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在寫信上有什麼講究的地方?寫信、信封或信紙等方面有什麼學問?

古人在寫信上有什麼講究的地方


這個問題,首先要弄明白什麼叫「書信」。今天我們書信二字連用,所指就是信件之義,簡稱一下,就是「」。但是在古代所說的「書信」則是另外一回事。我們不妨翻一翻歷代的著名書信,看看它們的題目,茲舉數端如下:

  • 范蠡《遺大夫種書》

  • 樂毅《報燕王書》

  • 司馬遷《報任少卿書》

  • 鄒陽《獄中上樑王書》

  • 李陵《答蘇武書》

  • 楊惲《報孫會宗書》

  • 馬援《誡兄子嚴敦書》

  • 諸葛亮《誡子書》

  • 孔融《難曹公酒禁書》

  • 曹丕《與吳質書》

  • 曹植《與楊祖德書》

  • 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

  • 王羲之《誡謝萬書》

  • 鮑照《登大雷岸與妹書》

  • 梁武帝蕭衍《答陶弘景書》

  • 丘遲《與陳伯之書》

  • 陶弘景《答謝中書書》

  • 吳均《與朱元思書》

  • 李白《與韓荊州書》

  • 韓愈《與孟東野書》

  • 白居易《與元九書》
  • 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

  • 蘇洵《上歐陽內翰書》

  • 蘇軾《與秦少游書》

  • 蘇轍《上樞密韓太尉書》

  • 宗臣《報劉一丈書》

  • 章炳麟《與康有為論革命書》

  • 林覺民《與妻書》

不難看出,這些「書信」都以「」字結尾,誠然,也有不少書信不以「」字為結尾,如吳質《答魏太子箋》、王羲之《答會稽王箋》、鮑照《請假啟》等等,但毋庸置疑,以「」字結尾的仍是主流。其實在古代,今天意義上的「書信」並不能簡稱為「」,而是要簡稱為「」,如《左傳·昭公六年》:「叔向使詒子產」。那麼,「」又指的是什麼呢?在「書信」這組概念里,「」首先有「使者」的意思,如:

  • 《史記·韓世家》:「命戰車滿道路,發臣,多其車,重其幣」。

  • 《三國志·魏武帝紀·》:「(馬)超等屯渭南,遣求割河以西請和。」

  • 《古詩為焦仲卿妻作》(《孔雀東南飛》):「自可斷來信,徐徐更謂之。」聞人倓箋:「陳曰:『斷來信,謂謝絕媒人』。」

這裡的「」都是使者的意思。其次,我們還應了解古人投書寄信的習俗,投書自然就是投遞書信,而寄信則是投書的同時寄以信物。鄧之誠《骨董續記》卷二「二娘子家書」云:「今寄紅錦一角子,是團錦,與阿姊充信。素紫羅裹肚一條,亦與阿姊,白綾半匹與阿娘充信。……今寄團巢紅錦兩角小鏡子一個,與外甥收取充信。 」此則家書出自敦煌寫經表背,鄧先生特意指出了「充信」是什麼意思:「其曰充信者,皮日休答陸龜蒙詩云:明朝有物充君信,沈酒三瓶夜寄航。白氏《長慶集》有《寄兩榼與裴侍郎》詩云:貧無好物堪為信,雙榼雖輕意不輕。唐人寄書必致物料示信,明末人猶有書怕侑函,不知何時直目書札為信,而無充信之物矣。」(鄧之誠:《骨董瑣記》,鄧珂增訂點校,中國書店1991年7月,第318-319頁。)據敦煌材料與唐人詩作可知,彼時之「」確有「信物」之意。不過,鄧先生說「不知何時直目書札為信」,我們似乎還可進行一些補充:

  • 《梁書·到溉傳》:「因賜溉《連珠》曰:『研磨墨以騰文,筆飛毫以書信。』」

  • (唐)李紳《端州江亭得家書》:「開拆遠書何事喜,數行家信抵萬金。」

「研磨墨以騰文,筆飛毫以書信」中「書信」與「騰文」相對,故知此處「書」字當為動詞,而「」字則有「書信」之意,至於「數行家信抵萬金」自不必多言了。這樣看來,「」指「書信」的說法當不晚於梁代,但什麼時候全面取代"「而成為」書信「的簡稱,就不得而知了。

「書信」在古代又稱「尺牘」。我們這裡簡單說一下尺牘範例。尺牘這種文體其產生也久,千年間流傳逐漸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章法。大體而言,一封完整的尺牘應該包括六個部分:稱謂,開頭語,正文,結束語,落款,信封。以下分而論之:

  1. 稱謂:尺牘第一行應頂格寫收信人的稱呼,稱呼之下接寫敬語,比如給老師可以寫「某某夫子大人函丈」,夫子是稱呼,大人函丈是敬語。又如給女生朋友,可以寫「某某女史芳鑒」或「某某女史妝次「,女史是為稱呼,妝次和芳鑒是為敬語。
  2. 開頭語:開頭語用於承上啟下,進入正文。一般的說,開頭語有敘舊語、恭維語、啟事語等幾大類。比如說敘舊語,給父母可以寫「自違庭訓,倏忽經月」,給同學可以寫」山嶽茫茫,時序頻遷「等。恭維語顧名思義,給商界可以說「辰維駿業日新,鴻禧雲集」,給師長可以說「春風藹吉,化雨溫良」等等。啟事語則為「敬啟者」之類詞句,用以引領正文。

  3. 正文:正文即是尺牘要表達的內容,需要尤其注意的是「抬頭」和自稱。「抬頭」就是但凡出現對方的名字以及稱頌的話語,不論本行寫沒有寫完,務必另起一行書寫。過去還有所謂的「單抬」、「雙抬」、「平抬」的說法,現基本不講究了。另外,凡正文中出現自稱,字體要小一號書寫,並且要偏右放置。

  4. 結束語:正文結束後,要另行書寫「謹奉道安」(給長輩)、「敬頌時祺」(平輩和小輩)之類的結束語。

  5. 落款:落款分為具名和時間兩部分。具名包括自稱、姓名、具名語三部分,如「弟雲卿謹啟」,弟是自稱,雲卿是姓名,謹啟為具名語。

  6. 信封:信封上要注意如何稱呼收信人,一般最好寫成A先生B啟,而不要寫成AB先生啟。

下面給出一個實例:

如圖。「某某同學文席」,某某同學是稱呼,文席是敬語。「判袂至今,倏又新歲」是敘舊語,「爾維」是啟事語,之後接正文。「起居迪吉」是頌揚語,故抬頭。正文中「弟」屬自稱,故小字偏右,正文第四行末要稱對方為兄,出現對方的稱謂,故而兄字抬頭。之後翹望接頌揚語,繼續抬頭;多承之後表示感謝,仍需抬頭,之後恭賀、並頌同理。最後落款,「同學弟某某某鞠躬」,「同學弟」為自稱,「某某某」為姓名,最後「鞠躬」為具名語。

以上,就是一封傳統尺牘的寫法。小子不才,謹具聞知,還望各位方家指正。

註:關於「書」與「信」的分別,受教於軒轅春秋論壇塌鼻子先生,參見:塌鼻子先生講古代尺牘


先說說」信「在古代的別稱

:在沒有發明造紙術之前,人們曾用削成狹長的竹片作為書寫材料,人們把這種竹片稱為簡。用於寫信的竹片便稱為竹簡。 (大家電視里都看過的) 

:在古代,柬與簡通用,是信件、名片、帖子之類的統稱,如請柬、賀柬、書柬等。

:古代書寫用的薄而小的木片稱為牘,漢代對簡和牘串起來寫字時,詔書律令寬不超過三尺,一般書信寬不過一尺,所以將書信稱為「尺牘」。亦稱「尺素」「尺翰」「尺簡」「尺紙」「尺書」,皆泛指書信。

鴻雁、雁足、雁帛、雁書:古代傳說鴻雁能傳書,這個典故出自《漢書·蘇武傳》:「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書,言武等在某澤中。」於是,書信又有了鴻雁、雁足、雁帛、雁書等代名詞。(相當于飛鴿傳書,電視里都有)

:箋原是精美的小竹片,供人們題詩或作畫用。一般信紙也叫箋,後引申為書信的代稱。

鸞箋:宋時蜀地善制十色彩箋(一種宋代名紙),箋上隱然有花木麟彎圖案,這樣,書信又稱「鳶箋」。(私認為這個名字最好聽啊~~)

鯉魚:相傳商末姜子牙垂釣渭水,獲鯉魚,剖之,見一書信,預言他將受封於齊地。後果真應驗。「鯉魚」因此成為書信的代稱。另有漢樂府詩《飲馬長城窟行》:「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以鯉魚代稱書信有幾種說法,有「雙魚」「雙鯉」「魚書」等。而且古代人還常常把書信結成鯉魚形狀。

:古代稱白絹為素。用白絹( 或綢 )寫成的書信稱為尺素,後來「素」成為書信的代稱。

八行書:舊時豎式信箋,多用紅線劃分八行,書信也別稱八行書。(相信電視里也有...)

:札在古代指書信,公私文書。札原意為古代書寫用的小木簡。現仍通用「信札」一詞。

書簡:書簡原指盛書信的郵筒,古代書信寫好後常找一個竹筒或木筒裝好再捎寄。後來書筒也成了書信的代稱。

先說到這,有時間再更~


剛考完試……考了這個……等我一會兒推薦一本書,基本內容都有。很好的一本書,專業老師的推薦。

《中國古代禮儀文明》彭林著 中華書局

最後一章講的書信禮儀,很全,基本內容都有~


推薦閱讀:

一個基礎語言是普通話的人對方言的偏見怎麼消除?
中國酒文化為何是勸飲海喝而不是細細品鑒?
最容易被中國人「誤讀」的事物與概念有哪些?
中華文化的基石是什麼?
中國有哪些極具民族特色的文化?

TAG:中國文化 | 文學 | 古代文學 | 中國古代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