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留學擇校的時候,需要考慮哪些因素?各大網站發布的大學排名有參考價值嗎?

本題已加入知乎圓桌 ? 留學申請季,更多「留學」相關話題討論歡迎關注。


謝邀。

仍舊先安利自己的live:數學專業出國申請經驗談 。雖然我覺得這個問題下的大部分人應該不關心數學學術。。

出國留學是個很廣泛的事情。從人數上來說,申請碩士然後打算畢業後找工作的人應該是大多數。如果你是打算在美國找工作,那麼你要考慮的不僅僅是學術因素,還應當包括學校的地理位置、實習機會等等;在美國找工作,絕對不是學校牌子決定一切,你的實習經歷也非常非常重要,很多碩士進來的第一年就開始找實習。當然,實習機會這些具體信息,網上並不好找,可能還得問往年的學長學姐——所以申請跟你的人脈也是有關係的。如果有什麼學長學姐回校開留學宣講會,記得索要聯繫方式,是,他/她不一定是在你的dream school/dream program讀書,但是也許他/她的朋友的朋友的朋友在呢?華人留學圈子其實不大的。

當然,能不能在美國(長期)工作,可能跟你的H1B簽運也有關係,不過川普要對H1B簽證改革,具體怎麼改,現在還不太清楚。

如果你要回國內工作的話,那麼可能學校牌子會更重要一些。而且國內還看重所謂的「第一學歷」。賓大的話,這陣子恰好是秋招季,我看到有很多國內企業來賓大開招聘會,比如華為 京東 等等。不過鑒於他們不提供free food,我就沒去湊熱鬧了,所以也不知道到底招了多少人,要求如何。


剛好我幾天前在專欄上寫了類似的文章,應該能回答你的這個問題,我調整了一下順序。先探討了應該如何理性和科學的選擇學校,然後是幾個按照大學排名選校的誤區和坑。請參考。


我通常建議學生按照以下操作順序去選擇自己的學校:

1.明確自己的核心需求

2.確定國家

3.國家內部綜合排名+專業排名結合去看

4.自己做研究

對於以職業發展為導向的學生,通常我會建議看以下幾方面:學校的新生水平(SAT平均分、GPA等),畢業就業率、平均薪資和僱主評價。

而對於研究為導向的學生,則主要看師資力量、學術互評、教職員引文量這幾個指標(具體見下文)。

但這些指標和統計數據,終歸只是二手信息。對於選校如此重要的決定,你需要自己動手。

如何自己做研究呢?找往屆畢業生聊天、去LinkedIn查畢業生流向,去網站查就業信息統計。總之,越是第一手的信息越珍貴,越是官方的數據越可靠,盡量不要去百度找一些二三手的信息或是過期的稿件。

畢竟,信息就是生產力。信息搜集和整理也是獨立思考和求知的第一步。

表單一拉,各高校數據一覽無餘、高下立見。確實聽上去,看排名是一個快速省事又輕鬆的方法。

但在這個時代,快速省事又輕鬆的方法,通常都不是什麼好方法。雷軍說過一句話我很認同,不要用戰術上的勤奮掩蓋戰略上的懶惰。

花點時間,多問自己幾個為什麼,多和過來人聊聊。不論是US News還是UK News,任何合格的大學,教學的首要目標都應當是培養有獨立行動和思考能力的學生。而選擇他們,正是你邁出的第一步。


關於US News大學排名的誤區

各位可能不知道的是,US News既非聯邦或州政府、也不是官方監管機構、亦無政府部門背景,是個徹徹底底的「三無」機構,人家只不過是每年給各大學發問卷調查的媒體公司而已,其目的也只不過是給自己網站和雜誌銷售增加流量。

仔細想想:哈佛,耶魯,哥倫比亞,普林斯頓,這些連我們爺爺奶奶輩大概都聽過的學校,其實並不需要US News每年提醒我們他們排名很高。

而再往下看,你真的知道排名27的塔夫斯比排名31的波士頓學院和39的倫思勒理工好在哪裡嗎?

它的這項排名多年來也已經引起了美國教育界和社會學界的嚴厲聲討,並被稱為:加劇教育不公平和大學惡性競爭機制的罪魁禍首。特別是排名較低的學校,會把所有的資源用在提高排名這件事情上,好吸引來更多的學生申請。

我知道很多家庭都會將類似的國外大學排名系統作為申請和選擇學校的重要甚至是唯一參考。原因很簡單,在國內,我們有教育部認可的211,985名單,還有被欽點的各項重點學科大學排名。

但很不同的是,目前所流行的國外大學排名體系,諸如英國QS、泰晤士報排名、US News等,則完全是媒體機構發起的民間行為,彼此排出來的結果也是南轅北轍。

比如:澳大利亞國立大學: 在QS上排22,US News上排80。波士頓大學:QS上是89,US News上是32。

我如果是這些大學的招生辦,估計都會被搞到人格分裂吧。

面對著這麼多相差甚遠互相矛盾的排名。你應該知道,如何避免以下的幾個誤區:


1 跨國家比較的誤區

首先,把不同國家的幾千所大學拿在一起比較本身就是一件非常搞笑的事情,

不同國家的教育體制、學校經濟來源、培養目標,甚至是對排名的重視程度都完全不一樣。這時候用全球統一的標準和權重去給他們排排坐,是個缺乏依據、極不科學的事情。

舉個例子,我曾經給一位想讀計算機研究生的同學強烈推薦申請加拿大滑鐵盧大學,而最後家長卻讓他選擇了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原因是這所大學在英國QS上能排全球34名,而滑鐵盧大學只排到了152名。

而只要你稍微做點研究,就會知道滑鐵盧大學在整個北美的IT屆都有很高的聲譽,每年有大批量畢業生會直接去矽谷工作。而曼徹斯特大學畢業後,則首先面臨英國嚴格管控的工簽政策。我看到一個數據,2015年只有2.58%的在英中國留學生成功獲得了PSW工作簽證。

每100留學生中只有不到3人能夠留在英國工作。想起來,我都會替這位學生捏一把汗。因為那QS排名的匆匆一瞥,他和矽谷很可能就這麼擦肩而過了。

再舉個例子,QS中的前100名:英國大學19個,德國只有5個,法國甚至只有2個。

英國的教育水平真的比德國和法國高這麼多倍嗎?當然不是。

仔細看看,QS中40%的權重都給到了全球學者的學術互評,20%給到了國際期刊論文引用量。

而學界的大部分主流影響期刊都是英文的,比如Nature, Science等。相比較而言德國法國這種非英語國家在發表文章上當然處於劣勢。

但如果你以此為依據就判斷德國海德堡大學(68)不如英國布里斯託大學(44),未免太過片面。要知道,海德堡大學可是誕生了31位諾貝爾獎得主,以及黑格爾、馬克斯韋伯這種大神的地方。

而我們再看US News的排名:10%的權重給到了學校經濟實力,5%給到了校友捐贈。而全世界除了美國以外,大部分國家的頂尖大學都是公立的,是國家統一撥款的。論經濟實力和校友捐贈,他們可能連哈佛和耶魯的零頭都不到,排起來可以說是非常吃虧了。

這也解釋了他們家的全球大學排名中,美國以53席的優勢完全制霸的原因,人家有錢啊!這難道是在排財富100強企業嗎?!

別說跨國比較了,美國不同州之間比較的意義都不大。因此美國學生通常對US News的排名很不屑,主要有幾個原因:

1. 大多數美國人地區認同感強烈,不會在全國範圍內選學校,而是更傾向選擇自己州的州立大學系統下最好的學校,因為學費便宜、朋友多、離家近。所以,東海岸的學生很少去西海岸念書,南部的同學也不會因為北部常春藤多就拚命的擠,即便自己能進去。

2. 美國各地區的大學發展比較均衡,不會像中國大學在檔次上那麼分明。很多綜合排名50名開外的學校在所在州或城市也一樣擁有獨領風騷的統治地位,並且很容易能找到幾個全美頂尖的專業或專家。

3. 美國人更多對於學校的青睞不是來自排名,而是學校精神和家族傳承,這點我們可能比較難以理解,因為我們的大學通常文化符號比較模糊,歷史原因也沒有形成傳承。而美國一代接一代從來沒停過,所以很多人都願意選擇父輩甚至爺爺輩去的學校,祖祖輩輩都是那個學校橄欖球隊的死忠粉,家裡客廳都掛著該校的校旗。這時候,你怎麼會輕易的依據一個媒體公司的排名去做決定呢?


2 沒有明確自己的核心需求

好了,不談美國人,說回我們自己的故事。

我們一路中高考過來,形成了一個思維定式,那便是:排名越高的學校就越好,越難進的學校就越好,但其實不是這樣的。學校的綜合排名高低,取決於很多變數。而這些變數,並不一定每個都對你有意義。

你的核心需求,應該永遠只有一個,我在之前的文章《你有經歷知識焦慮、知識囤積、知識癱瘓的三部曲嗎?》中也提過,便是你的第一性原理。

你是想在學術上有所建樹?還是想畢業後在當地找個好工作?是想最終移民?還是想建立優秀的同學人脈資源?是進入某一特定領域?亦或是回國拿一個名氣大的學校作為敲門磚?

以上如果只能選一個,你會選什麼?想好這個問題了,再去看排名,會更有意義的多。

怎麼確定呢?最好的辦法就是多問自己幾個為什麼。從「我為什麼要選擇留學」開始,當你連續問自己五個為什麼的時候,通常答案就都出來了。我自己的經驗是,這個辦法,適用於人生任何重大問題的抉擇。

下面來拆借一下幾個排名體系看看:

US News是通過7大主要指標加權來計算排名的,那麼我們就來先看一下這些指標:

本科學術聲譽:22.5%

畢業率和新生返校率:22.5%

師資力量:20%

新生水平:12.5%

經濟實力:10%

畢業率表現:7.5%

校友捐贈:5%

如果你的首要目標是畢業後找到好工作,這些指數中並沒有就業率或者僱主打分的選項。所以這時候,這項排名對你就沒有參考意義。

而QS的指標加權分布如下:

學術互評:40%

師生比:20%

教職員引文量:20%

僱主評價:10%

國際生比例:5%

國際教職員比例:5%

同理,如果你的核心需求是學術成就,那麼這份表單中的學術互評、教職員引文量的得分就對你最有參考意義,看綜合排名只會被混淆視聽。


希望大家都能進入理想中的大學,並且通過留學完成自己心中的躍遷。

關於任何留學、職業發展和個人成長相關的問題,歡迎關注我的公眾號:西蒙哥(iximengge)並提問,我會為大家義務解答。


啊這個問題有好多想跟大家講的,先列一個提綱出來:

1. 研究生擇校和本科擇校有什麼不同;

2. 排名依據比排名本身更有參考價值;

3. 擇校時總是被忽略的一環:我的需求;

4. 老調重彈:匹配性的問題


如果說的簡單粗暴一點,從本科生到研究生再到博士生的擇校,著眼點是從學校/學院到專業到導師,越走越窄、越走越集中這樣一個趨勢。這是由不同學習階段的目的和屬性決定的。

在本科學習階段,教學是非常大的一部分,教學和教學相關的服務水平直接影響了本科生的學習體驗。本科生參與科研的情況也有,但是佔比很少。據我這兩年參與本科教學的經驗來看,研究生部和本科部在運行上原來有如此大的不同。本科部的核心在本科教學辦公室(負責教學),和 student support office(負責學生工作,這個我不知道該怎麼翻譯)。

在教學辦公室主要負責教學工作的組織和協調,把學生分配到不同的 tutorial group,教學時間表的安排,助教和學生之間的接洽,老師和學生之間的溝通,都是通過教學辦公室這樣一個樞紐。在教學辦公室裡面工作的行政人員,每天要應對大量的突發情況(學生請假,助教調課,時間表衝突,教室 overbook 等等),處理應接不暇的教學任務(課程表發布,期中期末作業收發,考試時間表發布,通知助教參加作業/試卷批改),以及協調學校其他部門配合本科的教學工作(student support office,管理助教的辦公室,管理 personal tutor 的辦公室,負責訂教室、批預算、給助教發工資的學校辦公室等等)。他們除了跟上課的教授、講師打交道,還需要跟當助教的博士生打交道,更要跟本科生群體打交道:這樣繁雜的工作不僅需要學校的本科部已經有一套運行良好的機制,還需要大機器上的每個零部件,也就是具體執行每項工作的行政人員和教學秘書都有著良好的職業素養和豐富的經驗。

這樣看來,至少在本科階段,一所大學的辦學經驗,學校層面的經費待遇,已經整體的學校氛圍對於學生的學習體驗是至關重要的。

除了學習體驗之外,本科生活有很大一部分是跟學生組織緊密相關的,各種學生自治機構,同齡人互助機制(peer support),文體娛樂活動、創新實踐機遇、藝術創作體驗、國際交流氛圍,對於本科生們拓展學習體驗,豐富課餘生活,提升綜合素質都是非常重要的。這些活動,就我這些年在國內外高校的體驗來看,是非常不一樣的。我認為,我所經歷的英國學校的學生組織和學生工作機制是比較優越的,學校引導+學生主導的模式。在我看來,學校引導這一點很重要。如果學校層面的行政和技術人員能夠以非常專業的視角來看待和處理學生工作中交流、溝通、協調和協作,不僅學生能夠在這一過程中獲得極大的成長,學校在相關方面的工作經驗也能夠大幅提升。這樣看來,學校層面對待學生工作的重視程度,和處理具體事務的專業程度,決定了這方面體驗的優劣。綜合排名靠前的學校,或者說所謂名氣比較大的名校,在這方面的實力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到了研究生階段,伴隨著從學習向研究轉變的趨勢,學校的工作重心也相對應地發生轉移。首先,隔行如隔山,這就意味著以前在學校層面開展的活動需要逐步轉移到學院,甚至學系層面。

這裡面有兩個問題比較關鍵,第一個是學院和學系之間的交流,第二個是不同學院之間的交流。為什麼我沒說學校和學院之間的交流呢?因為學校和學院之間的交流大多涉及行政,人事和資金(比較少)方面的事務,牽扯到具體教學和科研的少而又少,所以具體到每個研究生來說影響不大。大家可能都有這樣的體驗,上了一年學連自己的學生代表是誰都不太清楚。不過這個例子舉的不恰當,因為學生代表的服務水平也會影響到研究生的學習體驗,不過這種自下而上的交流通常需要過一段時間,甚至是過很長一段時間才會生效,前人栽樹後人乘涼是比較常見的情況。

學院和學系之間交流的重要性顯而易見,校際活動,資金項目,國際會議,出版交流,學術競賽活動基本上都是先傳達到學院層面的。如果學院的科研秘書或者教務秘書對業務比較熟悉,平時和老師們的交流又比較多的話,比較好的情況就是能夠實現重要信息的無縫鏈接。這種時效性在某些學科,比如說 informatics,data sciences 會顯得特別重要。

學院之間的交流也很重要呢,現在的研究,特別是我所在的社會科學領域(我相信自然科學方面只會更甚)跨學科的課題和項目很容易碩果累累,大家現在越來注重在學科交叉處找回答本學科元問題的突破點。我很喜歡愛丁堡大學的原因之一,我也經常跟身邊的人提,那就是跨學科的交流特別特別特別豐富。我在的學院是 The School of Philosophy, Psychology and Language Sciences,這個建制很妙,因為語言科學和心理學這種側重行為實驗的學科聯繫是最為緊密。我自己所在的領域就是心理語言學,平時兩個學系近得跟一個系似的,導師之間的合作研究,指導學生,課題組合在一起開會,reading group 更是來回串門不亦樂乎。當然了,這其中肯定有很多教職工在個人層面上的努力,但是這種氛圍的培養離不開院系的大力支持,和理解包容。

這樣一通解釋下來,大家可能就明白為什麼到了研究生階段,學校層面上的操作可能就離我們比較遠了,而需要朝夕相處的則是院系的行政、人事和教務方面的工作人員。他們對業務的熟悉程度,與他們和本學院科研團隊的配合程度,直接影響著每一個研究生項目的運轉效率和效果。


接下來來回答第二個問題,怎麼看排名的問題。其實我的小節題目就可以概括我在這一部分想跟大家討論的主要問題:排名的絕對值跟排名的相對值相比,就顯得不是那麼重要了。首先了,看研究生排名如果到 QS 上看當然是 by subject 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by Subject 2017 比較有價值;第二點是很多人容易忽視的,我在這裡就詳細講一講:世界排名其實不如地區和國家排名來的有參考價值。

這一點其實是我在各個地方參加國際會議發現的,有相當一部分讓我拍大腿的好的研究、新的研究,研究者的院校有的時候乍一聽上去好像不太有名氣的樣子: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University of Helsinki, University of Groningen, Université Paris-Sorbonne (Paris IV), Universit?t Potsdam, University of Alberta。以上學校有這樣兩個共同點:

  1. 語言學院或者心理學院有學界大牛坐鎮;
  2. 當選擇學科的全球排名時不甚靠前,但是如果具體到地區(比如說北美)或者國家排名(比如說德國),統統是這個地區/國家排名前十的院校。

這裡先貼一個免責聲明,其實這些學校我之前在開會讀論文做研究的時候都有所耳聞,也都是很好的大學。把他們貼出來並不是說他們不好,而是說淹沒在眾多牛校中好像不是那麼出眾,但其實研究做的非常不錯。大概可以理解為:小眾牛院(所)。這裡「不太出名」並不是說參考國際名聲,而是在國內這些學校好像說出來都沒人聽過的樣子。赫爾辛基大學在歐洲這一片的名聲是非常響亮的,但是放到國內就… 我說的是這個意思啦,評論中如果有相關的評論/質疑我就不單獨回復了。

免責聲明貼完再回到正題上。我特別想講一下第二點,為什麼國家/地區排名很重要,原因在於資源分配的路徑。大家想一下,再大的基金會(funding agency),也是以地區為單位的,比如說歐盟範圍內的學術經費(這就是為什麼英國脫歐對學界衝擊那麼大,我的二導就是因為脫歐才跟著老公回荷蘭的),再比如說蘇格蘭的 SGSSS(Scotland Graduate Schools of Social Sciences),以及英國的 AHRC(Arts and Humanities Research Council),我基本上想不到有哪個基金會是以全球或者大洲為單位的。

說到這裡大家應該就明白了,地方的錢流到那裡,主要看高校對地方的影響力,和對地方社區的貢獻。按照西方民主國家的運作制度,再挖深一點就是選民的票投到哪裡的問題。科研基金聽上去好像是一個虛無的社會主體給學者們「免費的午餐」,其實不然。這個虛無的社會主體是不存在的,真正的主體是納稅人的代表,也就是各個地方的委員會 Council。不管是學者群體(主要指學院和學校領導層)還是委員會參與決策制定的成員,最終要取悅的都是本地區的選民。錢從哪裡來,錢從金主那裡來;錢到那裡去,錢以金主的意志為意志,科研經費也是這樣的呀。

再給大家舉個例子,我們看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學者跨國家、地區合作,都是自帶經費的。你湊一半,我湊一半,最後合在一起發表論文,腳註裡面密密麻麻地感謝三四個基金會的資金支持。這就說到了剛剛提到的第一點:大牛坐鎮。大牛不僅能夠帶動學校相關領域的研究,他們本人的資源號召力也是非常大的。

最後說個不是題外話的題外話,有時候學弟學妹問我應該去哪裡讀博,我一般都不帶問學校的,我直接問你跟誰做研究,組裡都有誰,通過組內成員基本上可以估量院所的科研實力和地區排名,根據導師本人的研究成果和號召力來判斷今後的四年研究生能夠有怎樣的發展。如果組裡的成員都很優秀,導師哪怕名望小一點都不要緊。今後的路,還是要靠同齡人相互扶持一起走的,同齡人的影響太大太重要了。


我覺得到我們這一代人,還是比較委屈著自己長大的。資源很有限,周圍優秀的競爭者又那麼多,以至於我們特別容易養成一個飢不擇食的習慣。反正只有衝到最前面才有可能獲得一點點資源,那麼管他合不合胃口,先吃到再說咯。

這跟我們平時選拔人才的機制也有一定的關係,那麼多應徵者,挑最優秀的總是沒錯,管它有多匹配呢,最有才華、資質最硬的人一定會做得最好。

說了這麼多,都在說絕對值,供求雙方在這個有些畸形的市場環境下都養成了不太科學的思維慣性:看問題不長遠;看問題不全面。這兩個大帽子一扣上不得了,但是我一時也想不到更具體的辭彙,且聽我慢慢說怎麼個不長遠和不全面吧。

長遠來看,如果選擇一個名校自己不喜歡的學科,一年兩年可能忍得了,如果是本碩連讀,或者是一讀讀個五六年的博士,那這幾千個日夜怎麼熬?

全面地看,資質最硬的人可能有比較高的起點,但是所謂能者多勞,用人單位又怎麼知道對方對這個位置投入了多大的時間和精力呢?

短期來看,能者可能在任務的初期能夠以比較高的質量完成,但是能者如果在這個職位上沒有足夠的挑戰,相當的提升的空間,或者是他之前的合作對象比現在的要資深很多(這就是 overqualified 過度勝任現象),進而工作動力不足,產生卷帶情緒怎麼辦?

片面來看,自己選擇的名校名聲響亮,硬體齊備,但是因為自己的不契合,跟周圍同學/同事和導師的關係受到影響,負面影響從工作再慢慢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所謂的提高又從而來呢。

短期地忽視自己的需求,或者只看一點而不看全面地做出影響人生今後五年和十年的選擇,無論怎麼講,都是十分不明智的。(完結)


受邀成為本次圓桌留學申請季的嘉賓。

這裡是第一答。

當你已經開始直面選校的問題,你的科研、GPA、GRE、TOEFL等硬體條件基本上已經確定。在申請過程中,你還能改變的選校、套磁、文書。

到底要申請什麼學校?就是你要面對的第一個疑惑?

其實,並不是。

我認為,非常重要(但很多人會忽略)的一點是——擇校最重要最優先的環節不是去了解學校,而是去理解自己的需求。

當你把自己的需求、邏輯想清捋順了,那個時候選校的答案就接近呼之欲出了。那個時候你可以清楚看到大學排名、專業排名、地理位置等在自己心中的分量。

深刻理解自己的需求才是擇校過程中你要面對最重要的挑戰。

A)你為什麼要留學?需求有哪些?

B)你的條件(個人實力、家庭經濟實力)足夠把自己送去大約哪些類型的項目(國家、公立/私立大學、Master/PhD)?

你需要在A的指引下,在B的約束下,去尋找自己的目標學校。

把你的需求一一羅列,並排出確切的優先順序。然後,正交化地按需求1需求2需求3去選擇。(正交化:當你考慮需求a時,就徹底忽略優先順序比需求a低的需求。不要讓低優先的需求干擾優先需求。)

比如,讀Master找工作可能會選的一種順序是,工作出路&>專業排名&>學校排名&>地理位置(大城市?安全?)&>XXX&>XXX。

(你可以在其他回答獲取你在意的需求點。當然你也可能只是想去某個城市和某個人團聚。)

當你把A想得越明確,當你能勇敢承認自己的優先需求就是和大多數人不一樣,

你在留學中獲取的先機就越多,越容易得到自己滿意的結果。

(比如,因為一些個人因素,我留學時就打定主意要選擇有許多大學和大量工作機會的大都會。於是候選學校就出現在,日本東京,美國的波士頓等,英國倫敦,法國巴黎。其中東京最接近我喜歡的城市,且可直飛回家。語言成績,我只有GRE、TOEFL,但恰好每個城市的top學校都接受G、T申請。這種對大都會強迫式的需求很少見,而且大多數人會先選國家。

很多學校我不去看,所以我很快找到了自己滿意的目標學校。在很多人還在猶豫的時候,我已經套到了目標院校的教授。在我還沒來得及提交一些學校的材料時,東京大學最快給了我錄取。

在我的情況中,大學排名幾乎沒用,我自己就知道這幾個大都會的學校各是是什麼水平的。)

那麼接下來要做的就是化身搜索引擎,開始搜索信息並排出自己的選校list。

這也是技巧活,可以選擇和好朋友一起搜集信息。

還需要說的一點是,你的需求優先順序完全可能在申請過程中有稍許變動。比如兩個優先順序接近的需求順序發生的變動,你變得更在意學校排名而不是工作出路。沒關係,根據你有的信息重新排出選校list。規則要明確,但是選校結果完全可以有所變動。

最後,快到填表、寄材料的deadline時,那些選校list上反覆出現的學校,別錯過就好。

理解自己的需求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好處就是,你明白所有的學校對你都是不完美的,你也知道自己喜歡什麼菜。

比如說,你喜歡川菜。那就很容易,A校是五花肉,你嫌它肥,那麼你就自己找一點青椒、豆豉把留學生活做成回鍋肉。B校是條魚,別擔心,沸騰魚一樣有滋有味。

要把自己的留學生活做成什麼菜,是你需要在漫長留學生活當中完成的任務。要不,怎麼選食材都是白搭。

暫且如此。

希望有幫助。


留學擇校需要考慮的因素有很多,而且每個人的狀況不同,需要考慮的因素也不同。下面具體為大家說一下排名的問題,大家不能盲目參考,也不能完全不參考,這其中的參考價值,我用三點闡述一下。

首發於公眾號:作品集分享portfolio

分享藝術留學乾貨,歡迎關注

1.US.News —— Fine arts 排名

網址:

https://www.usnews.com/best-graduate-schools/top-fine-arts-schools/fine-arts-rankings?int=aa0a09

排名取決於同行評估調查結果

根據官網上提供的Fine art排名規則,我們可以看出藝術設計專業的排名規則與其他學科有著很大的區別,因為Master of Fine Arts項目排名完全取決於同行評估調查結果。

被調查的299位藝術和設計碩士課程項目負責人和頂尖學者名單是由與弗吉尼亞州喬治梅森大學視覺與表演藝術學院合作制定的。

不難看出fine art排名不僅樣本容量小,而且評分太依賴於faculty的主觀認定。另外因調查答覆率僅為29%,所以我們看到包括:Graphic Design、Metals/Jewelry、Painting/Drawing、Photography、Printmaking、Sculpture、Time-Based Media/New Media這些排名下僅僅只有十所,甚至個位數的學校。

這是因為Fine art排名規定同級調查中收到的評級不到10份的學校按字母順序列為排名不發布。所以原本有很多的優秀院校因這樣的原因而榜上無名,造成學生的誤解。

就比如平面設計的排名中,像School of the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School of Visual Arts,Parsons the New School for Design這些學校名氣,專業實力和地理位置具佳的學校大家卻不知道,導致錯過申請著實可惜。

2.QS世界排名

QS中藝術相關專業的排名有兩個,一個是Architecture,另一個就是Artdesign。相對於USNEWS來說,QS對於藝術相關專業的排名覆蓋的學校面積更廣一些,涵蓋到了第200位的學校。

網址:

https://www.topuniversities.com/university-rankings/university-subject-rankings/2017/art-design

排名由規定的四項指標評分決定

QS學科分類排名規則是學科排名都由四個指標的評分綜合排序。其中前兩項是QS全球學術和僱主調查,用於評估學校在每個學科中的國際聲譽。另外二個指標根據相關主題的每篇論文的研究引用和h指數來評估研究水平。

但是藝術和設計這樣的科目中,發表的論文太少,不具有統計學意義,所以排名僅僅參照僱主和學術調查,但是對於具體的參考比率與數據,沒有明確的說明。

除了沒有明確的比率之外,QS的大學覆蓋全球,每個國家和地區的學校數量也差距很大,具體到每個國家和地區的問卷採樣數量,沒有給出具體的數據,有待考量。再加上參考因素與US news有所區別,導致兩個排名還是有較大的差異。

3.選校建議

對於同學們來說,希望找到一個大家「公認」的方法去了解大學的好與不好。正如當你在選擇汽車的品牌時,可能你會先從品牌的知名度去考慮,你最先想到的是幾個公認的大品牌。

學校排名並非只有好與不好

排名就像是一種廣告和品牌宣傳的方式,給你列出了一份大家「公認」的學校名單。但這僅僅是考慮的途徑之一,而不是唯一途徑。

從哪些方面去判斷大學好與不好的,不能僅僅看排名而忽略了真正適合自己的學校,正確解讀排名信息才不會被排名所誤導,做出不明智的選擇。

http://weixin.qq.com/r/4kiutrvEE_Zsrf-V9x3w (二維碼自動識別)


【第一個問題】

  • 了解自己,才能更好的去將學校和自己進行適配。只有搞清楚自己的需求,才知道什麼學校更適合自己

如果你要申請本科,那你就要選擇更注重本科教育的大學。很多學校名氣很大但那是因為它在科研領域的影響力,其本科教育並不重視;

如果你要申請偏科研的Master和PhD,那你就要選擇在這方面實力更強的學校。很多學校名氣大也可能只是由於本科教育水平高;

如果你是要在美國就業,那麼你可能要更加註重學校在專業上的實力,地理位置,校友資源等;

如果你要回國就業,那麼學校的名氣就會更加重要,因為很多大學對於中國的企業來講相當陌生,而如果你來自一個名氣很大的學校,會在求職中獲得更大的優勢。

【第二個問題】

  • 有參考價值,但要謹慎對待。

大家申請的時候最常接觸的排名:QS、THE、ARWU、US NEWS。通常大家在接觸到這些排名的時候就犯迷糊了,到底哪家的排名更客觀,更適合於參考?

Emmmmm……無從下手啊!

要知道哪家的排名更適合參考,就得搞明白兩件事情:

1)各家排名的特點

2)你自己所處的就讀階段和要申請的專業的特點

首先,並不是每個排名都值得參考,因為每個排名的都有不同的特色,其衡量標準不同,側重點也不同。正因為這種差異,有些排名適合本科申請者參考,有些適合碩士和博士申請者參考。同時不同的專業適合參考的排名也不一樣。所以,你要搞清楚自己的狀況,再決定選擇哪一種或者哪幾種排名作為參考,以及參考其中的哪些要素。

關於排名

1、QS世界排名。

QS世界排名的具體介紹可以參考百度百科,這裡小A重點講下QS衡量世界大學的各項指數:

學術領域的同行評價(Academic Peer Review),佔40%

全球僱主評價(Global Employer Review),佔10%

單位教職的論文引用數(Citations per faculty),佔20%

教師/學生比例(Faculty student ratio ),佔20%

國際學生比例(International Student Ratio),佔5%

國際教師比例(International Faculty Ratio),佔5%

總計·100%

可以看出QS的排名在Academic Peer Review(學術領域同行評價)上佔比非常大,40%的佔比意味著什麼,意味著過度,意味著它並不是一個足夠客觀的參考對象。

但它仍然具有參考的價值。比如雖然QS的排名過度依賴Academic Peer Review但對於本科申請者來講這本來就不是重點,而教師/學生比,國際學生比顯然更值得參考。

又比如由於過度依賴評價,太過主觀,難以真實說明大學的科研實力,所以對於某些申請Master和PhD的同學來講,是非常不適合的參考對象。

正是因為QS採取這樣的衡量指標,所以會導致某些大學的排名與其真實實力嚴重不符,比如18年UCB的排名27,清華排名25,新加坡國立大學排名15。在所有的指標中,UCB的師生比得分只有可憐的36.2。那這就說明UCB比清華和NUS差么?顯然不是。這是因為QS的指標側重,導致UCB吃了虧。

所以大家參考QS排名,要根據自己的需求,而非給你展示的都看。

2、ARWU世界排名

這個排名是上海交通大學發布的,它的側重點又和QS不一樣。如果所QS太過主觀的話,那麼ARWU相對來說就非常客觀了,畢竟數據說明一切。

來看看ARWU的指標體系——

它涉及到Alumni、Award、HiCi、NS、SCI等五項指標:

諾貝爾獎和菲爾茲獎的校友的摺合數(簡稱Alumni)

獲諾貝爾獎和菲爾茲獎的教師的摺合數(簡稱Award)

各學科領域被引用率最高的教師數(簡稱HiCi)

在Nature和Science雜誌上發表的論文摺合數(簡稱N8LS)

被科學引文索引(SCIE)和社會科學引文索引(SSCI)收錄的論文數(簡稱SCI)

特點是這些指標都可以量化,有數據可循。最終一個指標SIZE將前五項指標得分之和除以全時(Full time equivalent)教師數,得到師均學術表現。

是不是覺得ARWU相比起QS的主觀評價更靠譜?不容否認,ARWU的量化的指標更值得參考,客觀性值得稱道。但它仍有值得詬病的地方,那就是太過偏重理工科了。

因為很多學科(比如人文學科,某些商科)很難用論文數量來衡量,對於這些專業的同學來講,參考ARWU顯然是一個錯誤的選擇。

而如果是申請理工科Master或者申請PhD的同學,ARWU倒是不錯的選擇。

3、THE世界大學排名

THE世界大學排名本來就是THE(Times Higher Education)在和QS分家後自立門戶做的排名,它的指標包括:

教學(Teaching,佔30%)

研究(Research,佔30%)

論文引用(Citation,佔32.5%)

行業收入(Industry Income,佔2.5%)

國際化程度(International mix,佔5%)

一共5個大項和13個具體指標。

THE的Teaching佔比30%,這是一個非常重的比重了。而對於很多優秀的大學來說,Teaching其實並不是那麼重視(因為這些大學往往更注重科研)。而Teaching這個指標本身如何衡量呢?難以量化。對於那些Master和PhD申請者而言,教學怎麼樣反而不值得關心,而本科申請者卻值得參考。

4、US NEWS排名

US NEWS排名對於留美的同學具備一定的參考價值,不過其世界大學排名大家都覺得比較水,因為很多亞洲學校的排名確實有些「名不符實」。而且由於採用全球化大學排名指標,美國本土的綜合大學本科實力比較好的學校排名會稍低一些,對於申請美本的同學來講需要謹慎看待。

帶走你最需要的,留下你想諮詢的

希望能在你留學最初的道路上,更好地陪伴

Admitwrite留學 | 國內最專業P2P線上留學申請平台


首先,我要表明我的立場,

不了解自己為什麼要出國的都是耍流氓!!!

不針對自己的具體情況進行獨立思考分析的都是耍流氓!!!

出國讀研究生的動機有很多,有一心學術的、有想要體驗不同人生的、有想藉機移民的、有想要增加求職砝碼的、有希望鋪展人脈的,對於有不同主要目的的同學,我認為所考慮因素的權重差異還是比較大的,這裡我大致討論一下可能需要考慮到的因素,但裡面孰輕孰重還需要申請者自己去把握。

1.首先要做的是再次捫心自問到底有沒有必要出國讀研究生,因為時間成本非常寶貴,如果出國目標不明確、在外渾渾噩噩過兩年,回國後你會發現那些你曾經不放在眼裡的同學們通過幾年的職場磨練業務技能已經非常熟練了,而你連一份像樣的簡歷都拿不出來(手動微笑再見)

2. 樹立了出國目標後,下一步要考慮你要學什麼(繼續深造本科專業還是另闢蹊徑)?進行授課類還是研究類的研究生學習?有沒有對於時間上的考量(越快越好,還是不介意慢工出細活)?學校有沒有從事你感興趣內容方面研究工作的導師?專業的研究水平如何?求學期間是否有相關的實習機會?

3. 現實的方面包括入學條件以及學費。雖說GPA有精進的可能性,申請人也有可能通過其它方面的出色表現贏取offer,但總體而言語言成績、GPA是比較硬的門檻,申請的時候需要腳踏實地地予以考慮。費用方面,我相信提問以及關注這個問題的朋友,對於留學的性價比還是有所關注的,因此我們在篩選學校時在考慮過專業、學校、導師等因素後,也需要考慮是否有學費貸款政策/獎學金/研究補貼,同時也要結合研究生學校所在地的物價,將日常生活開支考慮進去。

4. 一個常常被忽略的因素就是學校的校友資源,這一點對於希望通過留學獲得職場優勢以及拓展人脈的申請者格外重要。因此要去做功課看看希望求學的學校是否有活躍的networking?Faculty內部的活動是否豐富?如果有條件的還可以使用領英去找找往屆校友看一下職場發展軌跡,並在有必要的時候跟他們取得聯繫,對學校和所要上的專業有更全面的了解。

5. 對所在國家、城市、學校硬體設施、人文環境的考量。如果是社交動物,可以考慮避開清心寡欲的大農村,直奔一線城市。或者如果對工作機會看重,不妨一開始就選在較為發達的城市,省去之後實習、工作relocation的麻煩(奉行生命在於折騰的朋友請忽略此條)。這些軟性條件不能不考慮,但也無需過度考慮。但總而言之,還是要與申請者本人的留學動機掛鉤。

關於發布的學校排名,我認為還是有一定的價值,但其價值主要在於幫助申請者對學校和專業有一個初步的了解,申請者不需要太糾結於排名,理由如下:

1. 排名最大的利益相關方是學校,不是你本人。學校一定程度上需要依靠排名獲得更多的聲望、更多的資源、更好的校友資源(因此也存在通過支付一定費用進入TOP200這樣的事例),一所中國的大學沖入100名之內,政府大概率上會給予更多的關注和扶持。但排名帶來的效應隨著學校的知名度的增長會有一定的弱化,我相信理智的申請者不會因為斯坦福今年名次下降個一兩名,就放棄offer不去了吧。

2. 常見的QS,Times排名中學校的聲望(reputation)佔有很大的權重,Times中有30%的權重,而QS高達50%,而聲望是如何統計的呢——根據問卷調查,還有一些知名人士對學校的評價。調查發放的問卷通常的發放對象是學校的教職人員,調查的項目中包含teaching。那麼究竟誰對教學質量更有發言權呢?是知道自己progress的學生本人,還是負責講課和考試閱卷的老師?同時,名人的一句「I think the university is really great」也會對當年的排名有一定的影響。排名不是在真空環境下做出的,國家、社會、利益相關方都會對它產生影響,因此申請者不需要過於迷信排名。

3. 上海交通大學的排名ARWU則更看重學術,但衡量的標準也仁者見仁——根據獲得諾獎、所在領域獎牌的校友、員工人數(30%)、在21個廣泛領域被高頻引用的學者(20%)發表在Nature和Science論文數(20%)等指標。因此這個排名對於看重學術研究質量的申請者,有更高的參考價值。

4. 前50、100名的學校其實每一年排位變動不會很大,在求職或介紹自己學校的時候大多數人不會去糾結學校今年到底是25還是28名。排名最大的價值,個人認為是在對專業的了解上的幫助,通過排名申請者能夠更清楚所選專業的高校分布情況,在擇校時不會太盲目。


Rankings can provide some information on the strength of the University however, this should not be a driving factor when you are deciding where to apply. Programs can be distinct from Universities. That is one of the best programs can be at a University that is not highly ranked or a less robust program may be at a very highly ranked University. The scientific environment should be one of the driving factors of where you apply. Go to the website of the program and determine how many researchers in the program are doing research that interests you, what sort of funding is available and future success of graduates of the program. Another good indicator of the strength of the program is whether or not they have a training grant. Training grant support can greatly enhance the environment of the program and is indicative that the program is respected by peers. Training grant information should be available on the website or can be searched on 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RePORTER( https://projectreporter.nih.gov/reporter.cfm), a resource that can also be used to look at funding of individual investigators. Find a program that you feel matches your career goals.

I will also be participating in the CSC-sponsored International Graduate Scholarship Fairs (第九屆國際研究生獎學金信息說明會-2017 IGSF) and am happy to answer any questions.

大學排名可以部分體現學校的綜合實力,但是,這個不應該成為你申請決策的驅動力。每個學校的項目都有其獨特之處。一個排名不是很靠前的學校也會有頂尖項目,排名頂尖的學校也可能有不是很靠譜的項目。學術環境才應該是幫助你做決定的驅動力。你可以到項目的網站上去看一看,這個項目中,有多少學者在做你感興趣的研究,有哪些研究資金。項目實力的另一個好指標是項目是否提供培訓補助金。培訓補助金的資助可以極大地提升項目的氛圍環境,也暗示著這個項目受到同行的尊敬。培訓補助金的情況,可以在網上找到,或者可以通過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的 RePORTER(https://projectreporter.nih.gov/reporter.cfm)上找到,它可以查詢每個研究項目負責人的資金情況。最重要的,挑選一個符合你職業目標的項目。

我本人也會參加中國國家留學網主辦的國際研究生獎學金說明會(http://www.csc.edu.cn/edufair),我會在現場回答大家的問題。


在一開始我們剛進入中國市場,我跟中國家長和學生們打交道的時候,確實他們其中許多人都很重視學校的排名。當然,近幾年我發現,也有越來越多的中國家長和學生們開始重視學生本身的興趣所在,申請文理學院的中國人數增多就是一個很好的側面反映。

在思考自己適合什麼研究生學校的時候,我建議大家還是應該從「關注自我」「結合過去」這兩點來選擇。


就像我剛剛說到的,很多學生都會在讀本科的某一時段決定去讀研究生。很多學生會根據排名或者他們自認為哪個美國大學最好來選擇研究生項目。有些學生在做這個決定的時候,其實都不太有一個清晰的目標,可能出國讀研對他們來說是「人云亦云」,好像到了大三大四,就應該開始做準備的一件事。

事實上不是這樣的。當我們處於21,22歲這個階段的時候,我們的自我意識應該開始萌芽且覺醒了。本科選了這麼多課,我們應該對自己喜歡什麼有一個較為清晰的認知。根據排名選擇研究生項目這當然是個很好的初始思路。但是,我更鼓勵學生們去探索那些和他們的職業目標,即他們畢業後想從事的職業,所匹配的研究生項目。當然,也要考慮哪些能夠在他們在校期間幫助他們實現個人學術目標的項目。

比如說,如果你想學政策規定,可能是教育政策,或地方政策,或國際貿易政策。當你在評估學校的時候,你要看看看 「這些學校里的哪幾位老師在做這方面的研究?」「這些學校的學生在畢業後都從事什麼樣的職業?」

非常重要的一點是你需要根據你過去的工作經歷或學習經歷。你的研究經歷(如果和你想要申請的項目可以對接的話)。你的在學校參加的課外活動或畢業後在社區里參加的社區服務。來評估你是否適合這個項目,看看的你的經歷是否符合該項目的價值觀和目的。

如果你有很棒的GRE成績和本科GPA,但你並不適合這個項目,不了解這個項目需要什麼樣的學生,你是不會被錄取的。很多學生會選擇申請哈佛,哥倫比亞,或者其他頂尖美國高校的項目,但並不仔細評估他們是否適合這個項目。

然而招生官們做的事情就是去評估你是否適合這個項目。所以,如果你需要確保你在過去做的所有事情都和這個項目所匹配,也和這個項目培養後的職業方向匹配。(劃重點)

如果你參加了一個項目,但你想找一個和這個項目的校友們所從事的職業完全不相關的工作,你也不太可能通過這個項目得到對你今後職業發展有幫助的收穫。

所以,在評估你需要申請的項目,甚至在被錄取後選擇去哪個項目的時候:

仔細想想你今後想做什麼?你為什麼想讀研究生?


因為一直都在做的是文科和商科的留學生申請,先把US. News商學院的排名規則分析一下。

一. 基本信息:

1. US. News官網鏈接:https://www.usnews.com/

2. 商學院排名鏈接:

https://www.usnews.com/best-graduate-schools/top-business-schools

https://www.usnews.com/best-graduate-schools/top-business-schools/mba-rankings?int=9dc208

3. US. News簡介:

U.S. News

World Report,《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於1984年由《美國新聞》和《世界報道》兩種雜誌合併而成,是美國綜合性報道和評價的英文周刊,發布新聞、評論、消費指南、排名、分析等,自1985年以後大學排名每年更新一次。目前其排名類內容更為人所知,涵蓋健康醫療、職業、旅遊、汽車等各個方面,其中教育類排名最受國內留學群體關注。

U.S. News是最知名的美國大學排名之一,其在美國的影響力是首屈一指的,是認可度最高的全球性大學排名。其大部分數據來自於大學和學院,每年U.S. News都會向院校發放年度調查問卷,並沿用卡內基分類系統對大學進行排名。

排名種類:全國綜合性大學排名、文理學院排名、地區性大學排名、地區性學院排名、研究生排名和最佳高中排名等。另外有針對專業的排名,比如商科相關專業、理工科專業等等。

二. 商學院排名規則(Best Business Schools

Rankings Methodology):

鏈接:

https://www.usnews.com/education/best-graduate-schools/articles/business-schools-methodology

規則:

在2016年秋季和2017年初,U.S. News針對國際精英商學院協會(AACSB)認證的471個MBA項目進行了調查,共377所學校給出了回復。

其中,共進行了131所學校的排名,因為這些學校提供了用以計算full-time MBA排名所必需的數據,各指標的權重如下:

1. 質量評估(Quality Assessment):權重0.40

l 同行評價(Peer assessment score):權重0.25。在2016年秋季,商學院院長們和管理者們被要求對AACSB所認證的MBA項目進行評分,評分標準從1(marginal)到5(outstanding)。對於因為不完全了解一個學校因而不能公正地給出評價的情況,評價者被要求選擇「don』t know」。45%的調查得到了回應。

一所學校的此項分數是所得評分的平均值。「don』t know」的回答不影響最終評分。

l 僱主評價(Recruiter assessment score):權重0.15。如同過去的很多年一樣,在2016年秋季,由以前參與U.S. News排名的MBA項目提供的僱主名單(corporate recruiters and company contacts)被要求對所有的full-time 項目進行了評分,評分標準1(marginal)到5(outstanding)。對於因為不完全了解一個學校因而不能公正地給出評價的情況,評價者被要求選擇「don』t know」。

學校的評分是所有受訪者近三年的調查結果的平均值。「don』t know」的回答不影響最終評分。

益普索公共事務研究機構收集整理了此項評分的數據。

2. 就業情況(Placement Success):權重0.35

l 平均起薪和獎金(Mean starting salary and bonus):權重0.14。這個分數是2016屆full-time MBA項目的畢業生起薪和獎金的平均值。薪資數據來源於畢業生所提供的大量數據。平均簽約獎金是畢業生提供的獎金數據的加權平均值,因為並不是提供基本薪資數據的每個畢業生都會提供簽約獎金數據。

l 全日制MBA項目畢業生的就業率(Employment rates for

full-time MBA program graduates):這是全日制MBA項目2016屆畢業生的就業率。那些沒有找工作或者沒有求職信息的情況被排除在外。

如果沒有求職信息的畢業生比例是可獲得的,沒有找工作的畢業生比例很高,那麼這項信息不用做計算排名。排名模型中使用了畢業生就業率(0.07)畢業後三個月就業率(0.14)

3. 學生素質(Student Selectivity):權重0.25

l 平均GMAT GRE成績(Mean GMAT and GRE scores):權重0.1625。這個數據是full-time MBA項目2016秋季入學的學生的平均GMAT和平均GRE quantitative and verbal分數。U.S. News在MBA項目的排名模型中同時使用了GMAT和GRE分數。使用GRE分數使得U.S. News可以講full-time MBA項目的入學考試成績的全部情況考慮在內。

GMAT考試分數範圍從200到800。只有GMAT成績展示在排名表中。這些GMAT和GRE數據可以從U.S. News 商學院指南(Business School Compass subscription)中可以查看。

l 本科平均GPA(Mean undergraduate GPA):權重0.075。這個數據是2016年秋季入學的學生的本科GPA平均值。

l 錄取率(Acceptance rate):權重0.0125。這個數據是2016年秋季申請者被錄取的比例。

4. 總排名(Overall Rank)

數據是標準化的,數據通過加權、總計和調整被標準化,使得頂級學校的評分為100分,其他學校的評分為頂級分數的百分比。研究生的商科項目基於其評分進行降序排列。

參與最終full-time MBA排名的學校,其full-time MBA項目2016年至少有20或以上的畢業生找了工作。

對於一個學校,至少50%的2016 full-time

MBA項目的畢業生找到了工作,其就業數據才能夠被放入排名模型中使用。

未達到以上就業標準的MBA項目被列入了Unranked名單(見以下未排名解釋(explanation of Unranked))

5. 專業排名(Specialty Rankings)

包括executive MBA項目在內的這些排名,是完全基於被認證的MBA項目商學院的院長或管理者的等級評價。他們被要求針對每個領域列出多至10個優秀項目。

在每個專業領域獲得最多投票(在專業領域獲得7個或以上的投票)的學校以數字的形式降序排列。這意味著在每個專業排名底部的學校也至少獲得了7個提名。

6. 未公開的排名(Rank Not Published)

在研究生商科中,對於所有有資質參與排名的full-time MBA項目,U.S. News大致列出了前四分之三的排名。剩下四分之一的有資質參與評選的項目被列為Rank Not Published.

Rank Not Published意味著U.S. News為其項目計算了排名,但是由於編輯原因不公開。如果學校按照Information

for School Officials所列出的要求提供申請,U.S. News將提供Rank Not Published中項目的數字排名。

Ranked Not

Published中的項目按照字母表順序排列。

7. 未排名的(Unranked)

如果一個項目被列在Unranked中,意味著U.S. News沒有為這個項目計算數字排名,因為其沒有提供足夠的可用於數字排名的核心統計數據。Unranked排名按照字母表順序排列,位於Rank Not Published後面。

8. 學校數據(School Data)

471所學校都列在在線目錄中。提供數據的學校列在排名表中和學校檔案頁面上。對於顯示了「N/A」的項目,則是學校沒有提供數據。

三. U.S. News商學院排名優劣勢

綜合來看,U.S. News商學院排名的方法以結果為導向,所有的評分標準可以劃分為兩類:生源質量25%(GMAT/GRE平均成績、本科平均GPA、錄取率)和商學院所培養學生的競爭力75%(同行評價、僱主評價、畢業起薪、畢業時就業率、畢業後三個月就業率)。

優勢:

1. 綜合考量了客觀因素和主觀因素,使評價模型更貼近實際

2. 就業情況佔比40%,符合商學院以就業為導向的培養目標和特點

3. 調查涵蓋471個學校,基本覆蓋美國所有擁有商學院的學校

劣勢:

1. 有40%的主觀指標,客觀性降低

2. 數據以調查問卷方式獲得,U.S. News不對真實性進行核實

3. 同行評價佔比(25%)高於僱主評價佔比(15%),但事實上以就業為導向的MBA項目,僱主評價更能夠反映出學校培養的人才質量

4. 錄取率往往反映出學校的受歡迎程度和學校篩選標準嚴格程度,作為一個傳統評價指標佔比1.25%,比例略低

5. 畢業時就業率佔比(7%)是畢業三個月後就業率佔比(14%)的一半,通常來說一個學校學生畢業時就業率越高越能反映出學生的競爭力,有失偏頗

6. 就業率計算時將沒有找到工作和沒有求職信息的情況刨除在外,使得自主創業的情形也被計算為沒有就業,就業率數據與真實情況有一定差距

四. 排名使用誤區及片面點

初接觸U.S. News商學院排名的人可能會認為這個排名是基於各學校商學院各個專業的綜合情況而進行的排名。但是實質上,這個排名是基於各商學院全日制MBA項目的質量評估、學生素質和就業情況進行的排名。之所以很多人即使申請的不是MBA項目,也會參考商學院排名的原因:一方面在於MBA項目實力雄厚的商學院,其他項目的實力往往也很強,所以即使申請其他專業,這個排名也是有參考價值的;另一方面,美國本土學生在對商學院項目進行選擇的時候,往往更傾向於選擇MBA項目,因為MBA項目下往往也有很多像金融、會計、市場、房地產等相關的分支,使得學生能夠更全面地了解業界的真實情況,學習的內容也更實際,所以對於美國本土的情況,U.S. News針對MBA項目進行排名也更有意義,它並沒有對金融、會計、市場等Master項目進行排名。

五. 使用建議

建議選校時綜合考慮學校排名、商學院排名、TFE專業排名、地理位置、就業率、項目課程設置等因素,適合的才是最好的,不要以偏概全只在乎商學院排名。


我的留學經驗算是「二進宮」了,前後時隔十年。兩次申請都是自己完成的,第一次只申了一間學校;第二次選定了五間學校作為申請範圍,提交了三份申請之後拿到的第二個offer是牛津就直接接了,後邊兒的就沒再申。

我覺得申請原則上,遵循的是這樣的邏輯:

1)為什麼要念研究生以及念完之後想過什麼樣的生活(包括:地域/行業/職能/生活方式)?這一點建議反覆推敲,究竟為了神馬要出國留學,避免一時腦熱抱憾好幾年。。。

2)現在距離能過上想要的生活還缺少什麼(比如:專業知識/行業人脈/實踐經驗/好看的學歷證書)?

3)哪些學校能夠幫我獲得我缺少的這些東西?(也很有可能想了一圈兒發現留學並沒有什麼幫助。。。)

具體來說,假如最需要的是好看的學歷,就可著能申到的學校裡邊兒挑一個認知度高以及各方面口碑最好的;這時候排名可能會比較有參考價值,但可能也要選擇比較有針對性的排名,比如可能是科研方面的還是僱主口碑的(那些最注重學生滿意度的可能參考價值就稍低一些),再比如如果主要是要通過念一個MBA而多掙錢,可能就要重點看FT這樣兒畢業三年後薪資占排名指標比重特大的。假如最需要的是人脈,就要考慮校友網路龐大並且樂於互相幫助的。。。以此類推。

總的來說是看需要解決的問題(留學目標)和解決方案(擇校結論)是否配套吧~要不然排名再高也只能是自己看著高興。。。

還有一點就是出國留學在選擇學校的同時也選擇了一個新的棲息地,所以建議了解下兒當地的生活狀況——根據經驗留學期間的體驗有時候也會直接影響畢業後的走向。

祝擇校順利~


不請自來~

首先,明確一下各大網站發布的大學排名中比較有影響力的:

  1. USNEWS排名,這個是針對美國本土院校的排名,分為綜合排名,各專業學術排名,公立大學排名,文理學院排名,商學院排名
  2. 泰晤士世界大學排名
  3. QS大學排名
  4. 世界大學學術排名

後三種包括了世界範圍內的頂尖大學,但其實對於申請來講可參考性不如USNEWS,因為基本上申請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學校的時候可選擇範圍都比較小,而申請英美的時候,涉及到的學校數量過多,所以需要一些細化的排名作為參考坐標。

其次,研究生留學這個前提需要分個類,題主要考慮好是申請博士還是碩士。

以美國為例,PhD(博士)一般讀5-6年可以畢業,Master則短得多,商科(金融,會計,金工,Marketing etc.)一年,理工科一年半到兩年。

對科研十分感興趣,耐得住性子,喜歡探索,在本科期間就有比較清晰的科研追求和思路,並且在實驗室有過一定的科研經歷的同學,可以選擇申請PhD項目,而PhD申請在選擇學校的時候其實更重要的是在選擇Professor,這個時候可以供你主要參考的是USNEWS官網的專業排名,有的專業比如生物,化學,物理,都會細分出小方向來進行排名,專業排名反應了這個學校在該專業學術領域的影響力,說的直白一些就是在這個專業領域所發的論文的數量,質量的直觀反映。

在參考排名的時候也不要以偏概全,有的學校專排不高,但是有牛人在carry,新鮮血液非常有潛力,研究的方向又跟你非常契合,那其實會比專業排名高更重要。申請PhD最重要的在於匹配,要通過套磁找到一個氛圍很好的Lab,一群很nice的同學,一個很nice的老闆,畢竟你們要一起相處至少五年。

再說另一種情況,如果題主你的目標是拿到一個碩士學位然後工作,那你在考慮排名之外,還需要考慮學校的地理位置,學校在你申請專業領域業界的影響力,學校畢業生的就業率以及學校是否有很好的career development口碑。申請商科需要關注地理位置和商學院排名,申請理工科需要關注專業排名以及綜合排名,還需要考慮的是在國內的知名度,這對於你將來回國發展也是有一定影響的,比如國內基本都知道NYU紐約大學,USC南加州大學,但是未必知道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范德堡大學,Rice U,聖母大學,但其實後面這幾所大學的綜合排名一直都在NYU和USC之上。

再說到地理位置,如果申請的是EECS這類專業,以後想進入IT公司工作,矽谷周圍有像Santa Clara,San Jose這類沒有排名的神校,畢業生目前大多集中在谷歌,甲骨文,Facebook這類公司,如果想申請商科,經濟這類專業,那可以在NYU,Chicago,Boston,New Jersey這類毗鄰CBD的地區選擇學校,像Baruch商學院,Fordham U,UIC這類排名不高,但是專業優勢非常明顯的學校,就業率幾乎都是100%,而且起薪非常可觀,當然一些非常大熱的項目申請也是有一定門檻和難度的,有需要諮詢的話可以私信我。

還有一些選擇學校和項目的時候涉及到的一些細節信息,那就是一些平常申請人無法獲取到的信息了,比如哪個學校的某個Department的老師今年希望能招收PhD,希望的方向是什麼;比如哪個學校就喜歡錄取國內什麼學校的申請人,對另一個學校的申請人就並不友好;比如一些項目的基本准入門檻,比如一些項目寫的要求是T100 GPA 3.5,但其實低於這個條件也可以申請,有些學校寫的3.0以上,TOEFL100,其實錄取的人幾乎都是3.8,105+;比如某個老師的推薦信對申請某個學校的某個項目起到很大的作用。這些都需要5-10年的大量案例積累和分析才可能做到。

綜上所述,我們在選擇申請學校和項目的時候,除了需要收集分析大量的外部信息和因素,有時候更重要的是要審視自己的條件和目標,以及我們還有多長時間可以做準備。很多人覺得自己本科學校足夠好,成績足夠好,就可以躺著申請Top10,高枕無憂,其實是在盲目樂觀,而有的人覺得自己學校一般,成績中等,就喪失了繼續奮鬥和提升自己的勇氣,覺得自己也就申個Top100,這其實是在自我耽誤。

選擇學校是一門藝術,留學申請規劃是一門學問,剛好我們很懂。

歡迎諮詢和關注我們的公眾號:Pivot 中樞教育

http://weixin.qq.com/r/7UMCGkrEFxdorQ559xb- (二維碼自動識別)


1) 美國大學特點

首先是學校多。美國一共有4700多所大學。第二是各個學校的校園文化很不同。有些學校的特點是學霸多,有些學校的特點是社團活動豐富,學生都比較 social,有些學校比較文青,因此學生也比較小清新。第三是衡量學校水平的標準也很多,師生比、校友捐贈、教授論文發表數、專業數量、實驗室設備、獎項獲得情況、體育團隊、社團數量,等等,都是衡量學校水平的標準。以上因素決定了,申請美國大學的選校工作是個複雜的體力活。

2)選校需要注意的因素

首先要注意名字。我們會發現美國很多大學的名字都很類似,比如密蘇里大學和密蘇里州立大學,賓大和賓州州立大學。還有很多大學有很多分校,比如加州大學有UCLA,UCB,UCSB,UCSD。紐約州立也有一大堆分校。還有些學校名字很容易迷惑人,比如Miami University並不在邁阿密,而是在俄亥俄。而University of Miami則是在邁阿密。所以選校的時候首先要搞清楚名字,以英文名字為準,確定這個學校是你認為的那所學校。

專業設置、跨系選課、跨學校選課、學生社團、國際學生人數、國際學生就業服務、整體就業服務/實習機會、地理位置、在你的那個行業的校友力量、學校名氣。

先說專業設置。你肯定首先要關注目標專業的質量。去系裡的網站看這個專業都教哪些課,都是哪些教授教授。

然後你要看這個學校跨系選課的要求。大部分學校都有這方面的要求,比如一學期最多不能選超過多少個學分的外系課程,以及畢業要求修多少外系的課程。

跨學校選課是在大學城上學的優勢。比如波士頓的哈佛、MIT和塔夫茨大學,這三個學校的學生都可以互相到對方的學校選課。衛斯理學院、布蘭迪斯、MIT、巴布森學院的學生也可以互相到對方學校選課。有這樣的福利一定要爭取,所以在選校的時候也要考慮到這個因素。

學生社團也是選校需要考慮的因素。每個大學都對自己的學生社團非常驕傲,都會在學校官網上詳細介紹學校都有哪些學生社團。為什麼學生社團很重要?大學四年是結識朋友,建立自己初步的社會聯繫的最關鍵四年。學生社團是建立這種聯繫的最佳平台。

國際學生人數。你不想去國際學生太多的學校,這樣就缺乏留學的感覺。但是如果去了國際學生過少的學校,可能這個學校在留學生相關服務上就比較欠缺。

國際學生就業服務。大的學校都有專門國際學生服務中心,你辦OPT,找工作等都會用到它。很多大學國際國際學生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其實都沒有留學的經歷,對簽證及國際學生就業了解也不是很多。這個在你剛上學的時候顯示不出來,但是等臨近畢業要找工作的時候就顯示出一個有好的國際學生服務中心的大學的好處了。

整體就業服務和實習機會是衡量這個學校綜合競爭力的指標,也非常重要。而且如果一個大學提供很多實習機會,你的求職之路會順利的多。

地理位置。地理位置能夠帶來除了學校自身優勢之外的城市優勢。比如剛才說的波士頓,在那上學你可以選其他同城學校的課。或者紐約,你有更多的機會找到實習、工作,結交業內人士。

校友力量。在你的那個行業的校友力量強,首先這些校友會在你的專業捐贈慷慨,第二畢業後在這個領域找工作也比較容易。

最後一個是學校的名氣。

這些因素如何給個輕重的排名?我們認為是個人偏好》學生就業前景》實習機會》就業輔導》校園文化》科研創新機會。

在考慮完這些多因素後,你要給自己的選校名單一個梯度,有衝擊的學校,有合適的學校,也要有保底的學校。美國大學的申請是個持續一年的工作,你當然希望你的申請最後能開花結果。所以不要把所有的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

最後就是,看看這些學校,問自己,是否願意在那度過4年最重要的時光。如果答案是是,那麼恭喜你,你的選校工作成功了。

3) 排名到底在選校中的作用有多大

排名在選校過程中能夠給你一個區間,可以用在初選的階段。你可以根據分數依據排名得到一個大概的選校梯度。這讓你的工作簡單一些。但是排名不能決定你最終申請的學校。首先,在排名上差幾名的學校完全沒有差別。另外,排名都是設定變數然後套入公式算出來的。這些變數包括其他大學校長的評分、返校率、畢業率、實驗室規模、教授論文發表數量、校友捐助、學科數量、種族多元化、師生比等。有些變數對我們用處不是很大,或者有些變數對你的專業不重要,所以對排名不需要太膜拜。

4) 了解自己

選校的關鍵是要了解自己。問自己以下這些問題:

你的學術興趣是什麼?

你是一個什麼樣的學生?你需要群體壓力幫你前進還是一個非常自主的學生?你是主動尋求幫助還是偏被動?

你的學習風格是什麼?你喜歡大班還是小班?

你喜歡什麼樣的校園環境?大學校還是小學校?

你喜歡什麼樣的校園文化?保守?偏宗教?還是比較自由開放?

你喜歡在學校參加什麼活動?體育類的?還是合作機構開設的co-op課程?還是學生項目?

學校的排名是否對你很重要

學校的地理位置對你是否很重要?

回答完這些問題,你對自己的選校偏好會更清楚

5) 選校要只選對的

根據我們在前面表述過的內容,選對的學校需要參考的因素包括地理位置、學校規模、學科設置和申請要求,有些學校提供雙學位或者跨學科的項目,比如B.A.- MD

programs, B.A.-J.D. programs, B.A.- M.A. and B.A.-M.B.A.、學生組成、校園生活、教授是否有時間輔導本科生,還是都是TA在輔導本科生、學生生活輔導、四年的畢業率

6) 其他

尋找專業的升學顧問輔導申請

參加學校舉辦的招生活動,與招生人員交流

和往屆畢業生交流,有些事情他們會比招生人員更說實情

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助到您,如果還有其他問題,歡迎加微信bosonme進行諮詢!


題主。我不請自來。

感覺你經常邀請我回答問題。有些問題我不懂,真的回答不了。但是在這個問題上我有一些理解。

關於留學

第一,要搞清楚自己為什麼要留學。

你是打算畢了業一定回國,還是說最好留在這邊發展呢?

第二,搞清自己的家庭經濟情況。

家裡能不能提供學費、生活費,還是必須自己拿到全獎才可以呢?

第三,現在學的方向或者將來想選擇的方向好不好就業,要不要轉專業。

翻了一下你的回答,感覺你是學物理或者化學的,這兩個專業想申獎學金來美國讀博容易一點,但是真的就業比較難。我身邊也有一些學這兩個專業,很多優秀的人PhD讀完啦,還是找不到工作,最後沒有別的辦法,又去CMU讀了個CS的Master。最後也過的不錯。

I don"t want to be crucial, 但是如果你想畢業留在美國的話,你有必要考慮一下要不要換個專業。

最後,我好像有點跑題啦。但是我一直相信,研究方向比院校更重要。

------------------

先提交占坑,我等下慢慢編輯。


UIUC有一個好,選課很自由。我貌似到現在都沒在材料繫上過幾節課呢。。。

我一個同學讀phd的,至今也只上過材料系的唯一一門phd必修課,MSE500(高級物理化學與統計力學)而已。都在CS,Math,PHY各種上上上。


先說 選校

通常我都按照幾個維度 給學生去選擇

1 地理位置優勢

咱出國讀書 肯定要求大點城市 好點地方

比如美國 盡量去紐約 波士頓 洛杉磯 及其周邊地區

生活 方便不說 今後實習 和就業 也方便

尤其一些同學 讀商科的 肯定要去大城市好些 誰聽過 讀金融去非洲的 讀會計 去南美洲的

2 導師教授優勢

跟一個好導師 名教授 那太幸福了

學術 科研 等方面提升不說 還能幫你解決很多其他問題 獎學金啊 實習啊 就業啊 留美啊 等等

3 校友優勢

圈子太重要了 出門靠朋友 學長學姐 能幫到我們太多了

從大一入學 學長幫你拎包 學姐幫你鋪床

到畢業 幫你介紹工作 都是這些親人在幫我們

而且 很多公司 很青睞某些特定學校學生 因為人好 能力強 抱怨少啊 這都是歷屆學長學姐 給後輩們的鋪墊啊

4 企業優勢

讀書啊 核心還不就是為了就業 不論您是去打工 還是做科研 都要去企業和研究院啊

大城市 這些機構想對多一些

及其少量的特殊機構 和企業 在山溝溝裡面 這個不做討論

所以為了 自己將來 學校周邊有很多不錯企業的 可以多多考慮

5 排名

咱中國人 多少還是看排名的 那就按照USnews Times等等吧 參考下

再說排名啊

很多網站 都有排名 有的比較官方 有的私人 有的公信力強 有的弱寫

但是我覺得哈 除了那些特別知名的 其他差不多的了

真的糾結 去53名 還是54名 還不如 去把英語成績 考的高點

而且這排名 去年50 明年可能就40了 今年30的 明年可能又跌了

這個都不好說的 所以 排名差不多就得了

哈佛 也不是年年第一 難道因為 不是第一了 錄取就不去 那佩服了


只說找工作的話,美國專業基本4種,如果滿分100分,我們給出以下打分

  • CS 100
  • EE(電子工程) 30
  • Accounting 20
  • 其他專業 0-5

其中 CS EE當然是選擇加州啦,校友資源面試什麼的有多方便就不多說了。

說個實例,我學材料的,當時和我一起上課的材料master意識到USC CS找工作很牛叉,讀完材料碩士立馬開始讀CS master,從零開始哦!畢業後去了google,google有多爽就不多說了吧。

為母校做個廣告,歡迎申請USC,CS EE都很強,千萬別聽黑子們說的什麼水program,我認識的這兩個專業的學生刷夜的很多,畢業前基本是被操得死去活來,但是想想畢業後高薪,香車,美女233333,能忍的!

畫了張餅,好吃你就多吃點


實用乾貨:留學擇校,最需要考慮的因素是就業,或者更長遠的說是職業生涯規劃,各大網站發表的排名具有一定參考價值,但重點應該是將來的就業規劃,從長遠的角度考慮留學問題。

相關:答主2010年浙大本科畢業後先後在美國(UIUC)和歐洲(KTH, CTH, EPFL, NTNU)留學,PhD。目前在歐洲工作。因為本科畢業多年,以前一起在歐洲和美國留學的朋友現在分布於世界各個角落,於國內外各個行業的的各個層次。答主根據自己和朋友多年來在國內外的發展情況談談對擇校的看法:

最優的情況是申請人在本科即將畢業的時候已經對將來的職業發展(比如5年或10年)有了清晰的規劃。海外畢業的留學生將來主要擇業方向有以下幾類:1.海外跨國公司,2.國內外學術界,3.海外本土公司,4.國內公司或者單位,5.創業(還有其他我沒有想到的可以繼續補充)。對於大多數申請者而言,在這幾種將來就業的選擇上,擇校的策略是不太一樣的。當然,如果申請者實力非常強,比如能去頂級名校之類的好專業,那這些因素的影響就低很多。

1.海外跨國巨頭。這個是答主當年留學畢業後考慮的第一選擇,也可能是大多數留學黨希望的選擇。大多數專業,包括金融,互聯網以及傳統實業,都有各自的知名海外巨無霸公司,一旦進入這種公司工作,往往意味著高平台和視野,更規範的培養體系,較高的國內外認可度。海外跨國巨頭字中國的發展,需要大量的中國學生作為人力支持。答主有些朋友在國外跨國公司工作幾年後,回到國內分公司年紀輕輕就擔任要職。如果申請者畢業後考慮的職業發展道路是這個,那麼在擇校的時候除了學校和專業知名度以外,答主認為最需要考慮的因素是城市。舉個簡單的栗子,上海和深圳的很多跨國巨頭,在招聘的時候其實除了選擇中國的top高校的學生以外,還招聘大量的本地畢業生,有時候即使本地畢業學校並非排名很靠前。最簡單的栗子是在深圳的深大:雖然這個學校綜合排名一般,在深圳的各大公司內部,深大的畢業生並不佔少數。這個道理同樣適用於國外:就是考慮自己的專業領域的公司巨頭在哪些國家或者城市有總部或者大型分公司,往往這些公司在招聘新人的時候會偏愛當地高校畢業生。這其中原因我想大多數人多能理解。第二是海外國家或者城市對移民的就業政策:比如英美現在對海外留學生就業卡的很嚴,而加拿大或者歐洲大陸各國等地反而比較寬鬆,(答主舉過北歐的栗子 騰衝:去北歐留學性價比高嗎?),比如美國加州比美國中部更容易留學生就業(答主這麼覺得)。這些因素對短短的碩士畢業後馬上就業會產生非常大的影響。

2. 國內外學術界。答主個人和身邊的朋友多年的經歷讓答主覺得:如果在海外發展,學術界對於華人的天花板略小於工業界。如果申請人將來準備回國,那麼在海外的學術經歷在國內的認可度也比較高。如千人計劃裡面學術領域的比重遠高於工業領域。對於有志於在學術界發展的申請者,目標學校本專業的國際認可度是第一位的, 包括專業排名,研究方向,和國內國際的交流程度等。因為答主已經PhD畢業並且有較多國內外學術圈找工作的經驗,大多數學校(國內外)對於科研成果看的比名校頭銜重要。少數學校很看重名校頭銜,比如香港的高校。因此,目標為學術界的申請者和第一類就不太一樣,需要綜合去考慮自己在目標高校的科研產出可能性(關於科研產出,見 騰衝:如何提高論文發表的效率?)。這種情況的擇校其實是最複雜的,需要考慮很多因素。對於學術界的發展可能,導師的重要性是第一位的,是否push,是否業界牛人比較好都很難有定論,但一定要選擇一個願意支持自己發展而不是只是把自己當成苦力的老闆 ( 騰衝:面臨申國外PhD,有哪些好途徑能了解導師的人品,學術能力等?),讓自己有很多科研產出,並且能幫助自己拓展學術圈子。

3. 海外本土公司。海外本土公司招聘中國人工作的意向性相對較低。如果申請者更希望將來去這種公司發展,除了第一點非常需要考慮的城市因素以外,最好也好好考察目標學校的就業率。海外很多高校在本國認可度很高(就業相對容易)但是在中國知名度不高(排名一般也不會很高),如果瑞典查爾姆斯理工大學。這類學校往往教學非常紮實但是宣傳方面比較低調。要找到這種學校更需要有經驗的前輩去指點。

4.國內公司或者單位,5.創業。 對於這兩類,答主覺得申請者最好還是多關注學校排名和國內知名度。這樣的話,申請者畢業後回國就業或者創業留學背景會比較受到認可,圈子會比較大。

以上回答基於答主和身邊朋友多年經驗,未必對所有人有用,但是基本原理不會錯。最後還是強調一遍:對於有能力申請到頂級名校知名專業的申請者而言,以上因素的影響會低很多。

也有可能很多申請人在準備留學的時候對自己將來的職業生涯並沒有清晰的認識。在這種情況下,答主也很難回答如何擇校。就像前幾個高票答案所說,先了解自己比較重要。

如果有些方面答主還沒有考慮到,歡迎各位繼續補充。

另外,答主也準備了一個關於留學申請和職業規劃的live:

從職業規劃的角度談留學


留學選校是們學問啊,要考慮的因素太多了,比如安全,天氣,學費等等,不過這些都是次要的,我覺得最先需要考慮的應該是你出國留學的目的是什麼,或者說你未來的規劃是什麼。

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因為你所選擇的學校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你未來的發展,很多人都搞不清楚自己出國的目的到底是什麼,只是一味的覺得出國留學對背景提升,或者對找工作有幫助。為什麼說未來規劃對選校很重要?舉個例子,拿美國來說,美國招聘是很看地理位置的,對於我們CS專業的學生來說,在美國流傳著「北有斯坦福,南有聖何塞」的說法,這是在強調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所以若果你未來想留在美國找工作,在選校的時候就得注重地理位置。

其次,自我評估是必要的,因為這決定了你能申請到什麼檔次的學校,一般來說個人經歷、求學背景、本科GPA、標準考試成績、科研水平、學術水平和潛力、工作經驗、個人作品等等,這些都是主要會被留學美國碩士校方所考慮的申請因素。根據自身所具備的實力條件,先對自己做合理評估,定位學校檔次,不要妄自菲薄,以為自己的GPA或者GRE成績不高就絕對不能申請美國的頂尖名校,其實有時你的其他背景能彌補這方面的不足,比如科研能力。

選擇美國學校其實還有個小技巧,比如有些院校一直很歡迎中國學生,甚至有的美國的大學一直很歡迎國內某個學校的學生,比如以前就有Michigan state univesity很願意給北大化學系的OFFER,這些情況可能是因為以前北大的師哥師姐在這個學校建立了一個很好的口碑,所以學校就願意要這個學校的學生。但還有的學校有的科系,基本上沒有中國學生,這時候在申請的時候就要謹慎了,因為有可能他們並不歡迎中國留學生或者之前有中國留學生把口碑搞壞了。

至於各大網站發布的大學排名有參考價值,這是肯定的,畢竟像US News這種就是靠排名來吃飯的,但是建議不要太關注綜排。當然,這又涉及到你未來是打算回國還是留在當地發展了。因為國內的用人單位對成千上萬的海外大學是沒有概念的,甚至美國常春藤盟校里的八所學校都認不全。所以人事部門判定學校好壞往往是根據學US News這種具有世界廣泛認可度的權威機構發布的榜單來判斷學校的高度,所以,學校的名氣或者排名在一定程度上對在國內的就職機會起到關鍵的作用。我們在國內都能感受到,國內的許多僱主,包括親戚,朋友,同學,他們都更加註重美國學校的排名,大部分人名校傾向非常大。其實說白了,讀研或者讀博就是看你的導師好不好,也就是說你所在的學校專排怎麼樣,綜排這種東西是拿來給你父母漲面子的,是給你未來回國找工作提高門面的。而且說實話,綜排有許多都是商業性質的,一味的看綜排對選校並不準確,當然參考價值還是有的。

我不知道題主想申請的是什麼專業,如果是商科,可以聽一下同樣畢業於USC讀金融工程碩士,實力很強的校友ALEX在我們平台上做的一場關於美國商科申請的免費分享講座,即使不是商科的,聽了也會對選校有所幫助。

以下是講座回放鏈接:商科選校申請免費講座回放


謝邀

私以為,出國留學主要考慮兩大方面因素:

一是主觀因素也就是個人因素,另一是客觀因素,也就是學校因素。

個人因素的話主要包括:

  • 經濟能力

這點毋庸置疑,大眾對於出國留學的學生第一印象可能就是「土豪」。出國留學是一件高投資的事,相對較高的留學預算是必備的。

對於熟知的幾個留學大熱的區域,比如美國,英國,歐洲,澳洲(沒這個洲,就是澳大利亞),美國的留學費用應該算是最高的,舉個例子,一般學習建築專業的學生在美國發達地區的一年學費一般為$40000-50000,而稍欠發達的地區也要$30000美金左右,再加上生活費,讀研期間2-3年真的是不小的開銷。英國的話,大多數碩士項目都可以一年內完成,消費相對較少,當然,如果上英國的語言課的話,花費再加部分,語言課還是挺貴的。其實除了這些地方,像日本等地的留學經常可以申請獎學金,在花銷方面可以節省很大一筆,大家可以多多考慮呢。

  • 時間成本

在國內上完本科差不多都是22歲,然後國外讀碩士研究生的話,一般是2-3年,畢業就是24-25歲,如果是博士研究生的話,比如碩博連讀項目要差不多5-6年多的時間,那畢業差不多就奔三了~就到了成家的年紀,估計就少了一些年少的衝勁。尤其對於女學生來說,大家都懂的,很多學生都因為美國要3年(建築和景觀專業),然後選擇了去英國上一年。

  • 個人能力

對於我們大多數人來說,我們出國留學都是為了提升自己,看到更廣闊的世界,學習更前沿的知識,而不只是混的一紙文憑,鍍一層海歸的金。所以,我們也需要具備一定的背景條件,比如,院校背景,GPA,托福,GRE、競賽,實習,藝術類專業還要求作品集等等。想去好的學校,就請拿出相應的能力。

  • 個人喜好

如果你家裡不差錢,又很年輕,又很優秀,那你想出國留學,就看你喜歡哪個國家了,歐洲的歷史沉澱,美國的自由民主,澳洲的舒適宜人等。

學校因素有以下幾點:

  • 學校的位置

我們在選擇出國留學的時候,可能學校所處的城市會是我們首選的因素吧,畢竟那將是我們生活幾年的地方。而且,對於藝術類學生來說,學校的位置是真的很重要,就拿美國舉例,美國藝術產業蓬勃發展的地方有三個,東北區域以紐約為中心向四周輻射的區域,芝加哥這個藝術之都,還有就是加州這塊寶地。而這三個區域也是各大名校,以及藝術類大學聚集的地方,相信在這裡進行研究生階段的學習對自己的知識和眼界都是很大的提升。

  • 學校排名

遇到的所有的學生,你問他想去什麼學校的時候,幾乎都會回答「排名好的學校」。一般學生對於海外留學的期望超級高,尤其是找了力學機構諮詢的學生來說,他們認為我交了錢,那你們肯定是可以送去哈佛,耶魯之類的,不然交錢幹嘛?事實上,美國綜合排名前100以及英國前50的學校都是很好的學校,盲目的追求牛校只會讓自己錯失機會,耽誤自己的時間。我建議學生們在選擇學校的時候還是可以聽從顧問老師的意見,選擇和自己水平相當的學校,當然如果你足夠優秀,那我們必須申牛校。

  • 學校特色

藝術類學生在選擇學校的時候經常會碰到很多不參與USnews綜合排名的大學,可能fine art排名也不那麼好,但是有一些招牌專業的學校,其實我們也是可以選擇的。比如,SCAD的室內設計,在DI專排是第一的;還有CalArts的動畫、電影等相關專業;美國南部的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的景觀設計也是一直排名前3,但學校的綜合排名在100以後。

  • 校園環境

有的人喜歡繁華的都市中的大學,可能校園面積比較小;有的人喜歡海邊的大學;有的人喜歡校園面積大的學校,因而而異。

  • 安全指數

正所謂求學誠可貴,生命價更高。出國前家長更在乎的是孩子的安全問題,根據美國College

Campus Safety網站大家可以查詢自己選擇的學校是否安全。

  • 就業環境

上再多的學,都是為了良好的就業機會。大城市有大城市的好,但也許就業壓力也會很大。發展程度適中的州可能就業機會更好,拿景觀設計專業來說,在查詢勞工網的時候,就業率比較高的地方除去東北各州,加州以外,像德州,佛羅里達州,喬治亞州都是不錯的選擇。

各大網站發布的大學排名有參考價值嗎?

個人認為,既然詢問的是排名有沒有參考價值,我覺得還是有的。至少很多學生在留學前對於學校的了解真的是近乎小白,通過公布出來的排名可以大致了解一個學校的好與差;而通過專業排名也能了解一些綜合排名不好專業卻不錯的大學。但是,過度的迷信排名,或者盲目的追求排名卻是不理智的,還是要根據自己的背景條件選擇適合自己的大學,才是對自己認真負責的表現。

網上公布的大學排名有很多,一般我們使用的比較多的就是USnews、QS、Times的排名。USnews排名的指標所佔的比例,本科學術聲譽:22.5%;畢業率和新生返校率:22.5%;師資力量:20%;新生水平:12.5%;經濟實力:10%;畢業率表現:7.5%;校友捐贈:5%。這個排名屬於美國,在評價美國的大學的時候還是比較靠譜的,但是可能公立性大學要比私立性大學更佔優勢。

QS得指標是,學術互評:40%;師生比:20%;教職員引文量:20%;僱主評價:10%;國際生比例:5%;國際教職員比例:5%。顯然QS的排名中學術互評佔比非常之高,如果你在意的是學術方面的提升,那這個排名可能更適合你。

最後,希望大家都能申到自己夢寐以求的大學~

以上內容來自天道教育何WJ

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推薦閱讀:

高年級博士生在沒有發表高水平文章,畢業遙遙無期的情況下怎樣保持一個好的科研心態?
什麼樣的人適合搞科研?
如何將創造性工作轉變為機械性工作?
如何評價中國科大在超冷原子光晶格量子計算上的進展?
最好的朋友科研搞得不好,該怎樣幫助他?

TAG:科研 | 留學 | 高校 | 留學美國 | 留學歐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