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吉為什麼反對李世民?

李元吉與李建成、李世民同為竇皇后所生,大哥和二哥哪個做皇帝似乎對他沒什麼影響,為何在東宮和秦王府奪位之爭中堅定的站在李建成一邊,而沒有站在李世民一邊或保持中立?他自己是否也有奪位之心?


謝邀。

奪嫡之戰是你死我活的。李元吉,中立?一旦塵埃落定,當家那位必然會弄死他。

看看玄武門之變。看看李治的兩個哥哥承乾和李泰。看看武則天那幾個兒子的下場。看看太平公主。看看李亨靈武登基後怎麼對付自己爸爸的。

唐朝宮廷的權力爭奪從來血腥,誰能獨善其身?

政治就是站隊。李元吉不可能中立,只能選擇站邊。

眾所周知,唐史關於玄武門的事兒,是被加工過的。真相我們無從知道了,但可以確認,即連李世民自己都不否認的事實是: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李淵召諸子對質。李世民沒去,玄武門殺兄弟,其時李淵在海池,有說法認為是被李世民囚禁在船上。然後李淵傳太子位給李世民,不久就禪位。

這中間,說是殺兄弟逼父親,應該沒什麼問題吧?

李世民這一次出擊,其實是險招,是逆境下被逼急了,而不是大權在握後的從容出擊。

是什麼把李世民逼到這地步的?他是天策上將,有開府權。顯然光是東宮太子,那是不可能的。

有比李建成更強的勢力在支持他。

可以這麼猜測:

當時針對李世民的,不只李建成派系,還有李淵和裴寂。

李世民是個功勞極大(假設他沒有在史書上誇大自己的功勞),但沒有繼承權,也沒有軍權的王子。

李建成是名正言順的繼承人,而且背後有李淵和宮廷(張婕妤們)的支持。

在玄武門之前,我們都沒有穿越能力能預見未來。

換了你是李元吉,必須支持勝算更大的那一方,你會選擇誰?還不用提李建成對李元吉的態度更積極了。


打小各種演義,電視劇把李建成,李元吉兩兄弟描繪成扶不起的貴公子形象。他們臭味相投,因為給父皇大人帶綠帽這一共同愛好走到了一起,對正面人物李世民多加迫害。而李世民就像處處受氣的小媳婦,最後雄起了一把,殺兄逼父。

在我看來,為什麼李元吉支持李建成,除了上述各位分析的政治上的權衡,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因為他和李建成感情基礎比較深。

小時候的李元吉也是個苦命的娃,雖然投胎到唐公家中,這輩子算是選擇了easy模式。但是老媽竇太后嫌他長的太難看,想把他丟棄,幸而被婢女秘密撫養,然後才交還給李淵。

初,元吉生,太穆皇后惡其貌,不舉,侍媼陳善意私乳之。

----《新唐書·卷七十九·列傳第四·高祖諸子》

連親媽都這樣,子女數量將近一個加強班的李淵估計估計更沒空管他,雖貴為唐公之子,但那時的李元吉想必也只是一個孤單的孩童。

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李元吉暴虐的性格形成也就變得很好理解了。

而李建成性仁厚(資治通鑒),之後奪嫡之爭中遲遲不忍對李世民痛下殺手,和楊文幹事件中主動向李淵認錯,可以看出李建成是個對孝悌之道比較看重的人,尤其是當權力的魔爪還沒有伸向他們。

想必在李元吉成長的過程中,李建成長兄仁厚之心多少讓這個孤寂的少年感受到了可以依靠的長兄之愛。

大業十三年,李淵任太原留守,令李建成攜領家屬在河東居住,其中就包括李元吉,而李世民跟隨李淵留在太原。

同年,李淵起兵反叛,密令在外地的兒女親戚潛逃回太原。29歲的李建成帶著15歲的李元吉踏上了兇險的逃亡之路,他們的五弟李智雲就沒有逃出來被殺。

當他們歷經風餐露宿到達太原的時候,除了劫後新生的喜悅之外,還有在逃亡路上結下的共患難的羈絆吧。

而李世民只比李元吉大5歲,李世民本身屬於剛猛激進型的,難免不那麼合拍。而所謂長兄如父,加上李建成溫和寬厚的性格,李建成和李元吉性格上應該更加合得來。

不管從政治還是感情上,李元吉都會支持李建成。


李淵兒子雖多,但除李建成、李世民和李元吉外,其他年紀均幼,在政治上不起舉足輕重的作用。李建成既與李世民相爭,李元吉的傾向就具決定性意義了。結果李元吉是倒向了李建成,力量對比遂呈以二敵一之勢,使李世民陷於極其不利的地位。那麼,李元吉何以會倒向李建成呢?    歷來有兩種看法。    一種看法出於史書記載,也為大多史家所採納。據史載,自從李世民平定劉武周后,李淵就一直派李元吉隨同李世民出征。史家認為,李淵這樣做是為了讓李元吉跟從李世民學習行軍打仗之法。但前文已經提到過,這恐怕是李淵要分散李世民的權力,免得他過於獨攬兵權。但不管怎麼說,直到對劉黑闥作戰時為上,李元吉在軍中的作用基本還是協助作戰而非監視掣肘。    何以見得呢?在竇建德進軍支援王世充時,李世民親率三千五百軍士奔赴虎牢堵截夏軍,將對付王世充之責委於李元吉,可見當時對他並無戒備之心。到李世民大敗王世充、竇建德回軍長安時,凱旋軍隊列隊遊行進入長安城,李世民身披黃金甲於前,身後是二十五員最驍勇的大將方陣,而領頭的正是李元吉。到對劉黑闥作戰時,李世民在洛水之役中擊垮劉黑闥,勝利已有把握後,因李淵已多次召他回長安,他就將兵權移交給李元吉。    由這一系列的兵權順利交付的情況來看,當時李世民對李元吉並不猜忌,兩兄弟的關係大致正常,不存在矛盾。    轉折點是在第二次對劉黑闥作戰中。那時李建成深感李世民的軍功對己做成壓力,便要求此次出征由他領兵。李淵也一反常態地答應了,並命李元吉從旁協助。從後來的事件發展可推測,李元吉就是在此次與李建成的合作中被拉攏過去了。    史書記載,李元吉之所以倒向李建成,是因為他自己對皇位也有野心。若他追隨李世民,以李世民的精明強幹,他永遠也壓不過頭去只能為李世民所駕馭。但追隨李建成卻不同,因為在他看來「但除秦王,取東宮如反掌耳」。一旦除掉李世民,李元吉就會向李建成下手,將他也幹掉,他自己就可以做太子了。    第二種看法以胡如雷為代表。他認為李元吉其人在李氏兄弟中排行第四,文才武功不僅不及李世民,也遠遜於李建成,齊王府的力量與東宮或秦王府相比都處於下風,他根本就做不到「取東宮如反掌」。而且他本人膚淺狂躁,也不可能有先除李世民,再除李建成的深謀遠慮,更不會得到李淵的認可,所以第一種看法完全不近情理。    胡如雷認為,李元吉投靠李建成的原因有四:(1)李元吉是想從李建成、李世民相爭中藉機攀附一方來謀取政治資本。(2)李建成身為太子,繼位可能性大於李世民,李元吉自然將賭注下在籌碼大的一方。(3)齊王府一旦與東宮合作,再加上李淵的偏袒,秦王府必處絕對劣勢,李元吉認定自己這樣選擇是贏定的。(4)李世民執法嚴明,而李元吉行為放蕩,不守法紀,若李世民在位,他的日子恐怕不太好過。    對於上述的兩種看法,我認為胡如雷的分析很有層次,提的四條理由都是事實,但並不能由此而證明李元吉就沒有要自己當太子的野心。胡先生似乎忽略了一點,即李元吉打的確是缺少政治資本,但沒有政治資本並不等於沒有政治野心。若李元吉能像他那樣將齊王府的地位看得如此透徹明白,那李元吉就不是他所形容的是「膚淺狂躁」,而是「深謀遠慮」了。所謂「旁觀者清,當局者迷」,若歷史人物能像後世史者那樣通觀全局,思前想後,歷史就將永遠嚴格遵從理智設定的軌道來前進,就不會出現這許多令人哭笑不得的鬧劇了。

以上摘自百度貼吧李建成吧的一個帖子:【評論】李元吉為什麼倒向李建成一邊?


他是太子,我怎麼不支持他?


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從李建成和李元吉身後的謚號來探討一下。

據《唐會要》記載,「貞觀二年三月,有司奏謚息王(李建成)為戾,上令改謚議。」「杜淹奏改為靈,又不許」。最後才確定為「隱「。

隱:陷拂不成曰隱;不顯屍國曰隱;見美堅長曰隱;隱括不成曰隱;不屍其位曰隱;違拂不成曰隱;懷情不盡曰隱;不明誤國曰隱;威德剛武曰隱; 這個謚號有貶有褒,不算大惡。

從這段記載可以看出,雖然李世民殺了李建成,依然不願意用惡謚對待李建成,其內心到底是個什麼心態,大家可以揣摩一下。我個人覺得,其實李建成自始至終都沒有對李世民痛下殺手的心。李世民自己心裡也清楚這點。

再看看李元吉的謚號---」剌「,這是一個典型的惡謚,指剛愎自用,忘恩負義,可見李世民對這個弟弟始終都是心懷怨念,也就是說在兩派的政治鬥爭中,對李世民造成最大壓力的不是李建成,而是李元吉。

所謂」兩朝《實錄》無信辭「,雖然史書對李建成做了不少技術處理,但是從目前的記載來看,李建成至少還算一個寬厚大量,善待人才(魏徵,王琰都在李建成麾下)的太子。至於李世民,從玄武門之變後他的手段來看,基本上算得上「心狠手辣」。假設李元吉對兩個哥哥的性格都有所了解,無論他有沒有其他的政治野心,李建成無疑是更加穩妥的選擇。

而且從個人情感角度而言,由於李元吉在整個成長期間和李建成的相處時間要長得多,他應該和李建成在個人情感上更加親密。

最後還有一個最重要最現實的問題,李建成是名正言順的太子,從當時情況來看,贏面要比李世明大得多。於情於理李元吉都會更傾向李建成。

--------------------------------------------------------------------------------------------------------------------------------------------

在市場競爭中,行業老大和行業老二開始火拚的時候,行業老三最理性的做法就是幫老大搞老二,而且還要往死里搞,儘可能的吸收老二的市場份額。我覺得李元吉就是這樣的心態吧。


一想到李元吉死後,李世民就把李元吉老婆女兒養在宮裡,就腳著玄武門之變帶了點綺色的氣息……

說回正題,李淵的嫡子當時有三個,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其他庶子年齡小,且無政治支持。

簡單地看,對李元吉來說,就是一個站隊的問題,李建成當時是名正言順的太子,且無過;

天策上將李世民雖然也是潛力股,明顯風險較大,名不正言不順是李世民最大的硬傷,當時的情況是,政權逐漸維穩,李建成背後有相當的政治力量支持,且無過失。換太子成本極大,李淵無論是從政治考量還是出於感情因素都不會再考慮換太子。

所以這個時候,如果你是李元吉你會選擇誰?且不說,李元吉少年喪母,一直都跟在長兄身邊。

玄武門之變是李世民想通過「官方渠道」奪嫡無望之後的的鋌而走險,所幸沒有輸……

--------------------------------我是八卦的分割線-----------------------------------

剛才說到李世民睡了自己的弟媳婦並且養在宮裡,李元吉的大老婆楊氏跟小老婆在宮裡一起養著李元吉的庶出女兒。

李世民睡弟媳婦這事不是啥秘密,畢竟兒子都生了(李世民最小的兒子曹王李明),至於有沒有兔子和草一窩摟把李元吉小老婆也一起收了就不得而知了。並且李世民還很大方地給這個庶出的女兒封了縣主(歸仁縣主)。

李世民自己老婆死了以後還想立弟媳婦為皇后,被魏徵給拍了。

李治有沒有因此嫉恨不知道,反正李治登基以後就把小弟弟李明過繼回給李元吉了……

李治干這種奇葩事不是第一回了,他還把曾經跟自己有一腿的大姨姐韓國夫人(武則天姐姐)葬在昭陵去陪著自己老爹,大有我睡了爹你的小老婆,還你一個姘頭陪你的姿態……


看到上面的回答有點伐開心,就不能是和李建成玩得好感情深嗎?李建成為人比較寬厚仁善,比李元吉大十來歲,照顧弟弟很正常吧,何況李建成和李元吉在領兵打仗的時候共患難過的,對李元吉也蠻照顧,我覺得李元吉沒那麼大的野心,玄武門之變就可以看出來,李建成死後,李元吉能逃卻沒有逃,反倒跑回去殺李世民給李建成報仇,危急時刻人最直觀的反應,最能反映出他的性格。個人感覺李元吉挺仗義的,李世民讓人修改過的正史可信度實在太低。


這位在網文中廣為流傳的被唐太宗「強佔」的弟媳楊妃,即巢刺王李元吉的妻子巢刺王妃楊氏。不過巢刺王妃並不屬於唐太宗的後宮,因為楊氏自始至終都沒有獲得過唐太宗後宮中的封號,她的頭銜一直都是跟著丈夫李元吉的稱號改變而改變。

雖然某些網文一口咬定唐太宗發動玄武門之變是為了巢王妃,不過此說法純屬無稽之談。因為綜合史書記載以及李建成之妻鄭氏和李元吉之女歸仁縣主等人的墓誌來看,李建成與李元吉被誅後,東宮由太子李世民入住,李元吉的齊王府則被賞給了功臣尉遲敬德,李建成與李元吉的妻子女兒可以說是無處可去,再加上這些女眷身份敏感,便只能一直幽閉在宮裡,實質上就是軟禁。

這樣被軟禁在宮裡的生活自然不好過,所以歸仁縣主的墓誌上隱晦地寫道:「誠周於造次之間」「行滿於危疑之地」。想想李元吉的正妻與小妾竟然只能擠在同一間宮殿里,而隱太子妃鄭氏所居住的長樂門內歸仁門東就是宮城的最南面,出門便是士兵的重重守衛,再加上歸仁直到19歲才被冊封為縣主,這一切正說明了楊氏這些被幽閉宮中的女眷生存環境之艱難。

楊氏雖然在貞觀後期得到了唐太宗的臨幸,甚至一度被欲立為皇后,然而事實則是唐太宗自始至終都不曾給過楊氏正式的後宮頭銜。如果楊氏真的如同《新唐書》所言「帝寵之」的話,想來即便唐太宗給不了她皇后的尊位,也絕對給得起一個普通的嬪妃之位,畢竟古人最為重視名分,正所謂是名不正則言不順,無論楊氏能夠獲封哪個等級的後宮嬪妃,都比只能一直背負通姦之名好太多了。

何況貞觀十七年時,後宮中的四妃之位是有空缺的。因為齊王李佑謀反、生母陰氏被降為嬪,燕賢妃晉位為德妃,賢妃之位正好空了下來。而根據楊氏之子曹王李明於貞觀二十一年受封的情況來看,唐太宗的這個「老來子」應該就是誕生於十八年前後。然而唐太宗寧可將賢妃封給一個無子無寵的鄭氏,也不曾將有子有寵的楊氏藉機補進四妃之位中,從這樣的情況來看,著實看不出這位楊氏究竟是如何一個「有寵於上」的法子。

更何況如果楊氏真的有寵到「欲立為後」了,那麼無論是楊氏還是李明,都該有些特殊待遇。比如唐高祖之子韓王李元嘉,他的母親宇文昭儀就是「早有寵於高祖,高祖初即位,便欲立為皇后,固辭不受」,而李元嘉也是因為其母有寵,在唐高祖登基以後所生的那些兒子裡面是最得寵愛的。又比如武惠妃,雖然同樣因為種種原因無法被立為皇后,但唐玄宗特別為她設置了一個「惠妃」的封號,並且「宮中禮秩,一同皇后」。而武惠妃的長子夏悼王因為唐玄宗「鍾愛無比,名之為一」,次子李敏也是「以母惠妃之寵,玄宗特加顧念」,女兒太華公主同樣是「以母愛,禮遇過於諸公主,賜甲第,連於宮禁」。

同理,若楊氏真的如此受寵,那麼她的兒子李明在唐太宗眼裡也應該是子憑母貴愛屋及烏才對。然而通觀史書,唐太宗除了分封李明承認了這個兒子的合法地位外,對李明並沒有任何的特殊待遇。而且唐太宗雖然分封了李明,卻仍只稱楊氏為巢王妃,並未將其列入後宮中的一員,如此一番舉動,實際上是將楊氏與李明之間的母子關係在禮法上割裂開來了。畢竟一個是唐太宗的兒子,一個是唐太宗的弟媳,在名分上否決了楊氏與李明的母子關係,而楊氏面對親子卻聽不到一聲「母親」,李明面對親母卻不能名正言順地喊一聲「娘」,這又該是何等的悲哀與痛苦!

至於楊氏和丈夫李元吉的小妾共同撫養的庶女歸仁縣主,竟然一直到貞觀十八年,才以19的「高齡」獲封縣主並得以出嫁,想來楊氏若真的深得唐太宗的寵愛,她的親生兒子和親自撫養的庶女是絕不會受到如此對待的。

而魏徵在反對唐太宗立楊氏為後時,曾將楊氏比作為辰嬴,辰嬴又是怎樣的人物呢?

辰嬴本為春秋戰國時期秦穆公之女,曾先後嫁給晉懷公和晉文公,所以古人明確將辰嬴定性為「既淫且賤之人」。

魏徵敢當著皇帝的面說他寵愛的女人不過是個既淫且賤之人,勇氣固然可嘉,不過更令人吃驚的是,唐太宗居然對魏徵的這種說法絲毫沒有生氣,反而是表示默許。而反觀唐太宗的愛子魏王李泰不過是向父親抱怨說大臣們對他不夠尊重,唐太宗就勃然大怒,將大臣召來痛罵一頓,連房玄齡都被嚇得直打哆嗦。如此截然相反的態度,已然昭示了唐太宗對楊氏能有幾分真心——畢竟唐太宗若當真寵愛楊氏,又為何會在聽到大臣說楊氏不過是個既淫且賤之人時一點都不生氣呢?

所以唐太宗對巢王妃楊氏究竟有多寵愛,楊氏是否真的曾離後位僅一步之遙,相信各位看官也心中有數了。

《新唐書·太宗子列傳》:

曹王明,母本巢王妃,帝寵之,欲立為後,魏徵諫曰:「陛下不可以辰贏自累。」乃止。

《唐故隱太子妃鄭氏墓志銘並序》:

以上元三年正月卅日寢疾,薨於長樂門內,春秋七十八。

《歸仁縣主墓誌並序》:

奉盥餌於前廂。侍溫清於側寢。二尊齊養。誠周於造次之間。四德兼□。行滿於危疑之地。

《春秋左傳》:

八月乙亥,晉襄公卒。靈公少,晉人以難故,欲立長君。趙孟曰:「立公子雍。好善而長,先君愛之,且近於秦。秦,舊好也。置善則固,事長則順,立愛則孝,結舊則安。為難故,故欲立長君,有此四德者,難必抒矣。」賈季曰:「不如立公子樂。辰嬴嬖於二君,立其子,民必安之。」趙孟曰:「辰嬴賤,班在九人,其子何震之有?且為二嬖,淫也。為先君子,不能求大而出在小國,辟也。母淫子辟,無威。陳小而遠,無援。將何安焉?杜祁以君故,讓偪姞而上之,以狄故,讓季隗而己次之,故班在四。先君是以愛其子而仕諸秦,為亞卿焉。秦大而近,足以為援,母義子愛,足以威民,立之不亦可乎?」使先蔑、士會如秦,逆公子雍。賈季亦使召公子樂於陳。趙孟使殺諸郫。賈季怨陽子之易其班也,而知其無援於晉也。九月,賈季使續鞫居殺陽處父。書曰:「晉殺其大夫。」侵官也。


只要看到李世民滅元吉滿門後娶了元吉妻妾楊氏就明白了。


說不定他也有自己的野心,和李建成的聯合也是權宜之計,對抗軍功卓著的李世民


李建成一直是個慈厚的兄長,尊老愛幼,照顧家人。竇氏死得早,建成對元吉這個嫡親的弟弟更是照撫疼愛有加,因此兄弟倆的感情十分深厚。

李淵在太原起義,建成帶著弟弟千里逃亡躲避隋兵的追捕。後來父子兄弟經過一番打拚,建成在長安做了皇太子,元吉在太原做了大將軍。再後來元吉回到長安,把家安在了東宮旁邊的武德殿,兩家人常來常往。元吉讓自己的五個兒子也都隨著大哥的兒子們取了承字輩的名字,想著孩子們長大了繼續做好兄弟。兄弟倆常常一同上殿奏事,一同去郊外遊獵,一同把酒言歡,有時也一同出征討敵。

一個夏日的早晨,元吉似乎嗅到了某種危險的氣息,他勸大哥留在東宮裝病,最好把軍隊集結起來以備不測,但是大哥說無妨,執意同弟弟一起進宮探個究竟。兄弟倆最後一次打馬一同進了宮門,直到元吉看見大哥的咽喉突然被一支利箭射穿,跌落塵埃,頓時他的腦中一片空白……隨後兇手也意外從馬上摔了下去,他本能地撲過去奪過長弓用弓弦死死勒住了對方的脖子……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問主:李元吉為什麼反對李世民?

李元吉:因為他想害大哥!

李世民眼紅建成的儲位企圖奪嫡,此舉無疑會危害國家並禍及家人,齊王當時位高權重,並深得皇帝和太子的寵信,自然會站出來仗義鋤奸


看過大唐雙龍傳嗎?


胡亂猜測的幾條原因

  1. 可能自小形象不佳,所以對李世民有點嫉妒,而李世民可能自小比較優秀吧,也未必待見這個弟弟,小時候的怨恨積累起來很嚴重。不然他們哥仨是一個母親生的,並且母親過早過世,按照常理來說感情不會太差。生於帝王將相之家,兄弟之間爭權的例子多的是,但像李世民這樣的也不太多吧,就是三國的曹丕最終也沒對親兄弟曹植斬盡殺絕。

  2. 老婆可能傾慕李世民,不爽;

  3. 一起作戰時產生了矛盾;

  4. 希望老大老二兩敗俱傷,自己同樣是嫡子,好漁翁得利;
  5. 一起共事過,認為李建成當皇帝自己還有後路,李世民當皇帝自己可能沒有活路(參考李世民玄武門政變後的狠勁);
  6. 可能受異族風俗影響,對於很近的血緣關係未必太看重。


護軍薛實嘗謂齊王曰 大王之名 合之成成「唐」字 大王終主唐祀 齊王喜曰 但除秦王 取東宮如反掌耳…… (資治通鑒)

只是因為當時李世民太強大了 太子和齊王只是暫時的盟友而已 如果李世民真的倒了他倆也要掐起來 沒有永遠的朋友啊


假如,李建成承諾自己做皇帝後加封李元吉為皇太弟,立他為皇位繼承人,李元吉動心嗎?


一場簡單的3P:元吉扶太子以克秦王,待事成取建成以代之。惜被逆推ntr 嬌妻歸世民


推薦閱讀:

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但為什麼今年是2015年,那個第一年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
日本同學說我們忘恩負義,怎麼反駁?
需要多高的生產力才能實現共產主義?
周公旦是一個怎樣的人?
「零」這個數字是比其他數字更遲出現嗎?

TAG:歷史 | 唐朝李唐 | 中國古代歷史 | 歷史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