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互聯網人,在未來 5 年內你覺得做產品更有前途還是做運營更有前途?


謝 @黃有璨 邀。

如果詳細展開,可以寫很多。我之前的一些回答和文章也多少聊到產品和運營的關係,這裡就不多講了,只提幾個觀點。

1. 產品和運營職位越高,界限越模糊。

就像蘇傑老師說的,產品在初級階段都只是需求管理員,職責都是圍繞需求展開的。不管是研究用戶、分析需求、跟進項目,都是在做具體細節的執行。在這個階段,產品跟運營是沒什麼接觸的,界限清晰。

在一定階段之後,產品和運營的工作將會密不可分。我見過的淘寶的產品經理,每個聊起運營活動和用戶留存這些指標都侃侃而談,反而很少說項目迭代或者用戶體驗這方面的工作。因為淘寶上每個功能型的產品,都是運營和業務的具象。

從運營角度來說,同樣如此。

基層的運營人員分工明確。有內容運營,有產品運營,有用戶運營......甚至新媒體運營都會分為幾個小組,每個小組都只負責一小塊業務。而運營主管,不可能只對某一方面專精,必須要全盤負責。

可能是這樣的一種結構:

下兩層,產品和運營涇渭分明。但上兩層,都不可避免互相有交集。

2. 產品轉向業務導向的趨勢明顯

過去的產品設計都能成為產品的核心價值,現在則越來越少見。在交互層面、信息展示層面、用戶體驗層面有噱頭的花樣變少了,更多價值在往業務方向轉移。

原因是一方面,很多產品設計的規範都逐步確定(說的是移動互聯網,目前看 VR 方面還沒成熟),產生不了新的東西,或者說用戶對新產生的東西也不怎麼敏感了。另一方面單純的「互聯網產品」越來越少了,更多的是在結合和改造傳統行業,那互聯網產品設計所起的作用自然就在減少,相反商業模式、運營模式這些跟實際業務更接近的工作就變得越來越重要。

據我所知,很多公司的產品經理都開始扛 KPI 了。扛什麼 KPI?無非都是業務的 KPI。不考慮怎麼用產品推動業務,就拿不到獎金了。而這些事之前都是產品運營來考慮的。

3. 產品比起運營,沒有相對量化的標準

這是在職場上會遇到的難點:如何證明自己的價值?現在比較認可的產品經理,都是做出過優異產品的,但這種事情是可遇不可求的。能去微信、淘寶這樣大家都認可的產品團隊的人畢竟是少數,那對於剩下的大多數,換工作的時候如何證明自己之前的經歷呢?

運營可以說一個具體的數字,把用戶量提升了多少、把活躍度提高了多少,但產品經理不行。

能想到的大致就是這些。總結下來回到題目,作為互聯網人,未來五年做哪個更有前途呢?

1. 如果是完全沒有條件、沒有背景預設的話,我會建議做運營,這樣更有前途;

2. 如果有自己的興趣,或者目前正在某個崗位成長中,我會建議按兵不動,但同時不要限制自己的視野,運營多接觸產品的工作,產品亦然;

3. 如果是已經有成功作品或者一定成就的產品或者運營,應該不會受這些約束。


一、先說一下前途

前途跟兩個東西有關,個人的奮鬥以及歷史的進程

「個人的奮鬥」受限於自己的「思維、環境、習慣、性格、智商」等

而「歷史的進程」則依耐於被動的選擇,比如2000年你跑去做技術,08年你轉行做產品,都是符合歷史進程的,但是到今天,你第一選擇還是做互聯網,大概只能餓不死

二、個人的奮鬥

大家願意從事互聯網這個行業,情懷一點的說法是,可以設計一款產品改變大家的生活,功利一點的說法是,薪資高,應屆畢業25萬的年薪150萬的無息貸款,是很多行業難以達到的高度

而時間再放長一點,對於一個互聯網行業的從業者來講5年可以到達的位置,基本是從專員到主管到經理,部分到總監的一個晉陞中。

這個過程中,對於運營的同學來講,你努力程度一般

但是能碰到一個好的leader

一個好的項目

一個好的公司

那麼無論是你做產品或者運營,前景都是一樣光明的。

問題在於,好的leader、項目、公司都是可遇不可求的,貌似只有20%不到的產品與運營在上述範疇。

80%的同學會在上面的1-2個因素當中遭遇打擊,沒法按照正常的路徑去發展,處於不斷的自我質疑,換工作,甚至是重新進行自我規劃的過程,個人的奮鬥要麼是白費,要麼是奮鬥的產出比較低,要麼是奮鬥方向錯了

那麼這個時候的前景就在於,產品與運營哪個崗位在學習內容更少的情況下,能有更大的提升?

運營作為產品的一個分支,內容量與知識點更少,所需的成長基礎比之於產品更弱一點,所以這個時候運營更有前景。

三、歷史的進程

1、找工作的進程

大部分人進入互聯網這個行業都是緣於,校招或者轉行

校招過程的激烈程度入行的同學都清楚,一線互聯網公司提供的產品加運營的HC不到3000;多少人競爭呢?17年多少畢業生?760萬畢業生加上67萬海外歸國的留學生。17年騰訊校招直播的峰值大概是77萬,簡歷大概20萬以上,最終招聘的產品經理培訓生的人數大概是23個,產品策劃及運營不到100。錄取率大概是萬分之一。另外,80%的好Offer並不是被20%的學生拿到了,而是被1%的學生拿到了,俞軍再另外一個貼子裡面寫到的發了三個滴滴的SP,正巧這幾個學生都深度接觸過,他們平均拿到的SP的數量都在5個以上,平均年薪在30萬以上。另外一端,互聯網的校招季都結束了,不說普通學生,大量在BAT實習的過的但是沒有拿到Offer的一大票……

入行階段,大部分人都是被動的選擇,產品跟運營都會投,如果幸而拿到一個Offer,已經不太會去計較,到底是產品還是運營,雖然大家都是奔著產品經理去的。

2、 不同產品的進程

王興在講未來的互聯發展趨勢的時候,對過去產品做了一個總結,就是「四縱四橫」的劃分維度

在這些維度當中,

溝通的領域重效率及體驗,產品決定

信息的領域重個性化的內容,重技術的推薦與內容的生成,即技術與運營決定

娛樂化的產品重內容,運營決定

服務類的領域同樣是重用戶服務體驗,運營決定

而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產品驅動的產品,如溝通領域,更注重產品體驗,對於產品經理的個人要求不斷提高,相應的數量要求卻不會有大幅的提升;

而在互聯網+發展下,以及消費升級的大環境下,用戶對於娛樂方式的個性化追求以及服務的個性化追求,在人工智慧尚未普及的情況下,意味著需要更多的運營人員參與去解決

3、大小公司的歷史進程

大公司重產品,大公司自帶流量不依耐於運營

小公司重運營,小公司產品同質化競爭嚴重,更需要運營增加產品的壁壘

而小公司永遠是解決更大量的就業需求的,所以對於運營的需求量會增加

分析完了,很多地方提出來的數據也是順口說出來的,並不嚴謹

只要給正在擇業或者轉行的同學提供一些分析的維度罷了


歷史的輪迴

互聯網剛興起時,技術是絕對的壁壘,畢竟0和1之間是質變。你商業方案寫的再好,「就差一個程序員」也是完全乾不成事的。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技術開始初步成熟,大家技術水平都差不多,在同樣的技術條件下,誰的功能多,誰的功能好,誰就佔據市場。這個階段產品經理的重要性就體現出來了。

再接下來,產品功能也逐漸的完善了,大家的產品從功能甚至視覺上都很同質化,誰能讓用戶體驗更好,誰就能贏得用戶的心,這時候,就該運營出馬了。

然而科技是不斷在向前發展的,等到新技術開始進入市場,一個新的輪迴就又開始了。

模糊的界限

正如 @劉飛所講,產品和運營在實際工作中很多時候其權責邊界都很模糊。

比如BOSS提了個需求,產品和運營雙方就這個需求產開了一系列調研、分析、辯論及可行性評估,最終需求落地進入執行階段。

但在我個人的理解里,運營和產品的內核與要求特質是不同的。

產品的核心:設計

產品是設計師,從雛形的構想,到原型的具現,整個過程無一不體現著產品對於所創造物的理解與理念。

產品的定位,應該是所處領域的專家。

只有在所處領域擁有足夠的深度與積累,產品才能做出超越常人的作品,給用戶「啟蒙」般的更好的解決方案。

在產品中是否要添加A功能,是否把B功能簡化掉,是否要把主要精力放在C功能上,這些決策很難靠用戶調研來決定——用戶不可能做出不符合自己習慣的決定,也不可能產生超出自身認知的想法。

像是微信的啟動界面,一個小人面對地球的那個,它的存在價值是什麼?為什麼要一直沿用這個界面?如果在 A/B test 中數據表示沒有這個啟動界面用戶滿意度更高,是不是意味著我們就應該去掉這個界面?

產品經理必須做出決斷。

運營的核心:用戶增長

運營實際就是上個時代所說的「營銷」。這個營銷的概念不僅僅指的是市場推廣,而是找到用戶,發現用戶的需求,並創造合適的產品滿足用戶的需求。

如果產品出了問題,為用戶帶來損失,該如何挽回用戶的流失?

在與競品同質化程度很高的情況下,產品的護城河就變成了用戶的遷移成本。

運營的價值,就是不斷的提高老用戶的遷移成本,降低新用戶的使用成本。

未來五年產品和運營哪個會更有前途呢?

我的觀點是:

1. 成熟的領域運營更有前途,高新科技領域還是產品角色更重要。

2. 運營更偏市場,產品更偏技術,要找到自己適合的方向。

3. 薪資水平:技術>產品>運營,這種情況長期存在,未來五年變動的可能性也不大。

如果你非要說誰更有前途,在互聯網領域,還是產品更好一點。

為什麼?

因為運營根本就算不上一個職業。

文案、策劃、數據分析、項目管理、商務、產品、市場、客服……都可以被稱之為運營,每個公司的運營工作內容都不太一樣,是否有前途還是要看你自己的技能樹,很多人陷入沒有定位的救火隊員角色中,公司需要啥就去幹啥,最後導致啥都懂但啥都不精,這就廢了。


說產品狗未來前途光明的,醒醒吧少年,我司產品狗現在是這樣的工作:

女生是運營,男生是產品,在和聲細語給運營講功能使用。

而在三年前,產品狗還只需要給研發跪著講需求而已。

----------正經分割線-------------

從幾個角度來看吧:

數量質量上:

純產品經理的數量應該會減少,而運營人才、複合型人才的數量會增大,或者說,具備基礎產品能力的互聯網從業者會指數級增長。

但是,產品經理會變得兩級分化,要麼牛逼,要麼傻逼,牛逼的來定方向、邏輯、結構等,而傻逼的就只能轉向做運營了。而牛逼的會越來越集中於大公司、優質的公司、有特別調性的公司。

而運營人纔則是海量的數量,未來產品狗、攻城獅、運營喵的比例可能會是1:5:10的關係。。。

處理能力上:

早期的需要產品經理去想著創新,想適應新技術,但是,現在這個趨勢已經越來越弱了,因為新的產品形態已經越來越少了,而更多的是基於已有的產品形態做改良,所以對於產品經理來說,能力要求是在下降的。

其實和交互設計、UI設計有點點像,各種UI設計標準、開源框架的應用也對從業者做出了很大的挑戰。--&>從這點上來說,首先卒的應該是交互設計師。。

而運營呢,在國內應該還是超大的市場,因為人力成本好便宜啊。。。。看這個《趕集網和 Craigslist 最大的不同是什麼?》 - 布棉|徐財星的回答

未來趨勢

未來三五年,運營會佔上風,但是呢,隨著人力成本的提高,運營手段會逐漸標準化,又會回歸到產品為核心,因為好的產品會說話(雖然現在看起來就是個笑話),但長期來看,在產品上大投入的公司能走的更長遠。

從卒的過程來看:

營銷推廣為王的公司,先卒,

運營為王的公司,次卒,

產品為王而且成本能控制主的公司,最後卒

最看好的是類似於豆瓣、下廚房等,估計一時半會死不了,因為人員規模早期能控制住,人力成本、管理成本都能做得比較好。

大概就是這些就是我作為一個干過:房地產黑中介、一手房營銷、做過編輯、記者、搞過電商賣過玩具、做過產品、搞過運營、創過業的一個『複合型』人才的看法了。。。


先問一個問題:『近五年,在美國互聯網,產品和運營哪個發展得更好?』

結論顯然是產品(其實是工程師文化下的產品)。單純的運營在美國的存在感是偏弱的。忘了知乎哪個大牛說過的,大意是最好的運營是做在產品里的。可能是因為人力昂貴吧,所以老美的做事思路天然地就是怎麼省人力怎麼來,這也就極大地壓縮了比較依賴人力的運營空間。

如果以中國落後美國五年(其實沒那麼久)來看,那麼預測下一個五年中國發生的事情,可以參考上一個五年的美國。但這麼判斷顯然很不科學。不過,我們要知道一個趨勢,就是人力密集的崗位,最終都會被代替的,就看人工智慧發展有多快了。那我是唱衰運營嗎?真不是。產品其實也被很多人做成了人力密集型的崗位……

以上就當胡說吧。正經地,還是看一下未來五年國內互聯網會怎麼發展,再分析產品和運營哪個更有前途吧。

兩大趨勢:

  1. 2C 業已疲軟,2B 漲勢喜人;

  2. 用戶量漸無意義,讓用戶付費更重要。

不展開解釋為什麼是這樣的趨勢了,歡迎質疑。

在這種趨勢下,首先產品經理的那種『上帝』感會消失。2B 要迎合客戶(當然也要有自己的堅持,但拿人錢財與人消災是基本)。其次最自豪的『用戶體驗』的價值下降。2C 拉來的用戶付費意願要高,但他們會為產品的漂亮界面、驚艷交互付費嗎?換了產品經理自己也不願意吧。用戶更願意為內容付費。功能都很難成為吸金點,這已經驗證過很久了。

所以,運營的價值會上升。2B 的品牌包裝、市場開拓靠運營,2C 的付費內容製作、拓展、推廣也靠運營。

其實『電商』這個互聯網形態是未來趨勢的先走一步。所以看看在阿里做產品和運營哪個更有前途,大概就知道未來會怎樣了。

以上是為了扣題而寫。但我內心真實的聲音是:『每個人期待的前途不一樣,每個人的脾氣秉性技能經歷不一樣。選擇職業永遠是個個性化的事情,隨大流能降低風險享受紅利,但也會埋沒真實的自己。』所以,千萬別被這種討論誤導了。誰的經驗都不能代替自我認知和思考。


1. 自古以來,運營就是產品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來啊來啊,來互相傷害吧,宣誓主權了……);

2. 運營我不熟,範疇包括哪些也許比產品還要模糊,但產品經理可以定義一個廣義、一個狹義:廣義的產品經理要做的事情分四大塊:product architect, product design, product manager, product marketing;狹義的產品經理,我猜你們說的是那個寫文檔的需求分析師吧,也就是下條的第一級;

3. 我把產品經理分為7級:

  • 需求細化與研發跟進;

  • 主動挖掘與項目管理;

  • 完整產品與大局觀;

  • 產品線與帶團隊;

  • 成功案例與影響力;

  • 業務理解與跨職能管理;

  • 自己成功到助人成功;

第一級,甚至前三級的產品經理,前途肯定不如一個牛逼的運營,但到了第四級或更高,運營就只是你的一項職責而已了;

4. 我們聽說過「好的產品可以自運營」,而比較少聽到「沒產品我也能運營???」,所以……

5. 好了好了,上一條,沒產品的時候,也可以去用人肉的方式去做一些事,那我們也可以定義成這是產品經理的一項任務呀——低成本驗證環節;

6. 這條留著緩和氣氛用,:)


我是這麼理解這個問題的:

1)所有的討論都是圍繞在「未來5年」這個大背景下的;

2)我們所處在一個分工合作的社會,分工的角色是否重要,取決於影響分工的因素

3)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互聯網裡的生產力是技術。所以,在技術、經濟、文化三者共同的影響下會決定分工因素的變化。

所以,我會按照以下的邏輯來說一說我的思考,比較長:

1、2016年到2021年的中國互聯網會發生什麼呢?

1)手機技術的發展,帶動了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引發了中國移動互聯網的啟蒙運動,從09年到16年,7年過去了,這7年時間,中國互聯網的發展支柱來源與這個技術的發展。

7年後的今天,手機技術進入疲軟期,新的技術進入孕育期。不論是VR還是新的可穿戴設備,甚至是大數據的發展都還不能定論。

技術本身不具備商業價值,但是,技術確實產生商業價值的源泉,現在的中國互聯網,正處在新舊技術交接的階段,舊的技術驅動出現疲軟,新的技術還未形成驅動。

2)中國互聯網產品的發展,在過去的10年時間裡,完成了一個重要的轉變,把很多專業變成了常識。

10年之前,大家說UCD,說UX,說不要讓用戶思考。大家不斷討論的是如何做好一個交互,如何使用用戶場景解決問題。10年之後,這些內容的普及工作完成了,很多之前看上去不太能被人接受的東西,變成了常識。比如,我們要簡潔一些,我們要聚焦核心功能,我們要做MVP。

在此,微信功不可沒,微信的成長,對互聯網產品設計的普及起到的作用,比過去10年中國全部設計師和產品經理的作用都大。

完成普及之後,一般會有2個走向,更專業,或者更不專業。現在中國互聯網的產品設計師和產品經理們就在這樣尷尬的境遇下生存著。不可避免的,產品設計已經是個勞動密集型產業了。

3)中國互聯網的競爭,從點子的競爭到流量的競爭,慢慢會回歸到商業本質的競爭。

當然,我們不能說之前的競爭就不是商業本質的競爭,也是,但是,沒有現在這麼的透徹。

整個中國互聯網的市場前10年,就是一場收割稻子的遊戲。收割稻子的核心是什麼呢?是看誰收割的快,收割完了再去把稻子變成稻米。

現在的境遇是,容易收割的稻子都被收割的差不多了,部分收割的多的人已經進入到變成稻米的階段了。

新進入的選手,要麼尋找那剩下的不多的稻子,要麼,就是把自己收割的稻子變賣給大戶人家。這就是這幾年,為什麼這麼多合併案例的一個不嚴謹的解釋。

總結來看,從技術、市場、專業這3個方面,未來5年是一個非常之不確定的過渡階段。基本特點如下:

1)會有一個3年左右的低谷穩定期,不會有大的新技術被應用,大家會依附與現有技術的應用來做深耕運營。

2)如Lebanner 所說,產品跟運營的分工邊界導致了產品工作進入一個比較艱難的探索時期。因為這一階段要做出好的產品更難了,所以,一大部分之前借風口的產品經理會在沒有風之後掉下來。

3)根據上面2點,自然而然的,運營會成為未來3年左右的一個重要的角色。這是時勢造就的。

2、5年太長,我只敢想3年

問題問未來5年,5年來衡量一個讓摩爾定律失效的行業,實在太長,只敢想3年。

未來3年來看,我有如下思考:

0)整個互聯網會成為一個新的勞動密集型行業

1)運營會成為主導角色,原因如上

2)產品和運營之間的分工越來越模糊,一個新的角色會出現,叫做產品運營

3)產品經理這個職位會越來越被詬病,直到產品經理們自己開始往更專業的路子上走

4)85年成為從事互聯網行業的一個分水嶺,85年之前的人會被大批淘汰,90後和00後會以一種他們看不懂玩法搞出全新的一套思路。

3、我是個悲觀主義者,不論你是產品、運營、商務、研發,我們,都應該更多的懂一些別的角色的知識。

另外,我們都應該開始有意的更多的關注互聯網之外的東西。互聯網對85年這一波人,帶來了很多幻象,這是有害的。


提問要求答案必須明確答出『運營有前途還是產品更有前途』,但是實際上這個問題的關鍵在於什麼算運營,什麼又算產品? 你一個產品部門裡專門切圖也叫產品,運營部門裡面專門負責發鏈接發廣告發郵件發簡訊推廣的也叫運營,對於個人來說,運營產品這個職業哪個好其實和個人的未來未必有什麼關係。

一個運營每天了解用戶反饋之後,專門對產品的功能提出自己的需求,這算不算產品?

一個產品如果是非常偏業務的,框架已經不會變了,成天就要不斷盯著各類指標和和數據,並且跟蹤整理,然後調整各類細節,這又算不算運營。

運營產品的外延都是很大的,做活動、商戶BD、自媒體、廣告投放、圖片資源更新、用戶客服,都可以算做運營的。做美工、PS切圖、畫流程圖、抓人討論需求點、需求評審、做項目立項、推動開發等等都可以算是產品的。所以到了一定層面,兩者一定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不同公司的權責劃分下會有不同結果,不同行業,不同公司架構,不同的產品業務都必然會有不同的答案。

所以說到底,運營好產品好都是虛的,做一個優秀的運營或者產品才是真的,我這裡可以給出我的一個頂級運營/優秀產品的標準。一個頂級的運營可以對自己產品的用戶非常熟悉和了解,在領導給出近期相關的kpi考核以後拿出有效的手段,合理調用資源來快速的拉動數據完成考核。而一個頂級的產品需要對整個業務產品線非常了解,並且可以指出產品中任何一個功能點滿足需求的本質,並且對產品的市場、未來都有一個清晰的規劃。

不過無所謂,不管各位是做產品還是做運營,首先的必修課,就是安撫和鼓勵程序猿們,建議入門的產品運營先從了解機械鍵盤種類學會主動和碼農溝通開始入門,其他的都太虛了。


不考慮個人特質的情況,客觀探討某個行業、崗位是否有前景,我們僅需考察兩個變數:「供需關係」、「競爭壁壘」

先談「供需」方面:
對於互聯網運營,我在之前的《運營簡史》中已經從互聯網運營演進的宏觀邏輯中闡述的非常清楚了:
在短短二十幾年的互聯網歷史中,運營已經從單純的「流量運作」-&>"搶佔入口"-&>"搶奪注意力"並最終升級到了「用戶全環節服務及構建生態鏈」,而近兩年運營的突然崛起已經完全驗證了這點(以運營為驅動的公司越來越多),記住,這還是在大部分互聯網企業意識還停留在「搶奪注意力」的前提下。
顯然,隨著全行業公司的互聯網化,業界對運營崗位的需求會非常非常巨量
而產品經理,我不否認產品思維對運營人而言也非常重要,但業界對「產品崗位」的需求顯然已經減弱,理由很簡單:一、時下產品同質化嚴重,舉個例子,微信,一模一樣功能的產品,一個團隊迅速的就能拷貝甚至做的更好,但用戶,特別是背後牽扯到千千萬萬利益的生態鏈,你怎麼拷貝?二、大部分企業可以不需要產品,比如渠道類型的公司、內容型的公司,但所有的公司都需要具備互聯網思維的運營啊。
所以「供需」方面的結論:運營遠大於產品

再談「競爭壁壘」方面:
很多人可能不理解「前景」跟「壁壘」有啥關係?稍微說明下,光有「供需」沒有「壁壘」的市場,很快就會趨於飽和,然後拉低整個行業的平均值。
比如送快遞,電商火了之後的這些年社會的需求異常大,但這個崗位是個有前景的崗位么?很顯然送的最好的快遞跟一般的快遞不會有量級的區別,你也不需要為了成為一個「更好的快遞」而去積累10000小時經驗。所以,一個崗位還得有門檻,門檻越高越容易形成階梯,意味著上升的空間跟前景越大。
那麼競爭壁壘方面,個人認為,產品經理崗位的競爭壁壘是很高(一個好的產品跟普通的差距非常大)。而運營呢?在我《運營簡史》的文中中提到,當「用戶全環節服務及構建生態鏈」成為運營的標準工作後,運營的競爭壁壘就相當高了。而目前,已經有部分互聯網公司的運營已經處於這種定位了。

綜上兩個變數,未來五年,運營比產品的路會更好走。(僅考慮大眾,不考慮個人特長、興趣愛好等等)

如你對更多驚艷的運營策略有興趣,歡迎到我公眾號:少加點班

如果你需構建體系的運營思維及視野,那麼推薦《進化式運營》(運營書目豆瓣最高分8.6)


站在行業整體上來說——幾乎沒什麼疑問——運營的前途更大

產品經理的思維方式是,設計可不斷復用的、邊際回報遞增的業務模式

運營經理的思維方式是,不斷設計不可復用、總收益最大化的業務模式

(有人問運營和產品的分界線,喏,就是上邊)

互聯網行業越成熟、規範化程度也就越高,通用的思路、設計、服務、解決方案也就越多,這個趨勢不可逆,產品經理的價值和貢獻也就隨之降低。

反倒是運營追求的不可複製,會越來越稀缺。

CPO=COO,越往上,職能的邊界就越模糊

不過運營也有運營難辦的地方,以後再說吧。


好吧好吧,我就來順手傷害一下產品汪們吧……

請注意,我們只聊大趨勢,這只是大趨勢而已,可能在某個人、某家公司或某個行業內的情況,會是完全不同的!

先說幾個重要前提——

第一,就當下國內互聯網所處的階段來說,無論是在Web端還是移動端,在產品形態和產品設計方面可以擁有的創新空間其實已經越來越小了。相反,很多產品將會越來越趨近於同質化,門檻可能更多在於技術、服務和運營。比如你說滴滴和Uber的產品差多少?美團外賣和百度外賣的產品有多大區別?PP租車和寶駕租車各自有多大特色?

所以,除非有全新的場景全面興起(比如VR),否則在具體產品的設計上,將會越來越標準化流程化,甚至是後面將會有一些效率工具(類似上線啦這類的)會以相對模板化的方式替代掉目前產品經理的部分職責。

然而,如果以5年為周期看的話,我感覺5年內VR這樣的東西要普及到「全民大眾」級別的應用,應該還是挺不確定的。。。

第二,有很多人說,高段位的產品是一定要懂「運營」的,這個沒錯,但是不好意思,這個指的已經是管理者而非一線從業者了。

如果是站在管理者的角度來看,那高端的運營不是一樣需要懂產品么。。。

所以,話雖然是這麼講,也有過「全棧產品經理」之類的概念,但到了實際工作幹活的時候,你肯定不可能找到一個人既能天天對接研發寫好文檔做好項目管理,又能天天去跟用戶互動,天天寫好文案做好推廣搞好活動吧?

第三,在職場中,大邏輯看,一定是從事創造性工作內容,能更多解決關鍵問題,可替代性更弱的人價值更高存在感更強。

過去5-10年內,運營的存在感弱和價值弱,大體是因為當時的大環境還是互聯網的蓬勃發展期,有紅利,大體一個產品做得夠好夠快夠穩定,基本自己就已經能夠跑出來了,所以運營只要打打雜,投點廣告做點內容維護最多再看看SEO、SEM就差不多了。

但到了今天這個大環境下,任何一個垂直品類里你殺進去至少一抬頭都能看到三五家競爭對手的環境,在運營上你覺得你還是只常規性做點維護搞點推廣投放就能跑出來?鬧呢。

所以,今天的運營必須絞盡腦汁去策劃營銷事件,去製造話題,去尋找更加獨特性價比更高的渠道,去輸出優質內容……等等,來吸引用戶的注意力,這些事情,可替代性正在越來越弱。

相反,如前所說,隨著產品形態的標準化,產品經理們從事的創造性工作內容其實是在有所降低的,大部分產品經理們現在的日常工作開始變成了:寫文檔、畫原型、開會這一類略有些機械化的工作。

當然,涉及到對海量需求的管理和研發跟進,特別複雜的產品的邏輯架構等等,這些事還是挺不可替代的,但目測能接觸到這部分工作內容的產品汪,應該不到20%吧?(如果我錯了請校正我)

此外——

  1. 從就業形勢上看,行業對於運營的人才需求量一定是遠大於產品的人才需求量的。

  2. 從職業前景發展空間來看,運營可接觸到的工作內容應該更多也更豐富,至少日常我們熟知的就包括了:內容文案、活動策劃、推廣營銷、用戶管理、數據分析等等,相比產品來說,或許至少可以講運營的可能性更加開放一點?

  3. 我倒是挺同意「產品思維」在往後可能會成為一種通用的能力。即在進行產品設計過程中的一些「一切從需求和典型使用場景出發」、「少即是多」、「敏捷+快速迭代」等等一類的思維習慣,會成為優秀互聯網人們的標配,但是不好意思,這些東西雖然最早被用於「產品」這個領域,掌握和理解他們的產品經理也更多,但它可能不會成為產品經理們的專屬物……

  4. 從薪資收入上來講,當前初級運營們的薪資還是不如初級產品的,但我相信,隨著行業的發展,到了3年經驗左右,運營的薪資應該能夠逐漸趕上產品了(前提是你要能夠成為可以解決問題的運營,而不是打雜的運營),再往後,也許運營的薪資可能還會有一些反超。畢竟就大環境來看,當前行業里優秀的運營要遠比優秀的產品要稀缺多了……

綜上,我的結論是,如果以5年為窗口來看,產品和運營相比,我個人傾向於認為運營會更有前途。

但與此同時,擁有產品思維,可以與產品無縫溝通的運營,將會尤其吃香。所以如果你是個對於運營還比較有感覺的產品汪,是不是可以考慮下轉運營的事兒了?

扯完了,求輕噴。:)


這個問題太有意思了。

為什麼說有意思呢,因為往前推5年,根本不會有人問出這個問題:因為LowB 運營要麼是從產品衍生出來的,要麼就是原來的編輯或者供應鏈從業人員換個職位名稱來的。

以下內容不是忽悠應屆生用的,可能寫的時候也沒太照顧應屆生對背景信息的理解,歡迎提問隨時補充

先說結論:

1.作為初級選手(還沒帶團隊管一個整體的產品線或者是一個業務方向),明確自己所處的行業環境很重要。一個簡單的判斷標準,核心競爭力在哪的產品哪個職能最重要:O2O、電商等偏商業的產品,太多了不舉例,運營更重要些;偏工具類的產品,比如什麼詞典,一般都是產品經理比較重要;有些技術驅動的產品,比如雲計算等,那產品和運營都閃開。

2.趨勢:複合型人才也就是在精通本職的職能工作後,對其他比如商務、銷售、產品、運營、技術都有理解的人會脫穎而出,因為這些工作職能不是匠人,但你說你保持匠心……可以

3.這根本不是運營和產品的PK,如果不滿足老闆和公司對業務的需求,一定會催生出新的職位,比如業務規劃PM or 運營,商業模式PM or 運營,商業分析PM or 運營

補充:回味一下,老闆的潛在需求是不是,我需要懂業務懂實際情況的PM,而不是你你你;我需要懂邏輯懂實現的運營,而不是你你你;最好武能出去跟合作方噴,文能在家寫方案,上得廳堂,下得廚房

這裡有個歷史背景:

從業者中大量的運營邏輯性太差了,也並沒有什麼做事方法和思維方式,簡單點說就是水平素質不夠,長時間磨練也沒補齊。

從業者中大量的產品就是應屆生的視野(當然人家本身也真就是應屆生),沉迷於跟人pk邏輯,pk工具,pk情懷,一點都不屑於去理解商業邏輯和業務路線。

說到底,無論是產品還是運營,都是職能化後的名詞,有大量的具體工作,但真要往上發展不是互相的零和博弈,而是實打實和別的行業也一模一樣的,對商業,對人,對模式的理解。

但是,但是,但是

以上都是你已經在具體的產品或運營中,進入中層後的才會面臨的問題了。

別想那麼多,看那麼多「如何高技巧的撩妹子」,也得先有女朋友不是?

最後

如果還糾結選哪個職能入門的,有兩個非常具體的建議:

1.你玩過遊戲嗎,剛開始打網遊選職業很痛苦吧?總想選個最強職業;打LOL很迷茫吧?總想選個最強英雄;打守望先鋒很糾結吧?總想選個開掛角色。著名電競大師XXX曾經說過「沒有最強的種族,只有最強的玩家」。

兩個標準,選擇自己最喜歡的,或者選擇你覺得用著最順手的(也就是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但選擇最合適的)

2.選擇NB的公司(一般都是大公司),和你一起工作的人的水平,比你做什麼更重要


建立這個系統的商業認知,對發展來說非常重要......

我做過產品、運營以及營銷,現在創業中,回答一下,拋磚引玉。

「產品經理的時代已過去,產品運營的時代即將來臨」,這個說法有一定的道理,比如說產品都同質化了,運營才是差異化來源等等。但是,對於個人想謀求更高發展以及未來自己創業來說,沒必要理會這個,從我自己操盤一個項目的角度而言,產品和運營、營銷等等商業行為是一個鏈條上相輔相成的,就是一體的東西,非得掰開說鼻子眼睛誰重要,從更高的層面說,很奇怪。

首先來看產品,產品是一個滿足用戶需求的系統,對於互聯網在線產品來說,還要不斷的更新這個系統。

運營,就是讓這個系統運轉的更好,讓新用戶來用、讓他們活躍、讓他們留下、讓他們付費。總之,產生一系列我們想要的行為。

一個互聯網公司,如果簡化到最後,其實就兩件事:

產品:產品架構、UI、交互設計、開發、測試等都是為了把產品這個系統造出來,屬於廣義的產品工作;

運營:推廣、內容、活動、客服、銷售等等都是為了更多的用戶使用這個系統、用的更爽、付費,都可以歸納為廣義的運營。(要是喜歡鑽研理論,你也可以思考思考運營和營銷有什麼區別,誰更有前途)

所以在這邏輯上,產品和運營更加密不可分,一個事情最終能做好,一定是產品也好,運營也恰到好處,營銷也能做到位,越是整體操盤一個項目,你越能體會到這點。

最後說崗位發展吧,很多答案已經講了非常詳細了,說點不一樣的。現在不是流行講全棧嘛,做產品的應該懂運營,做運營的應該懂產品,畢竟都是「促使用戶產生你要的行為」,區別僅僅在於剛開始的切入點不一樣,越往後做越是相融合的。

所以我認為,越早建立這種系統的商業認知,對於發展而言越重要,要想未來有個更廣闊的發展,就得從整個公司、產業高度看整個價值鏈系統,最後發現「本是同根生,撕逼何太急」~


-

(長文預警)

利益立場相關:

產品運營全做,產品為王流量為王渠道為王運營為王等等口號通通喊過。

不負責發工資,也沒人發我工資。

互聯網十五年小人物,曾目睹身經網遊、博客、視頻、社交、微博、手游等潮起潮落。

初到貴乎一個來月,非營銷號,無營銷意圖,也無實名計劃。

-----

遍閱高論,引用在下 嫖娼和女朋友開房哪種花銷大? 中的一句:

做學問就要有做學問的樣子,脫離條件與參數談結果是不能加雞腿的。

首先,我們要把「產品運營不可分割」這個說法保留。

雖然我無比同意它,但它不會討論出有效結果,所以這裡把對局雙方限制為:

側重產品vs側重運營

人手兩側互博高下,站個痛快。

其次,我們要明確一下什麼是「前途」。

題目補充下的就業、空間、地位與薪資,是非常好的幾個切入點,但一些點卻是非常難以量化的,比如「發展空間」。

就對開發熟練度、技術理解、或者爆款作品製作人的名氣價值等等來說,產品的優勢很大;

而就市場敏感度、數據掌握、或者各種資源積累等等來說,運營又會甩產品幾條街。

刨去5年之說,一些資源的滾雪球效應可能貫穿一生,會體現更大價值。

而既然又提宏觀,那麼職場個體的成功概率也沒有什麼代表性,大家都是隨市場起伏。

不如我們把所有這些價值揉吧揉吧,捏成一個大的參照物:勝利

一款互聯網項目,從商業規劃、開發產品到上線運營,直到階段性變現、狗帶或下線。

在這個過程中,誰能決定市場佔有率這個勝利指標,誰就是二樓樓長。

再者,雖然明確範圍在5年之內,但我們也不能限制類別範圍在已經固化的市場之內。

互聯網日新月異,我們無法否定也很難預測革命級的顛覆。

最後,既然是進行比較競賽,那麼一些角度作為常數坐標是必須的。

個人歸納把它們定位在:

牽引力度:在同一項目中,產品工作與運營工作之間的相互影響強度。

市場需求:市場環境下,市場的創造性需求與維持性需求的對比。

核心戰力:在互聯網不同類別細分行業中,運作成功的決定性力量。

-----

那麼綜合以上,誰是誰的爸爸

剝離旁支細節與個人體會的回答,雙方主要觀點代表如下:

@張亮-Leo♂ VS @黃有璨

產品方:好產品無需運營,壞產品運營無用。

運營方:如今環境下同質化嚴重,沒有產品汪的發揮空間。

兩個核心觀點的交鋒首當其衝。

這是脫離工作就業、個人前途、待遇薪資之外的本質之爭,是一場互相否定、你死我活的對立。

擂台上你來我往,這時 @張亮 使出一記大招, @黃有璨 躲避後再出撩陰腿。兩人同時大叫:

「我才是主角,你只是陪襯,最多放大我的工作。誰跟你做朋友,你要叫爹。」

其實這裡明眼人都能看出來,黃老師耍了一記流氓,沒有正面接招,而是避實就虛的利用了「五年內,國內環境,宏觀就業」三點在提問時就挖下的坑,高手啊……

而事實也確實兩邊都成立,卻又似是而非,我們來舉個歷史栗子。

2005年前後,爆發了一場以新浪博客、博客中國、QQ空間三方為主的爭霸戰。

戰爭結果,新浪博客大勝,方興東趟條,QQ空間吃瓜潛伏。

這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中國互聯網社交與媒體平台格局,影響至今。

既然是同一項目,那麼大勝的新浪博客中,軍功章要發給產品還是運營呢?

(非特指單個某人,也可以理解為一個人的兩隻手)

講道理的說:

1,是博客這種新產品的設計,創造引發了web2.0的浪潮。(包括後續劇情)

Blog、Twitter、Quora等等雖然是舶來物,但我們不能把這種創造的能量,納為自古以來的存在。

遠眺未來的世界格局,不管5年還是15年,中國互聯網不會始終停留在山寨走進來,更有創造走出去的需求。

當然在發揚於市場的工作中,運營運作也起到了放大的重要作用。

但在這點上,產品是爸爸。

2,博客中國草根內容、QQ空間社交,而新浪博客則以名人效應讓群雄俯首。

在這場競爭中,「狹名人以令諸侯」這個致命引爆點,我認為,也應該主要歸功於新浪對Blog產品的改良,從根鍵中植入了戰略基因,進而決定了勝利。

(這種轉基因的改良如今已經成為了新時代產品的傳統)

正是因為沒有像方博主那樣捧著雞毛當令箭的精神,新浪博客脫穎,QQ空間存活。

而今日看似一潭死水的互聯網暗流涌動,誰敢說5年內都沒人搞出來個大動作?

大公司之間,運營工作崗位成千上萬,然而產品雖寥寥數人之力,可亡秦矣

(齷蹉猜測, @周源@黃繼新@黃濤 等等知乎老總,每天也是膽戰心驚怕走了方興東的老路,又不敢亂放技能耗空了魔法值,漏出破綻被人一擊致命)

可知「運營比產品更有前途」,在本質上並不完全成立。

黃老師雖然口提宏觀,但答的是局限之事,基於一切不變。

然而,產品改良、市場競爭還是輕的,技術與體系級的革命才是大炸彈。

當年蘋果體系一出,萬人空巷回家做應用,無數新產品新遊戲雨後春筍,2010年前後,能上手的產品策劃皆一將難求。

時代變遷如此之措手不及,此處來看,即使產品不會強於運營,但也不會更沒前途。

如果我沒理解錯的話, @kentzhu 也是這個觀點,只是他更加補充了全面成長的重要性。

而在未來5年內,結束衰變出現革新是大概率事件,無論大數據的應用還是深度學習的發展,都相當有可能將單純「運營」等某些工種,一棒子打進夕陽行業的大坑中。

到時候還怎麼說做「產品」的是搞情懷呢?

我在開寫前抱著中立的觀點,但結合以上後,我認為:

產品工作本質其本身就是創新與革新,而寫功能文檔等只是其涵蓋內容。

至少在我們能夠認知與共識的未來推測中,產品與運營工作側重點的重要級別、可替代性,都並不在一個水平內。

而在個人前途的問題角度上,塵歸塵土歸土,在人不在事,婦孺皆知。

PS:

文中出現強烈肯定句或否定句,基於個人工作中所得,大部分有數據依託。

一些介於隱私或篇幅,索性一概不貼,有興趣可以私信。

哪位爸爸給點個讚唄?

-


隨手刷一發,個人觀點,開噴吧

所謂未來5年XXX崗和XX崗哪個更有前途,這種討論根本就沒有意義

1、走的越高越遠,能力越通才。走到最後,大家關注的點都是一樣,規劃、用戶、市場,經過數10年的歷練,對於市場的把握,對用戶的理解,做規劃的能力,兩者都不差;然而底層的基本功慢慢的都被同化,雖不擅長,但套路都清楚。

2、沉澱越多,越發現自己的不足,所謂要走的更遠,不在於崗位所在。每個崗位都有自己的發展路徑,如果能在5年內做好沉澱,爆發點是毫無疑問的。

安心做自己,時間不會虧待努力的你。

最後鄙視下某課為做推廣做的知乎帖。。。


謝 Joyce、 黃有璨、 Jeff 邀請。

先說句題外話, @黃有璨 你太會玩了,跑到知乎來搞這個話題,233。

我一直都說,沒有有前途的職位,只有沒前途的人。

產品或者運營,真的是不可分割的。

大產品、大運營或者小產品、小運營,其實都很難說出5年後哪個職位更牛逼。

我一直秉持的觀點是:產品是1,運營是0,產品是核心競爭力,運營是放大器。

當然,產品不足的時候運營可以補,但產品是一坨屎的時候,運營只有跟著吃屎了,因為實在沒法補。

具體到一個人。

五年,是可以成就一個優秀運營的,但很難成就一個優秀產品。

這裡的前提是,雖然大家都是從零開始,但運營從入行開始就是有產品可以運營的,但產品有時候入行,是真的一窮二白的。

所以,即便大家都要碰運氣,運營崗5年內的成功概率,似乎要比產品崗稍稍好那麼一丟丟吧。

就醬。


自我介紹,從地產行業轉入互聯網行業,接近兩年。

現在在深圳一家創業公司,擔任運營和市場負責人,公司規模百人。

情況如上。

那麼現在和大家分享一下我自己的經歷。

有人比較羨慕說兩年不到,就能到達運營和市場負責人,比其他人快很多。

其實,這種快,來自於系統的方法和刻意成長,而不是孤立的看一篇3招教你勝任運營總監的文章。

——永遠提醒自己,系統的學習,刻意的練習,才是脫胎換骨變化的動力

沒錯,就是系統和刻意。

但我所接觸到很多做運營的人,不是無法學習,而是無法長時間可以學習,無法讀很長文章,無法讀燒腦深度文章。

更多的看一些文章,3步教你月入10萬,2步教你如何成為斜杠青年之類。

而這也就註定了你的努力,只是看起來很努力,罷了。

看起來有點殘忍。

今天,和大家分享下我自己的故事,希望能夠在各自的成長軌跡中,獲得一定受益。

(一)

其實,對於大部分運營初學者,如果有非常好的氛圍和團隊,在短時間內,是可以非常快非常高效的完成學習和行業的積累,3-5個月就能成為公司獨當一面的人,畢竟,運營表面上的門檻,低到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可實際上呢?

大部分運營新手,在重複了2-3個月的日常工作,開始迷失開始惶恐。

是個人都會有這樣的狀態,你今天重複昨天,同樣的工作只是在重複,一個有正常大腦的人都會著急。

於是乎,開始關注知乎上一堆所謂大神,看遍公眾號和知乎上所有相關和不相關回答,只為滿足自己惶恐和躁動的心。

畢竟,自己還是在努力,至少看起來沒有荒廢。

而自己當時,則是一個點一個點的突破。

從社群運營,到用戶運營,再到社區運營,再到數據化。

比如嘗試社群運營的時候,一個月的時間,只做一件事,找到這個社群運營領域的關鍵牛人,付費約見或者線上諮詢,花錢去買或者諮詢意見,或者購買相關行業書籍。

甚至是幾千塊錢的相關課程。

想想剛入行的時候,運營的起薪你是懂得,捉襟見肘。

但是幾個月的時間,刻意的學習和練習,基本已經清楚社群和社區的運作方式,而且不需要自己再浪費時間把所有運作方式重新自己摸索一遍,只需要用到的時候,稍加改進即可。

於是乎,其它部門溝通的時候,基本就成了小半個專家。

當然,試用期也是提前轉正,3個月的試用期,只用了1個月。

(二)

快到1年左右時間,人一般會遇到一個瓶頸。

事情越來越多,根本一個人忙不過來,需要一個幫手。

於是開始招人,創業公司裡面,通常寫招聘需求+篩選簡歷+電話通知+面試+談薪資全部各自需求人搞定。

不管工作再忙,也一定要記得招人,否則是一個無解的死循環。

——這個送給那些這個階段進階中的運營童鞋。

但是,招到一個人之後,一系列問題就又來了。

運營不是一個隨便可以拆分的工作,初期大量重疊的工作,加上新人對業務的不熟練,基本招個新人,只會增加業務量,絕對不會減少。

——有時候會發現,這個瓶頸,其實就是一個人走向管理的開始。

快速熟悉業務流程之後,加上對運營的事務理解逐步加深,這個時候會比較輕鬆一些

自己之前做的事有人在做,

就可以開始所謂的思考了,比如為什麼要做這些,原始目的是什麼,足夠高效嗎。

而且,公司開始給你考慮期權原始股之類的事情了。

從具體瑣碎的事情抽離的時候,就是真正準備開始奔跑的時候。

(三)

公司會在快速擴張,一年時間擴張七八倍。

人數一下子多了起來,辦公室也搬到幾千平方的大屋子。

這個時候,兩個人的精力,根本撐不起來公司的發展,於是乎,

要開始組建運營團隊

經歷過寫招聘需求+篩選簡歷+電話通知+面試+談薪資的經歷,現在處理這些事情絕對遊刃有餘。

但是,問題不在這裡

一個小小4-5個人團隊組建起來,更多的問題又來了

怎麼考核,怎麼激勵,怎麼分解總體目標到每個人的目標,怎麼過程中糾偏

你開始沒日沒夜考慮這些問題,真正奔跑開始

一旦你過了這個階段,你彷彿會看透很多東西,從零開始組建團隊和團隊激勵等等,

那些聽起來很遠的管理能力和組織能力,離你越來越近

開始不怎麼關注月薪多少,因為你知道除了這家公司,

你依然有很多選擇的餘地

你是喜歡這樣的工作,才開始做這樣的事,而且自認為未來的收益遠高於此

而這只是時間的問題罷了

(四)

待續

故事講差不多了,我覺得,應該有人聽懂了。

其實運營和產品不同的地方,產品經理名義上經理,卻不具備管理職能。

而運營經理是要帶領團隊完成業績,過程中業績分解目標,考慮團隊激勵和績效考核。

而這正是一個人在職場上快速奔跑的核心所在。

這個,是一個90後的年輕人,靠自己的感觸,所經歷的一些事情。

希望能幫到各位。

有人說我之前知乎上分享,太過無聊無趣,於是乎

刻意逼著自己,嘗試講故事,

雖然你看的做這篇可能感覺依舊很乾澀

但我還是會繼續保持分享

我個人微信 3270557767,好結朋友,但請備註姓名和運營產品。

喜吐槽各家運營,會不定期在微信解答經歷過的一些運營疑問。

因為,萬一以後你牛逼了,說不定有我一份分享的力量。


看到這個問題,我覺得非常好笑,真的。

在座的各位大牛說出了一堆高大上的名詞,真是辣眼睛,「模式」、「路徑」、「碎片化」、「自我感知」,哈哈哈哈哈哈,你們天天乾的就是這個嗎,我好像每天就是看看後台數據,陪用戶聊聊天呢,難怪我成不了大神啊?

做產品的各位,天天重複造輪子扒競品功能有意思嗎?

做運營的各位,天天做沒人搭理的自嗨活動開心嗎?

想成為業內知名的大牛嗎?想迎娶白富美出任 CEO 走上人生巔峰嗎?

其實路是很明確的,比如下列兩種方法:

混入 BAT,坐吃等死干 3 年,出來身價翻翻是最起碼的;

去媒體打嘴炮,知乎微博公眾號,標題一律用《我在 XX 做產品》,《深度好文:X 年運營經驗總結》,《從 0 開始做 XX》,哦對,還有《人人都是 XX 經理》;

找一個大廠或者做起來的產品背書,隨便輸出點什麼價值觀,就會有傻逼幫你封神,左一個老師,右一個大牛,這大概就叫互聯網式飛升吧。

捏造需求扒競品,你們叫「產品跟隨戰略」,「互聯網微創新」;

刷臉拉贊助湊一堆送都送不出去的優惠券,你們叫「0 預算拉新」;

可以,這很互聯網。

你做運營,你會點 axure,會點腦圖,會點 PS,這很難嗎?你隨便拉個初中生一天他就能學會,你們二三十年的智商體現在哪了?

你做產品,你不懂技術,不懂運營,不懂交互,你怎麼不直說你是老闆的小舅子呢?你就應該會這些好嘛,這不是你炫耀的資本!

國內互聯網環境宛如一潭死水,大家都是玩套路的。

如果你是一個新人,你發現你照著那些經驗文的做法做下去是屁用都沒有的,你只會以為自己做的不到位。你會看到這幫人天天唱的花樣都不一樣,人家好像玩的風生水起,你玩就翻不起一個浪花。

那麼,這是為啥呢?

互聯網生態存在若干個平行世界,總有人站在上面講,總有人坐在下面聽;總有人很成功,總有人很沮喪;總有出入高端會場,總有人地鐵泡麵加班。

我一直特別想問問,那些動不動曬書單,曬腦圖,曬計劃,曬 to do list 的各位,除了感動自己,你們的「奮鬥」還感動了誰?


能有這個問題,提問者內心的os一定是看到了運營在未來很可能會比產品更重要。

因為假設下,這個問題放在5年前,答案是毫無疑問的。

互聯網中產品和運營誰更重要的爭論由來已久,特別是最近兩三年以來,產品形態趨於成熟之後,對運營崗的需求量增大,慢慢有了運營勢頭壓過或者打敗產品的趨勢。

最直觀的感受是招聘網站,經常會做一些產品和運營崗的待遇收入與需求量的對比。這一定程度反映了供需雙方的心理。

這個問題可以用「XX和OO撕逼了很多年,突然抬頭一看共同的敵人是MM」這種套路來回答。

先引用大大的語錄:

一個人的命運啊,當然要靠自我奮鬥,但是也要考慮到歷史的行程。

現在的歷史進程是什麼?

繼續引用大大的語錄:

咳咳,說點接地氣的:

目前傳統互聯網領域,產品已不足以形成競爭門檻(在傳統互聯網領域,我個人認為:運營的門檻是一周(因為抄),產品的門檻是一個月(因為炒),技術可以形成更長時間的門檻(因為炒和挖人)),業務形態大都趨於成熟處於維穩階段,執行層面運營主導的情況肯定會越來越多,產品的權重貌似已經在下降…

但是

我們考慮下歷史的進程

你會發現

這個問題本身已經不是問題了

目前隨著互聯網行業向傳統滲透,產業互聯網的興起, 由大產品驅動開始向業務驅動轉變

慢慢回歸商業的本質

而最好的業務模式是市場和產品(服務)的最佳匹配

所以

從行業發展的要求來講,有兩方面:

1. 常規意義上的互聯網能力,如圍繞拉新、促活、留存需要的各種能力;

2. 行業的理解能力,如對醫療行業、金融行業原來的運行規則和角色有深刻的認識;

所以,綜合來講:

目前階段:最好還是產品運營都有積累,要有做大產品(完整生命周期)的能力

未來真正有潛力的是

深諳某個垂直領域

並能基於互聯網能力快速尋找到最短增長路徑的跨界人才。


不請自來。

單純就前途來講,不考慮個人能力優劣勢來說,運營更有前途

彼得德魯克說過,因為企業的目標是創造客戶,因此企業的有兩個並且只有兩個基本功能:市場營銷和創新

德魯克把市場營銷與創新並列,而不是與產品並列,這是因為創新包括了產品創新,也包括了商業模式創新、渠道創新等。從這個層面來說,市場營銷已經比產品處於更重要的等級。

用通俗的話來解釋:企業最重要的是賺錢,賺錢首要的是找到並留住客戶,所以銷售、市場、運營等創收部門永遠比產品部門重要。

互聯網公司一般重視與用戶的鏈接,同時往往沒有實物產品(阿里、百度、騰訊為例),主要是以邊際成本極低的軟體產品,同時互聯網公司多以免費模式進行推廣,因此用戶體驗被提高到了較高的層面,這導致一批以用戶體驗優化為工作的產品經理極度自我膨脹。再加上,喬布斯、馬化騰、張小龍等「產品經理」的成功案例,就讓很多人覺得產品經理可以分分鐘升級到CEO。

而事實上,這三人都是披著「產品經理」外衣的CEO,作為CEO,他們是對產品細節非常關注的群體,但他們本質的工作是市場營銷和創新。

換句話說,CEO兼產品經理那不是常有的事情嗎,還有很多CEO兼COO、CFO呢?不要以為CEO做了產品,產品經理就能升級成CEO了。絕大多數CEO來自於銷售(市場營銷COO)和財務(CFO)崗位

為什麼產品經理很難升級成CEO,而COO、CFO能?這是因為產品經理往往關注的工具層面,而很少關注到營收、商業模式等,而COO則每天要背負著創收的KPI,CFO呢,從錢的角度管控收入和成本,都是公司的核心關注點。

產品就是工具,是公司創收的工具,產品經理就是工具的製造者。那麼誰決定造什麼工具呢?CXO們、董事們,而不是產品經理。產品經理的價值是把這個工具造的更好。前面也已經說過,哪些能決定開發什麼產品的(制定產品戰略)人,實際上是CEO。

所以,產品VS運營,更有前途的是運營。


推薦閱讀:

數據運營是什麼?
產品運營數據分析框架應該包含哪些重要指標?
什麼是互聯網公司的運營?運營團隊最重要的指標是什麼?
如何擬定一個吸引人的網帖標題?
產品運營、用戶運營、內容運營什麼區別?

TAG:互聯網 | 移動互聯網 | 產品經理 | 產品運營 | 運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