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本朝建國幾十年了,文學如此凋敝,還能夠被某些人吹成空前繁榮?

王國維說:一代有一代之文學。漢有賦,唐有詩,宋有詞,元有曲,明清有小說,大一統的朝代都有代表其文學成就的文學體裁。本朝文化「沒有大師」、「文化凋敝」,為什麼還能夠被某些人吹成空前繁榮?


這是想火吧。

本朝人寫的嚴肅文學文本,你看過幾種?閻連科莫言王小波賈平凹劉震雲李洱張煒朱朱王小妮這些人寫的詩歌、散文、小說、劇本,你看過幾種?寫過多少正兒八經的文學評論?一篇有沒有湊夠800字?

你了解過當代文學史的建構和改寫的過程嗎?你寫過幾篇能在出版市場流通的真正意義上的作品或批評?你知道多少種國家或地方性文學雜誌?各自的取向和分量?

貴乎抖機靈的太多,連文學專業的學生,遇到這種問題,也只會發發牢騷。本科的書單都過了一遍沒?考慮過歷史的進程沒?

說本朝最突出的體裁是網路小說的,是沒分清傳播媒介和文學形式的不同?

兩隻眼睛只盯著過去的史料流口水,殊不知我們的斷代史正是古人的當代史。只跟著古人的步調自作清高,與在西方話語之下亦步亦趨,不過五十步笑百步,充其量多一套皇漢中心論罷了。

多讀書。

補充回答:

可以看看這位捉月居士在其他回答下對當代嚴肅文學的詆毀,通讀二十四史的強答(簡體兒童版?要他做句讀怕是很難的),還有「才匹曹植多一斗、貌比潘安帥三分」的自我描述...每一項都是我按下這些跟溫柔敦厚毫不搭邊的反問號的直接推手。

某些同樣學古代文學的學生,問到現當代狀況,只會回答網路小說、公眾號、雞湯云云,古代也有笑林廣記綉榻野史,體量那麼巨大的俗文學,何以不專業到以當代俗文學比嚴肅文學?

我就看看這種幼稚、懶惰、孤獨、冷漠的浪漫主義「詩學」能走多遠。舊體詩詞愛好者熱情是夠的,人口基數是夠的,要形成成熟的詩人群體,專業素質和自覺的批評意識還是要跟上。

中國文學史最死板的教材也沒完整翻過的「詩人」不在討論範圍之內。

補充2:

只有個體主動參與到當代文學(史)的進程中,才能了解到篳路藍縷的不易。人人都在捧遠古中古近世的天才,彷彿天才有義務為這些平庸之輩誕生和代言,塗飾他們虛偽的民族感情。

一將功成萬骨枯。說現當代無人,不僅是否定新時期來一些作家真誠的嘗試(是否成功,這個專題太大),更是否定了五四以來的文學啟蒙傳統。至於問他們到底支持什麼,就拉出一眾、要是還活著根本就不屑被這些乏味的嘴巴提及的、偉大文人的乾枯軀體。真是欺負死人不會說話。


你的問題主要在於讀書太少而想得太多。

——楊絳


文學史都是後人寫的,一個時代它已經成定格了,然後把那些已經定式的文學與其相關內容一歸納,是非成敗,優劣得失全有了。但當時的人跟你今天文學史的冷冰冰的歸納、定性甚至直觀感受如何能一樣呢?

比如唐人大概不知道自己的詩寫的有多好,李白杜甫從來都是推崇「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的魏晉六朝詩的,因為他們無法給自己有一個「史」的界定。而他們更不知道自己這個時代謝幕之後,中國人再也沒寫出超過他們這批人的詩……

至於一代有一代之文學,壓根是很籠統、感性泛泛的一個概念,因為它會掩蓋許多文學的本來面貌與客觀存在。比如宋詞,即便是宋朝人也沒幾個把他當正經玩意兒寫的,可今天成了經典了,這就是用文學史的「距離」去概括的結果。明清小說就更別說了,在當時算不算文學都有的討論。

所以,老實講我不知道當代的文學是個什麼樣子,它還是動態的,而我們也是身在此山中的當局者,至於它究竟是怎樣的,今天的人誰也講了不算。

當然如果是講本朝,把建國到今天作為一個已經固態了的歷史階段理解的話,我也不同意文學凋敝的講法。有的人動不動就對自己根本不了解的一段歷史瞎評論,十七年的作品是一段歷史,創作的作品數量也不低,而從受眾層面講,那簡直碾壓整個中國文學史。至於你說藝術質量問題,那可是一個仁者見仁的問題了,當時的人從心底認為文藝不反映階級鬥爭,不為工農兵服務就不是好文學,而你就從心底里認為文學必須表達自我,不要有政治、意識形態干擾才是好文學,那到底誰對呢?我不知道,我沒有學術底氣去質疑我自己沒經歷過的年代大多數人的共同價值,也沒有思想底氣去質疑自己了解極為片面的一種思維模式。對於那個年代文學的一些偏激、不實,毫無歷史責任感的批評,同樣也是一種意識形態的專制。

至於改開後,莫言都諾貝爾了,你還要怎地?好作家沒有了,好作品沒有了,也許是事實,但是今天的文學還是我們「文學史」理解中的那個文學嗎?有的人微博段子那麼多點擊量,可以讓上億人感同身受地爆笑、感動、喟嘆、甚至反感,它若算文學的話,大概歷史上還沒有幾部文學作品能達到它的影響力。

「這種東西不能算文學!」

是呀,「詞為艷科」、「詩餘」,「小說家者流,蓋出於稗官,街談巷語,道聽途說之所造也」,我們何嘗不跟這些人面臨著相同的問題呢?


有啊。

古有七體,今有404體。


首先問題題目和問題說明根本對不上號,兩者沒有任何關係。關於中國文學體裁的變遷,不熟讀幾遍中國文學史是不會深入了解的,先秦散文、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哪個沒有幾百年的歷史演變,且不說還彼此勾連交錯,新中國才成立多少年?拿王國維的一句話斷章取義更是沒有道理。

其次這類問題跟「民國那麼多大師,現在怎麼沒有了?」「中國發展這麼快,為什麼沒有什麼科技成就?」一樣一樣的。根本原因在於不了解,也不願意了解,或者沒有能力了解,用自己貧乏的知識水平和窄如門縫的眼界衡量一切,

其實中國文學陣地一直都在的,一直挺繁盛的,只是大多數人不知道而已,畢竟真正關心文學的寥寥無幾。

雖然現在網路閱讀成為主流(主要指閱讀方式),但是在文學愛好者眼裡,還有一塊地方可以保留,它們是《收穫》《當代》《十月》《人民文學》《中國作家》《小說界》《上海文學》《北京文學》《鐘山》《芙蓉》《花城》《鴨綠江》《山西文學》《堅果》《讀庫》《天南》(已停刊)……,還有阿乙、曹寇、張楚、張慧雯、徐則臣、喬葉、姚鄂梅、魯敏……等新生代作家讓我們感覺文學依然存續,更有葛水平、須一瓜、蔣韻、方方、遲子建、陳應松、格非、葉兆言、畢飛宇、蘇童、張煒等文學實力派長期堅守,讓我們感動,功成名就的賈平凹、王蒙、莫言、余華、閻連科、劉震雲也筆耕不綴,大家看過多少?

奇怪吧,在這個網路至上的時代還有一小塊地方為文學堅守,還有一部分人為文學獻身,所以別再感嘆文學已死,作家荒蕪了,文學凋敝了,其實你從來就沒關心過。


耐心等待就是。

參看明初,當元末一代凋零之後,明代文學沒什麼可看的,要一直到成化之後明代文學才開始有所成就,那已經是大明立國百年以後了。本朝要在文學史上寫出什麼不朽篇章,恐怕還早著呢。也許它的萌芽已經出現了,但現今還不會有多少人認為那就是本朝的代表類型。

再看宋朝,1030年,大宋立國70年了,歐陽修終於成為進士。此時如果有人問:「我大宋文學為何不如大唐?」恐怕歐陽修也無話可說,畢竟蘇軾還沒出生呢。

本朝立國還不到70年,急什麼


本朝有網路小說


不是諾貝爾都拿了嗎,還要咋樣


因為文學形式在不斷進步和發展,故而從四言的詩經走向了五言七言的詩,走向了斷續音韻的詞,走向了複雜長篇的小說。

文學的形式在改變,體裁在改變,內容在改變,立意在改變等等,簡言之到了如今的現代社會,新的文學的創作可謂是百花齊放,無論是哪個角度都較前人大有增益。

所以在實際閱覽時會有沒有某方面特別突出的感覺,實際上應該說是各方面打了個平手,平分秋色。

我認為中國在現代化的社會中小說的矛盾文學獎具有較高的文學性,可以代表當代的文學。

而人類根源的詩歌與散文卻因為通俗的易於創作而很難甄選出大家之作,常常出現不好的篇章在市場中因共鳴或新奇而大火所造成的渾水摸魚。綜合來談,雖然在思想和美的表現上遠超小說,卻難以代表現代的中國文學文化。


謝邀。

如果這個問題不是由於看書少造成的,那麼就是有某種原因對當代興起的通俗文學有什麼意見或偏見而不願意承認。

文盲率不斷下降的現當代,讀書不再是文人的專利,文學通俗化必然是新的趨勢之一,還固守舊的傳統文學批判新通俗文學不願承認其成就,與守文言鄙白話的舊文人何異?

通俗文學的發展足以代表現當代文學成就。


一言以蔽之:文革餘孽未盡


古有柏梁體,今有《三體》

雖然我們習慣於把《蜀道難》叫詩,《滿江紅》叫詞,但實際上它們都屬於詩歌。就像武俠小說和歷史小說都是小說一樣。從詩歌到小說這一流行趨勢的變化,反映的是書寫工具與信息載體的進步,甚至可以說是必然的。隨著印刷術的出現,小說必然會取代詩歌的文學地位,因為小說的信息承載量更大。

另外,拜科技進步所賜,當代中國優秀作家的思想深度與眼界也遠非古代同行能比。古人比當代的優勢大概只剩下詩歌的修辭技巧了。

但當一種文學體裁的優勢只剩下修辭時,它也離死不遠了。

中國傳統的詩詞歌賦還有未來么?

我覺得有,但「文學」給不了它未來,它的未來遠在「文學」以外。


這題目改了吧,原來是文學很凋敝,現在改成文學很昌盛。

我覺得這個問題太無聊了,還沒上台表演呢,就開始撕逼,文學圈是準備向娛樂圈看齊了嗎?

我們時常說不要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可現實中這樣的例子太多了,但凡一個行業出現這樣的情況,離墮落就不遠了。

當前的問題是既要培養運動員,又要培養裁判員。

立志文章不朽的朋友,何必在乎這樣的評論。

立志批評傳世的朋友,又何必在乎這樣的文章。

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

謝邀,別再邀請我了,謝謝。


本朝有流行歌詞。


井蛙不可以語于海者。

當代的作品你讀過幾本?就敢信口開河說當代文學凋敝?當代戲劇散文詩歌,你去讀過幾篇?不提一些不為大眾熟知的作家,就是汪曾祺賈平凹莫言余華北島路遙這些人,你去了解過他們的作品他們的思想?

你還抨擊新詩,這些寫作新詩的詩人對於古詩的認識體會也不知道比你高到哪裡去了,不提其他的,聞一多先生曾經當眾發表過「寫舊體詩的都是漢奸」這種言論,可是你讀過他的《唐詩雜論》沒有?你要足夠了解,才有資格批評。

用「啊,天就只有井口這麼大」的語氣去詆毀別人,我都替你害羞。


那大概是因為,你了解的太少了……


這問題就好像明初的人知道,自己平時讀的那些市井小說,會被後世奉為經典似的。

幾十年時間並不長。

到現在國家也沒有修中華民國史,而是修清史,為啥?

短短几十年,難以對某一歷史事件做定論。

就比如蔣委員長,1978年以前大陸如果修民國史,估計就得寫成宇宙無敵大反派。

78年到現在情況會好很多,但也沒到可以蓋棺定論的時候。

所以吶,幾十年時間在歷史面前屁都不是,你怎知道現在沒有一種文體,會被後世奉為經典,或許還沒出現,或許已經出現。


瀉藥,有時候自己也在琢磨這個問題,半夜想了想,也算半個文學專業的學生了,權當討論吧。

其實如果把中國傳統文學的發展歷程梳理一下,便不難發現其中規律所在。首先明確的是,文學發展有其專屬自身的階段劃分,而非單純地以朝代更替為界,即文學發展尤其自身規律。當某種文學體裁在某個時間段繁榮壯大起來,在於其本身已達到繁榮的標準,但這個繁榮的時間段往往為傳統政治為準的朝代所覆蓋,從而冠之某朝特有的文化,「唐詩宋詞」便是如此。

舉個例子,詩這一體裁以《詩經》為始,經過一系列發展過程在南北朝時期已然成熟,下個時期必然是繁榮的階段,這個繁榮的階段恰好在唐朝統治時期之內,因而我們也常以唐詩來標舉詩的發展頂峰,假如沒有唐朝,出現的是另一個朝代,那麼「某朝詩」便是詩歌發展的頂峰,這是一件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發展過程。

當然,這並非否定國家政策對文化的影響。事實上,國家政策是影響乃至決定文化的發展走向的直接因素。如元明的劇本與小說的發達,原因之一在於讀書人入仕生涯遇到障礙,轉而投向民間大眾的懷抱。其實不管雜劇還是傳奇、亦或小說,在當時都被認為是難登大雅之堂的產物,但在後世被廣泛傳頌,主要原因在於其他時期不能與之相比,而這種冠絕於他朝的現象往往受制於現實因素。因此,當某種文學體裁進入到這種「一覽眾山小」的時期,除了發展自身規律外,還與社會的大環境的分不開(即文化創造者是否有能力承接這種發展的傳統,這種能力與否恰恰受制於國家政策)。

在此,我們不妨對當下文學做一番思考。從1917年,胡適發表《文學改良芻議》為始,白話文逐漸取代文言文。至此,白話文創作成為現當代文學創作的主要方式,文言文在某種程度上僅僅只具備了傳承文化與藝術欣賞的作用。所以,如果要說本朝會出現代表性文學體裁的話,絕不可能是以文言文為基礎,而只能以白話文為基礎。在此前提下,依據現實情況來看,流行的被廣大人民所喜聞樂見的文學體裁主要有小說、詩歌與劇本,其中小說最具有競爭力。依此來看本朝最具有代表性的文體形式應屬小說,但是否能做到「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地步,很難立即下定論。

80年代可能是新文學真正意義上的繁榮期,但現在不是,以後會不會再次出現這種繁榮期,很難說。事實上,我對於題主的問題的悲觀遠勝於樂觀。當今文壇最具盛名的應該是莫言,但事實上莫言小說是不被官方所推崇的,原因其實也很容易理解。文學是最流行的一種形式,但也是最需要控制的一種形式。吐槽一下,其實不僅文學,歷史與哲學在當代的研究區域都有很大的局限性,往往有著絕對的禁區。因而當代人文學科的問題之一在於自由度的問題。

要麼新創一種文學體裁、要麼順其自然,儘可能地將現有的文學形式做到最好,詩歌有詩歌的樣子,小說有小說的樣子,只要別再出現「天上的雲賊白啊!白死了!」這種莫名其妙的作品,說不定就為後世所推崇了呢?


謝邀

以前人們除了學算術,騎射什麼的就只需要學文學類的東西

現在還有英語,物理,化學,生物,政治,歷史,地理,計算機and so on,還被規定好時間課時…

所以…


這個提問很尬啊,什麼叫幾十年了沒文學,沒有你認可的文學就不叫文學了嗎...

文詩詞曲小說都是體裁,起源都非常早,只是在某一代特別興盛而已,在此之前都經過非常漫長的準備。民國語言革命,白話散文,新體詩,白話小說,以及報告文學...萬變不離其宗。

讓今人去創造新體裁......還能咋創新?難道是劇本,歌詞和段子嗎......

何況雖然一代有一代之文學,漢賦是武帝時才興盛的,枚乘寫了七發,賦體才正式形成,然而枚乘是景帝時期活躍的人。

唐建國是六一八年,王勃出生已經是六五零年,初唐四傑之前,你以為唐詩有多牛逼?

宋詞在柳永前,也不過五代遺風,李煜馮延巳做了多少準備工作?柳永是什麼時候的人?

元曲就更是南宋院本影響了。

明清小說和傳奇,一路往上追溯,要追到六朝志怪唐傳奇宋院本元雜劇,全都是一脈相承下來的,根本不可能斷得這麼乾淨。

幾十年來的文學真的那麼差勁嗎?幾十年來嚴肅文學出了多少,歷史小說鄉土文學尋根文學傷痕文學......詩歌有海子顧城北島食指......我讀得少,但並不覺得它們差。

網路文學大浪淘沙,我也有一些喜歡的作品。

語言革命,外加上義務教育普及之後,文學面向的讀者群變了。大眾天天拿自己當主子,當然大眾也確實翻身做了主子,然而大眾的審美並不咋地。你真的以為過去的平頭老百姓也能欣賞李白杜甫的詩?文學顯示出無可奈何的斷層——昔日的上層階級沒有力量來支持精英文學的生存,而新的大眾卻壓根不知道該如何去閱讀一本書。

文學的地位跟古代相比,也大大下降了。古時候文史哲分得不清楚,知識分子讀書寫文章求功名,又以詩詞歌賦為雅事,在這上面顯然更加用心。現在做文學不等於鐵飯碗了,商業化席捲了一切產業,文學也被人指著鼻子說凋敝說浮躁了......你要是發得出宋朝官員的工資,安心做文字的大有人在!


推薦閱讀:

怎麼解讀西格夫里·薩松《於我,過去,現在以及未來 》這首詩中的名句?
《羊脂球》如果改成中國古代背景會是什麼樣的?
《冰與火之歌》裡面你最痛恨的人物是誰?為什麼?
偶然碰見的 他到底在寫什麼 ?
怎樣看待沈浩波對余秀華詩作的評價?

TAG:文學 | 古詩詞 | 中國古代文學 | 賦文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