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語言學中的語言生成這部分的研究,現在有什麼新的理論?

能否介紹下這方面的研究現狀,或者談一談自己對從思維到語言文字生成過程的理解。

知乎上是否有學學習研究這方面的同學在?獨孤求友。


不知道這個問題題主還有沒有在關注,但是作為一個國內關注度和發展程度都不算高的小眾學科,看到這些問題還是忍不住上來回答一番,說不定之後有感興趣的人能看到呢~

答主正好是做語言生成的,具體來說是做句子生成。先給題主介紹一個在句子生成領域比較要統治力的句子模型吧 - The Bock and Levelt Model (1994)

這個模型基本上可以算是脫胎於Levelt(1989)的那個language production的模型,感興趣的話題主也可以去看看,Levelt模型的統治地位目前基本無人能撼動。

如果我們看上面的這個模型,就很容易理解句子是怎麼生成的了。首先,我們要經過一個思維的階段,這個階段大多數情況下也被稱為conceptualisation,在這個階段,語言還不是語言,而是龐大的concepts,ideas,intentions,conceptual structure等等,所以這個階段也被成為prelinguistic(前語言)階段。接下來,這個信息經過加工會進入grammatical encoding階段,包含兩個分階段,第一個分階段被稱為functional processing,在這個階段Bock 和 Levelt認為合適的詞語會被提取,此外,詞語的語法性也會被分配,說白了就是用什麼詞表示某個concept以及這個詞是主語還是賓語等等會在這個階段被確認下來。第二個階段是positional processing,不言自明,這個階段完成的是給上一個階段提取的詞語排排坐,誰在句首,誰在中間,誰在句尾就是在這個階段完成的,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語序。此外,有些語言還有變形變位,也是在這個階段完成的。再往下走,就是語音上的處理了,最後就是通過我們的發聲器官用聲音傳達出來。

從我個人的經驗來看,2000年後句子生成的研究重點主要集中在一下幾個方面:

1. grammatical encoding是否存在兩個步驟,還是一步走。有大量的實驗已經證明functional processing和positional processing可以合二為一。有興趣也可以看看中文上對這個的研究:Mapping concepts to syntax: Evidence from structural priming in Mandarin Chinese,作者是Cai, Zhenguang G.,Pickering, Martin J.,Branigan, Holly P. 常用的方法為priming,中文應該叫啟動。

2. starting point problems。這個問題還有點難解釋。想像一下我們眼前有一幅畫,畫中的內容為一隻狗追一顆棒球,要描述這幅畫的內容,我們至少在中文裡有兩種說法:「一隻狗追一顆棒球」或「一顆棒球被一隻狗追著"。這裡的問題是,如果兩個句子都描述一個事件,那麼我們為什麼需要兩種表達方式呢(德語中對這個情景甚至有至少四種表達)? 這就是所謂的starting point problems,即為什麼在有些句子中」狗「在句首,而另一些句子中」棒球「在句首?對此,我們就有很多猜測了,從conceptual accessibility到perceptual accessibility到lexical accessibility等等不一而足。

3. 關於句子生成的時間進程問題。其實這個問題和上面的第二個問題是有交叉的。回到上面那個清爽的模型,事實上,模型中的每一個步驟時間上都不是先後順序完成的,而是在時間上有交叉,我們稱此為incrementality,就是grammatical encoding不會等待整個conceptualisation完成才開啟,但凡上一個階段有一些信息產出的話,就會立即傳遞到下去進行進一步加工,與此同時,上一階段繼續加工其他信息。因此,這些階段的加工是存在很大的重疊性的。但是,目前一個問題是針對conceptualisation和grammatical encoding是否存在時間重疊的爭論。一個觀點(linear incrementality)認為存在,而另一個觀點(structural incrementality)認為不存在。後者的觀點是,說話人必須通達整個信息(即有「一條狗」和「一個球」,動作時「追」),才會找到一個合適的starting point開啟接下來的加工;而前者則認為不需要事先了解整個事件,只要了解部分信息比如書只要看到畫面上有一條狗就可以開啟下一步的加工。常用的方法可能是眼動了。但是我對眼動是否能夠真正研究這個問題持一丟丟懷疑態度。

以上三個問題算是句子生成進來比較關注的問題。當然,還有一些問題比如動詞何時通達等等也得到了研究。總的來說,第3個問題還沒有得到清爽的回答。我個人的經驗來講,對conceptualisation階段的研究也會成為未來句子生成研究的方向。

希望以上的一些解釋能幫到題主,也希望和知乎中更多這個領域的朋友們交流,我個人認為心理語言學還是一個很有潛力的學科的。以上。

Reference:

Bock, K., and Levelt, W.J.M. (1994). Language production. Grammatical encoding. IN M.A. Gernsbacher (Ed.). Handbook of psycholinguistics (pp.741-779).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Cai, Z. G., Pickering, M. J., Branigan, H. P. (2012). Mapping concepts to syntax: Evidence from structural priming in Mandarin Chinese. 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 66(4), 833–849. https://doi.org/10.1016/j.jml.2012.03.009

Levelt, W. J. M. (1989). Speaking: From intention to articulation. Cambridge: The MIT Press.


推薦閱讀:

語言表達能力好邏輯思維強的人,在組織語言滔滔不絕講話時,大腦思維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如何反駁小概率事件一旦發生概率為百分之百?
漢字究竟可以把輝煌 大氣 磅礴 壯麗這一類的詞形容的多麼極致?
如果兩個人無共同語言應該怎麼交流聊天?
怎樣避免做一個見識短淺的人?

TAG:心理學 | 語言學 | 語言哲學 | 語言表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