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哪些比較全面有關於美食小吃的文章?

美食愛好者


《家用菜譜3000例》,我認真的。

但如果是說美食家的文章的話,那就是另外一種意義了。

先寫前一半(袁枚、民國三傑),後面再補。

首先基本上沒有人會不提::
清?袁枚:《隨園食單》
::,袁枚可以說是有清一代最知名的妹控 吃貨。他有著一個吃貨最優秀的素質【老子說好就是他媽的好,你們懂個屁。】,比方說下面這段——

戒火鍋

  冬日宴客,慣用火鍋,對客喧騰,已屬可厭;且各菜之味,有一定火候,宜文宜武,宜撤宜添,瞬息難差。今一例以火逼之,其味尚可問哉?近人用燒酒代炭,以為得計,而不知物經多滾總能變味。或問:菜冷奈何?曰:以起鍋滾熱之菜,不使客登時食盡,而尚能留之以至於冷,則其味之惡劣可知矣。

因為我的觀點是「火鍋這東西,煮只拖鞋的話味道估計也差不太多...」,所以我很喜歡袁枚這樣不講理又自以為是的霸道觀點,吃這玩意兒本來就是純主觀的,老擺一副客觀公正的大尾巴狼樣子幹什麼?知乎上已經夠多裝逼犯了,如果有人跳出來說「你個傻X是根本沒吃過好的火鍋才這麼說」才合理又有趣。

民國大家中最知名的,莫過於梁實秋和唐魯孫(加上汪曾祺就是三傑),其實我很喜歡唐魯孫但是...見三個月前的一條人人狀態。

梁實秋最有名的作品莫過於《雅舍談吃》,為什麼說他以裝逼秀見長呢?我們摘一段《咖喱雞》看看——

我小時候不知咖喱粉是什麼東西做的,以為像是咖啡豆似的磨成的。吃過無數次咖喱雞之後才曉得咖喱粉乃是幾種香料調味品混制而成。此物最初盛行於印度南部及錫蘭一帶。咖喱是curry的譯音,字源是印度南部坦米爾語的Kari,義為調味醬。咖喱粉的成分不一,有多至十種八種者,主要的是小茴香(cumin),胡荽(coriander)和鬱金根(turmeric),黃色是來自鬱金根。各種配料的成分比例不一致,故各種品牌的咖喱粉之味色亦不一樣,有的很辣,有的很黃,有的很香。

凡是用咖喱粉調製的食品皆得稱之為咖喱。最為大家所習知的是咖喱雞(chickencurry)。我在一九一二年左右初嘗此味,印象極深。東安市場的中興茶樓,老闆傅心齊很善經營,除了賣茶點之外兼做簡單西餐。他對先君不斷地遊說:「請嘗嘗我們的牛爬(即牛排),不在六國飯店的之下,請嘗嘗我們的咖喱雞,物美價廉。」牛肉不願嘗試,先叫了一份咖喱雞,果然滋味不錯。他們還應外叫,一元錢四隻筍雞,連汁湯滿滿一鍋送到府上。我們時常打個電話,叫兩元的咖喱雞,不到一小時就送到,家裡只消預備白飯,便可享有豐盛的一餐,家人每個可以分到一隻小雞,最稱心的是咖喱湯泡飯,每人可以罄兩碗。

其實這樣的咖喱雞可說是很原始的,只是白水煮雞,湯里加些芡粉使稠,再加咖喱粉,使成為黃澄澄辣兮兮的而已。因為咖喱的香味是從前沒嘗過的,遂覺非常可喜。考究一點的做法是雞要先下油鍋略炸,然後再煮,湯里要有馬鈴薯的碎塊,煮得半爛成泥,雞湯自然稠和,不需勾芡。有人試過不用馬鈴薯,而用大幹蠶豆,效果一樣的好。

高級西餐廳的咖喱雞,除了幾塊雞和一小撮白飯之外,照例還有一大盤各色配料,如肉鬆、魚鬆、乾酪屑、炸麵包丁、葡萄乾之類,任由取用。也有另加一勺馬鈴薯泥做陪襯的。我並不喜歡這些夾七夾八的東西,雜料太多,徒亂人意。我要的只是幾塊精嫩的雞肉,充足的咖喱汁,適量的白飯。 印度人吃咖喱雞飯,和吃別的東西一樣,是用手抓的。初聞為之駭然。繼而一想,我們古時也不免用手抓飯。《禮·曲禮》:「共飯不澤手。」註:「澤,謂捼莎也。」《疏》:「古之禮,飯不用箸,但用手,既與人共飯,手宜潔凈,不得臨食始莎手乃食,恐為人穢也。」意思是說,飯前要把手洗乾淨,不可臨時搓搓手就去抓飯。古已有箸而不用,要用手抓,不曉得其故安在。直到晚近,新疆的一些少數民族不是還吃抓飯抓肉么?我還是不明白,咖喱雞飯如何能用手抓。

說裝逼不是說梁先生炫耀生活,他留美歸來當大學教授,手頭寬裕吃喝講究這點毫無問題。也不是說他句子裝逼,他是餘杭人,和李逍遙同鄉,生性本就自由洒脫。(關小李子毛事...),或者說M主席當年對他的評價「為資產階級文學服務的代表人物」基本可以看出主席的文學水平確實是屁股決定腦袋,沒說到點兒上。

食客的裝逼和文人的裝逼是不一樣的,食客之裝在於心中總有桿不那麼公平的秤,卻又不好意思說出來,只得對外標榜自己是個有xxx原則的人。

就好比一個食素主義者號稱要保護生命、一個不敢吃辣的人說辣只是痛覺、一個味覺遲鈍只吃辣的人說不辣沒有味道似的,令人覺得有點蠢又有點可樂,彷彿是在拚命辯解「我是很有品位的,但你們不懂!」這件事一般,便是食客的裝逼了。

只是梁實秋的裝逼基本點到為止,主要還是用食物重新建築出當年自己居住過的那個地方,反而有種遷台文人的特質,再加上他筆下的生活總是要營造出一種「遊刃有餘」的慵懶氣息,M主席才有那樣的評價吧。

汪曾祺的代表作可以算《五味》,比起梁實秋來說,汪老爺子寫起來更加的天南海北一些,其實看著是比梁實秋痛快的,只是跑題跑的比較多,真.散文。

唐魯孫的筆法則堪稱我心目中三人里最佳的,當代以包括美食在內的一系列生活態度散文名家舒國治對他也是大為推崇。

唐是他塔喇氏的旗人,論輩分是珍妃的侄孫,本身就是名家再加上還是國戚,食客的「裝逼」在他身上也多少會有體現,尤其他本身最聞名的還是對各種老北京民俗的了解,自然比別人都要顯得講究,顯得裝,這點在他寫北平美食時常能看出來。

但我說他娘炮不在這裡,而是在語氣上...

「關東的鹵蝦醬,恐怕除了東北,只有平津才能買得到呢!」(《請您試一試新法炸醬麵》)

「最近走遍各超級市場,就是澎湖蝦醬也絕跡了,要想吃鹵蝦醬拌面,只有期諸大陸省親,再行尋覓啦!」(同上)

「後來他在辣斐德路開了一處分店,小樓三楹,周瘦鵑、鄭逸梅給它取名「鴛鴦小閣」,不但情侶雙雙趨之若鶩,就是文人墨客也樂意在小樓一角雅敘談心呢!」(《元宵細語》)

談心呢~~~~

談~心~呢~~

你們明白為什麼我說娘炮了吧......據說唐老爺子21世紀初在「小資」這一群體中似乎非常受歡迎,僅次於村上春樹。


贊一下上面提到的唐魯孫系列。

個人推薦——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的 閑趣坊 系列。

推薦從車輻的《川菜雜談》和范用的《文人飲食譚》開始看。

《川菜雜談》簡介:

車輻先生40年代就是成都名記者,時稱「車大俠」。他心明天下事,肚知百有味,胃口牙齒寶刀不老,鶴髮童顏風韻猶存,一副飲食菩薩的器度。

現今,90歲的車輻推出了他的20餘萬字的《川菜雜談》。書中自稱為「好吃嘴」的車老,不僅把他多年來總結下來的川菜絕活毫無保留地展現給讀者們,而且還收錄了不少車老寫的名人談川菜的文章。該書分為「川菜歷史文化」、「川菜雜談」、「名人談川菜」等部分。書中將車老早年發表過和未曾發表的關於川菜的文章收入其中,用川菜表現老成都的文化。

范用,著名出版家,原三聯書店總經理

《文人飲食譚》 簡介:

本書精選49位中國現當代作家、學人談論飲食文化的散文、隨筆56題。內分五輯:輯一「飲食漫話」泛談中國飲食文化與歷史;輯二「鄉土風味」分述全國各地菜系的特色與風格;輯三「野味名品」雜談具體名物與經典小吃;輯四「對酒當歌」集中闡釋中國酒文化;輯五「尋常茶話」為烹泉品茗之際的清聊雋語。

文摘:

在中國,衣不妨污濁,居室不妨簡陋,道路不妨泥濘,而獨在吃上,卻分毫不能馬虎。衣,食,住,行的四事之中,食的程度,遠高於其餘一切,很不調和,中國民族的文化,可以說是口的文化。

——夏丐尊

這個世界給人弄得混亂顛倒,到處是磨擦衝突,只有兩件最和諧的事物總算有人造的,音樂和烹調。一碗好菜彷彿一支樂曲,也是一種一貫的多元,調和滋味,使相反的分子相成相濟,變做可分而不可離的綜合。

——錢鍾書

今日天氣大好,久雨放晴,草塘水滿,彩蝶紛紛,如此良辰美景,豈能無酒?今日陰雲四合,風急雨冷,夜來獨伴孤燈,無酒難到天明。有朋自遠方來,喜出望外,痛飲,無人登門,孑然一身,該飲,今日家中菜好,無酒枉對佳肴,今日無啥可吃,菜不夠,酒來湊,君子在酒不在菜。

——陸文夫

如果是對著海上明月,或者是山間松濤,或者在西湖之濱,或者趵突泉畔,一杯好茶在手,更覺香味雋永,「逸舉遄飛。」

——秦 牧


必須是汪曾祺陸文夫逯耀東,梁實秋其實不懂吃,吃來吃去不外乎就是河南菜北京菜。唐魯孫?裝逼犯的典型。我不覺得這種叫會吃。


陸文夫的《美食家》,從初中影響我到現在


唐魯孫《中國吃》


推薦閱讀:

宣城有什麼美食?
美國有哪些像《落魄大廚》那樣好吃的 food trucks?
上海經常加班的白領怎麼買菜?
哪些東西冰過之後意外的好吃?
請推薦幾款奶粉——成人喝的牛奶粉?

TAG:美食 | 吃貨 | 小吃 | 美食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