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戰國時代頓頓吃飯糰就是人上人了嗎?


日本的飲食史學者永山久夫曾寫過兩本小書《たべもの戦國史》(河出書房1996)和《武將メシ》(寶島社2013),專門是多戰國時期大名、武將的飲食情況進行簡要介紹的。

飲食場合在一般情況下分為兩大類,即戰時(出陣在外)及日常飲食。

按照《訓蒙士業抄》中的記載,出陣時每日每十人提供米一斗(1斗=10升=100合,1斗米約為18公升米摺合成重量約為15公斤,而且恐怕指的是玄米,即還帶著米糠尚未製成精米的狀態),也就是說每人每天可領10合即3斤米(根據大名、地域、歉收豐收情況肯定會有所不同),此外每人還有味增0.2合,鹽0.1合。早上先使用5合米做飯,分別為早飯和午飯各2.5合;中午再用2.5合做飯,晚上吃;晚上做剩下的2.5合作為夜宵。至於炊飯的方法也是多種多樣,《海國兵談》中有用海水做飯的、有快速做飯的、有用布袋中加入米和葉子或青草煮飯的等等。至於調料則是各種各樣的味增。而最為大家耳熟能詳的戰時食品大概就是兵糧丸了,乃是使用小麥粉、蕎麥粉等多種麵粉和以砂糖、酒,加水和勻後搓成直徑5厘米大小的丸子,蒸半小時左右熟了後乾燥,即可長時間保存了。

在非戰時,大名及武將們日常吃的相對簡單,有米飯、有粥、有面,配菜主要有些腌漬物、小海鮮、味增湯汁、再配一些梅子、納豆等,就成了一頓飯了。以下上圖供觀者參考:

至於村中之百姓及下級家臣們,除了自身所耕作的作為外,還因地取材,比如靠海的會有海產品,其他也會有蕎麥、芋頭、甘薯及一些家畜肉食等等。

所以按照題主的說法,即便是大名級別的人物,也不會頓頓吃飯糰,飲食搭配還是很多種的。讓咱們頓頓吃饅頭估計也會膩。但如果頓頓能吃上白米飯糰的,雖不能說就是人上人,但起碼生活算是富足。


六公四民是常態,五公五民就是仁政了,能每頓飯都吃上白米,真的就是人上人了。


在原答案之前借題抨擊一下「某」位招搖撞騙的答主:

那位答主原本就特別喜歡到處抄東西來騙人,而且同一段錯誤的東西他還反覆騙贊,實在是太丟人現眼了。

他那段話明顯就是看了↓這篇網文得出來的,槽點太多都不知從何吐起。。。

首先二毛作那是指一年內先後在同一土地種植兩種生長季節不同的作物,以獲得兩種收穫,他卻說「大麥可以二毛作」,單獨把大麥舉出來,可見他完全不懂什麼叫二毛作。

然後他說這家的收成是「米19石、大麥40石、蕎麥4石」「 石高45石..實際產糧卻是63石 」,然而實際上人家是米收穫45石、麥收穫40石、蕎麥收穫4石,也就是說他把米的產量又完全搞錯了,人家不是石高45石,而是實際米產45石,人家的實際產糧也不是63石,而是45+40+4=89石,這哥們連小學水平的語文和數學都不具備啊。。。

然後人家的年供明確寫著是21.7石,占米產的48.2%,佔全部產糧的24.4%,怎麼會是年供26石、稅率57.8%了呢?原來是他把年供21.7石和米入用4.3石加在一起了。。。但是匪夷所思的是,他認為糧食總產是63石,年供是米26石,卻又說米的收穫量是19石,自己都不覺得米產都不夠年供扣的嗎!?實際上這個19石是米產45石-年供21.7石-米入用4.3石所得出的結果,是已經把年貢扣除的結果哎!!!

他又說肥料是收成二成,實際上這裡米的肥料是5石,占米產11.1%,麥的肥料是銀200匁,換算為8.7石,佔21.8%,肥料在容積上佔總產量的15.4%,在價格上佔總產值的13.7%。其實他算錯了是有情可原的,因為他誤以為總產量是63石,肥料5+8.7=13.7,佔63石的21.7%,確實可以算是「二成」,確切的說,按他的邏輯,63的20%是12.6石,但是!

按他的理論,總產63石,減去年供26石,減去總產12.6的肥料,還剩下多少!?

63-26-13.7=24.4!

他居然說還剩14石!?

這是連十位數都能算錯嗎!!!

再說了,一年吃26天米,能吃0.7石,這是怎麼算出來的?我想了想,大概是2男1女2孩子這5口人每人吃5合,乘以26日等於0.65石,才能勉強得出個0.7石。

然後人家是早晚吃1合的きび(黍),白天吃5合的大麥,到他嘴裡變成黍粉粥和大麥飯了,這怎麼得出來的。。。

然後他居然說「大畑才蔵還可以養活小三」???excuse me???人家原本總收入是89石,實際所得才是1538匁,每年支出1516.5匁,只剩下21.5匁,這連一個人的基本口糧都不夠,還是在每年只給四個人做衣服的基礎上算的,現在你把人家總收入的89石扣掉了26石米,相當於扣掉1300匁收入,還大言不慚的說人家能養活小三???????????

大畑才蔵:沒錯,這確實是我家,我確實能養得起小三。

================================================================

不過,這位答主從來都是專門改寫一些台灣論壇的帖子,把繁體字改成簡體字,再把內容改寫成自己的話而已。他根本不具備閱讀日本網文的能力,所以這一大堆紕漏估計都是那個原帖里的,這麼一想,我也就沒必要指名道姓的去掛這位答主了,畢竟他只是個搬運工。我對事不對人,大家知道他這段話全是錯誤就夠了。總之他的觀點還是對的,因為米的價值高,大部分人都是把米賣掉換錢,另以其他穀物作為主食,這一段我在以前就說過了。

以下原答案↓

================================================================

好久沒來知乎玩了,看到一大片答主能把日本戰國扯到中國也是很服氣的。

我整理過一份日本戰國物價表,就把食材的品名部分給大家分享一下吧,也算是作為不粘鍋的補充。

首先是米類,這是最常見的,雖然寫作米,但都是以玄米為主,15世紀初武藏國的金澤有個稱名寺天童供日記裡面把米分為糯米、粳米。大乘院寺社雜記裡面有一條白米,可能指的是精米,比較匪夷所思的是,大乘院寺社雜記還有一條餅米,用來做餅的米?

這些東西翻一翻就會發現大多都是供給寺廟的供米,過了16世紀以後記錄不多,也就再沒見到過米的分類了。

然後其他的穀類,有大麥、小麥、蕎麥、大豆、小豆,還有大角豆,這玩意我沒吃過,不知你們見沒見過:

然後比較遺憾的,還有稗子,這是稻田裡的雜草,也被那時的日本人當成食物了。

麥裡面有直接寫作「麥」的,然後還有直接寫作「雜谷」的,神特么雜谷。。。此外還有什麼赤豆、粟等等,出場率很低的東西。

果物類很神奇,最常見的是瓜——但不知道是什麼瓜,一般是寫作香瓜、甜瓜的東西,然後還有黃瓜、菜瓜、生瓜、熟瓜、青瓜——總之就是瓜。

其他的水果還有桃、梨、柿、李子、枇杷、橘子、梅子、石榴、柑子、胡桃、柚子等等,種類很多,榧子、栗子也分到果物類了,然後還特么有「菓子」,這不是點心的意思?

野菜類有蔥、茄子、大根——就是蘿蔔、里芋、蒟蒻、牛蒡、冬瓜、薯蕷、生薑、山椒、胡椒、名荷、山葵、三葉等等,松茸蘑菇什麼的也被挖來吃,X之七草大家都知道了,我就不說了。

PS:三葉是這個東西:

調料在表裡最常見的有砂糖、鹽、醬油、味增、醋等等。

海產品算是日本的一大特色,海苔海藻類就有很多,昆布、荒布、和布、海松等等,魚類有鯉、鮒、鯰、鯛、鰹、鰯、鮭、鰻、鱸、鰈、鱈,還特么有飛魚,嗯?飛魚也能吃嗎?其他海產還有海老——真田信繁、鮑魚、海參、螃蟹、螺、蚌、章魚、烏賊什麼的。

肉類就沒有價格了,出場率也很低,大概就是武士大爺去打獵的時候才能弄到點野味吃,不流入市場所以沒有價格吧,鳥類有鴨、雁、斑鶇、鵪鶉、鶴、鷺、鷹,還有一種叫雉的,日本國鳥,還有白鳥——鵝,這些都會被列入食譜,但是一般不吃能召喚天照大神的雞,一直到差不多江戶時代才開始流行吃雞和雞蛋。

其它動物有小兔、小鹿、小豬和水獺,可能還會吃小熊。

總的來說,日本的食物種類很豐富,米的產量也是各種作物里最高的,但是米的價格比其他的穀類要高,也就是說更具備經濟價值,所以種植米的農民更可能把米賣掉換錢,另以其他的穀類作為主食。那個混亂的時代,如果農民家裡有存糧,恐怕八成要被盜賊搶了去,所以頓頓吃米飯糰可能真的是挺高大上的事情。

評論裡面有人提到了精米引髮腳氣病的事情,江戶時代以後玄米就開始向精米方向轉移,維生素B1缺乏症腳氣病開始在上層社會蔓延,明治以後精米普及,腳氣病也到處都是,軍隊里主要配給精米,都有吃到死的情況,精米害人,大家還是要多吃糙米啊!

PS:我還有很多菜類沒說全,你們還能想到啥,歡迎補充


這還需要多說么,銀舍利可不是平民百姓頓頓吃得起的…

在古代的日本,普通百姓吃的米是大多是只舂過一次的糙米飯和各種豆類製成的雜糧飯。

受制於古代種植技術,糧食畝產是很低的,稻穀加工成精米損耗很大,是相當奢侈的一件事。

由於精米不可多得,因此顯得異常珍貴,被老百姓恰如其分的稱作「銀粒飯」、「銀舍利子」,只有貴族、諸侯和高階層武士才能經常吃到經過多次加工後的精米。

《七武士》裡面那些貧苦村民,僱傭落魄武士反擊盜賊,能拿得出手的酬勞也只是頓頓白米飯而已……,從這個側面也能看出精米在普通人眼裡的寶貴。

不過,諷刺的是,高階層吃的起精米的所謂的人上人,因為飲食過於精細,從而產生了一種意外情況——維生素b攝入不足,腳氣病流行。

因為腳氣病而死的著名死者包括櫻町天皇、豐臣秀吉、江戶幕府十三代將軍德川家定、以及十四代將軍德川家茂及其夫人和宮內親王等人……

飲食粗劣的平民反倒不會因為腳氣病死掉…


我小時候,大人們都告訴我,我們家裡以前是大地主,大地主,大地主,十里八鄉無人不知曾祖父的大名,縣誌什麼的都有記載。

有多大?

家裡有成缸裝的袁大頭;有油坊;有快槍(步槍);有長工、短工;鄉村級的官職都有份;縣裡的治安大隊啥的也有本族本家在裡面任職;除了主莊園,頂峰時在附近幾個鄉鎮還擁有4個莊子(每個兒子一個,我估摸著全部土地加一起,幾百畝應該有的);主庄外圍著好幾十米寬的護庄溝;還有圍牆。前來解放的武裝民兵,用了三天時間,放完了水,外加修了土炮,才攻下來。

然後我問問奶奶,這麼牛,你們平時吃什麼?

奶奶回答:中午吃米飯、蔬菜。早晚一般稀飯加鹹菜。

我:沒肉嗎?

奶奶:平時哪有肉吃!逢年過節才能吃上。只有你曾祖父每頓才有一小碗鹹肉。

我:那你們住的是樓房還是磚房?

奶奶:就是現在我們住的土房啊!(土牆茅草頂)

這就是解放前,地方土豪的生活!


來來來,網上看到個個例子

江戶元祿時期(約1700年..此時還沒有二期作,但大麥可以二毛作)紀州山間部某家農戶(大畑才蔵及其家人)的生活資料_


一戶十口人、有地2町5反(1町1公頃左右吧),這已經算是大戶人家了。

看看他家收成

米 19石

大麥40石

蕎麥 4石

換算石高 45石、年貢26石..稅率57.8%..

一年吃白米26日(主要是節慶..大約吃掉0.7石)..剩餘白米賣掉換肥料,平日以黍粉(煮粥)、大麥(煮飯)為主食

這是富農,而且是有特殊技能的富農——他幫助德川吉宗興修水利工程,所以才能留下記錄。連和平年代的富農生活水平都這樣了,你覺得一般百姓能好嗎?還天天吃白飯,想的美把你!就連德川家康本人,也不能天天吃純色白米飯啊,偶爾也要吃吃麥飯什麼的,憶苦思甜一下。

不過這個大畑才蔵還是生活蠻滋潤的,石高45石..實際產糧卻是63石-扣掉年貢、肥料(一般來說是收成二成)..還剩14石(總收成二成二)咦?大畑才蔵還可以養活小三的說......


更新一下:

別光贊我啊知友們,這回答是我當天看到文不對題的答案太多不吐不快,個人又沒有(也不會弄)專欄,才不得不在這條問題下回答的,實際上我這也是文不對題的。

剛才我看了一下,有詳細圖片和資料的正經回答贊數並沒有變很多呀,這實在有點尷尬了,請知友們不要贊我了,去支持那些有資料的正經回答吧!

—————

知友們,我就納了悶了,為什麼問題明明問的是:

「 日本戰國時代頓頓吃飯糰就是人上人了?」

卻有一大堆文不對題的答案在扯中國,從古代一直扯到改革開放。要我說也真是有點意思,誰家的族系也不是改革開放後突然憑空出現的,不都是苦著過來的,要說苦,沒肉吃,吃不上米,誰家還沒點故事?用得著各位在這幫我們憶苦思甜嗎?憶苦思甜也倒罷了,可麻煩各位能不能自己去開一個專門的問題,我點進這個問題是因為想看看日本戰國時的伙食到底什麼樣,看看日本戰國時期的生活是什麼樣子,結果呢?點開一看好多強答的,到現在這個問題下我看到的真正在回答問題的只有兩三個人。

我碰到這種情況已經好幾次了,只要是有問外國某些方面或者某些時期的問題,總有人跳出來回答中國如何如何,擺出一副我在冷靜思考你們熱血上頭需要冷水的模樣。我早就想說了知友們,這些人,就您冷靜、就您思考、就您理性、就您知道的多?國內的情況,祖祖輩輩生活在國內的大家不說一清二楚,也能知道個大概。現在大家只是想了解了解祖先不曾踏足過的土地發生了什麼事,麻煩各位答主,不懂的請不要強答,請回到自己擅長的問題下面去,給知乎增添高質量高水平的回答,至少是和題目對應的可靠回答,謝謝。

情緒所致,不吐不快,若有冒犯,望眾位知友和題主海涵。


別日本戰國了,去問問你爺爺奶奶,中國解放前頓頓吃白米、白面的都是什麼人。舊社會的北方農村,頓頓能吃上一半白面的花捲都能算人上人了。

日本戰國時代,哪怕沒災沒荒、沒一向、沒戰爭,普通百姓交完領主「公五民五」、「公六民四」的重稅之後所剩無幾,還要給地主交交租,給寺廟神社上上供,也就是說一畝田收入十成,到佃農手裡的只有一兩成。別說白米飯糰了,就算麥飯、五色飯(各種雜七雜八的豆子摻在大米里)這些雜糧飯都不一定能吃飽。且人上人里也不是人人都吃得起白米飯,僅靠俸祿為生的下層武士三餐也是吃不起白米飯糰的。

我這裡用中國對比日本,是因為解放前的中國與戰國時代的日本具有相似性,都是典型的小農社會,普通農民受政府與地主兩層剝削,農業生產沒有普遍享受到工業革命的技術紅利。

反對其他答案用49~79年的中國對比戰國日本的,這二者毫無可比性。戰國日本吃不上飯是因為生產力底下、軍閥混戰、領主地主層層剝削,而79年以前中國吃不上飯是因為一些不可描述的制度原因。


別說日本戰國時代,就是在近代吧,我這邊一大地主,家裡能供的大兒子念中學,考軍校,供小兒子讀北洋公學,念北京大學。他家也就是頓頓能吃小米、麵條的標準。之所以能吃麵條,這還是白面不太好保留,賣不條就只能做成挂面保留。如果說過過去那種老挂面就明白了,那東西吃著有股酸味。


宇喜多秀家

五大老之一 備中大名 日本最有權勢的貴族之一 秀吉養子

戰敗後被流放八丈島

願望就是想吃頓白米飯

以前的部下送來的幾袋大米


我爸和我講過81年,他讀師範的時候,學校里不但管飯,還給補貼。其實就是麵湯,饅頭和一些簡單的燉菜。然而,第一次在公共食堂吃到配發的白面饅頭時,不止一個同學流下淚水,吃著吃著哭了起來……

這是自己十年寒窗苦讀才掙來的白面饅頭;

這是爹娘種地一年也吃不上幾回的白面饅頭;

這是以後可以天天吃,吃到飽,吃到撐的白面饅頭。

就這麼,混著淚,一口一口的往下咽……

至於大米飯,就是現在我爸也是碗里不剩一粒米的吃乾淨。因為他知道,這玩意兒,稀罕。


頓頓大米白面,在我們老家,直到1980年都算是人上人。


昨天追劇《女城主直虎》看到一張劇照可以輔助說明戰國時武士階層的飲食:

直虎和家臣去拜訪今川家派來的監視者,對方用來招待二人的餐飯。

背景是井伊家大部分男丁戰死,領地人口不足,整體實力孱弱的階段。這時的井伊家可能已經稱不上是小大名了,只能勉強算是地方豪強而已,這從鈴木重時招待的規格就可以看出濃濃的輕視之意。當然,領地的物質匱乏也是事實,從劇照中看出總共3菜一湯,沒有葷食,但也有可能跟直虎的出家身份有關,烹飪的方式目測主要是鹽漬和味增。

這一餐在武士階級中的確算是偏下的水準,當然還有下級武士會更寒磣一些。但是跟啃飯糰比起來還是要豐盛不少的,大河劇在衣食住行的還原度上非常的敬業,相信可以給大家更多的參考。

=====================================

飯糰一般是作為行軍食品和旅行食品出現的,大部分戰國時代的人在家裡吃飯還是要用碗筷。

一級一級說吧。

賤民:能有東西下肚就不錯了。

農民:好的吃稀飯,差的也吃稀飯,就是能數清米粒那種。配菜大致是味增和醬菜,很難得可以吃魚。被動員參加合戰的時候可能反而能吃的稍好點,行軍乾糧+味增總比稀飯好,但是萬一補給跟不上那也是很慘的。

下級武士:要看跟隨的領主實力如何,弱的話俸祿也只夠吃稀飯而已,維護武具需要花不少錢。

中級武士:終於可以吃米飯了,配菜大約也是味增和醬菜。

大將、家老:米飯,配菜會多1-2樣偶爾有魚。

大名:根據實力不同,豐儉也差別比較大,鄉下小大名跟家老吃的差不多,大大名的話就豐盛了,5菜2湯算比較節儉的形式(德川家康),但基本也是沒有肉,主要是魚禽類。一般有實力的會經常吃鯛魚和雞肉。還有些大名會跟譜代家臣一同用餐,以顯示關係緊密。

天下人就不用說了,信長公經常喝紅酒,太閣是最會講排場的。可能每餐的可選類目不如大陸,但是精細程度和味道肯定是符合其地位的。

就武士階級來說,一般早餐泡飯+醬菜,午餐米飯+醬菜+味增+蔬菜,晚餐米飯+蔬菜+味增+魚禽。

而且一般武士公家都會舉行宴席,其間的食物肯定比日常用餐要豐盛。

題主如果是想惡意滿滿的說太閣天天吃飯糰,我只能手動滑稽一下了。


我就跟你這麼說,在舊社會絕大多數女人一輩子只有一次吃白面的機會,那就是坐月子!那還不是能夠頓頓都有的,舊社會出來的人特別信黨,就是這個原因!現在的生活他們感覺生活幸福無邊其實也就是一個月幾百塊的低保還能餓不著,你說以前那都吃什麼才能把人逼成這樣?!


真是何不食肉糜。。。。。。

今年剛剛跳到設計院。。。所裡面的都是富二代,官二代。一畢業家裡就給配好了車,在院旁邊買好了房。我手下一剛畢業的說他大學時每個月生活費1w。在這邊工作還虧了。

跟他說一些西部省份的生活,和一些底層農民的生活。他完全不相信。沒有一點觸動,整天想當少爺。

沒有辦法,人民的階層生活已經完全隔開,固化。社會就是這樣興衰興衰循環。


日本建立近代軍隊後很多底層子弟參軍的最大動力就是頓頓白米飯, 這還是19世紀


我們的生活,除了女人沒有特別多之外,絕大多數知乎人都比皇帝生活過的好。


感覺來到了憶苦思甜大會,胸前的紅領巾更加鮮艷了。


這題描述是不是太少了點?

什麼叫日本戰國時代頓頓吃飯糰就是人上人了……人上人和吃飯糰有啥必然的聯繫嗎?

按這個說法除了魔王和猴子以外也沒幾個人上人了,畢竟大狸子還經常大米小米摻一塊就著腌蘿蔔吃好幾天呢。

因為物產豐饒程度以及佛教影響的關係,同時代日本的達官貴人吃的確實不如中國的達官貴人好,但當時明王朝因為朱重八定下的節儉之約,吃的也沒好到哪去,例如這是萬曆三十九年正月(是正月,平常還不如這個呢!)御膳原料清單:

豬肉一百廿六斤,驢肉十斤,鵝五隻,雞三十三隻,鵪鶉六十個,鴿子十個,熏肉五斤,雞子五十五個,奶子廿斤,面廿三斤,香油廿斤,白糖八斤,黑糖八兩,豆粉八斤,芝麻三升,青綠豆三升,鹽筍一斤,核桃十六斤,綠筍三斤八兩,麵筋廿個,豆腐六連,腐衣二斤,木耳四兩,麻菇八兩,香蕈四兩,豆菜十二斤,回香四兩,杏仁三兩,砂仁一兩五錢,花椒二兩,胡椒二兩,土鹼三斤。每日共銀十六兩一錢六分二厘五毫五絲八忽六微,每月共銀四百六十八兩七錢一分四厘一毫九絲九忽四微。

由上可見,大過年的,萬曆皇帝也就每天四斤豬肉一隻雞兩隻鵪鶉(有時候還不是一個人吃,而是和鄭貴妃一起吃)不到倆雞蛋,這也不算多好吧?同時大概也就過年的時候能吃一鍋佛跳牆——「 用炙蛤蜊、炒鮮蝦、田雞腿及筍雞脯,又海參、鰒魚、鯊魚筋、肥雞、豬蹄筋共燴一處 」,平常還吃不上,而且每年都得好幾次按照朱重八定下的規矩,吃野菜。

回到題主的「吃飯糰」問題,說實話,如果只針對軍人的話,能頓頓吃飯糰還差不多真是人上人了,至少同時期的明朝軍隊而言,能達到頓頓吃飯糰或能頓頓吃細糧標準的還真不多見,薊遼、宣大的明軍主食以麥七豆三的炒麵為主,戚繼光的浙軍稍好,吃的也不過是摻了雜糧面烤出來的光餅,而至於川軍、苗兵、狼土兵吃的就更不好了,萬曆十年劉綎、鄧子龍率兵抗擊緬甸,就曾因為兵糧補給的原因影響作戰,後來還多虧了身在西康的達賴三世索南嘉措遣人為明軍送來炒麵、牛羊等,才重新振作起明軍的士氣。

而同時代日軍除了沒肉外,別的地方吃的比明軍要好,信長的部隊大米管夠,甲斐的武田軍甚至頓頓有蔬菜烏冬面吃,同時梅干、鹽烤海苔、味增等副食品的供給也很充足,而當時明軍的副食吃的是什麼?鹽滷,豆豉鹵,鹹菜都少而又少——直到兩百年後辦證老人平準格爾部時,綠營的漢族士兵伙食還是沒什麼改進,仍然是炒麵就鹽滷,而「人上人」的滿、蒙軍隊可是每人每月有一隻羊呢。

關於滿蒙兵「每人每月一隻羊」的出處:卷之四百七十九 _《清實錄乾隆朝實錄》卷之四百七十九: 今應俟明年各路調兵前來。無論滿洲、蒙古、索倫、巴爾虎、喀爾喀、厄魯特、俱一律按照定例給與。令其攜帶炒米、炒麵、牛羊乾肉、並鹽菜銀兩。其初到軍營守候之時。亦照定例。每兵一名。每月支給二十日米、一斗六升六合。羊一隻。


不止是人上人,還是征夷大將軍那樣的萬人之上。

要知道在戰國時期的不少大名,能吃個王八就算是改善生活了,至於頓頓吃白米飯?

你就等著在廟裡當和尚的老子,不當和尚帶著家臣準備好好教育你這個敗家子。

一直到盟軍登陸日本列島,解放日本後那幾年,日本人才能達到人均三頓飯,頓頓白米飯。

前面的大佬已經介紹過武士的三餐,筆者也就獻醜介紹一下日本為什麼這麼執著與米飯。

這件事還得從平安時代說起。

自從遣唐使不要命的往外派,日本終於有點向樣文明了。

但是這個文明是十分脆弱,可以這樣說除了京都以外,整個日本列島都是蠻夷之地。

至於什麼九州、四國、西國、近畿、東海道、東北 亂七八糟的地方都是化外之地,每天不是蝦夷人打過來,就是土蜘蛛要過來搶劫。

在這種情況下,日本的貴族開始了自己的奇葩生涯。

明明各種富國強兵從天朝上國傳到日本,隨隨便便研讀便可開疆擴土。

但是貴族們卻更熱愛於寄情山水,燒香拜佛,吟誦詩歌,鑽研書法,陶冶情操……

而在佛教傳入日本之後不久的7世紀(也是唐初),當時的天皇就下令禁止食用牛、馬、犬、猿、雞。

在以後的200年多年,每任天皇都反覆強調,一直到了9世紀以後的平安時代,日本的公卿貴族就已經養成了基本不吃肉類的習慣。

而且不僅不吃肉,連魚都不吃!而且某個叫做白河天皇的傢伙,覺得不準吃肉還不夠我佛,下令禁止食用一切貝類,海鮮。

這一規定不僅沒被廢除而且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哪怕在白河天皇去世以後,還有不少人堅持只吃素。

當時日本的飲食很簡單,大米飯,飯糰,年糕之類的。

配菜就更簡單了, 無非就是鹹魚、腌菜和醬湯,至於味噌湯那玩意是戰國的東西了。

至於更遙遠的天婦羅, 手握壽司,章魚燒什麼的,還是等著明治前後才有東西。

估摸著這個時候有人要問了,什麼不吃面呀?

日本的拉麵還是很美味的!

這個原因很簡單,日本沒有石磨磨面.....

在古籍上記載,日本曾經向新羅進口過150個石磨,在日本正真意義上的流行吃面,是明治維新以後的事情了。

所以說當時的貴族們只能頓頓白米飯,為此貴族們人人都有腳氣病,再加上不健康的飲食和作息習慣。

比如身穿比鎧甲還重的禮服,往臉上抹鉛白粉,牙上塗鐵漿....

這就導致在日本貴族壽命只有30歲,而吃肉打仗的武士 倒是能活70歲,甚至連老百姓都能活50多歲(平安時代少有戰爭,所以說人均壽命都比較長)。

好了有點離題了,讓我們繼續說日本人為什麼喜歡吃白米飯。

既然麥子磨不成面,那就只好吃米。

而作為生產力低下的日本,水稻產量自然上不了哪裡去。

而農民種的水稻自然先給上等人吃,至於自己?

搞點野菜吃就完事了,想吃白米飯?

不怕死就試試唄。

而大家都知道,所謂的流行都是上層傳下來的。

而白米飯作為貴族食物,自然得到整個日本所有人的追捧。

最主要的是!

你丫的除了吃白米飯沒啥像樣的主食!

比如說在明治維新後,日本社會窮困不堪,平民想吃飽唯一的出路就是參軍,因為當兵的話,白米飯管飽。

而當時發現只吃白米飯會引起腳氣病,從而造成非戰鬥減員,於是下令禁止食用白米飯。

於是乎,整個軍隊都炸了。

哪怕知道吃白米飯會得腳氣病,士兵們也要求吃米飯。

所以說,米飯這玩意就從日本流行了幾千年,一直到現在日本人吃水餃,拉麵吃不飽還會再來一碗白飯。

(發現一篇文章說不完呀,下次更新日本貴族的飲食,服飾,生活習慣,風俗。還有明治維新後的米飯之爭。)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日本護衛艦「加賀」號正式服役?
為什麼中國的部分青少年這麼向往日本文化?
WTAPS這個牌子到底應該怎麼讀?
日本在互聯網創新方面是否已完全落後中國?
豐臣秀吉為什麼不就任征夷大將軍,開創新一代幕府?

TAG:日本 | 歷史 | 飲食 | 日本歷史 | 日本戰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