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中文是唯一在符號形態上區分頓號與逗號的書寫系統(族)嗎?

這樣是否有必要?

日文中黑(?)與読點(、)的用法是否對應中文的頓號(、)與逗號(,)?

用頓號替代逗號是否像用直角引號替代彎引號一樣是個值得嘗試的標點符號實踐呢?


中文常見、公認的頓號使用方法中,頓號能起到的語義作用是複數的。從這一點來講,中文頓號的確是一個頗「唯一」的標點符號;換言之,其他書寫系統中很難找到某一單獨標點符號,在使用方法及語義上完全對應或覆蓋中文頓號。

頓號在具體的語境中,並非不可替代。比如以大陸國標《GB/T 15834—2011》作參照,合理使用逗號、括弧、分隔號(斜線)來替換頓號,並不會產生非常重大的語義缺陷。從這個角度來說,將頓號的常用功能分攤到逗號、分隔號等標點身上,應該沒有問題。

我不太能正面回答「形態上區分頓號與逗號是否必要」這個問題……但覺得「取消頓號」的必要性不大。另外從使用習慣和語義區分來看,取消頓號很可能會讓逗號的語義負擔過重。目前,逗號作為最常用的標點之一,使用模式跟言語的自然停頓非常接近,這是它比較優雅的地方。

- - -

關於日文標點的部分,簡單補充一些,僅供參考。

日文中黒(?)的完整使用方法,肯定不完全對應、亦不完全覆蓋中文頓號,更多細節略過不提。

中黒有一個比較特殊的使用方法,也是用於多個並列辭彙之間,跟中文頓號的典型用法有些類似。但日文中黒表達的語義更像是一種「串聯」,將多個並列辭彙串成一個整體;中文頓號則是相對單純地「劃分」一些並列成分。

引用日語維基百科「中黒」詞條的相關描述:

複數の単語を並列し、まとまった概念を示すときに、その區切りに使われる。[草譯:在表示多個並列單詞是一個整體概念的時候,使用這個標點(指中黒)。]

ただし、並列する物が単語でない場合や、併せてまとまった概念を示さない場合には、読點(、)を用いる。[草譯:然而,當羅列的並非單詞,或者並不表示整體概念的時候,則使用読點(、)。]

從某種角度看,日文中黒的上述用法,有點類似分隔號(斜線)在日常非正式文本中的某些用法。而操作系統自帶的一些日語輸入法,常將 QWERTY 鍵盤上的[/]鍵位映射為中黒,也微妙地暗示了一些東西。

日文読點(、)的使用方法,總體上比中文甚至英文的逗號都要寬鬆。另一方面,在部分橫排場合,日本也可能會用コンマ(comma,即逗號)來代替読點。


就作用而言,還有日語也是要區分的。

日語的逗號為「、」,稱為「讀(dòu)點」,但一些論文等等的特定場合里「,」也較為常用,而公文則規定橫書一定要用「,」。

日語的頓號為 「?」 ,稱為「中黑」,用於並列列舉事物、切割區分並列外來語、切割區分姓與名等。

關係大致為:

中文 逗號「,」 頓號「、」

日文 讀點「、」「,」 中黑「?」 「、」

但就「,」「、」這兩個符號本身而言,日語的確不太區分。

(更多討論請移步評論區)

我認為中文現在的用法已經很科學,不需要再就這個逗號、頓號作改變。就現行用法論,逗號、頓號之分還有理清句義、區分層次的作用。

而圓引號和方引號,兩者之間甚至沒有這些用法的糾葛,故單從美觀論,方引號更勝一籌。


推薦閱讀:

中文排版中,斜線(分隔號,slash)怎樣使用為宜?
為什麼雜誌上的小段介紹文字末尾沒有句號?
全形句號「。」是一個醜陋的標點嗎?為什麼?
英文里該怎麼用破折號(dash)?
在非正式的文本中不加標點符號,這種做法是否對語言規範造成影響?

TAG:標點符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