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經理沒做過成功產品,應該何去何從?
畢業,進入創業公司做遊戲分發產品,不到1年,公司倒閉;
第二年,進入一家o2o創業公司做產品,1年半裁員;後來,進入第三家創業公司做眾籌產品,1年後半死不活的,跳槽;現在,在一家創業公司做互金產品,公司也快撐不下去了。也想去bat看看,但沒有成功項目經驗;也想遇到有前景的業務沉澱下來,但每次都失敗告終。
這其實是個經典問題,也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
我做產品工作至今已經十二年了,換過很多家公司,深度參與過的項目有幾十個,走過無數彎路。這其中成功的極少、死掉的居多,有不少甚至根本沒有發布。題主的問題在多年前也經常困擾我,所以我挺想說說我的看法,不止對題主,也是對所有後輩。
我們知道成功的產品註定是極少數的,一個成功的產品背後,是無數個同類的屍體。
那麼你所在的現實世界其實是這個樣子的:
一個產品,成功的概率是 1/100。那麼 10,000 個產品經理當中,能夠有幸參與過一個成功產品的人不過 100 人,其餘 9900 人不過是在一次又一次品嘗失敗的過程。事實上 1/100 這個概率已經近乎於妄想,實際概率可能是 1/1000。
所以說高考算個屁,產品經理這條路,才是真正的千軍萬馬過獨木橋。
更糟糕的事呢,如果你是一個工程師,那麼無論產品成敗,只要你的代碼漂亮,你就是個好工程師。而一個產品經理…… 就算每個人都清楚產品成敗事關的因素有很多,但仍然會認為失敗產品的產品經理是有問題的。原因無它,「產品經理就是讓正確的事情連續發生」嘛。
回到問題,「何去何從」:
1、想清楚自己到底還想不想干這行。產品經理這碗飯有多難吃我前面說了,負責任地講,你繼續做,失敗會是常態,成功才是不正常的,既然如此,你到底還要不要繼續?換個行當,一了百了,不換,則需要異常強大的內心。王興「九敗一勝」,普通人也許九十九敗也未必能迎來一勝。有時就算你勝了,也未必會有光環加身,做產品經理是一條苦修之路。
2、不要把「從零到一」的項目作為自己職業的起點。這個道理其實非常簡單,如果你沒什麼經驗,連「一」都沒有見過,那做什麼「從零到一」呢。互聯網現在已經是高度職業和專業化的行業了,沒學過藝就上台,是自以為是,讓沒學過藝的人上台,是無知無畏。
3、從失敗當中吸取營養。失敗是成功之母是至理之言,世界上沒有無用的過程,每段經歷無論成敗,多花時間反覆去反思你究竟學到了什麼,哪些錯誤在以後可以避免。成功的原因千千萬,失敗的原因其實都差不多。拿我自己來說,很多段經歷,隨著經驗和年紀的增長,仍然能帶給我新的反思和新的收穫。最忌諱的是直接「都怪他們如何如何」,且不說缺乏對自己的反思,這種心態本身就是放棄思考。所謂同理心不是指能代入到用戶的心理,而是指你需要能代入到任何角色的心理,你的工程師、你的運營、你的同事、你的老闆、你的對手…… 不斷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為什麼敗了,哪些是真正的客觀原因、哪些是主觀原因,如果時光回溯,如果你是他們,你會怎樣做?
4、從過程中尋找信心。產品失敗只是個結果,在通往失敗的過程中,你有過哪些業績,有什麼事是能給你自信的,是別人很難做到的?沒有什麼產品能夠不朽,全力做好自己能做的,才會不悔恨、不羞恥。
5、慎重對待每一次決定。歸根結底產品經理的工作就是做判斷、然後將其實現。從這個角度講,選擇工作機會也是產品能力的一種體現,失敗的經歷絕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選擇判斷的能力、失去選擇判斷的信心。你要明白,見識過的失敗案例越多,自己對什麼樣的項目、什麼樣的公司能行不能行越有判斷力。
不要慫。
如果你只是一個執行層的產品經理,我可以明確的告訴你,你之前經歷的成敗和你並無絕對關係,或者我可以說,一個在執行層面的產品人員,無法決定一個產品最後是否成功,你在這個事情中根本不是關鍵變數,所以當下你並不需要去糾結你是否做過成功的產品,其一你沒有糾結的出發點或者位置,其二你糾結也解決不了問題。
作為一個初級甚至中級的產品,如果一定要給你一個具體可執行的建議,我會精簡為以下的幾點:
1、閱讀行業,了解未來哪些趨勢會是快速發展的,同時產品人員在其中是非常重要的,想清楚了就堅決的投入其中
2、加入火箭,而不是計較當下得失;在正確趨勢中入職一家靠譜的公司與其一起發展,比僅僅為了工資而選擇當下還能存活但長遠明顯會消亡的企業有價值的多
3、尋找一個指路人;導師非常重要,直接影響你成長的速度,同時靠譜的導師或產品負責人,會讓你在無法左右產品成功的階段增加成功產品的經驗
最後,想清楚自己當下經驗和履歷可以在一個行業和公司中承擔怎樣的責任和解決什麼問題,才能聊你能怎麼做。
PS:有些答案中提到要燒香其實我是部分認同的,所謂為事在人成事在天,很多時候是事情成就了人,而不是人成就了事情,正確的趨勢和方向並沒有太多的人可以看到,本質上從0創業和做事情就是一種賭,但心態和方法論是可以通過自己努力完善的,也就是你的失敗可能是運氣不好,但有些時候也許是你本身的能力未能與機遇匹配:)
那就必須把產品做出來。如果你是對的又沒人相信你,就把它做出來。產品經理看到自己的產品出不來是什麼滋味?學編程吧,05年我有一個想法「鉛印設想」。就是聽書,而不是看書。當初帖子地址:https://tieba.baidu.com/f?kz=18277149mo_device=1ssid=0from=844buid=0pu=usm@0,sz@1320_2001,ta@iphone_1_10.2_3_602bd_page_type=1baiduid=A8A60F9BED259883CC597B3F4FD267EBtj=www_normal_2_0_10_title?pn=0
我花了點時間學會了windows mobile和smartphone平台的應用開發。結果後來ios和android火了。然後懶人聽書上線了,與我想的很相似啊。錯過了時代,哈哈哈。由於我在南京,南京這個地方互聯網氛圍太差了。後來嗎我說乾脆做一個全息的百科全書得了。然後過了12年,我做出來個東西。這是我們現在做的產品視頻:把我當初的設想都實現了,後面會跟用戶反饋繼續迭代。
https://m.v.qq.com/x/page/o/o/w/o03708s1qow.html?=你們都聽過只差一個程序員的笑話吧,我當初可是差ui自己干,差3d建模自己干,差渲染師自己干,差伺服器端開發自己干,差前端自己干,資料庫自己干,運維自己干,差unity自己干。基本上一個人可以把一個產品全部開發完,可是我們沒那麼多時間啊,於是我找了團隊。你看看,如果你真的覺得你的產品設計是對的,你是對的,那就把它造出來,證明你就是對的。當然你首先要知道產品是什麼?06年的感悟,希望對你有用。堅持到最後萬一成了ceo呢!原文地址:http://mobile.qzone.qq.com/l?g=1336appid=2subtype=0blog_photo=0ciphertext=80F4D2458061F10B35971C4BF2A067B6uw=593790175
很多時候產品的失敗不是本身的失敗,是老闆的失敗。
謝邀。
前幾天公司有個面試的小夥子。
小夥子很精神,思路很清晰,也很努力。對事情有主見,大部分的判斷也都正確;溝通無障礙,聊得也不錯。
就是有個大問題:他幾乎沒做過上線運營的項目。
他很坦誠,就說自己運氣不好,每次上馬一個項目,設計都做完了,結果老闆拍板說撤掉。來回換了幾家公司,換了幾個項目,都是「探索型」的新產品,都不了了之。
後來我們婉拒了他。
到這裡你可能會覺得,哦,果然還是得燒燒香啊。
其實不是。我們婉拒的理由不是「沒有做過成功產品」,而是我們覺得他心態有些問題。
在他的視角里,對這段經歷的描述是這樣的:
- 我的產品設計很完善了,可惜沒上線
- 我的老闆不靠譜
- 我所在的環境不好
- 我的出身(學歷)不好
問題在哪?他認為這一切都是外在條件的錯。只要項目上線,或者老闆靠譜一些,或者環境好一些,或者背景再好些...... 就會沒問題了。
這對於做產品經理來說,是個硬傷。
我所熟悉的朋友,對產品經理的定義都驚人地一致——解決問題的人。這個問題包括用戶的問題,包括團隊的問題,包括協作的問題。問題可能很雜很多,或大或小,但產品經理就是為了讓產品順利上線迭代,來填各種坑、鋪平道路的。
如果是產品設計師,那隻關心自己的產品設計沒毛病。可產品經理就不能這樣。
比如,如果意識到老闆並不關心這個產品,有沒有勸說老闆認可你的能力?
比如,如果覺得產品沒有得到其他人支持,有沒有說服其他同事配合你的能力?
所謂溝通能力不是指巧舌如簧、能說會道,最重要的是能夠影響別人。
再比如,如果產品上了沒有人用,有沒有嘗試去學著做點運營的事情?
拿到自己的產品,有沒有親自去拉幾個種子用戶來用?
如果說很多時候我們的確影響不到別人,或者說運氣就真的太差,公司砍掉了項目、資源急劇縮減,那麼有沒有主動換個環境、做點別的事情?或者說,有沒有及時止損?
對於剛畢業的 5 年內,都是很關鍵的時期。在這段時間內,覺得沒有得到成長,有沒有想改變?覺得項目不靠譜,有沒有想走?覺得沒有人帶,是不是還硬著頭皮上?
這個小夥子沒有讓我們看到他曾經「試圖改變」的努力,而是「既然如此,我就盡量吧」這樣的心態。
我見過許多在創業公司中間來回折騰、反覆跳槽的產品經理都是這樣的情況。很多剛畢業的朋友沒有意識到眼下最重要的問題(沒有導師帶、項目風險大、資源缺失),而是關注著很多細節問題(這個按鈕擺在哪、那個版本什麼時候上、技術今天又不開心了),同時還享受著創業公司相對比較光鮮的環境(現在創業公司的辦公室越來越高級了)和相對比較光鮮的 title(初創團隊隨便寫),缺乏思考的結果就是,沒有趨利避害,沒有在職場上掌握主動性,最後就大概率地成為題主所說的情況。
那麼回到問題,該何去何從呢?
不要跟最順利的人比。那些畢業就含著金鑰匙,去了 BAT 快速成長几年,混得風生水起,或者成了高 P,或者創業拿了大錢成了副總的,不要羨慕他們——已經來不及了。
對於現在的情況,做一個自我剖析,再做一些行業判斷,最後再決定該走哪條路。
自我剖析說的是,你到底做了什麼、擅長什麼。這時候不要太關心自己學歷如何、背景怎樣,也別在意產品是不是成功,就看自己真正跟幾年前比,哪些地方不一樣。產品經理和產品經理差別巨大,你不做剖析,只一個「3 年經驗產品經理」和「5 年經驗產品經理」,沒有人會對你有認知的。
得到的不一樣的這些點,梳理一下,便是你在職場里的優勢。跟市場里其他的應聘者去競爭的時候,拿出這些來,而不是拿自己的軟肋(產品經歷)去比。
最尷尬的情況是,你跟剛畢業時沒什麼兩樣,那就真的毫無辦法了,你可能需要花比應屆生都要多的成本才能找到一份好工作,這時候認真反思,從頭再來吧。
行業判斷說的是,不要只看薪資、環境和個人工作的成長,也要對公司所在的行業有一些感知,對公司的業務有一些感知。
以當前的狀況,你很可能還是要去中小型的公司,那這點就至關重要了。像遊戲分發、O2O、眾籌和互金,都是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開的潮流行業,每次都進這樣的行業,說明並沒有很好地吸取之前的教訓。這種潮起潮落節奏快、潛在泡沫很多的行業,未必不能去,只是反覆吃虧還反覆去,就不太值得同情了。
最後,結合自己的情況,做出相對最好的選擇。注意我說的是相對擺在自己桌面上的所有選擇,裡面相對最好的。有時候我們在起跑線上已經落後了,就只能先保證目前一直在進步,而不要再顧此失彼了。要是真的找不到什麼靠譜的產品崗位,利用過往的優勢做別的事情也未嘗不可,總之,不要太在意沉沒成本。
祝諸君順利。
2017.3.8 更新
現在說點不好聽的實在話就得被噴嗎?我說對不起真同情你做產品確實看命啊還是燒燒高香吧就能解決問題嗎?評論里幾位老師是能直接給題主介紹工作或者直接招他過去嗎?
評論關閉了。這樣的溝通沒價值。
我因為經過的幾個知名的產品而被人所知,像東方快車、多看閱讀等。然而他們不知道的是,我參與過的產品數以百計……而今我已不大可能做失敗一款產品,但什麼時候能再做出成功產品,我並不知道。
由於@劉飛 老師(產品經理沒做過成功產品,應該何去何從? - 劉飛的回答 - 知乎) 關閉了評論,只好寫個答案來實名反對一下。不撕,正經討論。
首先,招PM竟然篩出個PD的簡歷,這事不是應該先把HR拉出來打板子么?
其次,認同劉老師對「此人心態已不可取」的判斷。年紀輕輕躊躇滿志的時候,連續受到幾次打擊,確實容易讓人產生怨天尤人的心理。而整個互聯網行業,在招聘PM這個職位時,對於成功經驗而不是個人能力的看重,可能僅次於CEO。
互聯網企業雖然偏向扁平化管理,但「官大一級壓死人」這個現象在任何組織結構里都是存在的。很多PD/PM最高彙報到總監級別,想改變老闆的看法?想說服各自背著不同KPI的其他部門配合?談何容易?
再說回來,對於「進公司之後直接領導換人了」,「幹了沒多久整個項目/部門撤掉了」這類情況,在互聯網公司,尤其大公司,更是司空見慣。我自己就親歷過入職後公司被收購,原管理層要麼走人要麼被架空,業務線全部打散的情況。別說互聯網新人了,老人也有不少在這種事情上栽過。遇到這事的PM如何把握自己的命運?怎麼止損?可千萬別輕易說跳槽啊,誰知道下個公司是不是更坑。
回到問題上來,這裡不分析題主個人的具體情況,僅就「 產品經理沒做過成功產品,應該何去何從?」做討論。沒做出過成功產品,甚至沒把產品做上線的PM,在招聘市場上確實是無解的。但是也不至於去燒高香,畢竟封建迷信。一個簡單的辦法是「自降身價」去做PD——沒有成功產品經歷的PM確實也只能被當作PD——爭取能跟著別人做出/做成一個產品。或者,咱別做業務開拓型的產品,咱去做一做成熟產品的維護,不失也是一種增加光環的方法。但最終,一定要保持多觀察,勤思考的習慣,畢竟當年也有一些時運或能力不濟的PM,靠組織線下聚會/辦在線論壇/寫Blog/出書/各種混臉熟等方法找到了出路(不影射任何人,只是說自己看到的現象),只是不知道現在這些方法還是否有效。
其實說到底,還是PM這個職位的定義太模糊了。很多人拿著PD的許可權,干著PD的活,還以為自己是個PM。有些公司,給著PD的許可權,卻想讓人干出PM的活,這都不現實。
兩個字「主動」。
尤其是產品經理主動很重要,不要太局限於老闆給你定的職責範圍。
1、產品經理本身來講沒有一項吃飯的專業技能,但卻什麼又都要懂一點,因為產品經理在公司常常是起到潤滑油的作用。如果沒有產品經理在中間讓業務、ue、開發三方直接溝通,絕對會亂套。至少在當前狀態下,產品經理這個崗位在互聯網公司是不可或缺的。所以你要主動去跟其他部門同事溝通,協調資源。
2、一個產品互聯網產品並不僅僅上線就結束了的。上線前,營銷、運營、業務的前期準備你是否了解,上線後效果的數據跟蹤你是否主動去收集。比如我吧,我會在我負責的產品上線前,去找營銷部門要他們的推廣計劃,然後看哪些跟我這次上的產品相關,相關的記下來上線後找相應的負責人了解效果。找運營看看除了我自己已經在方案中寫出來數據跟蹤需求外,他們是否有額外懂需求。找業務溝通是否已經熟悉即將上線的產品,考慮線下出現異常情況做好預備處理方案。產品上線後找數據部門要一些數據分析效果等等。所以你要主動去梳理跟蹤你整個產品業務的運轉。
3、產品經理看問題往根上去看不要僅僅只看表面,你要能看到別人看不到的。舉個例子,我剛接受我司手機端mobile 網站時,我的目標是趕上微信公眾號的銷量。研發的同事說現在誰會用手機瀏覽器去我們網站購票啊,你不可能超過微信端的。但三個月後,我的產品的銷量接近了微信端的銷量,如今平時的話常常日銷量高於微信端。所以作為產品經理要主動思考,不要人云亦云,能一眼看到點上。
額。。。兄弟你命不是特別好,可能去拜拜會轉運吧。
不過呢,從你描述來看,我有個感覺,你一直在追市場的熱點,而不是追自己的興趣。
1、遊戲分發-O2O-眾籌--互金,從你的工作時間來看,你進入的時候剛好是該領域的高峰期吧,所以機會很多,也很容易入行。在高峰期入行,正如在公司高峰期入職,有時候會蜜汁自信,因為覺得公司牛逼是因為我牛逼,其實你只是在吃公司增長、行業增長的紅利,當大潮退去,方顯實力。
2、產品經理入門容易入行難,入行就是要深入,你工作經歷的部分,不知道你的具體工作,千萬別前端後端商業c端都在不停轉換,所謂成績是要堅持下來,做好某一個領域。
3、挑選加入好的團隊,而不是熱點,不是薪資,也不是大公司小公司,一個好的團隊生命力是很強的,比如美團的早期團隊,做過校內、海內、飯否,最後才是美團,這也是所謂『連續創業團隊』的優勢之處。至於回報,那是自然而得的事情。
4、還是得燒燒香吧。
同學,你這個問題太典型了。上班時間忍不住來一發
1. 你的提問中沒有說到任何一點你的努力和產品成功之間的關係
2. 你沒有提到自己有任何一項產品經理相關的專業技能3. 你去這些公司能做產品經理,可能是因為這些公司不知道什麼是產品經理,不代表你就有產品經理這個能力。產品經理就是一個頭銜,不是一個專業技能。4. 公司成功了不代表你就能進BAT,BAT招人要求是非常嚴格的。當前階段產品經理的光環已經慢慢消散了,市場上產品經理已經飽和了。越來越多的公司已經沒有產品經理這個職位了。是要想想出路了。作為一個比較幸運的從技術轉行的產品,做過的項目大多還算成功,從手q遊戲到微信表情開放平台再到微信Mac2.0,成功的項目的的確確能給產品經理帶來很多成長。
在一些新項目合作中也遇到一些產品同學,認為我們產品年資相當,為什麼我要認同你的產品理念和項目管理。道理很簡單,在新手村門口打了3、5年怪和在黑翼、太陽井打了3、5年怪的經驗收穫一樣嗎?不可置否,這和個人能力有關,但和運氣也是相關的。
並不是說失敗的產品一無是處,從失敗中我們也能收穫和反思很多。但我們需要仔細正視自己,反思是不是每一次都盡了自己最大努力去降低產品的失敗率還是僅僅完成屬於自己的工作。
接下來說進入正題,何去何從
一、進如AT的大廠學習產品 | 空杯心態,我們能否放下包袱,去重新學習?
招一個有資歷的產品比招校招生的成本是要高不少的,但這份資歷能對目前項目有多大的裨益?校招生的重塑培養過程也會比有資歷但沒成功經驗的產品要快不少。AT並不是不收,而是這類有年資的產品經理要得多了。明確本心,是否自己真的願意放下身段去學習,接受和應屆生差不多的待遇,心態是否能調整好
二、世上有趣的事與靈魂那麼多,做些別的咯 | 產品經理大多熱愛生活,有時不必太執拗。
這裡我可以分享一個小故事,我有一學姐,是一個極其優秀的產品經理,曾做過微博、QQ空間、QQ音樂等成功項目。平日也很喜歡戶外:攀岩、皮划艇、潛水、跳傘都很在行,且有一口流利的外語。一年前她和我說做產品有些膩了,發現自己更熱愛自由,於是直接裸辭做起了潛水。現在的她有了自己的潛水裝備店,平日不是在馬代就是在帛琉、詩巴丹等潛水聖地,生活過得非常自在且不需要在辦公室坐班,天天和海洋中神奇的生物作伴,領略這個世界的無限美好的同時,收入不降反升。所以說這個世界上有趣的靈魂和值得探索的事情太多了,人生短短,何必執拗於做產品經理呢是吧。
被學姐的經歷打動後,我在去年和小龍說:我要離職去做潛水教練了。我也認真地找了個海島開始考教練之旅。但後來一顆執著的產品之心還是讓我回國了 | 14年我在大公司做死過一款產品,執念讓我回來再試一次,以創業的姿態去再去挑戰一次。
故事就分享到這吧,產品馬上要發布了,希望這款小而美的產品會有人喜歡吧。
一個產品想要成功,是取決於很多的。
一個產品想要上線,是取決於很多的。
=。=,產品從生到死,都不容易。
成功的產品是同時具備了天時地利人和。
產品經理千千萬,大家叫的上名來的能有多少!所以說產品經理的路註定是一條坎坷崎嶇之路。。
尤其互聯網產品:在不確定的情況下,快速試錯,找對方向後快速迭代。其實這與生物演化異曲同工:在去中心化模式下,360度全方位試錯,之後就是物競天擇 適者生存,說句不中聽的話,整個地球文明就是在這種試錯中發展起來的。嘗試十個方案,失敗了,再嘗試十個,還是失敗,再嘗試十個,有一個成了,短期看效率低下,長期看這是一種非常先進的發展思路。。
用心去做,在過程中鍛煉自己,開闊眼界,學海無涯 勤勵為舟,與君共勉!產品經理並不是低門檻的職業
往往產品經理都在敘說自己的需求,學生想校園,老師想教育,你在想我們,我們在想你,卻忘記事物間的必然聯繫,和整體的客觀規律。
為什麼你和我,我和他們都在你的文章下面回復,為什麼有人點贊,又為什麼我們都同時選擇了一個叫做知乎的平台。分金定需看關聯,
一重關聯一重關。關聯若有七重險,不出高數八卦形。傳統的產品,我覺得是在挖掘需求,而未來的產品經理探索的是聯繫,用大數據反饋不同人的規律,用金融描述資金的流動,用新的技術去探索更好的呈現媒體,用互聯網平台作為鏈接樞紐。一葉障目,不知春秋。傳統的產品經理往往太過於看待眼前的問題,忽略了產品的互相關聯,所以做不出偉大的產品。
現代的產品經理,個人認為,不應該是一個低門檻的職業,而是應該是在對其他行業有了客觀的了解,稱得上是入門的,才可以繼續進行產品的探索,不一定是關乎產品的行業,任何行業都可以,培養的關鍵的解決問題的能力。可大多數人執迷於其中的低門檻的特性,而忽略了最寶貴的東西的訓練,思維。我曾經嘗試用高數思維,去反解產品經理,我們在求解複合函數求導的時候,要內導數乘以外導數,在破解一個一個整體的時候我們需要探索他們和他們所在的整體,在求解複雜的積分問題的時候,分解開來,各個擊破,有哪些產品經理有各個擊破的本領?
在羅必塔法求極限的時候,要注意
1.判斷類型,無窮比無窮,0比0,有那些人對於用戶進行相同點的劃分,有沒有自己固定的一套思想工具?2.能不能用,用了再說,羅必塔法則有可能失效,最好的方式就是用使用進行檢測計算的結果。在複雜的多項式求解的時候,我們應用火眼晶晶,能不能看到各個多項式的共同的點,那些人帶有相同的冪指數,可以做到推一反三,用influenial person?
在極限數列的時候,我們讓它無限趨近但是始終不等於0,那麼對於分母為逼近0的運算,我們就可以進行計算,在定積分,我們在求解面積的時候用到的微元思想,進行統計歸類
說白了就是長尾理論,為什麼無數個無窮小,無數小的需求可以被計算和呈現,因為他們有共同的表達式。
產品經理不是一個門檻特別低的行業,反而是一個對於思維要求極其嚴格,對思維方法極度要求的行業,可是很多人都不知道這一點。
我大學期間曾經有過三個產品的創業經歷,但是都失敗了,總結,對於產品經理們來說1.客觀的人脈,平台,引路人,產品經理是時間學科,沒有充足的平台資金人脈,是沒有辦法給你充足的鍛煉的。2.嚴謹的邏輯思維,為什麼現在很多大企業的產品經理的工作對工科生開放,因為在不斷的工科項目中會積累邏輯思維。3.產品經理最重要的不是工具,請不要再說自己會個axure或者是某個分析工具就說自己已經入門,在1997到2008中國互聯網的浪潮之中大多數的產品經理是用紙和筆描述一個偉大的產品的。看你怎麼定義「成功產品」了
能夠穩定盈利才叫成功的話,大部分產品估計都算是「失敗」的。
能夠為公司的商業模式持續產生正向收益,那也可以叫一種產品成功。
況且,產品成功不一定是PM的功勞,但產品失敗一定是PM的失敗。
不一定是大的產品,某個版本、某個功能,總會有一些亮點吧。
思路要放開。先質疑一下問題。看到很多回答,確沒有看到有人問什麼是產品?是不是只有互聯網產品才算是產品?答案當然是否定的~貼出以前對產品的理解。希望可以讓大家換個思路來思考這個問題。
不邀自來~點進來從頭到尾掃了一遍樓主對自己問題的描述,感覺樓主的認知有點偏了。首先要說明的是,產品經理從初級到高級的差別是非常大的,不要被經理兩個字給迷惑了。如果你只是一個初級的產品從業者,推動一個項目成功上線運營,並一直運營下去,這並不是你能夠決定了,更多的是公司戰略層面因素決定的,本質上跟你沒有多大關係。現在互聯網紅利行業已經基本過去了,想要靠一個產品,立馬打開市場並成功已經變得不太現實。也許你感覺只有這樣成功的產品才算是項目經驗,如果是這樣的話,我感覺90%的產品經理都是失敗的,為什麼?因為所有的在線產品,真正能活過3年的也不多,在活過了3年並實現盈利的更是鳳毛麟角。很多產品都會在上線一年左右的時間內不再運營或者自然消亡。所以說以產品的成敗來判斷產品經理的成敗是錯誤的。從這方面來看,結合你的工作經歷,你的工作經驗其實是很豐富的,為什麼要這麼迷茫不自信呢?但是,我認為產品經理更看重的,是一個人解決問題處理問題的能力。設計原型、撰寫文檔、協助研發理解需求這些知識最基本的一些技能。產品經理重要的是在項目發展過程中能否及時的對項目糾偏改錯,處理方方面面的問題,搞定研發、搞定運營、更需要搞定領導,才能推進項目到達預期目標。
一個產品要是成功了,還需要去別的地方嗎?
1,你從自己身上找原因了嗎?為什麼做不出好產品?關於產品設計的書看了幾本?理論懂了多少?
2,反思過自己做的產品嗎?做過用戶走訪嗎?為什麼沒人用?哪裡不好用?哪裡需要改進?
3,你親自用過自己的產品嗎?用了多久?痴迷的用還是蜻蜓點水的用?
4,你認真的花在產品上的時間有多少?是不是只是上班完成工作,下班就開擼了?甚至上班的時間也有一半在刷知乎?
5,你做過多少款產品?寫過多少份產品文檔?有100份嗎?有50份嗎?有10份嗎?
告訴你一個一萬小時定律,說的是:一個人從普通的從業者到一般意義的專家,差不多要經歷10000小時的認真練習。什麼叫認真練習?就是全身心投入進去,每一分每一秒都在想著產品怎麼做 ,怎麼改進,找資料、查書籍、學習別的產品,然後用回到自己的產品上,改進、再改進、總結、再總結。
你算算,如果你每天能有10個小時這麼認真練習,花1萬小時需要1000天,也就是3年左右你就是大牛了,這時你差不多28歲;
但是你可能很難做到每天10小時這麼刻苦,減一半到每天5小時吧,那差不多6、7年也能成大牛,這時你也才30出頭兒;
可是你還得刷知乎、刷微博、刷朋友圈,估計每天也就剩3小時認真練習了,那差不多得10年,35、6歲成大牛也還可以;
可是你還得休周末、過春節、跟女朋友吵架不想工作、今天過生日開個party吧、我家狗狗好可愛啊陪他玩一會兒明天再工作吧、今天有一部等了半年得美劇開播看完了在工作吧……,估計平均下來每天也就是1小時能認真練習了,那差不多就要30年,你已經五六十歲了,眼看要成大牛,但是你退休了。
所以,究竟應該怎麼辦,關鍵看你自己想怎麼辦。
推薦閱讀:
※在校園內開 一家星巴克可行嘛?
※怎麼改掉拖延症,提高自己的執行力?
※如何能在三年內讓一個負債兩萬的人,掙到一百萬?
※學生假期怎麼才能更加充實?
※創辦手游公司的流程是怎樣的?一開始應如何確定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