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高等學府到底是精英教育好還是普遍教育好?

中國大多是後者,不論什麼樣的家庭背景都可以上北大清華等,而英美卻不同,似乎好學校的人的孩子更容易上好的學校,初看起來,外國的可能會導致兩極分化,而我國的應該更平等更好,但是結果卻卻不如國外的。這是因為精英教育使資源更集中嗎?


這個……感覺我對精英教育和大眾教育的看法和上面很多人都不一樣。

我覺得,精英教育大致是說,教師直接甄別學生,確定學生的需要,給予符合其特性的教育方式。因此天才學生獲得天才教育,資質平平的人獲得一般的教育,水平低下的人可能就幾乎沒有教育了。換句話說,精英教育就是偏向於「因材施教」,強調教育對個人才能的發展。

大眾教育大致是說,教師不對學生進行甄別,一視同仁進行同質化的教育。無論你資質高低,給予的都是一樣的教育。換句話說就是,大眾教育偏向於「普遍和廣泛」,強調教育對整個社會的效用。

那麼,無論哪個社會,優質教育資源都是相對缺乏的。在不同的教育體制下,就有不同的教育資源分配方式。在大眾教育體制下,大眾教育的內容往往放在平均學生水平以上,這樣,精英學生就能夠明顯和水平低下的學生拉開距離。然後用標準化考試,考察學生對教育內容的掌握程度,就能選拔出理解、學習能力高超的學生,然後將更高水平的教育資源分配給這些學生。而更高水平的教育資源仍然採用一視同仁的同質化教育,之後再進行同樣的選拔。

精英教育制度下,分數只是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這個學生是否被認證為精英。這個認證工作可以由精英教師、社會精英等人員來完成。被認證為精英的學生,可以獲得更高水平的教育。

大眾教育還是精英教育,都是一個相對的概念,而沒有涇渭分明的界限。就大學而言,這世界上沒有純粹的精英教育,也沒有純粹的大眾教育。只是看大家各自偏向這個光譜的哪一端。

中國偏向於大眾教育首先是因為教育資源不足,要搞精英教育就要放棄對大多數人的教育,這對整個社會來說得不償失。而中國現政府的政治傳統和現在中國大學的制度起源都要求更重視大學教育對整個社會的效用。

——————————————————————————————————————

那麼,究竟哪種形式更好呢?

歐洲不太了解,我只能談談美國。

有人覺得美國比中國的教育體制更公平,這簡直就是無稽之談。美國的精英教育起源於對歐洲貴族及其代理人的培養體系,本身不但講究個人素質,更講究門第、資本。它的設立首先是為社會精英的子弟服務的,而社會精英的子弟究竟是不是精英,這是美國高等教育考慮的次要問題。美國頂尖大學裡,窮人出身的學生簡直鳳毛麟角。階級劃分極為明顯。

中國教育體制師從蘇聯,其根本目的是為了給社會培養合格的勞動者。因此除了特殊時期,理論上,對個人的門第和資本並不關心。私下裡搞關係、出錢讓孩子進好大學,都是見不得人的事情。哪像美國那麼光明正大?在美國,只要你給大學捐款足夠多,你一定可以讓你的孩子上好學校。只要你是總統或者參議員,你也一定能讓你的孩子上好學校。參議員一封推薦信,比成績優秀的窮人家孩子干幾百小時義工都頂用。這有哪門子公平呢?光看到寥寥幾個窮學生上了高等學府,無疑是盲人摸象。哈佛里窮人孩子的比例比北大里窮人孩子的比例低的多。

舉個簡單的例子吧,哈佛大學45.6%的學生來自於富裕家庭(年收入20萬美元以上),而這種收入的家庭佔美國家庭比例的多少呢?3.8%。如果把美國家庭按平均收入平均劃分為5個區間。最低的一個區間只為哈佛貢獻了4%的學生。最低的三個區間(60%的美國家庭)為哈佛貢獻了17.8%的生源。在中國這種比例是沒辦法想像的。

再舉個例子美國最好的193所學校中,來自於社會收入後一半的家庭的佔14%(http://www.nytimes.com/2013/07/31/education/elite-colleges-differ-on-how-they-aid-poor.html?pagewanted=all_r=0)

中國的話,應該在50%附近,據不完全統計,名列前茅的學校中即便來自國家級貧困縣的學生也有19.4%(中國大學:一家漢族、城市、富人、男性俱樂部?)由於與貧困縣人口(23.9%)之間有4.5%的差距,都已經被民眾抨擊了。能想像美國後50%的家庭只貢獻了14%的學生么?

有的人光看看美國給貧困學生的獎學金就以為美國更公平。其實美國最根本的問題還在於其大學招生制度。

——————————————————————————————

那麼,為什麼偏向精英教育就會更加不公平?

第一,美國私立大學眾多,私立大學與公立大學目的不同。其起源就是要培養社會精英的子女,因此在錄取上當然要對社會精英傾斜。這種傾斜,完全是「名正言順」的:「能受到精英推薦的學生更有可能是精英」。而實際上,能夠只有社會精英的子女更有可能認識社會精英,並受到社會精英的推薦。也只有社會精英的子女,更有可能上精英學校,受到精英老師的推薦。因此社會精英在美國大學錄取上有著遠超底層的優勢。這和中國不同。在中國,社會精英唯一的優勢是把子女送到最好的中學,接受最好的中學教育,高考可能考的更好一些。(當然,目前存在的地域歧視問題仍然很嚴重)。

第二,無論公立私立大學,都需要有校友的大量捐款,這才能購買新的儀器,建新的大樓。所以每到某系需要翻修、建樓的時候,系主任就要跑出去找錢。而校友的捐款,往往是有代價的。美國大學申請的時候,公然會問「你家裡有沒有本校校友」。捐錢的校友,其子女、所推薦的人,都會優先錄取。

所以,明面上精英教育是因材施教,似乎更好。但是在認證哪些學生是精英而那些不是的時候,卻根本談不上公平。反倒是標準化考試更一視同仁。

有人認為標準化考試選拔不出真正的精英。我覺得這是錯誤的。任何一個選拔制度,都不可能真的保證選出來的都是精英。選拔制度的關鍵在於提高選出人選中精英的比例。高考選拔,實際上是選拔一個人的理解能力、推算能力、記憶能力。選出來的人,高分低能的確有,但是很大比例上都是確確實實的高智商人群。

————————————————————————————————

那麼,既然中國的教育體系更加公平,為什麼教育水平不如美國?

原因有兩個方面。

最主要的是沒有錢。美國大學教育是非常貴的。我來舉個例子。我帶過一門課的實驗。這門課是機械工程系本科機電方向的一門核心課程。課程設置很好,國內研究生往往都缺乏這麼好的一門課。這門課滿員144人,一名教授講課,兩名助教(半額工資)改作業,6名助教(全額工資)帶實驗。一個助教一周兩次實驗,一次3小時,帶12個學生。這門課分兩個學期,也就是說一個助教兩個學期只帶24個學生。那麼助教工資呢就有一萬三千多美金。整門課,不算教師工資,只算助教和每個學生每學期100美元實驗費(2*0.5+6)*13000+144*200=119800,也就是說一門課的花銷是12萬美元。平均每個學生兩個學期的這一門課花消就有832美元。這還沒算教師工資、教學設備和教室的折舊,等等等等。美國正經大學一個學分的價錢往往都有一兩千美元,便宜的也要六七百美元。一門課一般三個學分。

話說中國哪個學校有哪門課能達到這個水平。雖然這只是少數核心課程的水平,但是資金投入可見一斑。即便去掉所有助教工資,只保留實驗材料費。國內有哪個大學一門核心課程一個學期每個學生的實驗材料費可以達到600塊人民幣呢?話說我這學校在美國排名都跑到120多名去了,我在國內的學校排名20多名。就學生素質而言,國內學校水平高太多了,但是教學效果還是不如美國,這就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

這就是工程教育的差異。工程教育就要求自己動手。沒錢做實驗,課程講得再好,學生水平也上不去。文科雖然沒有這方面的問題,但是文科更講究老師與學生的互動,以及對學生的啟發。也就是說,一次課上學生數量越少越好。這又要求老師的數量要很龐大,教室要多。但是養的起這麼多老師么?這又是錢的問題。理科有時候這兩個方面都需要。

而且能不能僱傭足夠的助教,這對本科教育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有足夠的助教,就能在實驗中給予更詳盡的指導,學生學的就多。有足夠的助教,老師就能布置大量的作業、考核,這樣就能把這些分數廣泛加入到最終成績,學生逃課率之類就會大幅度下降,教學效果就能提高。有足夠的助教,就可以有大量的答疑時間,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內容。沒錢,這些就是空談。

此外,相比之下,中國的科研經費也少,教師自己做的項目就少,實踐經驗就不如美國同行,講出來當然效果也要打個折扣。

所以,中國學校現階段最大的問題就是沒錢、而且不知道往哪裡用錢。至於很多人詬病的教育行政化,我覺得是次要問題。

第二個原因是,中國大學的學術、教學領域的積累還遠遠不如美國,所以水平不夠。

——————————————————————————————

當然,美國的教育體制有大量需要我們學習的地方。只不過,它的推薦招生、自主招生制度,還是不學為妙。

大眾教育體系對社會更加公平,更有利於提高社會流動性,也就能增強社會的活力、進取心、穩定性。

精英教育在因材施教、充分發揮天才能力方面的優勢的確存在,我國的教育體制也應該有這方面的考量。但那是建立在有能力滿足大部分人的教育需求的基礎上的。否則,對整個社會的效用,最後未必來得更高。


怒答!

剛好因為留學和工作的關係做過一點研究。文章有點長,見諒。想開心一下的,可以跳到最後看笑話。

首先題主問的問題是不大成立的。

首先,因為社會的貧富差距,富有的家庭無論在哪裡都會從小得到更好的教育資源。用流行的話說,叫做贏在起跑線上。我大學裡有一個同學父親是某地級市衛生局局長,此人將厚厚兩本辭海翻爛。背誦無數古詩詞。此君現在在北大讀碩。他的導師目前只帶過他一個碩士生,以前都是帶博士。為什麼帶他?原因就是因為導師好作詩,他在選導師前經常套磁,但是方法是和導師探討古詩詞。由於談吐不俗,他深受老教授欣賞,於是就被收為徒弟。你很難想像一般人的家庭環境能讓自己的孩子有如此深入的古文造詣。最近的統計是上北大清華的學生中家庭是公務員的比例最高,其次是教師,其次是商人,其次是白領,最後是底層勞動者。

另外,如果題主針對的是大學錄取時的區別對待的話,也差不多是一個情況。其實這種隱藏的不公平在哪裡都是一樣的。很早以前,某上海著名大學教務處誤傳了一個內部資料到學校網站上。資料里的內容是照顧哪些人的領導家屬入讀。其中有教育局官員,醫院領導,學校領導,國企高管,市政府官員等等。在美國,這樣的不公平也是非常常見的。比如小布希。那種智商介於弱智和正常人之間的水平居然能讀耶魯法學院。完全因為父親是前總統,並且家族經營軍火的關係。最近國外媒體討論這個挺熱烈的,將以往這種陰暗處暴露在大眾的視野下。國外著名大學的申請表上有的會被要求寫家裡是否有本校畢業生,如果你祖上一直上哈佛的話,那麼你進入哈佛的比例就會很大。有的還會問是否有對學校的捐助情況。如果你捐了一棟「逸夫樓」給哈佛,那麼你也離被錄取不遠了。

最後,需要擺正一下精英教育的概念。精英教育是在教育發展到一定階段才會出現的產物。精英教育的基礎是普遍教育。很多人一直在批評中國的教育大躍進。說大學生不值錢了。這是非常扯淡的。沒大躍進之前,大學生每年畢業只有幾十萬人。這麼低的數量無論怎麼樣都是不合理的。另外現在每年畢業700萬人,從數量上講,也不算很多。我和日本同學聊過,在日本只要你有錢就可以上大學。日本現在有很多私立大學都倒閉了,因為招不到人,供大於求了。那你是否覺得日本也應該懷念20世紀初大部分人都沒學上的狀態呢?如果一味的只追求精英教育,那就會成為印度的情況。因為印度的高等教育普及還是相對落後的,那些能夠考上印度理工的,印度管理大學的,尼赫魯大學的,最後都能成為社會精英。但是對於絕大多數上不了學的人而言,你覺得公平嗎?

那麼大學多了的話,教育質量是否會下降呢?這個顯然是不成立的。因為無論怎麼多,總是會分層出現好大學和壞大學的。這是市場競爭的結果。希望大學數量少而保證質量的行為絕對是一種典型的計劃經濟數量管制思維。讓想上學的人都能接受一般的大學教育。讓有能力脫穎而出的人,能夠享受優質的教育。這才是正路。

對比法國的情況。法國的公立大學是隨便上的,免費讀,錄取率非常高。在國人眼裡牛逼閃閃的巴黎一大到十三大,在本科階段,都是容易上的大學。只需要持有BAC即會考證書,和高中畢業證書就可以上。在大學中前兩年相當於大學預科。畢業後能夠獲得繼續讀學士或者碩士的資格。這些大學負責基礎教育的,保證在現代社會中,能有基本的人才儲備。而真正的精英大學就是法國的高等學院教育體系。比如巴黎高商,巴黎高師,巴黎綜合理工,巴黎政治學院等等。這種學校的錄取是極其殘酷的,非人中龍鳳不可能被錄取。這些學校的學生在完成兩年的預科後要通過及其殘酷的考試後才有可能被錄取。巴黎政治學院被稱為總理的搖籃,法蘭西第五共和國,即1958年至今,歷屆法國總理都是巴黎政治學院畢業。總統中也有6個是那裡畢業的,最近的例子是薩科齊。

從法國的情況可以看出精英教育和普遍教育的不同。一個國家既需要精英教育,也需要普遍教育。這兩者不是對立的。

至於美式的精英教育也得說兩句。美國的教育系統分為私立大學,州立大學,文理學院和社區大學。文理學院雖然設置專業,但是非常世俗的專業是沒有的,比如商科。並且文理學院基本都會要求在不同的幾個領域裡都修滿幾個學分才能畢業。所謂的通才教育。文理學院是不設置研究生院的,一切以教授學生為最重要目標,每個學生都有專門導師。文理學院不為排名,不為就業,不為科研。在國人眼中簡直就是精英教育的模板。但是同時美國其它的大學承擔起了文理學院「不願意承擔」的任務。比如美國社區大學很重要的功能就是提供職業教育,州立大學提供普遍教育,私立大學提供精英教育。這裡要對比一下私立大學和州立大學。歷年的US NEWS Report 上排在前20的都是私立大學。美國最好的公立大學加州伯克利每年鐵打的第21-23名左右。為什麼?因為美國這個排行榜是本科排名。私立大學由於學費高昂,以及在上流社會中積累的地位,成為了貴族子弟的不二選擇。所以導致了私立大學比公立大學排行高。但是另外一個National Research Committee的研究生院排名,以及研究經費投入排名是完全不同的結果。可以看出加州伯克利在理工科的排名基本沒有出過前5的,人文社科也不會出前10。比如法學排行第7,工商管理第7,計算機第3。可以看出私立大學還是要比州立大學在教育方面更趨向於精英化,而州立大學則選擇投入更能產生回報的理工科以及商科,醫科和法科教育。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即便是我們經常舉例子的美國,教育也是分層次,有體系的。

中國要想辦好教育,也一定要搭建出自己的體系。既要有綜合大學,又要有專業學院,還要有職業技術培訓學院,私立大學。那種教育就是為了塑造人的靈魂的說法純粹是一句空洞的口號。照這樣的說法,德國的高等職業學校算是白辦了。那麼為什麼在德國沒有人抱怨,反而在中國有人嫌功利呢?還是上面的理論,中國的教育層次太單一。到處都是國立綜合大學。所以國立綜合性大學就承擔了所有本來應該由其它類型學校承擔起來的任務。高中時升學率是第一指標,大學時就業率是第一指標。如果大家都像美國文理學院一般,沒有專業,都想著以後做大老闆,那麼誰來做小事呢?

突然想到一個笑話。記者問哈佛大學學生,你們畢業後準備幹什麼?異口同聲答曰:「當大老闆。「記者追問:「都當老闆了,誰來打工呢?」詫異:」不是有麻省理工么?「


樓主這個問題問的真是難以回答,什麼是「好」? 站在不同立場上來進行評價,顯然結論是不同的。而且這兩者也不是相互替代的關係,而是必然長期共存,精英為主普及為輔,互為補充的關係。

任何社會都必然有統治者和被統治者, 把者換成階級也可以。 統治階級不僅壟斷了社會的各種硬資源,最重要的是壟斷了知識。 精英教育的本質是維護統治階級的統治, 讓知識繼續被自己這個階層壟斷,並有選擇的吸納一些優秀的非統治階級加入自己,給被統治階級也就是所謂的普通勞動人民一個可以期望的小概率上升通道。 戰在統治階級的角度看,這當然是好的,有利益維護自己利益嗎。統治階級一般也都是說一套做一套的,就像中國幾千年外儒內法一樣,英美是外自由意志,自由選擇, 內血統論,精英論。 英美奉行的教師啟發學生天賦的教育理念,本質就是一種龍生龍鳳生鳳, like father like son的包裝。 天賦基本是由基因和環境決定的,他爹經商當大款,他自然先天基因加耳濡目染也適合經商當大款, 你爹會擰螺絲釘, 你也適合擰螺絲釘。 現在試行的推薦信制度,捐獻制度,完全就是合法拼爹。

之所以有了普通教育,是因為社會的發展需要普通勞動人民掌握的勞動技能越來越複雜,因此需要給予普通勞動人民以教育提升起勞動技能,增強為統治階級服務的能力。當然在這個過程中,勞動人民內部也分出了三六九等, 地域上看發達國家的勞動人民能獲得教育的機會凌駕於發展中國家之上, 國家內部也按照勞動的性質分出了高下,有人上清華北大,有人上職高技校,有人學金融法律,有人學修車搬磚。 前者有了一絲被統治階級吸納的可能。


個人認為,精英教育不是指教育精英的孩子,而是對精英(有天賦的人)進行教育。

——————————————————分割—————————————————————

現正式回答問題:

如果只從理論上講,從制度的優越性方面分析,高等學府當然是進行精英教育好,這是一種優化的資源分配方式,有限的資源要發揮最大效用,就要找到其「最適人群」,我們不可以說高等學府進行精英教育是一種不公平,讓沒有才能的人接受高水平知識的教育,對其人是一種殘酷.......

當然人人都是要接受教育的,所以本人是提倡因材施教,高等學府不應該也永遠不會應該讓每一個人都去接受教育。

針對題主的疑問:

1.「而英美卻不同,似乎好學校的人的孩子更容易上好的學校」,說實話,在英美,窮苦人家的孩子(有才能的)上大學比中國來說應該是更容易的,而且他們還不用受到一些不平等的對待(相對於中國的人情社會,英美社會的辦事方式更為公平),從公平程度上講,不能比

2.「好學校的孩子更容易上好學校」,國外的大學畢業的門檻很高,很畢業的都是精英,所以能不能上不要緊,能不能出來才是重點。

另外有一點想提醒題主的是,國外的人才評判標準並不像中國這麼單一,很多人都是不上大學的,去一些類似國內的職校或專業技能培訓機構,獲得資格後即工作,用人單位不會唯文憑是瞻。

所以,真正讓我國教育的結果不如外國的因素,遠不是如此簡單。

一年前的回答,現借討論串中的內容補充一下:

@ 易瀟:請問LZ關於針對題主問題的第一問:既然我們國家是高考分數單一制度考量,美國是全方面考量(包括分數,家庭背景,對學校有貢獻沒有,社會活動),怎麼就這個角度得出的國內不如美國公平的結論?雖然我沒參加高考,但我知道高考作弊或後續分數改動是很嚴肅的事情;而在美國,家庭背景牛可以低分進好大學;家裡特有錢捐個幾百萬刀可以以相對低分進入好大學;家裡有錢一般有人脈提供了好的社會活動(比如我是商界精英,跟蓋茨熟,那兒子去微軟實習完全沒問題)。在這些因素的情況下,你是怎麼得出那個結論的?

現在看來是答得有些偏頗,我沒有全方位研究過英美的教育制度,但有一點無可否認,沒有才能的孩子即使進入了名校,其結果基本上是畢不了業的。

談到公平問題的時候,我認為一個社會的公平與否在於其是否按規則辦事,如若在英美國家,你所說的種種是合乎其社會法律,能擺上檯面,這就是人們認同的公平,反之則不是。 在中國,普通人家的孩子通過高考上大學是公平之爭,但位高權重的,根本不必要與你用高考競爭,他們有眾多的手段。


精英教育=使有潛力成為精英的人成為精英的教育。如何判斷一個人是否有潛力成為精英,則需要一套完整的選拔制度和挑揀機制,在中國,就是高考,在歐美國家,則更為側重對綜合能力的考察。『 我國的應該更平等更好,但是結果卻卻不如國外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選拔機制上的片面化

因為這方面的原因,導致我國高等學府有普遍化的趨勢-------因為選拔制度上的缺失,導致「有能力成為精英的人」可能會被錯過,」沒能力成為精英的人「可能會由於家庭背景和社會關係被錯選------------而類似中國這樣的國家保持」上升通道「的順暢對國家穩定非常重要,為此,中國將高等學府普遍教育化是不得已而為之的手段


普遍教育好,因為精英從來不需要依靠高等教育來提升自己,呵呵

高等教育在中國將越來越普及,將大部分人教育成功才更迫切,社會才能正常運轉。

至於精英,他們的路可比普羅大眾寬多了


我認為這個問題單獨局限在高等學府是難以來說哪個好哪個更好的,畢竟在接受高等教育之前,已經有了幾十年的中小學基礎教育。如果前十幾年都是大眾教育方式,到了高等學府突然再來對某個被認為有天分的人實施精英教育,其實已經沒用了,他的才能已經很大被埋沒了。所以看這個問題要擴展到教育體系最基本的部分。

中國的義務教育系統很明顯是實施普通大眾教育,強制最優秀的那部分學生降低自己的水平來滿足普通學生。各種搗蛋的學生,各種不服管束的學生,這樣的事每個中小學都太多了。在我的觀點,每個不循規蹈矩的學生,都是有其不同尋常的一面的。可惜老師的水平和教育的資源有限,一個學生能遇到一個好的老師,是這輩子的幸運,比如德魯克在他的回憶錄里寫的自己的兩位啟蒙老師。就說我自己,我從小就是一搞破壞不服管的主,從小學到中學,所有老師對我的態度都是不管束、不過問,只要不影響其他同學。我自有自己的學習方法和節奏,老師那套在我看來實在太慢,等老師解釋問題我已經急死了。但現在回過頭來看,如果哪怕有一個老師給予我指導,能用一種不同於普通學生的方法來教我,我可以更早就有很大進步,更早就能有很多磨練,也不至於要到大學之後才自己摸黑走很多彎路,而且必須承認,自己的性格也有很多發展不完善的地方,這一切都是因為在最需要指導的時候沒人來教。

當然這一切不能把原因歸咎於學校,家庭教育也是一部分。當你說道大眾教育還是精英教育時,這早就從孩子幼兒時就開始了,父母的品格,父母的理念對孩子的教育影響更大。現在太多的家長一味的讓孩子補習這補習拿,又是奧數又是各種琴棋書畫,有多少是以引導的方式讓孩子真正喜歡的,大部分都是強制的所謂的「為孩子好」,這種根本不是精英教育,揠苗助長罷了。在我的觀點,在家長、家庭層面,必須採用精英教育,對孩子的特點因材施教加以引導,這樣才能在將來讓孩子成長為優秀的人才,不是只會考試拿高分的白痴。讓孩子玩,也是一種教育,有多少家長懂這個?當然這對家長的素質要求非常高,人文、性格、知識、經濟條件等等,一樣都不能少。那些指望自己的孩子如何的家長,請你們先審視自己合格了沒有,沒有的話,先改變自己。在《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這本書里,作者最開始就說了自己教育孩子的實例,對家長很有教育意義。

最後再說大學。由於我們的教育體系,我們的家長從最開始就是在強迫學生走普通教育路線的路,那些優秀的孩子,實際上是被基礎教育、被家長扼殺了,有幸父母很有見識的鳳毛麟角可以免除此災。即使這些本來優秀的孩子考入了很好的大學,他們身上的才華其實早已被消磨的差不多了。更不要說中國的大學的功利性是如此之強。北大也許好一些,有些人文氣,如清華等理工科學校,我只看到功利的教授、自私的學生,還談什麼精英教育?

我個人很推崇美國的精英教育,把有天分的學生從最開始基礎教育就拎出來單獨培養,發揮最大的能動性。下面的話也許會聽起來不那麼入耳,人類社會永遠不缺普通的人,人類社會的進步需要在 關鍵時刻有出眾的人物來推動。普通大眾教育也許可以讓一個國家成為世界工廠,但是永遠不可能成為創新工廠。大眾教育應該推行下去,但是絕對需要發展另一條並行的精英教育。但是這些在天朝,也許只是理想。在天朝這樣一個體制大於一切的地方,在天朝這樣一個不容許人有質疑精神的地方,在天朝這樣一個要永遠跟黨走的地方,在天朝這樣一個孫楊奧運冠軍因為交通違法所有媒體、國家隊就能翻出來舊賬以」做人不怎樣「、以文革整人方式來否定天才的地方(曝孫楊曾與假"富二代"女孩網戀被騙兩萬元(全文)),在天朝這樣一個所有的人喜歡圍觀看熱鬧、對人不對事、與人斗其樂無窮的地方,還是大眾教育靠譜一些,愚昧的民眾才能保證社會的穩定。


談到精英教育,我們總會想到常青藤盟校,那些頭頂著精英光環的年輕人大都聰明,有天分,鬥志昂揚。但是在常青藤盟校待了24年的威廉·德雷謝維奇,在他的作品《優秀的綿羊》里看見這些年輕人光環背後的陰影。

他認為盟校的年輕人大都充滿焦慮、膽小怕事,對未來一片茫然,極度缺乏目標感:他們被包裹在一個巨大的特權泡泡里,所有人都在老實巴交地向著同一個方向前進。他們非常擅於解決手頭的問題,卻不知道為什麼要解決這些問題。

表面上我們呼籲「多元化」,但現實就是香草味,只不過挑出了32種不同口味的香草而已。從眾心理讓父母和孩子從小都在追逐同樣的事情,因為別人都這麼做了,所以讓我們感覺到安全。作為父母,沒有人不支持學校以培養有創意的、獨立思考的學生為己任,但是面對白熱化的競爭壓力,父母的眼裡只有名校。

那麼,在大學裡,我們到底該學些什麼?在那樣一段珍貴的時光里,不用為生計發愁的日子裡,我們該了解到什麼?到底什麼是值得追求的?

一、學會思考,認識自我

威廉·德雷謝維奇認為,大學承擔的責任首先是教給學生如何思考。這遠比我們理解的思考深和遠,這裡的思考說的是思辯的習慣,並把習慣用於實際生活。學會思考就是以批判的眼光去審視身邊的任何事物,不自以為是,不妄下結論。

但是學會思考只是開端,最需要思考的是我們本身。

每個人接受大學教育的目的就是自私的。你的使命就是建立自我。-愛德華.泰勒(哥倫比亞大學教授 )

我們所讀的書,聽到的理念,看到的藝術,受過的教育以及感受過的情緒都會成為我們精神世界的一部分,他們會促使我們質疑之前所有的自我認知。教育讓我們成為一個完整的人,又不斷的使我們脫胎換骨,自我療傷。在思考我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之前,先要明白我們是什麼樣的人。不管外界對我們的評價如何,我們要能發現自己,認知自己,明白自己想要的理想和追求。人如果沒有理想,和鹹魚又有什麼分別。

所以我們不能被動的接受教育,被動接受思想,要主動的為自己而想。喬布斯曾經說過要相信現在每一個點遲早都會連接到一起,對未來產生影響。工作也是一樣,有的人總是抱怨公司對待員工不公平,環境太惡劣,領導太苛刻,那麼等待他的永遠是低薪低能力。把工作當做為自己打工,努力做好每件小事,在固有流程中不斷的優化總結,提出更有創意的想法並且能夠實施,那麼你離加薪升職也不遠了。

二、努力成為有意思的人

努力成為有意思的人的前提是,你認為這對你很重要,而且你認識到伴隨你一生的只有你自己。一個人之所以有意思,是因為他大量閱讀,習慣思考,放緩腳步,投入深度對話,並為自己創造一個豐滿的內心世界。

還記得我以前剛畢業從事一線教學的時候,周末的課程一天8小時上課下來加上與家長的溝通,累成狗。一天下班累的不想說話,在等公交車的時候軟綿綿的靠在站牌上,然後看到跟我同樣工作強度的好朋友A,背著個大包,哼著小曲,也在等公交車。我忍不住問她去幹嘛?她說去打乒乓球啊。我訝異這麼累還打乒乓球?她笑道喜歡啊,喜歡就不覺得累。當時就刷新了我對她的看法,有意思。

好朋友B自從搬了新家,為了除甲醛,買了好多綠植。本來很正常的一件事,然後養著養著養成像個花農一樣,研究怎麼配土,施肥,怎麼修剪,哪些植物喜陰。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去陽台看看他的那些花有沒有長出新芽,花開的花色有沒有更深一點,滿臉的專註和滿足感。最近他正研究英文版的園藝天地,努力了解國外房子裡面小庭院植物的布置和養殖,說希望將來有自己的一塊地,種上各種植物,每到周末就去看看地里的植物。聽他娓娓道來的感受中,不禁被他的神情感染,有意思。

任何值得做的事情,是因為事情本身就有意義。 努力去尋找你的熱情,去追求你的熱情。那有的人說到現在我都不知道我對哪些事情感興趣。那麼以下幾個小建議,你可以參考一下:

  • 選擇做一些自發純粹的事情,就如同你小時候那樣;
  • 選擇做一些即使沒有外在獎勵你也會選擇做的事情;
  • 選擇做一些你可以廢寢忘食地專註去做的事情;
  • 做你最喜歡做的事,不是你認為自己喜歡或者應該喜歡的。

因為熱愛,所以投入,你會感受到滿足個人心愿所激發出來的精神力量。我們的精力是有限的,當你追隨熱情時,你也會面臨放棄。可能是放棄你打遊戲的時間,或是放棄你逛街的時間,或是放棄一些無用的社交,但是這是值得的。

事情最終是否得到外界的認可不受你控制,但是,你可以掌握的是事情本身和你對它的熱愛,工作的收穫也是一樣。最終的評判標準只有一個:你是否過上了自己滿意的生活。

三、學會獨處,能夠反思

反思能力是精神生活的關鍵,而獨處則是反思的前提。「獨處像是一個空碗,不要用它來去盛那些虛無縹緲的思緒。」高中時我的學霸姐姐C如是說。學會自己跟自己相處,不要把獨處的時間浪費在沒有意義的事情上面。曾經讀過劉同的一本書《你的孤獨 雖敗猶榮》,我想這裡的榮應該說的是個人的收穫和成長。生命本來就是一場長途旅行,我們通過不斷嘗試,不斷試錯,不斷成長,逐漸才能發現自己最真實的生活方式。

我們都經歷過青春的迷茫,曾經很長一段時間裡,從負隅抵抗,到冷靜旁觀,才明白成長中種種的孤獨感,如今看來都是無形的忘我成長。放下,才能接納;接納,才有新的力量。-劉同

想起蘭蘭姐姐在寬寬4個月的時候讓寬寬一個人躺在沙發上,她在桌旁靜靜的看書,看管了太多家長不停的跟孩子說話,互動,教知識的我忍不住問:「姐姐,你為什麼不跟寬寬說話?"姐姐很淡然:「平時我們也會跟他說話,現在讓他安靜一會,他需要學會自己跟自己玩。」頓時我就被震懾住,一種難以言喻的感覺擊中內心,現在想起來可能是強烈的認同感吧。

獨處時,經常會有各種複雜的情緒湧出來,我們感覺無法改變周邊環境時,我們可以改變自己。我們可以訓練從變化中成長的能力,訓練把時間過的更有效率,讓現在所做的事情擁有未來的意義。

去學會思考認識自我吧,去尋找你的摯愛努力成為有意思的人吧,去學會獨處反思自我吧,在內心深處,你會發現有勇氣和自由來創造屬於自己的道路!


中國高等學府沒有所謂的精英教育和普遍教育之分,因為絕大多數的大學生到了期末了還在預習......所以怎樣教育有區別嗎?


初中和高中都在私立學校,人少,教育質量高,氛圍優越。

本科在國內,就感覺真的是一個熔爐一樣,不斷的被錘鍊,無數次的懷念初中和高中的環境。

精英教育好


教育的方向必然遵循兩方面而發展,一是國家對人才的需求,二是個人對知識的需求。二者缺一不可,而我們要知道精英教育不代表受教者人數少,完全是不同體制下知識層次的不同。中國大學教育的失敗之處不在於普遍教育的方針,而在於市場化衝擊高校而凸顯出弊端。手機打字太累,多的不說了


所謂的「精英教育」其目的,無非也是吃飯,賺錢,確保呆在現有階級不掉落。

這個世界,進入資本主義時代以來,其政治圖景說白了,就是階級壓迫。

在這個圖景面貌的內在,是一套政治經濟的框架——政治建制啊、法律啊、學術方法啊、經濟理論啊(其他這些的背後還有一個老闆,就是有史以來,氤氳東西方,遞嬗遷變的各種宗教、思想、文化、信仰)。

如果你希望你的後代位於統治階層,霸住這個地位,就必須要懂政治建制模型、法律、學術方法、經濟理論,擁有到話語權。也就是俗話說的「知道這個世界是如何運作的」。

當然了,可愛的資產階級認為自己也是有種的,非我階級的孩子沒資格學。


環境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學生自己的選擇


當然是精英教育

天才和普通人怎麼能一樣?


高考的唯一公平在於對精英階層的不公平

如果按照美國的教育制度來實行,每一個大學畢業生都能成為精英,我們這些農村人還有說話的權利么?都在工地搬磚,老老實實出賣勞動力么!

知乎大概也不會這麼熱鬧了


我覺得我們國家不缺精英教育和精英,也不缺普通教育和常人,缺乏的是公民@-@


當然精英教育,天才和普通人怎麼能同等對待。


推薦閱讀:

如何才能把孩子培養成尖子生?
國外的遊戲設計專業都有設置哪些課程?
為什麼要高額補貼外國留學生?
以引體向上作為體質測試項目合理嗎?
如何看待 OECD 2015 年 PISA 測試的結果?

TAG: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