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三大遊戲機平台都被 AMD 佔領了?這是否說明現如今 AMD 顯卡略勝 NVIDIA 一籌?


本人之前為某雜誌專門撰寫有關三大主機都使用AMD的分析以及對NVIDIA影響,現在貼一部分上來吧。文很長,沒有興趣看完的話,可以直接閱讀黑體字,相關分析都在文中。本人有一定利益相關,就匿了吧。

另外,樓上某支持AMD的高票答案,放出了有關3DMARK API Overhead Feature Test的測試成績來佐證,國內媒體瞎忽悠也就算了,可是還真的看到有人一板一眼拿來當證據,還指出諸如「R9 285都能超過GTX 980」這樣的結論,我也是很無語了。

有關API Overhead Feature Test的內容,有人不服氣,我也解釋了,可是解釋的啰里八嗦,還是高人出馬比較好,下面Yubo Zhang的評論對API Overhead Feature Test的解釋非常到位,截取部分如下:「……DX12/mantle主要是解決了CPU給GPU下指令代價過高的問題,並沒有讓GPU內部真正變快,所以實際上只有那些沒有優化好CPU端任務調度的遊戲能獲得性能提升,因為CPU頻繁發送指令成了瓶頸,而每次發送的任務量又太小導致GPU經常空閑下來等任務,但這類遊戲並不佔多數,一般優化得好的遊戲都是能讓GPU一直處於忙碌狀態的,瓶頸並不在CPU……

=======

嚴禁轉載

=======

下面貼的是這篇文章的第二、三部分,我手上的是原稿,可能和發表的文略有字詞上的不同。

AMD為什麼會獲得三大主機青睞?

AMD在三大主機上的勝利,箇中原因肯定錯綜複雜。但仔細分析來看,至少有下列幾方面的重要因素:

1. 技術因素:AMD擁有更成熟、完整的整套技術

從上一代主機硬體研發情況來看,在五年前甚至更早的時間,硬體研發廠商就要確定未來的遊戲主機使用什麼樣的硬體。在PlayStation 3上,索尼選擇了IBM和NVIDIA,IBM為索尼定製了Cell晶元,NVIDIA也拿出了自己改進過的G71 GPU。在CPU和GPU上的選擇(尤其是CPU部分使用IBM的定製方案),索尼付出了高昂的成本,甚至PlayStation 3硬體部分一開始嚴重虧損,直到幾年後遊戲漸多後才開始收回成本。這種多家供貨,後期再由主機廠商聯合晶元廠商綜合協調的開發模式太過複雜。

如今的索尼已經不是當年的索尼了,已經沒了全盛時期的財大氣粗。同樣剛賣了大樓的索尼正在整個集團的盈虧平衡線上掙扎,因此選擇成熟、可靠、成本可控的合作夥伴正是索尼最需要的。目前,唯有AMD才能提供最符合要求的方案。選擇AMD,可以獲得相對不錯的CPU和很不錯的GPU,並且打包購買還能得到一定的優惠。AMD也在APU上耕耘多年,對CPU和GPU的融合協作有很多獨門技術,這樣的技術優勢是NVIDIA、英特爾或者IBM任何一家都無法獨立提供的。雖然業內分析人士對AMD的「Jaguar」CPU核心的性能多有詬病,但考慮到其8個物理核心的結構以及成熟的GCN GPU架構,總的來看性能還是令人滿意的。

XBOX One其實也遇到了和索尼一樣的問題。不過微軟做主機產品從來都更靠近PC架構(初代XBOX選擇的是Pentium Ⅲ 733MHz的CPU和NVIDIA特別定製的GPU;第二代XBOX 360選擇了IBM的Power PC CPU核心和ATI的Xenos),這次選擇更簡便的AMD整套方案簡直就是順水推舟,沒有任何懸念。

任天堂由於產品定位和遊戲內容與前兩者不同,因此並不太看重遊戲機的性能,基本是誰便宜買誰。因此使用了一顆改進自AMD RV770,也就是類似桌面Radeon HD 4850/4870架構的GPU。想必AMD給這顆老舊的產品標出了非常優惠的價格,畢竟其市場壽命早已徹底結束,現在能賣掉任何一顆都屬於穩賺不賠,十分划算。

2. 市場因素:AMD的架構戰略和價格戰術

有關AMD和三大主機廠商合作的具體價格,目前似乎沒有資料流出。不過當有記者直接詢問NVIDIA為什麼沒有為主機廠商提供產品時,NVIDIA的高級副總裁托尼·托馬斯如此回答:我們之所以退出索尼公司的合作名單,原因是索尼公司的報價太低。有一點可以肯定,索尼之前已經和NVIDIA進行過充分、密切的接觸。至少雙方已經基本了解了對方的技術需求,最終在價格階段雙方沒有達成協議。當然,這也可能是NVIDIA的託詞。

即便如此,從一個側面可以看出,AMD的確給了索尼和微軟最優惠的價格。一方面自然是索尼和微軟對主機成本的考量更為嚴格,畢竟IT行業現在早非黃金時代,家家都有難念的經,另一方面AMD應該也有更為深層次的考慮:索尼和微軟如果全部都使用了AMD的GPU+CPU,並且支持統一內存定址的話,這有可能對AMD在APU設備的發展,特別是HSA架構的發展上形成一次重要推動。HSA架構直接關係到AMD APU未來的發展,而APU又是AMD未來的業務核心。如果HSA推廣失敗,APU很可能僅成為對CPU和GPU的簡單晶元集合。因此,AMD需要HSA來為APU的未來發展鋪路。當前HSA的核心優勢就是GPU和CPU的聯合統一內存定址功能,這項功能將徹底解決傳統CPU+GPU架構中兩者的帶寬問題,讓CPU和GPU的數據傳輸更為直接。當然,在遊戲機上可能不太需要更多的並行計算內容加入,但光憑藉統一內存定址功能這一點,就可以幫AMD 發展和推廣HSA聯盟的打下基礎——如果有大量遊戲程序員熟悉了主機中CPU和GPU對統一內存定址的使用,並形成了習慣。出於上述原因,AMD給出一個優惠價格,提供CPU+GPU的打包合作,而微軟和索尼又樂得其所,就非常自然了。

另外,主機的晶元價格一直是主機成本中最為重要的一環,廠商在出售晶元或者授權時,往往會單獨考慮硬體成本和前期研發成本而定價(顯卡則幾乎只考慮市場定位和晶元成本本身,並且會隨著時間發展而降低產品價格)。遊戲機不同於PC的地方在於,主機硬體對索尼和微軟這樣的廠商來說,本身不是用來賺錢的(不虧錢就阿彌陀佛了),賺錢是遊戲軟體服務。因此對晶元廠商來說,定價時也需要權衡未來主機的利潤規模,此時重要的並非硬體本身,而且還包含其中的技術授權。比如XBOX 360的Xenos GPU,AMD在2005年開出了至少140美元的價格,其中AMD僅僅提供晶元而已,並且這樣的價格至少會維持一到兩代,在更新的工藝採用後晶元價格才有可能降價。與此類似的還有NVIDIA在XBOX上提供的GPU晶元,從頭到尾都拒絕降價,這也惹惱了微軟。在新的主機上,AMD很可能不但價格較為平易近人,也為工藝更新後的降價留下了一定可商談的空間。

在主機晶元定價上,AMD和索尼、微軟可謂各取所需,一拍即合。在這種情況下,無論NVIDIA是否加入,意義都不大。NVIDIA給出「報價過低」的理由,雖然看起來足夠充分,但也只是無奈罷了。

3. NVIDIA因素:攤子太大,無力為之

從NVIDIA的發展史來看,它並非一個無的放矢的公司。從NVIDIA在GPU架構發展、進入高性能計算市場和移動計算市場的節奏來看,這個公司擁有非常強大的執行力和堅定的發展觀。這樣一個公司,如果說它不在意主機市場,那是不可能的。那麼,NVIDIA在新一代的主機市場上做了什麼?

我們不妨看看AMD在遊戲機上做了什麼。AMD副總裁、半定製業務部門總經理Saeid Moshkelani在面對記者的提問時,曾對何時開發主機晶元做出過回應:

與索尼的合作大概四年前就開始了,最初仍是基於如果做了……接下來會怎樣……的分析,兩年前才確定業務模式和規格。

AMD)從(產品研發)開始到在E3大展上看到實物(PlayStation 4主機),花了不到兩年時間。從設計和製造的角度講,它們的挑戰性太高了,但這個世界上只有少數幾家公司能夠真正設計和執行如此複雜的項目。

從AMD的表述來看,AMD至少在2011年就開始和索尼進行實質性的談判,並考慮有關主機的處理器問題。那麼,在2011年,NVIDIA在做什麼呢?

2011年,NVIDIA發布了Tegra 3晶元,隨後又拋出了Project Denver計劃;GPU方面,NVIDIA還正忙於Kepler GPU發布前的準備,以及超大規模的GK110在設計和流片上的各種難題;在高性能計算市場,NVIDIA正在準備為2012年乃至2013年即將發布的多款全球頂級HPC準備計算卡;在軟體方面,NVIDIA升級了CUDA,準備CUDA-x86,除了為Fermi架構提供並行計算的軟體支持外,還需要讓即將到來的Kepler儘可能多地佔據HPC的榜單。

從公司規模來看,NVIDIA並非一個大企業,它的市值只有80億美元,相比英特爾的1200億美元、微軟的2880億美元而言,NVIDIA是微不足道的。但這樣一個員工規模大約7000人的「小」公司,卻做著如此多的工作,攤子實在是鋪得太大了。

攤子大,證明公司業務旺盛,但同時也證明了公司發展可能失衡。對這一點,NVIDIA有著比較清楚的認識,同樣是NVIDIA高級副總裁托尼·托馬斯,如此面對媒體的問題:

我們必須將主機業務視為機會成本,如果我們投入大量的精力去做主機,那麼被擱置的其他業務什麼時候才能趕上來呢?NVIDIA現有的工作量仍然很大,公司也要權衡其他更有潛力的產品市場,而不是單單去滿足一家需求量較大的遊戲廠商。

從托尼·托馬斯的話中可以看出,NVIDIA經過考慮後,決定不參與本代的主機市場。結合前面有關價格的話,可以看出NVIDIA認為(至少是表面上)即使耗費大量人力成本和資源給新一代的主機,獲得的收益也不會太過優秀,至少相比NVIDIA現在正在開拓的新市場而言,主機的利潤率和收益甚至還可能略有不足。這樣一來,新的問題又來了,NVIDIA如果不參與遊戲機,是否會影響到NVIDIA的GeForce顯卡在桌面遊戲市場的表現呢?

傳導?從主機遊戲到PC遊戲的影響

--NVIDIA放棄了本代主機市場,意味著NVIDIAGeForce顯卡將在未來遊戲中無法獲得優化。

--未來的遊戲都為AMD優化了,因此Radeon顯卡市場表現更好。

--N卡的估計在新遊戲中性能優勢將不復存在。

在得知NVIDIA失去了三大主機的市場後,無論是論壇玩家還是媒體,都有類似的聲音出現。這些聲音表述的問題都是由於AMD佔據了主機市場,因此也會在PC市場佔據優勢。其本質是,AMD的優勢是否會從主機市場「傳導」到PC市場。

首先必須確定的是,NVIDIA失去了三大主機的市場份額,肯定會對NVIDIA在遊戲市場特別是GPU市場的形象產生一定影響。熱衷於遊戲的玩家會對NVIDIA感到失望,部分開發人員也會疑惑NVIDIA在主機上的商業策略。

其次,必須明確主機存在性能的「時效性」問題。主機的性能從其出生的那一天起就是凝固的。比如PlayStation 4,其GPU性能略高於Radeon HD 7870。考慮到這款主機將在未來至少5年時間陪伴玩家(且不說從發布到上市就差不多快一年時間),在如此長的時間中,PC的架構升級是極為迅速的。比如目前流行的GCN和開普勒架構,明年肯定會全部被GCN 2.0和Maxwell替代(此時XBOX One和PlayStation 4才剛剛開始熱賣),後年年底又會被更新的架構替代。PC一代代的架構進步,這是主機無法也永遠不可能趕上的。在絕對性的架構進步、性能增益面前,主機的即使會帶來相對於某廠商的性能優勢,也只能存在很短的時間。

第三,主機遊戲開發環境和PC遊戲不同。目前的主機遊戲開發大部分都在PC上開發,藉助主機廠商提供的模擬環境和相關模擬設備,最終在主機上調試完成(一個很有趣的例子是微軟在展示XBOX One的模擬機時,出現了NVIDIA GeForce顯卡的相關信息,這說明XBOX One的開發機使用了NVIDIA顯卡)。在開發的前期階段,遊戲廠商需要設計遊戲內容、關卡、AI、圖像模式等,最終在主機模擬設備上調試性能和最終的遊戲呈現(大部分工作是砍特效,因為主機性能相對同期的PC往往差距不是一點半點)。在整個遊戲開發過程中,開發人員只面對遊戲模擬器和遊戲開發環境,所需要完成的任務也只是讓遊戲能穩定、正常地以合適的性能呈現在主機上。在這種情況下,除非微軟或者索尼為AMD的硬體在軟體環境中專門設置優化內容,否則遊戲開發人員不會、也無法使用AMD的硬體優勢(如果有)。從開始到結束,開發人員只是面對開發環境而已,使用N卡或者A卡都完全不影響。

不僅如此,因為主機本身沒有硬體之分,開發人員不會也沒必要為誰提供差異化以及優化,主機廠商保證的是所有開發人員設備能滿足遊戲開發的需求,應該極力避免存在可能的硬體差異化問題導致遊戲開發難以進行(微軟的XBOX One開發機採用NVIDIA顯卡就是很好的例子)。再加上幾乎沒有硬體廠商的商業性內容加入,因此也不存在後期加入額外技術的內容。換句話來說,在主機上開發的遊戲,目的只是為了在主機上有良好的畫質呈現而已。

但是移植到PC上後,情況有所變化。一般來說,主機上為了儘可能壓榨性能,會使用其中提供的各種對性能有正面幫助的功能。在移植到PC上後,如果這些功能在PC上也有類似的使用,那麼這些功能會被繼承,比如FXAA等後處理抗鋸齒,如果這些功能在PC上沒有被使用,那麼會使用替代性的別的通用演算法來解決。

這裡的問題核心就是,這些在主機上的獨特技術,是否有A卡在PC上對應的版本,並且N卡沒有;或者是否某些獨特技術在A卡上性能更為優秀而在N卡性能一塌糊塗。目前來看,AMD和NVIDA的GPU由於設計理念差異,在部分細節性能上是有不同的,但是完全不存在AMD有而NVIDIA沒有,或者AMD很好而NVIDIA性能特別差的情況。從架構來看,NVIDIA的GPU往往在涉及到大紋理、曲面細分的部分會相比AMD產品有稍好一些的優勢,而AMD的產品則在Shader性能上表現更為優秀。但這些優勢會互相抵消,總體來看並沒有哪一家有特別獨佔性和壓倒性的優勢。

退一萬步來說,假設AMD在主機中使用的GCN架構的GPU移植後對NVIDIA的開普勒架構有性

能優勢,那麼可以算算時間看AMD這樣的優勢能保持多久。一般主機遊戲移植到PC上,需要在主機遊戲發售後大約半年才正式發布移植PC版本。目前的遊戲機都在今年年底開始銷售,一部分主流大作會趕在第一波上市熱銷時開始熱賣。接下來的移植PC版本,會在明年年中初露頭角。在明年年中,NVIDIA的開普勒架構很可能已經面臨生命末期。根據NVIDIA的路線圖來看,2014年Maxwell即將上市,AMD也會在2014年底上市GCN 2.0架構(2015年4月3日註:實際上到今天為止也還沒有上)。也就是說,在GPU性能快速發展的情況下,這些性能優勢會被快速成長的GPU性能徹底拉平。所以,NVIDIA並不會為此擔心,這也是前文所說的「時效性」問題的具體表現。

如果一定從架構上尋找優勢,AMD在主機上存在的獨特優勢就是使用了HSA技術的統一內存定址,不過在獨立CPU和GPU的機器上,這個技術目前看起來在遊戲應用中意義不大,反倒是對採用APU的PC意義更為明顯。不僅如此,AMD在主機中設計了多達8個核心的CPU,如果說AMD在自家CPU和GPU產品線上有怎樣的收益的話,反倒是CPU部分會更為明顯一些。移植遊戲在CPU部分只要做好了多線程優化,能很容易在目前AMD多線程的CPU架構上獲取性能優勢,至少不會落後英特爾太多。

此外,對移植廠商來說,移植遊戲是否能得到好的口碑,是否能得到消費者歡迎,其實也不能不考慮佔市場上60%~70%的NVIDIA用戶。當然,如果這款遊戲已經加入了NVIDIA或者AMD的「遊戲之道」、Gaming Evolved等項目的話,就完全屬於PC遊戲「優化」的範疇了。


我就光說ms的事情。

NV夥同Intel在XBox級別坑了ms一筆,之後的xbox360和xbox one都用amd的gpu。這不是簡單的切換vendor而已。在xbox時代,nv和intel是「賣晶元成品」給ms。這樣的話價格完全沒有空間,ms只有挨宰的份,所以xbox那麼多年價格和機器都沒大的變化。學費交夠了之後,xbox360剛立項就學乖了。用的方式是「招標設計GPU,完成之後給spec,產權和晶元都歸ms」。這麼一來,與其說是用了AMD的GPU,不如說是AMD接了ms的外包,給設計了個GPU的spec。結果就是,xbox360更新了好幾代,持續在改進性能並降價。(slim和原始xbox360的GPU連core數和頻率都不同,成本更是低的去了」

用這種方式,NV一看,去你的老子有更掙錢的路子。AMD一看,有點賺點吧。於是就選了AMD。到了xbox one時代,情況也類似。

會到另一個主題,要問GPU哪家強。我在別的帖子也說過,AMD的GPU硬體領先2年,軟體落後10年。但對於主機來說,軟體不歸AMD,所以沒關係。


轉一個

=================

在地球上最強顯卡GeForce泰坦的發布會上,記者採訪了NV總裁黃仁勛

記者:黃老闆,能簡單描述下您是如何規劃12的年時間,去打造一個君臨天下的遊戲帝國的呢?

黃老闆:(笑)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也不是人人可以成為拿破崙的,時間不是問題,智商才是關鍵!

記者:哦,那麼請您細說。

黃老闆:在2000年的時候,微軟找我商量過,聯手打造一款遊戲機進入console界。我當然要慫恿蓋茨幫我清理GF3晶元的庫存啦,而且GF3到時是最強大的圖形晶元,性能擊敗PS2綽綽有餘。後來微軟才知道中計了,xbox比ps2晚發售了一年而且成本居高不下,被ps2打到滿地找牙,我借刀殺人幹掉了野心勃勃的微軟,嘿嘿嘿。

記者:黃老闆果然英明,殺人不見血(笑)

黃老闆:微軟上了當後,就沒和我聯繫了。於是2005年我又盯上憑藉PS2上位的遊戲界霸主索尼。索尼當時研發了cell處理器,我就跟這些日本人說啊,用cell同時負責邏輯運算和圖形渲染的想法太超前了,3d加速晶元還是不能省的。憑藉我在圖形業的權威,小日本們竟然相信了。於是故伎重演,PS3由於臨時改動晶元方案比對手晚了一年,而且成本加重,被我從console霸主的椅子上硬拽了下來,呵呵呵。

記者:逐一擊破,黃老闆,高!實在高!

黃老闆:去年,哦不。現在來說應該是前年,console剩下一個任天堂沒被我坑過,但是小日本還是自己主動送上門來。他們想和我商量使用「開普勒」打造新遊戲機。我告訴他們,3d渲染遊戲已經進入瓶頸,遊戲性才是關鍵。於是我推薦他們使用廉價的由對手農企N年前的集成顯卡HD4600。結果任天堂的遊戲機Wii U一出來就被人笑掉大牙,性能還不及7年前被我坑過的PS3,然後就暴死了,哈哈哈。

記者:哦,三家都被黃老闆爆菊後拋棄了,只能投靠農企了?

黃老闆:對!農企的技術落後我NV 足足78個月,等於我把他們都驅趕入一個搖搖欲墜的死胡同里包團取暖,然後我「泰坦」一個怒吼,這些手下敗將集體被我活埋,稱霸遊戲界指日可待,喔呵呵


1.AMD性價比高

2.AMD可以提供一套CPU與GPU的方案運行效率更高一些(英特爾GPU不行,英偉達沒有CPU)

3.不選擇AMD就必須和2個廠家談判合作麻煩,特別是其中一個或者兩個都是行業老大的時候,和一個二當家談判底氣更足一些。


你手上的武器都是最差的承包商提供的-----美軍戰鬥手冊


兩大主機賣了三千萬多了吧?

按摩店還是沒賺多少錢的感覺。

我覺得按摩店給半導體行業開了個壞頭。


農廠最大的特色在於,顯卡界做CPU最強,CPU界做顯卡最強。

於是它機智地做了APU,佔領主機市場。

確實挺有眼光的。

最大的特色其實是便宜!!!!!!!!!!

便宜!!!!!!

便宜!!!!!!


這問題已經完全淪為AN大戰了

期待上升至精神股東論戰(笑


首先我不是AMD黑,但是AMD實在是渣,不爭氣。如果說intel專心集顯,提供一個入門解決方案也就算了,AMD按摩店這麼多年實在是太渣了,主要是軟體驅動方面。你看搞個科學計算,NVDIA做CUDA解決方案,那是基本上能想到的庫是都全了,隨機數生成到矩陣計算,開發調試工具鏈完備;再翻翻按摩店網站,都什麼玩意,絲毫沒有任何的價值。你搞個桌面圖形開發,按摩店那個驅動,誰用誰知道有多蛋疼。對於那些槍文測試數據,我只能呵呵,你要信那些你也就一個電腦城裝機工級別的。


-------------------------------------------update 04-04-----------------------------------

額。。。。。。。。。。。雖然我不願意承認,但是這裡越發有顯卡吧的趨勢了啊,我原來只是想簡單的寫幾句啊( ̄▽ ̄)

排行第一的某位「磚家」,完全不看我測試數據前面的聲明,也完全不睬測試後寫的結論,就單單挖出一句「
R9 285都能超過GTX 980」,說這毫無意義。這是典型的從一段文字中挖一句話然後忽略上下文來黑人的手法。希望大家還要注意。

這位專家還強調AMD現在是逆勢市場,無論從研發投入、技術應用還有軟體環境搭建上,AMD口號喊了不少,實事到是沒辦成什麼,反倒是裁員的裁員、賣樓的賣樓。市場表現最能說明這個企業是不是受歡迎。。。。bla~bla~bla~~~

但是我只想說 賣大樓,研發投入不足,口風不好之類的跟我有什麼關係呢?這不是華爾街的分析師或者AMD的stock owner才應該關心的嗎?我們做為普通消費者進行消費選擇的時候,第一步是熟悉自己的需求,了解清楚自己是重視性能功耗還是價格因素等等,在這個基礎上,篩選符合自己需求的產品不是嗎?如果這個產品是AMD就選擇AMD,如果是nvidia就選nvidia。

但是在專家以及很多N飯的眼裡,現在好像不需要這個篩選過程了,為什麼呢?因為AMD都裁員賣大樓了,還看什麼啊?直接上Nvida吧!我相信有部分購買N卡的人也經歷過這個過程吧。

這讓我聯想到一個果粉在跟我談三星S6的時候,實在說不出東西了,就說,三星是個沒誠信的公司,所以它的東西肯定是垃圾的。OK啊,做為果粉你有這個信仰OK,我不干涉你,但是你別用這個做為理由去說服沒有你那個信仰的人好嗎?

我之所以會寫這個答案,其實就是看不慣AMD或者AMD玩家現在受到的某種歧視,連一個公平較量的機會都不需要給了嗎?大V大牛們振臂一呼,你們去買N卡吧,別想了,我覺得,如果你真的是小白或者無法有自己的判斷能力,那這樣也好。但是如果你是有判斷能力的人,有這個時間和精力,還是應該自己去獨立的比較篩選一番。記住,我寫這篇答案的目的不是要說AMD強於nvida,只是希望接觸和打消一些普通消費者對AMD的疑慮和誤解。

----------------------------------04-03 update--------------------------------------

申明,認為數據,圖表或者評測沒有任何意義,也不願意去相信的N飯們,可以跳過我這篇答案了,但是,你跳過以後請不要點反對or沒有幫助,因為那些應該是在讀過答案的基礎上得出的,就像看了電影才有權給影評,這也是給作者一個最基本的尊重吧。

談下我為什麼主要在答案里去展示一些評測,不是我顯卡用的少,說不出個人經歷或者「小故事」。我原來可以說算是N飯,從geforce2 mx400開始用N卡,用過geforce4 Ti4200,geforce fx 5600,GeForce 9600 GSO, geforce gtx 460,移動端的geforce 8400mgs ,geforce GT555M, 當然,A卡就更多了,不一一列舉。 這裡面的一些顯卡,估計有些年輕的朋友都不認識了。 所以有些人要說,我沒什麼生活體驗,就相信數據,那真是誤解我了。

我之所以不願意去說自己的一些使用經歷和體驗去評價A卡和N卡,是因為在我漫長的使用A卡和N卡的經歷中,並沒有發現出哪方具有明顯的壓倒性的優勢,倒是後來A卡的性價比不斷提高,我才又更多的使用A卡。所以,我不喜歡自己弄一個小故事,說什麼我用了某款N卡,它很差或者很好,某款A卡發熱大什麼的。這些真的沒有什麼說服力,我一個人的使用經驗,甚至不能代表這個型號的感受,同樣的geforce gtx 460,買了凄慘紅和買了訊景可能就是完全不同的體驗了,然後就可能出現買了凄慘紅的大罵N卡容易花屏,死機,而買了訊景的可能從此成了N飯,我們普通人的使用量畢竟有限不是,樣本太小了。

不過讓我對nvidia第一次產生很強厭惡感的,是著名的G86顯卡門事件_百度百科

這次由nvidia硬體設計缺陷引起的事件導致大量採用G86核心的電腦藍屏死機過熱,我的dell也不幸中招,而nvidia沒有給出任何合理的解決辦法。dell採取的補救措施居然是刷新bios,降低顯示晶元的頻率來減小發熱!結果就是,我的電腦顯示性能降低了一半,連玩war3都卡頓了!

我相信,戴爾不給用戶換顯示晶元的原因很簡單,因為nvidia沒有給到足額的賠償,據說nvidia當時雖然承認錯誤,但是只支付了1億美元用來平息事件,而受到此次事件影響的筆記本,有幾百萬之多,包含戴爾,聯想,惠普的熱門型號。那麼他為什麼敢那麼囂張呢?很簡單啊,如果你願意起訴他,你就會得到賠償,美國大量的用戶起訴nvidia才得到換新機的賠償,可是中國的幾百萬消費者呢?沒法律意識,或者不願意花費那麼多時間和金錢,才任由nvidia宰割,有點像今天的大眾,店大欺客,所以,從此我對nvidia這個公司的基本道德和誠信問題產生了嚴重的懷疑。

有朋友提醒我還有近期發生的nvidia的GTX970 和980 涉及虛假宣傳顯存的事情,國外鬧得很兇。就不細說了,大家有興趣自己查證。

可能有些人在這裡會提到AMD的MacBook Pro顯卡門事件,但是我在這裡澄清一下,這次事件的根源是連接 AMD 顯卡與主板的無鉛焊料出現了問題,也就說,是apple自己的責任!

-------------------------------------------update 回應某N飯-------------------------

有N飯反應A卡的發熱量巨大對使用產生了影響,那麼我們就以一個普通人購買一款中端顯卡的case來先看下是否這個問題成立,為了規範價格,我們以京東價格做為參考,選擇1500元檔次的中高端顯卡。

那麼R9 285 和 GTX960就做為對比參考對象了。

根據3DMARK評分,兩者性能在一個level

用FurMark進行滿載拷機10分鐘後,看顯卡溫度

從上面的圖表來看,我至少沒有得出「A卡比N卡發熱巨大」,這個結論。

當然,N卡有一定的功耗優勢,但是在大家都標配550W電源的今天,我並不覺得這是一個值得糾結的問題,比如R9 285比GTX960在滿載情況下多耗能70W,算你每天滿載玩遊戲5個小時(待機功耗兩者差不多),那麼你一個月也就多支出0.5*70*5*30/1000=5.25元!

那麼有人要問了,既然都差不多,我憑什麼就要每個月多花5塊錢買A卡??但是你要注意,這個「差不多」只在DX11時代成立。

-------------------------------------------原文-----------------------------

知乎看來是N粉的天下啊,不過你們誇歸誇,能否給出一點點數據或者測試做為理論依據呢?簡單粗暴的一句:「因為便宜。」那是不是依照你們的意思而言,現在買AMD的玩家都是窮B或者智商不夠的類型?

未來是DirectX 12的時代。微軟自己都稱,DX 12與舊版相比,它能向遊戲開發者提供一個比較低級的API,從而減輕CPU或GPU的過載,更會提升所有微軟平台的遊戲的性能,包括XBOX ONE、Windows Phone。值得注意的是,DX 12可以降低遊戲功耗,所以主機或PC平台的遊戲移植到移動設備上會因此變得更簡單。

註:AMD產品經理Devon Nekechuk在近日的公司圖形30周年紀念大會上公開表示,凡是基於GCN架構的顯卡,都會支持DX12。

那麼我們不妨探討下,在即將到來的DX12時代,N卡和A卡可能的表現是怎樣。

轉載AnandTech、PCPer、PCWorld的幾篇測試數據:

使用的是3DMark API Overhead

它基於2013年發布的3DMark,由Futuremark開發,加入了對DX12、DX11、AMD Mantle API的性能差異性獨立測試,這也是全球第一個DX12性能測試工具。

該項測試由微軟、AMD、Intel、NVIDIA以及加入Futuremark基準開發合作計劃的其他成員共同研發完成。

注:它只是個關注系統開銷(Overhead)、繪製調用(Draw Call)的特殊測試工具,而不是模擬遊戲場景的基準測試,因此更適合開發人員和技術玩家研究。也就是說該測試不代表不同顯卡在未來DX12遊戲里的實際表現。但是你要問這個測試有沒有意義呢?我說有,因為測試所反饋的結果是在幀速率降低到30FPS之前,每個API每秒實現的最大繪製調用數量。DX12、Mantle就能降低系統開銷,從而使得更多的繪製調用成為可能。繪製調用的數量越多,圖形引擎就能向屏幕繪製更多物件、紋理和特效。

測試開始:

3DMark API系統開銷測試界面:可選擇解析度和測試模式,包括DX11單線程、DX11多線程、DX12、Mantle

測試進行中

結果:

AnandTech:

獨顯的多核心利用率對比:很顯然,高端顯卡搭配的CPU核心數量越多,性能越好,六核心都得到了充分利用,GTX 750 Ti這樣的中端卡就不行了。

另外,從雙核心到四核心的提升很大,再到六核心就小得多了,事實上也只有那些最頂級系列的卡才能從六核心中明顯再獲益。

如果非要對比A卡和N卡,前者顯然更勝一籌,R9 285都能超過GTX 980

六核心不同API模式對比:DX11無論單線程還是多線程都堪稱「渣」,DX12真的是好猛好猛,比如說R9 290X,DX12相比DX11高出了足足16.8倍!

四核心不同API模式對比基本上和六核心下差不多,但是Mantle這次普遍不如DX12(雖然差距並不大),說明在四核心上DX12效率更高一些。

雙核心不同API模式對比:DX12還是很猛,A卡還是很猛,Mantle也還是不錯,但是很明顯兩個核心有些不夠用了,畢竟其中一個要留給顯示驅動,所以在DX11多線程模式下,N卡毫無提升,A卡反而退步了。

PCPer的測試系統用了一顆Core i7-5960X,模擬了不同核心數量和超線程開關與否,考察的主要是不同獨顯的差異。

GTX 980:

R9 290X

該測試說明:對於GTX 980,DX11多線程模式略優於單線程,DX12則大大好於DX11,最多提升幾乎6倍。而對於R9 290X,DX11多線程確實幾乎沒用,DX12則兇猛異常,最多提升足足19倍!Mantle甚至達到了20倍!!

PC world

R9 290X: DX12下比DX11提升了大約14-15倍,Mantle提升也有13-14倍之多。

AMD自己的PPT

R9 290X、R7 260X在此項測試中,DX12模式的繪製調用分別比DX11模式下高出大約15.5倍、9.5倍!

FX-8370這樣的八核心,至少能將六個核心幾乎完全發揮出來(也就是超過六核心就意義不大了)。

以上測試簡單就是想說明,在DX12時代

核心越多、頻率越高、超線程開啟,DX12性能就越好。而多核心,高頻率,這恰恰是AMD的強項所在。

從以上測試還可以看出,DX12的優化效果和AMD自己全力推廣的Mantle非常相似,而在AMD鼓勵對Mantle 1.0感興趣的開發者儘快轉向DX12或者OpenGL Next的大背景下,我們甚至可以大膽猜想,DX12就是Mantle技術的某種改良版本,如果這是真的話,在DX12時代,AMD或許將贏得自己真正的帝國反擊戰。

-----------------------------------------------------------------------------------------

有些N飯說,不相信評測,也不相信數據,只相信自己的感受,我就聯想到當年Intel

I5在評測里吊打AMD全家的時候,很多A粉一把鼻涕一把眼淚的說,實際使用真的差不多,同價位感覺AMD多任務更輕鬆之類的時候,大家是怎麼嘲笑A飯現在空有情懷,只能編故事之類的,然後各種打油詩就黑上了。說親身經歷你們說是錯覺,靠情懷,說數據你們說是裝機工水平,所以到底要怎麼樣你們才滿意啊~~摔!

---------------------------------update------------------------------------------

有些朋友談到了遊戲優化問題,那麼我們來看看NVIDIA當初大力宣傳的PhysX物理加速現在有多少遊戲支持呢?

去NVIDIA官網PhysX - 技術總覽一看,這讓我大吃一驚,這不還是當年發布這技術是推廣的老遊戲嗎?當年演示技術時用的batman,黑手黨2,居然現在還在做為主力宣傳,這寫可都是5,6年前的遊戲啊!

而做為《地鐵 2033》的續作,《地鐵:最後光芒》不會有任何NVIDIA用戶獨佔PhysX特效!幾乎可以說,NVIDIA已經漸漸放棄PhysX加速這條路了,或者說遊戲廠商也沒興趣陪老黃玩下去了。至於原因嗎,很簡單,現在CPU性能愈發的強大和過剩,根本不需要讓GPU在幫忙了。至於主機的情況,大家看看問題就知道了。

而AMD主推的Mantle情況如何呢?

我們可以看到,充滿了最新的大作,戰地,文明,COD,古墓麗影,神偷等等,而且和僅僅優化某些物理特效的PhysX不同的是,Mantle可以實現硬體的針對性優化,可以完全發揮出GCN架構的全部特性,提升圖形運算系統的整體效能,最大限度地發揮顯卡的特性和性能。這跟我上文提到的DX12優化,非常相像。而這僅僅是在現在,當DX12全面取代Mantle以後,可以預見,幾乎所有的主流大作都會為AMD做優化。

那在驅動優化方面,本人有一台N卡的筆記本,所以親自嘗試過nvidia引以為豪的

我經過多次試用,給我的感覺就兩個字:糟糕

我用這款程序嘗試優化設定了《CS GO》,《War Thunder》 這兩款遊戲可以說是國際知名的大熱遊戲了,但是給我的推薦設定,要不是過於保守,要不就是過於誇張。

在它的所謂優化下,遊戲當然是流暢,但是那是以犧牲大部分特效和畫質換來的,我覺得只有是連遊戲畫面設定完全都看不懂的小白才有使用的價值,以上兩款遊戲我都自己摸索嘗試了很久,才得到了滿意的設置,既保證了流暢,又有很好的畫面,而我自己摸索出來的設置,跟GeForce Experience給的,簡直大相徑庭。

因為本人已經卸載這款軟體,所以無法給出詳細截圖。

其實這類軟體AMD也有啊,只不過沒多大宣傳罷了,功能跟nvidia的差不多,還多支持語音聊天和截圖功能。

Download AMD Gaming Evolved App Powered by Raptr

現在支持322款遊戲,基本主流大作都有

至於有些人說的,AMD驅動不如nvidia,那是在ATI年代,那個時候AIT的驅動發布頻率非常低,有時候幾個月才發布一次,導致有些遊戲BUG無法及時修復,而且可調節的選項也不如N家,但是現在AMD驅動經常一個月發布幾次,可調節的選項也非常豐富了,以前我用N卡可以在驅動里輕鬆超頻,但是現在,反而是A卡可以超頻,N卡需要自己用第三方工具,所以,驅動說,根本就如同」日本車皮薄不安全「一樣,不值得一駁。

------------------------------------------------------------------------------------------

有些大神提到通用計算的問題,不好意思,我不是這個領域的,所以沒什麼發言權,看過一些AMD的OpenCL和CUDA的速度對比測試,都是近幾年的,感覺指標上都滿出色的。

有位大神提到說在AMD網站上,開放文檔,工具全部都找不到,所以AMD垃圾,但是我隨手google了一下,就發現了The AMD OpenCL? Zone,這個排首頁第一的頁面里似乎是提供了蠻豐富的工具和文檔的。

但是還是那句話,我沒搞過通用計算開發,所以我沒發言權(隔壁的科大博士就是搞這方面的,現在在IBM實習,哪天我詳細問問他好了)

以上的對AMD的評價,僅僅針對普通人所關心的遊戲這方面。

-----------------------------------------update 關於視頻硬解方面----------------------------

有朋友提到A卡和N卡的硬解問題,在這裡稍微說一下,在民間其實一直流傳一種說法,叫A卡畫質好,N卡速度快,其實這個速度快,指得是N卡解碼的速度,這個我必須承認,至於A卡畫質怎麼樣,對不起,我不是專業人員,不能對這個結論妄加評論。

N卡靠著它的PureVideo技術在在VP1,VP2......到VP6階段,解碼的速度和支持的格式確實是一直優於A卡的UVD1,UVD2......系列,直到R9 290X發布, 還不能支持VP9、H.264、H265/HEVC格式中UHD也就是4K解析度的硬解。而nvidia在發布GeForce GTX 750/GTX 750 Ti 的時候,就已經引入了支持4K硬解的VP6。

不過,事情正在起著變化。

隨著R9 285的發布,AMD引入了全新的UVD5 Decoder ,最大的改變是終於支持硬解4Kp60

那麼效能如何呢?權威網站Anandtech正好給出了測試

該網站是這樣評論的,AMD現在在視頻解碼這方面,終於追上了nvidia的腳步,有點晚,但是拿著不到別人一半的研發經費,也總算是做到了不是嗎?


為什麼高貴的主機圈就不敢來個主機界的蘋果。。。作為上帝的客戶們,怎麼能容許你們的逼格如此一跌再跌,趕緊再加價2000啊,要求出n卡主機。


業界能提供一體化的目前只有amd

intel一來cpu性價比不行,二來顯卡就是個笑話

nv顯卡不錯,但是cpu又有點。。。

amd的綜合議價能力很強,可以用顯卡挾持cpu的銷售

真的和什麼誰更好,沒有多大關係,上一代的ps3用的就是nv的,而上上代的xb用的也是nv的


要是略勝一籌,是不會願意做不怎麼賺錢的買賣的,這是AMD前幾天公布的數據:

跑分圖可以斷章取義混淆視聽,但財務報告不會有這方面問題。另外關於DX12新特性的硬體支持:

如果按照相同工藝相同TDP熱設計功耗下的遊戲性能來比較,那AMD的硬體確實落後太多,R290x實際運行接近300W而且很快會因為過熱而降頻損失性能,相比Titan X反而在250W之內風冷就行,性能完全不是一個量級,通過提高工藝或者某些硬指標來獲得性能提升不算真正的本事,因為各家都能想到,優秀的架構設計才算。


因為amd有cpu和gpu融合程度相對較高的產品apu,適合主機,價格相對便宜,主機對性能的要求也不是太苛刻。另外這也是amd的戰略,目前明顯處於弱勢和困境的amd更要積極開拓多樣化業務(自然包括主機晶元這種定製化業務)來盡量和Intel nvidia形成差異化競爭而不是一味在主要晶元業務(cpu,gpu)上直接正面杠。。畢竟沒錢的amd拼不過那倆


這些遊戲機捏住了amd的軟肋,amd沒有選擇,必須抓住不算機會的機會。


水冷fury被風冷980ti滅了


PC端,老黃有Titan X,移動端 老黃有Tegra K1.反觀AMD,一個能打的都沒有……!

AMD能夠和三大主機合作,主要是AMD既有CPU又有GPU,可以為主機打造一個比較好的解決方案。再說了,純論性能主機是比不了PC的。要看顯卡,還得看獨立顯卡的出貨量。2014 Q4 AMD量四分之一都占不到了。不過其實整個顯卡平台,還是Intel的顯卡佔得最多,哪有那麼多硬核玩家啊。


A好還是N好,這是個信仰問題


真可惜,樓主的問題毫無意義啊。

樓主的問題等於問我們:8核的手機和台式機哪個快 ? 8核的台式和筆記本哪個快?哪個性能綜合強?

架構都不一樣好吧,至於遊戲機的架構和PC差距太大了。記得有個朋友是學硬體嵌入的,他就無聊拆開了我的PS4(還好沒壞),拆完後,他自己買了台再也不用電腦玩什麼遊戲了。

他曾經告訴過我,架構差距很大,原理不太一樣。還說:AMD說是做了這個機器,但是實際上只是技術用了一些,根本上還是定製化的東西,AMD綜合平台做的好一些,所以遊戲機都選了它。不過這個無法證明AMD比N卡強。實際的N卡還是比AMD強。


主要是便宜------------------------------------------------

-----------------------------------------------------------------

再加一個農企的圖


推薦閱讀:

普通台式電腦能長時間不間斷工作嗎?
如何評價AMD在2017.07.31正式發布的vega系列顯卡?
打算年後上個筆記本,打算自己魔改?
i5 750 加上gtx1050 可以玩絕地大逃殺么?
窮人如何用GTX1080/1070配置深度學習工作站?

TAG:遊戲 | 計算機 | NVIDIA英偉達 | AMD | 顯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