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在工作迷茫期,我應該怎麼辦?

小女子今年26,理論上來說應該進入到工作的穩定期了,但自覺能力有限,如今剛轉做房產銷售(賣房子的),在N線小鎮,大家都知道房產行業日益難做,本人月薪4000左右,目前案場來訪客戶遠小於銷售員人數,每天都在混日子。本人屬於比較簡單的那種,實在不適應公司的一些爾虞我詐之事;另外,個人認為買房子不是必須的事,卻還要不斷說服客戶下單,也覺得有悖於心。最近蹦出一個想法:要麼辭職得了,去窮游一段日子,找找看自己真的喜歡做的事情,或者去學習曾經放下的東西,為下一份工作做準備。但是又害怕第一:可能長時間以後也會找不到到底自己喜歡做什麼;第二:現在是不喜歡公司的人和事,到了下一家公司指不定也是這樣的情況,每家公司都會有自己的問題,難道是我適應不了職場?真的很迷茫,求知乎大神指點迷津,到底應該留還是走?


1、不論眼前的工作有什麼困難,問自己是不是真的想盡辦法吃盡苦頭全力以赴的去工作去破局去自我改變甚至自我重塑在做好工作了,如果是且仍無效果,再放棄這份工作

2、如果個人或家庭沒有足夠的物質保障,不要裸辭

3、你現在想不到要做什麼,窮游或清閑一段時間就能找到的可能性幾乎是零

4、在沒有找到下一份工作/興趣之前,且第一點也並沒有做好的時候,建議繼續做下去,不要換

5、如果對自己狠得下心且有基本的自信,父母也沒有太大阻力的話,離開你的N線小鎮,去大城市找機會

謝邀,祝好


迷茫就是才華配不上夢想

才華也是,有大有小。有大才華的人連吃個東西都可以吃出學問來,而普通之人的才華大多數都是小才華,需要付出很多的汗水和辛勞才能取得那麼一點點的進步。但即便如此,每天能處在一點點進步之中的人,絕不會迷茫,相反地,那些看不起或者無視小進步的人,才會真正的迷茫;那些對自己的才華不自知的人,才會真正的迷茫。

所以說,克服迷茫的方法,無外乎其他,就是抓住現有的生活,狠狠地向前,努力讓自己做得更好,而不是站在那裡,仰望天空,抱怨未來的遙遠。我想倘若小陸能夠認真對待每一個稿件,即便她的起點很低,三五年的時間內,也足夠完成一個華麗的轉變,而不是像現在一樣,如同剛剛大學畢業的學生一樣,抱怨生活的艱難和工作的不適。

如果你有大才華,就去追求大夢想;如果你覺得自己的能力有限,才華也不夠支撐起你的野心,那就安靜下來,扎進小的失敗和挫折中,汲取營養,如果不能成為豹子,那就成為一隻漂亮高貴的梅花鹿也是好的,起碼人見人愛。

不要迷茫了,把當下的、手頭的工作做到極致,前途肯定會一片明朗。請記得:如果需要反省,一定不是在夢想上下功夫,徘徊不定,而是要在才華上卧薪嘗膽,反思它為什麼不能日漸豐滿


找到適合你的好工作之前,先要問一問你自己:

你是計劃派、隨性派還是隨性計劃派?

作者Katharine Brooks Ed.D.

編譯:野馬青年

找工作這個過程,在某種程度上,和寫作類似。有些人,叫他們「計劃派」吧,在寫作前,喜歡先計劃好,先構思好人物和劇情,寫出大綱,把他們的故事分成章節,總是知道他們寫到哪兒了,也知道這個故事接下來該怎麼發展。

另一些人,叫他們「隨性派」好了,則更多跟著感覺走,常常是面對著屏幕,才開始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

但我相信,還有另一條路,就叫「隨性計劃派」吧。

1

許多傳統的就業指導跟隨的都是「計劃派」模式:一個清晰的、一步步的,從你在哪,到你想去哪的計劃系統。先設定好目標,然後將你的目標分解成每一小步。有條不紊,一清二楚,只要跟著這條路走下去即可。

你現在在哪?然後會發生什麼?接下來呢?在傳統的行業里,當教育和職業都是一條線時,對應的僱主也很一目了然,這樣的計劃確實很行之有效。

而找工作的「隨性派」,則是根據自己已知、已有的,朝前走就行。只要「跟隨你的熱情」或者是「做你喜歡做的」。我聽過許多這樣的例子比如「他們能做任何他們想要的,他們不喜歡職業指導。他們很聰明。他們總能找到的。」或許對於有些人來說,這確實不錯。但與其說是就業建議,不如說是雞湯,有一天,美好的明天總會到來的。

個人來說,我喜歡走中間路線,也就是「隨性計劃派」。其實,許多找工作的過程充滿了偶然和未知。在你的生命中,一些不可預料的時刻出現了,如果你足夠聰明,就會識別並且抓住這些機遇。

2

對於「計劃派」,我有一個「可能性計劃」。喜歡有明確人生規劃的人,通常有一個清晰的職業目標,然後按照期望中的路前進。舉例來說,比如你想成為一個工程師、一個會計或者律師,你需要獲得相關的學歷、資格或者職業認證,以及關注一些潛在的公司。如果你想在類似的行業里工作,你可以跟隨傳統的目標設定計划去一步步前進。

3

對於「隨性計劃派」,我給出的是「可能性生活」練習。

大體上來說,拿出一張紙,把你的名字寫在這張紙的中間。

在紙上,隨意寫出所有你考慮從事的職業。

將你的名字與每一個職業用一條線連起來。

然後在這條線上寫出你從事這個職業需要完成的步驟。

現在,觀察你自己,在寫的時候,你是在獲得能量還是感覺自己被榨乾?去看那些讓你獲得能量的地方。是不是在這些不同的生活中,有一些相同的主題一再重複出現?這又是一個提醒。

你可以用這個「可能性生活」練習來同時計划出好幾種職業,然後看一看哪個最能讓你覺得能量滿滿。

4

最後,對於「隨性派」,我送給你的是「意圖設定」系統。你還沒準備好去從事某一個特定的職業道路。有的,不過是一些腦海中模糊的念頭。或許你想的是「我想去國外工作」,又比如「我想幫助別人」。

這些都是很棒卻很空泛的念頭,把它們寫成「意圖」的形式,比如:「我想找一個有趣的工作,這樣我能幫到別人」。

把它們寫在便簽紙上貼出來,然後每天讀一讀。開始繼續想。你怎樣去幫助別人?你想做什麼幫助別人?你想幫助什麼樣的人?讓這些念頭埋下來之後,開始自己生根發芽,去嘗試,然後可以參加志願工作去試一試這些念頭。

當你的願景變的更清晰之後,你就可以形成一個適合你自己的計划了。

5

無論你是個「計劃派」,「隨性派」還是「隨性計劃派」,都有一個適合你的系統。如果你發現自己陷在職業規劃或找工作的泥潭裡,或許是因為你還沒有找到適合你的系統。如果這個系統不適合,就可以試試其他的看可不可行。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

往期相關文章:

上帝沒有賜予我男朋友,因為ta給了我超能力

你怕孤獨,更怕辜負

一個人的釜山行 | 這樣的花樣年華你不抓住她就跑了

從上海逃到瑞典後我才發現,一個人也可以,不要慫就是干!

我終於來到了「神秘」的非洲,並在這裡開始新的工作與生活

逃離束縛?因為愛情?這13個年輕人說了他們離開家鄉的原因

一個人,一箱行李,到南半球過另一種生活

在法國,一個人生活的第一年教會了我什麼?

回復以下關鍵詞獲取更多信息

投稿 | 合作 | 轉載

漫畫 | 觀點 | 故事 | 指南 | 好物 | 視頻 | 單身

無論感情狀態的一個人(單身)

還是生活狀態的一個人(獨居)

甚至已經處於親密關係中

我們都相信每個人都需要學會獨處

相信一個人也能過的精彩

http://weixin.qq.com/r/CESwqOnE9bSKra3L9xEa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掃碼關注野馬青年

微信號 : yemayouth

新浪微博:@野馬青年

本文為野馬青年原創,首發於公眾號野馬青年(yemayouth),如需轉載,請發送郵件到 zhang@greenxxoo.com,關注野馬青年,一個人過的精彩,才能與世界相愛。


工作迷茫背後的人生選擇權(心理諮詢師的自白)

小 A 第一次找我求助,是在分答上。

當時她陳述的大意是,她不喜歡現在的工作,但也不知道自己適合怎樣的工作

我說了下大致的思路,沒過多久,她主動加了我的 QQ ,急切地填完了諮詢前的表格,並一再催促諮詢的時間。

當我和我的搭檔收到她密密麻麻的表格時,我意識到問題可能沒那麼簡單。

小 A 提供的資料提示了諮詢前的背景信息:

女,25歲,在一家鄉鎮衛生所工作,感覺自己不喜歡現在的工作,卻又不知道自己適合怎樣的工作。迷茫和糾結像一團烏雲,籠罩在她的世界上空,她倍感無力,又很渴望選擇一條適合自己的路。

看完她的資料,我們進行了初步排查,列出了以下幾點疑問:

1、當時是什麼促使她報考的醫學專業?是因為自己喜歡,還是受家人的建議?

2、算上實習的時間,來訪者從接觸這個行業至今已有兩年,這種迷茫與糾結是開始就有的,還是現在才有的?

3、如果職業迷惘是之前就有的,過去的這兩年她是如何說服自己適應這份工作的?如果是現在才有的,又到底是什麼因素

以上種種,都需要在正式諮詢過程中進一步澄清與確認。

一波三折的諮詢過程

我根據以前積累的工作經驗,我對小 A 的境遇做出的預判是,這個姑娘面對人生選擇可能內心能量不足,想走一條自己的路,需要我們諮詢師進一步明確她內心的路,賦予她滿滿的能量,好讓她繼續前行。

然而顯然,在諮詢進行了 20 分鐘後,我漸漸察覺到我在這點上的預判出現了偏差。

剛開始我按照慣例,和小 A 做了簡單的溝通,我了解到她學的是中醫專業,但就業之後一直做著西醫方面的助理工作,按照她的話說,她認為中醫和西醫都是醫學相關,但思維差距過大,感覺自己無法切換過來。

我開始帶她排查,中醫西醫之間的思維差異究竟是什麼

聊著聊著,我感受到了巨大的阻力。

這股阻力說不清道不明,它就像一個無形的屏障,在我眼前形成了巨大的迷霧,我通過小 A 瑣碎而缺乏頭緒的訴說,感覺到這背後藏著巨大的隱情

我突然意識到,運用理性分析可能無法進入來詢者的內心,也無法找到問題的根源所在。

我決定轉變策略,從她所謂的「愛好」入手。

愛好背後也有其它含義

「小 A ,」我輕輕地打斷了她:「你說你喜歡英語,能告訴我你究竟喜歡英語的哪個方面呢?

比如我吧,我之前以為自己喜歡英語,其實我喜歡的是新聞聯播里翻譯的工作方式,他們可以成天跟著領導人,成為鎂光燈的焦點,也就是說我對英語本身並沒有熱愛,我喜歡的只是一份體面光鮮的工作。」

小 A 想了想說:「我之所以喜歡英語,是因為我當時英語成績還不錯。

曉璃姐,你有所不知,我在家中排行老二,上面有個姐姐,她人很聰明,下面有個弟弟很受重視,我很小的時候就不被父母重視,被寄養在了親戚家,等我上學才回到父母身邊。」

我從小很自卑,直到初中時,我死磕英語,沒想到英語成績還不錯,父母表揚了我,從此,我就喜歡起英語了。」

「那麼你後來高考時為何沒有選英語專業呢?」我繼續問。

「我高中的時候,英語成績就沒有以前好了,當時有個英語老師,她的授課風格我很不喜歡,所以就沒有那麼大的學習熱情,慢慢地就喪失了學英語的動力。」

「這麼說來,你喜歡的不是英語,而是別人的認可,這一點你認同嗎?」我問。

「是這樣的,其實我很害怕,這麼多年來,我一直不敢自己做選擇。」小 A 在電話的那頭,顯得很無力。

「能聽得出來,你的聲音有些顫抖,你現在在哪裡?又到底在怕什麼?」我問。

「我在戶外,有點冷,所以聲音發顫,我不想被家人聽見。我最怕的事情,就是被父母遺棄。」小 A 終於說出了心底的這句話。

用人生的選擇權換取父母關注

「剛才我帶著你對你的過去了進行了梳理,現在有幾點需要和你進一步確認下。」我說。

小 A 同意了。

第一點,你在職業選擇前遭遇的糾結,實質上是為了追逐缺失的愛。

因為童年的寄養經歷,小 A 特別害怕被父母遺棄,她希望得到父母的關懷與溫暖,所以長大之後她通過努力學習獲取這種愛。

在生命的關鍵時刻,為了保持這份被關注的感覺,她情願放棄自己的人生決策權,將權利交給父母——你們只需要為我選擇一條路,我按照這條路去做就好。

為了獲得父母的愛,順從父母的意志,無疑是最保險的一條路;然而這種做法,會委屈自己的內心。

第二點,我們不妨再深入剖析父母的建議,建議本身只是建議,並不是意志的代表。

也就是說,在她的認知里,父母的建議等同於父母的意志。

所以但凡是父母的提議,她都會將之視為意志,不敢有任何違抗。

「我們再來看下,父母建議你學醫,建議你考公務員,這背後到底是什麼?」我試圖引小 A 看見更深的東西。

「我家不怎麼富裕,父母這輩子受了很多苦,所以他們會希望我能夠過上安穩的生活。」她說。

「是的,父母的建議當然是基於他們過往的人生經歷,但這就是你一定要走的路嗎?」我問。

小 A 沒有回答,她陷入了思考。

「父母其實在為你擔心呀。」我說。

「我也很擔心我自己,何況我並不想離開父母。」小 A 說。

這樣的回答是我不曾想到的,我繼續追問:「那麼小 A ,請你告訴我,你現在迫切需要的是什麼?

我知道,唯有找到她真實的需要,諮詢才能獲得關鍵性的突破。

「我最迫切需要的,當然是我爸媽呀。」小 A 幾乎不假思索地說出了這句話。

「小 A ,你有沒有想過另外一條路?你可曾想過,其實父母當初也不是說讓你一定要學醫,包括現在也不是非要你考公務員。

而如果你可以自主決定,找一條自己的路,通過努力變得成熟,父母也會同樣開心的。因為父母陪你的時間畢竟有限,一旦他們發生了變故,你又該以什麼立足在這個社會中呢?」

我希望,通過我的提醒,她可以意識到這一點。

然而小 A 的回答依然讓我吃了一驚——

「所以我需要按照他們的想法考公務員呀,只要我考上了當地小鎮的公務員,我就能陪在父母身邊了,我不想再重複被他們拋棄的經歷了。

諮詢到了這一步,我明白了小 A 為何走到了今天這一步,以及未來,她可能會過著一種怎樣的人生。

但我也深深明白,作為一名諮詢師,我無法左右他人的意志,更無法撼動他人的認知模式。

自己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在做諮詢師之前,我有點固執地認為,每個人都應該順從自己的內心,走一條屬於自己的路,並且我自己也是一直這麼做的。

然而通過這次諮詢,我深切感受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主張與權利,即便在我的認知里,TA 今後可能會走彎路,但這隻代表我的認知。作為旁觀者和陪伴者,我需要放下的,恰恰是堅固的自我。

小 A 的諮詢到了後來,竟也漸漸明朗起來。

她知道自己渴望父母的愛,她明白自己在做選擇時,只是為了彌補童年缺失的愛,所以對她而言,做什麼選擇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做什麼選擇才是令父母滿意的。

即便後來我引領她看到了這些,但在現實面前,她依舊選擇了以往安全而熟悉的方式,遵從父母的意願,維持現有的工作,同時備考公務員。

這次諮詢之後,她終於明白了,在眼花繚亂的人生選擇面前,自己什麼也不選,也是一種異常堅定的選擇;並且讓她做出這種選擇的,依舊是她自己

你不是不會選擇,恰恰是你選擇了交出自己人生的決策權。

這樣的人生,我相信不是小 A 或某個人獨有。

我陷入了深深的思索。

是啊,或許正應了那句話,從小到大,我們都被灌輸要成功,我們看到聽見的都是他人如何成功的經歷。

但從來沒有人告訴你,作為一個普通人,我們該如何面對不堪回首的過往,要如何和各種迷茫焦慮共處,如何直面自己的糾結與恐懼,才能好好過完這一生。

隨著諮詢經驗的積累,我覺察到不是每個人都足夠強大到可以自主選擇自己的命運。

就像故事裡的小 A ,他們在童年缺失了愛,為了追逐這種愛,情願放棄自主權。

只是今日的放棄,會不會在今後成為更大的隱患?

在心理學中,有一個詞語叫「習得性無助」,當事人總是感覺自己無能為力,於是就把選擇權交給他人,指望自己坐享其成,從而逃避可能的責任與風險。

他們需要成長,但同時,他們也需要被給予足夠的耐心與時間。

兔兔今晚要講的故事就到這裡,最後要問:

當意識到問題出現的時候,有人努力並立即作出了改變,有人還在原地打轉,你呢,許完新年願望後準備怎麼做呢?


樓上大神已經將我想到的和沒想到的都講出來了,我這邊小小的補充一下自己的個人觀點。首先我也不贊同題主直接裸辭,畢竟現在找工作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其次我想說的是,如果想要成功的找到一份好工作,與其不斷跳槽,不如先在自己本職工作崗位上做到Winner再選擇離開(這是我們公司的Boss和我說的),所謂Winner就是做到極致,做到高端。當然你肯認為我在寫雞湯問,但我認為,任何職位,如果做到極致,那你在其它崗位也不會默默無聞。就比如你說的房產銷售,你覺得你是個簡單的人,不習慣爾虞我詐,但也許這就是你的優勢。用誠意去賣房,用真心去打動客戶。這是我的學長所用的方法(他在一家叫同策的房地產公司做銷售經理,很多次做到銷售冠軍)

最後還是想說:想改變是好事,但改變之前,一定要認真考慮,有時候思考比行動重要得多!


無意中看到這個話題,一個幾年前的老話題了,很巧,近幾天正好遇到幾位因為不清楚未來方向而感到迷茫的小夥伴,和上大四的侄子聊天,臨近畢業的他感到很迷茫,不知道自己要什麼,也不知道自己究竟喜歡什麼;和前同事聊天,她說剛工作一年多的女兒覺得很迷茫,感覺工作不是自己想要的。

我的本業是行動學習引導師,引導企業團隊自己解決商業模式轉型、戰略落地、績效提升等各類難題,這是一個類似於教練的角色,雖然不是專職的一對一教練,但教練是引導師的基本功,所以身邊的人偶爾找來也會Coach一下。
「人生方向」這個問題也是經常遇到的一類問題,我一般會按照三個步驟進行引導澄清。

一、終極思考:我是誰?

正如尼采所說,「一個人知道自己為了什麼而活,他就能夠忍受任何一種生活。」迷茫是因為沒有方向。那麼我們究竟該如何明確方向,以應對迷茫?

不少人認為明確方向,就是定一個很明確的目標,明確的目標就是量化可衡量的目標。真是如此嗎?其實僅需反思一下我們自己走過的人生歷程就會發現,這個觀點是站不住腳的。回想一下,即便你在大學畢業時就對自己有過明確的規劃,歷經十年甚至更短的時間後,你再回想起來可能是付之一笑,心裡暗暗地說一句:幼稚!

既然如此,我們還要不要對我們的未來進行規劃?答案是肯定的。

我記得大學時看《胡雪岩傳》時有這麼一個場景,生意已經敗落的胡雪岩和朋友在昏暗的小酒家共飲一壺濁酒。胡雪岩突然感慨,如果沒遇到左宗棠,也許自己的一生也會經營這麼一家酒店,過著忙碌而平凡的日子,這是何其幸福的一件事。他的朋友回應了一句話,這句話讓我至今難忘。他的朋友說,你即使是經營一家酒店,也一定會做成全上海最大的酒店。

這個對話揭示了一個道理,無論我們的職業,還是我們的事業,都是自我探索與選擇和環境變動因素雙重作用的結果,自我探索與選擇決定了我們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環境變動因素決定了我們成就什麼樣的事。

環境變動因素是偶然的、不可控的,我們唯一能夠左右的是我們自己的探索與選擇,也就是說我們可以決定我們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至於成就什麼樣的事,更多的是順勢的結果。

這正如維克多.弗蘭克爾在納粹集中營中發現的人類秘密:人實際需要的是為追求某個自由選擇的、有價值的目標而付諸努力和奮鬥。

我們追尋目標時,追尋的並不是目標本身,而是目標背後承載的意義。所以,明確人生方向,你可以制定像王健林說的那樣的小目標,更應該思考的是這個目標背後承載的意義是什麼?人是為了意義而活,去除意義後的冰冷數字不會帶給人真正的滿足和幸福。

每個人的生命都是一次獨特的旅程,其更大的價值在於我們過程中的經歷,無論達成目標的喜悅,還是遭遇挫折的失落,都是我們人生不可或缺的財富。追尋生命的意義是我們每個生命的獨特使命,任何人都無權干涉。我們時刻都在做著各種探索,時刻都在做著各種選擇。每個生命都擁有選擇的自由,當然我們也必須為我們的選擇承擔責任。正如西方諺語所說,我們拿起了拐杖的一端,也就意味著拿起了另一端。其實,即使是我們被動的接受父母以愛的名義對我們的選擇橫加干涉時,其本質也是我們主動做出的選擇,因為你最終還是選擇了順從。

所以,當我引導人思考人生方向時,不會上來就問他喜歡什麼,想選擇什麼職業,那些都過於具體,我會讓他列出五位對他影響最大的人,可以是古人,可以是現代人,甚至是虛擬角色,描述他們身上具有哪些獨特的品格影響到你?這是引導我們反思意義的第一步,也是沒有壓力、比較放鬆的一步。

接下來,用平衡輪思考生命中的6-7個最重要角色,想像八十歲生日想收穫到他們什麼樣的評價?為了獲得這些評價你將如何做?人是具有高度社會屬性的動物,所以這一步是讓我們從社會角色的視角反觀我們的價值觀,更加貼近我們一直秉持卻並不清晰的信念系統。

最後根據這些評價,真誠地面對自己,與自己對話,傾聽自己的心聲,撰寫你的使命宣言。這是對我們內心深處所深深遵循的信念的顯性化。當然這個使命宣言並不是一成不變,隨著我們對未來的不斷探索,它會越來越清晰起來。

二、TOP識別:我最適合做什麼?

從宏觀進入中觀,在我們信念系統的指引下反思我們的職業或事業,反思我們最適合做什麼。

正如世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一樣,這世上也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人。也正是因為這種差異才讓世界變得如此色彩繽紛。

我一般會引導別人從三個視角發現自己的職業優勢,分別是:才能(Talents)、組織(Organization)、激情(Passion)。三者組合到一起正好是TOP,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所以我們每個人其實都可以成為某一領域的No.1。

首先,對才能(Talents)進行識別,我習慣於用蓋洛普的優勢識別器做五大主題才能的測評,當然你也可以選擇DISC或者MBTI等工具,這些工具都可以引導我們發現我們的先天特徵。

然後,結合你現在的職業,回顧組織(Organization)的需要是什麼,你的崗位要求你做什麼,你服務的客戶需要你做什麼,這是和我們目前的職業進行連接的過程。

第三,回想過往你做什麼事情時充滿激情(Passion)?會讓你忘我地投入?這正是反映你的天性所在。

最後,思考一下這三者是否有交集?如果有很大的交集,恭喜你,你做的正是最適合你做的。如果交集很小或者沒有交集怎麼辦?馬上換一份職業嗎?如果可以,當然沒話說。但是絕大多數人絕大多數情況下是做不到的。而且,任何工作都會有你不喜歡的部分。其實,我們討厭做一件事,討厭做某項工作,往往是因為我們在為流程而工作,並不是為其背後的意義而努力。

這正如,我在成為父親之前最討厭的事就是拖地,感覺這是最枯燥乏味的事,老婆每次讓我去拖地,都會想辦法敷衍和躲避,直到躲無可躲,避無可避時才去。當有了孩子,看到孩子每天都赤著腳在地板上跑來跑去時,拖地就不再是拖地本身,而是為了保證孩子的健康。賦予的意義不同,工作的熱情也會發生變化。而且,再去深入發掘拖地背後的意義,竟然發現其實完全可以成為一件很有意思的工作,快速地、用力地拖地時可以起到很好的鍛煉作用,要想把一些角落變得很乾凈是需要動腦子去琢磨一些技巧的,偶爾在沙發下面發現幾枚硬幣,竟然可以帶來一絲意外之財的驚喜。曾經無聊枯燥的一件工作竟然變得有滋有味,而這一切的改變都源於其背後的意義。

TOP識別幫助我們發現我們最利於發揮才能的職業優勢,同時也讓我們愉快地接納那些工作中的不喜歡部分,關鍵是與我們的信念系統中的意義進行連接。

三、短期規劃:我首先達成什麼?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我們從中觀的優勢發現進入微觀的行動。

在這一階段我一般會使用教練的萬能對話框架GROW模型,結合前面的終極思考和TOP識別,用GROW做短期規劃:

Goal:近一年以內你想實現的最重要目標是什麼?用SMART澄清目標。

Reality:分析一下當前的現狀,和目標的差距是什麼?你擁有的資源有哪些?達成目標建立在哪些核心要素上?

Options:達成目標的可能路徑有哪些?如果資源都具備你將如何做?對這些路徑如何進行決策?一個月內就要見到一些小小成功你會做什麼?

Will:你將如何啟動你的行動?用Who、What、Where、When思考。達成階段里程碑時你將如何獎勵自己?你的復盤反思周期是什麼?你可以和誰一起定期回顧和分享你的行動推進情況?第一步行動是什麼?

意義需要用行動來探索,而行動只有在具體的目標指引下才會變得專註。而具體的目標其實是源自我們的生命追尋的意義,我們為什麼總是無法專註於當下?原因還是意義的缺失。一個不知道自己究竟要什麼的人總會什麼都想要,而最終都淺嘗輒止,無法深入。所以訴諸根本還在於意義。

對意義的思考,我覺得最好的一本書就是維克多.弗蘭克爾的《追尋生命的意義》,這本書源自作者在死亡集中營中的頓悟,是生命在極端環境下的自我覺醒,我們大多數人沒有機會體驗這樣的極端環境,那麼閱讀這本書也會引發深入的思考。

前面說的都是對個人人生意義的思考,如果我們擴展到一個組織又如何呢?其實,道理是一樣的,在我的新書《搞定不確定——行動學習給你答案》中也給了企業一個探尋的路徑,從商業模式構建,到戰略落地,再到績效提升,仍然是從宏觀到中觀,從中觀到微觀的過程。因為組織是人組成的社會體,只要有人存在就一定會探尋其事物背後的意義,而事物也會因我們賦予的意義在我們內心鮮活起來,不再是孤寂的存在,王陽明講的「心外無物」大概也就是這麼個道理。

其實只要是人就一定是迷茫的,如果真正不再迷茫,你已經證悟到了佛的境界,因為「佛陀」的本意就是「覺悟者」。那些認為自己不迷茫的,其實正處於最大的迷茫中而不自知,把執著的「我見」當作了「真知」。

所以,如果你感到迷茫,恭喜你,一扇通往光明的門正在開啟,生命正在激勵你去探尋生命的意義,這也正是迷茫自身的意義。


首先想想,你把工作當成什麼了。

這是我在馬斯洛需求金字塔基礎上發展出的工作動機金字塔。

第一層次,為拿到薪水而工作,把工作當成ATM。拿多少錢干多少事,永遠需要有人給你分配任務。完成KPI就拿等於到了取款密碼,萬事大吉。這一層次的你,視角局限於被分配的任務,頂多只能關注到怎麼提高自己的績效。

第二層次,為了得到歸屬感而工作,把工作當成追求。你願意為實現集體目標做出一定犧牲和讓步,比如,忍受著程序猿毫無道理的抱怨也要陪著笑臉保證功能按時上線,又比如已經連續三個月沒有過雙休也心甘情願。困在這一層次的你,很容易把工作錯當成事業,付出和回報遠遠不成正比,更加可能難以得到戀人的理解和支持。

第三層次,為了獲得經驗而工作,把工作當成遊戲中的主線任務。你需要有人給你明確的線索,告訴你到哪裡去打什麼怪,得到什麼道具,然後才能獲得經驗。這種經驗的獲得還處於相對被動的階段,習慣於這一模式的你更加渴望大公司、成熟團隊、老司機老師傅的帶領,幫你承擔決策風險、調動可用資源。

第四層次,為自我提升而工作,把工作當成給你發錢的圖書館。為了完成目標(或者更好地完成目標),你必須從龐大的圖書館裡自己尋找解決方案(行業前輩、互聯網、真正的圖書館都是你的資料來源)。這時你會發現諸多的心得分享、實操乾貨都是顯而易見的廢話(對,本篇也是),並沒有什麼「聽君一席話,聖鬥士念書」的醍醐灌頂,有的不過是「哦,果然是這樣」的印證。就算有高手前輩給你指路,也無法解決你具體的困難,最艱難的部分還是需要你自己默默耕耘。

第四層次才是真正有價值的工作的正常狀態。有了這樣的能力,再去想想你想做的事,就不再那麼地遙不可及。

如果你還處在第一層,在哪裡都是一樣的迷茫。因為初期由於熟練度提升,你能明顯感覺到工作效率提高,而這種關聯是遞減的。

無法突破自己的層次,也只能一次次面臨這樣的循環。

但是,考慮到工作的本質是出賣生命(雖然不會有哪個資本家願意承認,是在花錢買你的命。他們管這叫做人力資源。也不叫買,叫僱傭。),即使是只把工作當ATM,也要挑效率高的來做。畢竟,在工作上花費的時間是你醒著時間的一半,你生命的1/3。

或者,你可以達到第四層,那麼完全可以考慮充分利用起工作時的自由時間(智能手機和4G網路讓寫作和學習隨時隨地都能進行),主動積累更多你想要的經驗。有人每月給你發著錢,你還能自由修鍊,哪兒找這麼好的事兒去。

靠著外部條件牽著走,就等於坐等大號帶你升級,何不把主動性抓在自己手裡。

http://weixin.qq.com/r/2jnp8QTEWlklrUCS92zI (二維碼自動識別)


畢業到現在兩年,換了一份工作,現在這份工作我也不滿意。並不喜歡自己的專業,但學了這麼多年,除了這個就沒有別的技能了。其實一直都知道是自己的問題,然而卻不去改變自己,因為不知道該怎麼去改變,我也不想這麼一直拖著,每天上班都很苦惱,心情也很不愉快。有時候也很想一辭了之,但是完全沒有退路,真的是自己把自己困在裡面了。


看這個提問和回答,忽然覺得事業有成和事業長期迷茫的人的思維習慣是有很大差別的,是兩種人類。前者干一行愛一行,專註於做事,很少把感情放在周圍的負面因素里,而是專註把工作做到極致。而後者帶有太多主觀負面情緒,不喜歡工作性質和環境,心理會消極,工作也提不起勁。我認為自己也屬於後者,長期迷茫,但止步不前。理解題主說得困境,因為我曾經有過類似的經歷。比題主年長2歲,算是姐姐的小建議吧,如果在小城市,工作幾年應該有一些積蓄,家庭負擔不重的話,想去窮游可以試試阿,想學習新的知識換新工作都可以嘗試,行動起來,小馬過河,試了才知道深淺,但是邁出第一步是痛苦的。當然可能你窮遊了幾個月,發現還是吳銘老師說得對,可能回來還是迷茫,但至少你嘗試了,26歲你還可以錯了再改正,中國的社會雖然並不自由,但是去趟想去的城市,住住青旅,和不同的世界的人聊聊,還是能辦到的。比在不喜歡的環境里嚮往著自由要好。


2年之內沒有工作向上發展的趨勢,立馬轉行,壓力和老闆的不屑不會成為你的動力,只會成為你的苦難。


並不知道這個問題是什麼時候的,但是看到的時候覺得很有同感,本人也是26的一個腦袋簡單的小女子,為何說小女子,也是因為我確實沒有那種做女強人的強大意願和意志,也沒有什麼偉大的理想,對於生活卻是很容易滿足的。

因為實在受不了幹了一年多的那個所謂運營的但實際上就是和一堆數據做鬥爭的工作而離職,在家休息近兩個多月,現在並沒有說歇煩了,只是內心深處知道自己不可能一直歇著,不如趕緊再找份工作投入社會。然而,我卻很迷茫,根本不知道自己要什麼樣的工作。在石家莊這個工資普遍偏低的城市,雖然,我也有想過先定個工作方向,從最底層開始慢慢工作(不管做什麼總有一個入行),但是那些工作工資低的讓你根本不想開始(連個保險都不健全,休息日也沒保障)。

自己開始懷疑自己,從畢業到現在沒有不迷茫的時候,為什麼有時候自己連自己想要什麼都不知道呢。


1.題主對生活境況和工作境況說的太含糊 題主的家庭情況是什麼樣的?父母能否在經濟上……給你支持?題主的教育背景,普通本科?大專? 周圍的朋友境況是怎麼樣的?

2.題主知道自己的興趣所在?並願意為之付出多大努力?

如果題主家庭尚可,父母還能給予經濟支持,題主發現了自己的興趣所在或者發現了前途與錢途更佳的職業,應先閱讀此方面淺顯的書籍,去相關網站上,諮詢相關人員,如果是經濟、法律等較為專業的方面,可以考慮考研,我身邊工作後因為一些願意選擇考研的例子不少,有成功的有失敗的,如果是開個咖啡廳、服裝店,題主應該知道該怎麼做了

如果有了更多的數據可以再補充回答


我3月份辭職,到現在沒有上崗

我本來想做互聯網行業運營崗位,但每到一個公司他們給運營的工資就那麼點,而且他們認為我的運營經驗不足,我有過新媒體運營,SEM,活動策劃,為什麼應聘運營這麼難,而且我在知乎上也看了,轉運營的工資還比不上我前面幾個崗位的工資,真是苦惱


加油 打破困境,破繭重生,先定好位,再去搜羅相關的信息


點贊


推薦閱讀:

零售業店長出路?或如何轉行?
假如不考慮錢的因素的話,你還會勸退生化,推崇計算機金融嗎?
作為一個物流人,必須掌握的技能有哪些?
在醫療器械行業工作是一種什麼體驗?
感覺目前從事職業的可復用性較差,需要考慮換個工作嗎?

TAG:工作經歷 | 職業發展 | 職業規劃 | 職業選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