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大根深」這個說法在植物學上是否成立?

看到很多樹種,長的都很高,但是根系很淺,風一吹就倒。我有點奇怪這些樹在自然狀態下是怎樣的,難道是因為只生長在樹林里不會有太大的風?


簡答:大部分情況成立。

題主說的這種情況可能是一棵長在溫度或熱帶,沒有競爭對手,營養充分的,也許可以自己固氮的,長得超開心的樹……

詳細解釋:

(答主好久沒寫中文了,讀起來彆扭請別介意QAQ)

這個問題的本質是在問植物生長過程中的葉,莖和根的資源分配。這個過程因為涉及到太多生物因素和環境因素,所以大部分研究都是針對某一類植物或者某一類生態系統進行的。大尺度調查的話目前只找到了一篇論文:

這是篇綜述,總結了之前各種對於生物量在根莖葉分配的研究。概括一下影響樹大根深是否成立的因素有:

  1. 植被類型

作者把植物類型分為單子葉草本,雙子葉草本,單子葉木本,雙子葉木本分別做回歸分析。

不過基本都是葉子生物量和根生物量成正比,莖生物量和根生物量成反比。

2. 環境因素

考慮到環境因素就更複雜了……

圖裡紅色實線是葉生物量比例,紅虛線是莖生物量比例,藍實線是根生物量比例。用的都是相對值。RMF代表根的數據,後面的圖同此。

a是光強,b和c是光質,d二氧化碳,e臭氧,f營養,g水分,h澇(不知道怎麼翻譯= =),i浸沒,j溫度,k鹽分,l土壤密度。不過作者有最後總結關鍵因素可能是光強和營養。光越強,營養越匱乏,植物的根系越茂密。

3. 生理過程

影響比較大的是固氮能力和赤霉素。

4. 植被間相互作用

越密集的森林,植被越傾向於把生物量分配在莖上而不是根。可能因為地下比較擠吧,所以開始掙垂直資源了。

5. 棲息地

在凍土,草原,沙漠的棲息地的植物越是樹大根深。

在溫帶雨林和熱帶雨林的植物根系反而較淺。

不過這都是泛泛之談,具體還要看情況定,農作物和野生植被差別也很大。

寫生態大作業拖延症爆發的夜晚……

啊,順便給題主表個白~?(^?^*)

引用

Poorter, H., Niklas, K. J., Reich, P. B., Oleksyn, J., Poot, P., Mommer, L. (2012). Biomass allocation to leaves, stems and roots: meta‐analyses of interspecific variation and environmental control. New Phytologist, 193(1), 30-50.


請控制變數……

同一物種,尤其是同一個體,一般的,地下部分長度是正相關於地上部分的。


不成立。

跟樹的品種有關係。長了八九年,成人胳膊粗的葡萄樹,根只有短短的二十公分;長了三年的核桃樹,根就有兩三米了。麥苗小不小,它的根可以有三到四米深,這也是小麥抗旱的主要原因。


樹大根深。樹的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是成比例的。主根固定植物,毛細跟吸收。你看到的植物容易吹倒是因為移栽後的植物主根和移栽後的環境土壤沒有結合好,即使植物毛細跟在長但是對於固定植物也沒有個毛用。……(從這個角度來看,我覺得容易吹倒的可能是是深根系植物)

我的經驗告訴我,在自然界的植物可以根據樹枝的疏密程度來判斷地下根的分布情況。


雪松那麼高大,但根系很淺。沙漠里的一些荊棘長得很小,但根特深。


被吹倒的可能是根枯萎或者爛掉了。你看到的很短的根只是一部分,還有一部分斷在下面了。


從植物生理學角度來講,有一定的道理,源與庫的關係。植物形態學上,上端長芽,下端長根,稱之為極性現象。植物發育時,十分有序的形成了各種形態,高等植物都具有「體軸」,但體軸兩端,在結構與生理活動上,卻又很大不同。遺傳因素和外界環境也會引起形態上發生變化,但一般情況下,這是對的。記得植物學老師說過一句話,你看到地面上樹有多大,那麼地下的根系也差不多大。


和環境有關係吧,以前電視上看到一個沙漠地區有種樹,樹榦就兩米左右,根長十多米。


我見識短,不知道是家裡風小還是沒有樹,被風吹倒的還真沒有看見過。

電視上的颱風不算,畢竟那風瘋了。


推薦閱讀:

CCTV有沒有可能把科教欄目外包給果殼網?
現在科學是否發展到,我給某個粒子的所有數據,就可以知道它的所有屬性?
所謂的中國歷史常識,在一般中國城市人口中有多少普及率?
如何成為一名科普編輯?
除了科學松鼠會/果殼網,還有哪些比較優質的科學網站或者博客?

TAG:科普 | 植物 | 生物學 | 植物學 | 林業林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