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一些在校成績優異的人,畢業後反而不如以往成績一般或很差的人?

學習不好的人在社會上反而混得比學習好的人好,貌似挺普遍的一個現象。


作為學霸家族的學渣,從一直被無視,到現在家族裡也算說話有些分量。

實在忍不住要說一下個人看法。

  • 能力具有非常複雜的多樣性。

人的能力少說也可以細分為數十個小類。

GPA是一種對學習能力的考評方式,對於不同的小類能力它有自己的權重。

但工作之後,工作和生活對能力的考評採用的是另外一套權重。

學校里,學渣全面弱於學霸的現象是學校價值體系單一帶來的錯覺。

能進一個學校的,群體之間不會有極端的能力差異,無非升級了不同的方向。

  • GPA為代表的學習能力只是廣義學習能力的一部分。

工作後學習與學校學習,最大的區別在於guidance不存在了。

學校學習,一切知識都已經被前人按最優的結構排列好了,要做的就是快速吸收理解。

即使在博士階段,一般也是有導師做指引,始終能在一個框架內學習。

但工作後,一切學習都是以業務驅動為需求,業務驅動是非常零碎且易變的。

這些碎片化的知識儲備,需要自己建立架構將它們統一起來。

這與學校階段在現成架構下學習,側重點已經有了很大不同。

  • 有一個好GPA最大的作用是順利通過初步篩選,但通過篩選不止好GPA一條路。

現實中,應聘者嚴重供過於求時必然存在的一刀切,使得好的GPA確實非常非常非常重要

不過總會有刀下留人的神奇大牛存在,有時則是學渣們曲線救國繞過這個門檻。

但即使不止一條路,有好的GPA也是最省事的,能刷多高就要刷多高

  • 能力之外的資本等於零。

你們要知道,美國的伯南克,他比你們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我和他談笑風生。

  • 風口之上,豬也飛天。

前面四條都是討論同樣外部環境下,個人成就偏離的可能性。

但和這一條比起來,一切都是浮雲。道理就不多講了,雷布斯的故事近在眼前。

只是想說,假如不小心走上了逆風的方向,必要的時候得有壯士斷腕的勇氣。

當初幾位PhD鬱郁不得意的同學相聚一起,商討轉專業的事項,一致認為信息化大勢所趨。

然最終果斷轉投信息化大潮的不過三人,時至如今,相差遠矣。

  • 學習階段唯GPA論和工作後唯成就論,都是評價體系單一且短視的表現。

張益唐在餐館打工的時候,一定是GPA高而低成就的代表。

等孿生素數猜想這塊成就得到承認,一切又都不一樣了。

Jan Koum領取救濟的時候,投facebook被拒的時候,估計評價也不比張益唐好哪兒去。

這和學校時期GPA低所以畢業後成就應該低於GPA高者的定勢思維沒任何區別。

人生是一場長跑,本無需和人比較,只是總有人急於用簡單的標準去分個高下。

  • 沒有人可以拒絕天命。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In a perfect world, a hard worker will be better off. However, life is more like a random walk. Sometimes, if not always, luck matters more.

非常喜歡這段話,引用自知乎 @Rob W

都是美國待過,我咋寫不出來這麼好的句子。。。。。。

----------------------------------------------------------------------------------------------

一晃就啰啰嗦嗦寫了這麼多,唉。

還有一些七七八八的想法,但和主題無關,就算了。


同意陳然。很久以前(出處已不可考)看過一篇文章,專門研究這種說法的。結果統計表明,那些成績越好的學生往往獲得更多、更大的成功,所謂「年級第一工作平平」只是大家的意淫或只存在於個別人身上並因其巨大的反差被人「津津樂道」聊以自慰罷了。所以第一,這並不是一個普遍現象,懂得如何充分利用自己的時間獲得高GPA、高獎學金、高榮譽的人,同樣懂得利用環境獲得各種成功,擁有「第一」的,也並不像個別人一樣擁有太大壓力,反而是因為他們擁有更好的資源,比如家庭教育,也將繼續擁有更多。當然了,如果認為創業掙錢是最大的成功,那麼這些不願守規則的人大多不是學習最好的人,我們不應該拿一個群體的最差與另一個群體的最優去比(例如,成績好,出來做研究,大多在中上等,成績中,出來踏踏實實,各種分布都有,成績差,有多少是因為思想獨立而不是「連學習這麼簡單的事情都做不好」?他們之中出了若干企業老闆,能填補更多人城市最低工資的差距么?)。第二,還有一篇文章,說了很多人辛苦的極限到什麼地步,我們所有人都說相比之下我們太慵懶了。所以,與其以為這是一種普遍現象,不如奮鬥吧!即使是那些工作平平但成績好的人,也至少有他的學問可鑽!


首先針對chenqin回答中給出的一份PPT,給一下我的看法。

chenqin答案中: 「GPA和工資相關性顯著為負」,指的就是上圖左半部分,但這個圖中的數據是月工資的平均數,得不出之GPA和工資之間相關性的關係。我不知道chenqin是不是知道數據處理者是具體怎麼處理數據的,可能他有更詳細的信息來源,但光靠這個圖得不出負相關性這個結論。

是否存在隱含參數?比如PPT中43頁提到,女性平均工資比男性平均工資低400,遠高於GPA參數導致的250工資差。

那麼如下情況會不會發生呢,比如High GPA部分的大部分是女性,Low GPA里大部分是男性?

雖然總體來看或許是GPA和Wage負相關,但若將數據按照性別分類,說不定GPA和Wage在男性分組和女性分組中就都是正相關的了。這裡感謝@chenqin在留言及答案中給的一個「「中國大學生學習與發展」調研報告」的網頁:http://edu.gmw.cn/2012-06/19/content_4377105_6.htm,其中第六頁的第一段中明確提到了:

對於社會弱勢群體而言,教育仍然是「實現平等與發展目標」的重要、可信賴的工具。例如,不論在何種類型院校中學習,女生的GPA(平均學分績點)都顯著高於男生;

也就是說,該假設的確成立了,High GPA中很多是女生,Low GPA很多是男生,這也說明了為什麼會有那張Low GPA比High GPA平均工資多的柱狀圖。

所以,首先,從那份報告中無法得出GPA與畢業收入負相關,第二,即使負相關,那很可能只是性別差異造成的數據誤讀。我們該反思的並非中國教育的奇葩,而是當下中國社會,為什麼女性工資普遍比男性低那麼多?這個是另一個大議題。

--------------------------------------------------------------------------------------

那麼,上述統計數據推不出「GPA越高,工資越低」,怎麼來解釋 「學習不好的人在社會上反而混得比學習好的人好,貌似挺普遍的一個現象」 呢?(有人說成功的定義很多,這裡不談,因為題主的重點是似乎在金錢上。)

假設世界上一共100個人,學習好的20人,學習不好的80人(一般我們也確實這麼分吧),那麼在20人中有10個人成功了,成功率50%,學習不好的80人中有20個人成功了,成功率25%。我們看到30個成功人士,其中10個讀書好的,20個讀書不好的。於是就出現了提問中的現象。綜上,學習好的人成功率高不等於學習好的人群中成功總人數多,基數本身就不一樣。

如果題主是想問個例,那麼任何理由都有可能,比如:成功有家庭背景關係;學習能力只代表單打獨鬥能力而成功要合作(弱問一句...大學裡不是有需要做team project的課嗎?).....

如果題主是問說普遍現象,並覺得學習能力和成功能力有直接的負關係,那麼這可能只是個數字上的錯覺。


不同的評價體系,很正常。


這個問題中支持率最高的幾個回答都認為,lz的問題不是一個普遍現象。但事實可能更加複雜。

http://iis-db.stanford.edu/evnts/6930/Hongbin_Li_Stanford_talk_1.pdf

請從pdf的37頁讀至41頁,你可以發現,Low GPA的工資水平,竟然高於High GPA那麼多。當然,收入高不能完全代表lz問題中的「混得好」,但說他是最關鍵變數也不過分。

這個數據是清華大學數據中心收集的,覆蓋100個高等院校,並在2010至2011年進行了兩次調查,我相信這個數據的客觀性和代表性。

去年年底,李宏彬在Stanford做了一場報告,提到了這個數據,也就是以上pdf。這只是一個初步報告,我記得高低GPA都是在每個學校內劃分的(誰聽了那場講座請幫忙確認),因此控制住了學校質量和打分鬆緊的相關性(越好的學校可能打分越嚴格,會造成GPA低與收入高的現象),但沒有控制分學科的打分鬆緊和平均工資,也許會造成一定的問題。

但無論他對數據的初步處理到了什麼程度,這仍然是很驚人的現象,在一個學校中,GPA更低的那批人竟然收入更高!經濟學研究中,特別是勞動經濟學研究領域內,拿GPA做能力的代理變數來研究收入的研究不少見,正相關,很正常;相關性很弱,也好解釋;但相關性顯著為負,只好瞠目結舌了,感慨中國教育奇蹟多呀。

===============================

2012年9月24日更新

看到有答案質疑數據來源,可以參考這個網頁 http://edu.gmw.cn/2012-06/19/content_4377105.htm

造成反例的特殊情況是的確存在的,但這不是關鍵。關鍵在於:這個現象僅在中國出現,可謂獨一無二。這時任何特殊反例的效果都會減弱,因為需要證明這些特殊反例,包括成績好的都去做研究了,或者女生成績顯著高於男生等,在別的國家不存在,否則必定會出現和中國一樣的例子。


看到數據處理,發現情況的確複雜。我覺得可以替自己和幾位朋友做個現身說法供大家分析。我們的成績都不錯,可能都不算成功。

一好友,中文系,現在法國學習人文,信教,專事人文研究。我對其評價是超凡脫俗。

一好友,新聞系,後進入媒體,目前為止都不做社會新聞和娛樂新聞,專門寫文化報道。

另有兩位熟人。一位北大哲學後轉法國高師哲學,另一位交大電信後轉高師語言學。兩位和很多留法學生一樣,蝸居在一個小房間里,都在專心學術。

認識一人,中文系,彈得一手好古箏。畢業後放棄所有優厚工作,在蘇州某小學教書。

同學數理的朋友若干,成績最好的幾位多在研究領域,而其他很多同學都已轉投金融。

老婆學生化,成績優異,決然放棄已經熟悉的課題,轉物理領域,從頭學習。

本人目前也在研究領域。家人常問何時得以安定,答曰正是年輕闖蕩時。親戚常問是否有房,答曰四海為家。

無房無車,無三年以上固定住所,收入低。這興許就是失敗吧。但過得很愜意。


受邀題。

首先,這不一定是個普遍的現象。

然後,混得好的定義是賺更多的錢、獲得更高的社會地位還是取得更好的學術成就?不同的評價系統是不一樣的,不能一概而論。

最後,我們在學校的時候,其實老師常說,學習中等的同學可能以後比學習好的同學有更好的發展前途。這是一個歷史現象,其本質並不是學習高低,而是能力差異。但我們不能說所有學習成績好的能力一定差,但確實有差的。


學習只是一個方面。

而成功包含的要素要遠多於成績。

在學校,作業按時做、上課按時去、聽老師話、論文多寫字、考試認真準備基本就能弄個高分。但成功沒那麼簡單吧~


我覺得這道題的問法非常嚴謹,各位沒有注意到「一些」嗎?也就是個個別現象啊,個別現象是什麼呢?可以是小概率事件啊,小概率事件之所以會發生是因為什麼呢?大樣本空間啊。


人是群居動物,你成功程度不取決於你「個體力量」,取決於「你能支配的力量」,學校成績往往反映的是「單個個體的力量」。

好些人單打獨鬥很強,但不能搭建一個龐大系統。


2017/06/30 更新

這條回答兩年前寫的,還是我的第一個回答。當時應該是考研結果剛出來的時候。當時就是抖了個機靈,沒想到居然讓我收到了兩位數的贊,誠惶誠恐,現在補充一下(繼續抖機靈)繼續完善這個回答。

經濟、政治、金融、互聯網,這些行當里你看到哪個混得好的不是學霸?所以,世界是學霸們的,今天是學霸們的,明天還是學霸們的,少年們,當學霸

這次更新只是對上次回答的細化,主旨不變,只可惜我到現在對這點的認識才深刻了些,更新的目的不在於獲得更多的贊【但你也不能看了這個就不給我點贊吧,如果你這麼想的話就當沒看見這部分繼續點贊】,而是希望如果還有剛畢業的高中生看了這個問題能有所驚醒。當然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也許我怎麼回答都沒用,這個地球還是會自西向東轉,學渣們依然沉淪骨堆,學霸們觥籌交錯。我大學班主任曾經每學期堅持給我們一次談話,很有意思,就說他希望能給大家帶來點些微的影響,有那麼些不一樣目的就答到了,我心同此。

發現大家的回答,貌似基本一個意思。

反對一下@chenqin(你給的鏈接貌似失效了)的回答。他提到了一個李宏斌的演講,給的鏈接貌似過期了,我去李洪斌的個人主頁翻到了他2016年的一篇文章《Access to Elite Education, Wage Premium, and Social Mobility: The Truth and Illusion of Chinaamp;amp;amp;amp;amp;amp;#x27;s Colledge Entrance Exam》 ,哈哈,感覺,完全不支持chenqin的觀點啊。

廢話少說,貼圖:

圖1a 1b簡而言之就是有個好爹然後當學霸拿高薪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巔峰,

圖2a 2b簡而言之就是學霸們一直拿高薪。越往後越拉開距離

哈哈圖2b縱坐標標錯了,嗯,我還以為我截錯了,舍友說他們專業的文章沒意思,哈哈有道理。

圖3a 3b是數據樣本的分布,也就是高考成績。

拿來支持本回答主要看兩條線的距離,嗯,注意紅點灰點,紅點重本線上20分,灰點重本線下20分,可以看出學霸們薪水一直都碾壓學渣。

  • 圖1a 子女薪水與父母薪水相關性

  • 圖1b 成為top20%與父母收入相關性

  • 圖2a 一二份工作工資比例

  • 第二、三份工作工資比例

  • 圖3a 重本線上和線下的分布

  • 圖3b 20分點權重分布

---2015/04/09-----------------------------------------------------------------------------------------------------------------------

我只知道,我小學同學成績好的上了初中,不好的出去打工,我初中同學成績好的去了重點高中,不好的去了高職,我高中同學成績好的去了重本,不好的去了專科,我大學同學成績好的去了美帝,不好的考研如我……題主,你怎麼看


普遍嗎?我估計沒人真正計算過,只是刻意突出了學習不好的事業更好的一些人,然後就得出了一個未經調查的結論。學習好事業好的人的例子也有很多很多。

簡單說,人有很多種能力,學習是一方面能力。學習好壞和事業好壞沒有絕對的充要關係。


先定義一下混得好吧,也許差的覺得他比好的混得好,好的覺得他比差的混得好,因為每個人追求的生活和價值不一樣。

如果提到的好是賺錢多,那我覺得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可是我還是喜歡更有知識有修養的人,雖然有些彎路子掙了更多錢,但是活得很沒自尊


學習好只是一個方面,畢業後的能力不只是學習,還有別的好多方面


如果成績優異的學生占所有學生比例的十分之一。那麼成績一般或者成績差的學生就佔了十分之九。

如果一個人的成功跟成績沒有一丁點關係,那麼毫無疑問,十分之九的人中成功的人更多。

如果一個人的成功跟成績有一點點關係,在校的成績佔了一定權重,那麼成績優異的人中有更大比例的人獲得成功,而成績一般或者成績差的人中有稍低比例的人獲得成功。

但是,畢竟成績優異的人只是少數,所以產生成功的人也是少數中的一部分。而依靠「人數的優勢」,成績一般跟成績差的同學產生了更多的成功人士。

我們揪住個別在校優等生的落魄職業生涯來對比吊車尾的逆襲,這僅僅是個例的對比。沒讀懂概率跟數量在其中發揮的作用。


學校和社會的競爭機制不一樣,所需要的特長自然也不一樣。很多時候,勝負是遊戲規則決定的,你讓姚明去踢足球,他也不見得能贏是吧。


這是我最近的出來的結論,總覺得可以適用在這個問題上!

我覺得吧,在學校成績好的人,他的近期很中期目標肯定就是GPA。

而壓力也源於GPA,在種種繁忙和被標籤好的目標讓他忘了以後人生的走向和自己的興趣。

當然也有些是牛逼的人那種就不多說了,興趣學習兩不誤,而且還對自己的人生規劃很清晰。

在學校裡面那些成績不好的人,總歸在某天意識到自己的弱處,就是成績不好,慢慢的他開始發現他的壓力源於生活。

在這種壓力之下他可能就會對自己未來看得更重要,分析好自己的未來想要走哪條路,然後再針對性的去實施,其實成功率會比只知道學習而對未來盲目的人要高很多。


嘗試的說一個。

如果說高GPA意味著專業化很強,而低GPA意味著比較多面手的話。

其實可以套用我最近看的一獵鹿博弈模型來看。

「獵鹿博弈」源自啟蒙思想家盧梭的著作《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中的一個故事。古代的一個村莊有兩個獵人。當地的獵物主要有兩種:鹿和兔子。如果一個獵人單兵作戰,一天最多只能打到4隻兔子。只有兩個獵人一起去才能獵獲一隻鹿。從填飽肚子的角度來說,4隻兔子能保證一個人4天不挨餓,而1隻鹿卻能使兩個人吃上10天。這樣,兩個人的行為決策就可以形成兩個博弈結局:分別打兔子,每人得4;合作,每人得10。

這個模型說明,在專業性很強的人互補合作的條件下,會使得其獲得的收益要大於單幹的人的收益,拿到這個案例里也就是說,按道理來講,專業化強的人在合作的條件下是要比單幹的人的所獲得的收益大,但事實是相反的,這也是為什麼當結果出現相反的條件下時人們會有那麼大的詫異。

但這裡其實是有條件的,因為當專業化強的人在聯繫到一起的時候收益是10,但是一旦聯繫不到一起,那麼收益就成為了0,如果說某一個行業中某一專業化的人才供不應求的前提下,也就說合作的成本比較低,相對機率就比較高,那麼這樣人的收入應該是很高的,但是如果說某一專業供求關係不是那麼的緊張,那麼尋找合作的成本就很高,相對機率就比較低,所以這樣人專業化越強的人,實際上在初期的獲得合作的可能性越低,有可能逐漸的向多面手靠攏,以達到一種均衡的狀態。

不過還應該考慮的是,合作機會(機率)很有可能大部分掌握在公司手裡的,另外由於我國人才並不是那麼的流通,很多時候是被戶口栓在了土地上的,工會也不大有真正的實力,從而使得公司可以以穩定和低工資與普通勞動者進行產品收益上的博弈。這裡有個猜測是不知國企是否是這樣的?


成績太優異的人太過於專業或者說過於執著,想問題時有時反而把問題想得過於複雜。而成績一般的人或者說很差的人通常會情商高些或者說想問題通達些。另外,成績優秀者有時做學問只是為了做學問,他們走過的地方較少,經歷的事情較單一,思路較窄,而成績一般的人經歷的事情多,思路寬,反而能做自己喜歡與有特長的事情,從而做出獨特的貢獻來。


推薦閱讀:

第一次上大學為什麼沒有讓家長送你?
通信工程要不要轉cs?
大學逃課應不應該?
怎麼樣成為一名985院校老師?

TAG:教育 | 職業發展 | 大學生 | 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