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公共區域的社交產品和不存在公共區域的社交產品在產品設計時有哪些不同?

比如論壇和 Twitter。


好問題,社區和 Twitter 的區別不在於有沒有關注功能,而是兩者的「寫操作」完全不同。

發博客,回帖都是常見的「寫操作」。沒有寫,就不會有內容產生,也就沒有讀。對於社交產品的信息流動,就是一群人不停進行寫操作,產生的內容通過不同的管道推送給另一群人讀的過程。

Twitter 的「寫操作」都發生在私人區域里,每推都寫在自己的時間線(timeline)上,這個時間線(一張網頁)歸屬於你,你愛寫啥寫啥,規矩全由你來定。

而社區的「寫操作」都發生在公共區域里,維基百科裡的詞條靠大量的編輯者來寫成,詞條歸大家,每個人都要遵守規矩,不能愛寫啥寫啥,而規矩是維基百科制定的。論壇的寫操作發生在版塊里,規矩則是版主來定的。

我覺得兩者在產品設計上最大的不同是,如果情況是寫操作發生在私人區域,信息想要大規模的沉澱,有目的的生產內容,是很困難的;而反過來,公共區域主導的產品,一定會不同程度遇上社區的蒸發冷卻效應[1]。想兼得兩者,就是難上加難。產品設計者需要把不同用戶場景下的情況琢磨透,別動不動就想出一個 Twitter + Wikipedia + 貓撲 + 知乎 + Path + QQ 的神物。

[1] http://www.36kr.com/p/116366.html


我覺得產品設計的差異應該從公共區域和私人區域來區分,不能單純用產品來作為分界。例如人人網和新浪微博都是既有私人領域也有公共領域,但是兩者的產品設計是有區別的。

越是公共區域,越會「物化」、「數字化」用戶,越是私人領域,越會「個性化」、「擬人化」用戶。

前者的例子:

後者的例子:

不知道這回答是否有幫助。

有關內容和關係的部分明天補充。


存在公共區域的產品,力求公共區域必定是精華,內容為王,需要有機制來篩選出最精華的東東。

不存在公共區域的產品,用戶關係是精華,互動為王,需要有機制來促使用戶找到精華的關係鏈。


剛來知乎,就被申申同學用這麼大的問題給Challenge了,心中不禁一陣抽抽。

首先,問題很大,以至於我不得不確認一下,題主說的公共區域跟哈貝馬斯提出的「公共領域」有關么?

如果是指的哈貝馬斯的「公共領域」,這個問題真的可寫篇博士論文。我簡單地說說我的理解──SNS的性質決定了不大可能存在沒有公共領域的社交產品設計,因為除去生產語境和體制語境外的所有交流,本質上都是公共領域。而公共領域中的傳媒,負擔著促成公眾輿論的生成,以及從體制語境中搶奪話語權的責任。

從這個角度去考慮把「公共領域」作為理想的社交產品設計,則有幾點是必然的──首先這個產品中的節點應該是具有真實身份的人,他具有當前語境的參與資格,會為自己的言語負責,如果一個社會的公共領域被一幫不負責任的匿名流氓給佔據,其後果不堪設想,比如前一向的X魚島遊行最終墜落成一場打X搶的鬧劇,其中很多人認為可以不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其次這個產品所傳遞的信息應該是高價值的,而不是垃圾泛濫……咦?說著說著我感覺到知乎貌似就是按這個思路設計的?

按哈氏的這個角度來探究會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我會在我自己的米志上繼續。

再說說題主可能的另一個意思吧,用「公開區域」來指象論壇一樣的,所有參與者看到的都是一樣的內容的區域。

完全不存在公開區域的產品設計要承擔一個風險,就是很難形成自己的話題領袖。討論過於分散。

其實我個人弱弱地覺得論壇是更符合天朝國情的一種設計,或者說論壇的一些設計元素在天朝仍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比如微博把評論又給弄起來就是這麼回事兒。天朝當前需要各個領域的話題領袖,論壇會更適合這些人的產生。

先就這樣簡單作答吧,借寶地給自己的小網刊做下宣傳,這個話題我會找時間在米志上繼續下去,謝謝。


問題問得很大,只回答一部分:

所謂的「存在公共區域」,就是每個人看到一樣的信息內容。

「不存在公共區域」,就是每個人看到不同的信息內容,不管這些內容是通過「關注」行為獲得,還是所謂「演算法」獲得。

用戶訪問一個網站,網站的呈現能力是恆定的。那麼所呈現的內容對於用戶的感興趣程度,從「命中的概率」上來說,熱門的、中心化的內容,命中率肯定是相對高的,但這高的命中率,所帶來的是「社交行為」的下降。比如說天涯論壇,久而久之變成「媒體」了,人們都是去閱讀的,跟去http://sina.com.cn沒有區別,只不過內容是極少數人(UGC)產生的。

知乎當時上「領域」,我私下就覺得「不妙」,儘管我自己經常去看,但結果就是互動、社交、UGC屬性大量下降,並且把原本相對「去中心化」的首頁動態中心化了。「領域」下線是明智的,但破只是開始,立的路很長。

雖然我不太認同「社交產品」這樣的說法,但我覺得,在建立「公共區域」的時候,不能盲目地看數據的升降,還要看對整體生態系統的影響。

「每個人眼裡都有一個不一樣的知乎」,這個願景起碼聽上去不錯。


不確定是否正確理解題主的本意,接邀試著回答

問題很大,回答這個問題首先需要對問題的信息進行分解,所以我先分析一下我理解的論壇、twitter、存在公共區域的社交產品、公共區域、公共信息和不存在公共區域的社交產品分別是什麼。

提綱

1.論壇

2.Twitter

3.存在公共區域的社交產品

3.1公共區域

3.2公共信息

存在公共信息的社交產品

3.3存在公共區域的社交產品

存在公共區域的內容型社交產品

存在公共區域的關係型社交產品

4.不存在公共區域的社交產品

個體信息化帶來的弊端

5.結論

我們需要信息精華

我們需要得到我們想要的信息

我們需要一個「公共區域」

6.最最後

社交產品公共區域的本質

1.論壇

(這裡主要指傳統意義的論壇,知乎不包含其中。)

論壇是一個信息聚集地,是一個人流和信息流都會往那裡聚集的地方。

論壇里的信息呈小組式分布,且分布不均衡。

論壇里的個體獨立存在,彼此並無依從關係,由版主、論壇管理員來組織和管理信息。

發帖人生產一個帖子,放到論壇的某個板塊,在這個板塊的其他用戶包括奔著此板塊而來的非註冊用戶都可以看到,閱讀,評論。

好比作者寫了一本書,把這本書歸類到圖書館某一個書架,奔向此書架(某個領域)的讀者會來看這本書。

帖子(書)最終的點擊量(閱讀量)和影響力跟發帖人(作者)身份有關係,更關鍵的還有內容的質量。

帖子(書)能否被發現被傳播,以及傳播的情況,跟它所放的位置某論壇某板塊(圖書館的某書架)有關。

發帖人之所以要把帖子發到某論壇某個板塊,是因為這個板塊是此類信息的聚集地,也是關注此類信息的讀者的聚集地,

人流和信息流都在這裡,新的信息和信息生產者就會往這裡聚集。這就是論壇。

好比過去做買賣,想要賣雞蛋就要去趕集,因為買家和賣家都在這裡,賣完雞蛋後要置辦的商品也都在那裡。

這種信息流模式可以成為聚合式——相對封閉。

論壇在那裡,信息流和人流就會往那裡彙集。在這種模式下,論壇其實是一個陣地,陣地大於個人,個人又作用於陣地。

2.Twitter

個體間存在依從關係,是輻射點和傳播節點的關係,也是信息生產者、傳播者、接收者的關係。

信息呈發散式往外傳播

個人對信息傳播的影響很大

個體信息化,每個人都是信息,也都可以傳播信息,更自由,但也更混亂。

這裡,信息呈發散式往外傳播。

每個人都是一個位置,自家門口就可以做生意,但能不能做大,就看你有沒有足夠大的影響力。

這裡跟位置無關,跟人有關。

發散式的好處就是信息傳播速度非常快。

用戶生產一個內容,放在自己的頁面上,關注他的人,覺得這條信息不錯,閱讀信息後就會把這條信息帶走,放到他的家門口,第三個人又會繼續往下傳播,到第四個人,第五個人……不同人的不同信息傳播的廣度和深度都會不同,有的可能放在自己頁面上沒有人帶走,有的在第二個人處停止,有的可以傳下去很遠。

以第一個用戶為節點,最早一度節點即輻射點,信息傳播分二度節點,三度節點,一直往下。

後面每一個節點又都可以成為信息的新一個輻射點,關鍵在於此節點的影響力,即用戶身份。

用戶的身份影響傳播的廣度,即粉絲越多,傳播越廣。

信息本身的質量影響信息傳播的深度,即信息能傳多遠。(這裡的質量指信息受歡迎程度)

這符合流行法則:個別人物法則、附著力法則和環境威力法則。

在這樣的信息流動中,每個人都是一個輻射點,都呈發射狀往外傳播信息,個人身份和信息質量共同決定信息傳播的廣度和深度,這跟現實社會完全一樣。

但現實社會是立體的,

那在一個平行的網路環境中,信息這樣流動會怎樣?

傳播越往外,信息曝光越頻繁,受眾就會多次接收到同一條信息,很可能我關注的多數人甚至每一個人都在傳播這條信息,我知道一遍就夠了,兩遍、三遍或許還能接受,但很多遍繼續重複,我就抓狂了,而我真正想要獲得的,關心的信息卻被這無數遍淹沒。

這種傳播下,每個人都是以我為中心的在傳播信息,我只傳播我關心的信息,於受眾是否關心,我不能把控也很難把控。但同時,在這樣的網路環境中,我也同樣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受眾。這此時怎樣讓我能獲得我所關心的信息變得尤為重要。

相對於論壇,twitter模式的好處是

1)加速了信息流動

過去封閉,我不知道一個論壇,我就不能得到相關的信息,而且進入論壇有很多限制

現在開放,我只要關注一個人,我就可以獲得他發布的所有消息

2)獲取信息更方便

過去我需要登錄一個論壇,獲得相關信息,而不同的信息,我需要輾轉論壇的不同板塊。

現在只需關注不同的人,不同的信息就會彙集到我的家門口

3)可以主動篩選信息

通過關注人來篩選我感興趣的信息

在這樣的傳播中,作者和讀者是一體的,你既是傳播者也是受眾,主客體互換,但當我們作為客體的時候就會發生問題。(後面詳述)

3.存在公共區域的社交產品

3.1首先「公共區域」是什麼?

1)公共區域是公開的,面向全用戶的,是點對多的。公共區域是點,全用戶是多。

2)在這裡大家看到的東西是一樣的,誰都可以在這裡自由出入的。

3)公共區域一定是符合個體利益共性的,比如現實生活的廣場,是因為群眾有娛樂休閑的共同需求,而家裡地方太小不能滿足才會存在。

4)公共區域背後不是個體的人,往往是一個組織或一個群體。

3.2「公共信息」是什麼?

這裡引入另一個概念:存在公共信息的社交產品)

1)公共信息是公開的,面向全用戶的,是點對多的。公共信息是點,全用戶是多。

2)在這裡大家看到的東西是一樣的。

3)公共信息一定是符合個體利益共性的,公共信息的內容是高度提煉和概括的。

4)公共信息的背後不是個體的人,往往是一個組織或一個群體。

5)公共信息一般存在於公共區域,但公共區域不一定就有公共信息。

現實生活中公共信息的原型是什麼?

百科全書

字典、詞典

名著

領導講話

新聞聯播

我們知道存在公共信息的產品有:

搜索引擎google baidu

門戶1.0

傳統媒體

存在公共信息的社交產品有:

知乎的每日精選

知乎閱讀

新浪微博熱門話題

公共信息的關鍵是信息質量,內容為王。

要想好的信息能在這裡產生,要麼是演算法爬蟲爬,要麼是編輯整理,要麼就是用戶孜孜不倦地貢獻。

換句話說要麼有牛逼的演算法,要麼有牛逼的運營,牛逼的編輯隊伍,要麼有刺激用戶的好手段,比如良好的社區氛圍,激勵機制等等。

這樣的信息是建立在用戶的共性基礎之上的。

對於用戶而言,是標準化的,冷冰冰的,不平等的,

這樣的信息,信息的生產者和消費者是分開的。

3.3「存在公共區域的社交產品」是什麼?

存在公共區域的社交產品首先是一個社交產品,其次這個社交產品存在公共區域。

如果說論壇是「存在公共區域的社交產品」,可以這樣理解:

1)論壇是公開的,面向全民的;

2)論壇上的帖子對用戶是公開的,誰都可以瀏覽、點擊、閱讀和評論,也可以直接關閉走人。

3)論壇把一戳有著共通愛好的人聚集在一起,這些人在這裡生產大家都愛的信息。

4)論壇的背後是一個組織。

所以,「存在公共區域的社交產品」是存在信息聚集地的社交產品,是可以把一群有著共同利益的人聚集在一起的產品,是信息流和人流都可以向這裡聚合的產品。寫到這裡,我想到了群組。

在這個公共區域里,個體雖然分享的是自己的信息,但這樣的信息有符合他人利益的前提,只有這樣,這個公共區域才能良性發展。這裡的個體是群體中的個體,帶有群體的特性。

因為社交產品有內容型和關係型的區分

1)如果是存在公共區域的內容型社交產品,其關鍵跟存在公共信息的社交產品一致,內容為王

2)如果是存在公共區域的關係型社交產品,其關鍵是關注公共區域內用戶的共同利益,在這裡關係比內容重要,每個用戶的融入感、歸屬感比信息本身更重要。

4.不存在公共區域的社交產品

根據以上的分析,不存在公共區域的社交產品就可以理解為和存在公共區域的社交產品相反,每個人都是一個陣地的社交產品。

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們越來越需要個性化的,互動的,活生生的對話者。越來越需要點對點的互動和信息。越來越需要個體「我」受到更多的關注。

這是一個個性化和多元化的時代,強調關注個體,重視每一個人,重視每一個人的需求。

世界是由每一個個體組成的,如果公共信息和公共區域我不喜歡,我可以拋棄之。

然後我們採取的方式就是把主動權交給用戶,你自己來選擇,你自己就是一個陣地,你就是信息傳播的輻射點和節點,所以twitter出現了,新浪微博出現了。

所謂去中心化了。

但問題也出現了

每個人都可以選擇不代表每個人都會選擇。

每個人都可以選擇不代表每個人都具有辨別信息的能力。(湖南衛視第一屆芒果粉絲節的教訓很明顯)

普通人的選擇容易因認知偏差將信息流於表面,加速信息的流動同時也加速了垃圾信息的流動。(現在新浪微博低信噪比的教訓很明顯)

Following,讓我們有第一輪的篩選,我可以選擇我想要關注的人,

依託人作為節點的信息傳播具有很大的弊端

1)人作為主體篩選的信息帶有他的主觀色彩,他喜歡的不一定全是你喜歡的,他的認知有偏好也有局限。

2)信息重複,很可能很多人都在傳播同樣的消息,比如莫言獲獎,大家都在傳,但我已經聽過千百遍,如何做到信息過濾?

3)每個我都是受害者。

這是一個信息生產者和信息消費者互為主客體的時代。

我發布的是我想發布的信息,

我轉發是我喜歡的信息。

我希望看到我想要的信息,

我希望我看到的人傳遞的都是我想要的信息,

我希望跟我在一起的人都是志同道合的人,

我希望他們與我是可以產生共鳴的。

每一個「我」在生產、傳播信息與接收信息之間相互干擾

我生產和傳播的是我喜歡的信息,但我接收的是別人喜歡的信息。

現在很多產品是尊重和放大主體的我卻忽略和埋沒客體的我,

所以最終受害者是我,因為我同為主客體。

怎麼辦:

尊重主體的我,保護客體的我。

以社區氛圍來限制主體我的言行,

並在客體我獲取信息的時候給以多重信息篩選機制以過濾干擾信息而保留精準信息。

5.最後

真正精華的東西對誰而言都是精華,好的詩詞流傳千古,好的作品到今天仍然鏗鏘有力。

社會變化,但人性的發展是最緩慢的人們對真善美的追求是永恆的

如果公共信息是提煉出的精華,那我們需要公共信息。

好比知乎也要把好的信息內容進行提煉,做成知乎精選,以供大家享用。

人類生生不息地奮鬥,所追求的就是一樣東西:「得到我想要的」。

信息個性化,給用戶想要的,這應該是所有產品的美好願景。但了解一個人的思想、心理、喜好是很難的,孔子2000多年前就提出了因材施教,到今天我們也並沒有真正實現。

終結一點,如何獲得我想要的信息,顯然一重篩選是遠遠不夠的,需要多重機制的篩選

對我足夠的了解,幫我獲得精準信息,促使信息個性化。

同時別忘了人對信息的需求除了精準信息還有泛泛信息,多重機制讓我獲得精準信息,瀏覽讓我獲得泛泛信息。

如果公共區域是位置

存不存在公共區域是針對存不存在這樣一個位置而言的,顯然我們需要一個公共區域提供更優的信息內容和環境。

好比雖然每家每戶都能做飯了,但我們還需要餐館,需要一批專業的廚師,用專業的廚具做出上乘的美食供人們享用。

從論壇到twitter的發展來看,去中心化只是信息生產的位置去中心化,位置由集中變得分散。

但實際大家仍然需要位置中心化,希望有一個特定的區域志同道合的人聚集在一起,不會有一些不相干的人參與進來擾了大家的興緻。然後大家在裡面隨意地聊聊天,說說彼此聽得懂的話。

6.最最後

社交產品的公共區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為了避開閑雜人等而另外開闢的一個相聚的地方。這裡有默契,有惺惺相惜的關係,分享者大家都熱愛的信息。

那麼它註定是小眾的,封閉的,但它卻又是世外桃源般美好的。

換句話說,它只是特定人群的共有區域,而並非真正意義上的公共區域。

存在公共區域的社交產品不等於存在公共信息的社交產品。

update:補充我理解的社區產品公共區域公共信息圖解

四邊形代表社區,

圓形代表公共區域,是社區用戶的小圈子,實則是社區通過優質信息流沉澱下來的關係,

喇叭小人代表精英用戶和社區管理員生產的高質量信息,並由此形成社區公共信息。

社區內部呈動態變化,公共區域與公共區域之間有交叉有包含的關係,經過不斷沉澱逐漸趨於穩定。更詳細內容可移步http://molimu.diandian.com/post/2012-10-19/40039307017


謝邀。問題很大,而且我不是很確定是否正確理解了問題。不知道問題實質上是不是這樣的:純社交產品(比如facebook)與社會化信息產品(比如twitter、tumblr、pinterest...)有哪些不同。如果是的話,那麼這倆其實是完全不同的產品類型,也就是有根本結構上的區別,一個是社交為中心,一個是以內容為核心。

手機敲字麻煩,20號回國後再鋪開寫吧。


推薦閱讀:

網易郵箱無法修改密碼怎麼辦?
蘑菇街的目標用戶都是什麼人?
誠心請教 券商資產管理部的 產品設計崗位 發展前景如何?
如果讓你重新設計馬桶(坐便),會設計成什麼樣子?
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東西、設計、行為,看起來很普通,其實對於某些人是非常重要的?

TAG:產品經理 | 產品設計 | 社交產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