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日本有哪些方面比同時期的中國強?


正經的回答一下,德川幕府時代應該還算古代吧,強項在於公共衛生管理能力。當然天朝同時期的

城市衛生管理應該也是強於歐洲的。

沒有誰能一步登天 (評論: 近世日本的日常生活)

 不僅家裡較為整潔,日本當時各大城市的乾淨也常使偶爾到訪的西方人大感驚訝。在現代之前,無論歐美還是亞洲,各大城市經常都瀰漫著惡臭,英國劍橋直到1880年代仍是一個「一個沒有下水道的、河流遭受著污染的化糞池城市」,但日本的城市卻頗顯例外。這不僅因為日本人愛乾淨、在城市不養什麼家畜,還因為一個重大的差別:日本人歷來將人類排泄物用作農業肥料,因此糞便的經濟價值這一點本身就推動了人們將它循環利用,而歐美的公共衛生官員及普通大眾卻一直對於將大小便用作肥料有著根深蒂固的偏見。

  這樣,通過政府調控供水系統和垃圾處理,民間組織負責處理大小便,日本的城市得以健康發展。這看起來是一個令人噁心的話題,但確實是一個極為重要的現實問題。尤其在城市人口爆炸的時代,循環可持續利用廢料的理念尤為重要。與之適成對照的是:歐美的理念常常是尋求小環境的乾淨。抽水馬桶發明後,英國人將大小便衝進泰晤士河,以為從此家裡可得到清凈,但事實上居民飲水仍須從河中抽取,數十年倫敦終於爆發肆虐全城的傳染病。這也是當今時代的一個縮影:我們將未經處理的工業污染和廢料排入大自然,彷彿它們就會一直呆在我們看不見的地方,但長此下去,一個被毒化的地球遲早將報復我們。

  住宅和城市的潔凈並不是一件小事:人們的身體健康和可預期壽命往往與之密切相關。在西方,現代公共衛生條件改善之前,城市人壽命較低的很大一個原因就是骯髒的環境,而骯髒的主因則是垃圾和糞便處理不善。當然,日本人當時疾病發生率較低也與其飲食結構有關,例如:受中國文化影響,日本人普遍用開水泡茶,相比起喝生水,這個簡單措施能大大減少患病幾率。本書有力地證明:在江戶時代,日本人的平均壽命領先於幾乎所有西歐國家,這個記錄直到1900年才被西歐趕上。

同期的歐洲城市都是亂倒糞便,沒人回收。


不抖機靈,好好回答。

江戶時代的寺子屋制度,共有2萬多所。由民間主辦,與武士的藩校不同,是主要針對一般平民的初等普及學校。課程包括識字,算術,地理,歷史,文學,生活常識等。寺子屋制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嘉永年間,入學率達到了70%到86%。使得日本在幕末到明治初期的一段時間內識字率世界第一,遠超當時的英法。為紀念這一制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起的世界識字運動也被稱為「寺子屋運動」(world terakoya movement)(主要引自日文維基百科)

另外,江戶時代作為日本封建社會的最高階段,還有許多領先之處,如海洋保險制度,人口控制政策,發達的商業,曾有的「海外殖民地」,在那個時代極高的城市化率(18世紀的江戶是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關東平原的糧食高產量,還有旅遊城市的出現,這些現象代表江戶時代的日本相對於中國有了更多的近代化因素,因此,後來明治維新的成功也就不足為奇了。

(更新)

其實戰國時代在商業方面也達到了當時亞洲領先的水平。

一是出現了自由貿易城市,如(對外:堺,博多。內部貿易:清州,稻葉山,觀音寺)

二是民間軍火生產銷售組織,如:紀州根來眾,近江國友眾。

等等。

戰國時期日本經濟的發展給後來的德川盛世奠定了基礎。@梅囿仁


日本的米價在江戶時期波動劇烈,因此,記錄米價的蠟燭線這種方法就出現了,衍生為未來的k線。這個對於做大宗而言,比其他很多方法要直觀。


長刀,此自倭犯中國始有之。彼以此跳舞光閃而前,我兵已奪氣矣。倭喜躍,一迸足則丈余,刀長五尺,則大五尺矣。我兵短器難接,長器不捷,遭之者身多兩斷。緣器利而雙手使用,力重故也。

戚繼光 《紀效新書》

以下轉自 百度貼吧 冷兵器吧

此後,日本貢船所帶刀劍數量激增,在第二期勘合貿易中第一、第二次勘合船所進刀劍不過三千把,第三次,即達九千九百八把,第四次躍為三萬餘把,第六次竟達三萬七千餘把。據日本學者木宮泰彥統計,於此前後十一次勘合中,日本輸華刀劍不下二十萬把〔①②〕。僅此刀劍一項,永樂、宣德期間明朝以給價方式流出的銅錢至少達一百萬貫之巨,合當時明朝十年鑄錢之總額。景泰四年十二月,禮部奏宮中反映了日本國這一突出情況,奏云:"日本國有附進物,……比舊時(永宣朝)俱增數十倍,蓋緣舊日獲利而去,今日數倍而來"〔①③〕,已難依永、宣時舊例支應〔①④〕。


反對其中一個結論,封建制的海權國家有機會讓其隨機的新芽發展下去的生存空間和土壤,而官僚君主制的大陸帝國不管產生多少隨機性,都無法超越大一統專制的禁錮,那些拿中國近代史上的隨機性說事兒的同學,不妨好好想想如此之多的隨機性萌芽為什麼始終都沒有超越大一統國家的政治訴求?直到今天?

那不是運氣,那是宿命。

沒有能力突破全局限制的隨機現象,那實際上就是隨機噪音,不管積累多少都沒有用,因為其強度永遠無法壓倒主旋律。

嚴格來說,不是中國不如日本,而是中國在近代前的政治體系上已經走得太遠太久,轉向無力。

而近代前政治發展不如中國的日本,才留下了進化的空間。

長得像老鼠的始祖獸有機會進化成無數種新的哺乳動物,而霸王龍的後代連倖存的機會都幾乎沒有,談何進化。

以近代前水準,一城一地的暫時性科技優勢實際上根本不具備任何決定性作用,因為近代前科技可以輕易被效仿和複製,而舉國體制改革卻是十場大內戰也未必能完成的.


(鑒於有人提出來了日語中的古代的問題,日本的「古代」是一個劃分年代的歷史術語,這個術語所指的大體上是六世紀的日本到平安時代的時期。實際上就是從西方引用的術語「antiquity」(古典時代),也就是我們歷史課本所稱的「古典時代」

我覺得不應該以如此狹義的定義來參考,日本的古代、中世劃分和世界各國的歷史時間段都是差別很大的,例如日本的中世就是從西方引入的術語「middle ages」,也就是我們所知道的中世紀時代,西方的古典時代是5世紀之前,中世紀是15世紀之前,和日本差了一個時代,我們如果單單採用日本的劃分方法,那麼時代錯位問題又如何得到解決呢?

羅馬帝國、阿拉伯帝國、唐帝國、十世紀的朝鮮、平安時代這些日本所劃分於一個時代的不同文明,難道還沒可以比較么,羅馬帝國或成最大輸家啊。。。)

事實上確如我們所知,日本在歷史上同期長期落後於中國。但是同時在大多人眼中僅僅是在近時代日本才篡奪了中國的超級霸權,打碎了我們心中所謂的天朝上國的幻想。

當然這僅僅是一種樸素的自發歷史觀,實際上歷史突然發生巨大轉向基本是不可能事情——就像是現在的史學界幾乎都認為在工業革命前歐洲有一個所謂的「積累時代」——前工業時代(preindustrial time)。

在此時期歐洲長期而穩步的發展,但並沒有完全從國家實力上完全表現出來——這主要由於農業時代人口是主要因素。而奧國、英國與土耳其國有著巨大的人口差距,儘管此時英國的人均經濟產量已經超過土耳其接近一半,但是國力上看土耳其依舊是作為一個巨怪。

而直到17世紀末期土耳其人才被歐根親王徹底驅逐出西方的主要政治舞台,這個時代奧地利作為一個只有三四萬常備軍的帝國僅僅是歐洲大陸的二流強國,之後的土耳其更是只能和當時遠遠弱小的俄羅斯爭雄(此時離而俄羅斯取代瑞典還有半個世紀之久),尤其是當我們考慮到土耳其帝國有著巨大的資源優勢,其徹底失敗更是難以想像。

而土耳其的失敗更早在勒班陀時代早已經表現出來了,西方第一等的帝國和東方第一等的帝國旗鼓相當,從勒班陀的失敗到徹底被驅逐出歐洲大陸的政治舞台用了整整一個半世紀,而其實力轉變卻遠遠是一日之功。實際上,後來歐洲的巨大發展是之前的「積累時代」所自然產生的,而非憑空產生,所以這個思想有助解釋所謂的李約瑟難題,也有助於我們了解江戶時代日本到底發生了什麼。

1 江戶時代日本對中國的經濟優勢十分明顯。

通過具體的數據我們可以看到亞洲的平均水平遠遠低於西歐國家,同時在江戶時代也迅速被日本超過,在江戶時代日本對中國的經濟優勢十分明顯

亞洲經濟水平在1500年曾經大幅度超過日本,而到了1820反而被日本大幅度反超。尤其是當我們考慮到工業革命時代亞洲國家的經濟增長速度僅僅在0.01-0.1%,幾乎和無數年以前一樣處於停滯——原因似乎是幾乎沒有可以刺激經濟增長的因素出現。這個差距以速度想要追趕日本,即使是日本完全停滯幾乎需要數百年時間。

即使有人批評說麥迪遜雖然做了人均GDP的大部分基礎性工作,但可靠性略低,那麼Van Zanden

的可信度就非常之高了,他在Bolt, J. and J. L. van Zanden (2014). The Maddison Project:
collaborative research on historical national accounts.中的結論是

(1)14世紀之前日本經濟非常落後——The other country that really stands out is Japan, where income
levels are much lower than in other pre industrial societies especially
the very tentative estimates for 720 is perhaps too low.

(2)到了
18、19世紀日本已經超過了亞洲的中國印度和印尼等國,但低於吸收了歐洲科技的土耳其——The most populous parts
of the world China, India,and Indonesia range between 530 and 600
dollars, about half the Western European level. Japan has a
somewhat higher real income (660 dollars), as has the Ottoman Empire
(740 dollars).

所以在19世紀歐洲技術傳播之前,日本已經有了對亞洲國家的經濟優勢

所以說日本在江戶時代出現了經濟大幅度增長的因素——可能與日本的商業迅速發展擴張、教育事業的普及、城市化的緩慢而又持續的推進等原因有關。換而言之,日本社會在江戶時代有了明顯的進步元素,而非像幾乎所有亞洲國一樣陷入了長期的停滯

最後值得指出的中國人口大約佔統計時的亞洲的人口的一半以上,也就是說中國是一個決定亞洲平均水平的權重因素,儘管中國的發展水平略高於印度,但我
們大體推測中國的數據大約在590-600元左右。所有我們認為中國人均經濟生產力大概只有日本的85%左右,這個差距在古代社會實際上是極其巨大。中國所謂的」宋朝「相比同期歐洲也沒有如此巨大的差距(宋朝經濟的歷史傳說)。

如果此時我們參考其他資料我們會發現,江戶時代發生了巨大的經濟發展,遠遠超越了當時的主要亞洲國家——中華帝國、波斯帝國、莫卧兒帝國、土耳其帝國等

2 同時江戶日本的城市化速度大大加快了,實際上與歐洲國家的城市化水平(除去英國)相當,相當於中國的兩倍

江戶人口在統計上大概18世紀超過了100萬人,之後達到了120萬人。在當時確實是當之無愧的世界第一大都市(或者之一)(largest metropolis),這在學術界也得到共識。

而當時中國的城市無法與龐大的江戶城相比,只有【直隸】可以與江戶相當,由於時間錯位的原因(前期江戶人口多於直隸,而後期直隸與江戶相當),可以認為是相當了。

PS:具體考證可以參考葛劍雄的《中國移民史》

對比同期歐洲城市我們發現,同期的倫敦大概有60-70萬的人口,而歐陸的政治中心維也納大概只有30w萬,這個原因可能歸功於中國和日本的軍事貴族集中在城市的傳統——江戶有60萬左右的武士階級成員(50%,但武士同時也是政治官僚),而北京當時有50萬以上的左右的八旗子弟和奴僕(70%左右)。

這反映了實際上中國中世紀末代的城市建設的必要條件在江戶年間確實落後於日本,以至於日本可以建造出世界一流的大都會。例如在公共衛生領域,被外國觀察家醫師麥考爾稱為「沒有必要提醒,中國的衛生問題有多麼緊迫」打破了在歐洲廣為流傳的「中國神話」,而日本卻反而是城市衛生髮展非常好可以容納更多的人口,可以參考日本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變得這麼乾淨的? - 環境保護 TonyTang的答案,他以非常詳細的數據回答了這個問題

回到中國,細分到各個省份。在清朝的發展高峰乾隆時代,江蘇作為第一大省,首府南京中心城市大概有85萬人,作為城市化之冠的江蘇的城市化率在13.6%左右,考慮到浙江只有10%而山東更低,同時廣大內陸諸行省嚴重拉低了成績(部分人認為雲南為下限,約為4%),所以清朝的城市化率幾乎不可能超過日本的一半了

18世紀世界的城市化率平均水平大約在3%左右,19世紀前葉發展到6.5%——可以推測歐洲日本等國家拉高了數據,例如英國達到了50%,日本及其他歐洲國家在10-15%,所以亞洲國家應該大幅度低於這個數據,據計算18世紀亞洲地區的城市化率應該2%左右,19世紀前葉大概有4.5%

由於中國當時的人口世界比例以及歐洲日本等國大幅度拉動世界平均水平——我們實際可以了解到中國大概比世界平均水平略高。施堅雅估算 1843 年中國的城市化比率為 5.1%, 其中分區估量比率最低的是雲貴 4.0%;趙岡在羅茲曼基礎上修正後得到的 2420 萬人,大體在6%左右,所以我們大體可以推測清朝的城市化率在十九世紀初期5%-6%

而日本同期認為在10-15%左右(經過劇烈浮動,後期呈現衰退現象,平均水平大概在12%左右),同期歐洲在10-15%左右,可以看到日本明顯在發展速度上超過了清朝,大體相當于于除去英國的歐洲國家平均水平。

日本城市人口可以通過總人口和這裡的城市數據計算出。近代以前の日本の都市人口統計

總體來說城市人口估算有很多種說法,例如我取的1984年的一個推測是1750大體在330-350w人左右。總體來說日本的城市化水平大體與當時的德國相當或略微超過。

3 識字率,大家都說了很多了,大體上江戶末年,日本的男性識字率大概在40-51%左右,女性在20%左右。而在政治首府江戶大概80%人可以識字。可見日本的社會進步力量有多強大。從江戶時代社會發展可以發現日本此時對中國優勢比較明顯

識字率については寺子屋の生徒數から嘉永年間(1848から1854年)の江戸府內では70から80%、江戸府內の農村部を除くと90%という推測結果もあり、かなりの高水準である。武家階級は、ほぼ100%といわれている。

 幕末の日本全體では男性40から51%、女性は15から21%と當時の日本の識字率は世界一といわれている。江戸時代全體で民間の教育施設が公儀より廃止させられたのは幕末の松下村塾の吉田松陰が國法を犯したとして処刑され、塾が閉鎖したぐらいだろう。

江戶時代教育內容,我們可以通過經受過私塾教育的人的資料書信,加上所知的幕府時代教育體系和後來的外國觀察家所推測得知。我們知道可以實際上接受教育的日本民眾掌握了從基本的識字能力、經史知識、職業所需知識和地理風俗知識等等。

現代の學習指導要領に相當するものはなく、教育內容は師匠の裁量に任されている部分が大きい。

 最初にいろは四十八文字の読み書きと文字の意味、數字を教えた。短文の読書きを教え「名頭(人の姓の最初を漢字で書く)」、「名字盡くし」や手紙文と商用の送り狀、請取狀など実用的な文章ものを學んだ。

 地理に関する教育は江戸の寺子屋であれば、江戸の町名を読書きしながら江戸の地理を學ぶ「江戸方角盡」、江戸の町の生活の行事について習う「江戸往來」で江戸の地理と風習を學んだ。東海道のことは「東海道往來」、日本の地理は「國盡くし(アメリカなど外國ではなく山城、武蔵など舊國名)」を用いて地理を學んだ。

 その後、庭訓往來や漢文の基礎である千字文などを教えた。最後に百姓の子供には「百姓往來」、商人の子供なら「商人往來」と相場についての本、職人の子供なら「番匠往來」など親の職業に合わせた教科書を使い、入門者が將來就く職業に必要な知識を學んだ。寺子屋の教科書は七千種類(そのうち女性用は千種類あり)あり、寺子屋の備品で使いまわしされていた。

 生徒の年齢と親の職業が異なり、通う時間が生徒により異なるため一律に教えるのはではなく、個別指導を行った。禮儀作法を身につけさせるのも寺子屋に期待されていた事柄である。

 庶民が武士の師匠に習うことはできたが、武士の師匠は算盤の代わりに唐詩選や千字文など漢文を教える。學問好きの父兄がいるか本人が學者を目指していなければ、これらは生活に直接役立つ內容ではないため通うことは少なかっただろう。

 小兵衛ら剣客の子供には何を教えていたのかはわからないが、道場を経営するなら算盤、諸國を修行するためには地理知識は必須でどちらも寺子屋で習ったのかもしれない。大半の流派の伝書は宗教や哲學の用語が多い難解な文章で、「本人以外見てはいけない」決まりのため、わからない箇所を他人に尋ねることもできない。

 一流を興せば伝書を作る必要があるが、文章を書けなければ後世に技を伝えることができない。剣客でも子供の頃に寺子屋で習ったはずだろう。

看來很多人對識字率的標準有疑問。。。日本史學的水平我覺得不用大家操心,各位認為識字率可能有很多種解釋,請直接套用以下數據

6歳以上で自己の姓名を記し得る者 會寫名字的——男89%女39%
また內訳を見ると、自己の氏名?村名のみを記し得る者——63%
日常出納の帳簿を記し得る者——22.5%
普通の書簡や証書を自書し得る者——6.8%
普通の公用文に差し支えなき者——3.0%
公布達を読み得る者——1.4%
公布達に加え新聞論説を解読できる者——2.6%
したがってこの調査では、自署できる者のうち、多少なりとも実用的な読み書きが可能であったのは4割程度である——實際能讀寫的40%

我們考慮到同期英國識字率10-20%,法國5%左右,實際上日本在律令時代以來識字率最低的水平也在3.7-7.4%左右,所以實際上日本是自古以來重視教育的發展

PS:具體資料可以參考久木幸男的研究 歐洲的資料可以參考世界新聞傳播史、The Rise of the Public in Enlightenment Europe等

實際上所謂的識字率是籠統的估算值,在十九世紀以前各國識字率大多都是後世根據資料、數據、經濟水平推算得知的(古代不可能有這種統計)。日本第一次得出關於教育的數據是上文給的那部分明治初年的數據(1870『s),我們所得到所有的早於這個時間點的數據都是估算得出的。

識字率標準問題:沒有說所推測的江戶時代的識字率的標準是什麼,如果我們認為相當於明治時代的話,明治時代的標準是「小學校卒業率「,基本對應於英文資料裡面的 elementary school enrollments(似乎兩個史界研究標準有所差別) ,我們大體可以知道是所謂的初等教育完成是作為一個標準的,同時我們參考現代日本的識字率的標準,同樣是初等教育的完成。所以我們推測這個識字率可能是以初等教育是作為一個衡量標準、一脈相承的可能性極大。

而我們發現日本的這個數據大概在30%左右,然後考慮到男女平衡問題我們繼續細分數據會得到,40-50%的日本男孩和15%的日本女孩離開家庭求學
(1860s),所以我們基本可以認定他說的,識字率標準與後世的明治時代、現代日本的識字率標準是相同的,所以識字率的標準是初等教育的入學/完成。

另外他提到的另一個是【實際讀寫能力】,以此作為了一個研究基礎,這個數據大概是40%

現在我們可以確信日本的教育水平在當時是大幅度領先於中國的,但這有什麼意義呢?這是不是只是一個簡單的民族自尊心上的精神勝利呢?

實際上我們參考了Becker和Woessmann在2009的很著名的論文

Was Weber Wrong? A Human Capital Theory of Protestant Economic History

這部文章本身是反駁馬克思韋伯著名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此書主要討論了新教倫理的對於促進經濟發展的作用,但是當代學界對於基督教是否促進經濟發展,展開了激烈的爭論,而反對方似乎佔有一定上風。此論文就探討了新教倫理的作用實際上促進了通過傳播教育提升了人力資本(human capital)進一步促進了經濟發展,也就是教育是一個促進經濟的重要因素

這篇論文發表雖然僅僅在六年前,但是卻得到了極為廣泛的認可,其中我摘錄了關鍵的部分。

We find that Protestantism indeed led to higher economic prosperity, but also to better education.
Our results are consistent with Protestants" higher literacy accounting for most of the gap in economic prosperity.

簡單地說就是說,信教的所產生的識字能力(literacy)可以解釋大多數經濟成功與否(the gap in economic prosperity)

所以我們認為,日本在江戶時代取得的巨大經濟成功一定程度上可以歸功於日本的優秀的教育普及制度,這使得日本有40%的民眾可以掌握基本的literacy能力。

即使在前工業時代,教育水平對於經濟增長的促進是不顯著,但是依舊可以通過促進工作技能、商業應用、科學知識來促進增長

4政治退出經濟領域,二元分離以及商業的迅速發展

在江戶時代,出現了政治與經濟的二元分離,即武士集團退出了生產領域,使得農工商專心於自己的領域獨立發展。和許多經典的集權式的亞細亞國家不一樣,日本的統治階級——武士階級在德川幕府時代並不直接控制生產資源,相反他僅僅掌握政治權力,而將經濟領域讓位於其他階級。這種以政治和經濟,權力和財富的二元分離為原則,武士出讓經濟領域,不將社會資源與權力盡歸統治者之手,而是在各階級中分配。各階級都有自身獨立的社會資源和空間。

在商業領域,江戶中期大商人逐漸控制了小手工工人,成為強大的工業資本家,而並不擁有生產資源的的統治階級武士階級卻逐漸陷入貧困,即使是中央政府也逐漸陷入破產危機之中,只能獲取強大商人的經濟支持,才能維持自己的地位。

德川政府試圖自我改革——改變財政破產的境地,反而陷入到威信掃地的地步,之後變更不能抑制住商人工人作為一個新興階級的逐漸擴張 。早到十七世紀末,鴻池善右衛門一家相當於十個藩的收入。大阪巨賈淀屋家財號稱「一億兩千萬」,曾經有三十三個大名向他借貸。到了幕府末期,紡織業和銀行業巨頭三井家族同時為幕府派和保皇派所拉攏,明治時代三井家族更是成為了製造業和金融業的巨頭。

同時伴隨商品經濟發展的是日本的金融制度,日本的金融制度發生了巨大進步

江戶日本的西南部商業經濟發展更加強大,《日本經濟史》中有過相關論述,長州藩處於本州最西,偏離於經濟中心大阪,總體來說經濟水平屬於全國中等偏下的城市,我們以此作為參考

統計中上層階級購布84.5%,自織15.5%,而中層階級購布、買舊衣服、自給自足分別是46.6%、34%、下層則是買舊衣服61.6%,自己自足38.4%,自給自足率30%而商品率達到了70%

在商品經濟迅速發展的同時,日本金融制度也在隨之而完善,這是經濟進步的必然。日本在江戶初年出現了類似於公司的組織,發揮著合理組織資源的作用。在海洋貿易中,進出口商從投資者得到資金,再將部分資金給船主進行經營,利潤進行一定比例的分配。到了之後的海產品經營商西川傳治,他接受了21人的注資並劃分股權為40份。

貨幣金融領域,隨著貨幣經濟發展,對小額貨幣需要增加,「兩替屋」、「掛屋」、「札差」等金融機構和商人大規模出現,並出現了新型的金融衍生品

然而在中國,其金融制度發展的幾乎令人髮指的落後,最典型的例子是明朝其貨幣制度是銀銅雙本位,但是其銀銅是沒有替代性的,甚至反而有互補性,使得雙本位的自然調控能力被極大的削弱了。更可怕的缺陷是,鑄造兩種貨幣的條件都是不完全的,這點在白銀上體現的非常明顯,其本身既是商品,又是貨幣,其貨幣供給不僅不由明朝政府所掌控,政府反而愚蠢的放任白銀進出口,使得白銀供給十分不穩定;我們從銅的角度看,明朝鑄造銅的技術很落後,民間私放銅錢成風,而由於明朝貨幣體系雙本位制度的根本缺陷,是不可能像雙本位貨幣制度一樣進行「格雷欣法則」式自然調節的,所以銀和銅的價值頻繁交替進行,也就會導致其通縮和通脹的交替發生

也就是說其本身是一個不完全的雙本位制度,由於其過早放棄了金融市場的管理政策,明朝時期中國的金融制度有著根本性的弱點。明朝的金融市場極大的受制於美洲和日本的白銀流入,當美洲和日本的白銀極大的減少流入,中國就會陷入缺少貨幣的長期惡性通縮中

而明朝的紙幣建設,由於其沒有準備金,又不能兌換貴金屬,為了增加稅收頻繁的濫發,實際上一發行就信譽破產了

缺乏合理的貨幣運行體系,明朝的金融體系在全國性的稅收調控上也有著巨大的缺陷,也就是「官收官解」的政策轉向(取代了糧長制度,實際上是轉嫁金融危機) 使得明朝將農民稅收部分的金融風險下轉嫁到廣大的農民階級。這種行為的最大的惡劣之處是大大加重了農民階級的 稅收比例,反而使得地主和商人得以從中套利。

明朝的財政體系的根本失敗之處是沒有全國性的調控體系,並且多線程進行稅收調控,加之本身政府的權力過大就會極大的剝削農民,使之金融風險大大加大。這種金融制度的落後直到清朝中期才逐漸有所改善

~~~~~~~~~~~~結論

但是日本的發展是一種在古典框架上的有限進步,機械化運用處於初級階段,科學發展同廣大亞洲國家一樣處於長期停滯。雖然我們看到了日本與後來明治時代的資本主義迅速進步有著部分聯繫,也更有利於西方的技術迅速本土化,但是生產力相差太大,以至於很多日本學者認為江戶時代和明治時代是有巨大割裂的鴻溝,甚至部分人認為是處於資本主義初期的停滯狀態。所以我們可能會認為,日本的領先也是一種在中世紀生產方式上的進步體現,或許並不是像部分先進的歐洲國家達到了前工業時代(proindustrial time)。

這實在是一個學界的難題,如果認為足夠的「落後」則,無法解釋日本史無前例的突然崛起——一個沒有任何基礎的國家能夠實現所謂的「一代人完成二十代人地進步」;而認為日本足夠的「進步」,也無法調和日本國在智識上的落後、技術上的原始以及廣泛的人民貧窮(貧窮是當時亞洲落後國的一個通用的標誌)的事實矛盾,我們也不知道日本為何而擺脫停滯而進步。

經濟進化是漸進的。它的進步有時由於政治上的事變而停頓或倒退,但是,它的前
進運動決不是突然的;因為,即在西方和日本,它也是以部分自覺與部分不自覺的習慣
為基礎。天才的發明家、組織者或財政家雖然似乎可以一舉而改變一個民族的經濟組織,
但是,他的不純然是表面的和暫時的那一部分影響,一經研究就可知道,也不外乎是使
得久已在準備中的廣泛的建設性的發展達到成熟而已。

馬歇爾曾經在經濟學原理提到過日本的突然進步——實質上廣泛性建設上的發展至成熟。

19世紀下半夜,一個擁有三千五百萬的巨型國家——在人口還要超過土耳其帝國,在東方僅次於中國和印度的大國,並且首屈一指的擁有超過一千教育良好的國民,曾經在長達數百年的經濟建設中誕生了一個強大的商業強勢階層、較為發達的商業體系、充足的貨幣資本。這種情況下有一個充滿活力的、努力進取而又開明的新生政府領導,可能可以解釋日本的流星崛起。

所以我們或許可以推測日本成為後起的工業國與江戶時代日本廣泛而持久的社會進步有千絲萬縷的聯繫


日本的金融比同時期的中國領先幾條街。

在江戶時代,各個藩都廣泛的發行了地方債券(藩札),這是一種很成熟的有價債券,也形成了一套相對完整的交易體系。

以1701年開始的元祿繚亂(也就是著名的赤穗浪士、忠臣藏)為例,淺野內匠頭在江戶城拔刀砍人以後,大家都知道赤穗藩要改易了,而留守重臣大石內藏助他們做的工作除了等待收城使等以外,最重要的就是兌現藩札,也就是藩札的退市工作。

中國政府學會兌現債券,差不多要比日本人晚200年了……

實際上在室町幕府時代,日本人已經建立了一套相當複雜的金融體系,而同時期的中國已經倒退回了以物易物階段……

在影視劇裡面,經常出現的銀票,錢莊,實際上出現很晚。在明嘉靖末有少量的從蘇州到北京的匯兌業務,而且也還只是官宦人家兼營,成型的錢莊票號要到19世紀才算有了。


鑄幣!金融的核心之一。

可以說,兩宋之後中國經濟文化科技各方面都停滯不前。鑄幣技術和能力都開始嚴重退化。

我小學的時候喜歡收集銅錢什麼的,康熙通寶、乾隆通寶收集了一罐子。有一天無意間發現了幾枚「寬永通寶」,在字典什麼怎麼都沒有找到「寬永」這個年號,但是這個銅錢製作精美,硬度比較高,但比康熙乾隆通寶都輕很多,聲音清脆,表面文字清晰,但顏色很舊,明顯又是時間很久的錢幣。而康熙通寶和乾隆通寶很多都磨損相當嚴重,字跡都不太清晰。後來初中的時候百度了才知道,寬永通寶是日本錢幣。從明代開始日本的銅錢就大量的流入中國,我家在重慶農村,已經是長江上游很偏的地方了,照樣發現不少寬永通寶。

可見中國鑄幣技術當時退化到何總程度,老百姓都覺得寬永通寶製作精美耐磨耐久,認為寬永通寶才是足值貨幣。直到乾隆年間,市場上倭錢泛濫,禁而不能,官方只好承認其價值,用同等的乾隆通寶收買民間的日本錢。

想想都是恥辱啊,《新元史-食貨志七-鈔法》中就有「……至元十四年.……日本遣商人賜金來易銅錢,許之」的記載。日本從元朝(那個時候還沒有寬永通寶)開始通過各種渠道從中國取得銅後,製造輕質銅錢,然後再輸出到中國換取重質銅錢,運回國熔化後再鑄造更多的輕質銅錢,再輸出到中國換取更多的銅錢或銅材,如此往複,賺取巨額利潤。

也就是說,同等重量的銅,日本人造的錢,比中國人造的錢更有價值!

下面是百度百科關於寬永通寶的介紹。

寬永通寶

寬永通寶是日本歷史上鑄量最大、鑄期最長、版別最多的一種錢幣,同時也是流入我國數量最多的外國錢幣之一。它始鑄於日本第108代後水尾天皇寬永三年(1626年),從1636年開始大量鑄造。當時日本各地的錢爐均有鑄造,至明治初年還在使用,前後流通長達240餘年,後因德川幕府滅亡而廢止。寬永通寶錢在長期的中日貿易及交往中不斷流入我國,至今在我國各地均有發現。

流通時間

240餘年

流通地區

日本、中國、朝鮮半島、安南國

古幣由來

古幣的由來

日本是最早開始仿鑄中國方孔圓錢的國家。

寬永通寶

據一些專家研究,日本在公元708年奈良朝元明天皇和同元年(公元708年,相當於我國唐中宗景龍二年)開始仿效中國唐朝鑄幣,鑄行「和同開珍」方孔圓錢。到19世紀60年代,共鑄行方孔圓錢32種,其中的「寬永通寶」是鑄行量最大的一種。

我國明代施行鈔、銀、銅錢並行制度,但銅錢的鑄行嚴重不足,在明代的十七帝中,只有九代帝王鑄過幣(如明宣宗時自宣德年後的幾十年間沒鑄過幣)。於是便允許唐、宋舊銅錢入流,這便為民間的私鑄錢和流入中國的日本仿製錢的流通提供了條件。

日本於「寬永」二年(公元1625年,相當於明熹宗天啟五年)開始鑄造「寬永通寶」銅錢,歷經天明天皇至孝明天皇等十個皇朝,到1867年(相當於我國的清同冶六年)止,長達242年之久。所以,「寬永通寶」流通到萊蕪的時間,最早也應在明末清初之時。

日本的「寬永通寶」錢在中國民間流通了多年,直到清乾隆初年,才被官府知道,懷疑是私鑄錢,還另用「年號」,這無異於謀反。於是,乾隆皇帝諭令江、浙、閩各總督、巡撫窮治開爐造賣之人。幸虧江蘇巡撫庄有恭的幕僚見多識廣,道出來歷。於是,兩江總督尹繼善和江蘇巡撫庄有恭「會銜上疏」,講出來龍去脈,乾隆皇帝才又諭令嚴禁商船攜帶倭錢;民間使用的,官為收買。至此,事情才算了結,現存世極少,價格昂貴。


偏個樓,說幾句古代和中世的問題。日本古代和中世分界不明,但要說的話,平安朝以前才能算古代。

好多答案都讓我漲了不少新知識,但律令制度的崩潰和武家的抬頭之後的幕府時代嚴格意義上來說算做日本的中世。


幕末日本識字率極高。

以下摘自維基百科:

德川幕府提倡朱熹的儒家學說,希望藉儒家強調的三綱五常,來培養人民忠於幕府的思想,以維持社會穩定。早在德川初年,幕府經已任一些著名儒學者(如林羅山)為食客,以宣揚這種理念。江戶時代的學校大致分作下列五種:

幕府直轄學校:如昌平坂學問所,以武士為對象,帶有強制性

藩學:同樣以武士為對象,規模參照幕府學校,以教授儒學、漢詩、漢文、兵學及經濟為主,直至幕末時候約有二百餘所;著名者有會津藩日新館、米澤藩興讓館、熊本藩時習館及水戶藩弘道館

鄉學:幕府及藩主在鄉村興辦,以教育富裕庶民為主

私塾:約一千五百間,由著名學者建立,入學者多是慕名而來

寺子屋:提供類似現代的小學教育,學童年齡大都是六至十多歲,以訓練讀、寫及算盤為主

江戶時代的人們教育水平是在中古型態的國家中出奇地高的,當時的男性少有文盲,女子識字率也較高,一是因為私塾和寺子屋沒有特定收費,富人可繳交銀錢作學費,即使出身寒微,如一般農家也可交以少量農作物或土產作學費,學費的相較便宜令多數人皆有機會受教,其二隨著商業化,人流物流增加,生活技藝的提高也迫使人們必須識字以維持生計,故當日之日本社會的教育水平是頗高的。

鳳凰新聞有說法是江戶時期城市居民識字率為40%,武士識字率接近100%。不過我沒找到統計數據。


謝邀

同樣的閉關鎖國,德川幕府對於外國的了解要比同時期的滿清豐富得多。

相較於滿清到1840年都不知道英吉利位於何處,日本對於情報工作的重視更是遠超天朝上國。當時的日本有所謂「唐通事」一職,主要負責接待外國使節的同時承擔翻譯工作,情報工作的搜集和整理也是其重要的職能範圍。

廣義的「唐通事」還包括「阿蘭陀通事」,專門負責接待前往日本進行貿易的荷蘭商人。所以日本對外國尤其是歐洲的了解要遠遠超過同時期的中國,在幕府統治時期在日本甚至已經有了西醫的影子,日本人稱之為「紅毛流醫學」。在貝原益軒為《紅夷外科宗傳》所寫的序文中寫到:「和蘭國,又名紅夷,其國僻遠在極西,然近古以來,每歲來湊於長崎港,寄客絡繹不絕。其國俗窮理,往往善外治,治療病有神效。其術可為師法,我邦人學之者不少矣。其法比並中夏,為端的捷徑要約而多效。」

從德川幕府第四代將軍德川家綱執政時期,前來貿易的中、荷商人,要向幕府提交一份「風說書」,來介紹本國以及周圍各國的形勢,風說書按其來源不同, 分為 蘭之風說書、唐之風說書,介紹歐洲、東印度及東亞事務。另有別段風說書專門對幕府所關心的重大事件進行整理並收集報道。這些風說書經風說役翻譯、整理後呈遞幕府, 既是鎖國體制下幕府了解海外的主要情報來源和其制定外交政策的內參,也對維新前的日本民眾起到了思想啟蒙的作用。通過風說書傳遞的情報,日本人更好地了解和認識世界,尤其是掌握了西方國家的形勢和發展動向,也為之後明治維新奠定了強大的理論基礎。

以上為本人的一些淺薄了解,也希望能夠得到大家的指教和補充。

么么噠


花道/

花道/起源於中國古代的佛教活動。唐宋時代,中國有向佛祖「供奉鮮花」的習俗,後來這習俗和佛教一起傳入日本。這就是原始的花道,在日本現存最古老的史書《古事記》中記載有當時供花的記述,花枝要向著天空擺放,以表示誠與信。《萬葉集》、《古今集》中也有「大宮人戴花冠」、「瓶中斜插花」的描述。

起初,插花人並不講究花的華麗美,只求自然簡樸,日本茶道宗師千利休在茶室里只插一輪向日葵或在花籠上畫上幾枝竹花。從8-12世紀,插花逐漸擺脫了佛教色彩,演變為供人們欣賞的藝術。室町時代,湧現出以插花為業的花道家,其中池坊專慶創立了「立花」插花術,並把它規範成一門獨立的藝術。專應的後代專榮在整理插花構成法的基礎上,提出了真、副、副清、真隱、見越、流枝、前置的「七種工具插花法」。再後來專好又進一步發展了插花技術,在七種工具的基礎上又推出了扣、胴作、大葉、後圍、木留、草留、會釋,由於插花技藝不斷的進步,使插出的鮮花比真花的姿態更富於變化,出於自然美又超出自然美。

15世紀,室町幕府的第八代將軍足利義政崇尚簡樸、自然,喜歡在室內的壁龕上擺放插花藝術品,這時期花道形式已成為日本各階層人民都能接受和欣賞的藝術。

16世紀後期又推出了一種新的插花法「投入花」,其形式是把花材以最自然的方法插在花瓶里,使插花藝術更具自然美。由於投入花較立花省工、省時、省錢,很快在中、下層町民間普及起來,並很快從茶道中分離出來,自成一派。

到了江戶時代,形成了許多插花流派,且都追求天、地、人「三才」的和諧統一。江戶時代後期把以前的「立花」、「生花」、「投入花」等統稱為花道。1717年,《花道全集》專著問世,使花道事業更為昌盛。明治維新後,插花藝術更日臻完善。19世紀90年代又出現了一種新的形式--「盛花」,它更集中地呈現出自然美。

目前,花道從大方面可分兩大派:一是傳統的日本插花派,二是昭和時代興起的用鐵絲、玻璃、石頭等材料造型的現代插花派。花道藝術必須做到面、點、線呼應,主客枝相宜。好的插花就像一個藝術品,既能陶冶身心,又是美的享受。

在日本,花道不是單純的插花,它與道德修養聯繫在一起,被推崇為日本婦女的必修課。日本有許多花道學校和培訓班,每年有幾百萬女性學習插花技術,插花愛好者更是多達日本總人口的四分之一,可見花道已是日本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女人識字


注意,以下答案帶一定色彩,部分同學可能感覺不適,未滿18周歲請遠離家長觀看。

古代日本在一個地方的確比中國強,那就是「哲學「。不是馬列主義的那個哲學,而是比利王的」哲學「,也可以叫做搞基。

在唐朝的時候,日本派了遣唐使來中國學習,帶了很多中國文化過去,順手把中國的基情文化也帶了過去。中國一直以來都有龍陽斷袖之類的癖好,的確很多文人士大夫都喜歡這個調調,而且大部分人都是喜歡長相好看的少年。古代中國帶一個面容姣好的少年小廝(孌童)出門是倍有面子的一件事。但是,我們國家的基情基本到此為止,只是不以」好男色「為恥的地步。而且孌童的出身一般比較低下,只是供主人玩樂的那種。

但是,我們的日本鄰居卻莫名其妙的被GET中了他們的點。日本的同性起於寺廟。對,沒錯,寺廟,就是一堆和尚念阿彌陀佛的地方。師傅壓徒弟,這種事情直接就擺在明面上講了。如果你是少年要到寺廟裡面修行,都有可能被大和尚嘿嘿嘿。而且,一開始不是每個人都有資格被嘿嘿嘿,要出身比較高的人才能夠被大和尚嘿嘿嘿。後來和尚們發現,有一些出身比較低的少年的姿色很不錯,也很想和他嘿嘿嘿,於是他們發明了一個辦法,就是給他們一個身份,在他們的名字後面加一個」丸「字,拜一個什麼菩薩為師什麼的,然後和他們嘿嘿嘿。

這個習慣在之後很長的一段時間裡面慢慢流傳到了日本各個階層,過程基本是:和尚啪和尚啪,和尚啪完貴族啪。貴族啪,貴族啪,貴族啪完武家啪。武家啪,武家啪,武家啪完平民啪。到了我們比較熟悉的安土桃山時代,這個簡直已經不是潮流,而是一個藝術。同性之間的愛情被上升到了一個詭異的高度,被稱為若眾道或者眾道。這個道是和花道,茶道並列成為要想打入上流社會必須要學習的風雅之事。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安土桃山時代有一個著名大直男——豐臣秀吉,他在獲得天下以後暴露了自己直男的本性,遠離男色,居然被認為不夠風雅。而那個時代,爆菊簡直家常便飯,比如織田信長X前田利家,織田信長X森蘭丸,武田信玄X高坂昌信,上杉謙信X他的美少年護衛隊,據說那個時代每個武將旁邊都有十幾二十個小姓來嘿嘿嘿。上杉謙信旁邊美少年實在是多得有點廁所裡面跳高——過分,於是開始有人猜測上杉謙信這個貨是不是是個妹子。這些陪伴著主家嘿嘿嘿的小姓在長大以後,都成了主人的得力助手有的甚至成了一方大名。(只有我很在意豐臣秀吉有沒有被織田信長嘿嘿嘿過嗎?)

到了江戶時代,這個風尚簡直到了一個令人髮指的地步,井原西鶴甚至說:「沒有盟兄的若眾,等同於沒人來提親的姑娘。」翻譯一下,若眾就是少年,盟兄就是比你大的一個攻。這句話就是說,作為一個少年,沒有人願意來爆你的菊花是非常羞恥的一件事。

可以說,在古代的日本是真的達到了,男女只是為了繁衍後代,男男之間才是真愛的地步。順便貼一個武田信玄寫給高坂昌信的情書,各位可以隨意感受一下。

保證書

一、我以前勾引彌七郎,他總是哼哼唧唧,說是肚子疼了又是什麼了,從沒讓我上過手。我保證我說的都是真的。

二、我可沒叫彌七郎陪睡過。以前沒有。當然是白天晚上都沒有。可今天晚上怎麼回事,我也沒想到。(他怎麼就從了我了?!)

三、我如果再想其它各種方法拍你馬屁討好你,你反而會更加懷疑我。這我可吃不消。

如果這件事我有說謊,就讓一二三大明神、山神、大菩薩,這個神那個神都來懲罰我吧。本來應該寫在印著寶印的紙上,可是那些官兒們啰嗦,就暫時寫在白紙上。明天我在重新寫。


《源氏物語》是世界上第一部長篇小說,約成書於1001至1008年。日本文學這個起點眾所周知地高。

其時中國相當於北宋初期。直到元末明初,《三國演義》和《水滸傳》才問世,直到晚明,《金瓶梅》才問世。至於《紅樓夢》,那已經是乾隆年間,十八世紀中葉了,比《源氏物語》晚了七百五十年左右。

更何況,《源》的作者紫式部是女性。


1. 漆器

日本漆器在古代與中國瓷器一樣很受歡迎,銷往多個國家,china有瓷器的意思,而japan也有漆器的意思。

2. 摺扇

起源可能是中國南北朝時期,但今人所用是後來於明朝時從日本傳入的摺扇,深受朱棣喜好,隨後傳播開來。

3. 日本刀

一般認為是唐代的刀劍流傳入日本後促使日本刀誕生,在宋朝時返銷中國,明朝時更受歡迎,所謂「 寶刀近出日本國,越賈得之滄海東」。

4. 日式城堡

日本古代很長一段時間內實行分封建藩制度,各地的大名(領主)也像歐洲人一樣建設要塞式的城堡作為居城,而中國古代的要塞式城堡則較少見,較有名的有釣魚城,但總而言之在這支天賦樹上加點較少。

5.鐵砲

葡萄牙人將火槍傳入日本後,日本很快進行了仿製,並稱作」鐵砲「,在隨後的戰爭中一度被廣泛使用,而此時的中國(明朝)熱衷於仿製荷蘭/葡萄牙人的大炮,並稱作」紅夷大炮「或」紅衣大炮」,對火槍沒有表現出太大的興趣。

6.茶道

中國茶道興於唐朝,盛於宋朝,尤其流行鬥茶,隨後被日本的留學僧(真的是僧人)學去,留學僧歸去後茶道在日本興起直至今天,中國的傳統茶道卻在元朝戛然而止。

7.被爐

起源於室町時代,就問你想不想要!


婦女不纏足,宮廷無太監,不催殘肉體已經是向文明邁了一大步了。中國的程朱理學的貞操觀念對婦女的束縛在日本也沒這麼嚴重。


要是真強過同時期的中國,後來也不用像中國一樣,搞廢封建置郡縣(廢藩置縣)。有本書叫《中國化的日本》裡面的觀點不完全贊同,但可以用來參考。

看到有人說乾隆不知道英國,真樂了,馬戛爾尼都不敢這麼說。至於乾隆知不知道英國,清實錄上寫的明白「「英吉利在西洋諸國中較為強悍,且聞其向在海洋有劫掠西洋各國商船之事」,「該國夷人雖能諳悉海道,善於駕馭,然便於水而不便於陸,且海船在大洋亦不能進內洋也,果口岸防守嚴密,主客異勢,亦斷不能施其伎倆「,至於後來為什麼不知道,這得問那些後人了。

至於武術,日本在八代將軍時期學過武舉方面的內容,而且一直計劃搞到清朝的馬,只是末能如願。


火繩槍比明朝火銃強


人品!兩記神風將征夷大軍掀得全軍覆沒,日本國差點改名日本省了


推薦閱讀:

為什麼中國古代的歷史記載里預言經常以童謠的形式出現?
中國其他民族怎麼評價白族(謝謝)?
李香蘭有著怎樣的身世,她到底是不是漢奸?
中國數學史上為什麼沒有建立起分析學?
中國古代哪個皇帝的思想最超前?

TAG:日本 | 中國歷史 | 歷史 | 中國 | 日本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