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中世尊教導阿難的七處征心問題?


七處征心,謬也!當言「七番破處」。差之毫釐,謬以千里,全然背道而馳,南轅北轍也。

「佛告阿難:如汝所說,真所愛樂,因於心目,若不識知,心目所在,則不能得,降伏塵勞。譬如國王,為賊所侵,發兵討除,是兵要當,知賊所在。使汝流轉,心目為咎,吾今問汝:唯心與目,今何所在?

此佛首番征心,便有了阿難之推窮尋逐、冥思苦想,早落識心妄想,無明中翻騰,曲解佛旨。

如一醒人見一醉人躺於污穢中,勸言:「汝醉酒,當送汝歸家。」

醉酒者辯答:「非也!我實清醒,你見我言語清晰,如何是醉?我精神抖擻,如何是醉?此處即是我家,汝欲送我何去?」

此豈非既苦了自己,又誤了善言?

醒人見狀,無奈苦口婆心,一 辯其說,破其謬,令其安然歸家。

佛有病毋需治,阿難無病得治。

再喻之,

人見有虎潛於其愛犬之後,欲食犬。

故以肉包砸其愛犬,警其回首逃命。

然愛犬執於口舌之歡,追逐肉包而去,卻不知回首。

此豈非本末倒置,亡自性命?

經中阿難,今之問者,我說是醉人,亦如此犬也!

我佛慈悲,欲令眾生舍識用根,反聞自性,而阿難不知回首,滔滔不絕,自取流轉,輪迴妄想之中,永無見天日之時!

故禪宗有參話頭之方便,即教為有字之禪禪為無字之教

且參,心是何物?心於何處?能念佛者誰?

非是思量卜度,胡思亂想,尋思一處,迷中倍迷也!

反聞聞自性真佛之意也。

故要不在阿難之琢磨尋思,亦不在佛之七番破阿難尋思之處,在佛之問也!在汝之一念反聞也。

七番破處,無非欲令阿難單刀直入,如香象截流,當下承擔!

誠如《金剛經》所述: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我等障深,透徹不了這本自風光,苦的佛說諸般夢話,如水中書字。

略有所誤誤之:聞佛經者,汝也!經之源來,覺也!

聞佛經者,阿難!說佛經者,佛也!

且見圓瑛法師注之:「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凈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是知識心,乃大定之冤賊,菩提非此心所得成;根性為圓通之正因,楞嚴實自性之本具。故阿難請示成佛大定,如來即為破識顯根:破識心五種勝善功能,猶屬生死妄想,令人決定舍之;顯根性,一精元明心體,以為涅槃妙門,令人決定用之。則欲令舍識用根,為修楞嚴要旨也明矣!

舍識用根者,正觀也!云何名正觀?

雜阿含經開篇闡明: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觀色無常,如是觀者,則為正觀。正觀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如是觀受、想、行、識無常,如是觀者,則為正觀。正觀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如是,比丘,心解脫者,若欲自證,則能自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如觀無常,苦、空、非我亦復如是。」

  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楞嚴所謂:

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瞭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

圓瑛法師注云:初於聞中,入流亡所解動結,所入既寂,動靜二相,瞭然不生解靜結,初解動靜二結,破色陰。如是漸增,聞所聞盡,解根結,破受陰。盡聞不住,覺所覺空,解覺結破想陰。空覺極圓,空所空滅,解空結,破行陰。生滅既滅,寂滅現前,解滅結,破識陰。如是解結破陰,若合符節矣。


以愚之淺見,如果僅僅從道理上討論,佛經里的用語,心意識,三是有區別的,其中意和識含義比較清楚,唯獨心,不同意境下含義不一樣,諸如分別心,執著心,攀緣心等,因此看楞嚴需要與唯識的八識理論互參才比較好理解。當然道理弄懂了那只是理上懂,實際有沒有體會就難說了。

反過來說,當前面看不懂的時候,跳到後面看實證的那幾段,用那幾段的內容反過來印證七處征心。例如色陰區宇:

阿難當知,汝坐道場,銷落諸念,其念若盡,則諸離念,一切精明,動靜不移,憶忘如一,當住此處,入三摩提,如明目人,處大幽暗,精性妙凈,心未發光,此則名為,色陰區宇。

有了這個實證,反過來印證七處征心、八還辨見,就可以知道心在哪裡(或者退一步說,就能體會當佛是如何初否定阿難的,什麼不是心自己也能體會得到了)。當把眼睛閉上,眼前有個黑洞洞的東西,眼識去哪裡了?當靜心觀察自己的念頭,看見自己的念頭來了又去,慢慢的稀少下來的時候,心又在哪裡?如此便可以親自印證上面那段經文了。


難懂就對嘍。懂了就成佛啊。阿難親耳聽佛親口講。不是也沒懂么?

您看。弄懂七處征心,並不是靠意識。對不對?

換言之。佛法不是哲學,不用用想明白了作為結果。對不對?

六祖之所以是個文盲而能成為祖師。足見智慧不是知識。

智慧靠禪定的修鍊獲得,禪定靠功夫而增長。

所以,光能看懂武功秘籍沒有用。從扎馬步開始吧……


我之前看了好幾遍都看不懂,後來一位老師帶我們體會了實證 ,突然豁然開朗。有了實證體驗後,我發現原來之前很多佛經都沒真看懂。

~~~~~~~~~~~~~~~~~~~~~~~~~~~~~~~~~~~~~~~~~~~~~~~~~~~~~

嚴重糾正我的回答,當時太想知道答案,所以到處求師。

現在老老實實盤腿、念咒,只知當時錯了,錯在那不是一種「感覺」,也不是一種「體驗」。所以那時完全算不上實證體驗,只能說自己太愚痴也太急切,業障太重。

建議讀母音老人的《楞嚴要解》,相信有你需要的答案。


七處征心 1身內2身外3眼根4隨所合處5根塵中間6一切無執7能推究的這個。

花了2個月製作的楞嚴經第一章音頻已經上線,歡迎收聽

http://www.ximalaya.com/swf/sound/red.swf?id=27105483


先挖個坑。

不過話說,七處征心,還算好懂的。後面的八還辨見,哎呦我的媽呀。慢慢來,一起學習吧。

首先,讀經需知緣起。諸佛現身於世,其因緣當然都是開釋眾生令之悟入佛之知見。然而,眾生根器不一,業力相異。就不可能只用單單一部經典、一個方法讓之解脫。所以,每部經典都有七種立題和六種成就,用來標示其說法的意趣與針對性。

《楞嚴經》的緣起是什麼?阿難示墮。阿難作為多聞第一,仍會受咒術所攝,正因其未全道力,定力不足。所以,阿難上來祈請世尊開釋的,就是「十方如來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禪那」。整篇經文,是圍繞著這個緣起展開的。


把心拿出來,我替你安心


您可以聽聽,南懷瑾老師的楞嚴經講解,網上有視頻,音頻,還有文章,雖然好像有點難懂,但是南師已經講得很好了!多聽兩次,多多思考,參照其他聖賢僧,更會深刻了解。祝你早日明知楞嚴經!


有心嗎?內外尋找、遍尋一切處,找不到此心,此心是妄心、攀緣心。


對啊,難懂就對了,這是需要自己體會,自己弄懂的。所以一般不講佛理。


各位大神、你們好!

  小弟不理解佛祖的話,心雖然在身內,但眼不在身內,所以看不到內部是正常的呀!?心雖然能夠辨識,但不具有眼根的功能,不能看呀!!然後佛祖以此推導出既然不能內部都不能觀察到,怎麼能觀察外部呢!?然後說阿難說心在身內是錯誤的。

  我認為佛祖把心和眼混淆了吧,不能這樣推導吧?既便是看不到內部,也不能說連外部也看不到吧??

  請大神們給我釋疑解惑吧!

  謝謝!!!


說起來得一兩本書才能說清楚的內容,知乎上找人答嗎?

我這裡有免費結緣的楞嚴經相關講義,需要可以聯繫我。


心在哪?在內,在外,潛眼根,分明暗,隨有,在中間,無著。具體可以參考馬來西亞鄭水吉老師的《楞嚴經新表解》。


推薦閱讀:

如來藏和佛性就是【我】嗎?
在佛教中,為什麼驕傲不是正念?
為什麼我們要對這個世界有慈悲心?
學佛應該避免走哪些彎路,有哪些好的信息渠道?
佛神通廣大,為啥普度眾生還如此艱難?

TAG:國學 | 佛教 | 佛經 | 佛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