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母艦的製造難點主要在哪裡?這個不需要作戰能力的搭載平台,為什麼這麼難製造出來?

推薦一部軍事小說《燃燒的海洋》,文中有極其精彩和專業的航母戰鬥群作戰細節描寫。


1航空母艦的甲板是一個比普通飛機場複雜的多的海上機場。甲板上布滿了飛機起飛和降落的輔助設備。絆機索看起來是簡單的設備,但是設計能滿足短時間內讓大量飛機迅速降落而不出事故和意外就相當困難了。還要考慮到在遭到導彈打擊後仍然能保證飛機降落就更加困難了。所有這些飛機起飛和降落的輔助設備還都必須能在戰爭條件下迅速修復。這就要求這些輔助裝置拆卸簡單,修復容易,這又是一個巨大的挑戰。甲板上最複雜的是飛機彈設裝置,蒸氣彈設器。

2航空母艦還必須是一個門類齊全的修理工廠。這個修理工廠要能修理航空母艦上的設備和艦載機。

3航空母艦還必須是一個門類齊全後勤倉庫。這個後勤倉庫存儲艦用武器和艦載機的攻擊武器。航空

4母艦還必須是一個可靠的物流系統。它要保證艦載機,武器,人員能以最快的速度到達目的地。

5航空母艦是一座城市,它為航空母艦上所有的人員提供了生活,訓練,通訊,作戰的平台。

航空母艦的空間有限,我們無法把機場上通用的設備都搬上航空母艦。許多設備不得不重新設計建造

總而言之航母的製造難點就是如何保證航母的戰時組織度 出勤率

再小的問題放到巨大的載體上也會出現致命的後果。

二戰日本某航母使用婆羅洲的高質原油(此原油有相當高的揮發性)作燃料 ,結果美軍一發魚雷擊中了燃料輸送管線, 加之各艙室通風能力差 ,使揮發的原油累積到燃燒的臨界點發生爆燃。最後導致沉沒。

二戰大量使用大噸位的艦船改造航母 ,但這種改造出來的航母大多使用開放式艦艏。遭遇颶風后起降甲板被嚴重破壞不得不回港修復。

相對現代航母鄙陋的多的二戰航母都因為各種各樣看似簡單的小問題而影響作戰甚至沉沒。

那麼面對無論噸位還是起降速度都大的多的現代飛機 這種小問題釀成大後果的幾率發生的可能性更多。

如果需要具體到點上的話 我可以給你羅列一下幾種難點

1.特種鋼材,特種鋼材需要承受住9級以上的大風,還有1500度以上的高溫,飛機在甲板上起飛降落髮動機噴出的熱量是很高的,一般的剛才遇到這種溫度就變形了,更別說起降飛機,這種剛才的柔韌性必須很強,才能頂住飛機降落時巨大的衝擊力。

2. 就是發動機與渦輪的傳動桿問題,像美國的航母裡面的傳動桿大概有30--50米這麼長.直徑大概在70公分左右,傳動桿在工作的過程中高速運轉和低速大負荷會運轉起熱變形,這一問題直接影響了整個航母的動力。如何解決傳動桿的散熱還是個大問題。

3.彈射起飛裝置,只有美國和曾經的蘇聯有能力製造。此裝置能夠大大提高作戰飛機的起飛重量。並節省緊張的甲板空間。

難點在於長行程大直徑高壽命結構簡單的精密活塞和蒸汽動力的提供。

4.艦體結構設計,如何保證各艙室的合理布置。如何保證船體在複雜海況下的穩定航行。如何保證整艦的通風散熱。

5.艦載預警機,如果依靠艦船上的雷達引導 ,受地球曲率和天線高度的影響有效距離會遠低於預警機

看不見就打不著 沒有艦載預警機 航母的作戰能力將極其低下。充其量只能勝任艦隊防空和反潛。

希望能幫到你


先答你問題:

我所知的製造難點有兩點,而且可能有誤,拋磚引玉:

1)動力。很多人都知道我國的發動機技術是比較落後的,動倒是能動,但是performance要達標不太容易;外國也不會賣發動機給咱造航空母艦;

2)彈射。彈射系統需要的高壓強,我國現在的工藝做不出來,所以只能做滑躍起飛了,但是這樣作戰效能又大大下降了。

再說我的觀點:

就造船技術來說,我們國家的技術應該是不成問題的,畢竟比這排水量大的船都造過,也買了幾艘航母測量過了。想造應該是隨時能造出來,無非是性能好不好的問題。航母難的地方,是各種配套的東西。從最實際的後勤維護工作(飛行甲板怎麼維護?飛機在海上腐蝕嚴重怎麼解決?噠噠噠。。),到艦載機的重設計、操作規範設計和飛行員訓練,再到戰鬥編隊的部署和協調方法,戰時飛機和艦艇編隊的調度,blablabla。。。。(太多了不說了@﹏@)總之亂七八糟的東西很多,不單是一個會動的普通機場而已。

當然這些也大多是經驗問題,只能造出來了然後發現錯誤糾正錯誤慢慢解決。所以就你問的「為什麼這麼難造出來呢」,我覺得主要是政治和經濟上的考慮吧。


先前的幾位就航母本身的技術問題講了很多,就不贅述於此了。

我要談談中國造船行業的幾個我所看到和想到的問題,希望能對本話題有所幫助:

1、施工人員上。以往我們都說中國的「人」的成本很低,但目前走了幾個船廠看來,目前造一艘船的「人」所花費的費用要高於材料的費用!這很多人就要問了,我們的工人工資並不高啊,為什麼人工成本依然很高?其原因在於我們的施工人員的個人技術素養完全跟不上造船行業的發展,我的一個師兄拿焊接舉例:日本一個焊工一天可以操作四台焊機同時焊接而且是「叼著煙焊」,我們的焊接工人是四五個人焊一個焊機,有監督的,有鏟灰的,有焊的,有在一旁替補的等等,這麼一核算下來,成本自然比一個日本工人要高太多了。2000年,我國造船企業平均人工成本佔總成本的8%,到2009年已經超過35%,如今,造船行業的人工成本比例基本沒有幾個企業敢公布了。

2、沒有配套的高技術施工設備。的確我們的理論焊接水平等等跟國際先進水平很接近,但實際船廠里焊接用的設備依然是很落後,老師傅研發的三絲焊、雙絲焊等高效率焊接沒有被直接使用到一線生產中。

3、生產管理極其落後。第一,快速搭載水平低;第二,ACT(鋼板收縮值)精度管理沒有;第三,預舾裝比例過低。對龍門吊的使用幾乎沒有任何計劃可言,組裝一個分段耗時高過日本韓國幾倍的時間,而且人家可以實現零裕量配裝,我們的分段等到拼裝時候,不是長了好多,就是短了好多,船尾合攏都能歪出一個人來,這樣的施工和管理水平遑論造航母。

4、船體的問題可以靠時間解決,輪機的問題誰來解決?不說能帶動航母的主機,我們連汽車的發動機能不能造好還是一回事。船體建造和管理水平低,頂多是浪費幾年時間,但沒有動力,還談何作戰平台?也許我們的軍工企業閉門造車真的有這種我們船廠無法看到的技術,但以國內技術先進的幾個廠來看,事情遠遠沒有想像中的簡單。

也許很快我們的主機造好了,等那時候回來一看,我們工人的工資又翻番了,沒有一套優秀的跟國外接軌的先進管理制度,沒有良好的技術工人培訓(甚至大多數工人都是臨時工),就沒有中國自主研發航母下水的那一天!

另外,中國目前給人感覺造船行業欣欣向榮,實則已經開始走下坡路,經過06-08年的非理性飛速發展(PSPE規範在2008年開始實施,所以08年之前的單子都可以免去這個高要求,這個規範的最後強制實施時間是2012年,所以2013年大家就可以親眼見到差距),我們的產能是嚴重過剩的,中國根本就不需要像現在這樣多的造船企業,許多廠現在已經接不到新單,就算接到新單造出一艘就賠一艘的錢。

我們的確是從06到08年這三年找到了無比的自信,但要追上日本,韓國,美國,挪威這些高科技,高素質員工,良好的政策促進的國家,目前為止,還有很長一條路要走


看了樓上的回答,我只能說我還是太不專業了,算了,還是說兩句吧

-------------------------------

1.船體

大部分都能突破(不保證國際一流,反正能用),難點是需要控制船體重量,我國技術太粗糙,建造相同排水量的船需要更多的鋼材,如果還要考慮加強局部強度,減噪,船體振動方面的加強,需要加築更多結構,需要更好推力更大的發動機,燃料消耗更多,而吃水太深,更易被魚雷擊中,不易負載相當數量的戰機,破損後穩性更難保持,等等

2.焊接

實際上,造船最重要在於焊接,焊接質量嚴重影響船舶的性能,尤其是軍艦,但現在粗放型低品質焊接已經能滿足民船建造需要,而軍船訂單不多,導致船用焊接發展嚴重跟不上航母的需求

3.船用設備

中國基本不行,從發動機(烏克蘭的)到彈射器(好像是歐洲那片劃來的),基本是山寨或者買的,日本韓國完爆我們,更別說老美老歐了

一艘船是否先進,就看它的設備,就像男人,不看他相貌,背景,得看他肚子里是否有貨


對范無為兄的質疑:

1.船舶行業的工人工資水平,從07年之後突飛猛進,現在早就不是什麼低工資了,至少要高於平均工資不少,這個平均工資還是沿海沿江發達地區。當然上海廣州這兩個城市不算。

2.焊接監督,日本那邊叫supervisor,屬於車間或者現場質量控制的,他們不單單監督焊接,還有監督裝配、檢查特殊節點區域是否符合流程、特殊標記等等,國內反而這方面的質量控制較少,大部分都是工人自己控制,所以質量比日韓還是要差一點;但是據我所知已經有不少船廠在該生產流程,加強質量控制、減少完工後的質量檢查。

3.所謂鏟灰,只能說是一個農民的口語,在國內尚未碰到單獨的「鏟灰」者,國內都是自己焊接自己清理,有可能有專門的清潔該區域的人。至於替補,就更沒有看到過。所謂的人工成本,這涉及到各個船廠自己的機密,因為材料費用基本都能推算出來,如果再能知道人工成本,那麼管理成本也很簡單能推論,加上所謂的利潤率,別人能輕易的就知道你的接單時的報價。日本韓國所謂的人工成本也是行業協會統計的,而且水分也非常大。如果讓國內很輕易的就知道實際人工成本,那麼什麼海工產品,日本韓國就壓根不要想著接單子了,國內船廠絕對能比你低100萬美金的和船東談單子。

4.所謂的高技術設備,那是建立在國外高昂的人工成本的基礎上,所以日本才開發出來所謂的三絲、雙絲焊接設備來減少工人數目,國內三絲、雙絲的焊接設備,我已經做過好幾個工廠的焊接工藝認可,而且這些船廠還不是所謂的國有企業,都是民營船廠。國內用不用,完全在於如何平衡省下來的人工成本和所謂的高技術設備的採購、使用、維護和焊材費用。大連船廠九幾年就已經引進了三絲焊接設備並通過認可。

5.生產管理,國內的焊接變形量,確實沒有幾個船廠認真的做,所以相對的精度控制不可能完全達到無餘量。這一點,和國內的工人不固定有很大的關係,不同工人,焊接時的變形區別很大,所以國內的船廠即使花大力氣去統計並使用,最終效果只會更差,餘量多了好說,花點人工割短,要是負餘量導致不夠,那麼修補的代價就更大了。另外分段長短都無所謂,真正的精度控制是搭載的時候,這時花時間和人力去更正即可。什麼航母不能建造,純粹是自己的臆想而已。

6.關於輪機和主機的問題,可能沒有弄清楚就來噴。輪機是所有的機器設備的統稱,您說的應該是主機,國內現在有滬東重機、大連重機、鎮江瓦西蘭等三個主要的大型低速柴油機生產廠。07年之前還能見到國外進口的主機,07年之後95%以上的國內民用船舶都用的國內生產的主機。

7.括弧里的內容讓人看不懂,PSPE是什麼東西?要是說壓載艙油漆,那是PSPC,生效時間是2009年1月1日以後鋪龍骨或者2012年7月1日以後交船的所有大於500總噸的船舶。另外給您普及另外一個重要的公約:壓載水處理公約,也快要生效了。

8.說到造船行業或者海工製造行業,挪威和美國的員工還真的不如中國內,日韓的工人技術不如國內,當然他們強在生產管理和計劃的控制上。


題主你先數數世界上有能力研發三代機的國家有幾個,能造出超大型軍艦用發動機的國家有幾個,能煉出承受3000度高溫的特種鋼的國家有幾個,能研發出彈射器和攔阻索的國家有幾個,然後每年能掏出五十億美元養著這玩意的國家又有幾個,然後你再想想航母為啥這麼難造。


材料工藝是一切的基礎,神馬彈射器、神馬特種鋼,沒有合成材料製造工藝都別玩。

在材料面前,搞理論的專家都是渣。


就現階段而言,最大的困難還是核動力反應堆和彈射器。首先說核動力反應堆,核動力的軍事價值在於大幅提高航母的航速和達到近乎無限的續航力,另外核動力航母相對常規動力航母節省下的燃油儲藏艙室可以用來儲藏航空燃油,同時也省去複雜的煙囪排放裝置以降低艦體紅外特徵。中國現在只有核潛艇反應堆,其輸出功率不足,需要專門研髮針對航母的反應堆,這個任務已交給綿陽的九院。其次是彈射器,沒有彈射器就無法彈射起飛艦載預警機和固定翼艦載運輸機,尤其是艦載預警機,是艦隊防空作戰和艦載機空戰的重中之重,在整個體系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俗稱力量倍增器。現階段遼寧號航母編隊近海作戰可以得到大型岸基預警機支持還能將就,一旦進入遠洋,遼寧號只能使用直升機作預警機,無論高度、航程、滯空時間、雷達功率都無法滿足要求。彈射器技術分為蒸汽式和電磁式兩種,蒸汽式全球只有美國一家別無分店,現在的趨勢是發展電磁彈射器,美軍第一代電磁式彈射器即將服役,因為配合新一代核反應推使用能大大簡化航母內的電力系統,而且電磁彈射器擁有比蒸汽彈射器更高的彈射效率(艦載機的出動效率是衡量航母戰鬥力的重要標誌)和更長的使用時間(美軍現有蒸汽式彈射器使用2000次就必須回港大修,在此期間航母無法出海作戰)。對於中國海軍來說蒸汽式和電磁式都是一片空白,必須從頭開始。發展蒸汽式的結果是研製成功就立即落後,巨額科研經費打了水漂不說,與電磁彈射式航母作戰處於極大劣勢,因此中國海軍必須、也只能發展電磁彈射器。最後推薦一部軍事小說《燃燒的海洋》,內有極為專業和精彩的航母戰鬥群戰鬥細節描寫,看完能極大加深對現代海戰的理解。


1、國內的材料還是很不過關的,在設計上很沒多東西都可以設計出來了,在信息化時代的今天,很多外形都是可以找到的,沒有圖紙的可以做3坐標掃描等逆向工程,但是有了結構,用自己的材料做出來很有可能就達不到性能指標,正如戰機發動機AL31,買了這沒多,拆了拼,搞出來的WS10還是性能不過關,還是因為材料搞不出來。

2、管理水平還是有待提高,這點「范無為」說的是比較好的。再好的設備,機制,落實到最後都是要人去實現的。


「黑海造船廠馬卡洛夫答道:『我需要蘇聯、黨中央、國家計劃委員會、軍事工業委員會和九個國防工業部、600個相關專業、8000家配套廠家,總之需要一個偉大的國家才能完成他。』馬卡洛夫繼續說,只有偉大的強國才能建造它,但這個強國已不復存在了。」


我們以美國的航空母艦上使用最多的F-18戰鬥機為例來計算一些數值:

F-18戰鬥機空重13.9噸,起飛速度超過250公里每小時。13.9噸是什麼概念,差不多相當於10台三箱家用轎車,250公里的速度參照動車吧…… 高中物理大家都學過,MV乘一下。然後這麼個玩意兒要在一個長300米寬100米的鋼板上降落…… 鋼材本身的強度、焊接後整個甲板的強度、四條阻攔鋼纜的強度,光這幾個事兒就夠絕大多數國家喝一壺了…… 這還只是降落。再說說起飛,尼米茲級航母使用蒸汽彈射器,彈射滑塊在一個90米長的有開口的鋼管中把10幾噸重的東西加速到250公里每小時,這個鋼管的密封性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把飛機扔出去以後這個時速幾百公里的小鋼塊怎麼減速是另一個難題,彈射一次大概消耗3噸的水蒸氣,大量的水怎麼來,氣化水的熱量怎麼來,大量的水蒸氣如何儲存都是問題…… 尼米茲級航母后期型號的排水量10萬噸,航速30節(54公里/小時),如此一個龐然大物需要的發動機怎麼造,曲軸怎麼造,螺旋槳的材料、外形如何設計?單單一個螺旋槳的設計對於很多國家來說就是機密,大家有興趣去看看潛艇、航母下水前的照片,螺旋槳都是用布罩起來的,法國的戴高樂航母曾經航行時丟失了螺旋槳,然後為了保密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給撈回來…… 拋開航母,我們就只說船,全球有能力製造10萬噸級輪船的國家就已經沒幾個了……


在戰機+導彈的飽和攻擊下,即使防衛再強,被擊中恐怕也是難免的。怎樣保證被擊中後不沉而且還能保留一定戰力和動力,戰機還能返艦,應該是最難的


逆向思維一下,沒有那麼大的能力,還要貪多求全,自然難度很高.

霓虹也好,英米鬼畜也好

哪一個不是在初期的時候摸著地雷過河,慢慢摸索出來如何設計,建造,使用航母.

毛熊也是點了載機巡洋艦的歪路最後跳到正航線上的.

世界上沒有一口吃成個胖子的事情.

放到你家

非大型航母不造,要弄還要弄全套的系統

難度肯定大

如果退而求其次

建造小型航母,建造訓練航母,甚至就造個平頂

我覺得未必造不出來

這東西我就訓練用,就在渤海灣裡面跑,出去都不出去

飛機也不需要太多,能放幾架意思一下就行

我也不要求起飛距離多短,降落距離多短,能下來能上去就行

戰鬥機沒辦法起降,我可以考慮教練機

教練機不行

我大不了上直升機

世界上又不是沒有這東西

問題是有人估計覺得丟人,有人估計覺得浪費.


可能很先進的東西是保留著的,同樣,米國也有可能這麼做


推薦閱讀:

船舷上的白桶是做什麼用的?
張召忠為什麼會在人民海軍68周年活動直播中淚灑現場?
為什麼巴基斯坦不把美國的F16戰鬥機技術偷偷輸送給中國,以改進蘇式戰機工業體系?
如果烏里揚諾夫斯克號(前蘇聯航母)能順利建成並服役,它和它所在的航母戰鬥群的戰鬥力如何?
如何看待安倍晉三酒後承認正謀劃對華戰爭?

TAG:軍事 | 航空母艦 | 海軍 | 船舶製造 | 船舶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