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中國人不願買自主品牌汽車?


傳統上,中國的民族主義者往往指責因為國家改革開放後一直採用與外企合資的方式來發展汽車產業,導致民族品牌無法發展。這確實可能是因素之一。但合資的方
式並不算是壞辦法,一方面本國國民能夠享受到接近零關稅購買外國先進技術生產的汽車,另一方面在本國創造大量就業和稅收,何況也有很多車企比如上汽、廣
汽,在合資的過程中吸收了很多外國先進車企的技術經驗。

不過合資模式就是導致民族汽車品牌發展不好的決定性原因嗎?恐怕未必。起碼還有兩個因素對此影響巨大。


先是國有體制對效率的傷害。汽車業被政府認為是國民支柱行業,所以被牢牢的控制在國有資本下。對民營汽車業的發展有諸多限制。然而但凡對國企有所了解的
人,大概都知道國企內部的腐敗浪費和缺乏競爭和激勵機制有多嚴重,一汽東風這些企業,在政策扶持跟最好的外國車企合作,自己不用搞技術研發,稍微控制下品
質就好,實際上相當於外國車企在中國的壟斷代理商。

一汽歷史這麼久,有這麼多政策傾斜的一家企業,原來自己手上拿著紅旗這種品牌,硬是多少年沒有自主車型上市,有了奔騰以後結果一看還都是豐田技術。這麼多汽車央企,只有上汽和廣汽還比較令人尊重,積累了一些研發技術。但在很多事情上,上海和廣州似乎都是例外,廣州在中國這樣的大環境下能成長出南方報系,在上海政府的影響力遠遠要高於浙江和廣東,但上海的城市管理水平卻能常常讓你產生一種不在中
國的錯覺。這兩地的經驗顯然不能推廣到中國大部分地區。

現在民眾瞧不上民營自主品牌,跟因為長期以來政策影響造成的國企獨大是分不開的。
試想,如果中國汽車業的巨無霸不是坐吃政策優勢的大國企,而是長城、吉利、比亞迪這些富有狼性的民企,自主品牌肯定不至於淪落至此。要知道長城在澳大利亞
有1%的市場佔有率,12年剛進入保加利亞市場就在12月拿到了10.5%的佔有率,而第一位大眾只有10.8%而已。而吉利自由艦也是烏克蘭12月的銷
售冠軍。

另外一個常被忽略的原因是中國龐大的公務車消費。

2012年中國的微車市場份額只有3%。但在收入水平與現在的
中國相仿的80年代末期的韓國和60年代中期的日本,微型車都是市場的絕對主角。實際上,日本和韓國都是到購買力平價計算的人均收入超過15000美元以
後,緊湊型車才成為汽車市場的主力的。而中國現在只有8000美元左右,還差得遠。

在各國汽車發展汽車業的開始,先獲得成功的都往往是本
國生產的廉價小車。英國是mini(當年的奧斯汀mini完全是平民車),德國是甲殼蟲,日本是一批比現在的微車還要小的輕自動車,義大利是菲亞特124
和菲亞特500,韓國是現代小馬和大宇matiz(就是QQ抄的那款)。即便在美國最早流行的福特T型車並不是微車,但售價也很便宜,20年代大規模生產
後,只售300美元,相當於現在的兩萬多人民幣,因此才成為美國汽車普及的主力。究其原因,正是各國汽車產業起步的初期都伴隨著汽車在本國國民間開始普
及,而剛開始民眾往往買不起進口的外國普通轎車,本國車企就通過生產外國先進車企已經不再重點生產、而生產難度也比較低的廉價小車來搶佔了這一空白市場,
同時也積累了品牌認知度。而之後伴隨國民收入提高,本國車企再逐漸提升其產品線,最終再在壟斷本國市場的前提下實現出口。

但反觀中國,汽
車業起步的道路卻大不相同。雖然中國汽車開始普及的時候夏利和QQ曾經是銷售冠軍,但汽車業的起步卻完全不是從國產廉價微車開始的。八九十年代,最早在中
國打開汽車市場的是老三樣,桑塔納捷達富康,其中整個九十年代銷量最大的桑塔納和桑塔納2000,是中型轎車,其他兩個也是緊湊型轎車。可是當時中國國民
收入水平也就跟非洲差不多,怎麼會發展出汽車工業呢?原因是雖然國民普遍貧困,但是體制可以把國民財富集中起來優先給官員買車。這就導致大眾等合資品牌在
中國從90年代起就有不少銷量,從而早在汽車進入普通百姓家庭之前就積累了很高的品牌認知度。等到2000年以後汽車開始普及的時候早已經有大量先發優
勢,國產小車也面臨著在其他國家汽車普及階段不存在的來自於貴幾倍的中級轎車的質量比較。再加上公務車消費使得公路上跑著大量的遠遠超過中國國民支付水平
的中高級轎車和大SUV,使得汽車普及後民眾的胃口被吊高,不再看得上國產廉價小車。在很多地區,人們明明買的起廉價國產小車,卻寧願沒車也不買,跟這個
有很大關係。要是換成60年代的日本,滿大街都是微車,人們對於汽車的期待就是微車這樣的價格和品質,買微車也就不會怎麼丟面子,也不會買了以後各種不滿
意。

所以說要發展民族汽車工業,不應該總想著去限制外國品牌,而應該是為本國民族車企提供一個健康的發展環境。靠保護雖然能夠提高市場份
額,但實際競爭力只會進一步降低。政府如果真的有民族責任心,就應該去除政策限制,使市場更有效率的發展,民族車企才能增強實際競爭力,從而在中國乃至世
界獲得成功。公務車造成的消費慣性已經不可改變,但也許現在是時候也讓當官的來做一做民營車企造的國產車,也能提升下國產車的品牌認知度和檔次預期。而汽
車行業對民營企業的限制雖然已經丟掉了一些,是否也能再丟掉一些。如果有健康的環境和制度,我絕對相信中國人在創造力和認真程度上不比任何民族差


問題不成立

上汽 SVW SGM

一汽 FVW Audi

華晨 BMW

哪個不是大賣?


當自主品牌的質量上來了,向家電自主稱霸市場的時代自然會來臨的!

年收入,按國際習慣購車不超過年收入0.5……1倍,只有國產車適合了!

記住,

車不是你爹,車是你去用的,車是為了服務的。

很多突悠買合資車,有點蠢而且不靠譜!例如突悠去買二手車,有點神經!!!!

當自主品牌的質量上來了,向家電自主稱霸市場的時代自然會來臨的!

獨立思考不盲從,請支持國產奇瑞艾瑞澤新車型或者比亞迪系列,其他國產暫時不建議考慮!因為小毛病和故障率不是隨便那個解決得好點的.....

正確的消費觀念是:買菜車使用便捷順利,耗油保養費用少,半路不能拋錨,很少維修且配件更換便宜,

奇瑞突然就進步到日系水準,是學觀致推行正向研發的流程開始發威了。借鑒賓士流程,而比亞迪品質也是很不錯的!

以下是14年11月汽車之家聯合調查機構做到消費者車主調查:

奇瑞艾瑞澤、瑞虎都是同日系水準,比亞迪也達到合資平均水準......

下圖可以說明:奇瑞比亞迪開始碾壓通用大眾福特鈴木了!!!!!

這個是中國汽車工業奮鬥60多年第一次出現的奇蹟!!!!!!

下面來個車質網14年12月發表的可靠性報告,jdp收錢造假很嚴重,對排名靠前大眾寶馬通用可以直接無視,對後面的可以半信半疑態度即可。比亞迪這樣的買菜車也不錯!

發佈於 22:31

**************************************************************************************************************

2016.1.29補充大數據支持國產品牌大幅度發展趕超觀點

而且奇瑞比亞迪與其他自主品牌差距加大,

比亞迪開始領先半步了 呵呵

垂直整合對質量的推進是效率最高的


買個五萬的質量湊合的國車,和買個八萬質量還不錯的合資車,還有面兒,你會怎麼選。不少女朋友還是覺得坐在Polo里,比坐在QQ里舒服點吧。爸媽總是希望跟別人介紹你的車時候說「現在開的是個破大眾」吧!自己如果開的夏利,都不好意思和開牛車的朋友打招呼……當然有人無所謂的開著愛國車,但是大眾的答案已經在銷量上了。


首先看廠商:

除了 吉利、奇瑞、比亞迪,你可能想不起來更多了

其次看做工:

吉利現在算這裡面最ok的(整車生產多進口設備,自主發動機經國內賽事檢驗,整體都不輸於合資)

比亞迪曾經因為追求產量而輕了質量,當然2013年有所提升

奇瑞給大眾的感覺好像一直還在那個水平線上,畢竟銷量最大的還是QQ3

最後是質量:

曾經賣得最好的國產車就是比亞迪F3,結果質量問題曝光嚴重,比亞迪被整體看低

吉利的帝豪EC7應該也是國產車裡面的佼佼者,質量還是比較可靠的(同學有一輛)

奇瑞之前的老車型,年頭長了開起來會感覺有點"散"(如朋友家老爺子開著巨早的A5),A3投入了那麼多確「只爭眼球,未得市場」,不過我想現在肯定也進步多了

最後最後,最關鍵的,也許就是中國人好面子的問題了……


中國人都看不起自己人 還會看得起自己的產品么?所以才會有買不起合資/ 進口車的人才會買國產車的現狀 說國產車質量 不好的 自己對比下同價位的國產和合資車什麼配置和質量

通用賽歐 豐田威馳 本田鋒范那樣的品質跟同價位國產車相比差不少吧

桑塔納作為三十年前的產品 在生命周期已經到了盡頭仍然有每個月2W的銷量 難道他比EC7 速銳 質量好 配置高? 肯定不是吧

當面夸人好 背後捅刀子的事情 國人沒少干吧

天天喊著支持國貨 自己偷偷買了外國車的 也諸如此類


一個產品打上國籍的名號,我覺得是對產品的侮辱

購買產品可以從質量,性價比,科技,使用體驗,環保等方面來考慮,什麼時候國籍也歸納到考慮的範圍內了?

實力,是企業奮鬥的動力和原則,一個好產品就是需要各方面優秀,競爭卓越,社會才會發展

這關國籍什麼事啊? 可怕的邏輯。


年輕一點的可能沒經歷過質量超爛的國貨時代,50多歲肯定經歷過,這些人從此對國產品牌持質疑態度,認為什麼都是進口的好。並不是這些人崇洋媚外,而是為了自保而已,他們並不十分富裕,賺的也是辛苦錢,吃了國貨的虧,漲了經驗教訓,從此不在信任國貨。 罪魁禍首是國產品牌裡面的害群之馬和監管不利只為企業不為百姓的有關部門。


因為大部分人還停留在「靠車撐面子」的階段。

然並卵。

你人挫,開啥都一樣。總書記開個麵包,也比你開個幻影強。關鍵是人,而不是車。


不是質量不好的問題,而且中國人愛面子喜歡國際大品牌。汽車製造業當務之急還是要走出國門,要經得起國際市場考驗。當年的聯想電腦就是好例子,現在拿聯想電腦出去,自我感覺絕對不比戴爾三星的差。


我覺得有一點很重要的原因,現在用車成本太高了,各種稅各種費,油錢高速費停車費,再加上宰人的維修保養,坑爹的限號,特別在大城市裡,這種附加的費用太高了,自然抬高了對車本身價格的預期,對品牌和質量更加註重,要更好開,要用更長時間,要更有品牌效應,要更有面兒。這樣一來以便宜為優勢的自主品牌當然就敗了嘛。

另外覺得現在自主品牌的策略就不大對頭,那型號多的繁雜的要死,本來就沒有口碑,這樣不是更沒法積累口碑了么,合資品牌就那麼幾款主打車,一說都是第十幾代車型了,你一個誰都沒見過的車型,怎麼比啊?光漂亮管蛋用,消費者怎麼想?遍地開花,賣一個算一個,坑一個是一個?


等車無聊中,隨便說點。

上周出差,回程打的和別人拼車。車后座兩個不同公司的汽車配件供應商,討論國產車和合資車的優劣,中間提到一點,合資廠比如大眾和通用有很多檢測項目,國產奇瑞長城什麼的根本就不會有。

是的,汽車是一個很大的工業體系。不要認為材料用的好就好了,這麼說的人大概不懂整合/集成的重要性。而這些恰恰是合資廠積累了幾十年的經驗和優勢,自主品牌還有很多需要追趕的路。

以前看到奇瑞的廣告,什麼十萬公里測試什麼的,我就在想,這玩意在合資廠是每款車都必須做的,有什麼好拿出來吹的。後來還看到艾瑞澤是第一款正向研發的車子,我懂了。

吉利這種應該可以和沃爾沃學到很多東西,比亞迪的電池不知道有沒有彎道超車的可能,過幾年慢慢看吧。


有個哥們在國產汽車廠,每次聊天都給我們灌輸買車一定不能買國產。他剛畢業在生產線做了三個月焊工,整個生產線就不說有多落後了,有的人焊出來的底盤,都能散架,然後重新焊。他後來進入研發部,整天出差測試新車,總是莫名其妙出問題。參加車展,感慨都造這麼多車了,竟然別家車裡面裝的什麼設備都沒接觸過。以上是前兩年大家一塊吹牛他說的東西。另外他的同學也在其他國產汽車廠,說基本上都是這種情況。再強調一下,這個是前兩年他說的,不知道現在情況有沒有好轉。


無聊,點點題。註:以下觀點,純屬個人見解。

我把所有的評論從頭到尾都看了,以上觀點我就不論述了,講講自己的看法。

第一點:

汽車史,從文藝復興發明蒸汽機開始,其它國家就開始研究怎麼用來代步。於是各種代步工具開始出現,這其中的經驗不得不說是寶貴的。而以中國的創造力不是不能趕上,但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我們缺掉了十年。這十年能讓我們丟掉不少東西,最重要的即是經驗。畢竟人家是上百年的製造、研發、設計的積累,我們才剛剛開始。

第二點:

註:以下觀點,純屬個人見解。

自認為,除了政策原因外,還是所謂的集團主席,或者各個企業掌權的人,太過於商業化。只想能不要麻煩的就不要麻煩,能省錢的就省錢,怎麼方便賺錢怎麼做。比如:一個民間發明這麼多國家,一個小小的自主發動機會弄不出來?只因為這要投資,投資就需要錢,而投資有風險,一旦投資沒有回報不就白投了,一猶豫,就不研發了。進口吧,省時又省力,還不用擔風險。

第三點:

國企也好,民企也好。給我的感覺就是賺錢比什麼都重要。泱泱大國,什麼資源都不缺。為何出來的產品總是差強人意?不是資源少,也不是人才稀缺。還是把投資的回報看的太重。試問,世界頂尖汽車賽的參賽產商為何不能看見中國?他們又去那了?那些能參賽的產商和國企有什麼不同?如果能拿自己的利益的一部分,來投資研究,情況會怎麼樣?

總之,中國的汽車要想在中國乃至世界的汽車大蛋糕上分一杯羹,至少眼下的商業模式是不可能的。


沒有自主品牌汽車競爭,合資車會是現在的價格嗎?想想八、九十年代德國淘汱的桑塔納車型在國內賣多少錢,那時一套房產才多少錢,出了現在難以想像的價格,然後拚命誇質量好,真有那麼好?看看南美,看看巴西,前幾年國內賣五萬多的車出口過去能賣十五萬,就這樣還被當地人誇厚道,因為那邊沒有自主汽車工業,只能挨宰。


水啊


我想買紅旗

不得不匿了


賣得最好的車是五菱榮光;

賣得最好的SUV是H6。

對問題的前提有保留。


1,口碑不好,小毛病多。

2,牌子,車是開出去的,就跟衣服一樣。除了功能還要考慮樣子、牌子。

不過都在改變~ 你看最近國產車越來越多了


說的好像自主品牌做出多少讓人眼前一亮的產品了一樣

沒有足夠優秀的產品,就別怪別人不支持。

消費者是會用錢投票的


推薦閱讀:

銳界/漢蘭達/冠道/樓蘭/X1/CDX/NX200/傲虎,35萬左右落地SUV怎麼選?
2017款邁騰與2017款雪鐵龍C6選哪個?為什麼?
想買車。福克斯 rs 怎麼樣?
豐田威馳,本田鋒范,帝豪GL,艾瑞澤5怎麼選?
裸車15萬左右,馬3Axela/雷凌/菲翔等一眾緊湊型車求推薦?

TAG:汽車行業 | 汽車選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