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未來幾十年會不會有新的漢語方言形成?

漢語方言分布在歷史上經歷過很多變化。如現在的南京方言和天津方言形成於明代,四川方言形成於清代,遼東方言形成於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還有一些新興城市,例如深圳,城市方言尚未統一。

但是新中國成立後新方言形成的頻率和多樣性較古代和近代有所減少,新移民城市的方言多接近普通話。而且一些較小的方言島也逐漸被周圍強勢方言吞噬。在膠遼官話區和西南官話區北部和還出現北語南侵的現象。

針對以上現象,我想請教一下,未來幾十年會不會出現新的漢語方言?尤其是在不發生戰爭、饑荒的情況下會不會形成新的方言或方言島。還有一些新興城市的方言能否像民國時期的新興城市方言一樣最終不以普通話的形式統一?


早就已經有很多新的方言產生了。並且,新方言還在不斷產生,不會隨著推普深入而停止。

台灣腔、川普、南普等各地「藍青官話」(帶口音、辭彙混雜、語法結構雜糅的普通話)已經是方言(dialect)。只不過,這些方言並不穩定,「藍青」(雜糅)的程度、與標準語的距離因人而異,而沒有固定地和地域或社會等級聯繫在一起,一般不被視為傳統意義上的方言(地域方言、社會方言),只被看作是普通話沒學好、不標準,但事實是不止於口音(accent)有異,更像是pidgin(皮欽語、洋涇浜)。但是,隨著新一代人把這種藍青官話當成母語甚至唯一的語言來用,這種藍青色彩越發固化,它們就越發像傳統意義上的方言了,就像creolize(克里奧耳語化)了一樣。新方言隨推普而產生,這是第一種情況。

大都市攤大餅一樣擴張,不斷把郊區卷進來,同時又不斷接受新移民,不同城區之間因為居民來源構成不同、社會等級分布不同等因素也會產生口音差異和其他差異。新方言隨城市化而產生,這是第二種情況。

社會裡面的小團體自然會利用口音、辭彙等各種差異標註自己、區別他人,形成社會方言。漢語從上世紀20年代就有「女國音」(或稱劈柴派讀音),近十幾二十年又有不限於台灣人、福建人的「台灣腔」,外企員工說話會常夾帶洋話,受香港文化影響的會用港式辭彙。新方言因社會分化而分化,這是第三種情況。

需說明一下,漢語「方言」這個詞是多義的:一開始是方國之言(即地方話),可以是地域方言也可以是另一種語言;後來用來對譯英文的dialect,除了地域方言還包括社會方言、時間方言、職業方言等,這樣一來「方」字的意義就弱化了,不太妥帖,讓人不習慣;另外,中國的地域方言之間的差異一般都比歐美所謂的dialect甚至language大很多,但又都認同為同一種語言,也用同一種文字,於是有學者建議另創一詞topolect來直譯中國的古詞「方言」。(參見:http://sino-platonic.org/complete/spp029_chinese_dialect.pdf)

我想,提問者的意思是指地域方言。上面第一、二種情況說了,新地域方言是有條件產生的。雖然說,現代地球都變村了,多少山洞都能打通,翻山越嶺、跨河過海快變成意識不到的尋常事了,但是地理阻隔的因素不等於不存在了,——兩小時生活圈也總有個邊界,通勤通學距離不同成本還是不同的,在哪裡居住、在哪裡上學或者工作對生活影響還是很大,——買房子的時候就知道了。國際上也有例證,英語世界近百多年來就產生夠多方言的了,以至於英語要被稱為英語們(English languages);紐約這種大都市不同城區之間也確有方言差異。

至於說要達到語言層面的分化,參考拉丁語演變為法語、義大利語、西班牙語等的例子,那需要標準語權威迅速衰落、地域間交流長期隔絕這種大一統大崩潰的歷史時機。從結果來看,這種分化未必是壞事。但從過程來看,按照中國的歷史經驗,那意味著生靈塗炭,絕對是悲劇。


如果是說某個方言的「新派」,這個太多了。

如果是產生一處新方言點,可能性不大。新方言點出現有兩種,一種是隔絕、交流減少造成的逐漸分化,在現在交通條件越來越便利的情況下,這種情況應該不常見。另一種是新城市、新聚居點,然後很多各地的口音雜聚一地,產生新方言。但是如果是現代,聚居出來的大約是有一定口音的普通話……比如說北疆、克拉瑪依什麼的,在方言分區上都屬於北京官話。


或許會產生幾種不同口音的「官話」。比如北派官話,以北京,東北口音為基礎;南派官話,以普通話為基礎,夾雜沿江內陸各省方言口音;台灣官話,以台灣流行國語口音為基礎,等等。


各地都在產生北京官話某某片,也就是普通話和方言混合而成的克里奧爾語。


通用語對方言的入侵一直在發生,文白異讀就(大部分?)是前世通用語入侵的痕迹。但是方言自身的很多特徵還可能保。所以較古老的吳方言雖然一次次受南遷的影響不停被刷洗,仍保留了一些很古老的特徵(如談覃分韻,非專業人士想不到別的了)。

但現代各地交流要頻繁得多,好多網路流行語都是方言辭彙或方言擬音,結果如何就不知道了。


方言產生的前提是隔絕,目前看來很難


絕對有,大陸式台灣腔,大陸式港腔,英語味兒漢語。不過不在局限於地域,而是取決於你的信息渠道,上什麼網站了。語法變化也有,現在日語英語語法已經滲入漢語了,經常有動詞後置這樣的句子。


我的出生地是湖北江漢平原靠洞庭湖不遠的農場,58年之前是荒灘蘆葦。上一代70%來自河南南陽、長垣,30%來自本省其他地區及全國各地。基本上,父母那一代人都是很濃重的鄉音,但到第二代以及第三代,可以異常流暢的同時使用河南話(南陽底音)、本地土著方言(天沔潛)、父母所使用的方言(老家話)、普通話、以及農場本地自然形成的一種方言(農場話)。

所以題主的問題是未來會不會形成,但我的切身體會是已經形成,而且不過兩代人的時間。


完全有可能啊,我的好多小夥伴包括我家人都完成了從蘇州話到普通話到蘇普的轉變~

越說越順口,根本停不下來~


個人觀點:方言的成形需要一個相對封閉的圈子。未來幾十年不會有新方言。

我不認為 塑普 可以當作方言。


我覺得吳語會消失,但是會同時產生一種新方言,發音和語法整體普化,但也會有吳語殘留,主要是一些辭彙、俚語和個別語法。


不會,皮欽語不會演變成克里奧爾語


你是說?川普


作為一個深圳人。。。個人認為不會,普通話的推廣太厲害了,我周圍的人幾乎都是說普通話的,再者就是粵語還有潮汕話。


大大小小,奇奇怪怪的方言,包括拉祜族語傣族語四川話吳地方言等等,兜兜轉轉二十幾年了,我曾經算了一下,發現我居然會講14種方言。對此私下甚為得意,之前閑暇之餘也做過一番題主所言方面的研究,於是,這道題,我覺得我想回答。

奈何今夜星光太美,明天還有開始。於是,先站個坑。待我考完試,滿血復活,活蹦亂跳了,再來一掃千軍。


網路方言早已形成啊……想啥呢?


推薦閱讀:

牛津高階中一個詞能被列為一個詞條的標準是什麼?不同的詞典有沒有一個公認的標準?
為什麼2009版《中國語言地圖集》裡面把川西劃作漢語區,而不把西藏也劃成漢語區?
什麼叫更接近「中古漢語語音」?
語言多樣性是怎麼產生的?
文字(script)、書寫系統(writing system)和語言(language)分別是什麼含義?

TAG:方言 | 語言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