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27關閉提問】佛教里常說的「善惡因果」中,對於是善還是惡有具體的判斷標準嗎?

2017.06.27關閉提問說明:

非常感謝各位熱心和耐心的作答賜教,讓我對佛學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對此問題,在學習各位回答的基礎上,我也得出了自己的答案了,所以決定關閉提問。非常感謝!

----------------------------------------

如果沒有統一的、唯一的、簡便的(普通人可拿來應用的)善惡判斷標準,那麼可不可以認為:

(1)任何行為根本就沒有善惡的區別?

(2)任何人也就沒有善惡的區別?

-------------------------------------------------------------

補充說明:其實上面的提問即是問題,又是答案。想確認,佛學中是否有其它更牛的理論來推翻我認可的上述觀點。

-------------------------------------------------------------

再補充:發現舉一個案例會比較好討論。

【案例1】甲出於善心為乙做了一件事。可結果乙的感受卻很苦。那麼對同樣一件事,甲判斷是善事,而乙判斷卻是惡事。那麼問題是,此時該如何判斷甲的行為是善還是惡?

-------------------------------------------------------------

再次補充:具體案例只是為了幫助理解案例1的意思。

【具體案列1.1】媽媽為了使兒子好好學習(出於善心)打了兒子,但兒子覺得很苦。媽媽認為是善行,而兒子認為是惡行。那麼問題是,此時該如何判斷媽媽打兒子是善行還是惡行?

【具體案例1.2】老公癱瘓後不能表達任何意見。老婆認為老公活著比死還遭罪,老婆出於善心送老公安樂死了,可老公實際上卻認為死比癱瘓本身更痛苦。老婆認為是善行,老公卻認為是惡行。那麼問題是,此時該如何判斷老婆送老公安樂死是善行還是惡行?

【具體案例1.3】女兒為了使爸爸不要省吃儉用(出於善心)而罵了爸爸,但爸爸覺得很苦。女兒認為是善行,而爸爸認為是惡行。那麼問題是,此時該如何判斷女兒罵爸爸是善行還是惡行?

【具體案例1.4】老太生病後感覺生不如死,堅持要求老頭送她安樂死,老頭也只好照做了。老太認為是善行,可老頭卻認為自己犯了惡行。那麼問題是,此時該如何判斷老頭送老太安樂死是善行還是惡行?

-----------------------------------------------------


不記得是哪裡看到的了:

佛教中業有善 惡 無記三種。

善業並不是全看發心,主要是看其結果是不是導向解脫。有時候好的發心卻會導致惡業。

惡業也不是只看發心,主要是看其結果是不是造成無明。有的時候壞的發心也會造成善業。

而那些不善不惡的則為無記 ,比如吃飯肚子飽了,並不對解脫與否有明顯的作用或反作用,所以此時吃飯的業是無記。

所以我想,作為我們普通人,並不能像有神通的聖人那樣徹知因果,所以我們往往不清楚一個行為會導致善業,無記業還是惡業。此時我們應該以遵守世俗的法律道德,乃至宗教的戒律為善。

一,遵守世俗的法律道德,至少能保證我們的生活得安穩,而安穩的生活有利於修行解脫,故為善。

二,佛陀制定戒律,就是在因果上避免修行的過失,所以有利於解脫,故為善。


按論藏的說法,確實有統一、唯一、簡便的善惡標準。關心這個問題,可以閱讀瑪欣德的《阿毗達摩講要》了解詳細內容。

三藏是律藏、經藏、論藏,其中論藏就是「阿毗達摩」。阿毗達摩是用一種嚴密、系統的方法來分析和組織諸法。根據南傳上座部的傳統,如果不懂得阿毗達摩,對經典的理解是膚淺、浮泛的,對經典的闡釋更可能是信口開河、自我作古。

以下僅是《阿毗達摩講要》里的相關內容的一些粗淺描述。

心分為四類:

一、不善心;

二、善心;

三、果報心;

四、唯作心。

這四類心當中,不善心和善心能夠造業。不善心造的是不善業,善心造的是善業。

貪、嗔、痴三種為不善根,只要某一類心有其中的任何一種,這類心就是不善心。不善心會帶來苦的、不善的果報。

心是不斷生滅的,一個心只會存在一個剎那。題主舉的例子中的行為,需要千千萬萬個心相繼生滅才能驅動完成。這千千萬萬個心,根據其善根或者不善根,將來都會有每一個心的相應善惡果報。並不是一整個案例的行為才導致一個業報。

例如打小孩的案例中,大人生起的一連串心,可能包含了「捨棄小孩對自己的親密,而嚴格要求小孩」和「恨小孩不聽話而打小孩」。這種情況下:前一個心理活動是善的(中舍、無痴),將導致善的果報;後一個是不善的(嗔根),將導致惡的果報。

如果大人的心裡想的是「想要小孩給自己更好地養老」 和 「恨小孩不聽話而打小孩」,那麼前一個心理活動也是不善的(貪根),後一個仍然是不善的(嗔根),兩者都將會有惡的果報。

補充一點:一個心是善還是不善,僅看是否含有貪嗔痴即可,與作業對象無關。但善惡業的果報大小,與作業對象有關,對方品德程度越高,果報越大。


謝邀

因為你以分別善惡的心來問這個問題。

你就應該明白,世間有善,有惡。你必須正視你自己的感覺,而不是欺騙自己,認為無善惡。

但是,因為每個人都並非全知者。

有些事從局部看,是善或者是惡,但是從更大的範圍來看,或者後續的發展來看是相反的。乃至於更大的範圍來看又相反。

這個跟禍福是一樣的,善惡禍福都不能由我們凡夫有限的認知去判斷。

但是我們依舊習慣於用我們有限的認知去判斷善惡。於是出現了很多好心辦錯事的事。

佛是全知者,所以他可以真正的去判斷善惡。於是他看到,世界上之所以有顛倒善惡的錯誤,是因為人的知見有限。

只有提升人的知見能力,也就是慧,才能更加正確的判斷事物善惡。

所以,好好學習,增長見聞,開拓視野才是你明辨是非的辦法。

而不是想當然的認為一切行為,一切事都沒有善惡。自欺欺人是沒用的。

………………………………………………………………

以下注意:

那為什麼會說沒有善惡?

因為聖人「無我無為」

比如題主說:我是不是可以認為……

當你去認為的時候,你就有為了,有為了,也就有善惡了。以我的知見來看,你做出這樣的認知,會使你不辨黑白。這個角度來講,你這個認知是不善的。

什麼是聖人無我無為無善無惡?

天地的境界就是聖人的境界。

你看天地有善惡嗎?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豬狗。

天地可以無有善惡,因為天地沒有一個「我」

為什麼天地沒有「我」

因為天地按規律辦事,所有事物都遵循天理,天理就是真理。無需天地推動,萬物自然而然就是這個樣子發展,變化。

所以出了天災,你也怪不得老天爺。

所以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

你之所以覺得有一個你的存在。

是因為你看不清你自己的變化規律。

對你來說,「我」是一個神秘而不可知的整體。

你無法分析出自己為什麼會做出某個決定,會做出某個認知,會喜歡某個東西,會討厭某個東西。等等,你對於自己的認識很淺。

所以你覺得有個「我」

這個「我」會怎麼怎麼樣,能怎麼怎麼樣。

比如地球如果有「我」

他會覺得:我能自轉,我能繞著太陽轉,我還能拉住月亮。

但是實際上,這只是錯覺,沒有一個「我」

一切都按照自然規律發展罷了。

比如一個人,他也覺得自己很有能耐,能拼搏,能思考,能罵人,能拯救世界。

可惜這依然是規律罷了。乃至於你有這個意識,本身也是自然規律。

世界上沒有超越自然規律的事物。

乃至佛,也沒有超越,佛就是自然本身。

有人可能會說,自然規律是可以打破的。

我想說的是,本身就有一條規律是允許規律被打破。規律存在本身就是有條件的,當條件不允許,規律自然就破了。

所以,從這個角度看,有善惡嗎?連人都沒有,哪裡來的善惡?有的只是叫做「人」的東西。

有的只是叫做「善」的事,叫做「惡」的事。

為什麼你覺得世界是真實存在的。

因為自然規律下有這個認為的能力。

所以佛說:

凡一切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世人無法見如來的原因,就是世人有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

當有一天,人類科學發展到極致,人會發現,世間的一切都可以解釋,都存在因果。

人的所有行為都有了依據,所有的謎團都透明的時候。

人發現,原來沒有人。有的只是叫做人的東西。

…………………………………………………………

從我省略號分割的部分開始,所講的是「不可思議」的存在。

自然本身不可思議。

省略號以下的部分真能理解就理解,不能理解就忽略不看。

我知道這一段我講的很差,推薦直接看《金剛經》

這類的「空話」最好少講。

我在這裡先自我批評。

能解惑最好,如果還增加了你的疑惑,我深感抱歉。是我的錯。

言多必失。

若有失者,望眼明者體諒。


題主的這個問題是佛陀講了四十九年的問題,答案分布在所有經律論中,不是簡單的拿出《俱舍論》《成唯識論》《大圓滿前行》等書回答一下什麼是善、惡、無記業就能解答的。也不能簡單地用什麼了悟第一義、不生分別心、論心不論跡來解釋你暫時理解不了的因果。為什麼《雜阿含經》中佛說闡陀自殺不生惡趣?為什麼《未曾有因緣經》里佛說祇陀太子飲酒末利夫人妄語卻有大功德?為什麼《雜阿含經》里佛陀反對尼犍子對刀師說的殺生就會下地獄的觀點?為什麼《六趣輪迴經》《依業報差別經》《善惡因果經》《地藏王菩薩本願經》里又說造重惡業下地獄呢?因為這裡有詳說,有略說,有密義說,有勝解說,有方便說,有究竟說,佛陀的答案看似不同,卻有標尺,箇中奧妙,唯佛可知。凡夫怎麼說都不究竟,甚至大修行人說一句「不落因果」還要淪落五百世野狐身,大阿羅漢有時候還看不見八萬大劫前一句「南無佛」的善因。善惡因果並非不可知,也並非沒有具體標準,只是我暫時不知。這就好比不同學生問孔子什麼是仁,孔子的答案都不同一樣。佛陀四十九年的諄諄教導就是讓眾生最後入佛知見,才能最終回答這些問題。過程中的一切教導都是訓練,都是化城,不是終點。因果善惡的解答權在佛心中。各種微妙差異,唯佛可知,九地菩薩有時候都未必明了其中密義,你我無論怎樣回答都不究竟。

類似題主問的案例還有很多,比如說:
南泉斬貓何因何果?殺一人救十人有何因果?參加止戈為武保家衛國的戰爭有何因果?善意的謊言有何因果?布施給騙子有何因果?智慧不夠把海魚放生到淡水中導致殺生有何因果?劊子手有何因果?講經說法有疏漏有何因果?夢裡殺人有何因果?打王者榮耀萬人斬有何因果?緝毒警察卧底販毒有何因果?救護車著急救人軋死小狗有何因果?醫學實驗解剖蟾蜍有何因果?本想殺人卻陰差陽錯救了人有何因果?阿闍世王弒父報仇因果如何計算?究竟有沒有某些人口中的「新業」「新因」?為什麼「因中有果」「因中無果」是邊見?

上述問題你都能回答嗎?

不要小看因果問題,因果問題殊不簡單。若無神通,若無證量,勸君慎答因果問題。學佛最重要的就是弄清楚因果問題。佛法就是教你如何離苦得樂,離苦得樂的方法就是洞察因果。因果問題就是明善惡別,就是知苦樂法。十二因緣四聖諦三無漏全是因果,三藏十二部要解決的也全都是因果,就連阿毗達磨俱舍論的排版都是按照因果。貪嗔痴慢疑就是不明因果、忽視因果、懷疑因果。般若空性、萬法唯心、妙圓覺心都是因果背後的大秘密。入佛知見就是徹底明察一切因果,菩薩緣覺阿羅漢證量的差異就是對因果認識的深淺。明了因果也就徹底覺悟二諦。


佛教里常說的「善惡因果」中,對於是善還是惡具體的判斷標準!怎能沒有有呢,沒有怎麼度眾生啊?怎麼離苦啊?眾生的苦不都是惡業行的果報嗎?!

最典型就是五戒,殺盜淫妄酒都是惡業,這就是標準。最高到菩薩戒,十重戒,四十八輕戒,都是要戒除的惡。

善業也有,十善業,按照這個標準修,肯定善有善報。至於你說的案例,都是善惡因果,因果通三世,很多前世的惡因,到今生受報。不能以眼前的是非來,斷定是善是惡。所以今生一定知善惡,明因果,別來世惡報現前,還不知道所以然。


當然有了,沒時間寫了,大概說一下觀點,其他論據,複製粘貼吧。

A 佛教不僅有善惡觀和標準,而且有多重多維度多層次的善惡觀。

B 對每一個存在的緣起都有針對這個緣起的善惡,不能用別的緣起的善惡否定這個緣起的善惡;善惡的多維度性,不等於善惡沒有標準,多維度的善惡也是善惡,所謂的標準也是緣起法。

C 一個事情可能既有善又有惡,但是不能因為善惡夾雜否定善惡的存在,兼善兼惡亦有善惡。

D 修行的次第在於不同的階段適用不同的善惡標準。

F 人是緣起法,離開了行為沒有人的存在,人的存在本身是苦,人的行為有善惡,所以人之所以被區別,在於行為的善惡。說一個人是好人、是惡人都是犯了自性見的錯誤,但不意味著不可以有分別。

1、《佛說十善道業經》

龍王,當知菩薩有一法,能斷一切諸惡道苦。何等為一?謂於晝夜,常念思惟觀察善法,令諸善法念念增長,不容毫分不善間雜,是即能令諸惡永斷,善法圓滿,常得親近諸佛菩薩及余聖眾。言善法者,謂人天身、聲聞菩提、獨覺菩提、無上菩提,皆依此法,以為根本,而得成就,故名善法。此法即是十善業道。何等為十?謂能永離殺生、偷盜、邪行、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慾、嗔恚、邪見。

2、南傳巴利文大藏經《吉祥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祗陀園給孤獨精舍。時已深夜,有一天神殊勝光明遍照園中,來至佛所,恭敬禮拜,站立一旁,以偈白佛言:「眾天神與人,渴望得利益,思慮求幸福,請示最吉祥。」
世尊如是答言:
「勿近愚痴人,應與智者交,尊敬有德者,是為最吉祥!
居住適宜處,往昔有德行,置身於正道,是為最吉祥!
多聞工藝精,嚴持諸禁戒,言談悅人心,是為最吉祥!
奉養父母親,愛護妻與子,從業要無害,是為最吉祥!
布施好品德,幫助眾親眷,行為無瑕疵,是為最吉祥!
邪行須禁止,克己不飲酒,美德堅不移,是為最吉祥!
恭敬與謙讓,知足並感恩,及時聞教法,是為最吉祥!
忍耐與順從,得見眾沙門,適時論信仰,是為最吉祥!
自製凈生活,領悟八正道,實證涅槃法,是為最吉祥!
八風不動心,無憂無污染,寧靜無煩惱,是為最吉祥!
依此行持者,無往而不勝,一切處得福,是為最吉祥!

3、《菩薩瓔珞經》

順第一義諦起名為善,背第一義諦起為惡。

4、《三法度論》

云何為惡。答惡者惡行愛無明。惡行愛無明。此三當知。是惡污善行故曰惡。此亦污人謂污人。意樂於惡。如豬樂不凈。於中初身口意惡行。此眾惡初。是三種身口意惡行。

5、《法界次第初門》

十惡初門第十一
身有三惡 一殺生 二偷盜 三邪淫
口有四惡 一妄語 二兩舌 三惡口 四綺語
意有三惡 一貪慾 二嗔恚 三邪見
次諸煩惱結使而辨十惡者。以煩惱既是惑亂之法。能驅役行者心神。乃令觸境顛倒。若縱此惑情而起身口意者。則動與理乖。故於三業所起。備有十惡也。通名惡者。惡以乖理為義。此十並是乖理而起。故名為惡。亦名十不善道。以其能通苦報。故非善道也
十善初門第十二
身三種善 一不殺生 二不偷盜 三不邪淫
口四種善 一不妄語 二不兩舌 三不惡口 四不綺語
意三種善 一不貪慾 二不嗔恚 三不邪見
次十惡而辨十善者。若人能知惡是乖理之行故。現在將來由斯招苦。則必須息惡行善。可以來世永致清升之樂果。是以次十惡而明十善也。但十善有二種。一止。二行。止則但止前惡。不惱於他。行則修行勝德。利安一切。此二通稱善者。善以順理為義。息倒歸真。故云順理。止則息於重倒之惡。行則漸歸勝道之善。故止行二種。皆名為善。或加以道名。以能通至樂果也

6、《大乘義章》

慧遠於大乘義章卷十二中,就人、天、二乘、菩薩、佛等五乘,以闡釋善惡之名。即:
(一)順益為善,違損為惡。即以五乘所修之善法為善;能招感三途果報之因,及人、天中苦果之別報業等,稱為惡。
(二)順理為善,違理為惡。理,指無相空性。佛、菩薩及二乘所修之善法為善;人、天所修之善法是為有相行,故為惡。
(三)體順為善,體違為惡。體,為己之自體,即指法界之真性。依此義,五乘所緣修之一切善行皆為惡。

7、天台宗

天台宗所立之善惡有六種,即:
(一)人、天之善。指五戒、十善等之事善。但因於人、天之果報盡時,仍將墮於三途(地獄、餓鬼、畜生)等惡道之中,故亦為惡。
(二)二乘之善。二乘人能遠離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之苦,故為善;但二乘人雖能自度,而不能度他,故亦為惡。
(三)小乘菩薩之善。小乘菩薩慈悲兼濟,故為善;但因於自身之中,未斷任何煩惱,故亦為惡。
(四)通教三乘之善。三乘同斷見忍之煩惱,故為善;但因未見別教中道之理,未斷一分之無明,故亦為惡。
(五)別教菩薩之善。別教菩薩能見中道之理,故為善;但因所見之中道為隔歷之中道(隔離而不融通之中道),而非圓教之圓融中道,故其所行帶有方便,不合於理,是亦為惡。
(六)圓教菩薩之善。圓教菩薩所見之圓妙之理,本為至極之善,但由『順、背』及『達、著』等二義而言,則亦為惡。『順、背』,謂順實相之圓理為善,背之則為惡;『達、著』,謂達此圓理為善,而於圓理生起執著,則為惡。其中之第二義,系以達、著二者判別善惡,為天台宗獨特之說。


佛教中的善惡並不是咱們平時所理解的善與惡。佛教把有利於修行解脫的稱為善法,不利於修行解脫的稱為不善法,又不利又不害的稱為無記法。

《瑜伽師地論》云:

  又如經言善、不善、無記者,彼差別云何?謂諸善法:

  或立一種,由無罪義故。

  或立二種,謂生得善及方便善。

  或立三種,謂自性善、相應善、等起善。

  或立四種,謂順福分善、順解脫分善、順決擇分善及無漏善。

  或立五種,謂施性善、戒性善、修性善、愛果善、離系果善。

  或立六種,謂善色、受、想、行、識及擇滅。

  或立七種,謂念住所攝善、正勤所攝善、神足所攝善、根所攝善、力所攝善、覺支⑿所攝善、道支所攝善。

  或立八種,謂起迎合掌、問訊禮敬業所攝善,贊彼妙說、稱揚實德所攝善,供奉病者所攝善,敬事師長所攝善,隨喜所攝善,勸請所攝善,迴向所攝善,修無量所攝善。

  或立九種,謂方便、無間、解脫、勝進道所攝善,及軟、中、上、世、出世道所攝善。

  或立十種,謂有依善、無依善、聞所生善、思所生善、律儀所攝善、非律儀非不律儀所攝善、根本眷屬所攝善、聲聞乘所攝善、獨覺乘所攝善、大乘所攝善。

  又立十種,謂欲界系善,初、二、三、四靜慮系善,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系善,無漏所攝善;又有十種,謂十善業道;又有十種,謂無學正見乃至正解脫、正智;又有十種,謂能感八福生及轉輪王善、及趣不動善。

  如是等類,諸善差別。

  略說善有二種義,謂取愛果義,善了知事及彼果義。

  不善法者,謂與善法相違,及能為障礙,由能取不愛果故,及不正了知事故。

  無記法者,略有四種,謂異熟生及一分威儀路、工巧處及變化。若諸工巧但為戲樂,不為活命,非習業想,非為簡擇,此工巧處業是染污;余是無記。如工巧處,威儀路亦爾。

  變化有二種,謂善及無記。


善惡在業報上有分別,但究竟無分別。


有,無我為善,有我為惡。


對於「善惡」的判斷,某斟酌了一個標準,自認有點用,呈與諸位同享。

善:以時間軸為判斷,一個單位的個體在時間線上所能思所能做的利益最大化的思考、行動。即為善。

惡:以時間軸為判斷,一個單位的個體在時間線內所做出不夠利益最大化的思考、行動,即為惡。

捨己救人,不夠善,甚至犧牲的自己於被救的人要背負餘生,惡。
保己還救了人,善。

「相濡以沫,不若相忘於江湖。」同體大悲,是這江湖的至善。

殺雞取卵,不夠善,殺雞取卵為救餓殍,善。

時光公正,若只消費萬物而不回饋,良知里會有愧的。

琢磨出這個善惡的定義後,遇事長深思,在最長的時間軸里某所能作利益最大化的考量是什麼?

人這一生最長的時間軸,也就是生死了。

面對自己的生死,餘生的心事自己照顧好,餘力照顧好別人,臨別時無悔無愧,就算是善終。

面對別人的生死,與己畢竟無別。那恣意妄為的孩子,知道他終將挺胸抬頭,遂不予放縱;虛弱無主的學生,知道他終會頂天立地,遂待人以真,不然有一天人家明白了,回頭會罵我不把人當人看。直到死亡的機會降臨,於父母親朋,恩師學生,依依不捨的近人,一別永遠的過客,不存私心芥蒂,如是道別,就算是善緣。

面對社會的生死,自知人類文明的走向終是每一個元素的合力,每個人都不是無辜的,也不是孤立的。這合力在自己的身上有果,自己又在這合力上有因,不把惡的動機推給世界,不把善的責任推給世界,畢竟,自己也在這船上。這樣於家國天下,先哲列祖,子孫後代,四海同胞,就不算作惡。

這樣,自性作為,不昧因果。

[所證自性就這麼大,就照這麼大的活,照這麼大的死;條件就這些,考量就這樣,都算裡頭了,啥都不敢漏。不企圖更大,哪他媽有更大;也不妄自菲薄,自墮眾生位。

因緣果報,業海驚濤,是那罪人的判官,慫人的主子,卻是某甲生死之交。

「不妨輪線不妨鉤,只要鉤輪得自由,

擲即擲,收即收,無蹤無跡樂悠悠。」

http://weixin.qq.com/r/1USUjMvEKJZXrY-v9xHH (二維碼自動識別)

公眾號:rxsj99


業固有善惡之別,

《增支部經典四·六集續·第六·大品》:

「諸比庫,我說為業的即是思,

因為由於它的意願,

人們才會通過身、口、意造業。」

┄┄┄┄┄┄┄┄┄┄┄┄┄┄┄┄┄┄┄┄

.(??ω?)?什麼是善惡。

惡是bad,是terrible.它令人苦惱或束縛使,讓人厭惡。

善是good.是wonderful.它令人寧靜或愉悅,使人喜愛。

一切導致自身苦惱束縛的,令人厭惡的業,是惡。

一切由貪嗔痴而引起的業是惡。

┄┄┄┄┄┄┄┄┄┄┄┄┄┄┄┄┄┄┄┄

由上引經文,業之善惡取決于思(動機、構想等)之善惡。

思想從產生或者說性質上分為四種,善的,惡的,發於習慣或本能的,由業生出的。

只有出於善惡考量的思考會創造善惡的業。

┄┄┄┄┄┄┄┄┄┄┄┄┄┄┄┄┄┄┄┄

心和心之活動的善惡劃分標準非常具體。

在此不贅述啦,五十一心所等分法已經說的非常具體!!!!!

┄┄┄┄┄┄┄┄┄┄┄┄┄┄┄┄┄┄┄┄

自然界的力往往是合力,業力也是這樣吧。

仔細辨別一個行為背後的「思」,其中必然好壞各有,各自生成業力。


「善惡」是概念法,是人的一種觀念。

佛法中的因果是自然規律,以某類因,成某類果。

總結出來的規律就是A類因,成A類果;B類因,成B類果。

所謂的A類、B類,是基於其行為和感受的相似性而分類。

至於你在文字、語言層面,把A稱為善B稱為惡,或者A稱為惡B稱為善,那是無所謂的,只是一種文字約定而已,而且世界各民族的語言中對於善惡二字的書寫和發音本來就是不同的。


我認為的佛法所說 「諸惡莫作 眾善奉行」

和世俗所講存好心做好事的類似雷鋒同志的行為不一樣。包含此義但含義更廣 不然為啥要學佛 學雷鋒同志不就好了呀

使人趨於解脫趨於離相增長智慧的才稱為善

使人趨於輪迴趨於著相增長無明的稱為惡

善:觀身不凈 觀受是苦 觀心無常 觀法無我 戒定慧

惡:貪(好好想一想自己貪什麼 貪名貪利貪有一個我?)以及嗔痴

以上 有何錯誤還望斧正 感激不盡

南無阿彌陀佛


老子曰:

天 下 皆 知 美 之 為 美 , 斯 惡 已 。

皆 知 善 之 為 善 , 斯 不 善 已 。

六祖曰:

不思善,不思惡,正恁么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

亞當曰:

自從我和夏娃吃了智慧果之後,就得了好分別善惡美醜的毛病,於是被上帝逐出了伊甸園,嗚嗚嗚。


惡的標準,在戒律里有嚴格的界定,是戒律主體的一部分,小乘,大乘,出家在家,都有相應的戒律,也會有開遮的方便開許,也會隨歷史時代地域民族文化習俗有一些個別的變化,這個標準相對世俗的社會文化倫理標準,有的嚴格,有的寬泛。戒律的反面 除了非善非惡的部分都是善。

基於這個相對二元的世俗現象界,凡是現象皆於其局限中才能存在,因此提出統一和唯一本身,就是偏執的思維,包括你後面的兩個問題都是這樣來的,是屬於超越這個世間的上帝視角,你首先是做為個體的生命而存在,既不是以所有人而存活,也不是超越二元的上帝,因此你提出問題所持有的立場和角度本身就不成立,以為拽著自己的頭髮就能離開地球。善惡標準的差異與不同,本就是這個現象界的特點,不必然就是善惡不存在,善惡的取捨標準,是共業與別業決定的,有你所屬群體的共相,也有自己個人業力的個人觀念,肯定不會完全一致,世上就連一模一樣的樹葉都找不到,怎麼會有一致唯一統一的善惡標準?那是你自己,在問你自己腦子創造出來的善惡觀,只要你在這現象界存活,就要受到二元對立的局限制約,那麼好壞,善惡,就都會出現,因為這是人道的共業。按一般善是利益做好事,惡是損害做壞事的大多數共識,如果沒有善惡的分野,你如何趨利避害,生存於群體之中?沒有善惡,就不知善惡,等於有人要損害你殺你,你也不知道逃避躲藏,你認為合理嗎?現實當中有利益你對你好的嗎?而你會不會高興樂呵?現實當中有損害你對你壞的嗎?你又會不會痛苦憤怒?那麼按照大多數的共識,前者對你是不是善?你也很開心對吧?後者對你是不是惡?你也很苦惱,是吧?這不就是善有樂,惡有苦嗎?在相對的二元世間,你給出什麼就會得到什麼,這就是因果呀,你利益他人給他人快樂,你也會被人利益收到快樂,只不過因為輪迴無始雜了很多善惡變得複雜,所以今生的顯現才有苦樂不定,一時的行善做惡,也沒有馬上成熟為果報


未得根本智以前真的很複雜哦!只因眾生不識真我,致使掉入二元的戲論泥淖之中難以自拔,仼自家養的盜家賊胡作非為,茫然而不自-----這就是無明!


前面有說了以趨向解脫為標準 深以為然

至於各種行為是善是惡 這個事情看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 見過有婆羅門變現惡相警醒世人 這個是善是惡呢?

其實佛教並不是搞道德綁架 更多的是講明原理 因果


佛言。

何等善事已立德根天人之安。不為聲聞緣覺之本。立道本者志無上正真道。

何謂立本。謂行十事。何謂十。

身 不殺 盜 淫

口 不妄言 兩舌 惡口 綺語

意 不嫉 恚 痴

是謂立本。

佛語龍王。

不殺生得十善寂法。何謂十。

常施安隱於一切人。

常樂慈心

斷嗔恨心。

所生之處常無疾病。

常種長命

為非人所護。

卧安寤歡 未曾惡夢。

不懷怨結。

不畏惡趣。

壽終之後得生安處。

人不殺生得斯寂法。以不殺生善本之德。願志無上正真之道。若成佛時而得自在於壽命也。

佛告龍王。

不盜竊得五信法。何等五。

得大富 無有縣官 水 火 盜賊 怨家 惡子能竊取者。

眾所愛敬。

到處寂然

所至無難。

患畏永除

以不取之福 志存慧施。殖眾德本。志願無上正真之道。以依如來無見之慧。成最正覺使立神通。

佛語龍王。

不犯邪淫。得四明智所嘆之德。何等四。

攝護諸根

離諸調戲。

一切世間悉共稱嘆。

已離邪淫 無敢輕眄其妻室者。

以是德本志願無上正真之道。得大人相馬陰之藏。

佛語龍王。

不妄語。諸天世人以八法嘆。何謂八。

得面清凈。

語言中當一切世人所見任信。

自成其證 天人所敬。

心懷至誠 而無邪想。

心意清凈 而無諛諂。

多所歡悅 無患厭者。

能受禁誨 無有粗言。

生天上人間 獨見任信無有疑者。

以至誠言善德之本。志願無上正真之道。因此所行常得至誠。

佛語龍王。

不兩舌得五不別離。何等五。

身不別離 無散亂者。

眷屬不散。

不傲他人。

得信無壞 見於緣報。他無壞法 以行為要。

得親友和 用無欺故。

以是德本求最正覺。得成如來眷屬無亂。一切眾魔及與怨敵終不能壞如來眷屬。

佛語龍王。

不惡口得八清凈言辭之報。壽終之後得生天上。何等八。

所說如諦。

所言柔軟。

所言如應。

所言和順。

所言能受。

所言光曜。

所言眾人莫不承樂。

所言眾所不譏。

因是德本。志願無上正真之道。得成如來音聲超梵。

佛語龍王。

不綺語得三正行。何等為三。

常為眾明 諸等敬愛。

心常專一 入於至誠不以多言。

於天上人間 常得大尊不為雜碎。

以是德本。志願無上正真之道。為佛所授決得成如來所言無異。

佛語龍王。

不嫉妒得五威神。何等五。

身口意明 諸根具足。

得極財富 而以自恣。

降伏諸冤。

樂於飲食美味生活之業。

福德巍巍 為諸國王所見恭敬。而蒙覆蓋 如己所有微妙之寶。致差特家 功德宿本不嫉他財。

因是德本。志願無上正真之道。成等世尊三界所奉。

佛語龍王。

不嗔恚得八心歡喜法。何等為八。

無害樂諦 滅除嗔恚。

樂於誠實 心不樂諍心。

樂質直安祥而和。

等於聖賢 常懷慈心。

愍傷具足 見人安悅。

端正殊好 眾人所敬。

生於梵天不以為難。

心以方便 哀和之故。

是為八。因是八德本。志願無上正真道意。得為如來至真等正覺觀無厭者。

佛語龍王。

不邪見得十法德。何等十。

志性真實 得人善友。

信善惡之報。

若已沒命不傷犯人。

念行佛道 心無有異。

不事天神 志懷質樸。舍於諛諂神咒之術。

與諸天人以為朋友。不與地獄餓鬼畜生而作伴侶。

與眾特異 功德巍巍 聖道為上。

離於邪見 離於貪身。

離於惡見 都無掛礙。

於聖平等。須臾之間生天上人間。

是為十德法。已離邪見得本。志願無上正真之道。近得諸佛道法。速逮神通。成為如來。


我特別贊同「業」是一個大課題,甚至是佛教的核心問題。「業」的問題,也是印度教婆羅門教的核心問題。「業」在一神教裡面就轉化為【罪】的問題。

《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中,世親菩薩論述了【心識與業】之關係,可以說唯識說是以業力為基礎的。但是業力說更注重境界、行相、果相,也與有情類的日常生活更加接近,而不是唯識學的思辨模式。

漢族人的佛教思想,在魏晉南北朝、隋唐宋、明清時代,業力果報的思想是深入人性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因果報應】原是漢族人的集體共業、潛意識深處的思想理念。

自從20世紀中國的大變革開始後,【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因果報應】已成為一種漢族人集體認為是迷信的、落後的、非科學的、應該淘汰的思想。

加之佛學的不興,唯識學更是知者寥寥,唯識的種子說的阿賴耶識。由於現在社會有情認為阿賴耶識與心理學的成果類似而與接受,但是漢族有情至今還是很少接受業力說。

學人以為,業力說雖原始,但是距離人的靈命的本質更接近,你接受了業力說,才會接受【因果說】【輪迴說】,佛學才會真正的在有情心中紮下根基。

可以舉一個類似的比較,西方社會,由於【人的原罪說】根基十分牢固,西方思想的政治、社會、法律、倫理體系衍化都是【人的原罪說】為基礎的。

漢族有情要想真正的證得菩提,脫離顛倒痴迷境界,進入菩薩道,就必須重新重視【因果說】【輪迴說】【業力說】,明了修佛法是為了在有情得得輪迴之中種下善根,只有歷經多世的輪迴,有情善根圓滿,佛緣圓滿了,才會自然成佛果進入佛國。

佛法不是單單的邏輯推理辯論,也不是單單的打坐修禪,佛法是一種靈命的運動過程。

所謂的【轉識成智】【滅妄顯真】只是漢族有情的一種簡單化的解說,只有【因果說】【輪迴說】【業力說】才會對有情的貪嗔痴當頭一棒,醒醒吧!

------------------------------------------------------------------------

爵士貓(作者)回復知緣

師兄,你我性格類似,我前些天聽歷軍師兄論佛法,特別談到有情因緣根性不同,一下子點撥了我,我一下子悟到佛法無量無邊,佛經無量無邊,但佛法又是一絲不掛,無相、無形、無念,不可言語。因為佛祖慈悲無量無邊,佛祖又未說過一句法。

----------------------------------------------------------------------

師兄提到佛經、佛法與修行之關係,表達的極其正確。

學佛之人,修行佛法是為了證得菩提,入菩薩道。佛經,佛法從名相論只是證菩提的工具,

佛經由於流傳久遠問題,以及佛經在不同地域,不同時間,由於因緣不同,必然佛經記載的佛法的思想體系不同,起碼有大乘、小乘、原始佛教、部派佛教之分,所以佛經的文字體系也十分巨大龐雜。

修行之人,根性差別巨大,前世的業力差別巨大,現在的因緣差別巨大,所以有情與佛經的因緣相差巨大,因此有情學的佛經必然有完全不同的法門。

有情應該對與自己因緣關係最法喜的佛經,研究透徹,才可以藉助佛經的指點,更快的脫離顛倒,進入解脫道,進入菩薩道。

《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是部派佛教與大乘佛教時期一部重要經典。我讀《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因緣很緊密,就覺得特別法喜。

為何?他談到的阿賴耶識的存在,談到業力問題,直接刺到了我的緊要處,也為我如何修行指明了方向。

我覺得業力問題,是學佛之人必須重點關注的問題。

思者。於心造作意業為體。於善不善無記品中役心為業。於心造作意業為體者。此辯其相。於善等品中役心為業者。此辯其業。以於所作善等法中發起心故。

作意者。發動心為體。於所緣境持心為業。於所緣境持心者。謂即於此境數數引心。是故心得定者名得作意。觸者。依三和合諸根變異分別為體。受所依為業。謂識生時所依諸根隨順生起苦樂等受變異行相。隨此行相分別觸生。

有情的心識意念就是業力的發動源頭,你的每一個心識意念、你在每一個境界下的行為的法相、你的每個行為作用的對象,都是你的業力的組成部分。有情的業力,有善、不善、無記品之分別。

有情在未證得菩提之前,處於心識顛倒的狀態,一切法對顛倒有情都是真實法相,有地獄相、天相、人相、菩薩相、如來相,這也是我們真實的現實生活狀態。有情在未證得菩提之前,處於心識顛倒的狀態,那麼業力勢力就牢牢控制我們,我們就沒有自在,我們就自然喜愛金錢、權利、美女、榮譽、我們的【我執】就是【現實生活中的我】,就必然因果不虛,業力不虛。

諸愚夫異生所執,彼分別顛倒力故,非實有中起實有想,謂無我中而起我想,於無有情、命者、生者、養者、士夫、補特伽羅、意生、儒童、作者、受者、知者、見者中而起有情乃至見者想。

有情在證得菩提,就入了菩薩道,進入了佛果、進入了凈土界,菩薩就有大自在。菩薩的【我】既不可得,【我】所造業也就不可得;【我】異熟果亦不可得。菩薩於一切法空中無有種種差別,沒有地獄相、天相、人相、菩薩相、如來相。《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論到,諸菩薩補特伽羅既不可得,彼所造業亦不可得;如所造業既不可得,彼異熟果亦不可得。

===========================================================

大般若經 無性自性品 菩薩於一切法觀自相空 法無性,非諸佛所作,非獨覺所作,非菩薩所作,非諸聲聞向果所作。但為有情於一切法不知不見如實皆空

由此因緣,諸菩薩修行般若,方便善巧為諸有情如實宣說,令離執著脫生死苦 一切法皆非相應非不相應,無色、無見、無對、一相,所謂無相。異生愚痴顛倒,於無相法虛妄分別,起有法想執著五蘊,於無常中起於常想,於諸苦中起於樂想,於無我中起於我想,於不凈中起於凈想,於無性中執著有性。

佛言:「善現,是菩薩摩訶薩於一切法皆觀為空。」「世尊,是菩薩摩訶薩於一切法觀何等空?」
  「善現,是菩薩摩訶薩於一切法觀自相空。善現,是菩薩摩訶薩用如是相毗缽舍那,如實觀見諸法皆空,都不見有諸法自性可住彼性證得無上正等菩提。何以故?善現,諸佛無上正等菩提及一切法,皆以無性而為自性。如是無性,非諸佛所作,非獨覺所作,非菩薩所作,非諸聲聞向果所作。但為有情於一切法不知不見如實皆空,由此因緣,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為諸有情如實宣說,令離執著脫生死苦。」
爾時,具壽善現白佛言:「世尊,若一切法皆以無性而為自性,如是無性,非諸佛所作,非獨覺所作,非菩薩所作,非阿羅漢所作,非不還所作,非一來所作,非預流所作,亦非如是諸向所作者,云何施設有諸法異,謂此是地獄,此是傍生,此是鬼界,此是人;此是四大王眾天,此是三十三天,此是夜摩天,此是睹史多天,此是樂變化天,此是他化自在天;此是梵眾天,此是梵輔天,此是梵會天,此是大梵天;此是光天,此是少光天,此是無量光天,此是極光凈天;此是凈天,此是少凈天,此是無量凈天,此是遍凈天;此是廣天,此是少廣天,此是無量廣天,此是廣果天,此是無想天;此是無煩天,此是無熱天,此是善現天,此是善見天,此是色究竟天;此是空無邊處天,此是識無邊處天,此是無所有處天,此是非想非非想處天;此是預流,此是一來,此是不還,此是阿羅漢,此是獨覺,此是菩薩摩訶薩,此是如來、應、正等覺?
  「由此業故施設地獄,由此業故施設傍生,由此業故施設鬼界,由此業故施設人;由此業故施設四大王眾天,由此業故施設三十三天,由此業故施設夜摩天,由此業故施設睹史多天,由此業故施設樂變化天,由此業故施設他化自在天;由此業故施設梵眾天,由此業故施設梵輔天,由此業故施設梵會天,由此業故施設大梵天;由此業故施設光天,由此業故施設少光天,由此業故施設無量光天,由此業故施設極光凈天;由此業故施設凈天,由此業故施設少凈天,由此業故施設無量凈天,由此業故施設遍凈天;由此業故施設廣天,由此業故施設少廣天,由此業故施設無量廣天,由此業故施設廣果天,由此業故施設無想天;由此業故施設無煩天,由此業故施設無熱天,由此業故施設善現天,由此業故施設善見天,由此業故施設色究竟天;由此業故施設空無邊處天,由此業故施設識無邊處天,由此業故施設無所有處天,由此業故施設非想非非想處天;由此業故施設預流,由此業故施設一來,由此業故施設不還,由此業故施設阿羅漢,由此業故施設獨覺,由此業故施設菩薩摩訶薩,由此業故施設如來、應、正等覺?
「世尊,無性之法必無作用,云何可說:由如是法生於地獄,由如是法生於傍生,由如是法生於鬼界,由如是法生於人中;由如是法生四大王眾天,由如是法生三十三天,由如是法生夜摩天,由如是法生睹史多天,由如是法生樂變化天,由如是法生他化自在天;由如是法生梵眾天,由如是法生梵輔天,由如是法生梵會天,由如是法生大梵天;由如是法生光天,由如是法生少光天,由如是法生無量光天,由如是法生極光凈天;由如是法生凈天,由如是法生少凈天,由如是法生無量凈天,由如是法生遍凈天;由如是法生廣天,由如是法生少廣天,由如是法生無量廣天,由如是法生廣果天,由如是法生無想天;由如是法生無煩天,由如是法生無熱天,由如是法生善現天,由如是法生善見天,由如是法生色究竟天;由如是法生空無邊處天,由如是法生識無邊處天,由如是法生無所有處天,由如是法生非想非非想處天;由如是法得預流果,由如是法得一來果,由如是法得不還果,由如是法得阿羅漢果,由如是法得獨覺菩提,由如是法得入菩薩摩訶薩位行菩薩道,由如是法得成如來、應、正等覺,令諸有情解脫生死?」
  佛告善現:「如是,如是,如汝所說,無性法中不可施設有諸法異,無業、無果亦無作用。
善現,愚夫異生不知聖法毗奈耶故,不了諸法皆以無性而為自性,愚痴顛倒發起種種身、語、意業,隨業差別受種種身。依如是身品類差別,假施設有地獄、傍生、鬼界及人,假施設有四大王眾天、三十三天、夜摩天、睹史多天、樂變化天、他化自在天,假施設有梵眾天——梵輔天、梵會天、大梵天,假施設有光天——少光天、無量光天、極光凈天,假施設有凈天——少凈天、無量凈天、遍凈天,假施設有廣天——少廣天、無量廣天、廣果天及無想天,假施設有無煩天、無熱天、善現天、善見天、色究竟天,假施設有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
  「善現,為欲拔濟愚夫異生愚痴顛倒受生死苦,施設聖法及毗奈耶分位差別,依此分位,施設預流、一來、不還、阿羅漢、獨覺、菩薩摩訶薩及諸如來、應、正等覺。然一切法皆以無性而為自性,無性法中實無異法,無業、無果亦無作用,無性之法常無性故。
「複次,善現,如汝所言『無性之法必無作用,云何可說由如是法得預流、一來、不還、阿羅漢果、獨覺菩提,得入菩薩摩訶薩位行菩薩道,得成如來、應、正等覺,令諸有情解脫生死?』者,善現,於汝意云何?諸所修道是無性不?預流、一來、不還、阿羅漢果是無性不?獨覺菩提是無性不?一切菩薩摩訶薩道是無性不?諸佛無上正等菩提是無性不?」
  善現答言:「世尊,諸所修道皆是無性,預流、一來、不還、阿羅漢果亦是無性,獨覺菩提亦是無性,一切菩薩摩訶薩道亦是無性,諸佛無上正等菩提亦是無性。」
  佛言:「善現,於汝意云何?無性之法能得無性法不?」
  善現答言:「不也,世尊。不也,善逝。」
  佛言:「善現,無性及道,是一切法皆非相應非不相應,無色、無見、無對、一相,所謂無相。愚夫異生愚痴顛倒,於無相法虛妄分別,起有法想執著五蘊,於無常中起於常想,於諸苦中起於樂想,於無我中起於我想,於不凈中起於凈想,於無性中執著有性。由此因緣,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成就殊勝方便善巧,拔濟如是諸有情類,令離顛倒虛妄執著,方便安置無相法中,令勤修學解脫生死,證得畢竟常樂涅槃。」


推薦閱讀:

佛教說白了就是教人要做好人當順民,對不對?
佛教最吸引你的是哪些觀點?
大家如何看待知乎用戶齊天大聖?
家裡有蟑螂,作為不想殺生的佛教徒該如何處理?

TAG:佛教 | 佛學 | 因果 | 善惡 | 佛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