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里的周瑜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物?

三國里的周瑜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物?

性格是怎麼樣的?最好可以通過事例來說明。

正史即可。


周瑜,字公瑾,名將,
性度恢廓 ,有文武籌略,江左第二號人物。第一號是是孫策,孫伯符。兩人比較而言,或許更有意思。

孫策有言: 公瑾英雋異才,與孤有總角之好,骨肉之分吾得卿,諧也!而且,兩人同時娶親,孫策娶的是大喬,他娶的是小喬。孫策對周瑜說:「橋公之女,雖經戰亂流離之苦,但得我們二人作女婿,也足可慶幸了。從後來的人生經歷來看,就軍事才能而看,也是江東孫策之下第一人了。

孫策,為人美姿顏,好笑語,性闊達聽受,善於用人。周瑜 ,長壯有姿貌、精音律,雅量高致。孫策,英氣傑濟,猛銳冠世,多謀而善用兵,而公瑾雄烈,膽略兼人。 兩個人是好友,也是知己!

孫策之才,稱為江左第一人,非為虛言,他當年跟隨袁術的時候,袁術感嘆:使術有子如孫郎,死復何恨?諸葛亮在《後出師表》里感嘆:今歲不戰,明年不征,使孫策坐大,遂並江東。以區區千餘兵,四五年之間,討平江東,奠定江東基業,終孫權一生,也就是保足江東,不過得一荊州,還不得襄陽,這也是為了據守江東而言。

曹操用兵如此,也嘆:「猘兒,謂難與爭鋒。 這個時期的孫策,世稱「小霸王」。是以士民見者,莫不盡心,樂為致死。尤其是項羽可比啊,這才是真正的「霸王」。

這個時候的周瑜,雖然有才華,有文武才幹,但基本還是在孫策的光芒之下,孫策入歷陽,將要東渡,周瑜正好迎接,兩人協同作戰,克橫江,下秣陵,敗笮融,薛禮。最後進入曲阿,逼走劉繇,這個時候,孫策已有數萬兵馬,就讓周瑜回守丹陽,後來袁術派人代周瑜為丹陽太守,他就藉機回到吳郡,在此輔佐孫策,先後攻破皖城,在這裡,他們分別娶了大,小喬,成為世間佳話。後來進攻尋陽,敗劉勛,然後討江夏,又回兵平定豫章,廬陵。周瑜留下來鎮守巴丘。直至孫策被人刺殺,孫權繼位,周瑜才帶病奔喪吳郡,以中護軍的身份輔佐孫權。

當時孫策雖然據有吳郡,會稽,但是很多地方依舊沒有平定,十分動蕩,險要之地,並未歸附。孫權年輕,也沒有威名。孫策卻沒有向周瑜託孤,那句「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只是小說家的虛構,子虛烏有。張昭,周瑜也是見孫權氣度足以成大事,才決定輔佐孫權的。或許,這是孫策給周瑜選擇的機會,可輔則輔之,不可輔則去之,不以恩情累知己。

自從孫策去世,周瑜成為江東軍事第一人,才嶄露頭角,偶爾露崢嶸。此時正逢官渡之戰結束,曹操即將平定河北,就下書責備孫權,讓他送兒子質於許都,孫權不樂意,心中還不敢,就召集群臣商議,最終還是周瑜堅定其決心,不送其子於許都。

赤壁之戰,讓周瑜成就一世英名,千年之後,蘇子一首: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更讓人想入非非。然而考之於當世,大致如下:

1,孫權據有江東,周瑜雄烈,英姿勃發,如果可以抗拒曹操的話,又何必與劉備聯盟,要借劉備之威名以抗曹操,即使說孫權沒有威名,難以獨抗曹操,借重劉備,但是赤壁之戰後,依舊不得不借劉備荊州,就說明孫權,周瑜至少在赤壁之戰前後的,威名氣勢,沒有現在傳的那麼大。孫劉聯軍共計5萬餘人,周瑜是三萬精兵,劉備還有2萬部隊,很難說是周瑜一人的功勞。

2,赤壁之戰的水分,不可排除。但記住,這場仗孫劉勝,曹操敗,已成定局,無可非議。周瑜確為當世之名將。曹操自己有言: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燒船自退,橫使周瑜虛獲此名。首先這句話的可信度,感覺還是可靠譜的。曹操本人還是大度,能容之人。赤壁之戰,曹操之軍有疾病,這是史書所載。再者曹操之軍,不知江南地理形勢,被曹操阻於陸口,相持於赤壁,曹操的原本想法:從當時的安排,相持於赤壁,度過寒冬,等待來春再大舉伐吳。襄陽方面的曹仁的等,合肥方面的張遼等,加上赤壁方面的水軍主力,三面攻吳。但是沒想到疾疫,東風,苦肉計,接踵而來,天意如此。沒有東風的苦肉計,苦肉計也就一詐降而已,沒什麼太大用處。

3,赤壁之戰,火燒連船,曹操敗走,這個時候是周瑜在江南水軍進發,江北有劉備烏林之戰,之後兩人合軍,攻取荊州。曹操當時以為劉備,周瑜趁機下襄陽,所以急歸襄陽,但劉備,周瑜卻合軍攻取江陵,劉備更趁機下取荊州四郡,隨後更親自去求孫權借荊州以容其眾,這個時候,周瑜已經勸孫權軟禁劉備:
劉備以梟雄之姿,而有關羽、張飛熊虎之將,必非久屈為人用者。愚謂大計宜徙備置吳,盛為築宮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娛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挾與攻戰,大事可定也 。孫權依舊為了依靠劉備對抗曹操,就沒有考慮此策,借南郡於劉備。後來龐統受劉備重用,劉備問龐統有無此事,龐統當時是周瑜的功曹。龐統回答確有此事。劉備感嘆:天下智謀之士,所見略同。孔明當初就勸我不要去,而且一再堅持,想來就怕孫權,周瑜扣留我。當時我以為孫權依靠我對抗背面的曹操,才沒有疑慮,現在想來,並非萬全之策。這番話表明周瑜不僅剛烈過人,而且籌謀多策。

周瑜真正的戰略決策成熟是在赤壁之後,周瑜對劉備始終身懷警惕。
周瑜為南郡太守,分南岸地以給備。備別立營於油江口,改名為公安。劉表吏士見從北軍,多叛來投備。備以瑜所給地少,不足以安民,復從權借荊州數郡。 但周瑜卻暗地勸孫權:
今猥割土地以資業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埸,恐蛟龍得雲雨,終非池中物也 。後來並提出東吳的發展戰略:
今曹操新折衄,方憂在腹心,未能與將軍連兵相事也。乞與奮威俱進取蜀,得蜀而並張魯,因留奮威固守其地,好與馬超結援。瑜還與將軍據襄陽以戚操,北方可圖也。』權許之。 這個戰略,和諸葛亮的《隆中對》及其類似,都是取益州,得漢中,以出秦川,出襄陽以下宛,洛。只是一個在前,一個在後,英雄所見略同,一時瑜亮也。如果周瑜不英年早逝,恐怕劉備寢食難安,難成西蜀霸業了。

孫權評價周瑜:
公瑾雄烈,膽略兼人,遂破孟德,開拓荊州,邈焉難繼 焉。江左人物,無人能繼。很簡,並非江左人物無人能過周瑜,而是仲謀不能過伯符也。孫策臨死之時,孫策對孫權說:
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陣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 。這是對孫權一生的評價,孫權一生,用魯肅以抗曹操,任呂蒙以取荊州,用陸遜以守荊州,上不能得襄陽以出宛,洛,下不能去合肥以出山東,一生止於江東矣。

周瑜雅量非常,諸葛亮也是一時之人傑,出入江東,與周瑜不可能有互相羞辱之事,也不會有」既生瑜,何生亮「的哀嘆。事實上諸葛亮與龐統同學於龐德公,周瑜病死之際,龐統為周瑜功曹,親自送喪東吳,可見其中三人關係,即使各位其主,也是公誼不妨私,平生政見紛馳,肝膽至今推摯友。諸葛亮與法正,雖好尚不同,以公義相取。與周瑜這樣的英傑之士,共抗曹操之際,又豈能內訌呢?只有惺惺相惜耳!


樓上匿名用戶你尊重史實了嗎?三國演義在地位和能力上拔高了周瑜?

在正史中,周瑜「以中護軍與張昭共掌眾事」。是江東政權執掌軍事的人。克麻保屯他督丹楊太守孫瑜,江夏戰役他是前部大督,赤壁,南郡戰役中他是左督。雖然程普右督,但「事決於瑜」。程普只是副將。周瑜是幕府的軍事統帥,孫權之下,沒有人督過他。演義的大都督不過行文方便,拔高了什麼?

正史中,周瑜做為主力軍統帥,打贏了赤壁之戰。演義中戰功大半是諸葛亮的,這是拔高?南郡戰役,周瑜敗曹仁,拓荊州,做了南郡太守,演義中,中諸葛之計敗回柴桑,這是拔高?正史中,周瑜打敗曹操制衡劉備,劉備只能找孫權求地,周瑜「威聲遠著」「文武籌略萬人之英」,演義中周瑜「賠了夫人又折兵」「既生瑜何生亮」被三氣而死。這叫能力上拔高了周瑜?

你靠混淆,歪曲對史料斷章取義黑周瑜,蒙蒙不讀史的無腦之人罷了。

三國周郎赤壁。是歷史的定論。赤壁之戰,奠定了三國的歷史。周瑜全據長江二分天下的謀略,他的生死關乎當時天下的大勢。對於東吳,他是唯一統一天下的希望,因為他征戰一生,從無敗績。「公瑾雄烈邈焉寡儔」。雖然他因命短沒活到孫權做皇帝,但孫權登基,功歸周瑜。他對內能與孫權處成「骨肉君臣」使人「如飲醇醪」地協調同僚。對外能打敗曹操,制衡劉備。有「王佐之姿」。不是任何出將入相者可以比擬得了的。

周瑜是為中華文化詮釋了「雄姿英發」「雅量高致」「如飲醇醪」「顧曲周郎」典故的人,他如瑾似瑜的美好,定格在中華史上。三國演義抹黑不了,你,更抹黑不了!


形象上:

雄姿英發,羽扇綸巾《念奴嬌.赤壁懷古》,能娶得江東美女之一的小喬,得到孫策的賞識,外表必然不凡。

性格上:

與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程普;

器量廣大——劉備;

性度恢郭——陳壽;

公瑾卓爾,逸志不群 ——袁宏

修為上:

精通音律(曲有誤,周郎顧)

氣度寬宏(程普等人曾對公瑾任主帥不滿,周瑜並不挾私報復)

軍事上:

出眾的軍事家,赤壁一把火奠定的三分天下之勢(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但個人認為還不能稱作是出眾(水戰打破曹軍,但陸戰卻不能完克),有堅定的信念(堅決主張抗曹),但不能算是出眾的戰略家(魯肅才是)。


周瑜,低調的華麗,美貌與智慧兼具的將軍。

歷史上長相英俊的人不多,朱元璋長得兇悍,劉備手長過膝,但也不乏美男子,三國時代裡面,孫策算一個,周瑜算一個。

瑜長壯有姿貌,這一句就夠了。

周瑜的牛逼就在於,不僅長得帥,在謀略和軍事上還有著常人無法企及的能力。

赤壁之戰,可能很多人還停留在三國演義的印象里,諸葛亮神機妙算,運籌帷幄,又是草船借箭又是祭祀祈風,儼然一個關鍵人物。而正史的情況又是如何呢?

是時曹操北定袁紹,南平劉琮,整裝待發,欲率領八十萬大軍席捲東吳。其聲勢之浩大,不得不讓人心虛,東吳的官場,頓時炸成了熱鍋,有的人說敵眾我寡,有的人說曹操有水軍,東吳已無險可守,分析來分析去反正就是我們打不贏,投降保命吧。

整個廟堂,只有兩個反對的聲音。一個是魯肅,一個就是周瑜。但最終憑藉周瑜一番縝密的分析才給了孫權抗擊曹操的勇氣和決心。原話三國志有記載,此處總結一下:

1.曹操挾天子竊權柄,實為漢賊,將軍應該順應天道為漢室除害。

2.東吳土地千里,軍隊精銳,具備抗衡的實力。

3.馬超,韓遂未平,曹操在北方還有後顧之憂,不敢投入全部實力。

4.北方軍隊放棄自己的擅長的步兵騎兵,來對抗吳越擅長的水軍,以己之短攻敵之長,自廢武功。

5.北方大漢千里迢迢來南方作戰,必會水土不服,患上疾病,人心不穩。

抗擊曹操,周瑜說到了,也做到了。

統帥三萬精銳,排兵布陣,這位將軍已是胸有成竹。

戰爭爆發,兩軍交戰,犬牙交錯,混亂之中周瑜採用黃蓋的奇策,火攻曹軍。裝上乾草灌上油的戰艦在長江中如離弦之箭射向敵軍,後來的故事,火光滿天,曹軍一片狼藉,曹操狼狽出逃等熟悉的情節無需再多做贅述。

整個赤壁之戰,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大勢,劉備也出了不少力,但定乾坤的人物,還是周瑜。

赤壁之戰後,劉備因為周瑜給他的土地太少,不能容納他的群眾,遂請孫權封他做荊州都督。周瑜一眼看穿劉備想要獨自發展的心機。勸諫孫權對於劉備這樣胸懷抱負不願屈居人下的梟雄,不能放虎歸山。給他備好美女宮室,把他軟禁在自己的視線之下是最好的選擇。可惜孫權不聽,結果後來劉備染指荊州,再借勢進軍蜀中,孫權後悔莫及。

孫堅孫策建立江東基業,周瑜孫策視彼此為知己,論才能威望,周瑜絕對在孫權之上,論輩分,周瑜也可以做孫權的兄長。就是這樣一個牛逼的人,在孫策死後,眾將離心不願侍奉孫權的時候,周瑜站出來恭恭敬敬盡全力以君臣之禮服侍孫權,這才穩定人心引來眾人效仿。識時務者為俊傑,周瑜,真俊傑也。

周瑜一生效命疆場,雄才大略,膽識過人,年二十四歲,吳中盡呼周郎。不料天妒英才,在亂戰之中被流矢射中,留下暗疾,後來舊傷複發英年早逝,卒時三十六歲。

一顆將星在江東隕落,周瑜之後,不在有周瑜。


第一,長得帥,三國志說有美姿 第二,有能力。是實際的赤壁之戰指揮者 第三,有遠見 。正確分析了孫劉聯盟抗曹,以及赤壁之戰後期向孫權建議抗擊劉備 第四,懂音律。「曲有誤,周郎顧」又有一個好老婆 總之,周瑜是三國中很完美的人物,氣度也大,是東吳政權的主要奠定者,對歷史進程產生深遠影響,遠不像三國演義中的一樣。是三國眾英雄中智勇雙全的代表


三國志里的周瑜可以甩三國演義里的周瑜十條街的水平


曲有誤,周郎顧。


三國將領唯有周郎有韓信之才


軍事家這個勿容質疑 他自己一手導演的赤壁之戰,操哥結結實實悲劇了一把。

不算戰略家,這方面比不上魯肅。事實上三國時期戰略家也沒幾個。江東只有魯肅,江北有曹操,荀彧也算。

然後還是音樂家。性格很好,真不是讓孔明氣死的,是病死的。差不多了,死的太早,事迹也就不夠多


為周公瑾正名(證明)

在小說《三國演義》里,作者基於文學藝術需要,周瑜被描寫成為與諸葛亮明爭暗鬥的人物,最終被諸葛亮氣死。留下了孔明三氣周公瑾,周瑜氣的在馬上大叫一聲,箭瘡復裂,墜於馬下,臨死前仰天長嘆:「既生瑜,何生亮!」的故事。

受小說及影視劇《三國演義》影響,提及周瑜,心胸狹隘,嫉妒心強等辭彙充斥於耳,殊不知,在當事人孫策、孫權、曹操、劉備等人眼中周瑜文武籌略,心胸寬廣乃萬人之英,深受孫權及文武百官乃至後世英雄的敬重與懷念。

後人眼中,和對蜀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諸葛孔明相比,較絀。無非,諸葛亮的生平事迹符合中國傳統儒家思想,因之群眾基礎廣泛,換言之,「粉絲」較多,作者的功勞功不可沒。

「 既生瑜,何生亮 」

任何名人在聚光燈下,缺點會被無限放大。恰巧,諸葛孔明充當了周公瑾的聚能環,南孚的。


帥哥、世家、文才武略都不錯、江東的支柱


周瑜雖然儒雅,但是究其本質是個武人,是個義士。

很多人喜歡以君臣的關係來看待周瑜和孫策兩人,但首先周瑜不同於黃蓋,程普非孫氏嫡系,在義理上沒有效忠孫家的義務,在三國歷史上將領反叛,出走可謂家常便飯,劉備就依附過兩三個主公,最後開創基業;其次孫策也並沒有刻意強調兩人的君臣關係,相反反而模糊了君臣關係,既強調周瑜在定江東時作出的貢獻,也突出兩人關係不同於一般人,【公瑾與孤有總角之好,骨肉之分】。當然,孫策對於張昭也是這樣。所以嚴格算起來,兩人關係更類似於曹操和袁紹之間的關係,是共同合作打江山的同志關係,而不是一方聽命於另一方的鷹犬。因此才會有孫策,周瑜娶二喬的逸聞。如果孫策在意君臣名分,是不會做出平分姐妹的事情的(至少也要有個賜的意思在裡面),更不會有【策從容戲瑜曰:「橋公二女雖流離,得吾二人作婿,亦足為歡】這樣近乎平等關係的話。

孫策臨死時的情形其實極度危險。孫策就是江湖人士,快意恩仇。孫策在世時沒關係。因為孫策本人非常具有人格魅力,能得人死力,自己能力又強。但是他一死,問題就出來了。彼時不知道有多少仇家等著在孫策死後把孫家千刀萬剮。孫策自己對這一點其實是無比清醒的,同時也是極其悲觀的,所以他才選了看上去老實的孫權(其實一點不老實,只是比較廢材而已。而且正是因為廢材,後面嫉賢妒能的缺點也暴露出來了)而不是和自己性格相似的孫翊(自己有資本可以張狂,孫翊沒資本也張狂,豈不死得更快?)。至於後面託孤給張昭,與其是託孤,我猜如果可以的話,孫策是真心想把整個基業都交給張昭。其實在孫策眼裡,張昭更適合帶領自己的部下而不是孫權。

很多人喜歡把託孤陰謀論,絕不相信是真的把自己的基業交給外姓人,總要穿鑿附會一些陰謀在裡面,包括劉備的託孤、劉表的託孤等等。我估計會有這種想法,都是把三國里的所有割據勢力都當成一上來就要當皇帝。誠然,待到天下大定,必然會有登基為帝那一天,但是此時自己快死了,事業保不保得住還未可知,誰還會想那麼遠?這就像現在創業,公司剛起步,活不活得下去還兩說呢,誰還有心思管這個公司是誰的。至於為什麼沒直接交給張昭,這個也很容易猜得到。基業是你要交就能交得嗎?做了那麼多年老大,現在一下子要底下人跟一個外姓人干,底下人就那麼聽話?會不會有一小撮居心叵測的野心家拉著孫策的未滿歲的孩子,打著維護正統旗號做著真心篡位的事?寫到這裡,我腦海里立刻浮現出日本戰國時代,猴子的身影。

在此孫家風雨飄搖之際,周瑜做了一件對孫家至關重要的事情。他直接帶著自己人馬過來,向所有人宣布,誰想對孫家打什麼鬼主意,先問問我周瑜。這一下子,不但震懾住了外敵,同時也掐滅了孫策死後內亂的可能性。沒有周瑜和張昭兩個人,孫家早就被滅族了。

因此周瑜和張昭兩人對於孫權來說,簡直就是救命恩人,再生父母啊。但是孫權一旦得勢,對這兩個堪稱柱石的人是怎麼對待的呢?時時提防、處處制肘。赤壁之戰這種危急存亡的關頭,孫權這傢伙也不忘安排一個和他不對付的程普噁心他。對比一下劉禪對諸葛亮,真的是一個天,一個地啊。劉禪是真有乃父之遺風,而孫權完全就是他哥的對立面。

孫權那麼忘恩負義,周瑜也沒發作,還盡心儘力為孫家謀劃,奔走,最後死在任上(張昭也是,為了保全孫家也是拼盡了心力,算是對得起先逝的孫策了)。這就是史書上說周瑜恢宏大度的緣故。

至於說到戰略眼光,周瑜真的就比魯肅差好遠。赤壁之戰結束,劉備十分活躍。但是劉備再怎麼活躍,東吳再怎麼厲害。兩家也不是曹操的對手。彼時真的應該放手讓劉備發展,兩個弱者相互協力才有可能對抗得了曹操。結果周瑜竟然還想軟禁劉備,且不說劉備是不是這樣好哄的人,如果周瑜真這麼干,劉備的手下說不定就要找上門來尋仇了。劉備軍彼時剛好在荊州,處於東吳的上游,關羽也有水師。周瑜要是真這麼搞,即便曹操不來加把火,光關羽順流東下,東吳估計就提前掛了。

周瑜所謂取巴蜀,連西涼,進圖關中的想法,其實和甘寧也差不到哪裡去,基本上也就是只顧眼前利益的做法而已。


三國最大的三個官職之一,偏將軍周瑜。

另外兩個是軍師祭酒和漢中太守。


周公瑾:陸遊二弟子,艾爾鐵諾第二軍團長,武功極強。小喬的丈夫,曹壽的女婿,因小喬的緣故誓死守護艾爾鐵諾。

--------------------------------------隨便說說的分割線--------------------------------------

鐵鞭鐵面具,雄姿英發,談笑間老師灰飛煙滅;千夫所指,忍辱負重,縱使與天下人為敵,也要完成承諾,守護愛人所愛的世界。

單以行動作比較,宇文拓拔。


三國演義七分真實三分虛假 羅貫中只是為了文學需要凸顯出孔明的智慧而醜化周瑜而已 你們初中語文老師沒有和你們講過嗎?孔明確實聰明過人但也沒有三國演義說的這麼誇張 歷史系大學生和你們講解這一系列的歷史真相 不用謝 我只是雷鋒 建議喜歡三國的有空去看看陳壽的三國志


史書上說周瑜氣量恢廓,豁達雅緻。是後漢三國時期一位出色的政治家,軍事家,音樂家以及美男子。

群英會都督舞劍


世間豪傑英雄士,江左風流美丈夫!

周瑜,我們縣城的老鄉,是我為家鄉名人寫的《名人三部曲》中的第一位

另兩位可點擊:

文武雙全,冠蓋滿京華,天下第一軍軍座——孫立人

塵世如潮人如水,奈何的女兒——王祖賢

周瑜現摘錄如下:

雖非天下第一名將,然自古英雄出少年,弱冠之年而名震天下,領天下第一名戰——赤壁之戰,得天下第一詞人——蘇軾,作天下第一豪詞——赤壁懷古,世間豪傑英雄士,江左風流美丈夫,俠骨柔情,概莫如是!

兵者伐謀,雖不戰而屈人之兵為上上之道,然古往今來,古今中外最為人所推崇,所津津樂道者,無不是以少勝多,以弱勝強之戰役。韓信點兵多多益善,將兵百萬,曹操可為之,衛青、霍去病可為之,李靖可為之,薛仁貴可為之,徐達可為之,林彪也可為之,此乃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若放眼歷史濤濤洪流,是循環往複,則無甚稀奇。可細數以少勝多,家喻戶曉之戰,中華上下五千年也就巨鹿、官渡、赤壁、淝水四戰而已,周瑜攜少年英姿而得四大名戰之首。

千年後的赤壁,天下第一詞人蘇東坡奮發滿腔熱情成天下第一豪放詞,《沁園春雪》不出,誰與爭鋒,從此之後,中華男兒登名山大川,觀滔滔江河,無不豪情頓生,歌以詠志,卻大多詞窮,只知脫口而出」大江東去,千古風流人物......「。蘇軾臨江遙想公瑾當年之情境,與毛澤東觀滄海誦魏武揚鞭,李白遊俠江淮念謝安風流,凱撒在西班牙瞻仰亞歷山大有無盡相似之處,除毛澤東外,其餘三個該是都在前人的豐功偉績下而自慚形穢吧!想想也很好理解:堂堂七尺男兒,不能丈夫只手劃吳鉤,建不世之功勛,只能寫些鶯鶯燕燕的詩與詞,在本已自傲的文人心裡總歸是痛苦萬分的,與名氣大小無關。

最重要的是公瑾與項羽一樣,他們所代表的是一種青春人格魅力,一股蓬勃向上的生命力。有人喜歡夏的激情,秋的蕭瑟,冬之白雪,又怎可相比春之萬物復甦,欣欣向榮?有人喜歡夜的深沉,月的靜謐,星之神秘,又怎可比擬日出東方,霞光若奔?有人喜歡成熟、穩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可誰不曾懷念往昔的青春年少?他們如紅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瀉汪洋;潛龍騰淵,鱗爪飛揚;乳虎嘯谷,百獸震惶;鷹隼試翼,風塵吸張,天地有情盡白髮,人間無意了滄桑。他們是梁啟超口中的」中國少年「,也是千百年來中國人所讚頌的」自古英雄出少年「。

自人類解放雙手,演繹出大千繁華世界,其間閃爍著無數的優秀品質:霸氣、睿智、堅毅、頑強、浪漫、柔情、詩意。各有各的魅力,各有各的擁躉。但論千古風流人物,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者,周郎也!


儒將


樓上說錯了,心胸狹隘只是三國演義里的周瑜,這是作者為了襯托諸葛亮的刻意寫的,真正的周瑜可以說是胸襟廣闊,氣度寬宏。不如老將程普曾經因周瑜年輕,對他不服,多次當面侮辱他,周瑜都不跟他計較,程普最後被周瑜的才華和品德所折服,感動得說:「與周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和他成為好友。


演義里的周瑜絕對絕對比歷史上的周瑜拔高了很多。

有些人想當然地以為三國演義拔高了諸葛亮就是醜化了周瑜,其實演義神話諸葛亮是真的,也順便拔高了周瑜,以為要更好地襯托諸葛亮。歷史上周瑜的地位絕對沒書里這麼重要。

首先,周瑜在東吳的地位沒那麼高。孫策死的時候只託孤了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是羅貫中編的。赤壁的時候周瑜也不是大boss。孫劉聯軍先不說,東吳裡面也是周瑜程普各領一半的軍,哪裡稱得上大boss?但在書里周瑜完全是東吳第一人的感覺,明顯拔高了。

第二,就吳書而言,周瑜是和魯肅呂蒙放在一起的,也沒有單獨立傳,得到的評價和魯肅一樣。三國志中單獨立傳的只有陸遜和諸葛亮。」一時瑜亮「這種演義而來的說法已經是拔高周瑜了。

不過有一點樓上幾位說對了,演義對周瑜的人品有醜化,周瑜不是被氣死的,是病死的。但是對他的能力和地位並沒有醜化。


推薦閱讀:

為什麼漢代在已經做到「三十稅一」的情況下,仍然有人賣田,甚至為奴?
都說胡虜無百年之運,為什麼滿清可以統治中國269年之久??
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偽書?
把劉邦、曹操、朱溫、朱元璋這四個腹黑流氓關在一間密室里,只准一個人活著出來,誰會被最先玩死?
你聽過最美的典故是什麼?

TAG:三國 | 中國古代歷史 | 三國人物 | 周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