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真的更加重視教育嗎?
是不是?別的國家人民沒有中國人這麼重視教育嗎?
為什麼?
按功用、目的來分的話,大概教育也是可以被這樣分類的,比如:
選拔性教育,與考試形影相隨,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學習,並選拔出學習效果最好的,帶有競爭和分化的意味;
實用性教育,以某類或某幾類有著強烈應用使用價值特點的知識、技巧作為教育內容,以使受教育者對口工作、處理困難為目的;培養性教育,是以生產合格公民,幫助公民具備社會生存能力並能自己追求事業同時造福社會為目的。等等。當然劃分不盡嚴格,也有交叉。但具體到中國來說,毫無疑問的是肯定是非常重視教育的。但實質上重視的是教育的目的和功能,即在選拔中取勝。選拔的意義在於用一種相對公平的方式,解決需求無限和資源有限的矛盾,以劃分層次的方式使優勝者得到更多更好的資源,譬如工作崗位、平台甚至更高層次的受教機會。
重視這樣的教育,也就造就了相應的思維走向;或者說,這樣的現狀造就了這樣的思想,於是出現了這樣的教育。主流上來講中國向來是重視教育的,但是不好說到底是不是「更」重視了。如果真的「更」重視了,那麼應該就是教育的功用變大,或者教育的矛盾變大了吧。這是我的澳洲朋友問我的一個問題。她是澳大利亞的老師。現在退休之後在寫一些書。她覺得中國人非常重視教育,如果澳洲能從中國學到一些如何重視教育的方法之後,對於澳洲的整體教育將會有很大的幫助。
在早些年,澳洲很多學生高中畢業,甚至高中沒有畢業,就可以直接進入第二產業工作,所以社會福利的壓力也沒有那麼大。但是現在,製造業從澳洲撤出,導致大量的低學歷低技能的年輕人失業。在這個州的西部和北部,失業率常年維持在20%以上。這些人只能是依賴於政府的福利生活。她認為,中國人重視教育是因為中國的福利政策沒有那麼好,大家無路可退不想餓死只能好好讀書。我覺得福利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因素。餓不死的方法有很多,上學不是唯一的途徑,但是在中國,這個途徑被過分的誇大化了。我跟她講,自古中國就有學而優則仕的傳統,而在傳統中國,大家又認為做官才是最上乘的工作。這一點跟澳洲非常不同,澳洲政府官員通常都是最窮的,被視為很挫的工作。中國人重視教育到了一種令人髮指的地步,這是從古代就開始有的。我給她講了孟母三遷的故事,講了時至今日的學區房。她覺得非常不可理解。我說中國人可能對於突破自己的階層有著強烈的渴望,而讀書是最容易最快的方式。然後她問階層這個東西很難界定,在澳洲,最常見的問題就是大家都高估自己所在的階層。除了特別潦倒的只有救濟金的少數人之外,大部分人都認為自己是中產階級(好吧,我覺得事實可能也是這樣的),所以對於教育的重視程度非常弱。所以,最後我們聊天的結論就是,中國人重視教育的方法很難移植到澳洲,因為文化的根本差異。澳洲人對於教育的重視程度偏弱,有可能會給國家造成很大的隱患,所以教育部長在最近的談話中提到了要像中國人學習,重視教育,培養更多有學歷有技能的人,降低失業率。
中國教育是關乎一輩子的那種感覺
謝邀!
中國大陸內地的教育體制促使大家重視的不是教育,而是灌輸。@Phil 的答案質量越來越差了,無比較無依據無意義。強制(義務)教育離不開灌輸,哪怕是其它事情要成功也是興趣與執著的結合。雞湯文不要太當真。
更加重視教育,既然是更加,那應該有比較對象
根據在美國這個多種族社會中的觀察,受到中國文化影響的人群確實是所有人裡面更重視教育的一類,但並非唯一重視教育的人群。基本上父母自身層次較高、受教育程度較高的家庭都重視教育,可以的話去問問教授的子女,有多少高中畢業就不再念書的。有些大學對父母沒上過大學的學生優先錄取,也算是對社會公平的支持。
在同樣收入不算高的人群里,東亞出身家庭是相對重視教育的。無論是對課程的高要求還是對樂器才藝的培養都很積極。一般認為這是儒家文化比較重視個人修養,東亞又有長期科舉制度激勵讀書,家長能看到教育投資帶來的回報,因此對教育有比較高的偏好。但是這不表示其它國家人民就不重視教育了。有一點可以肯定,同一個人同一個國家,富比窮更重視教育。是的。
因為科舉太久了。一直到西元十五六世紀,歐洲和日本仍處在領主的分割統治下,人們只能靠出身、巴結、賄賂和罕見的勇氣來謀取出頭機會的時候,中國已經走出封建社會快兩千年了。秦朝只拔擢「吏」來貫徹皇帝這唯一封建主的意志,因此與其說秦朝是帝國,不如說秦朝是蠻夷,與元朝沒什麼區別,可能還不如元朝,元朝還開過科舉呢,雖然有點不太嚴肅哈哈。漢初也是封建的那一套,起初那些異姓王都是靠出身和軍功,這些人一開始其實不是在為皇帝效命而是在為自己打地盤,所以他們最後都被皇帝削死了那也不是沒有原因的,他們內心想回到周朝那樣的封建體制上去你說皇帝能答應么?到武帝就有「察舉」了,然後設立經學博士,形成了學閥制,最終成為望族-學閥合體的怪胎,直到受到五胡衝擊,某些時期軍閥也能跟學閥抗衡。隋唐消化掉五胡後,在察舉制和學閥-王權統治的基礎上,正式形成科舉制,平民出將入相雖然也不容易,但總比之前多的多了,而且形成了一套制度,保證那群農民里只要有機會讀書、認真讀書,就一定會有人冒出來當官。中國人重視教育的傳統即由此而來。戲曲、小說、術數學、天文學甚至宗教活動里都充斥著與「金榜題名」相關的素材。可以參考中亞的朝鮮人,他們和我們文化是相似的。他們是相當重視教育並因此獲益的。斯大林時代把蘇聯境內許多少數民族(日耳曼人,朝鮮人,波羅的海國家,希臘人,車臣人)都強制遷移到了中亞。這些民族遷過去的時候都是一貧如洗,在當地也都是人生地不熟,蘇聯政府也是各種限制政策。所有民族的起點是一樣的,唯一不一樣的只有他們的文化。估計歷史上沒有比這個更好的社會實驗控制變數條件了!(但願也別再有!)勤勞的日耳曼人家底很快就殷實起來,貧窮的民族自然窮,車臣人一如既往的好勇鬥狠。重視教育的朝鮮人,很快填滿了學校。他們後來成了哈薩克知識分子的中堅。到了50年代,蘇聯對他們的政策慢慢鬆動了,他們不用再按時去流放地政府報到了。詳情參見《古拉格群島·下冊·流放各族人民》群眾出版社,索爾仁尼琴。
中國重視的是社會分級,不是教育本身
推薦閱讀:
※中國人是不是喜歡窩裡斗,如果是,為什麼?
※日本人、韓國人、中國人在長相特徵上有哪些不同?
※為什麼這麼多中國人認定德國啤酒是世界上最好的啤酒?
※為什麼中國人喜歡跟別人比較,而美國人一般不喜歡比較。是文化原因還是因為中國資源少,大家要搶?
※你從什麼時候開始,決定做一個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