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知乎里討論日本戰國時代的人那麼多?
這是在日本戰國史的話題下,或許題主會覺得討論的人多些,但放眼到整個歷史話題,還是個冷門。要不是拜信長野望、太閣立志傳和戰國無雙等以戰國為背景的遊戲,以山岡庄八、吉川英治等人的作品漢化以及多年來大河劇的普及等渠道所賜,日本戰國史一定也是個更加冷門的話題。就好比著名的錢靜怡老師在論文中提到的,中國對於日本戰國史的研究可以說極其不到位。我個人覺得尚在一個很粗淺,甚至連粗淺都算不上的程度,根本沒有所謂「研究」的環境和氛圍。國內雖然有些朋友赴日進行了日本史專業的歷練,但也只是極少極少數,而且他們基本是不會在民科圈子裡參與討論的。正如前面幾位朋友所說,絕大部分都是看熱鬧的,或者信口拈來,就是說兩句湊湊熱鬧而已。真正關注日本戰國史這冷門話題且一直堅持並能夠以較為理性的態度去看待問題的,其實來來去去也就那幾個人,大概百十來人吧,很窄小的圈子,大家都低頭不見抬頭見的。之所以各平台流竄,也只是想找到一個適合討論、能夠共同的提高的環境。現在國內民間戰國史圈其實就是流水的營盤鐵打的兵。希望這個圈子越來越大,理性愛好者越來越多。另外,仍處在關注或糾結於假設、穿越、比較、如何評價等逗趣話題的,是不會有長足進步的。就是這類帖子反而評價高的原因,就是前面提到的,這種沒有技術含量的,大家誰都能來踩一腳而已。
其實非常少,不僅是少,而且還在越來越少,明顯有種「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的感覺。
現在學習條件比十年二十年前好太多了,加上遊戲、影視、小說的推廣,入門越來越簡單,獲得基礎知識的人越來越多,但真正有料能參與討論的少之又少,以至於抄抄文開開腦洞的人都能被不明真相的圍觀群眾捧為大神。所以舞台上的人並不多,只是台下叫好的觀眾多了,大概才產生了這種錯覺。
其實台下的觀眾就我一個,其實我也看出你有點不舍。===================================================================
既然談到了貼吧與知乎的特點和區別,就粘一些以前在群里說過的話:知乎這個網站跟貼吧有很大區別,貼吧是討論性質,發帖人只是話題發起人,回復人是話題參與者,發帖跟回復沒有什麼地位差異。而知乎是典型問答網站,提問人的形象默認是愚昧無知的,回答者的形象則默認是學識淵博的,從雙方地位立場上就有根本上的巨大差異,而知乎又有修改回答功能,助長了信口雌黃的風氣,又基於「提問人是愚昧無知的」,而回答者作為「學識淵博的」,所以說什麼都可以,反正不可能被「愚昧無知」的人戳穿,說的太簡要,人家聽不懂,話多一點,水一點,看上去容易理解反而更容易被外行接受,所以也就產生了「話多即有理」的現象,另外也出現了固定的提問模板:如何評價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而這種體驗式問答由於提問者無可考證,因而回答者也養成了編造體驗故事欺騙他人的習慣,這些是作為問答網站的知乎永遠無法改變的瀉藥。本來不想說啥的。想想還是寫點吧。首先關於提問本身,十分不解。就像某位朋友回答的,難道知乎不可以討論日本戰國么?這問題聽的就彆扭,有種被排擠歧視的趕腳啊。我知道肯定有人會說:「本國歷史都搞不懂,還去看啥鬼子的歷史」「彈丸之地,村長械鬥」云云~嘛,比起某些大神大v大拿,可能確實有不少差距,但不代表一竅不通,甚至如@不懂戰國日戰史之外的三國史可以說也是有相當功底的。更何況你走你的陽關道我過我的獨木橋。不爽?別看就好了,沒人逼你~再來還是問題本身,知乎討論日本戰國的真的多麼?顯然不多啊,一般來說大概是這樣的1.弱智問題,誰都能插一嘴,回答里80%以上是可以無視的廢話,20%是模稜兩可及照抄網文。
2.不需要問的問題。比如隨手百科維基都能給出準確回答的問題,有問問題的碼字功夫不知道嗶嗶兩下就能自己查出來,懶還是蠢,自己選吧。當然,這種問題也是部分裝逼者大愛。
3.假設問題。這類問題一出,各種甩開乾的人就蜂擁而上了。反正假設嘛,你能說我一定錯,你是上帝么?嗯,您開心就好,繼續。以上三類問題里,基本不會出現真·大神的影子。4.需要手裡有一定乾貨及自身有一定積累才能回答的問題。這類問題一般是見高手的地方,也隨最能有所收穫的問題。5.高端過頭,以至於基本無人問津的問題(及文章),很慘,有可能三位數的「贊」卻只有隻手可數的討論,不是真愛一般不會多嘴。所以結合上述,前三種人雖多,但是至少我不覺得那叫「討論」。後兩種就明顯人很少,而且固定就是那幾個人(某些「逢問必答」的水王就別把自己算進去了)謝邀
這問題應該請這六位先生來回答(逃)
=================
今天說三點
一是知乎比貼吧要高端多了
學術大神們顯然更願意來知乎做科普和交流二是知乎的管理員們多不大懂日戰,所以一般不會來刪帖
——所以相對來說知乎討論的氣氛要比貼吧寬鬆得多,貼吧一言不合就刪帖黑屋簡直不要太多~三是權力使人變質像是一些大神在貼吧兼有「行政職務」的,那真是「一副凶臉孔……沒有好聲氣……教人活潑不得」;而在知乎,他們無官一身輕,就變得「平易近人」多了~~不請自來。
首先題主說討論日本戰國的人多,這點實在不見得,這個話題總共也只有兩萬人關注,活躍的回答者也可以盡數,當然排除忝列其中的專門水回復,答案言之無物的人。如果做一個橫向比較的話,同為歷史板塊的中國的春秋戰國還有三國史,其討論的熱烈程度有過之而無不及。
當然之所以我們會對鄰國的歷史這麼感興趣,主要得益於以下幾點。
第一,日本戰國後期的安土桃山時代,尤其是豐臣政權,事實上與中國乃至整個東亞的歷史都緊密相連,恐怕這個話題之下還有不少的明史愛好者,或者至少讀過當年明月的小說,脫離日本戰國歷史來談當時的明亡清興等等一系列歷史事件顯然是不科學的。
第二,這主要還是日本人宣傳的好,鋪天蓋地的大河劇、時代劇、歷史小說、歷史模仿遊戲,把戰國時代描繪的風雲激蕩、將星雲集,也讓更多人能夠接觸到這段歷史。凡是對歷史感興趣的,恐怕也難以不為所動。
第三,凡事討論歷史的,一般都是戰史比較熱門,我之前所提到的春秋戰國史、三國史,也在此列,若是要討論聖君治世,自是不會有這麼多人。比如和這個話題相關的和歌這一話題,就可謂門可羅雀。是因為大家沒有接觸過這個嗎,當然不是。戰國之人將和歌作為絕命辭的也不在少數,這個話題之下也有不少人精通古代日語,只不過對文學話題不感冒罷了。
最後說一下,討論日本歷史絕不是數典忘祖。相反,國人對於日本歷史還缺乏了解。熊培雲曾說日本是中國的一味解藥,學習日本歷史對於照鑒自身還是大有裨益的。話說,2010年以後逛日史類論壇有個明顯的感覺:常出沒的就那麼些人,只是不斷流竄,窩點不少。
基本上只要有大神出沒,總會有一堆人像蒼蠅見了肉一樣上來抱大腿的。倘若沒有大神出沒的,一堆小白有啥好討論的……
至於為啥顯得人多,大概是因為氣氛不錯,沒發生過什麼站隊互撕的情況。相對並不是很多吧。(大神的文章里的評價數量可看出來)
不過可以看到大神發表的文章,非常棒,心滿意足了。幾乎近幾個月的文章我都看過,看得又想去開幾局信野。(戰國史也很有味道)
多乎哉?不多也!(滑稽
順便 扯知乎人多不多跟貼吧有個貓關係還是覺得跨時空對比撕逼這種被鄙視一萬遍的話題模式需要繼續探討?信長,秀吉,德川。日本戰國三傑,是一個權力更替的過程,不像三國之類的,群雄並起,戰國諸多的大名們都只能掩蓋在三人的光環,什麼武田家毛利家足力家跟同時代的霸主都沒法比的。現在戰國屢次被人提起也有很多歸功於日本的影視動漫文化,但其實也主要是描繪了那三個人,就像現在中國的幾千年歷史中的秦末漢初一樣,影視動漫說到底也是以劉項韓信為主,章邯這種大秦最後的救命稻草都也一帶而過,更不用說楚王韓王齊王等等人物了,像這種單憑几個不世之材撐起來的歷史與東周列國志或者三國演義中描述的群雄並起比起來要遜色不少,更不用說我太祖極為推崇的光武帝了,光武是封建社會個人素質最好的皇帝,可是也因為同時代的對手綠林軍赤眉軍得隴望蜀中的隗囂公孫述與劉秀比起來遜太多,這段歷史也不是怎麼太出名。私以為還是看個人所好,有人好英雄,有人好謀篇布局,也有人好人情世故。
感覺不多…特別是有水平的更少。在此推薦@不懂戰國感覺他的回答很好
大概有光榮的一半功勞吧……
日本動漫遊戲大河劇等影響,知乎年齡層剛好是這一部分受眾。
沒有知乎的時候,因為玩光榮的戰國無雙,我把百度詞條日本戰國相關的一條一條點過去,無雙遊戲里提到的武將都心裡有數了。
現在遇到有趣的日本名還是會去搜,比如看東京暗鴉時搜蘆屋道滿。
網易陰陽師的陰陽術可以選擇神樂和源博雅,因為人設都是紅色所以有小夥伴猜兄妹,但看過野村萬齋主演的陰陽師電影一二就不會這麼想了。
順便吐槽大蛇一發…相關的文化作品比較多就像中國的漢末三國時代也是古代史中的熱點
有多少人是因為從小三國志,然後長大一點玩信野,然後發現這個時代好牛逼,餓,竟然還和明朝打了一架,打得還不賴。
最後再發現,日本原來有個戰國時代,群星璀璨,反覆再提,動漫,電視,電影幾乎不間斷地在放。
然後,看了一遍《德川家康》。
然後,開始看各種日本史料。
不過接觸知乎這點時間以來,發現在回答戰國類問題的還是那幾個人餓。幾個村子為了點糧食打個群架 至於么
推薦閱讀:
※知乎上有人買粉嗎?
※如何評價QQ空間里的「知乎吳彥祖」?
※為什麼很多人提問會帶一句「這是什麼心態」,我覺得這樣的問題很不好,這些人都是什麼樣的心態啊?
※如何評價邱晨進攻夏掌門的這條微博?
※為何人們總是不停地刷新微博,豆瓣,知乎,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