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爾夫何以被稱為神車,它比其它車好在哪裡?


謝邀。

問題問得不太明確,

1.高爾夫比其他車好在哪裡?這個命題不太容易成立,我想你的意思應該是這樣問比較合適:高爾夫比起同級別的車型的優勢在哪裡?

2.高爾夫是國際車型,在不同的市場有不同的對手,而優勢部分可能會各有不同,既然你提到了「神車」這個中國特色名詞,那麼我試著從中國市場來回答這個問題。

中國的高爾夫國產車型有4代和6代,5代引進了三廂版,國外名「jetta」,國內名「速騰」。目前,一汽大眾高爾夫6已進入生命周期尾期,並無任何明顯優勢。那麼,就以高6上市初期時的情況為例。

為什麼被稱為神車?兩層含義,首先是中國的大眾粉絲對其的讚譽;後來,逐漸演變成車友對高6產能、加價、減配、質量等的嘲諷。目前,更多地是後者之意。

一汽大眾高爾夫6在上市初期時對比其他同級別車型的優勢在於:

1.裝配工藝。第一批的國產高6,讓人們開始接觸「精品小車」這個概念,不亞於B級車的細節做工,豐富實用的配置,外觀內飾雖然不搶眼,但在裝配上的精緻做工卻使車非常耐看,屬於越看越好的類型,很符合大多數人低調沉穩的性格偏好。

2.當時的動力搭配與油耗表現。剛國產時,正是大眾的「TSI+DSG」黃金搭檔大肆宣傳之際,1.4的油耗,動力表現超過大眾自家的NA2.0。

3.高爾夫傳奇車型的口碑+中國市場對大眾品牌的較高認可度。

當然,高6也有劣勢,如空間問題,兩廂問題等。但相對前三項的優勢來講,高6在當時對比起其他車型來說,優勢巨大,市場熱度極高。

其實,說到這裡,應該是已經回答完了。但多說兩句,上市後,高6帶來了一系列的風波。首先是加價,不談誰先開創了加價之先河,但高6絕對是中國車市中加價的標杆性車型,沒有之一。其次是減配,從AGC到福耀,天窗滑軌、減震彈簧等等,正常的減配其實都能理解(最直接的是優惠幅度),但高6一直都是在加價的前提下進行減配的。在高6的影響下,大眾的新車型基本都是按照這個銷售路子來的。而且期間是一直伴隨著「DSG死亡閃爍」這個散不開的質量謎團,一直到今年的315,大眾才算正式承認這個問題的存在。雖說央視也不是什麼好鳥,一個流氓被一個更大的流氓給整了,但在DSG這個事上,卻沒有人認為央視在故意找事。但神奇的是,在加價、減配、質量風波下,高爾夫的市場熱度卻一直不減,而隨著高爾夫GTI國產上市,傳奇變成了神話。

高6是中國汽車市場上一款具有分水嶺意義的車型,從高6開始,大眾的中國市場策略全面鋪開,日系車開始年年敗退,一直退到去年釣魚島事件的底線,大眾開始春風得意,一直到今年的315。

這樣一款車,確實是神車。


當GOLF在美國推出上市時,名字叫JETTA。這就是說,JETTA是GOLF在美國的三廂版(即第二代GOLF的三廂版,美國人是喜歡三廂車的)。後來,JETTA也拿到中國生產,也還叫JETTA。但德國本土沒有這款車上市。

  之後,大眾又為美國市場設計了新款JETTA,這回此款JETTA同時在德國本土銷售,但在德國名字叫BORA。當然後來也拿到了中國來,不過名稱這回跟了德國(是不是中國有很多德國車迷的原因?)。德國人為新車起名的習慣是:如果把一款兩廂車改成三箱,一定要起一個新名,比如GOLF的三廂車就叫BORA,而不叫GOLF三廂。這不同於為海外推出新車型的做法,也不像歐洲車,如雪鐵龍ZX,改成三廂也「坐不更名」。有朋友一定會問:那三廂POLO呢?三廂POLO初始設計也是為外國(巴西)做的(發展中國家的人也喜歡三廂,但和大老美的訴求恐怕不同),後來也從巴西引進到同為發展中國家的中國,這次走了引進JETTA的套路——還叫POLO。
以上簡述GLOF 、JETTA、 BORA、 POLO的親緣關係

————————————————————————————————

好了,回到正題。事情理清後我們可以感覺到,似乎很多車都是由GOLF派生的?答案是肯定的。實際上,這也是GOLF之所以經典的最重要的地方。有人也許問:都有哪些車是GOLF派生的?

  奧迪TT、斯柯達歐雅、寶來、西亞特萊昂、奧迪A3、西亞特圖雷多、新甲殼蟲。其實還有一些,不贅述。你驚訝嗎?其實大可不必。因為這是世界汽車工業發展的需要,也是必然。這裡要提及一個詞——「平台戰略」。平台戰略思想是大眾公司的發明創造,意在節省開發成本,又體現個性差異。這一超越品牌差異的創造的確為大眾公司帶來了巨大的效益,而且也獲得了世界汽車業的廣泛認同和模仿。

  然而,這裡有一個最關鍵的問題:設計一個平台,是否足以支持製造各種車型?特別是它能夠承受多大的極限駕駛條件?讓我們先搞清一個概念:什麼是「平台」。嚴格地講,平台與底盤是兩個概念。底盤,把車殼子等摘光了,留下連帶發動機、轉向機構和前後橋懸掛機構的底板,就是底盤。而平台,要籠統得多,它主要是指一款車的頭部骨架的基礎設計,也就是前艙壁(駕駛艙與機器艙的隔板)前的部分,包括轉向機構、前懸掛和前車軸,它們的的相對位置關係一經確定,不能再變,否則相當於開發一個新平台。就大眾集團而言,開發一個新平台的費用相當於40億元人民幣。而艙壁之後的結構,可因設計而改變,如拉長軸距、展寬輪距、變換後橋懸掛方式等。平台的經典是無法否認的,這主要倒不在於它能派生多少種車型,而在於它所能承受的極限,最有力的證據就是奧迪TT。

前不久,德國人將GOLF裝上6缸發動機造出GOLF R32,加電子限速跑到250km/h,這讓日本人目瞪口呆,因為他們不敢想像在自己的A級車上這樣做會是什麼結果。然而,這對德國人來說卻還不太盡興,他們為GOLF平台的前艙尺寸裝不下8缸發動機而鬱悶。怎麼辦?那就裝兩台4缸發動機!德國人找來了奧迪TT,將其前後艙各裝一台直列4缸發動機,共同驅動四輪,不過不叫四輪驅動,而叫「前/後輪驅動」,每台機器分別驅動兩個輪子。在環形試車場試跑,最高時速——請深吸一口氣——371km/h !!誰都知道,F1賽車也就跑350公里/小時左右!再次提醒:這是在GOLF平台上實現的!!而這個速度所闡釋的內涵絕不僅僅是速度。時至今日,歐洲每每上市嶄新的車型,都要把「年邁」的GOLF拉出來比試一番,這本身就說明了強悍的競爭對手們心目中對GOLF的一種敬畏。

不過現在德國人已經不提平台戰略了,而轉入新的模式——「模塊戰略」。所謂「模塊戰略」就是設計一系列基本的模塊部件,同其他零件組合,以適應個性需要,就像搭積木。比如:相同的發動機缸體,不同的氣缸蓋或控制系統,這樣可降低成本,同時保持不同車型的特色。更不簡單的是,參與這個共享組合的各系列車型中必有高檔車型,模塊零件的材料質量當然不會含糊,這就意味著相對低一些檔次車型將共享高檔車的零部件……這些是題外話了。

至此,可以說我們對GOLF有了更深一層的了解,選擇GOLF是不是值得,各人盡可自己去思量。這裡我想說得是,什麼是真材實料,什麼是花架子;什麼叫紮實,什麼叫做秀,我們花錢買車的人心裡應該有個底數。儘管選擇一款車時,除了底盤我們還會關注其他一些因素,但畢竟你這一大筆花費中70%以上買的是平台設計(或曰底盤)這一關鍵技術。因此,眼下有不少消費者在討論價格問題時,往往把一些花里胡哨的配置拿來與底盤設計混同在一起作為比較的砝碼,顯然是舍本求末了!其實讓人感到可悲的並不是現今消費者尚顯出的不成熟,而是某些廠商趁機渾水摸魚,在根本用不著花費大投入的外形及配置上大做文章,人們應該明白這些車才是真正的暴利攫取者!所以,如果你已經選擇了GOLF,那沒什麼可後悔的!誰要打算跟你談論一輛車怎樣才算優秀,你完全可以底氣十足地告訴他:「看看我的車吧,它正停在那兒!」


孔乙己篇---

魯鎮的汽修店的格局,是和別處不同的:都是當街門面一台舉升機,用來做一般性維護保養,可以更換機油。開車的人,車子到了保養期,每每花五百來塊,買一桶機油,靠門面外站著,等車子換好機油再開走;如果肯充一W元VIP,那就能享受貴賓待遇,但這些顧客,多是國產車主,大抵沒有這樣闊綽。只有BBA車主,才踱進店面隔壁的VIP休息室,要一杯咖啡,慢慢地坐喝等待車子保養或者維修。

我是汽修店裡當學徒,在外面做幫換機油的事。我整天的站在店裡,覺得有些單調,有些無聊。只有孔大眾到店,才可以笑幾聲,所以至今還記得。


孔大眾是辦了會員卡而在操作間等待的唯一的人。他對人說話,總是滿口防撞鋼樑、獨立懸掛、渦輪增壓,讓人半懂不懂。因為他姓孔,正好又開的怕殺特,取下一個綽號「孔大眾」。他到店,所有的顧客便都看著他笑,有的叫道,「孔大眾,你臉上又添上新傷疤了!」他不回答,對維修師傅說,「加一桶機油,要全合成的。」便排出九張大鈔。他們又故意的高聲嚷道,「你的錦湖輪胎一定又爆胎了!」孔大眾睜大眼睛說,「你怎麼這樣憑空污人清白……」「什麼清白?我前天親眼見你在高架橋上開著雙閃換備胎。」孔大眾便漲紅了臉,額上的青筋條條綻出,爭辯道,「米期淋、固特異我用不慣,再說大眾大品牌選的,會有錯嗎。。。」接連便是難懂的話,什麼「空腔注蠟、激光焊接,引得眾人都鬨笑起來,店內外充滿了快活的空氣。


有一回對我說道,「你有車嗎?」我點了頭。他說,「我問你,知道加機油怎麼樣才能不灑出來嗎」我想,開神車的人,也配考我么?便回過臉去,不再理會。孔大眾等了許久,很懇切的說道,「不會罷?……我教給你,記著!將來開4S店時候要用。」我暗想我開店還很遠呢。孔大眾用指甲蘸了一點機油,想在柜上寫加機油教程,見我毫不熱心,便又嘆一口氣,顯出極惋惜的樣子。


中秋前的兩三天,店長正在電腦算賬,忽然說,「孔大眾長久沒有來了。還有加機油和修理DSG變速箱的錢沒結清!」我才覺得他的確長久沒有來了。一個修車的客人說道,「他怎麼會來?他出車禍了。」店長說,「哦!」「他總仍舊是開神車大眾。這一回,是自己發昏,DSG嚴重抖動,錦湖輪胎鼓包都不修理。這還得了嗎?」「後來怎麼樣?」「怎麼樣?先是爆胎,然後自燃。」「後來呢?」」「後來……肯定是死了。」店長不再問,慢慢的算他的賬。

我從此沒再見過他,大約孔大眾的確死了。

舌尖上的大眾篇---

早間的雞鳴還沒結束,大眾車主已經開始了一天的勞作。他們決定碰碰運氣,到車裡打開引擎蓋,尋找一絲沒燒機油的可能。
沃爾夫斯堡的大眾品牌,是上天的恩賜;大眾專用機油,則是機油中的極品。停車熄火6個小時後,被攪起的機油得到了充分的沉降,黝黑的標尺,再配以維達的紙巾。這樣標準搭配,配合快速熟練直接的擦拭方法,使得這份任何一絲機油顯得更加的彌足珍貴。隨著紙巾的變黑,渲染,伴隨著最底下的麻點並未如期出現那記憶中的黑油,他判斷----還是燒了。
對於每一個大眾車主來說,加機油都是手到擒來,做這件事,他已經有著三年的經驗,這對於家族近10年的加機油的歷史來說,足夠培養成獨當一面的經驗:用力旋動機油蓋,拿出並輕輕的放在旁邊,從後備箱取出一壺從長春發來的珍貴的專用機油,打開瓶蓋後用食指捅破錫紙,這樣簡單而枯燥的動作在三年的勞作後已經變得駕輕就熟。黃亮的機油伴隨著朝陽的反射,一絲絲流入發動機,對純樸的大眾車主來說,添加機油,不僅僅是一種勞動,而且是被保存在歲月之中的生活和記憶,永遠也難以忘懷。
在中國,每一個大眾車主都經歷了太多的苦痛和喜悅,但總會將苦澀藏在心裡,而把幸福變成機油,呈現在每一天的清晨......

舌尖上的速騰篇---

早間的雞鳴還沒結束,速騰車主已經開始了一天中最開始的勞作。他們決定碰碰運氣,到車的後備箱中拿出一張毛氈,熟練地鋪在後軸兩輪中間,打開右前門從手扣中拿一個精緻小巧的工具包,熟練地鑽入車下,拿出一個手電筒掀亮,一束強光照射在固定部位,後懸架二分之一處,自下往上慢慢、仔細地審視,薄薄的3.59mm竟然有著強大的承受力,黝黑髮亮的車漆某一部位已被車主反覆擦拭、稍顯發白,且露出了下邊的一絲鐵色,昨天上邊濺上的幾個小泥點並不影響車主的觀察,但他還是拿出名牌濕巾小心滴擦去,經過一番細緻的檢查,擔心的事並未出現,沃爾夫斯堡的大眾品牌,是上天的恩賜;大眾速騰懸架,則是懸架中的極品。

車主奮鬥了30年才有能力購買上一輛轎車,他不想買日系的,因為那段歷史他不喜歡日本,他也不想買國產合資的因為他認為質量不可靠,他選擇了自小就耳熟能詳、口碑不錯的德系車SAGITAR,灑吉他,自從買上了這輛高端大氣的SAGITAR後,老婆已經在他心中排在了第二位,可是有一天突然傳來了一聲噩耗,速騰後懸架可能會斷裂,這無異于晴天霹靂,從此車主除了每天的晨練外又多了一項重要的活動,檢查後懸架縱臂,這樣簡單而枯燥的動作在近兩個月的勞作下已經變得駕輕就熟。黝黑的車漆伴隨著第一抹朝陽的反射,光滑而有光澤,對純樸的速騰車主來說,檢查懸架,不僅僅是一種習慣,而且是被保存在每日的的生活和記憶之中,永遠也難以忘懷。每一個速騰車主都經歷了太多的苦痛和喜悅,大眾粉總會將苦澀藏在心裡,而把幸福變成習慣,呈現在每一天的清晨。

背影篇---

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

那年冬天,家裡的邁騰拉缸了,父親的機油也用完了,正是禍不單行的日子。我從北京到徐州,本打算跟著父親開車回家。到徐州見著一身機油父親,看見滿院狼藉的變速箱零件以及一箱一箱的空機油瓶,又想起麥疼,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淚。父親說:「事已如此,不必難過,好在那次3·15維權後廠家答應過10年保修!」

回家變賣典質,父親還了虧空;又借錢墊付了換DSG的錢。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慘淡,一半為了修車,一半為了機油。修車完畢,父親要到南京去騙保謀生,我也要買部車回北京去拉黑車的幹活,我們便同行。

到南京時,有朋友約遊逛四兒子店,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須買車上保險辦臨牌,下午上車北去。父親因為碰瓷事忙,本已說定不送我,叫修車鋪里一個熟識的小工送我去打死奧托兒四兒子店選車。他再三囑咐小工,甚是仔細看著變速箱是否閃爍。但他終於不放心,怕小工拿回扣;頗躊躇了一會。其實我那年已二十歲,在北京因窮逛打死奧托兒被銷售毆打就已經不下三次,是沒有什麼要緊的了。他躊躇了一會,終於決定還是自己送我去四兒子店。我兩三勸他不必去;他只說,「不要緊,他們去不懂得看變速箱!」

我們過了江,進了打死奧托兒四兒子店。我拿了本宣傳手車,他忙著看展廳里的車。來看車的人太多了,得向銷售員行些小費才可過去。他便又忙著和他們講價錢。我那時真是聰明過分,總覺他說話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終於講定了價錢,加價5萬;就付錢送我上車。他給我揀定了一輛前臉極像麥疼的一輛車,後來我才知道這車叫腥睾耳腐;我怕弄髒那絨布包裹的尊貴車椅,將父親給我做的紫毛大衣鋪好坐位。他囑我路上小心,夜裡警醒些變速箱,不要忘記過收費站就查看機油。又囑託銷售好好照應我的車。我心裡暗笑他的迂;他們只認得錢,托他們只是白托!而且我這樣大年紀的人,難道還不能料理車么?唉,我現在想想,那時真是太聰明了!

大眾不再是大眾,大爺還是大爺!!!


「不僅高爾夫是神車,整個大眾全家都是神車」,記某次大眾水軍動員大會開場口號


朗逸- 四代高爾夫平台南大眾改造 ;

新朗逸-四代高爾夫平台繼續不要臉改造;

老方頭捷達- 二代高爾夫三廂版 ;

老寶來- 四代高爾夫三廂版 ;

新寶來- 四代高爾夫平台北大眾改造 ;

全新寶來-四代高爾夫平台繼續不要臉改造;

老速騰- 五代高爾夫三廂版 ;

新速騰- 六代高爾夫三廂版。


你可以去翻翻AMS的汽車測評。

golf與同級別(bmw1,ford focus,還有個什麼我忘了)對比中,完勝。

嗯,完勝

可能你覺得vw的golf沒什麼優點

一旦對比,你就知道這款車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同樣沒什麼缺點。


竟然受邀請答這個提問,受寵若驚。

神車又是一個中國特有名詞,含義頗多,不過越來越調侃了,和專家差不多了。

高爾夫6要加價提車 —— 1

高爾夫6有DSG+TSI —— 2

高爾夫6是德國品牌 —— 3

高爾夫6是一汽大眾的 —— 4

高爾夫6改裝潛力牛 —— 5

高爾夫6動力系統強悍 —— 6

高爾夫6要加97 —— 7

高爾夫6頂配要加20多萬 —— 7


大眾只有這一輛車…


Golf是VW的靈魂,拉長了…撐大了…拍扁了…墊高了…


說好用對於普通家庭來說它夠大了……三口之家剛剛好 買菜上街小出遊毫無問題 馬力有高有低任你選擇 猛的有2.0T的GTI配上它那小體重那是相當剽悍 省的有1.4T婦女開也絕不坑爹 沒屁股車短停車方便 配色相對較多 黑白的高6還是很帥氣的 這貨銷量大而且pq34 pq35這倆平台的車已經賣爛了……所以修起來配件便宜的一比 改起來也是便宜的一比……安全性能相對不錯 比起歐洲大哥沒怎麼多縮水 這樣噸位尺寸的小車操縱也是可圈可點 價位也算是厚道。

說神車估計還是因為丫內鑄鐵發動機 跟4G63一樣耐操……各種增壓不怵 自身體重輕盈 刷個ecu就多個幾十馬力的傢伙開起來橫著無視reiz之流…… 滿大街都是的二手改裝件和一手改裝件稍微上個3w-5w就基本不怵馬路上絕大多數私家車 價格嘛你算算GTI小改就知道也就25-27w……

還有一部分是受到國外那幾個改裝廠的影響 有幾個改的過油了對國內車市有影響……神馬780馬力的GTI……我艹那基本插上翅膀就飛了……這些報道也有很大影響……

不過現在尚酷cc價位都不高估計很快就會被他們搶去風頭吧 所以現在大眾也把高爾夫往歐洲最初的 實用家用五門小車推廣 畢竟這個大小體量和動力真的很適合家用。


前幾天正好開了一下升級改換的新高爾夫,就把感受和大家分享一下。

作為國內最成功的兩廂車的代表產品,高爾夫一直以來都是「品質」的代名詞,不過,隨著眼下國內自主品牌產品的質量和性價比雙提升,外加消費者對多功能車型的偏好趨勢,一直以來作為兩廂車標杆產品之一的「高爾夫」,勢必也感受到了越來越大的競爭壓力,所以,被譽為歷代經典的高爾夫「謀變」,也成為必然的結果。

數日前,車雲菌在珠海邂逅了7代高爾夫的中期改款車型,雖然該款高爾夫(相當於7.5代)在外觀上的改變並沒有與上款車型拉開差距,但從智能化和功能性角度來講,此次中期改款的高爾夫在整個高爾夫家族中應算是個裡程碑式的車型,因為它實現了從「好身板」到「高智商」的跨越式進化,變得更智能,更貼心了。

智能之一:趨近自動駕駛水準的主動安全系統(ADAS)

在7代初的高爾夫車型上,自適應巡航是該系列功能的最高配置,但在此次改款的7.5代高爾夫上,引入了第三代ACC自適應巡航系統,其可以通過方向盤左側的多功能區對車輛的主動車道保持和跟車巡航功能進行控制,並實現近乎於自動駕駛的控制效果(需要強調一下,即使該功能全部開啟,駕駛員依然需要擔負起對車輛和環境的監控職責,不可以中途鬆開方向盤或者溜號,此功能僅僅作為對駕駛員控制車輛的一個輔助和補充)。

七代半高爾夫上的ADAS系統,按一下SET,開啟車道保持功能,按一下右上角的O/I按鍵,則啟動跟車功能,加減號可以對設定速度進行微調,加減號中間的按鍵設定跟車距離(顯示屏顯示設定結果),RES和SET按鍵可以對設定車速進行整數調整,右下角的MODE按鍵設定最高車速。

基於此功能,新款高爾夫在風擋玻璃的內側和車頭Logo下面,安置了單目攝像頭(用來識別車道)和感應雷達,以實現當車輛在車道線清晰的路況環境中,可以自動保持在車道中央行駛同時在不超過駕駛員設定時速上限的前提下,自動跟車行駛直至停車(如果三秒內前車移動,則高爾夫自動繼續行駛,超過3秒鐘,需要駕駛員踩一下油門用於激活該功能)。

通過車雲菌的實際體驗,新高爾夫上的這套ACC自適應巡航系統工作效果非常出色,無論對車輛在彎道中的控制(60km/h速度以上激活),還是與前車的距離保持,像極了經驗豐富的老司機,對每一個動態變化處理得都非常平順,尤其是在經過一些大彎道時,新高爾夫的車道保持功能會準確識別車道線的走向,即使在面對陽光直射的條件下也是如此,並對方向盤的轉向角度拿捏非常准,控制一次到位,沒發生來回修正的問題(具體車輛表現也跟路況條件好壞有關)

不過,當車輛自動減速時,如果駕駛員此時介入車輛控制並主動剎車,則系統自動剎車和人工剎車的轉換過程,會發生剎車力度較難把握的問題,具體表現就是當駕駛員踩下剎車踏板的時候,會讓車輛剎車力突然增大,車輛點頭並給乘員帶來不適的感覺。車雲菌估計,這個主要是跟系統的演算法和設計有關,如果後期能把駕駛員的剎車信號做適當的前端平滑處理,這個問題就會解決

智能之二:迎合時代潮流、更直觀準確的人機交互環境

在新的高爾夫上,老款車型中的6.5吋顯示屏被全新的9.2吋電容顯示屏取代了,同時,被替換掉的還有大批多媒體機械按鍵和方向盤後的機械儀錶盤,取而代之的則是支持手勢控制的觸摸操作和全數字化的12.3吋液晶儀錶盤(為了穩妥起見,關於空調系統的機械控制按鍵得以保

這個FPK數字液晶儀錶,可以顯示七大功能並有多種個性化信息模式設置,科技感十足又頗為實用,從此,依賴地圖導航的駕駛員再也不用為了把手機固定在方向盤後邊而發愁了;而新採用的9.2吋中控電容顯示屏,還支持Apple CarPlay和Mirror-Link/Carlife等功能,並可在顯示屏中對車輛的ADAS功能、ESP啟閉和駕駛模式進行設置。

可以說,高爾夫本身就是一個人機交互設計的硬體典範——坐在調整合適的駕駛位上,所有的功能按鍵,諸如發動機啟動按鍵,中控多媒體和行駛功能按鈕都處於雙手控制的所及範圍內,同時雙眼也能對顯示屏的重要信息一覽無餘。那麼在此款高爾夫針對人機交互的技術升級之後,駕駛員對信息讀取和車輛控制的過程變得更加直觀便捷,使用起來也更加順暢。

圍繞科技和環境營造的舒適細節

此次發布的新款高爾夫,前臉造型進行了微調,使其從正面看起來更具有個性;同時。其前大燈組及霧燈組也都隨著外觀的微調而進行了重新設計,並採用了全新「雙C」形的LED日間行車燈,而尾燈也支持動態效果。

在車內,新高爾夫對雙區自動空調也進行了升級,並搭配了全新的Clean Air系統,實現對車內空氣環境的凈化功能,進一步提升了車內的空氣質量;此外,延續1976年大眾汽車設計師Gunhild Liljequist特別為第一代GTI設計的格子布座套,此次新高爾夫也別具心意地重新了當年的Clark格子布運動座椅,作為對經典的致意。

獨立多連桿後懸掛回來了!

從操控角度來講,高爾夫一直是同級產品中的代表車型,在此次改款的新高爾夫家族中,1.4T車型配備了獨立後懸架,搭配重新調校的優質底盤使其具有了更加出色的彎道表現;而1.2T車型則把發動機輸出功率從81KW提高到了85KW,並保持扭矩不變,在同等條件下,百公里油耗從5.1L下降到了5.0L。

依照車雲菌的駕駛感受(個人意見),高功率1.4T版高爾夫在彎道中的表現既靈活又洋溢著豐富的駕駛樂趣,對大多數駕駛者來說是一個極具發掘潛力的「標準大玩具」,而且動力和操控的平衡與兼顧,也讓這款小車具有了很高的容錯度,這對很多非專業玩家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至於對那些專業玩家來說,搭載2.0T發動機的GTI車型無疑是最佳選擇,畢竟發動機、變速箱、轉向控制和減震器都具備了更專業的運動調教。

車雲小結:

總體來說,高爾夫在國內A級合資產品中,一直以來是以標杆車型的市場地位存在著,這一點無可非議,這使很多早期追求產品品質的消費者,對高爾夫的認可度很高。

但隨著自主品牌的崛起,無論是它們在設計層面的提升還是與合資產品在生產工藝方面的差距縮小,現在在市場上,以購買高爾夫的同樣價格,其實已經能買到很多空間更大的產品(並不僅僅包括自主品牌產品)。這不可避免地對高爾夫的固有市場造成了一定的侵蝕,這種侵蝕的結果,逐漸把高爾夫變成一部分消費者眼中的「情懷產品」。事實上,此次新高爾夫在智能化和舒適化方面所做的重要升級,就是為重新打造競爭力所做的努力——把高爾夫從一個「好身板」的硬產品向「高智商」的綜合產品進行調整。

在車雲菌看來,此次高爾夫的升級,是十分具有時代意義的,這也是為什麼在文初「我」稱這款7.5代的產品是一個里程碑式的車型——其在ADAS功能和人機交互方面的升級,並不亞於一次徹底的換代。但從另外一方面,車雲菌也認為未來產品多樣化、競爭家族化的趨勢是一個必然,雖然高爾夫的需求必然會一直存在,但高爾夫也需要多樣化的同族產品來幫助一汽大眾塑造整體競爭力,因此,即將於明年發布的一汽大眾首款SUV——T~Roc,也就具有了特別的意義

不過,不管怎麼說,無論市場怎麼變,高爾夫在A級車市場的「經典」地位不會變。


我今年買了一輛

開了一段時間之後

我覺得對於我來說

高爾夫這款小車除了底盤稍微低一點

越野性能不突出之外

其他各方面都是同級別車裡最出色的

現在總調侃大眾的車是神車什麼的

那麼這款小車真的是大眾公司的當之無愧的神作


本人高六車主。

和同價位的其他車相比。

個人感覺

高六比福克斯底盤更好,坐福克斯後排久了會有不適感。但是高六不會。

高六比本田思域內飾更精緻,本田汽車的內飾,總給人一種廉價感。

高六比卡羅拉好,任何地方。這一點試駕的時候,一汽豐田的試駕員自己都承認。

高六比雪鐵龍c4操控好。都說雪鐵龍是底盤大師,但是我開起來,沒覺得它的過彎有多出色。

倒是高六,即使開到160,也依然覺得操控自如。

高六的缺點也有,比如動力系統。但是,買這個車的人,一般不是去飆車的。作為家用車,它,很完美。


大多數買高爾夫,甚至大眾其他車的,都不是沖大眾車本身買的


剛買了一台二手高六1.4T手動,終於明白了為啥這貨叫神車!


剛開了朋友的rline。操控性能真好


Golf是VW的靈魂。


高爾夫是神車可能因為早期兩廂掀背太少了,高爾夫就成了年輕人的dream car

各方面取了一個平衡點,但是現在兩廂掀背太多了,甚至越來越多喪心病狂的小鋼炮,高爾夫已經是賣給信仰者之車了


現在7代比以前爛了很多,像以前高六,真是,一輛車可怕之處並不在於有多少突出的地方,而在於沒有明顯的短板,高六在那個時代除了空間以外都走在同級的最前沿,若不是因為雙離合問題,高六絕對是越用越喜歡的車。


首先帶來了渦輪增壓。由於渦輪的特性國人並沒有在其他車上感受過,再加上DSG的換擋確實迅速,加上調教過的配合渦輪引擎出力特性的變速箱換擋邏輯讓人能感受到一种放大了的加速感觀,確實是一個非常優秀的動力組合。用感覺來描述就是提速快,不費力,換擋乾脆。

作為兩廂車,高爾夫的前排空間十分寬敞,我1.94也能坐的很舒服,雖然這樣的代價是后座空間被擠壓的不成樣子。另一個最大的閃光點就是內飾的裝配工藝和用料。接縫和裝配確實是德國品牌內飾的閃光點。再加上大眾在設計上的簡潔與中庸很好的貼合了國人的嗜好,高爾夫的大賣不足為奇。


推薦閱讀:

請問如何評價韓系車品質?
為什麼中國造不出好一點的發動機,如果可以為什麼不高精度仿製一種先進發動機?
渦輪增壓發動機與同動力水平的自然吸氣發動機相比,節油的優勢明顯嗎?
汽車的平台與底盤的區別是什麼?
為什麼 Wagon(旅行車)在中國不流行?

TAG:汽車 | 汽車行業 | 汽車性能 | 一汽-大眾 | 大眾汽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