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片機相比數碼單反的優勢在哪裡?或者膠片可換鏡頭機與數碼單反各有什麼優劣?


  • 最低成本玩上全幅,乃至中幅(數碼機沒個2、3萬還玩不了全幅);
  • 各種感光度的膠捲,讓你明白數碼機上ISO值的由來(很多人或許不知道ISO是幹嘛用的);
  • 膠捲一卷36張,燒膠捲的同時,你每按一次快門,都會思考、會珍惜、會謹慎。(數碼機讓人有種隨意感,反正拍了刪、刪了拍)
  • 膠片機沒有「回放」功能,你不知道你當時拍出來的效果是怎樣的,只管用心地拍好每一張,而後等待沖洗出來的驚喜,或好或壞,充滿了期待。(數碼機有種「快餐式」的感覺);
  • 當膠捲沖洗出來,當拿到片子的時候,之前拍照的場景,在時隔一段時間又再一次浮現你腦海,更多時候,你是在回憶、感想。
  • 底片掃描出來,老覺得店掃不行,總覺得要「電分」才給力,如果是反轉片更要拿到觀片器里看,甚至是幻燈機,才能暗爽到內傷。(很多人數碼拍多了,照片存到硬碟里,很可能連回頭看第二眼的想法都沒有。)
  • 還有一點很重要,由於電子元件會老化,全機械的膠捲機會比數碼機更耐操啊。


膠片的優點是讓人去思考構圖 考慮周圍環境對參數的影響 再按下快門 而且張數只有36張會更謹慎 另外出片上也是一個過程 不同的沖洗方式會影響照片出來的效果 感覺是讓人慢下來學會思考

數碼的優點是更方便更快捷看到希望的效果 構圖和參數都可以拍後調整 可以有選擇的去挑選 後期空間更好 而且一張兩張不行可以拍更多來進行選擇 另外有時候在抓拍的情況下更捨得按快門

有時候優點就是缺點 慢下來了但是無法了解到拍出來的效果等待時間太久 所以不適合商業拍攝 快了又容易忘記到底為什麼按下快門

覺得新手的話可以先從數碼入手了解參數設置 有了大概得理解上膠片(不是傻瓜機那種)

下面有我拍的對比膠片和數碼的照片 可以交流 我的微博@JOERCHAN


轉篇文章

最近因富士決定停產 RVP100 和大畫幅的 RVP50,衍生出了膠片數碼的一些討論。在我看來,膠捲,是拍照,是思考,是沉澱。惰性是與生俱來的,克服惰性,拍攝膠捲。培養拍攝者的思考與判斷,養成拍照前體會結果的能力。而非數碼,判斷前先拍幾張,如此容易方便的程度,久而久之,怎不戀生惰性。拍照的樂趣也隨之減少。底片本身的影調魅力是不可抗拒的,底片的味道也是數碼相機難以模仿的。我這裡不說畫質的對比,而說「味道」。在此列出我用膠片的九個理由,供大家討論、批判

  1. 空間感和層次感好過數碼太多,如果用反轉拍風光就更突出了,數碼只能拍小場景。(遠在七八年前,NG 就有照片是 D1X 拍出來的。D1X 的像素可能還不如你的手機。我不信這麼些年的技術進步奉獻給你的 5DII/III,D800 還不如當年的 D1X。)

  2. 散景表現出的沉著感,不象數碼是虛飄的。(你給我解釋解釋什麼叫沉著,你給我解釋解釋什麼叫虛飄!!!)

  3. 色彩好過數碼,特別是紅色。(PS拉拉曲線,一秒鐘變膠片,EB100/RVP100f/KodaChrome 隨你變哦~)

  4. 寬容度大,在光環境比較複雜的條件下比較容易出片,比如光比大的時候,數碼拍出來非黑即白,而膠片就能表現得好很多。(你確定你用的垃圾負片能比過 5DII?)

  5. 用膠片時會習慣性地思考,不象數碼先拍再想。(布列松決定性的瞬間其實是靠成百上千的膠片堆起來的我會告訴你么?思考,你以為你快得過布列松?)

  6. 不同的膠片會有不同的風格,好玩。(不變的是大陸垃圾的沖洗。)

  7. 永遠不用擔心硬碟掛掉。(保存要注意溫度、濕度,放到無酸底片袋算是殘害膠捲了,最好弔掛在無塵室。當然還得擔心家裡著火。)

  8. 出門、尋找對象、捕捉光影,然後在幾天焦慮的等待之後,看著掃描儀一個像素一個像素地還原你心裡的圖像。在文藝快餐化的年代更能培養人一顆追求本質的心。(不吐槽了,給你們一個自我安慰的理由吧。)

最最最關鍵的總結性發言:

  • 數碼旁軸太尼瑪貴了啊,「買不起」三個字怎能襯托我的高貴冷艷,列出八個理由,一秒鐘變大師。藕葉!


不扯情懷,不扯玄學。膠片最大的優勢還在膠片本身作為存儲媒介的特性,而民用級別的畫質真的拼不過數碼,而專業級還是有優勢的(大畫幅/反轉片/負片自沖)。

膠片最最重要、最最根本的優勢:更可靠的存儲媒介。

生活在數碼時代,我們很難認識到數碼儲存格式的脆弱,因為我們看不見時間。

數碼格式的儲存完全依賴設備和軟體提供商,更新換代很快,且故障率高。請問現在誰還能打開10-20年前的3.5英寸磁碟?30年前的8英寸磁碟呢?又有多少人因為硬碟故障丟失了一輩子的數碼照片?膠片的壽命要遠高於人類壽命,大部分人家裡都能找到祖爺爺輩的老照片(如有拍過的話);請問有多少人還留存著哪怕5年前的數碼照片?想像一下如果20年後連電腦都淘汰了,你的照片會怎樣?全部上傳網盤嗎?中國互聯網企業平均壽命可不到兩年。

膠片的儲存就簡單粗暴了,沖洗底掃之後裝袋丟盒子里就行了。這樣相當於同時擁有膠片和數字格式,穩如狗。底片只要搬家不遺失,保存一百年不在話下,沒人會扔掉照片的。如果發生火災,雖然膠片和硬碟都倖免不了,但兩者都可以備份雲端。

更重要的是,底片可以直接用肉眼欣賞,數碼只能用屏幕看。如果是反轉片,直接就能當照片欣賞,還能當幻燈片打在牆上看。如果你有機會看看反轉片長什麼樣,你會被那種成像品質吸引的。大畫幅的反轉片就不用說了,那基本已經跟照片一樣大,可以直接拿來欣賞。你不需要任何數碼設備,也不用擔心電腦屏幕對畫質的影響(主要是解析度問題,1080p全高清屏也只有200萬像素,對比單反的至少1000-2000萬像素),因為底片不存在解析度的概念。

總之膠片是更可靠的存儲媒介。因此對於很重要的藝術作品和家庭照片,很多攝影師(尤其是職業的)還是會堅持拍攝膠片。而如今隨著底掃技術的成熟,拍攝膠片就相當於同時擁有了膠片和數字格式。

至於畫質,民用級別的膠片(機)並無顯著優勢。

下面是我用F80和D700拍的對比圖,F80裝了AGFA Vista 200彩負,D700用NEF/RAW格式。鏡頭和參數設置全都一摸一樣,鏡頭應該是105 2.8

D700數字直出:

彩負底掃直出(偌日士TIF)

D700+反轉片濾鏡:

這一組我覺得還是膠片優勝,檸檬的立體感表現的比D700要好些,但是D700加反轉片濾鏡也和膠片很像了。

D700 RAW直出:

彩負底掃直出:

這一組差不多,但是仔細對比的話,膠片的立體感還是要好些,顏色稍微更明艷。(膠片對焦有點歪。)

D700:

膠片底掃:

這組我更喜歡D700乾淨的數字出圖,膠片出圖感覺臟髒的。

D700:

膠片:

這組D700完勝。閃光燈有加CTO,D700閃光燈WB顏色較為準確,膠片(日光)泛綠原因不明(應該是沖掃的問題)。這張圖故意欠爆,D700的ISO200幾乎沒有噪點,而膠片的顆粒感明顯。

當然這只是個人的小測試(膠捲用了最垃圾的,而對手D700雖然是老款,但也畢竟是全畫幅專業線)因此測試結果不具備普適性。總體來說,膠片確實有膠片的特點,比如顏色立體感等,這些要通過數字濾鏡和PS還是很難處理(PS大神除外)。但瑜不掩瑕,數碼機出圖還是乾淨清透,方便快捷。

我個人主要拍數碼,平時也拍膠片玩(我的鏡頭都通用的),我喜歡膠片特有的立體感(這沒法ps)。膠片最吸引我的是膠片的流程很好玩:拍攝前的構思,按下快門的果斷,拍完拉倒的輕鬆,送洗之後的等待,看到底掃的興奮,把玩底片的樂趣。而數碼只有按快門和看照片,我雖然熟練lr/ps,但說實話我越來越反感後期,數碼拍得越多後期越費勁。而膠片出圖完全不需要後期,我把底掃放進Lr,感覺調啥都是多餘的。一想也是,數碼的校準本來就是以頂級反轉片為基準的,後期也是。

最後,我希望永遠保留我的照片,而不會因為一個疏忽大意而遺失所有數碼照片。這種事對底片來說幾乎不可能發生。


會思考,會謹慎,會回憶


你說機械錶和電子錶哪個好?答案是各有各的好


膠捲相機每次按動快門之前不會像數碼相機的那麼隨意,那麼廉價,會讓你思考。


膠片無論成像、色彩還原、情調、體會等等,都優於數碼,但是有一點,成本肯定也是高過數碼的


如果不是價格和自己後期功力不足,我覺得沒什麼必要玩膠片的


玩膠片的,不是窮逼就是土豪。

拿DSLR的我倒覺得大半都是小白。


最基本的,你從卡片機取景框里看到的和最後出來的照片是有偏差的。而數碼單反就不是。單反的全稱是單鏡頭反光式相機,通過光學原理取景框看到的景象投到相機本身最後的膠片上,沒有偏差。

我覺得這是最最基本的一項,因為你想照的景象最終成不了你想要的,那有點捉急啊。

至於說膠片相機的好處,我覺得便捷簡易而且功能還算齊全,這是真心的了。想一想好多人不是真心為了照個好景色好照片的話,背著略沉的單反實在是遠路無情在的感覺。

很多人愛上攝影后,買了單反買了鏡頭後,Ta的旅途往往是為了照相去了。

Ps:女生拿個單反去跑著跑那各種姿勢拍個照片實在是有女漢子的潛質~!


推薦閱讀:

葛優這張頹廢照片的來源是?
半幅入門機升級全幅相機應該買怎樣的裝備?
入門級單反相機有哪些比較好?
杭州有哪些比較文藝,適合拍照的地方?
微單和單反哪個更適合女性?

TAG:攝影 | 攝影器材 | 單反相機 | 膠片攝影 | 膠片相機 | 單反相機選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