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社會在經歷啟蒙運動後為什麼會出現浪漫主義思潮?


很有意思的大問題。可以從各個方面來解說。已經有知友提到《浪漫主義的根源》,梁同學也說得很好,聊聊自己的理解。

本人是學習歷史的,據一些西方學者講,沒有浪漫主義,可能也就沒有現代歷史學。在德國尤其如此。

但一談到18-19世紀之交歐洲的浪漫主義,人們腦海中往往會浮現出拜倫、雪萊、諾瓦利斯和繆塞等人的名字,它是詩性的時代。作為一場思想運動,浪漫主義尤其體現在文學領域。

《19世紀文學主流》,很老的書,裡面對French Revolution前後的思想運動有一段描述,我認為很確當:

這種思潮直接反對的是十八世紀的某些思想特徵,它那枯燥的理性主義,它對情感和幻想的種種禁忌,它對歷史的錯誤理解,它對合法民族特色的忽視,它對大自然索然寡味的看法和它對宗教的錯誤概念——認為它是有意識的欺騙。

上述現象,大概可以被視為浪漫主義的表現。啟蒙運動總被視為理性主義的運動,但這種理性受機械物理學影響太深,忽視情感、意志和想像的力量,如《人是機器》之類粗糙的唯物主義所表現出的那樣。

對於人性和歷史,啟蒙運動的看法太富普遍主義色彩,忽視不同時代和不同民族的差異,把人化約為簡單的官能疊加;認為所有人和所有民族都遵循他們理解的普遍歷史規則和價值觀,這一切,大概都可歸因於啟蒙理性對於人性的機械理解。據我所知,最早對這種歷史觀發起抨擊、強調民族特性的作者之一,可能要數德國的赫爾德。

文藝批評家丹納,竭力指出18世紀的法國作家在描繪人物方面的蒼白和扁平,東方的異教徒、中世紀的教士、美洲的原住民,在他們的筆下全都是文質彬彬,滿口人道和理性。這是他們想像出的思想木偶;這些人物身上本來的原始衝動,「粗野的」觀念,對宗教和巫術的虔信,全都被他們忽視,因為他們不喜歡,認為激烈、神秘和朦朧的東西不夠雅緻,事物的表達應該清晰明了,因此散文是非常合適的文體。

或者說,這是古典主義時代文藝理論的束縛。在法國,古典主義是上流社會和學院影響的產物,勃蘭兌斯說,古典主義

把文學束縛在所謂「高雅」的鐵緊身衣里,成了僵固、貧乏、專講形式的東西……法國人……已經推翻基督教的統治,卻沒有想到對布瓦洛的權威提出疑義。伏爾泰把傳統打翻在地……卻從來沒有打破舊例,讓劇情的發展持續二十四小時以上……他對天上地下什麼都不尊重,卻嚴守詩歌的韻律。

如果這段描述可靠的話,那麼啟蒙運動從文藝上說並沒有顛覆17世紀的古典主義形式,雖然它顛覆了宗教。因此,18世紀後期的浪漫主義,不僅反對18世紀僵硬蒼白的理性,而且反對17世紀的古典主義。

不過,對理性的反撥和對古典主義的質疑,早在18世紀前期就已出現,我在有關「哥特」問題的回答中已經提到,維柯可能是理性主義和古典主義最早的批評者之一。

英國受法國的古典主義和啟蒙理性的影響可能較小。英國人很早就表現出對自然和自發事物的偏好。比如,勒諾特爾的凡爾賽呈規則的幾何狀,而英國的園林更富自然和自由特色。「自然主義」和自由主義的影響還不止於此。英國人在18世紀發展了兩門學科:美學和經濟學,美學強調激情,經濟學承認對利益的追逐,如克羅齊所言,它們是「魔鬼」和「世俗」的科學,就是說,英國人更早地向人的本能讓步了,這跟浪漫主義主張馳騁人的意志和活力是一致的。

在文學方面,Robert Lowth和沃波爾等人,較早地發掘古代和中世紀浪漫傳奇中的審美意蘊,而在啟蒙時代的法國,哲人們以為過去充斥著迷信和錯誤,其文藝也是粗糙不堪的。但英國人的態度要開放得多,稍後的德國更是如此。

但在法國,有一個人對浪漫主義的發展起過決定性的推動作用,他就是盧梭。在政治哲學方面,盧梭簡直像個嚴密的幾何學家,但他身上有很多不同於其他啟蒙哲人的地方。如,他不是進步主義者,他懷疑科學和藝術進步對於人類的價值,認為原始狀態的野蠻人比所謂的文明人更幸福;而且,他不反對宗教。更重要的是,他那些十分情緒化的作品感染了大批的讀者。這些都對後來人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French Revolution及其造成的戰亂,是重新認識歷史和宗教的價值的契機。以啟蒙理性構建美好人類社會的嘗試,遭受災難性的失敗。人很容易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在德國,不少革命者轉向了宗教神秘主義。French Revolution的許多理念受到了質疑,抽象的、理性的自然法中的人消失了,法律和constitution不再是人為擬定的,而是在歷史中逐步形成的。對歷史獨特性和民族特性的認可,影響了幾乎所有的人文領域。

可能浪漫主義的因素(非理性是其中的一大特徵),本身是人類思想中的一個常量。只是在某些時代和某些地方,它受到了抑制,在別的時代和別的地方,它得到了比較充分的發展,如在19世紀初的德國。


我經常吐槽歐洲近現代史在某種程度上其實就是啟蒙運動提出的口號反覆被吊打的歷史2333

——————

好了說正經的:

以下僅基於文學史而言

浪漫主義在十九世紀初期的歐洲其實只是曇花一現(相對於現實主義),總的來說它反抗的並不是「古典主義」,而是「古典性」(平鋪直敘的思想、通過理性去發現普世性的真理或「正典」、以除弊匡邪作為人類行為的終極目的,等等)。

接下來分別以英法德為例,簡單講講其產生背後的社會歷史原因:

英國:

工業革命全面推進現代化進程,由此催生出新的社會矛盾。所以在這個意義上,浪漫主義的產生是基於對工業革命負面影響的反思:

工業化強化了人類掠奪自然的能力,與此同時社會結構專業化削弱了人與人之間相互依賴的關係,所以一部分懷念農業社會相對單純的生活方式的知識分子要求回歸傳統和自然。

法國:

君主制根基被徹底摧毀,社會各階級進行激烈而反覆的權力鬥爭。但人們發現,法國大革命所許諾的理想世界遲遲未現,由此引發了人們對現實的強烈不滿:

由於無法改變現實,因而耽於幻想,遁入內心世界。

德國:

相對落後不少,英法革命的時候,德國還處於城邦林立、諸侯割據的狀態。

政治、經濟落後所帶來的屈辱感,激起了知識分子的民族主義情緒,而拿破崙的入侵更加激化了這種情緒(反對啟蒙運動追求的普世價值理念,重視每種文化的獨特價值和民族傳統)。

(「受傷的民族情感和可怕的民族屈辱的產物,這便是德國浪漫主義運動的根源所在」)

——————

嗷~貌似有點偏題了。。。


同意樓上,浪漫主義的根源第一章已經說得很清楚了。

簡而言之就是對主流思想的「反動」(以及未統一的德意志蘭對統一強盛的法國的羨慕嫉妒恨……)


- 除了《浪漫主義的根源》,這裡再推薦一本國內翻譯較晚的《視讀浪漫主義》。

看了 @Roonherzog以及 @梁妙翎的回答,各有千秋,這裡聊聊我的見解。

首先,這個問題本身就對我們理解浪漫主義和啟蒙運動的關係有一定的誤導作用,浪漫主義思潮實際在啟蒙運動中就已經萌動了,啟蒙運動結束後,浪漫主義成形,並且藉助著德國肥沃的土壤如雨後春筍般生長。

為什麼是德國?

18世紀末期,德國並非是統一的狀態,而是由一群以德語為母語的獨立的公國組成。其中普魯士是其中最強大的公國。那時德國缺乏共享的當代藝術傳統,也沒有能激發人們靈感的文化中心。說白了,就是德國沒有屬於自己的文化歸屬與文化認同。

同時,德國作家與思想家往往憎惡他們對新古典主義和啟蒙運動的法國模式的百依百順(主要原因是1806年拿破崙對德國的侵略與佔領),准民族主義者只有回顧和瞻仰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德國所引領的神聖羅馬帝國的文化興盛。這就是說,啟蒙運動對混雜的德國沒有多少實質影響。

其次,啟蒙運動與浪漫主義思潮的關係究竟是怎麼樣的呢?

《視讀浪漫主義》一書中,將浪漫主義比作啟蒙主義的問題孩子,這裡做部分轉述:

要理解浪漫主義,首先需要理解啟蒙主義。作為這場偉大運動的問題孩子,浪漫主義有著它母親的各種特徵,同時也有著極為巨大的差異。

啟蒙主義影響17世紀末到18世紀的大部分西方世界。它無視政治的禁錮,致力於將人們從專制主義、偏執和迷信的聯合暴政中解放出來。

但是啟蒙運動不單單是提倡理性的。談及啟蒙運動,不得不提及18世紀的感傷主義時期。

啟蒙運動的含義十分豐富,它不僅鼓勵對現有權威的理性批判,還提倡通過人的情感來實現終極目標——個人和政治的自由。因此啟蒙思想中待激發的情感被視為理性的情感,對客觀物質的情感也同樣為理性的。英國小說家簡·奧斯丁,為那個時代的理性主義與感傷主義所觸發,在其小說《理性與情感》中生動刻畫了兩者的衝突。

浪漫主義常被視為是傳統文化對啟蒙運動的反撲,更確切地說,浪漫主義是對啟蒙運動所依賴的極端理性主義的一種批判。毫無疑問,啟蒙運動影響深遠,從思想和政治上解放了西方人,即使是在浪漫主義時代,大多數藝術家和思想家仍對它懷以同情。

由此,我們得知啟蒙運動和浪漫主義之間的界限十分模糊。兩者都是改革運動,都以目標的急切性和嚴肅性為特徵。啟蒙運動和浪漫主義都以人的內心解放為目的,都認為人可以追求到絕對真理和正義。換句話說,浪漫主義是啟蒙運動的延續。

最後,法國大革命使啟蒙運動轉化成了浪漫主義思潮。

怎麼說?

很簡單,一群熱血青年懷揣著革命解放思想的願景,參與廢除在法國統治多個世紀的封建制度,但從攻佔巴士底獄開始(也就是法國大革命的開端),這些青年發現這場革命遠不是美國革命和英國光榮革命那麼簡單,相反,這場革命異常激進而偏頗。這直接導致了浪漫主義思潮在法國的興起。

- 以上。


終於等到了考完十八世紀文學和浪漫主義文學,才來答。

思想的轉變不是一個「反動」和「不喜歡」就能概括的。浪漫主義思潮(約1789-1837)與啟蒙運動(始於17世紀初)相隔一百多年,之間的歷史演變有著巨大的影響。另外,浪漫主義不光是啟蒙運動的「反動」,還可以是「延續」。

一、啟蒙運動(The Age of Enlightenment),近代史的開始

是早古典時期科學革命的延續。這時,受哥白尼和伽里略影響,西方社會已經開始無神論化。啟蒙運動從十七世紀初的幾位哲學家開始:Bacon(科學方法的作者),笛卡特(法國理性主義哲學家),Spinoza(西班牙哲學家),John Locke(英國經驗主義哲學家)。這個運動持續到十八世紀末,包括後來的較晚蘇格蘭啟蒙運動(其 大衛 休姆 為重要哲學家之一)。

啟蒙運動重視的是理性和科學的思考方式、個人思考(而非聽信教會),從而獲得知識。

這個時期的法國,貴族社會中的沙龍相當時尚,是年輕又有思想的philosophes聚集、討論、交流之地。這些人開始脫離傳統(模仿古典),尋找新時代的思考方式。

二、英國內戰 與 新古典主義

英國自然受到歐洲大陸的影響,有了各種各樣的新想法,其代表為米爾頓的《失樂園》和牛頓的理論。

可是,1642年到1651年之間,英國起了數次內戰,查爾斯一世被處決,克倫威爾霸權,一片混亂。十七世紀後半段,王室被恢復後的英國,許多文人覺得是之前啟蒙運動的思想導致了王國的不安穩,於是開始了新古典主義——返回模仿古典,從中尋找和諧盛世的影子。

另外,被恢復的查爾斯二世國王,內戰期間曾在法國避難。回國後,自然帶來了不少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的壞毛病:比如,天主教的信仰和一個日日笙歌的宮廷。

三、十八世紀 印刷普及

法國也好,英國也好,隨著印刷普及和全民文化素質提高,宮廷慢慢失去了重要性,平民的市場慢慢佔據了主流文學。這是一個民主化的過程。

十八世紀的法國有了伏爾泰之類的人物——他們往外看,觀察英國,觀察新世界。政治宣傳變得更加容易,宮廷的秘密被泄露出來(比如哪個貴族的醜聞),人心浮躁。印刷普及和法國當時的昏君統治,多多少少造就了法國革命。不過,要說法國革命是草根革命,不如說它是中層階級取代貴族的過程。

而十八世紀中期的英國向內看。諷刺和社會批評佔據了重要位置。中層及底層階級因印刷普及而得到重視,開始想要脫離模仿古典的貴族傳統,尋找自己的本土英雄;這時莎士比亞和米爾頓就成了偉大的英國作家。

四、浪漫主義 和 它的前身

可以說浪漫主義誕生在法國革命和工業革命的黎明。浪漫主義其實不是法國的產物,而是英國的。1789年,法國人在革命中自顧不暇,只有英國和美國,從外界看來,才感到無限的民主希望。何況,英國在十八世紀末開始了工業革命。浪漫主義一邊憧憬著法國革命的熱血情懷,一邊批評著倫敦城市裡剝削人民的資本主義家。(法國到了十八世紀末仍處於啟蒙運動的狀態。他們的浪漫主義是受英國影響,要晚到許多。)

但是,早在十八世紀中,英國文學就出現了浪漫主義的前身。比起按照傳統規規矩矩地創作,一些文人們開始更注重情感的表達。大不列顛哲學家Locke和Hume的經驗主義,更是造就了對「感知」的重視。詩人們仍舊在古典形式中尋找靈感:但比起史詩巨作,他們開始以一些情感比較豐富的頌歌為榜樣。也就是這時候,以尋找Britishness為目標的思想開始發芽。詩人們開始以早期的英國民俗傳統和浪漫史為靈感之源。

因為內戰的傷亡,想像力曾被認為威脅了社會安定,容易它讓人陷入妄想和失去常理。隨著那段歷史過去,對想像力和原創性的重視才慢慢從邊緣走了回來。另外,十八世紀中,哥特(The Gothic)風格得到了相當高的人氣,如小說Castle of Otranto和德國詩人歌德的作品。這些恐怖小說全是想像力的產物——這也為浪漫主義情懷作了鋪墊。

五、浪漫主義作為啟蒙運動中無神論的延續

浪漫主義詩人們喜愛的想像力、創造力,是一種對自由的崇尚。而自由就是從社會構造的束縛中脫離,比如政治民主化,瓦解教會教條,等等。

雖然啟蒙運動崇尚理性,浪漫主義崇尚感性,它們的中心思想都是對舊規矩的拋棄,和對新世界的期待。

總而言之,若是只看時間,就好像法國的啟蒙運動(1630s~1800s)突然變成了英國的浪漫主義(1790s~1820s)。實際上,各個國家的演變有著地點和時間上的差異。其中的延續和重疊的部分要比看上去多得多。

(竟然要被審核!雖然覺得啰嗦,但盡量不改了。)


首先,思潮是應該有傳承關係的嗎?我認為是沒有的。所以一個思潮之後是什麼思潮,並不是由前面決定的,而是由當時的社會基礎決定的。19世紀是個慾望的世紀,對貧窮的恐懼,和對暴富的艷羨,構成了這個世紀的底色。人們會像《悲慘世界》里的女工一樣,從縱情揮霍淪落到萬劫不復;像《我的叔叔》的父母一樣,貫徹一次庸俗,但絕對合群的旅行;像《項鏈》的女主角一樣,渴望一件撐得起門面的奢侈品。想一想我們的時代,想一想《小時代》,想一想每年十幾部的大片,歡迎發現我們自己的浪漫主義世紀~


發現有許多問題是科學和理性無法解決的問題,浪漫主義自然就出來了!


過份的理性必然導致非理性,從而出現浪漫主義


推薦一本書,《浪漫主義的根源》,以賽亞伯林著。其實ID為Teddy的這位說出了一部分原因了...


這世上,總有人在喜歡一個東西的人群的對面,尋找他們不喜歡這個東西的替代品


推薦閱讀:

什麼是「唯實論」和「唯名論」?
中式教育是否缺乏「批判性思維」?
現有的物質由什麼物質轉化而成,也就是說,宇宙的那些物質是本來就存在的,還是由一種轉化為另一種的。?
自殺是否應該被倫理所認可?
「偉大的物理學家一定是偉大的哲學家」有道理嗎?

TAG:歷史 | 哲學 | 文學 | 啟蒙運動 | 浪漫主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