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書界的贊兒將來會失傳嗎?如果失傳了,是因為什麼呢?

近日因為回答一個問題說評書聽的是贊兒,有沒有你們聽了覺得讚不絕口的贊呢?句子也行?單口相聲里的定場詩? - 句子

又溫習了一遍《江湖叢談》,其中有這麼幾句「如今評書界的贊兒,會說的很少,恐怕將來要失傳了。」

請問各位網友,這種情況是真的嗎?如果是真的,那麼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有沒有什麼辦法避免這種失傳的態勢呢?


謝邀,本題斷章取義:

原句出自《江湖叢談》的「江湖藝人傳:田嵐雲」。

高勝泉系梨園人,曾於某處當過箱頭,後拜何寵順為師,久在南城一帶說書,會的活兒很寬,《明英烈》、《東漢》、《水滸》、《三國志》,都能拿得起來。他向不修飾外表,專講充實內容,廣覽多讀,時人稱「雙厚坪口才第一」。高勝泉「腹闊第一」,他每逢說到盔甲贊兒,人最愛聽。他的贊兒與眾不同,能夠說完贊兒,人名歸到「駁口」上,實為不易(說書藝人每逢說完了一段,一拍醒木,調侃兒叫「駁口」)。他的《水滸》有人聽過,說到花和尚魯智深的時候,有套贊兒。他說的是:「看和尚真放樣,晃蕩盪高一丈,青頭皮光又亮,大環眼努著眶,那寒毛一指長,手使一條鐵禪杖。有人若問名和姓,江湖人稱花和尚。」末一句是花和尚,說林沖的贊兒,末句是林沖;說武松的贊兒,末句是武二郎。一百單八將共用百零八個贊兒,此外還有幾十個贊:武大郎、潘金蓮、閻婆惜、潘巧雲、潘老丈、海和尚,俱都在內。如今評書界的贊兒,會說的很少,恐怕將來要失傳了。高勝泉的大槍最好,說到常遇春姚期的時候,比仿幾手兒,頗有可觀。高勝泉的大槍最為出名。

說的明明是高勝泉的贊兒,他的贊兒與眾不同,又沒有評書界的別人繼承,恐怕要失傳。這跟整個評書界有什麼關係?要是失傳了,王玥波在「瓦崗山大亮盤」那回背的那都是什麼?

再者,就「看和尚真放樣」這種水詞,失傳失傳吧,也不那麼讓人心疼。關鍵的是這樣能現編這種詞的人不多見,少了太可惜。


會失傳。

比如說被用爛了。

——————————

這個傳我們要看怎麼傳

如果說是散播文本,讓大家知道這段贊是怎麼樣一個遣詞造句,是怎麼樣的文詞堆壘,那肯定不會失傳,在網路如此發達的今天想要什麼樣的文本都可以很輕鬆。

如果說傳指的是傳授:有氣口、有音韻、有抑揚頓挫、有起承轉合,那十有八九會失傳,或者說會失真,嚴重的失真。因為嘴上說著學習的人太多心態不正。

評書門裡的事兒我不太清楚,類比一下說相聲的情況,一塊活尖不尖是人都能瞧出來,見到好東西誰都想往自己懷裡揣。這樣一來,在傳播的過程中會一步一步的那原來該有的好東西喪失掉,然後美其名曰「創新」。


我們總有一天都會死,我們所喜愛的、所欣賞的、所憎惡的早晚都會消失,不單評書會消失,國家會滅亡,社會會潰敗,地球會枯竭,宇宙會歸於熱寂。

想說什麼想做什麼,無非是珍惜眼前,喜歡的話多做點力所能及的,不喜歡的,省點口水吧。


不知道評書門裡怎麼傳承這個……

但如果有一天失傳了,可能是因為這門手藝不掙錢,沒人愛,沒人學了吧……就像好多民間手藝一樣。

我這麼琢磨的。


在今天的網路條件和全民平均文化下,編個贊兒應該是藝人自己就能輕鬆完成的了。老贊兒更多是個模版意義了。


以下


「如今評書界的贊兒,會說的很少,恐怕將來要失傳了。」

這句話的正確翻譯是:贊是好東西,台上有使的那是有傳授,有本事的說評書的,可得好好聽。

和現如今一句

「傳統相聲一千四百多段,現如今只剩……」

是一個意思

評書贊,高級的贊是建立在表演節奏感上的,放的是地方,誦的抑揚頓挫流利帶感

而就內容,其實你單拉出來看,並不十分值錢。

但則見在馬上端坐一員小將,威風凜凜相貌堂堂。爛銀盔生殺氣,九曲簪纓在頂梁;闊目濃眉精神滿,鼻直口闊地格方;兩耳垂輪銀盆面,膀乍腰圓是氣宇軒昂。 WAN身上看素羅袍襯銀葉甲,護心寶鏡放毫光;勒甲絛攢九股,龍泉寶劍掛腰梢。鵰翎箭壺中靠,寶雕弓鐵背造。足蹬虎頭飛薄底,胯下銀駒賽虎豹,銀裝寶鐧驚人膽,五勾神飛鬼怕瞧。昔日北平燕山公,今朝扶保西魏朝,若問此公名和姓,羅成美名天下標。

贊,都是改出來的。

要懂編纂邏輯,把拿來主義發揮到極致

現如今文學文化水平,寫這個,不跟玩一樣么。

作者:立黨

鏈接:說評書聽的是贊兒,有沒有你們聽了覺得讚不絕口的贊呢?句子也行?單口相聲里的定場詩? - 立黨的回答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


贊不贊的我不懂,但金明老說板塊里各位「寧舍……不舍……」可不一定是拿那東西當寶的。

就說春典,老幾位不止一次說那玩意兒是糟粕。

魯迅寫文也用老莊的典,可他不推薦學生讀老莊,為這事還跟施蟄存撕逼。

毛沒事也喜歡寫點古體詩詞,可他同樣不建議青年人學寫古體詩。

 「教給我那趟槍!」孫老者抱了抱拳。

  沙子龍下了台階,也抱著拳:「孫老者,說真的吧;那條槍和那套槍都跟我入棺材,一齊入棺材!」

  「不傳?」

  「不傳!」

  孫老者的鬍子嘴動了半天,沒說出什麼來。到屋裡抄起藍布大衫,拉拉著腿:「打攪了,再會!」

  「吃過飯走!」沙子龍說。

  孫老者沒言語。

  沙子龍把客人送到小門,然後回到屋中,對著牆角立著的大槍點了點頭。

  他獨自上了天匯,怕是王三勝們在那裡等著。他們都沒有去。

  王三勝和小順們都不敢再到土地廟去賣藝,大家誰也不再為沙子龍吹勝;反之,他們說沙子龍栽了跟頭,不敢和個老頭兒動手;那個老頭子一腳能踢死個牛。不要說王三勝輸給他,沙子龍也不是他的對手。不過呢,王三勝到底和老頭子見了個高低,而沙子龍連句硬話也沒敢說。「神槍沙子龍」慢慢似乎被人們忘了。

  夜靜人稀,沙子龍關好了小門,一氣把六十四槍刺下來;而後,拄著槍,望著天上的群星,想起當年在野店荒林的威風。嘆一口氣,用手指慢慢摸著涼滑的槍身,又微微一笑,「不傳!不傳!」


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薛家將演義就是薛家將評書的底本,裡面好多贊語,只要這套書沒有散佚贊語就不會完全失傳~


嗯,我這人喜歡評書,從小聽評書長大的,我覺得你說的贊兒應該不會失傳,因為每位藝術家的表演形式不一樣,他們是不斷創造的。但是退一萬步說,評書沒落了,沒人才了,那麼失傳也沒辦法,但是就像武功一樣,有失傳的,就一定有開創的,所以我覺得大可不擔心!


我比較懷疑,劉金明網友提出這題,真是為了探討問題,還是為了強調一遍愛好者們人性次,抱殘守缺?我怎麼覺得他好多題最後都往人性次上寫呢


自問自答,簡單說幾句。

曲藝行內,「失傳」本是常態。

舊社會藝人保守,心裡往往有「教會徒弟餓死師傅」的想法,不願將本領外傳,結果一身能耐,最後大多帶進棺材裡去。當年就是許多本行業內的有識之士,對此也是不贊成的。故有人撰寫《江湖叢談》一書,對各種內幕進行披露,希望讓更多的人了解其中原委。

哪知到了新世紀,許多曲藝愛好者的心裡,仍然奉老先生的糟粕如瑰寶,尊「寧舍……不舍……」為信條,自己懂得東西,掖著藏著,絕不外傳,抱殘守缺,也是讓人可發一笑。

至於說有沒有辦法扭轉這種局面,確實很難,畢竟大家都是成年人,三觀大都成形,很難扭轉,估計只有等更年輕、更開明的愛好者出現,才能改變這一局面。


連評書最後都將失傳,更別說贊兒了。

以現代人的生活節奏,誰有功夫凈下心來慢條斯理兒地聽三四十集評書呀,有那閑空看肥皂劇多好。


推薦閱讀:

怎樣評價單田芳的近代史評書《亂世梟雄》和《千古功臣張學良》?
京劇演員為什麼要戴點翠頭面?
如果大量的在評書里植入其他曲藝或演藝形式,是否會革新現有的評書藝術?
為什麼連闊如先生的響馬傳里賈家樓是三十六友,而現在大部分說隋唐都是四十六友?
建國後相聲是否成為了宣傳工具?如何看待這種改變?

TAG:曲藝 | 失傳 | 評書 | 評書演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