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暴力都有哪些形式?


網路暴力具體表現為三方面:對於名譽權、隱私權和人身權的侵犯。

對未經證實或已經證實的網路事件,在網路上發表具有傷害性、侮辱性和煽動性的失實言論,造成當事人名譽損害;

在網路上公開當事人現實生活中的個人隱私;

對當事人及其親友的正常生活進行行動和言論侵擾,致使其人身權利受損。

因為網路上信息繁雜,評論轉載發表的成本極低,幾乎每個人對一件事物的評論都並沒有什麼強制性門檻,在人流量大的網站發布一個有爆點性的問題,無論利益相關還是無關的網民都能參與進這個相互傳播的一個鏈條中,攻擊性語言極大得推動網路暴力的擴散:

1.有目的的團隊策劃、背後推手

2.大V的轉載跟評論導向

3.網路上受雇水軍

4.在不了解具體完整事件時被亂帶節奏煽動的吃瓜群眾

在正常的面對面的人際交往中,往往人會顧慮以後的關係相處利害關係,對於事情不確鑿、存疑的是持少言慎行的態度,因為話從口出,批評或者褒獎都帶有明顯的個人屬性,受到倫理道德的約束更大,本著每個人要對自己的言行負責,因此對意見評論的發表也比較謹慎;但是對於網路平台上的網友交流,免除了直接交往,每個人的存在僅僅只是一個註冊賬號,一言不合更容易爆粗。網路社會本就是虛擬社交平台的屬性,在網路上每個人基本上屬於放鬆釋放自我的娛樂狀態,避免了人與人直接的面對面接觸,受到的道德倫理約束比較少,比較容易產生一種宣洩的情感,特別是對於生活中無法評論觸碰到的地方,都有自己所在位置的一個態度情感宣洩,任何衣蛾網路暴力事件中、粗俗惡毒的攻擊性語言暴力不會少,大家各自揣著各自立場,或多或少或公正或偏頗得表達傳播著各式各樣觀點,無人熟識下的地方,每個人都容易混亂。

像最近的南京猥褻女童案中背鍋的李炳鑫,僅憑一個網友的一個評論就引發這場風暴,沒有監管下的語言暴力都帶著各自的宣洩性,本著所謂的道德立場就可以公然的發泄情緒傷害別人,

除了言語暴力,還有以圖畫信息為載體,對當事人進行的網路暴力

這些對比圖在網路上大量傳播

僅僅因為一個「據稱是李炳鑫大學同學的人」說這人猥褻女童的人是他大學同學,就被網友上對比圖開始人肉,

人肉搜索參與者由於自身參與到這件全民喊打的事件中,不管立場如何都是充當了劊子手,法治社會倒退的一個表象就是私刑的濫用,沒能加以自身的判斷,沒辨清事實的真相。就用人肉搜索的方式引發網路暴力傷害當事人,沒有任何一個人有權利用道德的力量去審判他人。

非理性人肉搜索和充斥謠言的網路暴力在這個事件上都有體現,當傳播僅僅只是為了宣洩情緒而傳播,當網民已經不考慮事件的真相,享受的是破壞和指責的快感時,網路平台下的思維失控,無辜者受到傷害;

沒有規範下謠言橫行,網民群體的網路信任度很容易降低,民眾變得草木皆兵。我們每個人不僅是助推者,到最後也是受害者。

以道德的力量審判他人的自認為正義的一方,才是最大的暴民。

無論是直接攻擊,對當事人用侮辱性和攻擊性言語進行討伐,還是跟風轉發傳播給他人,在網路上助推事件的快速膨大,都是對網暴的妥協與縱容。

人在家中坐,鍋從天上來。

我們每個人都有可能是下一個網暴事件里的李炳鑫。不管誰被人支持,誰成眾矢之的,如果每一次網路暴力事件都被一筆帶過,那麼網路暴力下的虛擬社交中,註定沒有人能全身而退,最終,傷人的人都被人傷,每個人都是受害者。


不管何種形式,一個人在沒有監管的情況下的道德水準,才是他真正的道德水準。


其實我更關心怎麼減少網路暴力,以及在網路暴力的環境中我們怎麼保護自己。


推薦閱讀:

《颶風營救》中父親的行為是否需要承擔法律責任?
刑法第三條中的「法律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依照法律定罪處刑」是否畫蛇添足?這和自由保障機制有何聯繫?
中國有正當防衛的判決嗎?
應該如何正確處理宗教信仰和法律的衝突?
自己不是罪犯但是假裝成罪犯這樣犯罪嗎?

TAG:法律 | 網路暴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