔的風險往往更大。他們不會承擔買一大筆股價下降的股票或者賣一大筆股價上升的股票的風險。他們非常活躍且消息靈通,只有一個明顯的例外:他們很大程度上暴露在承擔整個股市一起變動的風險中。一位高級高頻交易員可能會在新澤西為幾隻個股「做市」。這些買賣訂單的最終目的並不是真的要買賣股票,而是要從中獲取股市信息,因此這些訂單數額一般都很小:買100股或者賣100股。對於單次交易來說,風險很小;但總體來看,風險就很大。如果市場受某條壞消息衝擊而整體下跌,那麼所有的個股都會一起下跌。而沒有提前收到警報的高頻交易員就會持有幾千隻他們不想要的個股,每隻都持有100股,每隻都會帶來巨大損失。
不過我在想,對於傳統的股票高頻機構來說,是不是可以通過蝶式期權,或者VIX來做多波動性,來規避一部分這類風險呢?
相關回答:
Johnnie Drinker:為什麼很多量化私募大佬痴迷於微觀結構?
Johnnie Drinker:如何看待上海期貨操作案中公司董事均為俄國人?
啊,打字好累呀。
你知道中金所前一次的做市比賽很多家兩天之內就輸的褲子都不剩了么?
簡單的說就是技術風險和流動性風險。技術風險就是如果系統出問題了,嚴重的後果是破產,已經發生過了。做市商的利潤來源於良好的流動性。流動性提供信息,並減少頭寸長期持有的風險。
技術風險
對不同品種的做市商共性的風險
HFT在邏輯或者模型上都是完美的,幾年的進化下來大部分策略都能適應各種市場環境。
最大的風險來自IT/系統/平台,所有大的事故都是源自系統的故障或者缺陷。HFT每天都有新的開發,這個過程本身就是它最大的風險。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