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開茶館,中國人怎麼辦?
我覺得題主的問題應該是中國的茶館怎麼辦吧?
從成都這個到處是茶館的地方來說。星巴克開茶館應該不足以有太大的影響,頂多只是去的地方更多了點,選擇更多了。
就我們喝茶的情況來說,
一種是聚會聊天型,這種的話,我們比較喜歡去一些露天茶館,如人民公園的鶴鳴茶館、百花潭公園的茶館,還有寬窄巷子的路邊茶館一種是娛樂性,這個就很簡答了,能喝茶,能打麻將,能打紙牌,就ok了
還有一種比較私密的聚會,就要去一些比較高檔點的咖啡館或者特色茶館。(在這裡,想推薦一下,我朋友辦的一家茶社,主題是漢服文化的,叫小隱廬,在光華村,歡迎大家私信地址啊,我們也可以約到一起去喝茶。)還有一種就是商務性了,商業談判交流,這些要求比較私密,都會去會所等比較高檔的地方談星巴克的定位還是類似於休閑型的,所以他們的布點我覺得可能也會在商業區、白領聚集區,至於影響,應該是我們多了一種口味的選擇,也不錯啊
——————一個去星巴克也點茶的真的喝不來咖啡的人的回答 =-=星巴克來中國開茶館:中國茶機遇和挑戰並存
(此為原創插畫,轉載請註明茶也生活公眾號)
昨天一則消息激起了茶行業熱烈討論:
近日,據從相關知情人士,2016年下半年,星巴克旗下的Teavana茶館將在中國開設第一家門店,同時進軍亞太地區。
16年前星巴克進入中國,打著美國文化的旗號,毫不費力地攻陷了中國市場。
今天的星巴克茶品牌,還會在中國攻城略地嗎?
一、先來了解下星巴克旗下的Teavana
1997年創辦的美國茶葉零售商Teavana,目前市值10億。Teavana公司通過特種茶葉和相關產品建立起辨識度高的品牌,此外利用網路互動社區的營銷方式來加大品牌的宣傳力度。Teavana本身不擁有或者運營任何茶園以及生產設施。該公司建立了一個專業採購團隊,負責從全球範圍內的茶園和茶商進行採購茶葉,茶葉大多產於東南亞。如中國、日本和印度。
然後與大量工廠和代工廠合作來製作Teavana 品牌類產品。
目前該公司出售的茶葉超過100多個品種,涉及白茶、紅茶、綠茶、烏龍茶、巴拉圭茶、路易波士茶和草藥茶以及他們的混合茶,其中混合茶佔據8成份額。該公司還提供跟茶相關的商品,包括茶壺、茶杯、茶具、茶飾品、茶食品,並融合了東南亞(包括中國、日本、印度等國)的茶文化,讓人們才品茶的同時也能享受茶文化的魅力。
除了產品有高度品牌的識別性,Teavana還非常注重對社交媒體以及移動應用程序的應用等,以此來創造一個茶葉愛好者的社區,培養顧客重視度,並促進品牌意識。網路社區互動下面舉個實例。今年夏天Teavana藉助網路平台推出「Exotic Iced Tea Contest」(奇異冰茶競賽)線上活動,Teavana曾用六種最受歡迎的草藥茶混合配置成72種獨特的口味,此次活動意在鼓勵在線用戶創造自己的茶葉配置方案。
二、星巴克為什麼要開拓茶飲品市場?
星巴克賣進軍茶行業蓄謀已久。從2011年,星巴克將自己的logo上的coffee環去掉,就已經彰顯了不會局限在咖啡飲品的野心。
1999年星巴克810萬美元收購了TAZO茶。現在星巴克門店裡還有販售TAZO茶類。但一直處於虧本的狀態。不過這沒有阻止星巴克進軍茶行業的步伐。
2012年,星巴克又以6.2億美元收購了美國茶品牌Teavana。在收購後,星巴克掌門人舒爾茨說了這番話耐人尋味:「對於每天都需要一杯咖啡才能好好工作的上班族來說,我並不擔心茶帶來的衝擊,但對於一般的消費群體來說,你需要給他們提供更多的選擇。」
茶作為和咖啡味道截然不同的飲品,又具有和咖啡同樣提神的效用,自然是消費者最佳的「咖啡以外的日常飲品」。
舒爾茨還曾經說過,現在進軍茶業務是「千載難逢」的機會。
據英國《金融時報》2015年3月18日報道,國際貿易中心(International Trade Centre)的數據顯示,過去十年美國茶葉進口量增長了30%,並於去年首次超過英國。美國茶葉協會(Tea Association)主席彼得·戈吉(Peter Goggi)表示,茶葉消費量增長在16歲到26歲人群當中體現得最明顯。他說:「我們發現,喝茶有益健康的理念確實已被廣泛接受。」
民意調查公司YouGov在美國開展的一項調查也突顯出,茶葉在較年輕消費者當中越來越受歡迎。該公司發現,在18歲到29歲人群當中,咖啡與茶的受歡迎度是相等的。但在45歲到64歲人群當中,62%的人更喜歡喝咖啡。在65歲以上人群當中,選擇咖啡的比例達到70%。
隨著茶飲日益成為一種低脂飲料選擇,茶店正在美國各地迅速湧現。星巴克就在這個階段切入了茶行業市場。
在美國茶葉消費量增長之際,咖啡消費量卻在減少。美國國家咖啡協會(National Coffee Association)最新年度調查報告顯示,59%的美國人表示他們每天會喝一杯咖啡,這一比例低於2014年的61%,也低於2013年的63%。
這僅僅是西方飲品市場的一角,加拿大的茶市場也在逐漸擴大,14年到現在,有十幾家加拿大茶企籌備IPO。實際上,由於市場對咖啡逐漸疲憊,新興的茶飲品正展現旺盛的市場活力。
星巴克作為咖啡巨頭,對於飲品市場的消費行為變遷,背後自然有大量的數據來分析,而進軍茶行業並不是一時的決策行為,而是星巴克的戰略規劃,足以見得茶行業市場正在走向繁榮。
三、兵臨城下還是合作共贏?
昨日這則消息在茶友圈中分享。讓茶貓意外的是,積極看待的人,要遠多於消極看待的人。
積極看待的人有如下幾個觀念:
1、星巴克的優勢在終端服務,門店體驗好,開放、平民價。這塊正是中國茶企的短板,中國的茶館都是會所的形式,走的是高端。這類模式正在失去中國年輕一代的市場,而星巴克這種平民化的門店體驗,得用戶者得天下,會促進中國茶企轉型,優化終端體驗。
2、星巴克不擁有自己的茶園,但卻培養了一個專業的採購團隊。大品牌,茶品有保證,價格合理。不需要再像傳統門店需要自己去辨別價格是否浮高,這才是合理的市場經濟秩序。
3、和星巴克共同教育茶市場,培養消費者喝茶的習慣,共同做大蛋糕。
4、促進中國茶文化更加豐富自己的內涵,加強文化競爭力。
消極看待的觀念:
1、下有立頓,上有星巴克Teavana,兩相夾擊,中國茶企的生存空間更小了,或許會淪為這些外國茶的供貨商。福鼎白茶還沒火起來之前,一直都是低價給Teavana供白茶。
2、星巴克Teavana宣揚的西方文化,讓中國年輕一代更加遠離中國文化。
3、星巴克Teavana銷售的主要是摻入花果的花果茶,這類茶一旦成為主流,年輕一代更加不了解中國傳統茶。
四、挑戰和機遇並存
星巴克Teavana進入中國,就和中國曾經進入WTO一樣,挑戰和機遇並存。有了更多的機會,但如果自己沒有競爭力,就輸掉市場。
星巴克Teavana進入市場,不僅會教育市場,培養喝茶的群體,也會教育了資本。資本會更多地關注茶行業的投資,對於正在轉型或者從事新型茶創業的群體來說,他們跟投資人談的時候,投資人就不會因為不了解茶行業而無法溝通,星巴克這個牌子太大了,最起碼可以舉星巴克的例子。
中國近兩年來,已經湧現了一批新式茶館。重慶的嫩綠茶以及跟嫩綠有千絲萬縷資本關係的inwecha(因味茶),是其中的領軍人物。現代化的門店,以及對茶飲品的創新(加奶,製作標準化等),乍一看就是星巴克的茶版。有行業人認為嫩綠、inwecha將是星巴克強有力的對手。
嫩綠門店
teavana門店
teavana內部設計
嫩綠內部設計
茶貓卻表示一點擔心。星巴克Teavana定位很清晰,與咖啡區分開來,就是茶。雖然Teavana80%銷售的是混合茶,但櫃檯上清一色擺放著盛茶湯的玻璃器皿,來展示茶清澈橙黃的顏色美。而嫩綠茶和inwecha的氣質更像是奶茶店,濃郁的奶泡沖淡了茶本真的味道,再看看星巴克店裡賣最好的不是咖啡,是抹茶。所以嫩綠茶和inwecha更像是和奶茶在一個賽道,而不是和星巴克Teavana在一個賽道奔跑。更難堪的是,嫩綠茶的門店看不到多少中國元素,但Teavana在自己的門店卻擺放了茶壺、佛像等種種東方文化元素,就是logo也是一個打坐的人像。
更重要的一點是,星巴克品牌的網路效應。星巴克已經形成了大區域的品牌網路,而嫩綠等也只有茶行業和區域的知名度高一些。而Teavana在美國的一項策略就是建立互聯網社區,用互聯網打通線上和線下。茶貓曾經在分析嫩綠茶的時候,就遺憾的表示,其網上社區的建立有明顯的薄弱。所以,中國茶有機會,但不一定是這兩隻隊伍成為中國茶轉型的代表。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星巴克Teavana雖然被稱之為茶門店,但他們銷售的茶與我們國內的茶是不一樣的。Teavana或者說西方的茶,都是添加了花、果等香料的,聞起來更香。但對中國人來說,這種香是劣質香水的刺鼻味,主流茶都不會添加香料。茶貓尚未嘗到Teavana的茶,不知與傳統茶優劣。但一90後朋友原意轉型做國外的花果茶,接觸了德國的Teavana供貨商,喝了十幾款茶後表示,確實有特色,但自己更喜歡傳統茶香。這給了傳統茶一點信心,在口感上我們還是有優勢的。或許Teavana在進入中國,也會像星巴克進入中國一樣,依據當地的情況做一些改變。
曾經星巴克進入到有濃厚咖啡文化的義大利,無功而返。美國啤酒也曾經受到有濃厚精釀啤酒傳統的德國市場的阻擊而至今無法進入。但星巴克Teavana進入中國市場的消息,卻受到了年輕一代,甚至是資深喝茶人士的歡迎。這是不是說明了,我們傳統茶信息的不透明、忽視終端消費者體驗、行業標準的不確定、市場價格的不穩定等等市場混亂的現象,已經讓消費者詬病已久,大家希望星巴克這個舶來品帶來更為規範的秩序,讓我們喝到一杯有著良好體驗的茶。但國外的月亮不會更圓,還要看中國茶企如何突圍轉型。
算是我畢業論文相關吧,正好今天喝多了,恩,茶喝多了。先mark一下回頭回家答。........................................我就是不告訴你我懶得打分割線......................................................畢業論文和這個相關,試作答。『1. 我最想說的是大環境問題!不說茶,所有同類實體行業,我們哪些是做的和西方品牌不相上下的呢?當然有,但是應當是佔少數的吧?所以說,茶館做不出星巴克的程度不足為奇。源於我們整個商業運作模式都不那麼成熟。我舉個相對好點的例子:簡餐或者快餐 這部分我們已經做得不錯了。有類似於真功夫,老家肉餅之類的(沙縣小吃 成都小吃之類的我就不說了哈)。但是和麥當勞必勝客之流,還是有差距吧?餐飲業其實已經是比較好的例子了。轉回茶,不說茶館,說茶。印象中中國應該是產茶賣茶量最大的。那我們來看一看數據。根據《國家統計局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數據》,2011我國茶葉產量162萬噸,增產9.9%、2012我國茶葉產量180萬噸,增產11.2%,2013我國茶葉產量193萬噸,增產7.9% 但是,2007年的時候立頓銷售量為450萬噸,這是什麼概念呢? 就是說,立頓07年的銷售總量超過了2013年我國茶葉總產量的兩倍還多!沒錯,就是超市裡賣的那個立頓!立頓茶好么?大家心知肚明吧......CTC對中國人來說,也能叫茶? 所以,我們並沒有敗在茶本身,而是敗整個商業運作成熟度上,而這點在現代商業社會至關重要。所以說茶館沒做出星巴克級別來屬於正常,真要是做出來反倒是值得拿出來好好研究研究。但是,如果是相類似僅僅影響力沒有像星巴克這麼大的茶館其實也有。比如說北京的避風塘,就是想主打休閑、放鬆風格。但實際上管理、服務、環境各方面都做得很糟糕。背後沒有一套完整成熟的體系支撐啊!再比如杭州的青藤茶館。(這個個人感覺不錯,但是出了杭州就沒什麼影響力了吧。離做到星巴克這種程度還早啊)
2.大家對茶與茶館的固有印象
我們認為喝茶的感覺應該是這樣的 喝茶的傢伙事兒應該是這樣的這樣的
喝茶的人應該是這樣的這樣的
而喝茶的環境應該是這樣的或者是這樣的
(ps:部分圖片來自於網路,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至於剩下的部分,東方國藝的筒子們有沒有很熟悉啊?)
上面這麼多圖就是舉例證明中國人對茶的普遍印象。粗略的分傳統的中國茶文化主要分兩種。一種是士大夫的雅文化,一種是市井的俗文化(沒有貶義)。前者主要對象是文人貴族,同詩歌辭賦詩酒花等相關聯。後者對象是民間,同曲藝相聲雜耍等相關聯。這種印象是中國茶文化發展一千多年來逐漸形成且根深蒂固的,很難改變。對比星巴克。星巴克將自己定位為獨立於家庭、工作室以外的「第三空間」。星巴克「第三空間」的概念落腳點是「您的鄰居,是家庭客廳的延伸、風格清新時尚的社交場所、工作和家庭之外的第三個最佳去處,人們在星巴克購買咖啡的同時,也買到了時下中國非常需要的一種東西:一種體驗、一種生活方式。一個可以振奮人心並重新思考的感性空間;一個讓人感受到熱忱及活力的隨意性環境;獨具設計感及優雅特質,並且相當友善及親切;舒適溫馨的感覺帶來啟發及驚喜、便利;與社區融和的隨意性空間,一個悠閑交流的聚會場所[1]。很顯然,星巴克的定位很符合當下城市生活消費者的需求。逛街累了找個舒服的地方休息——星巴克; 三五好友找個溫馨的地方小聚——星巴克。有小規模的商務洽談需要一個場地——星巴克。茶館因茶長期形成堅固的文化形象,很難融入當下城市生活中去(城市畢竟還是西方式的啊)。民俗茶館給人們的印象多是作為接待外人的場所,更強調娛樂性。士大夫茶館給人們的印象雅則雅矣,可太過清幽不夠溫馨。想轉成針對城市生活的茶館,可是一千多年來形成的印象說改就改哪有那麼容易,於是乎大多數茶館就繼續沿著這兩條路走下去。離所謂的星巴克的模式越來越遠......越來越遠......老死不相往來...... 2000年左右北京是有一批茶館做的很不錯,但是主要客戶是將其作為相對高端的商務會談場所。在會所興起後逐漸沒落。也並沒有成功的向星巴克模式轉型。(依據東方國藝的張霽雯老師口述記錄)3.可操作性咖啡同茶相比是很便利的。所有流程都在櫃檯內完成,無論裝在紙杯還是瓷杯子都不會太過影響口感。我們所有的東西是:一杯咖啡 托盤 最多加個攪拌棒。茶不一樣。來,我們來細數一下喝茶需要的東西。先不說茶藝的什麼聞香杯、茶道六君子之流。咱也不整什麼泥爐橄欖核碳。就簡化點,茶盤得有吧?茶巾得有吧?水壺得有吧?能加熱水的設備得有吧?茶壺或者三才杯(蓋碗)用來泡茶得有吧?公道杯用來分茶得有吧?品茗杯用來喝茶得有吧?用來盛廢水和茶渣的污納(水盂)得有吧? 聽起來就覺得很麻煩有沒有!另外還有更麻煩的,喝茶需要人泡!泡茶雖說不難,但想泡好茶也不那麼容易。涉及到水溫、投茶量、高度、出湯時間等等等等......頭更大了有沒有?請茶藝師過來泡茶么?自己朋友聚會,找個陌生人在旁邊直楞著真的不奇怪么?另外,這些設備和茶藝師都要算作成本內。咖啡賣一杯算一杯,而茶一小壺能忍的喝一下午啊。綜合起來茶資很少有便宜的。結果是更少的人願意去茶館喝茶。至少,星巴克的用戶群體們願意去的不多。好,那把茶做成袋泡直接放在杯子里喝就好了。對,你終於說到點子上來了。那請你去星巴克吧,他們那就有這麼泡茶的!直接袋泡確實簡單方便快捷,但是,那不是我們印象中的茶。為方便、快捷、解渴、休閑、舒適、溫馨。去星巴克吧!那裡也有茶,滿足你的需求。所以,對茶來說,真是成也文化敗也文化。茶文化和咖啡文化代表了兩種不同的生活方式,確實它們可以有相似之處,但畢竟不是一回事。茶也並不是不適應當今社會,而是沒辦法讓它按我們想當然的方式去適應。我的結論是:星巴克可以賣茶,這並不衝突。但是,茶,因之為茶,就還是讓其為茶吧。[1]黃惠誼.解讀星巴克消費現象[J].城市觀察,2010,1:180~187.
挖掘自己的特色,別老是去強調什麼要做茶的星巴克啊
這個不靠譜,星巴克高管自己說的,開始在美國做,大家覺得不正宗,在中國開,大家覺得更不正宗,所以,不可能做的大
給我一杯tall 綠茶 留空加牛奶 加一份榛子糖漿
喝啊。為什麼不喝?
不去
一起把蛋糕做大唄!
其實沒啥。teavana的茶味道也真的是非常奇怪。。。總之對於喝紅茶綠茶的國人來說,估計很多口味真心無法接受啊。所以試喝了幾次後再也沒有去過了!
推薦閱讀:
※星巴克有哪些奇葩顧客提的要求,讓你目瞪口呆?
※為什麼很多人認為去星巴克就是逼格高?
※怎麼去品味一杯黑咖啡?
※星巴克在中國、美國的商品定價存在顯著不同么?如果存在,原因是什麼?
※為什麼說到品咖啡,很多人要提到星巴克批鬥一番,真的有那麼差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