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幾乎泛濫的方言諧音,我們應如何正確看待?

知乎處子問~本人是泉州人,也是一個閩南語正字使用者,平時校園生活中看到太多不講閩南語的本地人了,即便講閩南語的人,在網路書面表達上,清一色的普通話諧音表達,請問知乎各路大神如何看待?有什麼解決方法么?


你的這個問題表面上是書寫問題,實質卻是一個更深層次的、反映方言生存狀態的問題。這個問題的核心不在於正字推廣之類,學習正字需要成本,而且還有許多難打的字。正字本身也不過是一種標準。以當今社會的理念,用於方言的書寫標準必定不可能佔用社會資源去推廣。

我覺得真正的問題在於,將漢字當做了普通話獨佔。觀察過去的40年,閩南話的民間俗寫,逐漸從漢字閩南話發音,轉向了漢字普通話發音。看今天的閩南話歌曲中的歌詞,老歌常常是閩南話諧音,而較新的歌,則常常二者並存。

中國方言,除了粵方言,基本上都有大量的此類現象。甚至可以說,除了閩南話和粵語,其他的方言的民間俗寫基本都只剩下了普通話諧音,方言諧音基本已經消失。可以看出,這個現象的多寡和方言生存狀態是高度相關的。

個人認為這個書寫形式的變化,表現的並不是書寫形式本身的問題。而是反映方言生存狀態的一個更本質的現象。可以說是方言傳承情況的風向標,為方言走向滅亡鳴響警鐘。


謝邀。這個只能說,大眾的文化現象就是如此

普通話的讀音有國家指導,尚且不見得能左右大眾,一切都是從俗從簡

台灣人讀 jiao3色,簡直是亂讀,大陸雖然多數人會讀 jue2色,但 女主jiao3 的非常多

這就是從俗從簡,怎麼阻擋呢,根本沒辦法

日本也是一樣,雖然大部分常用字的吳音、漢音分管不同的辭彙,但現在基本上一個字,吳音漢音除非勢均力敵,否則會有一個逐漸被棄用,音讀走向一字一音是大趨勢

方言愛好者喜歡正字,多數是因為這些正字有古雅而美好的含義,比如閩南語的

「竹箬」「手綩」「踟躕」「秋凊」「古稚」「幼齒」「緣投」

「丈夫儂」「落雨暝」「食下昏」「淡薄寒」「白翎鷥」

由於漢字天然維護文言、雅言的特性,近代東亞口語的本字普遍考證不足

不論是官話、吳語、粵語、閩語,甚至是日語的某些表達(ごきげんよう),本字都還有太多的疑問

閩南語在這方面反而是走在最前面的。

所以愛好者仍然可以做很多事,比如去把詞表、詞典做得更好,本字考證的更完善

在方言衰退的大背景下,讓這些曾經組合在一起的美好字詞,留下永遠的身影

影響不了大眾,但可以自己繼續精益求精,這樣也會有更多的人認同、加入,這是我的看法。


謝@ 幫滂並不明白 邀請。究其本質,是因為普通話壟斷了語文教育,使得年輕人認字只知道北京音,卻不知道母語(?)怎麼說,怎麼寫,彷彿漢字的寫法讀法都只是普通話的專利。方言調查理想的發音人越來越難覓。問過很多95後,他們普遍沒有用母語讀漢字的能力,同時也不具備用母語完整表達的能力。

糾正他們的意識的話比較困難。正字意識不是那麼容易改變過來的,曾在微博上努力了幾年,最後還是放棄了。曾經被攻擊為「正字黨」的路過。現在覺得,一本正經得去跟他們爭論去糾正他們簡直是浪費時間精力又效率低下的辦法。無論在網路上還是現實中,不要試圖說服別人,不要試圖說服他們。(敲黑板)

所以去年開始我們幾位致力於吳語保護傳承的志願者開始想著做點什麼。於是就有了吳語學堂的網站,提供各地吳語的字音線上查詢。目前已經整理了蘇州、上海、松江、嘉興、桐鄉、海寧、紹興、寧波、台州、永嘉、廣豐11地吳語的字音跟蘇州、松江兩地的方言詞典。永康、常熟、丹陽、宜興的字音查詢也即將在月底上線。

吳語學堂

現在這個吳語方言在線詞典數字化錄入整理計劃雖然已經有不少志願者了,但還是嚴重缺人,進度也不快,所以我希望有心保護傳承自己母語的小夥伴一起來加入我們的項目。

蘇白學堂 最優秀的蘇州話教學與傳承平台。
有曾在滬江、YY開課教授,廣受歡迎的招牌獨家欄目吳語蘇州話拼音教學,蘇州話正字系列視頻,介紹蘇州本幫菜、小食點心的灶下間,蘇州話清口昏說亂話,更有蘇州話歌曲等等。
蘇白學堂 公眾號:class_sz

吳語學堂網站成立於2016年,是由我、予安(蘇州)、吳韻(蘇州)、雪心(桐鄉)等一起發起的吳語字音辭彙資料數字化項目。項目發起後,共有來自十幾個吳語方言地區數十名小夥伴加入團隊,利用業餘時間錄入方言資料。提供吳語區各地方言字音、辭彙的免費在線查詢。並提供實用工具如輸入法,促進吳語語文現代化。現提供蘇州、上海、寧波、台州、松江、海寧、桐鄉、永嘉、廣豐9種吳語的字音查詢。

吳語學堂在線詞典網站:http://www.wugniu.com

吳語學堂 公眾號:wu_gniu

線下活動更是吸引了很多愛好者,其中更有美國小夥子(被我拖到了我們團隊中)
線下 | 4月9日蘇白學堂第一次線下活動回顧

願青年都擺脫戾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裡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 此後如竟沒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螳臂當車又如何?


先生說方言諧音氾濫,今朝我就特為用正字來回對你,我說個是吳語江陰澄派澄東話,北吳好直接念出來,別個地方應該好大體看懂。(原生一直記hau keh為好嗰,為訛誤,此處keh記為個,「的」意)


這個真個蠻討厭個,無不應該有個方言教育、正字教育,正字只勒得專門研究方言個人當中行。


首先,對於學生子,必須有專門個方言普及教育課,才好幫大家糾正之前看弗起方言個想法,正字教育自然也會擺勒臺面上。學堂裏弗教,勒得家裏就一定要教。大家曉得自家講個說話如何寫,勒得想用文字表達方言個辰光,才會曉得如何用。無不官方認可、承認個方言教育,一切儕是放屁。

第二個,對於學堂裏畢業之後個人,尤其是年輕人,我想,除脫一個碰一個,特為去教人家,其他基本死蟹一隻。而且,蠻多年輕人,經歷過「非主流」個辰光,譬方說, 有一段辰光,行用「偶」表示「我」,但是偶,弗管是普通話拼音ou, 還是吳語拼音ngei,搭吳語"我"比較常見個讀音ngou,區別比較明顯。但是為啥大家要實梗用,因為大家要表達出弗一樣個發音,單單一個我字,弗同個方言有弗同個說法,表達弗出來。再像垃圾,本來發音就是leh seh,本來就是正字,但是如果換做小年輕用文字表達出來,一般會寫作勒色之類,因為用文字垃圾表達出來,看弗出leh seh和la ji個區別(這個詞語leh seh搭la si儕有人說)。歸根結底還是大家弗認為母語也是一樣好規規矩矩用文字寫出來個,我覺著這種情況,除脫民間組織自家努力,其他也無啥好個辦法。再一個,無不辦法改變大家,只好改變自家,改變自家身邊個人。

第三個,對於中年人,大部分人方言教育是弗缺個,但是為啥還是要用白字來表達方言呢。這個就真個是缺少正字個教育,也無不辦法再教育,只好隨他去罷,只有勒得實在看弗下去個辰光,搭人家好好叫講,說某某地方弗對,其他也無啥大個辦法。說弗定,你這回教得人家,下趟他又忘記脫哉;甚至有個人用對一般個字也是問題,就弗去多說咧。而且蠻多中年人,會自以為正確,譬方說,我教我裏娘微信應該念vi sin,但是她還是要搭我強說念wei sin,你糾正她,她說你咬文嚼字,我有啥個辦法。從方言劃分來說,蠻多中年人說個話算中派,甚至於新派,要用正字?還是先糾正語音罷,這個是更加要緊個,因為語音是要直接傳畀下一代個。

第四個,對於受過好個教育個老年人。我接觸著個,只要好好叫指出人家字用得弗對個地方,大多會虛心接受。但是方言個將來還是要靠年輕人啊……

除此之外,就是如何獲得方言正字、如何用。譬方說,我想用表示如何個「nan ghan」,我就不曉得正字如何,只好用如何來表示,但是一定要表音,就只好老面皮點寫「囊行」這種白字,而且如果區分打黨,囊根據我地「囊腫」讀音,是念naon,這個詞語只有用普通話音念個辰光才對,如果用方言念,就弗倫弗類。再有種情況,是怕表示出來人家弗認得,譬方我裏江陰澄東話,表示「包含對方的我們」用偕爾(gha nen),簡體是「偕爾」,偕爾寫出來,大部分人弗會反應出來是念gha nen,所以大家蠻多用「哈嫩(好一點個用哈恁,哈儂)」這種錯字錯音表示,說實話,也無可厚非。還有個字、詞,是拿普通話為準個輸入法無不辦法表示出來個,也是蠻頭痛個,譬方說我地稱姑姑為阿妑,這個妑字弄出來相當弗容易,我是複製得微信上個備註才有個,根本打弗出來,這種詞語要特為花點心思去尋、去問。要用輸入法打出來,就涉及軟體個問題,再細分到各個方言區,又有字庫個問題,這個成本就更加大哉;蠻多辰光打字易受普通話影響,所以要學會用方言輸入法打字,要專門學對應方言個拼音(譬方說吳語拼音),對於蠻多人來說是大問題,所以,平心而論,白字就方便得多。還有個字,方言當中韻更加多,就譬方說打黨,一定要讓大家曉得單單這個字就可以表示,用弗著去再尋另外個別個字。再像人稱代詞,譬方說表示第三人稱,他、渠、伊、俚儕有人說,同鄉當中當然無不問題,但是要書面化,阿是要有一個標準,到底阿要統一,這種例子弗得了個多。還有個詞,你曉得說法,但是弗確定正字寫出來阿對,譬方說我開頭說個地方,有種更加傳統個說法叫堂子(daon tsy),但是我弗曉得阿對,就弗敢隨便用,只好寫地方。還有個字、詞,有這種念法,但是包括學界也朆考證出正字寫法,這種有個辰光一定要表達也只好用白字,比如我地表示「和」,除脫「搭」,還有一種說法是「hae teh」,更加常用,但是因為完全弗曉得正確寫法,只好放棄使用,但是這個辰光白字是可以大致用來表示意思個,所以厚厚麵皮,記為「喊得(方言音)」

所以,一定要推廣方言正字,系統個方言教育一樣也弗好缺,這個才是最終個辦法。還要大家一道努力,不管是學界、還是民間,拿上頭個問題一樣一樣個解決,推廣正字才無不問題。 反正最終個解決辦法,只有一個,就是正視方言教育,承認方言教育。要靠權力來做,要政策改變,要立法,大家才會有正常方言教育個權利。官方既然弗作為,個麼就挨著偕爾自家來做罷。

對於我自家來說,我看見人家用白字或者普通話訛音來表示方言個,儕會一個一個搭人家說某某地方弗好實梗用個,反正我麵皮老,就算人家弗當回事體,也要搭人家去說開。


英法德、日本的正字,都是靠政府牽頭+語言學家、語言學愛好者的不懈努力,缺一不可。(所以粵語的正字基本也是粵語愛好者小圈子裡的談資,無法真正推廣)

可能我的看法比較悲觀,粵語的正字要靠香港那邊,同樣的,閩南語的正字也要靠台灣省那邊。畢竟地方政府壓力也很大,也很無奈。

//在知乎提百度貼吧的東西,不太好吧。況且我也不認為貼吧里的「學術研究」能夠推廣方言正字、正音。至於為什麼……答案第一句話就說明了//


拿自己方言的同音字代替就算了,拿普通話讀音去湊在我看來簡直就是空耳好吧。這種強迫人切換語言頻道的行為會讓母語者感覺極其尷尬!比如""好""在粵語讀hou2, 音值(不是音韻地位)類似普通話的""猴"", 所以很多人用""猴啊""來表示粵語的""好啊""。不同音系之間只能近似,不宜記音。

正字這個要求太高了,不能奢望;然而隨便找個同音字作為俗字記下這個音也是不難的。


學者不佔領,友善度就會佔領。

錯了!

現在的情況是,學者想佔領,友善度說你們滾開!

這才是現狀。


語言文字的陣地,學者不去佔領,**就會去佔領。

反正連方言都要完蛋了,還琢磨正字這種對發展生產力毫無作用的問題幹嘛~等人都變成機器,全世界都說同一種語言,那效率多高~


其實看看隔壁省份廣東,就做的很好啊。

看見小學裡那句請講普通話,講到現在,我倒害怕閩南語有一天會失傳。

普通話固然重要,但同時說閩南話並不妨礙普通話吧?

有很多閩南人都是雙語長大的啊!

說到閩南語正字,我除了知道幾個厝這樣的字,其他的。。。不知道呢。。慚愧。。

也許是正字使用方法沒有人推廣吧。。。


閩北語使用者表示:公家伓作我人是無解拆其。閑時我亦想過學渠人白事正字。但勿人會嗱你當仙家覷(上面若不作為我們是沒有辦法的。曾經我都想過教他們正字,可別人只會把你當神經病)。

其實普通話諧音能表達我都無所謂。關鍵是ng、aing、eing、uing、ying、oeyng等發音普通話怎麼表示?只會越走越偏。


別說諧音了,四川本地人都不一定能把「先人板板」四個字寫對。

一句話都不說,那是墜吼的。


書面語問題吧,海南閩語也是很多人生硬搬來現代漢語書寫。

以下是海南閩語書面語對照現代漢語書面語

汝-你

儂-我(小輩)

伊-他

汝多-你們

伊多-他們

幾個銀-幾塊錢

日頭-白天

暝頭-黑夜

暝輝-傍晚

天光-早晨

灶前-廚房

宮房-廁所

甲廳-客廳

回厝(室)-回家

食糜-吃飯

糒-乾飯

粥-稀飯

雞卵-雞蛋

雞旦-母雞

雞閹-閹雞

雞頭-公雞

糜箸-筷子

調羹-勺子

盅-杯子

走-跑

行-走

跑-(快速)跑

網曳-網格吊床

面帕-毛巾

頭毛水-洗髮露

洗澡液-沐浴露

雙枝-蜻蜓

土神-蒼蠅

甴曱-蟑螂

神郎-壁虎

雷公馬-蜥蜴

飛蟻-飛蛾

蜂糖-蜂蜜

芳-香

黑-烏

走神-神經

說古-聊天

古氣-傻氣

風胎-颱風

麻雀-麻將

蕹菜-空心菜

菜椒-青椒

番豆-花生

番子瓜-木瓜

番椒-辣椒

烏蜜-菠蘿蜜

糖子姑-人心果

甜卟-蓮霧

石母-石頭

目汁-眼淚

色水-面子

腦敗-腦殘

當然還有些外來語,比如肥皂(saovon)、出界(aosai)、領帶(leidai)等都是外語直接發音,讀音無法對照漢語書寫。


讀音與書寫系統的脫節現象,其實是大陸強行推廣普通話的惡果之一。

很多人能夠用方言的語調說話,但所用辭彙卻是清一色地來自普通話。即便很多受過良好教育的年輕人能夠說一口流利的方言,但寫的時候卻錯字連篇,只能用諧音代替。比如說網路語「有木有」,其實應該寫作「有沒有」,這裡「木」是 「沒(mò)」的諧音。

另外,強推普通話還會導致漢語流通辭彙的庸俗化。方言並非一方之言,很多漢語的高級辭彙仍然完好地保存在各個方言裡面。比如我老家方言里的「垣牆」「芫荽」等辭彙,雖然普通話里也可以用,但更多的時候是被「牆」「香菜」等低級辭彙給取代了。這是因為被強制推廣的普通話會傾向於採用最通俗易懂的辭彙,而小學至高中的語文教育又不可能面面俱到。長此以往,這必然會導致大量高級辭彙遠離大眾,並影響到漢語本身的表達能力。

就如同美國老農能以一千辭彙量無障礙交流,漢語的庸俗化的確不會影響到大眾的日常生活。但畢竟母語會影響到人的思維方式;如果一門語言的辭彙匱乏或表達方式欠缺,這既有可能在無形中限制本語言使用者在科學藝術上的建樹。


有一種觀念,就是漢字只屬於普通話。

然而確實是這樣,簡化字是只屬於普通話的,比如簡化了的「礎」字,南方很多地方都念「楚」不念「出」。


本人江西,也很討厭這種行為。平時老鄉在一起,經常會打家鄉話。很多人喜歡把 「話事」 寫成 「挖事」。
「講你聽「 寫成 「港你tiang」
我覺得他們很多是沒有正字觀念的。而且很多人是覺得方言不是語言,覺得方言是錯誤的,不標準的。


我感覺閩南語用普通話諧音是「蚶摻柑」(ham1 tsham1 kam1)、「半精肥/半精白」(puann3-tsiann1-pui5/puann3-tsiann1-peh8)(混在一起)。用普通話擬(gi2)音,無法精準標音,更遑(hong5)論達意。如「踹共」「嗆聲」之類,雖然成一時流行語,終究不成規範。

網上時常看到一些粵語、閩南語歌曲出現普通話諧音表記,看似方便學習,殊(su5)非學習交流長策。方言使用者之間交流亦然。

「出來講(tshuai5-kong2&<=tshut4-lai5-kong2)」之類,本字明顯,此情況顯然不屬於諸位所說的「正字不普及」的問題。寫作「踹共」之類,顯得有奇異感,營造一些詼諧而已;但是,音近而意乖,不能成爲真正的典範——徒作閒談笑詼。

而「唱聲」(tshiang3-siann1)之類正字普及,畢竟還需努力。昔年臺灣閩南語歌曲諧音字氾濫;幸有對岸教育部700正字做一套規範(實有許多不算本字)。已成流行語之錯詞,約定俗成,難以挽(buan2)回;但是,正常情況下仍(jing5)建議寫做正字。堅持正字,是一種對傳統的堅持,是一種文化傳承的自覺。

至於拼音,最初閩南白話字(POJ, Pe?h-ōe-jī)流行,文盲學一個月便能完全用拉丁字母寫信;今日其改進版——臺羅拼音,可兼容更多腔口。真正難用漢字的所在(閩南語生僻字),用臺羅也可以。以「難」做託辭,攏總是四散講(si3-suann3 kong2,胡扯)。

關鍵在於,方言使用者要有珍惜母語的意識,呆(gai5)板地看輕方言,誠不可取;用普通話諧音表音,確實側面反映方言處於式微(sik4-bi5)的境地。


謝謝@Tikui Tan提供的泉州話詞典http://alt.reasoning.cs.ucla.edu/jinbo/dzl/PronunciationKeyShort.php

目前漳泉潮汕的電子詞典較少,線下購買當地的語言字典書較多,比如泉州話/潮州話/普寧話/海豐話/廈門話詞典之類的…

我推薦一個網站,台灣閩南語常用辭典,其中正字對應其他地區閩南語,有一些值得商榷,但大致上是沒問題的。

http://twblg.dict.edu.tw/holodict_new/mobile/index.jsp

(一開始使用台灣閩南語詞典,也是因為大陸閩南語地區尚無如此成體系的電子詞典,希望國家有志人士能做出屬於自己地區的語言電子詞典)


我覺得這事兒拼音輸入法也有鍋。現在除了粵閩等較受到重視的方言,大多數方言都沒有專屬的拼音輸入法,打方言字,卻要先轉換成普通話的讀音,本身就是對使用方言正字的一種阻礙,而且正是因為拼音輸入,才產生了大量諧音訛字。

而且「生僻字」的概念也更多在聲碼輸入法中才會遇到,形碼輸入法所輸即所得,幾乎不需要翻頁選字。

希望有志之士能夠加快推進各方言的拼音方案統一和拼音輸入法的推出~


我覺得方言里的詞是是對普通話詞庫很好的補充

另外我覺得沒有泛濫吧,大家都明白不應該在正式場合用


其實我反而覺得是個好現象,所謂泛濫的方言諧音。我是廣東,大家都知道廣東人的普通話很不普通。這要是在以前我非常贊同,但是現在我卻也不好贊同。去年暑假,初中同學聚會,初中宿舍裡面有個同學的弟弟我們也算是看著長大,初三畢業時候他只有七八歲,現在我們大三也有10幾歲了。當時聚會的時候就遇到很奇怪的現象,她和她弟弟是用普通話交流的。他們家是土生土長的珠三角某個鎮的人,家裡全都是講粵語的。可是她說她弟弟從幼兒園開始就被教普通話,粵語反而不怎麼會說了,所以對話都是用普通話。因此她說,在家裡總能看到她的爸媽用很拙劣的普通話在和她弟弟對話。除此之外,其實現在不管是在我們這裡,即使是在廣州其他講粵語的地方在地鐵巴士上都或許有一個現象,就是爺爺奶奶爸爸媽媽說這粵語,但是他們的小孩是講著普通話的。我並不覺得這是一個好現象,雖然現在的確提倡普通話,但是我覺得在保護好方言根的情況下去發展普通話反而更好。所以多方言諧音,我反而比較覺得有趣味性,也比較安心。


推薦閱讀:

泉州晉江和漳州龍海以後會成為廈門土地嗎?
泉州和穆斯林有什麼歷史淵源?

TAG:語言 | 方言 | 閩南語 | 泉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