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ATL這個公司?


1. 國內最捨得投錢做研發的鋰電公司,但是國內的人才難以滿足需求

2. 國內最強的鋰電公司

3. 公司的文化就是加班文化

4. 兩個人的工作量,一個半人的工資。今年碩士的月薪是8k還有季度和年獎

5. 捨得投資基建以留人

6. 力神曾經從韓企手裡搶了一塊蘋果電池的份額,但是自己生產不出來,就把份額轉給atl

ps:我不在atl工作,所以關於公司內部的問題無能為力。話說atl的職工這麼黑力神也不太好吧,哈哈。


見到這個題目,思緒一下被拉到 7 年前,進行電動汽車產業鏈調研時,ATL是那次全程下來見過最專業的企業,當然,也存在本人見識不多的可能。但是,ATL 的電池性能,那時候測試下來,的確是優於力神、BYD、中航……

2009年11月跟著博士師姐跑電動車產業鏈的第一站,鋰離子動力電池的調研。拜訪了正極、負極、隔膜、電解液、電池等企業。其中太多企業都只是搭乘一下新能源國家戰略的順風車,名不副實。當然,也有幾家有實力,腳踏實地的,ATL 是其中一家,至今仍然被其精細化企業管理深深震撼,具體時間太久,實在記不清了。畢業後,我也沒有繼續過電池的學習了,還是當年的一點老存貨。

-------------------------------------------------------------------------

今年4月,回實驗室拍了一些照片……

門口 NB 的牌子

完全沒有 5S 的測試間……

A桌是掃地僧,盧老師的專座,超級低調的科研大神。他最大的成就是,最近帶的一位師弟在nature子刊上發布了電池論文。(一萬個贊……)

B桌曾經坐過 LG 和 我,不過相差了4年 :)

門外是師兄公司的產品……科易動力。剛開始起名科博動力,老師說不妥不妥,刻薄,哈哈回答和題不符合哈,借題緬懷一下過去的幸福記憶 :)


很多答案寫的很明白,但我想補充一點對catl這個公司的個人感受。可能有點偏離題主的問題

先說說我為什麼能回答這個問題:

我現在工作在一家整車廠,15年catl生產的70%以上的動力電池系統賣到了我們公司。電池系統內部的一個核心部件由我負責進行對接,所以對catl的意見主要是與他們合作期間的感受。

首先,catl與atl的關係:

1.atl和catl是兩家公司,但是創始人都是一個人;atl有日資背景,catl是完全的民營企業。

2.人事關係,除了創始人是同一人外,還有一點很有趣,catl很多很多人都是從atl直接轉到catl的(有點像挖牆腳),據atl內部人士說法,其實就是老闆把人才全部轉移到catl。

然後是我個人對catl的一些看法:

1.catl的文化是加班文化,工作量大,這一點很多回答都提到了。確實,catl曾經有過內部郵件,領導倡議每天加班到9點半。節假日只要有任務,就得完成任務。其實我覺得這點不是什麼不可以接受的,私企/民企大多都是這種風格。

2.catl在技術方面,學術氛圍很濃,技術高層以及領導,基本是高學歷人才,要麼就是經驗豐富的高工。幹事喜歡講數據,講實驗。這點我覺得很好,非常好。外行領導內行、不尊重事實以及不實事求是絕對是干技術的悲哀。

3.學習能力很強,別人做得好的、有值得學習的,直接拿來用。這點可能很多在catl工作的人深有體會。

4.技術研發投入遠高於同行業其他公司水品。我負責的關鍵部件,catl負責相應研發與測試的人員超過100人。相比之下,我們負責整個新能源的研發部門才300來個人。依靠三五個人,花費三五年時間研發一個產品已經滿足不了目前行業的需求和發展速度了,只有大量的人才以及資源才可以保證技術水品處於領先地位,才能保證產品的競爭力。核心技術不是吹出來的。華為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暫時寫這麼多,後面有空再補充


蘋果手機電池就是這家公司做的,工程師氛圍很濃的一家公司,如果從事鋰電行業的話去這家公司學習一下是非常不錯的。

ATL起初是由著名的硬碟磁頭生產商新科裡面的部分人創建的,新科隸屬於TDK這家日本公司,起初ATL資源緊缺,很多時候都找TDK幫忙,後來日方提出兩個方案,第一是被日資收購,第二是不允許再找新科尋求幫助。無奈之下ATL只好選擇被收購。後來ATL經過多年的埋頭苦幹技術積累,再加上領導層次的遠見,2011 年自動化的改造之後逐漸成為國內鋰電第一。

後來ATL在福建建立了總部,目前成立了CATL,這家公司絕大部分由原先的ATL高層占股份,已經可以說是一家中國的公司。

如果是想從事鋰電行業的同學去這家公司學習一下是很好的,但由於目前ATL分工很細,所以也不建議長期呆下去。


BYD現在的電池研發水平,圈內人一般認為跟ATL有3年差距。要知道,當初BYD搞鋰電比ATL早多了,這幾年BYD在電池幾乎方面幾乎沒有進步。為什麼?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一頭扎進磷酸鐵鋰上面,自己把自己導入了彎道,結果現在是騎虎難下。磷酸鐵鋰電池,只有中國人還在搞,日韓都從錳鋰轉向三元了,如果這個趨勢都看不清楚的話,那我就只能呵呵了。BYD現在整出來磷酸鐵錳鋰,反正懂行的人都知道這玩意行不行,我就不多說了,呵呵。我這裡要說的是,如果BYD真的把寶呀在磷酸鐵錳鋰上面,我的觀點是BYD電池算是完了。如果你們有人測試國BYD的鐵鋰材料或者電池,跟Phostech和A123的對比下,就知道差距了。

那麼因外一個原因呢?據說老王有個愛好,就是喜歡從BYD內部提拔栽培人才,最好是從本科和碩士生裡面提拔上來。現在BYD搞電池研發的總共就三四個博士,幾個海歸全跑光了。我的媽呀,ATL現在有130多個博士400多個碩士,BYD能跟ATL干?老王還真以為動力電池是本科生碩士生就能夠搞的?哦,老王自己也就一碩士哈,呵呵。

就憑這兩個因素,我不看好BYD的電池技術。BYD在電池技術方面,跟ATL比已經out了。不多言,圈內人都知道BYD的現狀。


當年在鋰電行業做軟包的時候,流傳著他家一封30頁的軟包熱封方案的分析,服。雖是TDK控股,但公司文化與日企完全不同。國內鋰電設備廠80%都是他家培養出來的。在天津力神不差錢大力買日韓設備的時候,就他家主用國產設備,效果如何,看產品就知道了。


一句話,BMW部分電池就是ATL生產的


ATL是在福建寧德,一家新能源開發製造公司,跟TDK有千絲萬縷的關係,當年很多香港新科集團下的工程師,經理過去幫忙搞起來的,我當初部門的高級經理帶了一票人過去,2014年IPHONE6上市之初,產能太大,找不到設備工程師,從新科臨時借調了50多號技術員和工程師過去幫忙。

上面很多知友說ATL的技術多先進,設備國產多牛之類的,實在不敢苟同,我同一組的一個高級技術員過去幫忙三個月回來,談起那邊的設備,跟新科從日本那邊過來的設備落後幾個級別,當然我也不是日吹。

還有生產電池的公司,污染相當大,他們那邊的人都說沒有結婚生孩子的,最好別進來,生產工場各種髒亂差,還有搞設備維護的一線各種累,各種加班,平均加班都超過100個鐘。當然那些研發狗就不曉得,表面的光鮮都是建立在無數基層工程師和生產員工持續付出和血汗的基礎上的。

至於待遇,確實很高,同部門去年去了一個,也是設備工程師,剛入職,稅後9K,還不算加班費,就是相當辛苦。

最後可恥的匿名了,曾在新科工作十年的一名普通員工飄過。


如果想在國內鋰電池行業有個好的發展,這裡是黃埔軍校。

PS:樓上的那份業界知名的技術文檔是公司的技術副總裁吳凱的傑作。


用這個電池做的移動電源會特別註明電芯是ATL。


小保安眼中的新能源

工資在同行業中上等。管理人性化,工作流程規範。工作氛圍較好。


良心企業,在寧德給畢業生10x萬,這個待遇確實非常給力了;

研發給力,技術先進,生產線完科技水平非常高,研發電池單位能量密度超過高校實驗室不少;

國際化還可以:CTO是個德國人,公司註冊地似乎香港。

公司地址:福建寧德,偏,感覺。

總結:

如果電池是新能源車的解決方案,那麼這公司絕對會一飛衝天。


蔽人還以為是二鬼子的公司,正在感受加班的節奏,就是地理位置真讓人『呵呵』,我指的是寧德時代公司。 niao bulashi


一賣電池的公司。


之前公司是ATL的供應商。從接觸本公司技術員和工程師以及美國行業著名教授的談話中,都說ATL比比亞迪研發氛圍濃厚,ATL流程精密,愛護設備。

認識幾個朋友是從ATL出來的,都非常不錯。

就先這樣吧。


加班多 不過老闆在研發投入還是很捨得的,是個值得有志青年參加的公司,但是呆一輩子對家人可能不夠負責,看到好多中層,高層都還是加班很拚命,不止我們這些幹活的工程師


獵頭一枚,推薦了不少候選人去這家公司。說實話,勸人relocate很難,但是推薦入職的候選人背景都很好,基本上都是985的碩士。候選人還是非常認可這個平台,學到不少東西;當然,location這個問題始終也是困擾每個人最大的問題


我也說兩句:今天六月才進的。感覺小家子氣。給你的高薪都要通過加倍的工作還給資本家。企業管理比較亂,管理手段上沒有持續性和長期規劃以及協調。特別是建廠和設備管理。生產我就不懂了。


還是匿了吧!說起來有點丟人,當年碩士畢業,算是跨專業吧,本科做過鋰電池的一些課題,進了這個ATL的終面,屌絲了,被拒了,當時不爽了好一陣子,後來進了航空圈做起了本行,工作兩年,前段時間還收到個獵頭的郵件就是這家單位,感覺他們不是迅速擴編就是離職率很好,瘋狂招人,行業還是有發展的,就說這麼多了


TDK的馬甲


推薦閱讀:

電動汽車的剎車動能回收裝置的機械機構和工作原理是怎麼樣的?汽油車是否適合安裝類似的裝置?
科力遠研發的 CHS 混合動力系統真的有豐田混動系統那麼厲害嗎?
特斯拉 (Tesla Motors) 的電池組技術 (BMS) 是否可以被快速山寨?
Fisker 指控萬向集團是破產的因素之一是否屬實?為什麼說萬向能從破產案中獲利?
如何看待豐田與特斯拉結束合作關係拋售其股份?

TAG:電池 | 電動汽車 | 鋰離子電池 | 聚合物鋰離子電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