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建築師喜歡在建築外立面設計大量玻璃幕牆?


在波士頓的John Hancock Tower,在知名的三一教堂旁

記得以前建築史老師曾經提過這棟建築

「貝聿銘用安靜且尊重的方式,低調回應著三一教堂的古典風格」

不管是不是真的有達到效果,我覺得這是使用大片玻璃帷幕所能表現的一種手法


高層尤其是超高層,結構上看幕牆還是有優勢的,輕。


說到這個就得從整個外窗說起了。對於外窗而言,要麼是窗系統,要麼就是玻璃幕牆。但是窗系統有其局限性,在面對需要大面積使用玻璃的時候會比較尷尬。因為其安裝方式和幕牆不同,而這也正是窗系統面對大面積的時候比較尷尬的原因。

窗系統需要四邊固定,也即是說四周都需要混凝土或者是實心磚砌體,這樣才能打拉片固定窗框,之後從裡面安裝窗扇和玻璃(也有從外面反裝的)。有的會用鋼柱鋼板代替混凝土或實心磚砌體,甚至有直接結構膠固定的,比如有的高品質的轉角窗會為了更大的觀景面使用結構膠交接兩邊的玻璃,雖然會留下幾公分的膠條但是觀景面確實要大些。玻璃幕牆卻是用豎龍骨來受力的。先是埋板預埋或者後置做在混凝土梁或者厚板上,然後用角鋼固定豎龍骨,之後安裝橫龍骨和玻璃。玻璃幕牆均是從外面安裝的。通過不同的龍骨外露的情況分為明框玻璃幕牆、隱框玻璃幕牆以及半明框半隱框玻璃幕牆。一般而言,大於3.6米就會使用玻璃幕牆,當然也不是絕對,有的窗系統會使用專門開模的小龍骨來做,也就是所謂的用幕牆料的窗系統。

窗系統和幕牆系統的開啟方式也有區別。窗系統平開和推拉為主,也偶爾有上懸窗。平開的話,一般寬度會有限制,750mm左右,因為五金件。如果要加寬,得加強五金件,這個成本就會投入較多。但是加的太寬的話開啟和關閉又有安全隱患。推拉的話,寬度沒有限制,只是看上去比較老土。對於幕牆而言,窗寬度取決於幕牆龍骨劃分尺寸,它的自由度就較大了。雖然無論是上懸窗還是整體外推的開啟扇都只能開300mm,但是劃分的自由度還是優於窗系統的。

現在建築設計立面比較追求所謂的體塊感、虛實對比,大面積的虛需要玻璃來塑造,這就給了玻璃幕牆很大的發揮空間,因為其安裝和分割設計都大大優於窗系統。公共建築中這樣的趨勢非常明顯。住宅中也有使用的,但是普遍而言都是窗系統,畢竟省時省力省錢,並且節能也容易。這裡又要安利下我們公司的住宅,前不久推出的某薈,全高層住宅,70%以上的外牆用的是玻璃幕牆,因為其理念就是湖心島的空中水景花園。精裝房賣到1500萬一套居然都賣完了對於土豪們的想法我也是醉了,因為他們說別墅住慣了換換空中的水景花園也不錯。。。

但是這估計也是絕唱了,因為前不久住建部發文,住宅二層及以上嚴禁使用玻璃幕牆,公建嚴禁使用隱框玻璃幕牆,我們正在設計中的地塊用了玻璃幕牆的全部改立面,這也是很無奈的。


因為玻璃幕牆是整個現代主義革命成果的精華。


以前看動物世界的時候,我記得趙忠祥那渾厚的聲音提到:澳大利亞的園丁鳥,雄鳥喜歡偷亮晶晶的東西放在窩裡,以討雌鳥喜歡。

私以為人仍時不時散發出動物的氣息,在現代的街頭,閃閃發光、琳琅滿目的玻璃幕牆建築與櫥窗激發了我們心中多少的腺下素。

  • 與其說為什麼建築師選擇了玻璃幕牆,不如說是人類追求陽光,害怕黑暗的結果。

現代人很難明白人類為了獲得多一點光線而做過多少探索。剛畢業時,從領導的書架上看到一本書,裡面描述了玻璃的起源,它的一點一滴的發展歷程。那麼多年後,一直找不到那本書,在網上搜了下,終於發現了個概文,一起分享。

借用散文吧散文網的文章:

玻璃幕牆的起源與發展

1.玻璃起源

迄今為止,我們仍然無法確定世界上第一塊玻璃發明的具體時間和地點。一般認為,玻璃誕生於大約5000年前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隨後經過阿拉伯傳播到了世界各地。

公元前5世紀,在美索不達米亞(Mesopotamia)地區(對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兩河流域的稱謂,意為兩條河之間的地方,大體位於現今的伊拉克),已經可以找到玻璃存在的證據。公元前4世紀,在埃及法老陵墓打開時發現了公元前3500年前左右的綠瑩瑩的玻璃念珠,這標誌著玻璃製造技術的開端。到公元前1500年,壓制和模製的玻璃器皿在埃及已經相當普遍,並且玻璃製造技術已經傳播到現代威尼斯和奧地利的霍爾。

2.玻璃製造技術發展階段

早期階段

敘利亞人對玻璃製造技術發展的影響不能被低估。早在公元前200年左右,西頓(Sidon)的敘利亞工匠們發明了用鐵管吹制玻璃的技術,使生產各種不同形狀的薄壁容器成為可能,這就是玻璃製造技術早期發展階段---吹制技術(圖1):玻璃吹制工在長度為1.5m左右的空心鐵棒杆子未端蘸取玻璃液,然後把它吹成一個薄壁容器。相較於之前的鑄制拉延法,玻璃在厚度、透光上都有顯著的進步。

公元8世紀,敘利亞的旋轉制盤術被證明對北方玻璃製造業的發展起過極其重要的作用。在公元1000年左右,威尼斯人已經會用旋轉法製作厚薄不均的平板玻璃,北歐的製作者們將吹製法和旋轉法這兩種技術完美的加以統一,建立了相當規模的玻璃工業,這一創造迎來了哥特式建築時代。

工業化時期

十九世紀,在工業化時期的歐洲,玻璃生產在所有領域都取得了重要進步:

a.1839年錢斯(Chance)兄弟成功改進了吹制圓柱玻璃的切割、打磨和拋光,同時改進了表面拋光工藝,降低了玻璃斷裂度,提高了生產效率,才能在1850~1851年短短几個月為英國水晶宮(CrystalPalace)的建造提供大量平板玻璃;

b.1856年弗雷德里克·西門子(FriedrichSiemens)改進了熔爐專利,使操作流程更加合理及燃料減半,玻璃價格大幅下降;

c.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約翰·H·呂貝爾斯(John·H·Lubbers)研究出一種機械工藝,將吹制和拉延兩種方法結合起來,能生產出12米長,直徑800mm的玻璃。

二十世紀

1902年埃米爾·弗克(EmileFourcault)成功發明了將玻璃熔融物直接拉延的工藝(垂直法),出現了機器生產光亮的玻璃板;

1906年利比·歐文斯(LibbeyOwens)發明了水平法玻璃生產工藝:緩慢地用一個拋光的鎳合金輥軸把玻璃熔液牽引成一個水平的平面,在一個60米長的冷卻槽內冷卻至手能觸及的溫度,然後按尺寸切割。這為拉伸法浮法玻璃的生產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基礎。

玻璃在建築中得到大量的應用,與20世紀中葉兩個基本前提有密切關係:

前提一:法國聖戈班(Saint-Gobain)公司利用愛德華·貝內迪克特斯(EdwardBenediktys)於1909年獲得的專利製造夾膠玻璃;以及從1929年就開始實踐的,利用預壓玻璃方法形成堅韌的安全玻璃。

前提二:1955年阿拉斯泰爾·皮爾金頓(AlastairPikington)爵士發明了浮法工藝:利用熔融玻璃液漂浮在錫液表面上形成平整的玻璃板。這種方法對製造優質大規格玻璃是革命性的。

3.玻璃應用建築的重要發展階段

考古發現,在羅馬時代的龐培(Pompei)和赫庫蘭尼姆(Herculaneum)兩地的別墅和公共浴室,首次將玻璃應用到建築的圍護結構中。這些玻璃面板有些無框,有些放置在鋼框或木框里,規格大致為300mm×500mm,厚度在30~60mm之間。這些窗戶用玻璃面板採用鑄制拉延法生產:將粘稠的玻璃液先潑到裝有沙子的框架桌面上,然後用鐵鉤拉延伸展。

哥特式建築時期

北歐哥特式建築時期是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玻璃建築時代,最明顯的建築風格就是高聳入雲的尖頂及窗戶上巨大斑斕的玻璃畫,基督大教堂是哥特式建築的代表(圖2)。哥特式建築都具有較為統一的基本特徵:石頭框架、扶壁、拱頂和彩色玻璃。在哥特式建築中,石頭框架只存在壓力,材料受拉情況很少出現;拱頂和扶壁帶給人們對於環形空間的全新感受;巨大的玻璃窗子全是裝配而成的,小塊的玻璃靠金屬製成的框格將他們組合在一起,形成一面彩色玻璃牆。陽光透過窗戶的彩色玻璃射入屋內,顯得神聖而美麗,玻璃窗成為內部與外部、上帝與人的過濾器。花窗玻璃造就了教堂內部神秘燦爛的景象,從而改變了建築因採光不足而沉悶壓抑的感覺,並表達了人們嚮往天國的內心理想。

米蘭大教堂

教堂花窗

巴洛克式建築時期

巴洛克式建築所關注的是空間的韻律和生動的畫面並可將其擴展至無限,光在這方面起了一個十分特殊的作用。透過寬敞的窗戶和門的開口進入的明亮太陽光取代了哥特式教堂內分散的神秘光源,光不但產生空間,還成為取消空間界限的手段。空間失去了它的物質特徵:取消了空間的限制,用於分隔內部與外部厚重牆壁消失在背景中,牆壁變成了大的連續的金屬框架,使建築物與自然、內部與外部融為一體。這些結果表明巴洛克式建築將會獲得越來越重大的意義,開放式建築的日益增加的趨勢會導致對玻璃的巨大需求必然會促進玻璃製造技術的進步。

聖卡羅教堂及其寬敞的窗戶

值得特別說明的是,在英國都鐸建築時期,建築師羅伯特·史密斯松設計的哈德維克辦公廳(圖)和沃克索普宅邸建築(圖),是首個「玻璃比牆還多的建築」:建築立面上布置了比率極高的窗子,主立面大部分都是巨大的玻璃窗組成,巨大的玻璃窗被輕便的石頭窗欞分成若干塊。玻璃窗外形既有平面的也有曲面的,而且大部分玻璃窗並沒有可見的支撐構件。

哈德維克辦公廳

沃克索普宅邸

溫室建築時期

溫室建築的發展從16世紀末延續到19世紀中葉,在建築發展的歷史中佔據著重要地位,它沒有任何希臘式建築或者哥特式建築的痕迹。勞頓(Lawton)在1832年出版的《村舍、農莊和別墅建築百科全書》對溫室建築設計原理的關鍵內容作了如下描述:溫室上除了普通的熟鐵窗格條以外,沒有任何其它的主、次梁來加固屋頂,在安裝玻璃以前,一絲微風都會整個結構從頭到腳的晃動起來,一旦裝上了玻璃,整個建築就會變得足夠堅固了。由此看出:看似易碎的透明玻璃面板實際上重要的受力原件,它加強了整個結構的剛度和穩定性。

在建築發展歷史中,由約瑟夫·帕克斯頓設計、於1851年建於倫敦海德公園的博覽會建築---英國水晶宮(CystalPalace)佔據了中心地位,顯示了建築形式和風格上的超前思想。

英國水晶宮

工(商)業建築的啟蒙式應用

從19世紀中期開始,商業街廊逐漸流行起來:它並不具有玻璃屋頂的建築內部,實際上是有遮蔽的內部街道,沿著街道兩邊是真正建築的商業門面。玻璃和鋼鐵的絕妙組合而成的玻璃屋頂可以保護人們免受風雨的侵襲。由朱塞佩·門戈尼(GiuseppeMengoni)於1861年設計、修建於1865年到1877年之間的維多利奧·瑪努埃萊二世街廊(VittorioEmanueleⅡ)是現代密封玻璃購物中心的先祖(圖9),它採用19世紀流行的商場設計,頂部覆蓋著拱形的玻璃和鑄鐵屋頂,兩條玻璃拱頂的走廊交匯於中部的八角形空間。

維多利奧·瑪努埃萊二世街廊

工業革命期間,鋼鐵作為建築材料的出現以及鐵框架的發明為建築物的外觀設計開創了一個全新的天地。在這期間,建築外牆大大降低了其承重功能,框架結構能將樓板承受的荷載直接傳遞給樑柱,使進一步開放外牆構造成為可能,直至最後僅用玻璃圍護結構懸掛在框架結構外面,作為建築物內部與外部的分界。1848年工程師詹姆斯·博加德斯(JamesBogardus)用預製的柱子和鑄鐵製造的窗格取代了五層樓的工廠的磚石建築外牆,這種預製的系統為建築外牆設計開創了一個新的領域。

科學研究發現空氣、陽光對身心健康有積極影響,將它應用於工廠建築,有助於提高生產力,這一理論大大促進了全玻璃建築物出現在工業建築的正立面。1903~1911年,在德國Giengen的瑪格麗特·斯蒂夫股份有限公司工廠東部的建築正立面(圖),由延展到有三層樓高的半透明玻璃板構成。

  • 選擇玻璃幕牆的力量不僅僅只有建築師,還有背後數不清的材料商品牌商與從業人員。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為什麼技術的步伐不會停滯,永遠向前。因為這背後站滿了無數追求好奇,嚮往名留青史的科學精英們;促使他們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研究,恰是那耀眼的科學聖杯。

扒開靚麗的玻璃幕牆背後,會發現後面站滿了無數的材料商,數不清的產業工作者。玻璃幕牆由玻璃,鋁型材,鋼材,結構膠,密封膠,五金件,岩棉等組成;每一種材料背後面都站著無數生產企業。

這些就是一股重要的促使玻璃幕牆聳立在世界各地的巨大推動力,就像美國的政壇背後的遊說人一樣,每一次的材料商拜訪,每一次的行業交流,每一次的廣告公關都直接推動了這個行業的生長。

這裡面夾雜著太多的商業利益,就像美國的總統選舉一樣,絕大多數人只能有少量的選項,不是希拉里,就只能是普川。這和建築師選擇玻璃幕牆,石材幕牆,鋁板幕牆,陶土板幕牆,GRC幕牆是不是有太多的相同性?這些背後的力量已經為你搭建好了賽場,準備好了選手,只等最後的狂歡。

  • 決定這一條路的不僅是建築師,把握話語權的其實是業主。

在現代時間就是金錢的商業社會,還有什麼比玻璃幕牆更快地為業主賺取更多利益的建築材料?更輕的玻璃幕牆材料意味著主體基礎結構更加簡單,意味著結構體系更加輕便。玻璃幕牆已經很早就進入了工業化、模板化的安裝流程。

提前完工進入運營階段可以賺取更早期的利潤,這是給業主多麼強烈的誘惑!

  • 玻璃幕牆進化成具有更舒適性能的材料系統,它是目前其他材料還不能代替的選擇偏向。

無論是中空玻璃的普遍運用,或者雙層LOW-E,三層LOW-E,充惰性氣體,還是雙層幕牆的逐步使用,都不斷地提升建築的物理性能及使用舒適性。

結語:

存在即合理。

一個看似簡單選擇的背後其實站著無數個為我們做決定的力量。

如需轉載,請聯繫作者同意。

―――――――――――――――――――――――――――――――――――

附:

1.建築幕牆 - 知乎專欄

2.行業專業軟體(幕牆精靈V1.1)-rinro.com

3.共享視角獨特、觀點鮮明的言語片段,請關注微信公眾號:陳湛二幕牆思考。


樓上說的有些許道理,準確點來說是其實國際主義風格,這種風格的始祖級代表人物是:密斯·凡·德羅。代表作品:西格拉姆大廈。請自行百度!這風格流行的原因必然不能簡單的用好不好看,流不流行之類的辭彙來形容,其實是現在工業化的發展,大規模工業化生產,所帶來的的必然結果,具體還是請參看任何一本《現代建築史》。另外也是為了適應人類現代生活的需要,更大的開場空間,更自由的空間劃分,一般這種玻璃幕牆會用在大型的商業綜合體,大型公共建築上面。住宅建築就極少用到了,原因嘛。。。節能、隱私、成本、適用性等諸多方面


你想用半透明的效果或者是透明效果,基本上只能用玻璃。

建築設計有個虛實結合,實的地方當然是隨意了,你虛的地方還要希望裡面可以當室內使用,那不就只能用玻璃幕牆了?

現代的建築設計,如果是大體塊很簡潔現代的設計,你試試去開窗洞會變成咋樣。

喜歡玻璃很正常啊,建築師喜歡的材料多了去了。比如木頭,比如清水混凝土。一般都是那種材料特性難以替代的。


套層皮,看著整。


大多數建築師只是隨大流而已,就和90年代國內流行貼瓷磚一樣。許多國內的建築師都敢於突破,卻無人買單,這就是為啥我們只能抄別人的。


就我的感覺來說,利用玻璃立面的質感與周圍建築區別和凸顯,大面積的玻璃幕牆能給人帶來視覺上的衝擊力,和上面說的保證採光和通風,所謂現代我覺得是解構審美和極簡主義的一種體現,少即是多,一種建築的存在和流行,說明了大眾的心裡追求和建造技術在變化,人們的審美升級,就像流水,感覺和審美是流動的,新的技術終將玻璃立面淘汰,就像混凝土清水建築,紅磚、灰磚的建築,而玻璃也會站在一個平穩的地位發揮自己的作用。一點點自己的想法。


1、輕

2、容易加工,容易添附屬性(採光、安全、美觀、節能)

3、取材方便

4、價格便宜


我也不懂,我們單位玻璃幕牆,夏天熱成狗,冬天凍成狗。東北就別扯這些哩個愣了好嗎????


材料與科技的發展

就像棉襖發展到超輕薄羽絨服一樣


1、美觀。2、超高層的話幕牆重量輕,是外圍護結構,像衣服一樣依附在主體上,且充許有一定微小變形位移。3、便於維護和更換。4、對主體有一定平衡溫度的做用。就想到這麼多了。


簡單的說無非是功能需要以及美觀上需要


現代主義!


為了給環評玻璃幕牆組留活


建築學上很多各個方面綜合因素導致的,1、歷史原因,古代西方建築屋頂由帕台農樑柱、古羅馬拱券拜占庭帆拱、後來的肋架券,為了屋頂、為了得到越來越大的屋頂,厚重的承重牆一直以來都無法擺脫,帶來的後果就是採光不行,等等。現代建築,水晶宮具有巨大的意義,鋼玻璃結構。古人哪見過這架勢,密斯可是石匠的兒子,玻璃材料解決掉問題,慢慢推廣開來,變成一種高大上的象徵,當然現在不高大上,我想說他妹的你有錢有本事上黑色青銅立面、鋁板立面哈哈,所以有人說便宜,當然有更便宜的做法,2、技術成熟,工業化程度高,當然有工業化程度更高的,大板建築,現澆混凝土,那麼在人工上就省了不少,3、文化因素啊,藝術形式啊等等。這是個大坑不寫啦。

反正是綜合的結果,就比如說你要買輛車,買哪個呀,當然要考慮各個方面啦:價錢、耐用、好看、


時間緊的時候 想不出來靠譜 又滿足甲方高逼格的立面 幕牆應該是最高性價比的選擇了吧


可能是借鑒包豪斯校舍?


畫圖方便不用想外立面


推薦閱讀:

一個建築設計師什麼工作狀態下就應該考慮跳槽了?
現代人如何複製天壇?
如何看待明清建築屋檐變短的現象?
AutoCAD, 3Ds Max, SketchUp 和 Revit 用於建築建模,各自的優勢在哪裡?未來的主打趨勢是哪款?
建築繪圖中什麼時候用軸測圖什麼時候用透視圖?

TAG:建築 | 建築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