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日本人名、品牌名走國際路線時幾乎都使用羅馬音轉寫,中國卻喜歡用英文單詞呢?
感謝各位回答,私以為還是崇洋之風盛行。不才再提三個問題:1、一些姓氏如李,Li的識別和發音完全沒有問題,為何要改成英文姓氏Lee?2、日語羅馬字R,歐美人會發成/r/的音,為何日本人寧願被讀錯也堅持寫母語拼音?3、大陸漢語拼音會造成發音困難,那麼採用郵政拼音可好?清華、茅台、青啤不正是如此嗎?一些答主提到有自信的品牌都採用拼音,比如華為,鄙人深以為然。
---------------------------1 月 8 日-----------------------我必須坦白我艾特冷大其實不懷好意,因為我有騙贊的卑鄙動機。但是我真的沒想到還能得逞……目前來看整理一個品牌就收穫 0.75 個贊,真是划算買賣……有關「阿里巴巴」的問題可見 @式微式微 與 @張琦 在評論區的指正,或參見:阿里巴巴取名由來 ,希望這文章是靠譜的。
根據評論區各位的意見進行了一些修正,不過數據好像未受影響。因為 "Alibaba" 雖然在不同語言有不同寫法,未必就算是拼音;而「YISHION」確系「以純」的粵語拼法。二者上下居然也平衡了。(好吧我就直說是挑對自己有利的標準好了)
感謝贊同的各位大大,一開始弄這個就是想做補充的。我也不懂日語,不好統計日本人名和品牌的情況。這樣一個「瘸腿答案」被頂起來是不應該的,希望大家把贊同投給其他答案。(好吧我就直說是撈夠本了打算見好就收了……)再次感謝各位。------------------略經修改後的答案---------------------------基本贊同 @冷哲 的答案。作為補充,我選取了一些中國品牌的英漢名稱做個比對,看看有多少用了拼音有多少用了英文單詞。這或許對人們了解「中國品牌譯名情況」有所幫助。樣本來自:2014年中國最有價值品牌500強完整榜單 的前一百名。(選前一百名是因為太少了數據有偏差,多了我忙不過來……)排名
品牌名稱
1
中國工商銀行 ——ICBC ¥
2
中國移動——China Mobile ¥
3
中國電信——China Telecom ¥
4
中國農業銀行——ABC ¥
5
中國建設銀行——CCB ¥
6
平安——PING AN ¥%
7
中國銀行——BOC ¥
8
中國石化——Sinopec ¥
9
華為——HUAWEI %
10
中國石油——CNPC ¥
11
阿里巴巴——Alibaba %
12
中國聯通——China Unicom ¥
13
中華——CHUNGHWA ¥% [1]
14
百度——Baidu %
15
騰訊——Tencent #
16
聯想——Lenovo #
17
中國五礦——China Minmetals Corporation ¥
18
中國鋁業——CHALCO ¥
19
國家電網——State Grid ¥
20
格力——GREE #
21
中糧——COFCO ¥
22
中國郵政——China Post ¥
23
茅台——MAOTAI ¥%
24
美的—— Midea #
25
華潤——China Resources ¥#
26
中國人保——PICC ¥
27
海爾——Haier ?% [2]
28
五糧液——Wuliangye ¥%
29
萬科——Vanke # [3]
30
交通銀行——BOCOM ¥
31
太平洋保險——CPIC ¥
32
洋河—— YANGHE ¥%
33
娃哈哈——WAHAHA %
34
芙蓉王——FURONGWANG ¥%
35
中信——CITIC ¥
36
綠地——Greenland ¥
37
民生——MINSHENG %
38
青島——TSINGTAO % [4]
39
招商銀行——China Merchants Bank
40
恆大——Evergrande #
41
新希望——New Hope #
42
保利——Poly ¥#
43
國航——Air China ¥
44
紅塔山——HONGTASHAN ¥%
45
興業銀行——INDUSTRIAL BANK ¥
46
伊利——Yili ¥%
47
浦發銀行——Shanghai Pudong Development Bank ¥%
48
中遠——China Ocean ¥
49
玉溪——YUXI ¥%
50
中興——ZTE % [5]
51
東風——Dongfeng Motor ¥%
52
中聯——ZOOMLION ¥
53
魏橋——WEIQIAO %
54
雪花——SNOW ¥#
55
中國海油——CNOOC ¥
56
中化——SINOCHEM ¥
57
同仁堂——TongRenTang %
58
蒙牛——MENGNIU %
59
蘇寧電器——Suning % (原筆誤,感謝 @Rikaki 指正。)
60
TCL #
61
南方航空——CSA ¥
62
三一——SANY ¥#
63
雲南白藥——YUNNAN BAIYAO ¥%
64
萬達——Wanda %
65
中國光大銀行——CHINA EVERBRIGHT BANK ¥#
66
中集——CIMC ¥
67
黃鶴樓——HUANGHELOU ¥%
68
碧桂園——COUNTRY GARDEN # (原筆誤,感謝 @蕭毅 指正)
69
中國東方航空——China Eastern Airlines ¥
70
瀘州老窖——LUZHOU LAOJIAO ¥%
71
海南航空——Hainan Airlines ¥% [6]
72
海信——Hisence #
73
雙匯——Shuanghui %
74
銀聯——UnionPay ¥
75
泰康人壽——TAIKANG LIFE % [7]
76
稻花香——Daohuaxiang %
77
長城——Great Wall Motor # [8]
78
雲煙——Yun Yan ¥%
79
徐工——XCMG ¥
80
張裕——CHANGYU %[9]
81
新華保險——NCI #
82
長虹——CHANGHONG ¥%
83
利群——Liqun ¥%
84
光明——Bright Dairy #
85
創維——Skyworth #
86
長城——SINOPEC ¥# [10]
87
富力——RF #
88
南方電網——China Southern Power Grid ¥
89
吉利——Geely Auto #
90
濰柴——WEICHAI %
91
華夏銀行——HUAXIA BANK %
92
錦江——Jin Jiang ¥%
93
廣匯——GUANGHUI %
94
新浪——Sina # [11]
95
宇通——Yutong %
96
郎牌——LANGPAI %
97
燕京——YANJING ¥%
98
中意人壽——GENERALI CHINA
99
順豐——S.F. [12]
100
以純——YISHON [13]
- 「中華」指上海煙草集團有限公司旗下的捲煙品牌,其所用"CHUNGHWA" 源自威妥瑪拼音「中華」,仍是中文拉丁化的表現,因此依然計入統計;(經 @袁若涵 指正,此系郵政式拼音,在此致謝。)
- 「海爾」的品牌幾經變化,最早取自德國品牌「利勃海爾」( Liebherr ) ,當時稱為「琴島——利勃海爾」;1991年改為「琴島海爾」(Qingdaohaier),後來定為「海爾」。現在的"Haier" 是對「海爾」的拼音重注,因此計入統計。另:海爾還是國企不?我沒搞清楚……
- 「萬科」的名稱,據說一開始是從 」Modern Enterprise Company「 的縮寫 」MEC「 譯過來的,因此不計入統計;
- 「青島」指青島啤酒股份有限公司旗下之啤酒品牌,其所用 」TSINGTAO「 源自過去通用的地名拼寫系統「郵政式拼音」,因此依然計入統計;
- 「中興」所用之 」ZTE「 是 」Zhongxing Telecommunication Equipment「,其主體是由漢語拼音寫成的,因此計入統計;
- 「海南航空」是「拼音+X」的組合方式,其地名「海南」使用漢語拼音寫成。因而此例與「浦發銀行」一樣計入統計;
- 參見[6],計入統計;
- 此處「長城」指長城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旗下之汽車品牌;
- 同[1],計入統計;
- 此處「長城」指中國石化潤滑油有限公司旗下之潤滑油品牌。其在境外的相應商標應為 "SINOPEC" (中石化),二者並無對譯關係;
- 有關新浪的品牌由來說法很多。綜合來看我比較相信我一位在其工作的同學的說法:」sina「是詞綴「中國」(sino)與辭彙「中國」(China)的結合體;
- 拼音縮寫暫不計入統計;
- 不知 」YISHION「 是否為「以純」粵語讀音的對譯,故暫不列入統計。希望有了解的朋友能告訴我。(@楊步陵 在評論區沙發位指正,此系粵語讀音音譯,在此致謝。)
日語發音相對簡單,拉丁化以後,對於歐美人士來說,發音比較容易。(當然,日本也有直接用單詞的,Sony、Lexus、Acura之類)
漢語裡面有一些發音在很多外語里都沒有,無論採用哪種拉丁化,外國人讀起來都不怎麼舒服。有個笑話是:歐美人士學漢語學到一定年頭的標誌是,覺得有必要自己發明一套漢語拉丁化方案。
因此,走國際路線時,中國品牌常喜歡選一個與品牌中文發音關係不大的英文單詞。
反過來講,當外國品牌進入中國的時候,由於全名音譯總是十分冗長,也常常喜歡選取一個與原發音關係並不密切(雖然有一定聯繫)的中文譯名,甚至意譯。
比如寶潔 Procter Gamble惠普 Hewlett-Packard普惠 Pratt Whitney因為漢語音系和西歐語言差異極其明顯(比如 [?] 和 [?] 的對立在歐洲語言中幾乎沒有出現;還有坑爹的成節輔音 [??] [???]),幾乎所有羅馬化方案念起來都彆扭,日語嘛……然後漢字又是表意文字。
有個女生叫詩婷,她出國的時候堅決給自己取了個英文名,在國外從來不肯寫自己名字的拼音。
直接用天朝的拼音看起來會比較怪。當然我朝人可能不覺得,所以我建議去看看如果隔壁韓國的品牌要是直拼出來是什麼效果:很多根本拼不出來,勉強拼出來也可能錯的離譜。所以,韓國企業在歐美的名稱也一般是另起的,不會直接用本土的拼音套上去。
你可以按照羅馬字說日語,但是無法按照漢語拼音方案說中文
因為日語母語拼音已經拉丁化了。人家日本人西化比中國深入的多的多得多,也早的多。看看軟銀在西方是怎麼翻譯的,SoftBank。看看華為是怎麼翻譯的。HUAWEI。例如TOSHIBA,SUZUKI,PANASONIC,實際上和HUAWEI,PINGAN,Alibaba一樣一樣的。企業名稱中,部分企業名稱以人名,特殊文化詞來作為名稱,這些,不管是中國的還是日本的,一般都以母語拼音作為對外名稱。另一種,企業本身名稱蘊含了企業自身主體,比如中國工商銀行,軟銀,因為他們的企業名稱是企業自身的體現,ICBC,歪果仁知道是服務工商業的銀行,你說ZHONGGUO GONGSHANG YINHANG,誰知道你是幹什麼的。同樣,華為是作為特殊文化意義,你翻譯成chinado,對於企業的推廣反而不利。比如PG,在國內翻譯成寶潔,形象展示了公司是做日用品和快消的,這也是一種優秀的翻譯。至於崇洋媚外,現在真的是風聲鶴唳,穿幾千塊的羽絨服都要被批判。
本土品牌發展的晚,在創業初期大都有更好的外來替代品,因此起個英文名顯得更高檔。「讓外國人看懂」並不是最重要的原因,因為很多起了英文名的品牌,其主要市場根本就在國內。如果本土消費者不接受這種命名方式,想必這些品牌也不會刻意「棄車保卒」。
相比之下,更有歷史底子的品牌也更青睞直接的拼音命名,比如moutai, wuliangye, hongqi等等。五糧液要是給自己起個英文名,會顯得很山寨的。梅蘭芳當年去日本的演出時候,名字的中文發音就得到了完整的保留,人家就叫他「梅蘭芳」。
所以這種東西沒必要上升到全體。
因為中國很多音,老外發不出來,比如很多老外念不了「HUAWEI」這個音,華為在美國的分公司叫做FeatureWei,現在我們一般讓老外試著念「WHO ARE WE」
看看谷歌地圖的在中國的域名http://ditu.google.com:再看看百度地圖的域名http://map.baidu.com,瞬間凌亂了!
我怎麼覺得日本品牌特喜歡用英語or法語命名,然後拿日語發音讀出來呢。。。
找到一張佐證的圖,微博上介紹日系十大面霜的。不,你看一些一些新加坡品牌還是很熱衷用華文的,在世界上華文也很有范,很多人喜歡紋華文紋身…除了,中國人!只有中國人自己看到華文會覺得很Low,而國產商品的主要目標客戶又是中國人。
對企業命名不發表意見。
但對人的名字深有感觸。理髮店,各個快捷酒店和商場一堆服務員 理髮師全叫Kevin,Peter, Angela的. 可很多人字母表都背不全。顯得高大上唄。總比二妮,春花,王建設聽起來洋氣多了!手機的緣故先簡單一說。
首先同冷哲大,日語基礎發音對老外幾乎沒障礙,而想想多少漢語發音憋死老外。
其次,日本語現今問題之一就是過度使用片假名音譯,前幾年還看到報紙談論此類現象,舉例說上了年紀老人根本看不懂意思。我朋友以前讓我翻譯濱田勝的美容書給她學習,我看了眼那些外來語片假名,然後放棄了。
最後,默默想起松下(Matsushita)改名Panasonic。各位答案說的都有一點點道理,但從根本上來說,就是咱們一直太過關心「老外能不能看懂」這檔子事
漢語是象形文字,主要作用是表意,因此大家早期翻譯外來詞時——即使是音譯——也多少會根據意義選擇用字。我們看到的各個國外品牌的名稱也多多少少帶了些意譯,而不是完全的音譯
而日語早已是拼音文字,即使他們仍然在使用漢字,但在翻譯外來文時,日本人則一直使用片假名進行翻譯。這些辭彙以讀音進入日語,因此日語母語者不會那麼關心這個名稱到底有啥意義。
歐美人也是這樣,拼音文字,以及各語言的影響,使得他們對一個名稱並不會太過糾結於含義。漢語、日語也有不少辭彙以音譯形式進入英語等語言。如果你在英美,去一次中國或日本的餐廳,應該能看見不少明顯漢語/日語音譯,但在英文中本身沒有意義的辭彙,例如Tofu、Sushi、Teriyaki、Lou Mein、Chow Mein
另一個,就是「不明覺厲」心態的影響。人們會對非常熟悉的文字會過於重視其文字的意義,而對不熟悉的文字則會覺得更高級一些
對於母語漢語的中國人來說,漢字因為最熟悉,所以也最低級,其次是漢語拼音,英語就顯得高級一些;如果是法語、德語等不熟悉的文字,則顯得更高端一些;至於俄文、阿拉伯文那些乾脆不使用羅馬字母的文字,就更加高大上了
因此,中國人在把品牌譯成西文時,漢語拼音這種自己能看懂但老外不懂意思,在加上發音和英語不同(很多中國人心中外語的發音只有英語,根本不知道同樣的拼法在各語言中都不同),因而顯得更加低級的東西,自然會被直接排除掉了
Haier呢 樓主別太敏感了,語言翻譯是一種藝術,怎麼方便怎麼來吧
這個其實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日語的語言特點形成的——外來語直接拿來做日語單詞。所以我認為日語名直接用也沒有什麼特別不一樣的地方。
因為換成標準漢語拼音外國人讀不懂啊,中國大陸又已經廢除使用韋氏拼音了,所以就用英文了唄
第一次相對認真答題=_=我覺得題主應該是想要說一些目前正在走向世界的新興品牌(服裝品牌最為明顯)私以為原因大概如下1.習慣。因為這些設計師基本接受了國外的的教育,對英文更為親近2.宣傳。在國際化的路上相比中文品牌更為易於傳播與接受3.去中國化。目前大部分中國產品以廉價和低質量聞名,採用中文名稱帶給人不好的聯想(相反日本德國恰好以其嚴謹與精緻為豪)!4.裝逼。掩蓋其作品質量不能帶來優秀體驗的心虛(部分)我覺得這個問題也可以擴大到網名上面(就像我的知乎為什麼要用一個莫名的英文?我也不懂⊙﹏⊙)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中國人自己都學不好,外國人當然搞不懂。
我覺得是因為很多日本品牌嘗試用他們會的英文拼自己的品牌
推薦閱讀:
※日本的「搞笑藝人」是怎樣一種職業?
※日本和韓國誰的總體軍事實力更厲害?
※看完半澤直樹,想問中國銀行與日本銀行的體系有什麼不同?
※為什麼知乎上許多人認為日語引進大量外來語是負面的,是否和母語是漢語有關係?
※抗日劇中日軍有女軍官,歷史中存在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