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無我」是怎樣一種境界?

佛學中云:「如來藏無眼耳鼻舌身意」,最後一個意是指意識,即然沒有意識,也就是感覺不到自己的存在,那不是就等於不存在或沒了么


無我不是一種境界,而是一種事實。

你六根對應六塵產生六識的時候,紛繁錯亂的時候是無我的。

當你心不去攀緣六塵,落入有分的時候,也是無我的。

心不去攀緣六塵,不代表你做到了「無我」,因為無我是客觀事實,無論你心是散亂還是落入有分,都是無我的。

聖人做的,是證到無我,而非達到一個叫「無我」的境界。

什麼是證?就是事實本來如此,徹底認清了這個事實。不是創造出一個特殊的境界來叫做「無我」。

凡夫也是無我的,畜生,餓鬼,地獄眾生都是無我的。都是五蘊的組合而已,並不是只有聖人才是無我的。

要做的是認清這個事實,如此而已,也僅此而已。

具體的步驟無外乎戒定慧三步,所謂的慧,就是洞察事實的能力,而非創造某種玄異境界的能力。禪定是工具,為了幫助你有力量去觀,僅此而已。


無我並非什麼境界,而是揭露了一個真相而已。

唯物論說意識是物質大腦的產物。

而佛教關於自我這個概念的認識頗有些類似唯物論,不同的不過是佛教並不認為只有物質才是自我意識產生的原因,佛教概括的把我們的自我意識認作是諸大因緣和合的產物。

我在這個問題里做過關於自我的回答http://www.zhihu.com/question/20032626

遠處有一條瀑布,你離得越遠,就覺得這條瀑布的形狀越固定,變化越少。

你慢慢的走近這條瀑布,慢慢的你就能聽到轟隆隆的聲音,看到瀑布的流動。

及至你走到跟前,更是會發現這白白的瀑布其實是由無數奔騰飛濺的水滴形成。

這瀑布,便是我。

而這飛濺的水滴,便是我的各種組成部分。

遠看,你覺得瀑布的形狀是固定不變的;這便可以類比為平常我們總是自覺我是連續穩定的。

近看,才發現瀑布其實時時刻刻在變;當我們返觀自身的時候也可以發現我其實只是有諸多時時刻刻在變化的組成部分營造出的一個貌似不變的自主的假象。

從佛教說,大體如此。

以上就是佛教一般解釋自我意識時候常用的瀑布喻。佛教並沒有否認你現在的自我意識的存在,佛教只是說我們現在的這種自我意識不過是各種因素互相作用所產生的一個結果,並非是某種獨立自主的亦或是永恆不滅的存在。

佛教否定的只是這個自我意識並不是某種不變的不滅的存在,並不是某種真我,不會從這個皮囊鑽出而鑽進另一個皮囊。

佛教進一步說,即便是此刻和下一刻,兩個時間點的自我意識也是不同的。也就是說兩個時間點從本質上來說是兩個,不過這兩個是連續的而相似的。

無我這個問題用語言就能分析,不過,禪定會是獲得無我直觀認識的必然途徑。


以前想不開、放不下的事,如果懂了「無我」,就容易想開了。

以前憤怒的人或事,懂「無我」,就能不生氣了。

以前彎不下的腰、低不下的頭,懂了「無我」,就能謙虛了。

以前看不慣的人,懂了「無我」,就理解尊重了。

以前覺得自己很高大,懂了「無我」,就知道感恩了。

目犍連前世種過惡因,最後一輩子,雖然證了阿羅漢果,但還是沒有躲過惡報,被外道用石頭打了,粉碎性骨折。但他懂「無我」,所以內心不會因為這樣的遭遇而有些許難過,如同看著給孤獨園的樹木被人砍了一刀,花開花落,不過如是。

懂「無我」,不會讓你不能正常生活。懂了空性的佛,一樣可以正常地跟阿難說話,一樣符合世界規律地生活,吃飯睡覺、說話辦事。但區別是,就會消除內心對外在事物實際存在的執取,變得更加洒脫。

孩子跟父親在海邊玩,孩子用沙子壘起了一座城堡,有城門、有宮殿,很大很漂亮。但是時間久了,沙子里的水分開始蒸發,沙子就散下來了,城堡的房頂往下掉。

孩子很驚恐、很難過地告訴爸爸,「房子要倒了」。

爸爸心疼孩子,順著孩子的話,也可以說,「是的,房子要倒了,我們修補一下吧」。

但其實,父親心裡很清楚,「無我」。

懂了「無我」,應該就不太會因為知乎上的「贊」而興奮,不會因為評論區的「黑」而太難過。


北京到拉薩有3600公里,在從北京開車去往拉薩的過程中,都可以稱作是「旅途」。

「無我」的意義和「旅途」可以看作是同樣的解讀,你每去除一分的自我,就會證得一分的無我。

當你去除了所有的自我,就會體驗到無我的境界,同時也會達到涅槃、解脫。

在體驗無我的過程中,有很多的階段。每去除一部分自我,就會享受一部分的快樂,發自內心的愉悅。但是很快,自我的煩惱會再度從內心底層浮現出來,痛苦會再次來臨,當痛苦再次去除,愉悅感就會再次浮現。

就如你開車從北京到西藏,你開出一百公里後,看到了新的風景,然後你體會到了喜悅、開心,但很快,就不耐煩,就開往下一站,然後就會收穫到新的快樂。

證得「無我」後體驗到的快樂,超越了世間所體驗到的所有的快樂,就世間體驗的所有的快樂的綜合體,而且不具備副作用。就拿愛情來說,我們在戀愛後會感覺到甜蜜,睡覺都想笑,但是在得不到對方的回應時,就會焦躁不安,煩躁難耐。

「無我」的快樂,擁有一切快樂的本質,但是並不會像世間的快樂一樣,在快樂的同時還為你帶來煩惱。

「無我」是一種怎樣的體驗呢?

當以前我在食堂排隊打飯,有人插隊時,我會煩惱;當被別人踩到,而對方不知時,我會暗自誹謗。

當在當下證的「無我」時,我心中被滿滿的愛意和善意所充斥,對於插隊或碰到我的那些人,我都滿懷著善意:他們一定是因為某些原因才沒有注意到這些細節,而不管是什麼原因,只要讓他們脫離了當下,都會為他們帶來痛苦,願他們快樂、願他們安詳,願他們獲得心靈的平靜與祥和。

在他們的背後默默的為他們送上我的善意,善念與微笑。

當下證得「無我」時,心中會被滿滿的愛意所充斥,就像父母看到了孩子,帶著甜蜜與微笑。


你說的很對,「無我」,就是我不存在了。

-----

所以,問題的關鍵就是:「不存在」的後面,還有什麼?

到了「無我」的境界後,就已經不是物質世界可以理解的存在方式了。

佛法中,「物質世界」對應的就是「色界」。

除「色界」外,生物的存在方式還有兩種,就是「欲界」和「無色界」。

我們常說的「三界眾生」的「三界」,就是

「欲界」、「色界」、「無色界」。

簡單說:

欲界生物:有形,有性。

色界生物:有形,無性。

無色界生物:無形,無性。

----------

在「物質世界」範疇里,「我」就是「我的意識」。

可是,當「我的意識」消失後,「我」就消失了嗎?

不是的,因為「意識」的後面,還有「潛意識」,「潛意識」的後面,還有「集體潛意識」。

但是,你不會相信,因為你從來沒有體會過什麼「潛意識」、「集體潛意識」之類的。

--------

你當然體會不到,你如果體會到,你就成佛了。

所以當我們知道了有這個「境界」後,

我們去追求這個「境界」。

這種追求的過程,就是「修行」。

有一天,修行圓滿了,感覺到了「集體潛意識」,這個就叫「證悟」。

------

但是,在這之前,我們還是可以描述一下,具體的「無我」境界,究竟是種什麼感覺的。

描述開始:

--------------------

題主一定知道電腦的CPU,分「單核」和「多核」。

單核,就是單線程,和我們的「意識」是一樣的。

你只能同時想一件事,不能想很多。

但是,到達「無我」境界的時候,你就不是「單核」CPU了,你變成了「無數核」CPU,可以同時思考無數件事情。

你雖然沒有了「自我」,但是,你有了所有人的自我。

你感到眾生之樂,也體會到眾生之苦。

「單核」的時候,你是靠語言交流的,

「無數核」的時候,你就不必說話了,

你和每個人都無線鏈接,如同「Wi-Fi」,直接可以互相「下載」思維。是一種超越語言的交流方式。

-----

這時候,給你一個選擇題:

只做一個人(玩一款遊戲);

可做任何人(玩每款遊戲);

想高富帥就高富帥,想苦行僧就苦行僧。

你如何選擇?

這就是「極樂凈土」的美好之處。

總之,是美好多了,這裡就不展開了。


學佛的人,往往有一個流弊,就是未證言證,其實是很大的問題。比如這個無我,證到的人自然明白,你沒有證到,怎麼給你說,還是不明白,實在不是文字言語可以傳遞的,傳遞給你的,都是錯的。用當下的一句流行網路用語來形容,就是:認真你就輸了。

所以,對於大凡牽涉到比較深奧的佛理方面,我的建議是,不必頭上安頭,妄作解釋。佛法是實證的法門,需要一步步腳踏實地的走過去,對於一個從沒有喝過茶的人,你把龍井的茶香說得再天花亂墜,對方依然不會明白茶的味道到底如何。

學佛亦如是。


聞道易而得道難

【無我】為修道之法,放棄所有執念,方可成道

觀諸君論道皆有其法

但又有幾人能真正得道?

【道】只是智慧之門,修行之法

得之易,關鍵還是在於要去行


樓主說了,「無我」是境界,我說說自己理解的這種境界,不說「無」,也不說「我」,不執著,說「境界」。

通俗的說,「無我「就是如來達到了自己就是整個宇宙的境界,不再是一個個體,而是整個整體,沒有我和宇宙之分,宇宙中一切存在都可以是我,我也可以是整個宇宙,這樣的境界。


已經有兩年的時間了,抑鬱,焦慮,哭泣,掙扎,歇斯底里……

我活得太不平靜。

生活一再受挫,懷疑自己,懷疑人生,數次絕望。

我抱怨,報復,詛咒。

我精疲力盡,看不見光,以為人生自此灰暗。

直到某個清晨,從一個非常非常漫長的夢中醒來。全身輕鬆,像是卸下了重重的包袱。我看見鏡子里的自己,皮膚好到不行。

像往常一樣上班,卻不再有抗拒之心。

曾經不能理解不能接受的,都變得可以理解可以接受。

曾經抵觸的人與事,都不再抵觸。反而,慈悲與寬恕取代了一切芥蒂。

我坐在公交車上,風輕輕拂過我的臉頰,吹起我的髮絲。我閉上雙眼微笑感受――原來,我是風,是雲,是陽光,是大地,是山丘,是泉水。是海里的魚,是路邊嬉戲的小狗,是你,是每個人,是宇宙的一部分。

那些悲傷啊,不重要。靈魂藉由你我的身體去經驗人生,但我們終將回歸宇宙,終將連為一體,你我都是上帝的一部分。

我變得異常平靜,感覺靈魂與肉體第一次實現真正的交融。

我想,這就是「無我」吧!雖然我不信仰任何宗教,不曾期待真正的奇蹟。但我卻十分感恩,某種未知(偉大)的力量,將我治癒。

我變得勇敢,堅強,喜悅,平靜。


不需要加以控制,完全放開意識,順應自然慣性,天人合一。

比如我喜歡騎行,當在長途路上,有些時候,無意間,大腦無意識控制雙腿,但所有系統卻自發的控制身體,保持非常安靜平滑的不斷前進,這就是無我,一般人都有這個時候,就是當你專心致志的做一件你本已經非常精通的事情。

修行同理!


從原子的角度來說,過去是一場不復存在的幻覺,所謂的人生就是對這場幻覺的執著(只有永恆變化的現在是真實的,這種萬物的永恆運動、時聚時散,佛教稱之為「無常」)

過去只是幻象,所以要活在當下

記憶只是執著,放下便是無我

放下一切記憶,也就超脫了生死

不再調用記憶,就沒有了思考

(你會感覺大腦很輕鬆很輕鬆)

沒有思考,就沒有一切精神上的痛苦

僅僅是去存在、大笑和感受幸福

佛不是神,佛教中也沒有神。佛是覺悟到無我的眾生,是對一切記憶說再見的人,就像一條永恆的河流,沒有自我,也沒有思考的執著。

無理由的歡笑,笑人生是場夢幻泡影

無條件的度人,把愛給予那些看不透的世人

無差別的合一,我們都是意識到無限的無限本身

為什麼小孩比大人更快樂?因為他們享受當下、不去回憶,因為他們不喜歡思考


沒有分別的狀態。


佛經還說佛陀的三十二相裡面有一相是身體的高與寬度相等,這樣想的話,豈不是佛陀是一個箱子?佛陀只要願意,他的舌頭還能遮住整張臉。但這對我們來說有什麼意義?其實佛菩薩是無相的,我們的心不願意相信這個道理,就像是活在夢裡,當佛陀來告訴你,該醒醒了,但你卻不願意醒來。因為我們還認為我存在,認為我們是真實存在的。這也就是《金剛經》裡面說,如果我們以身相去見如來,我們就見不到他。但如果我們在思索,我現在已經了解了這樣一種定理:我不會以身相見如來,我知道他是無相的。那我們又陷入了一個極端,我們在糾結,在思考這一種思維。這便又有了一個我的存在,故《金剛經》在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是相當深奧的一句話,無所住,當你真的無所住的時候,你也就看到了無我,看到了空性。


沒有自己的思維,一切只有現實。

停止一切過去的思想以及其引申,一切只有現實。


放下自己的成見(偏見),專註於客觀發生的事實,體會純粹的世界。


諸比丘。譬如恆河大水暴起。隨流聚沫。明目士夫。諦觀分別。諦觀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所以者何。彼聚沫中無堅實故。如是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丑。若遠若近。比丘諦觀思惟分別。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色無堅實故。

諸比丘。譬如大雨。水泡一起一滅。明目士夫。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所以者何。以彼水泡無堅實故。如是比丘。諸所有受。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丑。若遠若近。比丘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以受無堅實故。

諸比丘。譬如春末夏初。無雲無雨。日盛中時。野馬流動。明目士夫。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所以者何。以彼野馬無堅實故。如是比丘。諸所有想。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丑。若遠若近。比丘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以想無堅實故。

諸比丘。譬如明目士夫。求堅固材。執持利斧。入于山林。見大芭蕉樹。[月+庸]直長大。即伐其根。斬截其峰。葉葉次剝。都無堅實。諦觀思惟分別。 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所以者何。以彼芭蕉無堅實故。如是比丘。諸所有行。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丑。若遠若近。比丘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以彼諸行無堅實故。

諸比丘。譬如幻師。若幻師弟子。於四衢道頭。幻作象兵馬兵車兵步兵。有智明目士夫。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所以者何。以彼幻無堅實故。如是比丘。諸所有識。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丑。若遠若近。比丘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以識無堅實故。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觀色如聚沫 受如水上泡

想如春時焰 諸行如芭蕉

諸識法如幻 日種姓尊說

周匝諦思惟 正念善觀察

無實不堅固 無有我我所

於此苦陰身 大智分別說

離於三法者 身為成棄物

壽暖及諸識 離此余身分

永棄丘冢間 如木無識想

此身常如是 幻偽誘愚夫

如殺如毒刺 無有堅固者

比丘勤修習 觀察此陰身

晝夜常專精 正智繫念住

有為行長息 永得清涼處


首先需要明確:在佛學體系中,無我是一種事實,不是境界。所謂「無我」是一種境界,這是引申出來的說法。因為對於凡人來說,五陰熾盛蒙蔽了他們的靈識,看不懂這個世界的面貌。所以可以將修鍊視作旅行,出發點是五陰熾盛,無我是中間的一個停靠點。抵達這裡的人總比後面的人走得遠,於是將能體會無我視為一重境界。

作為一種事實,「無我」這個說法是非常引爭議的。在這方面,我們可以仔細體味一下這三個概念的區別:無我,我,有我。或者我們可以在時間線上將其拆解為:無我,我,有我,我,無我。這是一個成住壞空的過程,而理解這一切的要點在於明白什麼叫「五蘊和合」。這一切都是因緣的作用啊。

當然,五蘊和合是佛學裡的術語,版本太多容易引起誤會。用現代科學的話語體系,我們可以用粒子論做比。你來到了沙漠或者海灘,除了細小的沙子,那裡什麼都沒有。然後你用自己或笨拙或健壯的四肢把玩這些沙子,將其塑造成一個個特定的形象,有城堡,有將軍,有美人魚,等等。然後你跑過去對朋友說,那裡有一個美人。朋友跑過來一看,嗤笑說這不過是一沙雕。沒想到沙雕開口了,說我也是有思想的。但你朋友不理會,一巴掌將沙雕拍成了沙子。而你又把這些沙子塑造成了沙雕。對於這一整個寓言,我們可以將其命名為「沙雕」。

沙雕這個寓言,基本描述了佛學的一些基本概念。這裡面,沙子是色法和名法,把玩是因緣,形象是性是我,輪迴是重塑沙雕。說無我,因為這只是一個沙灘;說我,因為部分沙子組成了特定的雕塑;說有我,因為沙雕開始思考了;說無我,因為沙雕碎了;說輪迴,因為沙雕碎了又聚。所以我特別建議學佛的朋友去欣賞一下沙雕,你可以在非常短的時間內見證成住壞空這麼一個過程,並且這簡單到小孩子都可以嘗試。

這裡特別說一下性空論。在日常的話語體系中,空基本上是無的同義詞。這種內涵的混同導致人們對佛學多有誤解和批判。首先得明確:空和無是存在區別的,空的對立面是實,無的對立面是有。從概念的誕生來說,是先有「有無」這一對概念,然後從「有無」身上抽象出「空實」這一對概念。還是沙雕那個寓言,沙子是一開始就存在的,但是我可以清除特定區域的沙子。在這種清除和填充的過程中我們定義了「有」和「無」。然後,這些沙子會組成特定的面貌或者說形態,就算清除了沙子,那種結構還是印在我們的腦海里。在這種沙子和結構的區別中,我們定義了「實」和「空」。所以在四劫里,最後一劫是空,而不是無。由此我們也可以回答忒休斯之船這個問題:當船形保持穩定的時候,忒休斯一直是忒休斯。

另外,沙雕寓言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點,那就是對「把玩」的認識和態度。究竟,這個把玩是被某個有意識的存在操縱的還是沙子自發的?在這個問題上的站隊導致了神學與科學的分野。當然,佛學是和科學站一邊的。也就是說,佛學和科學都認為這個聚合過程是因為事物本身的特性和規律而產生的,而不是因為某個存在(神)才得以實現。因為這種無神論共識,所以我認為科學、道學還有佛學是可以對話與交融的。或許是因為這種無神論態度吧,佛學特別容易被中國人接受,佛家也就這麼融入了中國文化。

對了,上面的論述使用的話語體系主要是佛學和科學,玩西方哲學的可能一時轉不過來彎。不過我覺得你們應該可以理解這些內容。我一直認為,這世界就是個大西瓜,各流派從不同的角度下刀子。因為剖面不同,所以理論體系不一樣。但是基於西瓜本身的聯繫,各流派所討論的東西是相互關聯的,所以大家也是可以相互對話的,只要統一對符號的定義以及之間的關係就好。回到「無我論」和「性空論」本身,西方哲學裡也有類似的表述。對於無我論,建議去了解一下福柯的《詞與物》,主要是裡面的「人將死」部分;對於性空論,建議去對比一下柏拉圖,主要是「理念」和「型相」部分。

說到柏拉圖還有他的理想國,不得不提「洞穴隱喻」。並不能說這個比喻揭示的事實錯了,只是它特別容易將人導向唯心主義和不可知論。其實我不太理解那些還堅持使用「洞穴隱喻」的人,因為叔本華都已經提出「表象世界」這個概念了。當然,我也看不起那些拿「表象世界」裝逼的人,因為網路世界與虛擬空間已經出現了。現象性不能否定其客觀性和真理性,這是我的觀點。

以上。


經常就會有一瞬間,覺得是【無我】,是這樣的:覺得自己作為第三方去觀察這個時間,感覺自己就是一個NPC,感覺會跳出這個遊戲去縱觀周圍的人和事,然後揚天哈哈大笑,感覺這些人類都弱爆了,笑完之後,才發現自己不是NPC,自己也是其中一員,然後就整個人都混亂了。這可能就是那種【無我】意識的體現把,經常有那種感覺!


笛卡爾說:我思故我在。 我怎麼知道這是我?我用我的思維、思想、意識證明有我。笛卡爾的說法可謂深刻,說出了世人誤解的原因,但是沒有再往下深入....

佛法則在深入思維後,了解到思維的本質,「所既妄立,生我妄能」,有了所思維的,則以為有能思維的我。我與我所互相支撐,了知此,則實知無我。


健康境界,就是平人

健康就不會感覺我之存在


推薦閱讀:

如何做到在與對方理念背道而馳的情況下不產生鄙視和輕視的想法?
如何平衡殺戮心和慈悲心?
你遇到過的境界最高的人是誰?

TAG:境界 | 佛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