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出於什麼動機,你會不會刻意去說一口帶地方口音的普通話?
見過很多講普通話時以地方口音為傲的朋友,通常有以下幾種原因
1. 單純覺得自己家鄉口音挺萌的,講一口標準普通話才叫無趣2. 想要和自己喜歡的人拉近距離 女朋友是蘇州人,自己也跟著學了一口蘇州味的普通話 偶像是揚州人,自己正在學習揚州味的普通話3. 覺得某種方言中的某些字音、句法之類比較有意思而刻意去模仿
比如我比較愛模仿粵語推導普通話,「比賽」「隨便」說成「比菜」「捶便」,「休息」說「悠息」,或者強行推導京白,「錯落」說「草澇」等 :D(單純覺得好玩)
當標普影響地普交際的時候是一定要把口音強行扭回地普的(⊙﹏⊙)b
我的人人狀態記錄了以前的一件事,暑假回家(大胡建),要中午做飯時我問我爸:「早上買的肉ròu放在哪裡?」「啊?」「肉在哪裡?」「啊?」「肉放在哪裡,我找不到!」「什麼哦?」「漏啊!漏!在!哪!里!」
「哦,在冰箱冷凍。」湖南人表示,跟人說話時帶塑普(塑料普通話)口音的程度依關係親密程度遞增。和服務人員以及陌生人說標準普通話,抑揚頓挫都和典型電視劇口音靠攏。和一般外地同學說典型南方標普,能聽出我不是北方人的程度。和朋友說話時會有一點塑普調值,別人能聽說我是湖南人。和關係最好的幾個朋友(無論是否湖南人)都說塑普。和家人和本地同學說帶送氣濁的普通話。一直認為,要當我朋友就要接受我口音。要我作起一口標普的人肯定不會跟我關係近。當然也不乏見到什麼人都說塑普的湖南人。塑普其實是湖南東部年輕一代才有的地方口音,中年人的普遍湖南口音是多樣且不可控的,且調值也和塑普不盡相同。但是這一代普通話為第一語言的年輕人在上一代口音的影響下以及湖南媒體的傳播下形成了一種湖南各地相似的塑料普通話。
一般只會為了幽默說一兩句,不會一直這麼說。
說普通話的時候,嚴格意義上的「不帶口音」,實際上是很難做到的。你不想帶南方口音時,其實很可能已經有北方口音,vice versa。作為在吳語區長大,從小就會說普通話,而且成年後到官話區和其他吳語城市居住過的人,普通話水平測試可以達到一乙的水平,但除了在對外漢語課堂上或者國內媒體話筒前,幾乎很少會這樣去說話。與人溝通當然是看對象的,首先,如果對方聽得懂某一種我能講的吳語方言,而且對話的語境沒有高深到方言日常承載不了的程度,那麼我當然首選是和對方說大家都能懂的吳語方言。這裡面就包含一種情況,那就是雙方都能理解對方的吳語,但未必能流利使用對方的那個變體,那就開啟各說各話模式,反正彼此聽到對方95%以上的內容時,平均反應時間不超過1秒,那就等於是在用共同母語溝通,何樂而不為呢?如果對方執意說普通話,不使用方言,那麼我很可能出於尊重也使用普通話,但我絕對不會用課堂上教留學生時講的那種普通話,而是有意無意地放鬆一些,帶一點吳語普通話的口音。不過實際上,我一直到成年以後才學會有意識地講這樣的普通話。要知道在以前,我潛意識中會認為這樣說普通話是普通話能力不足的表現。然而去官話區轉過一圈以後,我對方言口音普通話的認識幾乎完全改變了。還有一些情況,就是對方使用的吳語方言是我理解起來有困難的,這時候我當然不會期待對方大段地使用那種方言(除非是故意在訓練我的方言聽力,這種情況其實我也樂於接受)。在這種情況下,為了表示我也不是吳語區以外的人(俗稱套近乎),我會在固有的吳語區普通話基礎上再添加一些對方口音的特點。最後的兩種會話對象,一種是非吳語區的南方人,一種是北方人(母語為官話的人士)。1.如果對方說的那種方言是我能大部分理解的(但未必同時是我能流利地說的),我還是很樂意鍛煉一下我的耳朵,但實際上大部分情況下很難長時間堅持下去,那麼大家勢必還是要回到普通話的頻道上來。這時候我完全不會(像某些吳語區同胞那樣)用起自以為比較標準的普通話,而是會有意帶點吳語區口音(但不至於影響理解),表示我也不是以官話為母語的人(我和你是一夥的)。2.跟北方人說話時,我會看和對方的關係如何。如果大家當年是在東北某高校一起出生入死的弟兄,那我完全有理由拾起已經有點鏽蝕的東北腔,重溫一下大家都是小青年的時候的感覺。如果關係沒好到那種程度,或者對方撇的京腔裡帶著某種優越感,那對不起,我還是用吳語腔不那麼濃的「一般的」普通話來回應你,我可沒必要一邊被你看成南蠻子,一邊還遷就你的腔調,呵呵。
謝謝邀請,我是為了省力。畢竟普通話不是與生俱來的母語,就像是外掛,要說標準是很消耗體力的啊。疲憊之時,說的普通話無限接近方言。利益相關:小時候能把巴斯光年的「索克」天王以為是「塑黑」的廣州人。
只會說比較幖準個方言唅溥通話……不會說方溥 [highsew]
沒見不少人一口一個「陳寅que」說得挺熱鬧么?
我每次去周邊的吳語區城市玩不喜歡說普通話,經常是先試探性地說自己的方言或者是套上我知道的當地方言的特徵說自己的方言,如果對方回應還不錯,我就繼續這樣說;如果對方不是當地人聽不懂,我就用二級甲的普通話說;如果對方是當地人但是不願意用方言答我(我聽得出),我就用帶著強烈家鄉口音的普通話說。
不會刻意~但我發現我是跟誰呆在一塊就學誰的口音~不是故意的,是不自覺的~
以前在廣州,口音介於港普和台灣國語之間~現在在帝都,我延慶的室友說我的普通話比以前更標準了,我挺無語的~我跟她說:「那是因為我此時此刻跟你在一起所以我模仿的你~不是刻意的!但就是會~」我還有一個河南室友,一個河北室友,一個江蘇室友,一個東北男友…口音可以切換著來的~
當然他們並不是用方言在跟我對話,只是用他們帶有鄉音特點的普通話在跟我對話~但是大部分北方人都意識不到或者根本不會覺得自己普通話有口音(除非刻意帶上口音)~你讓他們自己給自己的普通話打分,他們會回答你:「正兒八經說能有85分以上!」所以當我對他們說:「我跟你說話的時候總是會不自覺地模仿你的口音哎~你聽得出來么?」他(她)會說:「那你放心大膽地模仿吧!我絕不會帶壞你的!你學我說話,普通話只會越來越標準…「我只好表示:「好吧~」
還有我那延慶同學當年跟我一塊兒在廣州上大學,嫌棄我們的港譜+台灣腔,於是常常對我說:「我跟你們說話啊,都是照顧你們跟你們說的普通話!我跟我家裡人才說北京話~」我問她:「有啥區別咧?」她說:「語速比較快啊~比如我以我跟家裡人說話的那種語速跟你們說,你們十有八九聽不懂~」我說:「得了吧你~就你那普通話,一聽就是北京人說的普通話~而且那不叫語速快~讓人聽不懂是因為有很多懶音和連音好吧?」總感覺北京人不是那麼容易擺脫京片子~就《老炮兒》里郭京飛說的那一口,還跟人說那是「南普?」我咋覺得特搞笑叻?也許一些北京土著覺得現在北京年輕人說的普通話京味兒不夠,可是我們外人一聽,害!就那麼回事~回想了一下我的「原始普通話口音」應該是怎樣的~我想應該比較接近於早期台灣人說的那種國語,因為我和我弟弟的普通話都是小時候看鳳凰衛視電影台的國語配音版學的~鳳凰衛視電影台除了海外影片,其餘都是台灣人配的國語港片~當然那時候配音的台灣人還是字正腔圓的,絕不是現在以林志玲為代表的那一口軟綿綿又發嗲的台灣腔~後來我到外面上大學,有機會接觸不同口音的普通話使用者,所以我的普通話口音漸漸變得多樣化~而我弟留在家鄉,在家是沒有什麼機會說普通話的,於是現在偶爾回家聽到他說一兩句普通話,會覺得我靠!簡直是《英雄本色》國語版里的周潤發在說話有木有?
語音模仿能力應該是一種天賦吧~比如我學英語從來沒有專門聽著錄音模仿native speaker的發音和腔調,只是大家早讀讀英語就跟著讀唄~後來去修英語第二專業,語音課上老師會逐個糾正每個人的發音那種嘛~到我這裡直接past~我發現講普通話帶地方口音的人,講英文就更明顯!光聽他普通話你也許還不是太容易區分那人是哪個地方的,但聽他講英文,一聽一個準!比如那部在網上到處流傳的「中國對外形象宣傳片」,裡面的獨白,那必須是我們北京大妞兒念的呀~「There」永遠念成「Zere」~諸如此類,不勝枚舉~
不過去不同的地方生活,儘管一樣說普通話,但遣詞造句總是要因地制宜~~比如說我一般不會刻意帶上兒化音,但是如果我要坐計程車去三里屯,我對師傅說:「去三里tun!」他準會回答道:「哪?你說去哪兒來著再說一遍!」於是我說:「去三里tur!」他說:「哦~三里tur啊~」再有在廣州如果去食堂打飯回宿舍吃,你要對食堂大媽或師傅說:「我要這個這個和這個,都打包!」然而去帝都的食堂你只能說:「我要這個這個和這個,都帶走!」不能說打包~噢對了,在廣州稱呼司機不用喊「師傅」~直接叫他「司機」就好了~吳語口音+翹舌音念平舌常見的賣萌語氣...
kua? li ye? p?? iɑ? ?ia? ?i xua? lo? k? ta ?i? u?n, ?ua? o t?ie? tsz?, s?? t?? m s?? t???
大家別點贊也別收藏了,感謝就好,按照中國老話行事吧。
另外告訴題主一點人生經驗,你偶像的普通話口音只有在南京生活過的老一輩的揚州人才會有的,是寧揚兩地口音的綜合。同姿~他能冊亞我教他還打銀!
內位問了說你場打算準備多少台電視機呀,跟您說實話吧,我預計今明兩年那是不會有人領走咧,咋回事呢,每套我都少印三張!有個嬸嬸是越劇迷,我經常故意用浙江官話跟她對話
緊天滴膽交蠻好切地(今天的蛋餃蠻好吃的),
晚優nio完資也很不粗(還有肉圓兒也很不錯),雅一次ngo晚腰來切(下一次我還要來吃),蒿播蒿(好不好)?蒿呀(好呀),
妮換洗切ngo頂開心(你喜歡吃我頂開心),髓匾你縮膜死偶來督闊以(隨便你什麼時候來都可以),都組積你切(都做給你吃)。任憑表姐在邊上白眼窮翻,我們就要不說人話,就要不正常!——做人要那麼正常做縮膜?當我不處於工作狀態(播講、配音、朗誦、話劇)的時候,一般也能保持相對標準的普通話,可是……只要身邊有一個湖南人,我的口音就會開始出現一點改變,當湖南人數量達到5以上(含5)時,就徹底變回了塑普233
只要回到江南我就會開啟杭普話模式。
我有一個太原朋友,他不講太普,而是講很標準的,不帶太原味的普通話於是,當他在太原打計程車時,遭遇了司機繞路,你們說咋辦
怕被宰,想裝本地人的時候。方言一下子學不會,退而求其次,學兩句不標準普通話。
這是個好問題。
我初中就從湖南來到廣東生活,所以湖南話和廣東話都說得不賴。另外,普通話也說得很好,高中經常代表學校參加校際的演講比賽和辯論賽。
在工作時跟同事會說廣東話和標準普通話,但如果在深圳發現快遞小哥或者別的服務性行業的外來人士,我會跟他們說塑料普通話(帶湖南口音的普通話),這樣能顯著拉近身份認同,大家都是外地人,互相照顧唄。不是我想說,津普改不掉哇。
當然會啊,例如額們陝西人吧,去上海念書的時候,就老會有江浙的同學問額:你們陝西人是不是說話都是佟掌柜那樣啊?你們在家的打扮是不是都跟阿寶一個樣啊?(實際上人家阿寶是山西人)
於是額揍會故意操著一股濃濃的鄉音給他社:奏是奏是,額們陝西人都四整天裹著個白毛巾,腰上別著個腰鼓穿上羊皮襖唱著山丹丹那個紅艷艷就上街啦,額們沃慫地方窮滴除咧沃黃土高坡奏撒都么有咧,要不四窮,我也不會尋個桑海這地方來上學,要不來這兒上學額也不會遇到你們這群瓜皮,遇不到這們這群瓜皮,額也不用回答這麼日八chua滴問題!此外,我個人對方言比較感興趣,不少地方的方言多多少少都會來兩句,所以和四川人交流的時候會自動切換至四川話,和上海人交流會帶點兒上海話,遇到山東河南的話那一股濃濃的鄉音就不自覺的又出來了!而且,我個人覺得偶爾說方言也會增加喜劇效果,例如我逗我同學時就經常會講陝西話,他們一致感覺自己彷彿是在演武林外傳,這個幽默效果也是撩得很!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