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北方的民族都是哪兒來的?

漢族古代的歷史相當的悲催,整天和落後的北方草原民族糾纏,就像一個秀才整天和不學無術的土包子打交道,怎麼能進步呢?更嚴重的問題是,北方的草原就像一個黑洞,總是不停的產生一堆莫名其妙的少數民族來和中原民族作對,這些民族都哪裡來的呢?思考了好久,得出一點思路,但還有好多問題思考不清楚,請大家一起討論。

在周代的戎狄部落,有一種說法是他們是夏的後代,我採信這種說法,進一步採信匈奴和五胡都是夏的後代的說法;經過五胡亂華,胡漢融合成為隋唐以後的漢族;接下來的突厥就莫名其妙了,他們與匈奴生活習慣不同,並且有自己的語言,突厥西遷之後;蒙古就更奇怪了,彷彿莫名其妙出現的一樣。特別希望有知友來討論一下,突厥和蒙古兩個民族是怎麼產生的,還有夏,匈奴,胡,突厥,蒙古有什麼聯繫。


我理解LZ想問的問題可以分為兩個層次

1. 北方少數民族的發源地是哪裡?為什麼感覺「突然出現」

2. 為什麼北方少數民族持續南下侵略「漢族領地」?

下面依次從這兩個方面回答

1. 北方少數名族的發源地是哪裡?為什麼感覺「突然出現」

首先,這些民族不是突然出現的,古東北地區有三大基本族系:肅慎、穢貊和東胡。

肅慎族系,自先秦肅慎之後,在漢魏為挹婁, 北朝時是勿吉,隋唐為靺鞨,其後女真和滿族皆出於此。

穢貊族系,後來有建立政權的夫余 以及 融合形成的高句麗。

東胡族系,在秦朝時期非常強盛,漢朝時期被匈奴擊敗,退居烏桓山的一支稱為烏桓;退居鮮卑山的一支稱鮮卑。

下圖是西漢時期的民族聚集地

先來梳理一下重要的對中原王朝影響深遠的北方少數民族,簡略起見,我們這裡只說曾經入主中原建立王朝的民族

「突然出現」的原因是:

a. 以漢族為主體的中原王朝正史中對於北方少數民族的記錄很少

b. 古代對於同一民族的叫法各異

c. 北方民族以游牧為主,民族之間相互融合會形成新的民族。

2. 為什麼北方少數民族持續南下侵略「漢族領地」?

先來說下麥金德的世界島理論

世界劃分為 腹地和邊緣。人類歷史就是腹地征服邊緣反覆重複的過程。邊緣無法進入腹地,腹地可以進入邊緣。因為交通和資源(氣候和溫度)。熱帶溫帶地區居民不習慣寒冷的北方,除非強制性的軍事駐紮,他們不會自覺向北方遷徙。

對於中國來說,東北地區就是中國的腹地。東北地區成為腹地的原因和亞洲的地理氣候關係巨大(簡單的說,就是東北地區的冬季氣溫遠低於同緯度)

北方民族南下的原因

1. 對溫熱氣候的嚮往 -- 即麥金德的世界島理論

2. 對農業富庶的嚮往,並因此產生掠奪財富的天性。

南部農耕文明發展到一定程度,產生不斷擴展的時空性趨勢。
吸引著北方民族南下的腳步。

從時間軸上來看,每一次北方民族南下和中原王朝作戰都是氣候進入間冰期的時期,這時候北方變得更冷,導致牧草長勢不佳,牧場面積變少,北方民族賴以生存的牛馬因此減少,人的生存困難,對於游牧民族來說,這就是不搶就過不下去的時候了。

這個圖我沒有找到,可以參考這個博客 北方少數民族內遷與氣候的關係

03-26補充圖如下

========================

最後的最後,涉及到 漢族 和 北方游牧民族的關係,夾一點兒私貨,單說一下北魏。

北魏之前的漢族中原王朝和北方游牧民族勢不兩立,完全的征戰狀態。鮮卑人入主中原建立北魏改變了「漢族」的民族基因構成。沒有北魏就沒有北周,就沒有隋唐。正是北魏強盛王朝的包容性,造就了中國名族血脈融合的範式。

如果沒有北魏,漢人和夷狄之前無法融合,可能走進民族萎縮的死胡同。

以上


首先,廣大的草原上,眾多游牧民族也和中原一樣,是採用氏族或者部族的聚居方式。血緣相同或者相近的一幫子人吃喝拉撒都在一塊兒。

其次,游牧民族的主要生活方式是「逐水草而居」,這個很好理解,水和草都是畜牧業的必須品。所以每當草原上一塊地方的水和草耗盡的時候,聚居在這裡的部族就要遷移到其他地方了。

在遷徙的過程中,如果闖入了其他部族的地盤,那麼就會發生戰爭。打贏了,你走我留,或者我統治你。打輸了,我自覺滾蛋。在這個走和留,統治和被統治的過程中,形成民族融合。例如五胡亂華時期有個大夏國,他的領袖赫連勃勃大王,是鐵弗人,這個鐵弗人其實就是匈奴人和烏桓、鮮卑人融合雜交以後的分支。

最後說說哪裡來的,簡單概括就是「真的是像雨後春筍一樣從草原各地冒出來的!」不誇張。舉個例子,魏晉時期的烏桓和鮮卑,都是以山為族名,也就是說他們壯大以後都是以祖先最早居住的大山的名字來命名自己的部族(當然這是漢族史書的記載),真正的從山裡走出來的!

還是以鮮卑為例:據《魏書》記載,「魏先之居幽都也,鑿石為祖宗之廟於烏洛侯國西北」。公元443年,北魏太武帝派中書侍郎李敞前往祭祀,並在洞中刻下祭文。

1980年7月,內蒙古考古工作者在調查中發現了「嘎仙洞」,該洞位於內蒙古呼倫貝爾盟鄂倫春自治旗阿里河鎮西北深山密林中的山崖上,洞中除了少量陶器、石器和骨器外,遺留的石刻銘文與《魏書》記載基本相同,從而證明嘎仙洞就是歷史上記載的鮮卑石室。嘎仙洞面積近3000平方米,洞頂最高20餘米,同時洞中還有小洞。

所以你看——鮮卑族就是從山裡走出來的。

另外還有一個部族的人在本部族裡過的不爽或是被人欺壓,到其他地方另起爐灶,時間久了就成為新的民族。這方面比如高句麗,開國王高朱蒙是東北扶餘國的王子,率領隨從自立新國。

說了這麼多其實就是想說,北方民族其實也和中原民族一樣,有分裂,有融合,有弱肉強食的戰爭,只不過由於他們文明程度的落後,現代人能夠獲得的信息較少,所以相對「神秘」一些。


歷史上關於匈奴的記載很少,關於他們語言和文化的資料就更少了。匈奴人從東漢到五胡十六國之後,一部分融入了周邊民族,另一部分西遷到歐洲,最後消亡在了茫茫的歷史之中。匈奴人被稱為the Huns,一般認為是芬蘭-烏戈爾語系的民族,估計是來自西西伯利亞的涅涅茨地區。突厥人起源於蒙古高原,後逐步融合了多個民族,目前散居在北亞、中亞和西亞多個地區。蒙古人和突厥人是一個語系的,都是阿爾泰語系,血緣上應該是有聯繫的。據說成吉思汗的部隊攻打現在的哈薩克地區時,與當地人溝通並不需要翻譯。北方的民族,都應該是來自東歐或者西伯利亞,周邊其他地方都被漢族人探索過,不可能憑空飛出千軍萬馬來。


我提供一些基本的思路吧,具體什麼情況我也不太清楚。

東亞大陸人類遷徙的路線大概有三條。一個就是沿著北極圈向白令海峽遷徙的人群;另一條是從印度,西藏向東遷徙的人群,還有一條是從東南亞向北遷徙的人群。這三個主要的人群最終在中原開始漫長的爭鬥,殺戮,混血,最後變成了華夏民族。

當然這只是粗略的分類。實際上期間還有很多細節。比如高加索人種(也就是白種人)曾經遷徙到了中國的新疆並在那裡生息繁衍,而大洋洲的棕色人種也曾經北上到了日本這麼高緯度的地區。不過這些人都被在東北亞叱吒風雲的華夏人給吸收同化了。

所以我的理解就是,北方的民族多數是混血,例如北亞民族和白種民族的混血,北亞民族和華夏民族的混血,或者華夏民族和白種民族的混血,或者三者的混血,然後是混血之間的再次混血。如此這般。


由於氣候原因,亞歐中部的廣大區域,不適合農耕文明,那裡生活著很多游牧民族,由於沒有形成穩定的文明社會,他們的歷史沒有被系統記錄下來,只通過與周邊農耕文明社會的碰撞,留下浮光掠影的記錄,所以顯得很神秘。但正是這些碰撞,實現了東西方各文明社會之間的交流,為文明進步注入了活力,可以說游牧民族,對人類歷史發展功不可沒,不能將其視為負面能量。


這些多數是土著人,可能是原本就是本地的,也可能是其他文明進入的。世界範圍內,人口本來就是流動的。國家滅亡或動亂後,大遷徙是常有的事,要追本朔源只能等考證家。總之,所謂的外民族,多是文明落後,過著茹毛飲血的生活,所以中原人都稱之為夷狄。另外,中國傳統文化中也不將地域作為夷狄的標誌,主要還是文明程度。最後孔子說過:「夷狄入中國,則中國之,中國入夷狄,則夷狄之」,你仔細想想,周邊的夷狄或許跟多是從中原跑過去的!


北方少數民族並不是混亂和突然出現的!你有這樣的感覺,主要是中國漢字史集的不完整,近現代又有人別有用心,斷章取義……

在現今貝加爾湖周邊,很早就有很多東亞蒙古人種的部落,他們逐步向南、向西、向東擴散。先後形成匈奴,鮮卑、柔然、突厥、蒙古…他們是一脈相傳的,類似中原的王朝更替。匈奴、突厥等的起源和主體,都是蒙古東亞人種!

如果你懂蒙語等少數民族語言,或者到蒙古國、哈薩克等國的歷史博物館看看…思路就更清晰了!

另外,滿族、蒙古、哈薩克…一直到西亞的土耳其,都是突厥語系,好多辭彙是彼此間互懂得,書寫也是用突厥字母…


"中國古代的歷史相當的悲催,整天和落後的北方草原民族糾纏,就像一個秀才整天和不學無術的土包子打交道,怎麼能進步呢" 這句話值得商榷:一、不單是中國古文明,包括埃及古文明和印度古文明等早期文明都在不停的同游牧民族爭鬥;二、正是在不斷的與游牧民族爭鬥中,人類的文明史才不斷的進步;三、游牧民族的最大特點是居無定所也就是活動範圍廣,活動範圍廣接觸的事物就多也就能不斷的進行文明的傳播。至於突厥和蒙古是怎樣產生的?我是這樣理解的,他們和農業文明一樣,也是通過不斷的鬥爭和兼并最終統一起來,各個部落相互融合,最終形成了這兩個廣泛意義上的民族,他們的起源應該和我們一樣,也就是目前公認的:人類起源於非洲大陸。


推薦閱讀:

茶葉傳入草原之前,游牧民族靠什麼補充維生素?
為什麼蒙古軍好屠戮?
如果中國古代漢族政權採用類似遼國的制度,能否有效統治游牧地區?
商朝是中亞游牧民族建立的嗎?
蒙古人後來建立的幾個汗國還算游牧國家嗎?

TAG:中國歷史 | 歷史 | 民族 | 游牧民族 | 中國古代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