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麗江是怎麼火起來的?

麗江從什麼時候開始成了旅遊熱點的


(麗江怎麼火起來的,這個問題我也和我的朋友討論過,從時間線上來講在麗江96年地震之前其實已經出名了,當然,出名並不是在國內,而是在國外,國外的許多背包客都會選擇來麗江,去虎跳峽和白沙去玩,虎跳峽其實在國內遊客中並不算很火的,但是國外的背包客就喜歡那裡,沒辦法……

當地人在96年之前就已經開始接待很多外國背包客,當然,人數肯定不算多的,後來到了麗江96年地震,地震後古城當時是一片廢墟,最嚴重的應該是中濟吧……來了很多人救援,當時雲南省省長和志強是麗江白沙人,(以下的消息具體是不是真的有待考證)地震後得到了很多國內外的捐款,有了捐款和國家撥款就要開始重建了呀,那重建往什麼方向重建呢?當時的規劃本來應該是向中國三四線城市一樣往高樓大廈那個方向發展,據說申報上去被和志強省長給批了一頓,之後請了某設計師,按照原貌進行修復與改進,之後97年接待的遊客貌似就已經開始破百萬了。

之後麗江其實也只能說不溫不火吧!大部分人去雲南還是喜歡去西雙版納和大理,畢竟這兩個地方出名得比較早,(以前在大理遇到過一位老婦人,是北京人,當然看了「五朵金花」後嫁到了大理,由此可見大理在媽媽輩的眼裡有多火)但是遊客來雲南旅遊自然也多了一個選擇,畢竟大理離麗江近,加上那幾年當地政府也大力發展旅遊業,開始開發周邊許多景點,許多麗江所謂的景點都是後來開發的,例如拉市海啦、束河啦、什麼什麼的,政府也在段時間內促進麗江的經濟發展,短短几年麗江就成為了旅遊聖地,其實麗江在96年以前還算是貧困縣吧……

後來宣科先生開始發展納西古樂,……當時納西古樂在世界都火了一把,宣科先生開始出國巡演,麗江也開始在國內外變得小有名氣……

後來為了擴大知名度,麗江本來準備改名為香格里拉,(這名字來源於「消失的地平線」)萬萬沒想到請了一堆莊家叫獸評估以後把這名字給了迪慶的中甸(現在的香格里拉縣),麗江便開始憤憤不平了,憑什麼我造勢了這麼久最後給了中甸?其實國家把這個名字給香格里拉也是為了當地的經濟發展,後來就形成了大理—麗江—香格里拉三位一體的旅遊線路。

後來遊客越來越多,本來定位是類似於鳳凰烏鎮一樣的古城,沒想到某些導遊開始以摩梭族的母性社會為幌子,和麗江過去殉情的一些事迹開始忽悠遊客麗江妹子很奔放啦,少數民族妹子很奔放啦!什麼什麼的,再加上一些外地客棧老闆的炒作,然後麗江成為艷遇之都又火了一把……就越來越火了……

現在政府感覺「艷遇之都」什麼的有損顏面,又開始禁用這個稱號了……

說了這麼多其實大部分只能說是我個人理解吧!其中不乏一些野史,但麗江人民很感謝和志強倒是真的,我過去有幸見過他,他退休後還在為麗江奔波,還能寫出一手相當漂亮的毛筆字,(現在還掛在家裡的客廳)麗江能發展到今天他也算是功不可沒吧!

現在的麗江其實很多地方還是很貧窮,麗江估計現在十個有六個人就在從事旅遊業,哪天麗江不火了不知道這麼多人何去何從,大力發展旅遊業同時也丟失了麗江最原始的文化,麗江過去是推崇教育讀書,是中國少有的少數民族裡面不加分的民族(先進民族),而現在輟學率的提升,大部分孩子開始在酒吧廝混,旅遊業的發展也漸漸浮現出許許多多的惡果,只能說希望麗江以後會更好吧……(隨手手機碼子,出錯請見諒,會酌情修改答案)


看不下去那些答案了。


麗江1996年7.0級地震海內外捐款,1997年2月3號麗江古城申請世界文化遺產成功,1999年昆明世博會,這些都是麗江旅遊啟動發展轉折性的時間點。2000年左右,麗江宣傳部和以孫冕為代表的《新周刊》等文化媒體,開始了一種不以景區景點的營銷宣傳模式,麗江作為一種有美景有人文有濃郁地方特色逃離都市的生活方式出現在大眾視野里。從那時起,麗江成了一種生活方式,小資聖地,更多的販賣的是都市裡沒有的慢節奏,咖啡,小院,音樂和大把陽光的悠閑生活。「今天你麗江了嗎」一度是年度熱詞。至於文藝青年,小清新,窮游黨,都是很久很久以後的事了。艷遇之都什麼的也是隨著商業化進程加劇炒作出來的第二個概念。而現在,麗江之餘生活在這裡的人,更多的是良好的空氣,365日的藍天,悠閑的生活,和隨時再出發的可能。


這題答的很隨意,手機敲5分鐘完事,一個地方為什麼好也不是三言兩語能說完的,真的愛,來了就知道這是為什麼了。


是90年代初新加坡一個電視攝製組一次去麗江拍攝了一部風光片,回去在他們那裡播放,吸引了外國遊客大批湧入(因為那裡和藏區近,又不用通行證),然後麗江就漸漸出名了。


用寫於2002年的文章試著回答一下。

平民視角--我眼中的麗江古城

任點

  序

    從出生到前年12月底,我一直住在古城,雖然其間從城東搬到城中央,但古城三十年來的變化現在回想起來依然歷歷在目,即使現在已經完成了人生的最後一次搬家,搬出了古城。但由於開了個小店在其中,每日亦穿行於古城。也就是說我到現在為止的近三十七年的生命,都生活在古城。也許能寫下一點自己眼中的東西。

    文本將以年代的方式展開,但由於並非正式的史料,不力求時間上完全的準確。幸好,這並不十分重要,我以為!

    我現在貼在這兒的文章,已開始逐漸擺脫個人的感情因素。我不願意因為自己的感覺而影響諸位的個人體驗,更不願讓諸位已先入為主的感覺去影響旅遊體會。如果諸位在其中感受到一些我個人的東西,那完全是無意中的。我抱歉!

    另外要說明的是,十四年前我曾離開古城去了另外的城市求學。幸好,每個假期都回到了古城,而那時的變化並不象今天一樣日新月異,所以,幾個月的離開,除了花開花落,一切都沒有大的改變。這也是我有資格完成這個文章的一個原因罷。

    二十五年前(1976年以前)

    還是從四方街寫起,畢竟這是中心地帶。

    那時的地面已經是解放後不久鋪上的水泥地。從納西語中可以知道,這裡是麗江古城集市的中心地帶,「知路古」的意思就是集市的中心。白天,形成的集市賣著農副產品。

    四方街廣場的西面有一個大房子,是百貨公司的門市。門市的背後,跨河是一個賣些布匹鞋子的小商店。旁邊一間茶鋪,賣著開水,而鋪里經常坐著來賣山貨的山民,衣裳常是爛縷。隔路的對面,一個牛肉館始終發散著牛肉的膻味。

    東面是一排煙酒糖公司的店面。去憑票購買日雜用品的人們常排著長隊。

    北面比較大的店是郵局和賣布的商店。南面有一個新華書店。

    剩下的就是一些居民的房子。大多數是鋪面的模樣,只是在公私合營後的多年中,鋪面已經成了住家,這遺留的模樣只是在訴說著昔日的繁華。

    晚上,四方街的集市散了,水泥地成了孩子們的天地。女孩子在玩打沙包、跳繩等遊戲,男孩子則在玩滑輪車、鐵環,或者四竄著追逐。

    並沒有看到過傳說中的西河水被閘起來沖洗街道,而四方街北東南三面的水溝也都蓋著蓋板。

    大石橋左面逆水而上的那塊叫「吳家當」(吳家的地)空地旁的房子是賣豬肉的,後來成了賣蔬菜的,每個早上都有點人擠的樣子。

    東大街,那是是一大片的菜畦,很寬但很淺的河水通過。種著些蔬菜,而從這裡到四方街要繞行新華街或涉水到大石橋。

    四方街到東大街,目前郵局的那段,叫賣雞巷,是一個死巷子,穿過人家的院子可以到現在的「mamafu」那兒,那裡也是菜地。

    那時的四方街有點四方的樣子。

    那時的古城居民大都面有菜色。

    那時在的每一個院子中一般都擠住著六七戶人家。有的甚至一家三代住在兩間房子。

    那時經常在四方街看廣場電影。而在更早的時候據說還在那開批鬥會。

    那時古城中的房子很破敗。

    那時古城裡路燈不亮。

    那時水是不是很清已經沒了印象。只是雨季可以在河邊的草叢中、石縫裡捉到青蛙。水深的地方還可以捉到魚。

    那時古城河中還有幾座磨房。

    那時麗江古城只叫大研鎮。

    十五年前(1977——1986)

    註:由於在那個年代中,古城的變化並不巨大,我將年代的跨度放長一些。

    這十年中,處於古城外的第一個新居民點——北門坡居民點——開始有古城居民去建房。這些建房戶都是極端的住房困難戶,但還是經街道辦事處的人花了大量的口舌,且免繳宅基地費用的情況下開始建房的,畢竟他們的生活太困難了。政府的想法是降低古城的房屋密度和人口密度。

    賣雞巷的居民被有關部門無數次的說服和讓步和,終於決定同意搬遷——這是古城的第一個搬遷點。建立古城和新城間大通道的工作正式展開。

    那片上文中提到的菜畦中響徹了打樁機的聲音,一根根巨大的原木被釘入菜地。不久後,在新形成的道路兩旁建起了兩排火柴盒狀的磚混房屋。在這之前,中河在此地段做了微小的改道,砌起了很高的河床。不久,便蓋上了蓋板,於是,一條寬敞的水泥路如劍一般從新城直插古城的心臟——四方街。

    而臨近四方街的那片民居被拆遷後,被兩排不土不洋的仿古二層樓房所替代。這雖然被諸多人士在後來稱為一大敗筆,但至今沒有要改動的跡象。

    在這十年中,曾發生過我所親歷過的火災中最嚴重一場,關門口旁的百多間房在某一個早晨半個多小時中化為廢墟。受損戶被禁止了在原地的重建,搬出了古城。而在原地建起了古城又一大敗筆,被古城居民稱為「巴黎聖母院」的三層磚房。唯一的收穫是辟出了一塊空地。

    四方街在靠近東邊鋪面的一邊,開始有一大排賣豬肉的攤位,那些自宰自賣的納西族女屠戶成為古城中第一批先富起來的人們。

    在這十年中,出現了兩次古城水源黑龍潭乾涸的情況。而每次的後果都是古城的河流成了臭水溝。那時的黑龍潭還是居民的飲用自來水的唯一來源。於是,尚未乾涸的古城中井邊排起了長隊,大多數的井水都到了邊冒邊舀的境地。我曾每天兩次到白馬龍潭(三眼井之一)挑水,每次得花近一個小時。稚嫰肩膀被扁擔壓得生疼。

    在這十年中,有兩個人物應該一提:一個是因為當時的風光,另一位是今日的風光。古城方氏家族的二公子,解放前就留學美國,後來在那的一個大學任教授。政策鬆動後得以省親。那時由人陪著在古城遊覽,每次身後總是跟著二三十個看熱鬧的古城兒童,畢竟那時的外來人——更何況他妻子是外國人——基本沒有。另一個就是釋放歸鄉的宣科,逢人就說是改造期滿,請鄉親們監督云云。態極恭敬。後來在家裡辦英語講習班,參加的人多了,就移至街道辦事處因當時的英語教師奇缺,遂得以進入地區中學任教,又後改教音樂。

    在這十年中,我第一次在一個辦葬事的院落中聽到今日紅極一時的納西古樂。死者是當時古樂界的第一笛。在那時古樂淪落民間,但不需要挖掘。

    六年前(1987——1995)

    麗江古城被頒布為歷史文化名城,倒不是主要因為那些現在被看作的古城的價值的原因。而更重要的原因是是長征時有一隊紅軍從這裡經過。而後來政府也出台了相關的保0規,只是沒有現在一樣的強制性,於是逐漸擺脫了貧困生活的部份古城居民開始修建起磚混結構的房屋。當然是因為這種房屋更符合人的居住方式、生活的需要,加上古城已經十分擁護,有限的土地上已經很難再建原來那種對土地十分浪費的木結構的房屋。

    在成為歷史文化名城後不久,麗江亦成為對外開放的城市,也就是做為一個少數民族的聚居地,開始允許外國人旅遊了。

    解放後第一個以旅遊者的身份踏上古城的人已經不可考,但我的感覺肯定是老外。畢竟剛開始填飽肚子的國人還沒有能力旅遊。於是古城中開始出現國外的背包客。他們開始在河邊看書、曬太陽。古城人民側目以視——這也太二流子了。那時古城中還沒有客棧,邊旅館都還沒發展起來。他們一般都住在麗江賓館——那時叫政府第一招待所——的大房間里。而這一切居然進入了外國人寫的中國旅遊指南,甚至到了前幾年尚有國外的背包客在麗江賓館中詢問二十人的大間。

    他們中的人還會寫點文章發表在國外的報紙上,我曾在《參考消息》上看到一條關於納西女屠夫(真是汗顏,納西的職業屠夫以前都是女的)的文章。

    麗江古城密士巷臨街的居民是最先從事旅遊業的古城居民。他們發現了國外旅行者的需要,於是這條街上出現了一些名字叫「西餐廳」的小食店,並且都在招牌上寫上了英文。是他們將這條街逐漸履改造成了被本地人稱做「洋人街」的服務區域。

    宣科已經逐漸進入了古樂會的核心,樂隊以「納西古樂」的名稱開始涉足商業演出。最先是在現在的「古城第一彎」酒店的院子中,逢一、三、五晚上演出。

    大石橋到四方街的那條路邊矮小的房屋中,也開始賣起了米線,只是食客仍然是本地的多。

    四方街很少賣內攤已經無法滿足居民的要求,幸好前幾年燒出了一塊空地——「巴黎聖母院」前和隔路對面的空地出現了數十個肉攤。他們是被政府引導到這兒來的。而賣菜的駐足這裡,或者到別市場。四方街成了賣小吃、雜貨的地方,四周被擺上了不少攤位,大都賣著鞋,是那種更多是農民購買的膠鞋。

    現後來是國內的旅遊者也開始進入——畢竟,一個新的時代已經開始。或者說人們的愛好已經可以表露——不管你是不是已經富裕到有閑錢來旅遊。麗江的街上隨時有遊客走過,米線街——一大排所以升格了,叫「米線街」——的食客開始有了大量的遊客。

    古城中開始出現幾個做木雕的年輕人,他們來自尚有東巴文化的山區,他們在木頭上雕刻這些文字。

    乘這個形勢,94年的一次重要會議後,麗江政府開始著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工作。當然被百姓所知曉已經是以後的事了。而這次會議時,當地政府讓房子臨主街的一面都都塗上了朱紅,光鮮得有點古怪,街上瀰漫著油漆味。而這次會議前一個更加古怪的事是古城中所有的訓面的招牌都要求寫成東巴文——我長到大學前還不知道有個東巴文,更不知道它與古城文化有什麼

    關係。

    四方街西面的房子被悄然拆去,這只是後面一系列拆房挖溝的開始——幸好後面那些大的動作可以藉助地震的恢復重建。

    三年前(1996—1998)

    旅遊做為一項麗江有希望的產業,開始受到各方面的關注。

    2月3日傍晚,一場沒有預報的7.0級的強震襲擊了麗江。麗不江古城位於宏觀震中。在我的記憶中,這是對土木結構建築房屋抗震性能的第一次考驗。

    震後十幾分鐘後我進入了百歲坊的巷子內,踩著滿地的碎瓦和土坯,行至現在的古城管理所門口時已經無法再前進——巷子已經被倒下的土坯牆堆成了兩米多的小山,更討厭的是天逐漸黑了。

    感謝蒼天,在地震發生的一瞬間,全城的電突然停了,後來據說是因為地震發生在北邊,當張一波震波衝擊時,距離很近的電站的電閘就自動跳開了。這一點對古城的意義非同凡響。

    四方街聚起了驚魂未定的人們,古城毀壞情況迅速在人群中傳遞。隨時發生的餘震中我在慶幸尚有幾小塊空地可以讓古城人民避難。

    從第二天開始,古城的空地上陸續搭建起了各種材料的防震棚。但絕大多數的人只好逃出了古城——古城的空地太少了。

    在震後第三天晚上,我重新回到古城——前面兩天都在單位忙著發放救災材料——八點多鐘,古城已成了一座死城,所有的房沒有一點光,石板路上落滿瓦礫,一些河段被倒下的牆堵住,使一些巷道漫著水。我沒有想到一座城市因為沒有人氣而這麼迅速地死去。

    白天,空地上擠滿的防震棚倒是熱鬧,人們因災難而變難更加有通達。臨近的幾個防震棚合夥便開始提前享用這過年準備的火腿、臘肉、雞。麻將,這個器物在災難中變難異常珍貴——隨時會來臨的餘震使人們不能到處走到了——而這些令外地的記者十分詫異,因為他們從來沒有在大災中見過如此樂觀的人群。劫後餘生的人們互致問候的結束語是「人洛著就好,房子可以再起的」。麗江的房子大多是私房,而這次地震受損最大的是房子。

    逐漸,援助開始陸續到來,救災的隊伍來了,古城開始恢復生機。

    過了正月十五,傳說中的強震沒有再次來臨,人們逐漸回到尚未倒塌的家中,三年中,古城成了一個工地,恢復重建的行為隨處隨時發生。

    最大的工地依然是政府開闢的。按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要求,入口處東大街的那片磚混結構的建築開始拆除,夜以繼日響徹了水泥地板被鐵鎚撞擊的聲音,然後陸續蓋起一片傳統的建築,,刷上了朱漆。水泥路也被撬起,鋪上了五花石。河道也露出了多年不見的年姿。河水流得很好,只是這裡沒有落差,水面平靜,象極了江南的河流。於是造了一道道小壩,水流也就湍急起來。

    四方街當然不再保留水泥地。但後來鋪上的五花石讓滄桑的感覺蕩然無存,更可笑的是中間鑲了一塊磨提極光滑的石板,上面大書「四方」,很受古城人士的詬病。再後來是新的石板又一次被撬起,代之以從附近鄉鎮古街上換來的已被歲月磨得光滑的石板,幸好是歲月磨的,不是機器。

    古城日漸一日地新起來,流行著極其惡俗的做法是在新刷的牆上畫出磚的樣子,上面畫了花鳥蟲魚、小橋流水,寫著詩句。文化古城有點「偽畫古城」的樣子。

    古城中拆梁斷柱的房屋幾乎沒有,屋架倒都是有些年頭的,只是,這也無關緊要,畢竟傳承文化並不僅僅是依靠房屋。

    古城就這麼日新著,古城裡的鋪面也開始俏了。人瑞麗掃蕩過來的福建玉器商人在古城最好的地段紮起了營帳,東大街、洋人街成了玉器珠寶的天下。在世博會開始的99年,玉器攻奪略地,四方街、米線街充拆著偽劣玉器珠寶刺目的邪光。古城,甚至在某些人中口中成了四大玉器加工地之一。這是後話,且這個古城已經逐漸被諸位熟悉,不提也罷。

    古城開始有了很多做雕刻的年輕人。很多的外地人似乎得於天授,一夜之間也精通了東巴文字,堂而皇之地為各地遊人刻著東巴文印章。

    古城排污管在三條河的河床中鋪設起來。但由於先民對河流排污——麗江原本人少,古人又有多少污可排呢——功能的依賴,這次修建的排污設施根本不可能將沿河房屋排污口接下污水管。保有將古城的廁所、以及原先排入河中的數十條污水溝納入排污系統。

    古城中搖搖欲墜的旱而被重新設計成沖水廁所,開始收費。

    古城恢復重建中最大的一項工程——木府也開始修建,並在三年重建完成時如期完工。由於國人傳統都有不重資料的毛病——誰又說得出阿房宮、甚至更近有園明圓是怎樣的。圖紙是絕對沒有留下的,或者根本沒有——所以木府大半隻能是臆測。唯有石牌坊倒是依據了照片及一些有記載數據,也算一件幸事——雖然以現在的工藝做仿古建築意義有多大可以討論,但起碼給觀光客多了個到此一游的留影處。

    在這個過程中倒有一件功德無量的事:拉市海引水工程中的北乾渠終於建成,引水注入黑龍潭,這使古城河流的水一年四季湍急得令人心快神怡。

    從此,古城開始進入大家熟悉的年代。我獨自享受古的古城開始讓大家或嘆或罵,只是,這些古城都不知道,他一直就這麼變化著、積累著年紀。

    後記

    這篇文章終於可以按計劃停筆了。98年以後的古城已經成了一個俗物,就象詩歌中的大海。

    我想說的是,古城,我最喜歡的倒不是它的建築,也不是它的繁華或冷清——雖然這一切對急於就業的麗1年、下了崗的麗江職工、農村貧寒的少年那麼重要——我只是愛著那一弘水,以及那弘水養就有那方人。只要那弘水仍清,即使人心不古,我也依然會靜靜地享受流著的水,如果是冬日,更要加上那輪太陽。


我是因為《一米陽光》愛上麗江的,反反覆復看了很多遍的電視劇


打人?


好像是之前一次地震 當大家過去搶險的時候 被麗江的美景所折服 ……然後很快就出名了


約炮聖地,約的都是文藝炮。。。。


估計是一些旅行的書吧,什麼《麗江的柔軟時光》,《消失的地平線》都提到了這個小城,再加上一些旅遊攻略啥的,讓人覺得去趟麗江就是文藝青年。在這個文藝婊橫行的時代,沒聽過麗江簡直Low爆了


因為不知道哪個二逼說過一句話,然後被一堆更二逼的當作至理名言:
「要麼讀書要麼旅行,心靈和身體總有一個要在路上。」

顯然後來的麗江同時滿足了這兩點。

前面那麼多高票答案扯了那麼多,沒一個說到點子上的。


別人我不知道,我對麗江的執念源於初中教我語文,把如日中天的事業和寶貴的年華奉獻給雲南支教的風趣老頭在課上雙眼帶笑眺望遠方時說雲南真是個好地方阿,四季如春~


特別早的事情不知道,印象中孫儷演的《一米陽光》影響很大。


古城的規模化基因在地震之前已經為資深背包客所發現,其古建築群落的歷史人文景觀勾起了中國人在這個特定的大躍進時期獨有的鄉愁懷舊之感。

之後一如 @呂宋 所言,政府與媒體默契地炒作和販賣都市貧乏的情感需要。

遊客的居心不良助推了麗江慾望市場的發達,慾望是繼最初的樸素旅行之後商業滲透的升級,荷爾蒙的混亂促進了各種含混不清的到達目的的實現。

麗江不再是旅遊畝的地的代名詞,而是各種慾望的象徵和生活方式的崇拜。


因為當你麗江地震引起了全世界全國注意,要發展先修路,麗江政府結合麗江民族等發展起了旅遊,最先是很多老外往雲南跑,往麗江跑,跑著跑著全國的人跟著也往麗江跑,人多了事情多了,約炮,艷遇多了,就火了。麗江風景很美,就是人多了人心複雜了。


因為以前央視的一部電視劇《茶馬古道》喜歡麗江。那首片尾曲很有感覺。


我也想知道這個問題,總覺得現在越來越虛名過重了。


長者


營銷做的好,政府肯花錢


請閱讀《消失的地平線》……


麗江是個什麼樣的地方?有人說她是個古鎮,有人說她代表著艷遇,有人想起雪山,有人只是痴痴回想不發一言……這些年來,在各種「人太多」、「商業化嚴重」、「坑爹」的罵聲中,矗立在西南邊陲的麗江依舊。在被紛亂的腳步踩踏過後,在熙攘的繁華之後,她只是靜靜矗立,沉默不語。 【旅遊達人】 麗江,雪山腳下的柔軟時光


推薦閱讀:

如何成為一名流浪家?
為什麼香港那麼多亂子澳門一直這麼安靜?
去日照旅遊,必去哪些地方?如何乘車?
國慶去哪裡旅遊人少?
波多黎各是個怎樣的旅遊目的地?

TAG:旅行 | 麗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