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人為什麼看新聞?

你為什麼看新聞?當一個人主動獲取新聞時,他的動機是什麼?獵奇?探索?求知慾?還是什麼?有些新聞通常對工作、生活的影響非常小(斯巴達順利閉幕不會給你加一塊錢薪水),但人們常常去主動獲取這些內容。為什麼會這樣?這些內容滿足了人們哪種(哪些)需求?這種行為是某一種人類心理模式的體現嗎?


我更喜歡的一種對「新聞」的定義大意是:新聞是一種信息,閱聽人藉助這種信息,對生活做出理性的判斷。

隨手舉幾個最近的簡單例子:

1. 春節期間,有一名兩歲半的兒童被來家中做客的親戚餵了一顆開心果,最終導致呼吸不暢死亡;

2. 最近中國各地報告了多例H7N9禽流感病例,且該種病毒致死率高。感染者多有活禽接觸史;

3. 泰國反政府示威升級,支持反對派的民眾阻撓大選。示威現場曾經發生爆炸造成民眾傷亡。另外,有人在示威中被不明身份的人槍擊身亡。

這三個例子基本涵蓋了通常所說的民生、國內和國際三個維度的新聞。如果你是受眾,在看了這三條新聞之後,你會想什麼?

我來猜猜看:

1. 小孩不能吃小的堅果,這樣很危險 / 以後千萬別隨便喂小孩吃零食 / 別人在喂我家寶寶吃可能有危險的食物時,我應該制止……

2. 最近少吃雞 / 吃雞要徹底煮熟 / 最近沒事不要接觸活禽 / 如果有流感樣癥狀應該及時治療,以免延誤治療時機……

3. 最近不能去泰國旅遊了 / 在泰國的親戚還好嗎?快給他打個電話詢問一下情況…… / 我們公司在曼谷設有辦事處,那邊的情況怎麼樣? / 我們公司經常與泰國有貿易往來,政局動蕩會不會影響我們的生意?……

看到這裡,大家應該已經明白我說的「對生活做出理性的判斷」是個什麼概念了。

在影響一起事件的新聞價值的幾大要素中,有一個很重要的點是「接近性」。這裡的接近性,指地域上的接近性,也指心理上的接近性。比如,浙江是目前報告H7N9病例最多的省份,那麼浙江的民眾就會更關心與H7N9疫情相關的新聞,這是地域上的接近性;又比如,我家有一個一歲的寶寶,看到第一條新聞我覺得很痛心,以後要避免這樣的杯具在我寶寶身上發生,同時,我還很能理解那位母親失去孩子的遭遇,簡直快哭了!這就是心理上的接近性。

樓主在提問中舉了十八大閉幕的例子。這個條線我們通常稱作「要聞」,也就是時政新聞。一定程度上說,這是一個富有「中國特色」的東西。在國外,當然也有政治新聞,但在中國,時政新聞的地位顯然是其它條線無法撼動的。你可能會問,我們關心它有什麼用呢?關心十八大閉幕,和我「對生活做出理性的判斷」有半毛錢關係?

說到這裡,我想舉個有些遠的例子。熟悉台灣新聞媒體的人都知道,在台媒上,「正經」的國際新聞很少。為什麼?很簡單,台灣沒有國際地位。所以,除了「中華民國外交部」的那些官員們,似乎很少有台灣人覺得自己需要關心真正的國際新聞。

同樣道理,十八大閉幕,勢必伴隨著中國政治格局的變化、方針政策的出台。如果你只是一個一般的公司職員,這些信息和你關係似乎並不大。但如果你是一個非政府組織的負責人、一家企業的高管、一個集團的董事長,情況就不同了。你需要依據你能解讀出的政策走向、國家發展方向,為自己的組織、企業、集團做出合理的決策。

說那麼多,一句大白話:看新聞為我們的生活提供參考。當然,文體娛樂八卦並沒有在剛才的討論範疇里。如果要舉一個體育界的例子,就說最近因為滑雪受重傷的德國車王舒馬赫好了。喜歡舒馬赫的人從這條新聞里知道了舒馬赫的近況:車王因為滑雪受了重傷,還在昏迷中,好痛心!不太了解的舒馬赫的人看完這條新聞也知道了:滑雪是有危險的,弄得不好會死人,以後去旅遊的話,遇到有滑雪的項目要小心。

總之,你看或不看,新聞就在那裡,不多不少。關鍵是你如何從事實中提煉和解讀出於你有用的信息。「一千個讀者眼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千個讀者眼裡,一條新聞也有一千種解讀。


謝邀。

信息獲取是社會進步到一定程度之後,人對於「獲知」的需求,以及在此基礎之上產生的利益獲取的過程。

最早的新聞來自於統治階級自上而下的政策傳遞,以及戰時的指令下達。這些信息的傳遞,對於利益階層的群體和個體的日常行為有著很大的利益相關性,無論群體還是個體,都需要這些信息內容指導自己的物質生產過程(這是廣義的概述)。

而在社會產業結構大為豐富之後,信息的內容、發布的形式、發布方也前所未有地增加了,這個時候各階層對於信息的獲取,雖然不一定主要用於指導物質生產過程,但在低階層群體當中,依然產生利益正相關特性,這就是招聘啟事等形式信息的出現原因。

此時對富豪階層而言,信息獲取才帶有一定的精神養分和娛樂特性,然而信息的精神消費特質慢慢向下普及,並且分化出多方向的信息獲取需要,還是因為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個人財富的增加,才孕育出的契機。

現在的我們之所以需要閱讀新聞,依然是精神消費需求在各個方向上不同需求的結果,我們稱之為「感興趣」,而這樣的信息消費過程,反過來對我們的其他方面也或多或少地帶來了增益。

最直接的收益,就是豐富的信息量可以減輕社交的成本,增加社交黏性。

例如快速的信息可以形成多方面談資;

例如深入了解某方面的信息可以在交談中增加個人魅力;

例如對娛樂事件和明星的談論可以引起共鳴;

例如對政策的理解,可以在社交當中對其他行業帶來信息指導;

等等。

一句話,現在的人看新聞,是為了全方位的社交和多層次的生活需要。


人為什麼看新聞

1.根本原因在於人是社會性動物,獲取了信息,與外界連結,才能不跟社會脫節。人需要信息,尤其在當代;而新聞就是信息的一種,而且大多是最新、最熱的信息。

2.現在到處都是信息,到處都是新聞,我們無法充耳不聞,不得不看。

3.重要的財經時政新聞往往關乎國際局勢、國家命運,從而影響到個人福祉。偏生活類或科技類的的新聞也有生活服務指南、生活誤區糾正的功效。

4.茶餘飯後的談資,以供社交消遣之用。

我為什麼看新聞

除了上面幾點原因之外,還因為本人是新聞傳播學的學生,看新聞也是學習寫新聞的必要過程。


今天的新聞,在累積將來的歷史。舊日種種,種出今天的新聞。我們既來自歷史,也在集體演變歷史。

關心新聞,是出於我們發現自己的本能,也是找到我們與社會共性與差異性的唯一簡單的途徑。


謝邀。

新聞的定義,雖有爭論,但應當就是新近發生的具有異常性的事。人看(聽)新聞,是感知認知自己的社會存在,並進而改善自己社會存在的方式之一。客觀世界與日俱新,人類社會與日俱新,人與客觀世界的聯繫方式與日俱新。人是「新」的製造者之一,同時也為「新」所塑造。人需要包括新聞在內的各種訊息,來促進大腦的發育,完善智力結構,調整行為,適應社會變化。因此,追新逐異,便是人在進化中的一個必要步驟和本質需求之一。

人們既可以出於實用的需要去看新聞,也可以出於精神生活需要去看新聞。獵奇、探索、求知慾,是人的精神生活中的動力因素。題主在補充說明中問,那些似乎和實際生活沒多大關係的新聞,為什麼人也想獲取,原因即在於此。

關切,是一種情感作用下的需求,可以形成極為豐富的或者是普遍性的或者是因人而異的需求。以普遍性而言,例如汶川大地震新聞,物傷其類,會喚起全世界對生活在那裡的人怎麼樣了的普遍關切,乃至在一定的時段,會特別關注發生在那裡的一切相關的新聞,儘管這對異地的居民並沒有什麼關係,但依然會關心,甚至想自己能為生活在那裡的人們做點什麼。以因人而異而言,例如,你的一條寵物犬因什麼凶症死了,你已經下決心不再養了,報上有了一條治這種凶症的新聞,這和你已經沒什麼關係了,你可能還是會細細去讀完,心想早有這治療辦法就好了。

至於資訊站流量、報刊發行量、電視新聞節目收視率之類,一般人並不關心,但研究傳媒態勢的人會關心,身處競爭中的業內人士會關心,正在利用傳媒功能來實現某種目的的人會關心,例如媒體廣告商,意圖擴大影響力的輿論利用者等。

新聞一直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發生著,從最初發現獵物、需要避災避害,新生產生活方式的消息傳播,從簡單的口口相傳,到現在千姿百態的新聞發生和接收,傳媒林立,群雄並起,各種現代手段利用,可謂精彩紛呈,只要有人需要,就有人去發現去傳播。除非受到特別的控制,才會只在控制圈內傳播。

無論是大眾的,或者是分眾的小眾的,或者是控制圈內的,如果要在這裡找出共同的人類心理行為模式,我的理解,可能應當是這樣:感知和認知需求---接受或選擇性地接收消息----分散的消息和對消息的不斷整合產生的認知作用---在認知中鞏固或調整或改變自己與社會或客觀世界的聯繫方式----再以行為影響社會和客觀世界進而導致新的新聞發生。

這是一個前年底的問題,包括補充說明在內,題主有過幾次修改,我的答題實際上是一個流態跟進。最近這個問題受到關注被撈出,問題再被修改(可參看問題日誌)。有知友評論說,我的答題有些答非所問,由於前述原因,看了一下,是有點。現改寫了一個答題,放在前面。從前的答題,最終寫畢於2012年12月28日。由於已有不少知友給予了鼓勵性贊同,也產生了一些評論,不再刪除。現將其略作修改附在下面。如有興趣的,歡迎繼續看,否則可看到此為止。

提問者問,你為什麼看新聞?我其所以看新聞,是因為這個世上正在發生的一些事,是我欲知應知的。當著這個世上,不僅我一人,而且是億萬之眾,都有這樣的需要時,這些人便成 了新聞受眾。

當著國家、政黨、某些集團等,有政見布達、主張宣傳、消息傳遞等需要時,便產生了新聞媒體。這樣的媒體,從屬於創辦者,並按創辦意圖,告知你需要和想知道的事,於是便出現了傳統意義上的各類專業媒體。

天下掉下個林妹妹,誰也沒料到,當今會出了個互聯網,於是便有了億萬自媒體,從前只能在街頭巷尾、茶餘飯後說的那些似乎擺不上桌面的事,甚至那些其實大家很想關心卻被封鎖的那些事,便通過億萬個消息源,上了互聯網。於是,曾經被稱為「報禁」的那些措施,不取消也被取消得差不多了,於是,從前似乎擺不上桌面的事,也上了互聯網共享平台。

這樣一來,只要法律未禁或禁不了的部分,於自媒體而言,我想說什麼事,就說什麼,於受者而言,我想看什麼,就看什麼。對傳播者和接受者而言,但都享有了高度的自主權。

如果你今天已經有60歲,甚至70歲,而又能自如地上網,回憶一下你的20歲,僅僅從新聞傳播和接收上看,是不是覺得這個世界已經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呢?你會十分準確地明白,你活在了當下。

我們不說新聞史。只說如果再倒回去一些年,人們對於互聯網,還是無法想像。這個世界的進步,甚至可以讓人速朽。

現在的娃娃們,玩起手機上起網來,會比現在正在進入中年、甚至老年的朋友們更來勁,更嫻熟。正在高速發展的互聯網,將會伴隨著娃娃們一起成長。或者說,一代又一代的娃娃們,將是互聯網發展的推動者,受益者,當然也可能成為某些方面的受害者,於是新的避害興利的規則,又在醞釀之中。

利用互聯網這一平台,人人都可以是自媒體,人人都可以是自主選擇的新聞接受者。這是人類自己創造的一個全新的社會生存方式。

如果這個社會完全隔斷新聞源,這個社會還能存在嗎?新聞是構成社會的要件之一。從發出不同聲音、肢體語言,再到用語言的相互告知、再到飛鴻傳書、到官家的邸報、再到報紙、電報、電台、電視台等等,再到數據化、網路化的互聯網,都是人類的創造,同時也刺激促進了人類大腦的發育,幫助人類不斷發現更大的世界。這是人類社會中,一種互為因果、相互促進,須臾不分的關係。

那麼,人為什麼要看新聞呢?這是提問中的後一個問題,要回答似乎就簡單了。這是人類要不斷進步的需要,甚至可以說,是進化的需要。依據上面所說,如果完全阻斷新聞,遇上猛獸、洪水、火災也不能相互告知以避險,人類要想進入原始社會都難。

以下為補充:

看了提問者在補充說明中和評論中的再問,依然不能明白提問者要問的是什麼,現將我的一些想法寫在下面,供提問者參考。

從前,新聞有一個定義,叫新近發生事實的報道。報道屬工作性語言。這個定義,是對媒體和媒體從業人員而言的。這個新聞,是主客觀結合的產物,當這個主觀更多地體現為說服和主張的強調時,也強化了宣傳性。這個定義,將人們在辦公和工作場所,茶餘飯後等場合,相互告知部分,排除在外。此種新聞定義是狹義的,而非廣義的。其基本特徵是:我說你聽,雖然是我說你聽,並不等於就是你不想聽的,但因無法選擇,常常是被動式接受。

從實際情況尤其是現在的情況看,人們都生活在一定的輿論場中,這個輿論場的核心是消息場,也可稱為新聞場。如要細分,大致可分為:傳媒媒體輿論場(有官方媒體和一般媒體之分),互聯網輿論場(有官方網站和各類商業網站之分),還有純民間輿論場,包括麻將桌上都算。一個人,可以同時處於這些輿論場中,兼收並蓄,綜合判斷。也可以只進入一兩個輿論場。這種狀況,決定了新聞獲取是主動和被動結合型。

至於提問者在補充說明中所說的,「資訊站流量(這個應該是可以查到的)、報刊發行量、電視新聞節目收視率」之類,一般人並不關心。至於宣稱發行量大的,收視率高的,亦屬自我宣傳。這方面的情況出現異動,為公眾所關心,才可能構成新聞。


一是好奇,二是無聊。

對於大部分新聞閱讀者來說,新聞是一個故事庸俗但是章節更新非常快而且非常真實的小說罷了。

非常不認同得票最多的前3個回答,文不對題,答非所問,廢話連篇。

第一個回答,無視前面大段大段教科書式的語言,總結一下就是」新聞非常有用,人應該看它「。這是側面回答」人為什麼要看新聞「。但是這裡的」要看「是一種被迫的需要去看,而根本不是樓主提問的為什麼」要主動看新聞「。

同樣的道理,那些說」人是社會性動物「」和社會脫節「等等答案的,都犯了同樣的錯誤,這都不是人去主動閱讀新聞的原因或者動機。


作為一個從事新聞媒體的人,我談談自己的看法吧。新聞本身不會給人創造價值,但是利用信息的不對稱性,卻可以創造非常多的價值。之前拿破崙和威靈頓的滑鐵盧戰爭,不記得是哪個商人利用信息不對稱性,通過購買英國國債贏得巨額利益的故事就說明了一切。


人人都希望通過獲得稀有信息來獲得利益,可是發展到八十年代,報紙,電視的普及,讓信息變為大眾化。看新聞雖然不能獲得利益,但還是能保證不至於通過不了解信息而被蒙蔽。

這種體系在互聯網時代瓦解了,現在屬於信息爆炸的時代,不缺新聞,而是缺乏有用的新聞。所以現在的難點從挖掘獲取新聞變為從萬千新聞里尋找有用的新聞。


想像一下,你坐在一個偌大的房間里,裡面有各種各樣的人,發生著各種各樣的事,你能做到閉了眼睛什麼都不看嗎?就算能,你能做到捂住耳朵什麼都不聽嗎?就算能,你能讓自己完全脫離這間屋子而非置身於其中嗎?

這世上,是個事兒就有人會關心,事情大了就是新聞了。人們為什麼愛看新聞?我倒想反問一句,為啥不愛看?


當然是因為好看啊!!!!!

你為什麼要看sherlock啊?為什麼要看三國紅樓啊?無非就是故事很精彩,人物很出色之類的嘛!

我敢說覺得新聞不好看的,你們先把落下的劇集補完再說。如果看《三體》你直接從第三部開始看,也會覺得看不懂很無聊。 把以前的新聞補一補,對前因後果有個了解再來看,那些各種勢力的角逐,你方唱罷我方登場,精彩程度甩那些虛構小說十條街。

而且和所有虛構故事不同的是,沒有任何人知道故事的結局,這也是這個世界的魅力所在。所以看新聞就是追新番一樣的感覺~每一條新聞都是一條線索,帶領追番的我們走向結局的真相……

比如最近的索契冬奧會,為什麼會遭到西方國家的聯合抵制?安全問題是一個方面,斯諾登留在俄羅斯會不會也是一個因素?再看看中國的態度,不但有水均益對普京的專訪,央視還特地做了索奧的宣傳片。不得不說這姦情滿滿啊~萌露中這對cp的我簡直一本滿足~

中俄相愛中日相殺,中日關係會怎麼發展?美韓會怎樣助攻?很期待這條劇情線的發展~有時候看看一些新聞分析類的節目,一虎一席談,直播港澳台啥的,說不定還會有劇透……如果你身邊也有人追這部劇,還可以一起分析情節走向,絕對比分析那些偵探小說有意思多了,說一天都不會煩。和家人一邊吃飯一邊討論新聞最有意思了!為什麼新聞節目都在飯點!這就是福利啊!

反正新聞就是好看,尤其是國際新聞。國內新聞我都當番外來看的……當然新聞聯播還是不太愛看的……感覺屬於同人了……


期待下一秒中五百萬大獎的是自己,不是別人。


關注並談論「新聞」能讓人更有魅力和吸引力。生活中經常看到那些會講故事的人獲得巨大的成功,也許舊的故事的魅力和新的故事的魅力沒有太大本質的差別。

當能夠找到一個上至天文下通地理的「先知」的時候,感覺到這個世界是安全的。不用想太多,只需要跟隨。如果生活中沒有這樣的先知,那就只有自己來做「先知」。

從人生的階段來講,幼兒園、小學生、初中生、高中生甚至是大學生的時候都沒有太多的關注新聞,更多地關注自己的興趣、學業;大學畢業工作後的關注會更加廣泛一些,但也往往限於行業和公司,周圍發生的事情似乎沒有關聯;但就有人關注的新聞非常廣泛,從全球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科技,到行業,公司,社區。。。。。。

不同的階段似乎有不同的關注點,不同的職業關注點也不盡相同,拋開專業領域的關注後更多是宏觀環境的信息內容。這些內容如果不是作為談資來炫耀,那就可能作為組成一個人對現實世界的材料,幫助判定和預測世界。


這個問題跟人為啥要讀書?為啥要提問?沒啥區別


看新聞是基於安全需要層面上,對環境變化,掌控最新動態的一種潛在東西,就如突然身邊發生一聲響聲,身體會不由自主地把頭專向聲音源的地方觀察。

同樣,了解更多資訊,在群體生活上會有更高的話語權,社交層面上的交談,也覺得是新聞的一種。


大部分時候,我們都是去看故事。故事的本質是什麼?故事本質是人類在傳承生存經驗。


放在以前我特別煩的就是看新聞,因為它太枯燥無味了,現在特別愛看新聞,甚至遠遠超過了看電影,看綜藝。我常常覺得,現在的新聞比電影精彩。原因嘛


1.新聞要比電影什麼的真實


2.人變得浮躁了,沒那麼多時間去看那麼長的 電影什麼的


3.長大了最大的改變是,人變得現實了,喜歡看些有用的,真實的事情,不一定要一定和你自己有關


4.再者,就是現在信息技術發現太快,人們對信息的了解渠道也越來越多,信息量也越來越豐富


5.自從有了微博,論壇什麼的,人們發表自己意見的平台有了,可以更多的參與社會事務,並可以真正起到作用


6.多看新聞,才會有機會參與,才會有存在感,才能安撫這顆浮躁的心。


降低信息不對稱性,防忽悠。


聽聽別人的故事,看看外面的世界


天下看新聞者,無非有以下幾種類型:1,秀才型,所謂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為了掌握局勢,以期未雨綢繆或滿足職業需要(金融業最為明顯);2,三姑六婆型,閑時無聊幹什麼,唯有東家長西家短,大S有沒有懷上娃,章子怡和誰有一腿;3,愛好滿足型,世界盃群星爭霸,爆乳妹寫真誘惑。


人是孤獨的,所以必須找點熱鬧,哪怕不是自己的。


涵蓋面廣。信息豐富。角度多元。引發人的思考。


推薦閱讀:

在社會美譽度低、廣受吐槽的行業/單位工作是種怎樣的體驗?
如何評價日本ヤマダ電機給天津加油?
美國各大主流媒體的政治立場是什麼,也就是他們各支持哪個黨派?
華爾街日報等西方報紙是否有意唱空中國經濟?
美國的媒體報道新聞是不是也只是報道【一半真相】?

TAG:媒體 | 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