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目前的教育製為什麼不改革?


教育改革一直在進行,從來沒有停過。我不知道為什麼大家(包括有些業內教師)都默認了題主的前提條件,甚至因此對政府官員出言不遜。就好像教育這事兒是可以靠一個人或者一個部門提高智商就可以瞬間改變的一樣。

我個人在知乎的教師里算是經歷比較豐富的。帶過重點中學重點班,也在私立學校管過各方面都比較糟糕的班級;在培訓機構轉過一小圈,也在公立學校呆過好些年;和高考大省的孩子一起為前途奮鬥過,也在考試壓力相對較小的省份看著學生們追逐過夢想。跨省、跨學校、勉強也說得上跨過行業,對這個問題也許可以說那麼一點個人的看法。

教育改革的進行,一則有各種不同的錄取方式的嘗試;二則有教師上課方式的改進;三則有師生人際關係環境的進步。

錄取方式方面大家都看到了。

教師的上課方式改變這一點,很多在職教師最有體會。雖然絕大多數時候,這種改變淪為了領導的政績工程;但和我們讀書那會兒相比,每個老師的觀念的確已經改變很多了。曾經照本宣科、老師滿堂灌是業內默認的日常教學方式,如今老師即使做不到把課堂時間交太多給學生,也已經越來越注意學生的「學」。下課之後在辦公室里偶爾我們還會聽到一些老師頗為遺憾的感慨:「唉,這節課我又滿堂灌了。」這種遺憾類似於一個立志發奮的學生感嘆說:「唉,我今天又睡懶覺了。」觀念的改變是很重要的,它會帶來新的輿論環境。即使老教師們已經心有餘而力不足,但對於剛進入單位的新教師來說,這無疑是一種熏陶。

已經說到這裡,也就順便說句題外話。就我個人的觀察而言,很多時候倒是老教師在教學方式改革上面心態更為理智和開放,反而是一些師範類大學生、剛進入單位的新老師,不知為何教育觀念極其保守。他們對於教育的認識還停留在自己讀中學那會兒,彷彿大學四年的職業學習什麼作用都沒起到。而事實上,隨著教師資格證考試的社會化,師範院校相關專業學生和其他院校專業人員相比,最大的優勢,也就應該是教育理念了。這是術和道的差別。

三則,以前國內的師生關係其實是不太平等的,給很多朋友留下了極不美妙的回憶。知乎上有很多吐槽老師的答案,我自己也偶爾會接到一些攻擊性的私信或者評論。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特點,他們吐槽的不是老師這個行業,更不是我;他們只不過在以我為靶子,會攻擊那些他們記憶中的老師而已。而如今,在一些學校里校長和學生勾肩搭背、師生以朋友的身份談談人生理想(非政治教育)根本是很尋常的事情。學生們越來越意識到老師僅僅是一個職業,職業背後是一個普通的人;而老師自己也會在思考問題的時候,把學生當作有血有肉的交流對象,而不僅僅是自己的飯碗。這種改變是非常重要的,它意味著一些教師的無條件權威形象正在瓦解;一些同學將不那麼容易因為某個老師一句話、一個眼神或者一次冷遇就受到嚴重的傷害,以至於造成心理陰影。

那麼,回到問題中來,為什麼如題主等人(甚至包括一些老師)都覺得教育似乎沒有改革呢?因為大家呼籲的不是改革,大家只是期待一個光明的結果。最好是某個聰明人上台一揮手,中國的教育biu~地一聲就進入了文明高效平等自由的新階段。然而中國人口真的太多了,試錯的成本也太大。寧可保守前進,也不要邁了大步子再回過頭來修正。那畢竟是成千上萬人的命運。

有些朋友可能覺得自己的身邊並沒有我說的這些改變。那麼是這樣的,就我個人所見,北京上海算是教育改革比較領先的地方,其次就是一些少數民族聚居的省份了(比如我曾經工作過的雲南);而我目前所在的四川就相對比較遲緩,要是沒猜錯的話,山東、河南、湖南、湖北的教育改革也不太可能做得多好。原因你懂。

說句掏心窩子的話,老師的第一任務是在目前的環境下,儘可能認真負責地帶著學生學到更多的知識、把學生的學習利益最大化,這之後如果有空,才談得上積极參与教育改革。否則,學生成績一塌糊塗,老師成了改革先鋒,這樣的人我是不讚賞的。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希望未來有更多的人投入教育和教師行業,讓我們不再有一個年級動輒兩三千、四五千人的超級學校,也不要有動輒八九十、一百多人的超級班級。這樣一來,談起教育改革,也許我們可以交流更多。


無獨有偶,我才看到一個名字叫做「80.90後老師如何處理學生早戀的」問題。推薦題主去看看。

我們的教育一直在改革,從這個問題裡面就能看出來了。政府的具體改革我不知道,但是從這個問題裡面就能看出來,見微知著,對比下以前我們的老師對待學生早戀的處理方法,以及現在的老師對待早戀的處理方法,不能說現在就一定對,但是更加人性化,符合現在的價值觀,這個就是一種進步。

以前我們的老師對待早戀大多都是打壓,而現在很多年輕老師都是疏導。我覺得這種改變在以後越來越多年輕老師的加入以後,會越來越明顯。並不是說改革就一定要zf來進行,只要結果是好的,誰來主導有那麼重要嗎?

2015.12.25~

我覺得@鏡點點,說的很有道理。人多,中國人多,任何改革,都不能離開中國現狀考慮,我們在這裡談改革何其容易,但真正實施起來,由於人多的原因,難度就成倍增加了。

我並不認為我們的智慧能比得上zf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智囊團。他們要考慮的東西絕對比我們多的多,我們考慮得到的東西他們未嘗沒有看到,但是他們考慮到的我們卻不一定能看到。中國教育的現狀他們比我們清楚多了,但是依舊沒有改變,說明針對中國現狀,目前的教育方式是最好的。但是誰能說我們的教育就沒有改變呢?改革不一定要商鞅變法,王安石變法這樣的大動作才能體現出來,比如說我們降低英語的高考分數,從前沒有特長生,而後面特長生可以降分錄取,這些都是改革啊,雖然有時候有些改革可能會弊大於利,但是,畢竟是在改革的,說明我們的zf一直在努力啊,我們都是摸著石頭過河,不斷嘗試才能得到更好的制度


@青葭的答案說的挺清楚。

我來貼一些信息

截圖來自 清華附小昌平學校 微信公眾號

小學一二年級沒有考試了,叫做期末嘉年華。各種學科融入遊戲因素。

這是以前所沒有的吧.,所以改革在進行啊 潤物無聲的進行著

==========================

再來看高中,走班制啊,翻轉課堂啊還是在進行。

下面引自北大附中的官網信息

北大附中學校介紹

學院與中心

  學院是根據不同發展方向提供多元化學科課程(Academic Curriculum)的管理實體。

  北大附中現有行知學院(Xingzhi Academy) 、元培學院(Yuanpei Academy)、博雅學院(Boya Academy)、道爾頓學院(Dalton Academy)四個學院。

  行知學院以國家課程為主,學習常規的文科與理科科目,面向國內高校升學。高一年級以公共必修課為主,不進行文、理分科。高二年級以選修課為主,通過選文、理兩個方向的課程套餐實現文、理髮展方向。

  元培學院強調深入學習、批判性思維及跨學科視野。強調課程的選擇性與差異性,建立榮譽課程體系, 開設知識理論、綜合科學實驗等專屬課程,以俱樂部方式開展學科競賽。

  博雅學院開設五個領域的核心課程:批判性閱讀與寫作(邏輯)、人文(文史哲藝)、數學、自然科學探索(理化生實驗)、 社會科學研究(政經法)。學院強調自由、自主學習,以批判性思維、廣闊視野體認古今多元觀念,對公眾事務保有熱忱與參與能力。

  道爾頓學院作為北大附中中外合作項目,是學校對外教育合作開放交流的基地。道爾頓學院開設英文課程和中外比較課程。學院借鑒Dalton 制的模式,以Lab、Assignment、House 三項做法為基礎,推行liberal arts education,倡導學生任務驅動型學習(task-based learning),促進自主學習探究的發展。此外,更多特點體現為:小班化(15人以內)教學,外語授課及中外文化比較課程。

  中心是提供活動類課程(Activity Curriculum)的管理實體。與學科課程不同的是,活動課程強調體驗、實踐與成果展示。對於知識,除了需要「知道」以外,更重要的是要去「做」,通過「做」獲得經驗、感受和成長。

  視覺與表演藝術中心(Visual and Performing Arts Center)開設國家課程中藝術領域的綜合課程與技能課程。開設綜合影視製作課、綜合舞蹈課和綜合戲劇課等綜合性藝術課程,從北京舞蹈學院、北京電影學院、中央戲劇學院等國內頂尖的藝術院校中聘請教師前來授課。

  運動與健康教育中心(Athletics Education Center)開設國家課程中體育與健康領域的田徑類、球類、體操類、水上或冰雪類、民族民間體育類、新興運動類7個運動技能系列以及一個健康教育專題系列。

  信息與通用技術中心(Technology Education Center)開設國家課程中技術領域的信息技術與通用技術課程。

書院

  書院是學生社區、行政實體、自治組織,書院是公共生活群體、傳統賽事主體、文化傳承載體。之所以劃分書院,出發點在於培養鍛煉學生關注並解決身邊公共事務的熱忱與能力。自2013年起學生不得轉書院。

  學校設立格物書院、致知書院、誠意書院、正心書院、明德書院(原元培書院)、至善書院(原博雅書院),新民書院(原道爾頓書院)。書院的劃分借鑒了歐美house制和中國古代書院制度。

  作為學生行政組織,書院的意義在於「學生自治」。表現為:各書院自行制定章程,依據章程確定管理形式,民主產生管理機構。書院內各項事務均由學生自主管理,以此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溝通協商、承擔責任、民主監督、自我管理等公民意識和能力。學校安排每周固定的時間和固定的地點進行書院議事會。

  書院活動室是校方提供給各書院的公共活動空間,由各書院自行設計裝修、管理維護。活動室同時作為書院文化傳承的空間,書院歷史在活動室通過照片牆、榮譽牆等加以體現。書院活動室的設置既鍛煉了學生對公共空間的管理能力,也提供了營造各書院多元文化的渠道。

  書院開展各具特色的書院活動,形成多樣的書院文化。書院色作為書院文化要素之一,格物書院、致知書院、誠意書院、正心書院、明德書院、至善書院、新民書院依次分別為橙黃綠青藍紫灰。紅色作為北大基準色,不分至各書院。書院旗依據書院色製作。

看起來很棒對不對~~~

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大部分人對教育的認識局限於自己的上學的那幾年,自己上學的那幾所學校..所以感覺不深。 其實改革很早就開始了,並一直進行著,高考不正在逐年改變嗎..全國統一高考指日可待了呢。另外,教育改革是緩慢的,是不適宜劇烈的...再另外,自上而下的引導也需要各地教委,校長和教師先學習先適應先改變.具體情況,前面很多答案寫的非常清楚了。

說點題外話,有時候學校開始改革,教學模式開始改革,有時候家長不信任...不配合...校外瘋狂輔導等等,不見得不對,但是社會整體「著急」的心態,阻礙著改革。必須立竿見影,必須富有成效,必須出人頭地,必須考上清華北大....這個比較難辦...

1.教育資源的不平衡。導致學區房等一些列問題,難辦。但是,還是在嘗試改變局面

北京海淀17個學區劃分出爐 小升初各學區不鎖區

2.望子成龍。我在南京的時候聽到的一個故事。現在一年級因為孩子歲數小,並不特別要求上課難度和進度,慢慢來,培養興趣,培養習慣。但是,有個小孩子上學,學習跟不上,家長就很著急,去問老師。結果發現學校上課進度飛快,拼音啊,二十六個字母啊,簡單加減法啊很快就講完了,小孩子還沒學會呢。於是就繼續問老師,不是注重興趣嗎?我們家孩子也是正常智力,也沒有什麼不好的習慣,就是教太快啦,為什麼會這樣呢?

老師說:班裡其他29個小孩很小的時候就校外輔導班學完這些知識了,一個班級這些內容幾乎都掌握了,當然要往下講。

這是一個怪圈……很難辦哦……


因為基於教育的根本性體制和理念都沒有改革,也就是教學體制的整體結構都沒有改革,即使在許多具體領域有很多細節性,技術性的改革也不過就像對一道漏風的牆縫縫補補,對整個體制的龐然大物毫無影響。

其實專家和地方上政府也在嘗試無數的新試點,出發點都是好的,比如江蘇高考制度年年變化,最大的宗旨也力求能最大公平度的去照顧到考生的需求,考試自然是影響學校施教的風向標,上層也是希望給孩子減負,公平的教育環境。

可是基於地區區域之間的教育資源的巨大差異,出的各種方陣政策落實下去可能就完全變了樣。

我遇到的所有的上層教育領導也希望我們一線教師自己嘗試去摸索出新的模式,然後去推廣到其他學校,於是若是有名師做出來成績,也都是不遺餘力的送老師去學習去培訓,比如前幾年大火的杜郎口學校模式http://wapbaike.baidu.com/view/751373.htm?fr=aladdinref=wisessid=0from=844buid=0pu=sz@1320_2001,ta@iphone_1_9.3_3_601,usm@3bd_page_type=1baiduid=6160A3C93ED8E8DEFBC7CEB6F5D54EC5tj=Xv_1_0_10_l1

我們都受過無數次的培訓和講座。但是回來後能學到的卻很少,地區,學生間的差異導致根本不可能照搬別的學校的模式。

再加些個人一些不成熟的吐槽,我們的課堂教學模式還是基於蘇聯60年代的教育理論為主,一直沒有太大的變化。

沒有先進更適合現代教育理念的指導,教育改革如何之改也如迷霧森林。大家也都是摸著石頭過河,一次次的嘗試、試錯、總結經驗而已。


教育體制的改革到底要依靠啥?

最基礎的,教育體制改革,首先要有理論基礎,要對想改革的事兒,進行調研。

調研完了,進行理論研究。

其實教育體制一直在改革,各大省市,中央,教育學院,教育研究機構,每年的碩博,對理論基礎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那麼為什麼看不到實際的變化?

因為教育體制改革,牽扯的面太廣。

教育體制改革,必然牽扯投資,權力分配等等許多複雜的問題。

改革之後,必然牽扯了人才輸出的質量,數量等諸多方面的問題。

那麼這些問題,會直接影響我國的年輕勞動力的數量,質量,進而影響到經濟。(不精確描述)

這些問題都不是說僅僅談教育體制改革就可以解決的。


教育,到處都是效率與公平的問題。

都說,高考是目前中小學教育問題的癥結。改革高考可以解決很多問題,云云。大可以想想,要是把現在自主招生再擴大,會滋生多少腐敗。那教育資源就更加容易得不到符合當前形勢的平均分配。

改革不改革,這已經不是個問題了。問題是如何改,什麼時候大規模改。但我覺得一切都改循序漸進的,逐步擴大自主招生,從而給學校更大的選擇權利。這應該是當下最合適的方法。


因為我國的教育體制是成功的,每年都在源源不斷向全世界輸送人才


一直在改革啊,我們一直都在說,唯一不變的東西就是變化。

學校教育也一直在應對環境的變化進行改革和變化。只不過有時候能及時改,有時候跟不上變化。

======12.23晚上的補充=====

如果說海軍是一個國家國防軍隊建設中的吞金怪獸。那麼教育和醫療就是國家社會民生工程中的吞金怪獸。無論國家投入多少,都難以填滿國民的需求。

目前雖然大家都知道學校教育這一套體制比較糟糕,但是如果要大家想出一個能比現行教育體制更加合理和公平的機制來,大家又無法說出。

有個成語叫「尾大不掉」,動輒影響幾千萬上億人一生的動作,沒辦法來個急轉彎,只能一點一點地慢慢修正方向來改。

我所在的江蘇,算是義務教育階段做得不錯的省份了,但是依然在蘇北地區還存在有小學每個班級60多、70多人的巨獸型學校,師生比只能堪堪維持在1:22.5的標準線上,校舍和功能教室遠遠不能達到現代化辦學的標準。如果要讓辦學標準和師生比兩個指標能夠都達標,需要地方財政繼續投入巨額的資金,而這個資金基本是地方政府不可能承擔得了的。

我想,連江蘇都只能做到這樣,全國又有多少地方能比江蘇承擔更多的教育投入呢?


教育一直在改革,一改再改。

教育其實不需要改革,只需要任何一個政策發布後,能至少堅持五十年,教育有很強的自我糾錯功能,能由下而上的自發改良。換而言之,什麼時候教育部門真的成為服務於教育,而不是指揮教育,教育就真「改革」成功了


升本課堂,跨越式,先學後教,等等。

還有校園文化建設,特色校園。

還有高考的改制。

我們這現在高中的課堂是四個人對著坐,圍一圈的。

都是改革。


不同意前方高票答案中國教育一直在改革的說法。

總體而言。確實年年都有新花樣。但這是改變,不叫改革。越改越差,那叫折騰。zf提出過許多看起來美好,但實際執行問題很大的舉措。

近的如取消英語,取消文理分科,取消復讀生等。(並不絕對,只是趨勢,各省情況不同,不一概而論)

遠的如擴招,農村撤點並校。

當然這裡必須說句公道話。教育問題是當今世界的通病,不止中國。只不過中國獨特的國情讓我們走的最遠。玩地最瘋。

教育之所以遲遲不改革,是因為在全世界範圍內,包括中國,相當一部分人認可現代教育的一整套制度和理念。都不覺得有問題存在,當然改革就無從談起了。這是一個意識形態問題。


教育制度一直在改革,為什麼會有人產生一種教育制度一直停滯不前,沒有改革的錯覺,只是由於改革的內容不是一些人所期許的。很多人都希望中國教育制度能學習西方,不重視分數的考核,完全實現素質教育,但是國情不同,這種事情是根本不可能的,最起碼在現在是不可能的。中國的教育改革只能是針對如何能讓學生適應高考,如何在高考中取得更好的分數來進入理想的大學等等,一切以高考為基準。畢竟西方自由平等的教育只是表象,精英式教育會使偏遠小城和貧困鄉鎮的學生祖祖輩輩都很難有翻身的機會。教育改革只能保守的小步往前挪,大刀闊斧的改革萬一失敗,害了千千萬萬的學子,到頭來還傷了國本,得不償失。


中國教育的本質問題是稀缺的優質教育資源無法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需求。

誠如 @青葭 所言,表面上中國的教育體制改革從未停止,大綜合、小綜合、3+X、3+3各種形式層出不窮。但在優質教育資源總量基本不變(其緩慢增長速度相較於巨大的需求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的前提下,中國所有的教育體制改革就都成了換湯不換藥。這也是為什麼大家始終覺得中國的教育制沒改的原因。

而在中國,教育問題本身也只是表面,深層次的問題是:中國的階級固化正在加劇,草根上升渠道正在變得狹窄。曾幾何時知識可以改變命運,高考也曾經改變了無數人的命運,那時的高考很純粹,更多是個人智力和努力的比拼。

而今天寒門再難出貴子已經不是新聞,讀書無用論的不斷抬頭從側面反應的恰恰是草根階層對於高考這條通道改變命運的質疑,他們身邊通過這條道路改變命運的人正在越來越少。

我上學的時候也十分反感應試教育,但在走到社會之後,遇到了種種事情之後,居然驚異的發現考試是當下最公平的選拔方式,沒有之一。如果說在高考當中還不明顯的話,在公職人員考試競爭領導崗位的時候就尤為明顯。(這點上不多說,有過經歷的人都能明白)


首先,高等教育在過去15年除了擴招,沒有大的制度改革,今年剛提的劃分研究型大學和技術型大學以及建設一批世界一流水平大學,可看作是發起建國以來第三次大的高等教育改革。基礎教育制度不是沒有改革,是改革成果不顯著,或者說改革失敗。改革失敗的原因很多,總結來看有以下點:1,中國的教育資源地區差異和城鄉差異。一些教育資源優的改革試點經驗無法推廣到其他地區。2,中國傳統的應試教育體制根深蒂固,積重難改。從一線教師的教學方式到教育的相關產業,以及學校的管理運行制度,一改動輒千千面,不是說一蹴而就的。 3,中國的教育管理部門改革水平低下,權力沒有下放到學校。一些教育管理機構在推行素質教育的時候,沒有貼合當地實情,簡單粗暴地把素質教育指標化。一些地方在高素質教育改革的時候並未理解素質教育的理念,導致改革浮於表面,即沒有起到素質教育的效果,還把原先完善的應試教育體制改的支離破碎,學生老師怨聲載道。 4,中國的基礎教育教師群體質量下降,師範生整體水平下降。眾所周知,中國的優秀大學畢業生湧向基礎教育就業的趨勢是下降的,原因可能在於中國的中小學教師整體社會地位低,薪酬水平低等方面。師資水平下降,不要說改革新的體制,要維持原有機制也有挑戰。 5,以高考為核心的應試教育體制沒有根本改變,在此前提下進行的一切改革都是治標不治本,隔靴搔癢。 希望國家和社會能夠更加關注教育改革問題,在13五實現新的突破。


那些所謂的教育改革,都是換湯不換藥的懦夫行為。


因為他們並沒有遇到過半夜十二點還在寫作業;早上5點就起床,在一片黑暗中摸黑跑步;霧霾長跑只是因為校長的面子;人都是一樣的動物,和自己沒關的事情就無暇再去想,甚至抱怨。


改革需要人思想的轉變 思想的轉變需要文化的轉變 文化的轉變需要時間和體制

據我所知 認為學習就是私塾的老師不少

在創新 自主學習等方面 學生往往勝過老師

要麼這一代老師在社會發展的情況下 自我轉變

學校在社會需求創造力、想像力的情況下 轉變

要麼這一代老師被淘汰

教改 就水到渠成

以上所說不包括部分優秀的教師

中國從很早以前就開始提倡教改了 是人的差距 不是政策的問題


你以為現在教育系統的爛像是怎麼來的么?!

就是從教委到學校到老師到社會輿論。不停的改革,改革,繼續改革!

到底要改成什麼樣,不知道。只知道,改革這兩個字就是政治正確的保證。每次改革,大家都可以從課程,教材,培訓,考試各方面狠狠撈一筆!

想想你小時候,沒人會去買學區房。孔乙己背影還在語文課本里呆著。政治課本還會告訴你國家的本質是什麼。全國統考的高考還不用擔心現在這樣某省幾個神人會出偏題難題。高考錄取是沒幾個人有關係的招辦說了算,而不是現在這樣各顯神通的各個大學錄取人員說了算…… 就是老師也深受其害,以前的寒暑假,老師還能自己輕鬆一下,現在半個假期都在應付教委的繼續教育,寫毛筆字上培訓班去,還剩下的半個假期得琢磨報課題寫論文!老師好不好不是看誰教得好,而是看誰在學生中的人緣好,因為期末評定你好壞的是聽你上課的學生!

你還要改革?教委歡迎得很吶!我們明天就出台文件繼續改,大力改,深入改,改得孔子都不認識他媽為止!

說句不好聽的話,哪位教育部長要是有勇氣恢復到80年代的教育環境(陳的教育產業化之前),誰就是國家的功臣,民族的英雄!

救救孩子!


中小學的教育暫時不討論,但如果是說到現在的大學教育,那顯然是失敗的,而且最重要的是,現在大學教育質量和理念還是在倒退之中。

就大學教育來看,其精髓是專業技能和創新意識的培養,但現在大陸的高校基本上都是黨的分校,聽D的話跟這兩種能力的培養其實是非常矛盾的,所以只能是如此。舉個例子,高校的政治課誰都知道是扯蛋和浪費時間,但沒有一個人敢提出來在高校取消政治課,這樣簡單的事情都沒有辦法去做,更不要去談什麼改革了。


大道理以上都說的差不多了,我想從其他角度來談談:

1、成功是多元的,教育只是一種手段

2、家庭教育是教育的起點,現在有錢沒錢的家長都在談論孩子培養問題,值得深思

3、自我教育是教育的方向,現在來看,國內教育改革任重而道遠,那麼即便戴著鐐銬,我們就更要自我教育,教育改革自上而下,自我教育則從小就要做起。

4、創造力和想像力確實存在損傷和破壞,但這就涉及到學習方法論的問題了。


推薦閱讀:

教育的改革是否就意味著十二年義務教育不會實現了?
中美教育的根本差距是什麼?
中國教育最需要什麼?
南方科技大學近況怎麼樣了?(2013年)

TAG:教育 | 教育改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