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Velvet Underground 的樂隊的意義以及他們創作的意義分別是什麼?
【1967五十周年】The Velvet Underground Nico
1967年,2017年的50年前;1967年,搖滾史上最燦爛的一年,也是人類歷史上多事之秋的一年;1967年,動蕩,不安,焦躁,熱血,希冀,夢想,相互融入彼此共存著;1967年,混沌與創造力,黑暗與微微的曙光,恐慌與須臾的安逸寧靜,交錯投影在時代色彩斑駁的牆上。50年後的今天,再次回首,我們會得到什麼,那些相互猜疑相互傷害的邪雲是否消散,還是換了另一種形式依然存在?那些愛與和平的美好、世界大同的理想還在人們的心中嗎,還是已經模糊不清,落滿灰塵,甚至被徹底踩在腳下?
1967年,越南戰爭升級;柬埔寨內戰爆發;第三次中東戰爭爆發;以色列吞併東耶路撒冷;中蘇交惡;中國首次試爆氫彈成功;斯大林女兒叛逃美國;紅衛兵奪權;香港反英抗暴;美國種族暴亂蔓延。
1967年,美國最高法院判禁止跨種族婚姻違憲;反戰遊行在全美爆發;「愛之夏 Summer of Love」嬉皮士革命爆發;里根當選加州州長;查理曼森被釋放但拒絕出獄;卓別林謝幕電影界;拳王阿里拒服兵役;Desmond Morris發表《裸猿》;電影《畢業生》上映;民謠歌手Joan Baez等39人在加州示威遊行被捕;大門樂隊主唱Jim Morrison在演出期間被捕。
1967年,革命偶像切格瓦拉遇難;民謠先驅Woody Guthrie去世;披頭士經紀人Brian Epstein去世;歌手Otis Redding去世;詩人Carl Sandberg去世;末代皇帝溥儀去世;文學家周作人去世;記者孟秋江去世。
1967年,Nirvana主唱Kurt Cobain出生;Oasis主唱Noel Gallaghter出生;演員賈宏聲出生;演員王祖賢出生;演員Jason Statham出生;飾演《老友記》Joey一角的Matt LeBlanc出生;飾演《摩登家庭》Phil一角的Ty Burrell出生;《絕命毒師》的主創Vince Gilligan出生。
1967年,這些樂隊發表了第一張專輯:The Doors、The Velvet Underground、Grateful Dead、The Jimi Hendrix Experience、Pink Floyd、Traffic等;這些人發表了第一張專輯:David Bowie、Leonard Cohen、Nico、Scott McKenzie、Cat Stevens、Van Morrison;這些樂隊成立:Fleetwood Mac、Chicago、Creedence Clearwater Revival、Genesis、T.Rex、Santana、Procol Harum、英國Nirvana、Jethro Tull、Status Quo等;The Beatles發行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 和 Magical Mystery Tour;Jefferson Airplane發行Surrealistic Pillow 和 After Bathing at Baxter"s;The Rolling Stones發行Between the Buttons 和 Their Satanic Majesties Request;The Who、Cream、The Byrds、Small Faces、The Monkees、The Animals、The Turtles、The Shadows、Bee Gees、The Mamas and Papas、The Beach Boys、The Moody Blues、The Kinks、The Hollies、Buffalo Springfield、Peter Paul Mary等等樂隊組合皆發行新專輯;Donovan、Harry Nilsson、Johnny Cash、Joan Baez、Judy Collins、Phil Ochs、Roy Orbison、Andy Williams、Chuck Berry、Elvis Presley、James Brown、Frank Zappa、Smokey Robinson、Marvin Gaye、Stevie Wonder、BB King、Aretha Franklin、Merle Haggard、Ray Charles、Willie Nelson、Billy Preston、Cliff Richard等等個人皆發新專輯;Bob Dylan發表歌曲All Along the Watchtower;全球4億觀眾收看The Beatles的All You Need Is Love演唱直播;滾石雜誌創刊;電影《海盜電台》的原型在海上活躍。
1967年的春天,一群參與了名為「不可避免的塑料爆炸(Exploding Plastic Inevitable)」的多媒體先鋒藝術展的奇奇怪怪的藝術家發行了一張封面是一個大香蕉的藝術/實驗/迷幻搖滾專輯,歌詞中涉及了藥物濫用、性交易、虐待和性偏離等爭議話題。這張專輯在當年銷量慘淡,隨著時間的推移卻在藝術圈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從這張專輯生長出了藝術搖滾art rock, 朋克punk, 車庫搖滾garage, 垃圾搖滾grunge, 盯鞋搖滾shoegaze, 哥特gothic, 獨立音樂indie和幾乎所有其他的另類音樂alternative music的分支。1982年著名音樂製作人Brian Eno說當年買了這張專輯的人們都去組了自己的樂隊。2003這張專輯被滾石雜誌評為「最偉大的500張專輯」第13位,並被評價為「史上最具先知色彩的搖滾專輯」。2006年入選了美國國會圖書館的美國國家唱片記錄。半個世紀後的今天,這張專輯成為了無數熱愛和從事音樂的人們眼中的聖典。
從左至右分別是Nico,Andy Warhol,Maureen Tucker,Lou Reed,Sterling Morrison和John Cale
而這支樂隊在其活躍的幾年中,沒有獲得任何商業上的成功,然而在今天看來,他們卻是搖滾樂史上影響力最大的樂隊之一。樂隊作品中的音樂實驗和虛無主義的色彩啟發了後世許多音樂形式,使流行音樂向著不同的維度發展。樂隊被滾石雜誌評為「最偉大的100組音樂人」第19位,樂隊靈魂人物Lou Reed被滾石雜誌評為「最偉大的100組歌曲作者」第21位,「最偉大的100位歌手」第62位,「最偉大的100位吉他手」第81位。樂隊於1996年入駐搖滾名人堂。
Lou Reed,本名Lewis Reed,1942年出生於美國紐約市一個猶太人家庭。然而猶太教並沒有對他的人生產生影響,他說搖滾樂是他的神,演奏吉他是他的信仰的一部分。年少的Lou開始學習彈奏吉他,然而他與周邊的環境格格不入,經常顯得沮喪、焦躁,他的父母將其送到診所電擊治療,這對他的性格產生了更壞的影響。
1960年,Lou在雪城大學學習新聞學、導演和創意寫作。在此期間,他開始主持電台節目並組建樂隊,師從並深受詩人和短篇小說家Delmore Schwartz影響,這為Lou日後的創作開啟了一扇門,專輯中的European Son就是向他的導師致敬而作。1964年以優異的成績獲得英語文學學士從大學畢業。
在大學期間,Lou結識了日後成為樂隊吉他手的Sterling Morrison。Sterling也是1942年出生於紐約,在紐約城市大學主修英語文學。在同是在雪城大學讀書的他的發小Jim Tucker的引薦下結識了Lou。
Lou在大學畢業後以詞曲作者的身份加入了紐約的一家唱片公司,他的創作才能很快被發現,他創作的歌曲《鴕鳥Ostrich》被賞識,公司老闆希望可以有一支樂隊錄製這首歌,此時有一支從英國剛來到紐約發展的樂隊,名為The Primitives,其中有一人正是John Cale。
John Cale,出生在1942年的英國威爾士。年少時在學校的樂團演奏中提琴,後來他自己說,因為所有的其他樂器都被別人搶走了,只剩了中提琴給他,所以無奈之下選了中提琴。然而中提琴的曲目大部分不及小提琴的曲目好,John感到失望,就試圖用中提琴演奏小提琴曲目。後來他去倫敦大學學習音樂,在系統學習古典音樂的同時,他也愛上了來自美國的搖滾樂。1963年,他去美國繼續深造,師從先鋒派古典音樂大師John Cage,為他的音樂道路指點了方向。後來他加入了極簡音樂大師La Monte Young的樂團,又在期間認識了Sterling Morrison。而這個時候披頭士的音樂開始興起,John覺得披頭士以及其他英倫樂隊的音樂和最初的早期搖滾有著不同,是否可以用一種新的音樂形式可以把兩者統一甚至做得更進一步呢?帶著這個想法,他被介紹給了初出茅廬的Lou。
1964年,John和Lou一見如故,成為了室友,並邀請Sterling和John的鄰居鼓手Angus MacLise,一同組建了樂隊The Velvet Underground,地下絲絨。樂隊的名字來自1963年記者Michael Leigh所著的反映性偏離的同名書籍。樂隊開始在一些場所演出,然而與此同時鼓手Angus認為用音樂賺錢這種行為是不齒的,認為樂隊出賣了建立的初衷,退出樂隊,(1979年,41歲的Angus MacLise由於濫用藥物去世,他以藏傳佛教的儀式實行了葬禮。)隨後他們的好友Jim Tucker把自己的妹妹Maureen推薦給了樂隊,填充鼓手的位置。
Maureen Tucker,1944年出生於紐約。1963年19歲的她自學打鼓。她被推薦加入樂隊時,剛剛從大學退學在IBM做一名操作員,Sterling記得他好朋友Jim的妹妹會打鼓,這樣雌雄共體感的Maureen,她自己自稱Moe加入了樂隊。Moe Tucker早期的打鼓方式非常奇特,她會把大鼓放在側面,站著打鼓,並且不使用鈸片。她被滾石雜誌評選為「最偉大的100位鼓手」的第77位。除了打鼓之外,Moe也擔當過許多歌曲的主唱,比如著名的After Hours和I"m Sticking with You,這些甜美的歌聲來自於她,並非Nico。
1965年年末,地下絲絨樂隊的經典四人陣容組成。
從左至右從上至下分別是Sterling,John,Moe和Lou
1965年,藝術家Andy Warhol成為了樂隊的經紀人,並把德國模特和歌手Nico推薦給他們作為女歌手一同合作。Andy雖然不是音樂人,卻也以製作人的名義和樂隊合作。多年之後,John Cale回憶說,其實Andy並不會在音樂上給他們講太多的話,而事實上Andy在拍電影的時候也不這麼講話。他會給Lou布置作業,比如寫下14首歌名,然後叫Lou去寫。在歌詞創作上,還要求Lou在裡邊加髒話,然而這開始對接受過良好教育的樂隊來說有點難,然而他們很快地掌握了Andy Warhol想要的雅痞風格。
Andy Warhol與列儂夫婦
在Andy Warhol的旗下,樂隊在文藝圈的知名度提升了不少,在參與Andy主持的藝術展期間,樂隊一直在創作自己的作品,1966年,他們的第一張專輯開始了錄製。
Andy Warhol親手設計了專輯封面,封面黃色的大香蕉旁邊有一排小字暗示聽眾「慢慢撕開然後享用」,初始設計封面上的香蕉皮可以被撕下來,裡邊會呈現一個紅色的香蕉,然而當年這種唱片封面的生產需要一種特別的機器,這也導致了這張唱片延遲發行。後來再版的專輯取消了這種設計。除了香蕉之外就是Andy的簽名,連專輯的名字都沒有,設計簡潔而有力,直接衝擊視網膜。這張唱片封面和Andy Warhol的波普藝術成為了一個文化現象和符號。
這張唱片主唱了三首歌的女伶,Nico,本名Christa P?ffgen,1938年出生於德國科隆,Nico的父親是當時納粹德國的士兵,並死於戰爭的創傷後遺症。Nico和母親為了躲避盟軍對科隆的空襲搬到鄉下,13歲才上學。1米78的身高是她在年少時就以做模特為生,15歲時,她被美國大兵強姦。16歲被攝影師挖掘,從此進入文藝界,輾轉在歐美多地。1962年,她還成為了冷爵士大師Bill Evans的封面女郎。
1965年她結識了滾石樂隊的吉他手Brian Jones,並錄製了她的第一支單曲,製作人是初出茅廬的Jimmy Page,之後她結識了Bob Dylan,Bob還送給了她一首歌。從此也展開了她與搖滾樂手的結緣的一生。Nico和當時多名搖滾人有密切的合作和感情關係,被認為是搖滾樂史上最著名的女性之一。
Brian Jones把她介紹給Andy Warhol,她參與了包括Chelsea Girls等幾部Warhol電影的拍攝。隨後Andy把她和地下絲絨撮合在一起,合作了這張The Velvet Underground Nico的專輯。
然而這次的合作並非完美,John Cale回憶說,由於Nico在錄製前會花很長的時間穿衣打扮,還要在開唱前燃燒蠟燭以示好運,以及她和Lou Reed的親密關係,最要命的是Nico有部分耳聾,沒有辦法唱准音,這一切都沒有給樂隊帶來良好的體驗。
即便如此,在錄製完這張唱片後,Nico開始了單飛生涯,樂隊的Lou、John、Sterling和Nico當時的男朋友Jackson Browne,一同幫她打造了她的第一張個人專輯。製作過Bob Dylan和Simon amp; Garfunkel的傳奇製作人Tom Wilson製作了這張專輯。之後,Jackson Browne與Nico分手前往加州,結識了Glenn Frey,並和他創作了一首歌曲Take It Easy,這首歌成為了老鷹樂隊的第一首單曲。
隨後Nico結識了Jim Morrison和他的大門樂隊,Jim鼓勵她自己創作歌曲。在一支歌曲MV的拍攝中,Nico又結識了當時The Stooges的主唱Iggy Pop。
她的音樂和電影生涯一直持續到80年代中期。1988年,50歲的Nico因心臟病去世。
2002年,另一位音樂史上傳奇的女性Marianne Faithful用其沙啞的歌喉演唱了這首Song for Nico,緬懷了Nico的藝術人生。Nico出生在納粹德國,使她先天帶上了種族主義的傾向,時常認為純種的雅利安人才是最高級的人種;年少時的不幸和放縱,使她染上海洛因的毒癮。她短暫的一生卻為許多人熱愛,她的才華和態度被文藝青年所推崇。「Yesterday is gone, there"s just today, no tomorrow.」 Marianne Faithful的這首歌不僅是對Nico的輓歌,也是對那個紙醉金迷的時代的輓歌。
2017年3月10日,John Cale接受滾石雜誌的專訪,談論這張五十年前的唱片。 他說那時候條件很差,只有Lou Reed頭上有耳機,其他人都沒有,所有的樂器交雜在一起,還要特別小心翼翼地走動,因為地板可能會發出聲響,破壞唱片的錄製。然而他還說:「我們當時不是做著玩兒的,我們很清楚地知道我們想要什麼,在做什麼。」
在極簡主義的影響下,John Cale為這張唱片的音樂方嚮導航,他的古典音樂基礎加上天馬行空的實驗色彩為這張專輯以及他們的第二張專輯打上了深刻的烙印。John把吉他和曼托林的弦卸下來裝在他的中提琴上,製造了一種獨特的聲響和Drone的音樂風格。他通過掌控力度、速度和其他技巧,在歌曲Venus in Furs用音樂的方式體現了歌詞中描寫的SM情節。
受文學影響深刻的Lou Reed,時常會想為什麼不能把通常被讀的詩歌用唱的方式體現出來呢。然而詩人Lou起初並沒有想到要創作專輯中如此露骨和特別的主題,因為流行音樂從未有涉及這些題材的作品,而歌曲的素材應該是Andy Warhol要求Lou創作的,Lou在觀察Andy的「工廠」中的藝人的生活狀態後寫出了這些作品。今天看來,專輯中灰暗的題材是革命性的突破。
專輯的第一首歌,也是樂隊最流行的作品Sunday Morning,由John和Lou合作而成,卻是全專輯最後完成的作品。這首歌是Tom Wilson要求他們他們創作的,因為專輯需要一首好聽的流行歌曲支撐,否則銷量會(更)慘。這首歌曲是按著Nico的聲線和音高寫的,在一個漫長的星期六夜晚的創作後,到了星期天的早晨終於創作結束,所以這首歌被命名為「星期天清晨」。John在歌曲中彈奏了鋼片琴,即是各種清脆的聲響來源。歌曲的主題由Andy選定,為「偏執狂」。Lou寫下了「小心在你背後的世界,有人正在注視著你」的歌詞。歌曲在錄製時,大家一致認為Lou的這種聲音更合適,就改用了Lou主唱的版本,Nico只是和聲而已。這首歌成為了樂隊最著名的一首歌,2013年10月27日,Lou Reed在一個星期天的早晨去世,歌迷還會把這首歌拿出來紀念。
第二首歌I"m Waiting for My Man,描寫了等待毒販購買海洛因的情景。這首歌入選滾石雜誌「最偉大的500首歌曲」第159位。歌曲中躁動的節奏對應了歌曲主題,而Lou的演唱也獨樹一格,與其說是歌唱不如說是讀詩,和另外一首歌曲Sweet Jane一樣,Lou Reed拓寬了流行音樂的演唱方式。2015年,Bob Dylan在一次致辭中提到,經常有人批評他唱歌不著調,可他沒有聽說過別人這麼評價過一樣不著調的Lou Reed。
第三首歌Femme Fatale,由Andy指定主題,Lou以Andy Warhol的「工廠」中的女星Edie Sedgwick為原型創作了這首歌曲,Nico主唱。而除了這首名為「蛇蠍美人」的歌曲之外,Bob Dylan的Just Like A Woman,甚至Like A Rolling Stone皆是由她的啟發寫成。2006年的電影Factory Girl描寫了Edie和當年的Andy Warhol和Bob Dylan等人,這部電影還被Dylan告上法院。Edie Sedgwick年僅28歲香消玉損。
Venus in Furs,穿裘皮的維納斯。Lou的慵懶唱腔和John的電聲中提琴的抽打使這首描寫SM的歌曲充滿畫面感。這首歌由1870年的同名小說啟發寫成。
Run Run Run描寫了紐約市裡各種人在毒癮發作時的幻念。
All Tomorrow"s Parties靈感也來自對「工廠」的觀察和體驗。Lou說,他當時觀察Andy觀察房間里的各種人,講著震驚的、瘋狂的、搞笑的和悲傷的故事。Nico主唱。John在歌曲中使用了prepared piano,即用各種物件放置在鋼琴琴弦上,以起到改變音色的作用,在極簡主義中經常被用到。在這首歌中John用一串曲別針繞在鋼琴琴弦上。Lou用了他創作歌曲The Ostrich時使用的鴕鳥吉他產生了奇妙的吉他音色。
Heroin,海洛因,入選滾石雜誌「最偉大的500首歌曲」第455位。一首逐漸加速又逐漸放慢速度的歌曲描寫了毒品對人體的影響。
There She Goes Again,編曲中riff受到滾石樂隊1965年翻唱的Marvin Gaye1962年的Hitch Hike影響。歌曲描寫了性交易。
I"ll Be Your Mirror,由Nico對Lou的一句話為啟發寫成:「哦,Lou,我想做你的鏡子。」也是由她主唱。Andy想要製造一種效果:讓I"ll Be Your Mirror這句話一直重複直到聽唱片的人自己把唱針移開停止這首歌,當然這個想法在當年不可能被實現。
The Black Angel"s Death Song是專輯中另外一首Lou和John合寫的歌曲。在Venus in Furs之後,他們繼續把這種演奏方式方式發揚光大。
European Son,專輯的最後一曲,由於是一首器樂為主的歌曲,作者是整個樂隊的四人。這首歌是樂隊第二張專輯中長達17分半的Sister Ray的預演。這首歌是獻給Lou Reed的文學導師,1966年去世的Delmore Schwartz。Schwartz本人不喜歡搖滾樂中的歌詞,(也許是認為它們過於簡單,當然他的學生Lou Reed的創作已經極大得豐富了搖滾樂的歌詞;亦或是認為不應該存在,他難道直接指出搖滾樂應該向前衛和後搖方向發展嗎),樂隊選了這首歌詞最少然而最噪的一曲獻給他。
這張專輯從側面反應了1967年在世界的首都紐約一些接近「上流社會」的人們的生活,在表面的奢華放蕩的表象後是難以掩飾的躁動、恐懼和慌張,是毒品、酒精和性無法麻痹鎮定的。1962年的古巴導彈危機,使整個人類社會無比接近核戰爭後毀滅,在冷戰期間,人們都活在核戰爭的恐慌之下。這種恐慌在這張專輯中轉換成了不安跳動的音符。
此外專輯中描述的各類社會現象,對今天的社會而言依然有借鑒和討論意義,而且依然是社會熱點問題,即使它們大多數時間身處灰色地帶。當然這是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話題。
1968年,他們發行更先鋒的專輯White Light/White Heat,專輯封面全黑,同一年披頭士發行了專輯封面全白的專輯。在此期間由於樂隊依然默默無聞,John和Lou想把樂隊引向不同的方向,音樂理念發生分歧,之後John Cale離隊。吉他手Doug Yule填充了他的位置。
從左至右分別是Doug,Lou,Moe和Sterling
John Cale離開後,樂隊音樂的先鋒下降,也不再噪了,1969年他們發行了樂隊同名專輯,這張專輯清新得像一張民謠專輯,也出現了許多傳唱的歌曲。接著樂隊踏上了巡演的道路。此間錄製了許多歌曲當年並沒有及時發表,這些歌曲在80年代的VU和Another View中才發表。
1970年的專輯Loaded,Doug Yule起了更大的作用,並在Lou的鼓勵下主唱了好幾首歌曲。在此期間Moe懷孕生子,Sterling又回到學校繼續讀書,錄製結束後只剩下Lou和Doug做混音。此後,樂隊簽約了新的公司並能被要求創作更加流行的歌曲。Lou Reed對此不滿,1970年離開樂隊。1971年,Sterling Morrison和Moe Tucker也離開了樂隊。
1973年,Doug Yule一個人包辦了所有的唱片錄製工作,以樂隊的名義發行了專輯Squeeze,然而這張唱片已經成為完全的流行搖滾風格,雖然掛著地下絲絨的名字,可是已經和原始的地下絲絨無關。有趣的是,這張專輯是Doug Yule唯一一張發表的獨立的錄音室專輯。1973年,地下絲絨正式成為歷史。
Lou Reed1972年發表第一張個人專輯,開啟了華麗搖滾和噪音搖滾之門。Lou Reed個人的音樂使他真正的成為一代大師。
John Cale也有較為成功的單飛生涯,還為許多優秀音樂人擔任製作人,2010年受封大英帝國勳章。
Sterling Morrison在樂隊之後並沒有在音樂方面有過人的表現,他去了休斯頓的拖船工作。
Moe Tucker在樂隊之後和丈夫孩子過了一段平靜的生活。80年代她與丈夫離婚,開始了單飛的音樂生涯。
從左至右分別是Moe、Sterling、John和Lou
1990年,Lou和John又重新走到了一起,錄製了一張專輯Songs for Drella,重新找到了當年合作的感覺。隨後的演出中,Sterling和Moe和他們匯合,有了第一次重組。1992年至1993年,經典陣容再次重組並進行了巡演,後來發行了演唱會專輯Live MCMXCIII 。
1995年,Sterling Morrison因病去世,年僅53歲。1996年,在搖滾名人堂的典禮,Lou、John和Moe緬懷了他們的戰友。
2009年,樂隊成立45周年之際,Lou、Moe和Doug出席了紀念活動,這也是地下絲絨最後一次重聚。
2013年, Lou Reed因病去世,享年71歲。John Cale說,世界失去了一位優秀的歌曲作者和詩人,他失去了他少年時代的好兄弟。2015年Lou Reed以個人身份入駐搖滾名人堂。
2017年,樂隊偉大的第一張唱片五十周年。
Stephanie says
It"s all in her mind
Candy says
If i could walk away from me
Life Was Saved by Rock N Roll
借花獻佛了
這張唱片為什麼牛逼和它的極簡主義淵源 (評論: The Velvet Underground Nico)地下絲絨牛逼在哪?這是剛接觸搖滾音樂史的人愛問的問題。經典的回答是:地下絲絨的噪音理念影響了一批樂隊——諸如音速青年之類。但如果你較真一點,就會問問:真的是SY成就了地下絲絨嗎?從60年代到80年代,中間的20年哪去了?通常所說的地下絲絨對波普和大衛鮑伊的影響是怎麼回事?這張唱片真的好聽嗎,噪音玩得水平有多高,音樂到底怎麼樣?
鑒於這張專輯的豆瓣樂評以扯雞巴淡、扯妮可的情史和扯安迪沃霍爾的哲學思想這三者為主,還是寫兩句吧。他媽安迪沃霍爾又不搞音樂,封面再牛逼也不是音樂牛逼。 這張專輯在音樂史上到底什麼地位? 如果你了解20世紀西方音樂史,就會知道20世紀的學院派和大眾之間的巨大鴻溝。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世界的音樂中心逐漸轉移到美國。這種轉移,一方面使得一些歐洲作曲家藉由爵士樂和世界音樂填補了學院派在古典音樂上吭吭哧哧的努力,另一方面使得美國興起了屬於大美利堅獨特的音樂文化-極簡主義(Minimalism)。 極簡主義可以說是第一種真正進入大眾文化的嚴肅音樂。在其進入大眾文化的功勞簿上,不僅有拉蒙特楊、史蒂夫萊奇(當然還有更重要的菲利普格拉斯)等一批音樂家,還有一張劃時代的、承前啟後的唱片——The Velvet Underground Nico。 談起地下絲絨,繞不開兩個金光閃閃的名字-盧里德和約翰科爾。拋開盧里德雜七雜八的實驗音樂不談,這個名字在中國搖滾青年裡可謂為裝大逼的神器。但更不為人知的是約翰科爾。其實,地下絲絨之所以為地下絲絨,約翰科爾的作用可能比盧里德更大些。 約翰科爾何許人也? 60年代初期,拉蒙特楊搞了個音樂計劃,就是極簡音樂史上大名鼎鼎的the Theartre of Eternal Music,約翰科爾就是其中的小提琴手。從音樂素養上,約翰科爾是徹底的學院派,師從過威伯恩的徒弟Humphrey Searle,並且受約翰凱奇的影響很深。如果沒有碰到盧里德,約翰科爾可能終其一生在美國的嚴肅音樂圈裡混飯了。 那是1964年的第一場雪,比1963年來得更晚一些。盧里德正苦逼呵呵地給一家叫Pickwick的唱片公司寫歌,並且從拉蒙特楊的那批人里雇了三個人,其中之一就是約翰科爾。兩人一拍即合,乾柴烈火,搞了一個雙人樂隊叫Primitives。再加上後來的莫里森和Maclise,就成了後來名噪天下的地下絲絨。 再後來,Maclise退出,塔克爾加入,這夥人遇到了安迪沃霍爾和一個德國模特妮可,搞了張很牛逼的唱片,封面上畫了個黃香蕉。 拉蒙特楊在1960年前後搞了一系列作品,每個作品都有不同的演奏指示。這些作品中的一個就是」To be held for a long time」(要是沒錯的話應該是1960年7號作品?)。這首作品,幾乎貫穿了地下絲絨的這張專輯。在第二首歌 I』m waiting for the man和第六首歌」All tomorrow』s parties「里,這首作品作為背景貫徹其中。在」Heroin」里,科爾、盧里德和塔克爾這三個傢伙把拉蒙特楊的Drone Music理念發展到了極致。融合了布魯斯,老搖滾和TIn Pan Alley,這幫人成功地把極簡主義帶到了大眾的視野里。這樣混在一起的結果就是——這張唱片一不小心,成了世界歷史上第一張彌補了搖滾和先鋒音樂界限的專輯。 這就是為什麼這張唱片這麼牛逼的原因所在。 最後簡要總結一下這張專輯在音樂史上的位置(按時代順序): 勛伯格——創立12音作曲法 威伯恩——發現12音體系中的寧靜,不變的成分 約翰凱奇和弗爾德曼——俺們不要12音,俺們要寧靜,要大音希聲。 拉蒙特楊——慢點、再慢點,我要睡著了。 T.Riley——音最好再長點,吭哧吭哧。 史蒂夫萊奇——咱得給咱這派整個名堂啊,極簡主義不錯。 菲利普格拉斯——睡覺不行,咱要動起來! 地下絲絨——這玩意不錯,跟搖滾苟合吧! 布萊恩伊諾——極簡主義牛逼,地下絲絨牛逼! 大衛鮑伊——布萊恩伊諾牛逼! 所有聽眾和玩搖滾的——大衛鮑伊牛逼! 菲利普格拉斯——我來給他寫個交響曲。 音速青年——操! 說點後話: 1 在地下絲絨之後干這個活的是布萊恩伊諾,世界搖滾史上牛逼閃閃的重要人物,我最喜歡的音樂家之一。伊諾在Roxy Music時期的第二張專輯,是另一個把極簡主義帶到流行音樂中的奇作。再後來,Eno和大衛鮑伊合作,在70年代中期出了三張著名的唱片。在這三張唱片里,大衛鮑伊沒有用流行音樂通常的ABA模式,而是採用了極簡主義的重複風格。再再後來,極簡主義音樂家菲利普格拉斯根據伊諾和鮑伊的Low和Heros創作了他自己的極簡主義交響曲。至此,美國的學院派完成了轉型,成功地和大眾文化相融合,並且從極簡主義催生出了氛圍音樂(Ambient Music)。 2 再說說封面上的黃香蕉。安迪沃霍爾的這玩意被視為商品文化,消費主義的至上之作。無獨有偶的是,極簡主義的重複特性也被文化學者Robert Fink同樣視為商品文化和消費主義的代表。就好像電視上不斷重複的廣告一般,極簡主義這種不斷重複的音樂本質上是大眾文化,消費文化的一個縮影。往大了說,這更是美國社會,乃至整個世界的消費主義狂潮的縮影。從這個意義上講,很多人一直視搖滾樂為大眾的,消費主義的,空虛的。 所以說,放你媽的屁的噪音和反抗吧。唉。 PS: 音速青年的Moore和Ronaldo第一次相識就是在極簡主義迷,格拉斯的忠實粉絲Branca的音樂會上認識的。 還有,布萊恩伊諾在1975年的專輯《具象音樂》里發布了「基於D大調卡農的三首變奏曲」,和卡農對比著來聽,就能知道極簡主義的音樂理念是怎麼回事兒了。 延伸聆聽: La Monte Young - " To be held for a long time" Steve Reich - Four organs Roxy Music - For your pleasure David Bowie - Low Heroes Philip Glass - Low Symphony Hero Symphony Brain Eno - Music for Airport, Another Green World, Three variations on the Cannon in D major Sonic Youth - 早期的隨便一張
樓上的說法有一處不對,John Cale是拉中提琴的。
80年代的Sonic Youth和The Jesus and Mary Chain通常被認為是前衛樂隊,即使他們的音樂並沒有超越VU在60年代就已經做出來的音樂。
提起VU,總會把焦點放在大香蕉那張專輯,但我個人更喜歡White Light/White Heat,這是一張讓人發現噪音也能好聽的專輯。
他們定義了真正的「獨立音樂」
存在就是它的意義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日本樂隊南天群星(サザンオールスターズ)?
※關於《最後的華爾茲》(The Last Waltz)中的 THE BAND 樂隊,有哪些詳細資料和故事?
※你如何評價DNCE這支樂隊?
※有哪些值得一看的後搖現場的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