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能修身養性,那要讀什麼書才能修身養性?你讀過多少,是哪些?技術書籍是否也能達到這樣的作用?


有句老話說:「腹有詩書氣自華」,一個人讀的書多,眼世會變的開闊,對事物的理解力會增強,會更加有內涵,更加包容。時間長了,他對人對事的態度就會不一樣,我覺得這就是人們常說的「修身養性」了吧。而這些都是需要慢慢積累的,不是讀一、兩本書就能達到的境界。「開卷有益」,我覺得我讀過的每一本書都讓我感受到、或學習到一些對我有用的東西。

我覺得多讀技術書籍能夠獲得更多的專業知識,提升專業素養,能夠讓自己在某個專業領域達到領先水平,豈至成為權威,這也不失為是一種修身養性的方法。


《論語》《朝話》


讀書應該是求真知求感悟而不是求功效求作用的事情。要修身養性首先得端正讀書心態,避免急功近利。


讀人物傳記。技術書籍也能達到修身養性的作用,特別老外的書總喜歡扯到哲學上去,如Douglas McIlroy(http://berlinix.com/DouglasMcIlroy.html)、Brian Kernighan(http://berlinix.com/BrianKernighan.html)的文章和書等等。


以下都是修身養性的好書:

  • John Cage: Silence
  • John Cage: A Year from Monday
  • Deleuze Guattari: A Thousand Plateaus
  • Robert Bringhurst: The Elements of Typographic Style
  • Paul Graham: Hackers and Painters


少讀成功勵志類書籍(千篇一律的空話),少讀自傳體(主觀性太強)!讀書種類還是要看年齡和階段的!!!


反對上面某些答案。

能讓你在某個社會環境下擁有好的氣質、心性的書,絕對不會是那種教人在迥然相異的社會條件下修身處世的經典。比如四書五經。

你四書五經看得再透,也理解不了後現代語境下的自我與他者,個人與集體,文化與環境。你仍然常常陷入不解、不平、歧視、曲解、異化之中。


修身養性 最好的當然是四書,大學中庸孟子論語。儒家就是專門講
修身 處世。而且內明外用,不像西方的工具化架構治標不治本。 要是要急葯的話就選擇佛教,明心見性非常快。

國外的一些思想性,關於內心,靈性等的書籍 。看完儒家佛家的看這些都是浮雲,因為西方外用是高度發展,但是內明很淺[對比東方]。


任何一件事,如果你把它作為儀式來看待,都可以達到這種效果吧。我的想法。


如果只是普通人:建議先看-了凡四訓(看有白話文版的),看懂做到,可能可以有下一代,好的可生兒子。

學佛建議先看--圓覺經略說(南懷瑾)

金剛經太深,先做到(了凡四訓)再說別的)


讀書只能增長知識,與修身養性無關。為學日益,為道日損。修身之始,日損之始。


個人覺得技術類書籍,都是帶著很強目的性去讀的,寫書人大多也如此,易功利浮躁。個人一般是技術、專業類書籍看一定時間再換一些小說、傳記、歷史類等~


《道德經》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我覺得是這樣的,所謂修生養性在於「修」和「養」字,這兩個字表示的都是需要循序漸進,從量變到質變的積累過程,書可以抽象為他人在生活或者自然科學方面的積累,那麼閱讀的習慣的確可以獲得別人的積累,從而「修生養性」。自己也有這樣的感覺,本來零碎、毫無關係的知識點,隨著閱歷的增加逐漸明白他們之間的普遍聯繫,將之前的積累體系化,所謂「connecting the dots」,這樣可能就是之前的量變發生了質變吧。


《論語》 《莊子》《大學》《中庸》


還是該是跟著自己的喜好去看,這樣不會有很急功近利的心態,技術書的話覺得如果不是自己感興趣的或者需要的,看完了也跟沒看差不多


讀書是培養思路,提升自己的認知


聞思修,不在於讀多少本書,而是那些東西入了你的心


讀書不能帶有功利性去讀,修身養性我想是針對於一些對人生感悟等等一些書籍去讀,技術類書籍我想更多的是求知性或者功利性比較強一些吧!


讀一些作者死去很久但是依然被人提到的書或者經吧,因為它們是多少代人篩選出的智慧結晶。比如說:道德經、心經等等。


推薦閱讀:

作為教練/運動愛好者,您怎麼看待佛偈「身體不過一具臭皮囊」?我們鍛煉和醫治這些皮囊,是否屬於犯執?
在法住禪林出家修行是怎樣的體驗?
佛教的宗派和分類?
冥想時要很專註嗎?
禪修之後,你們現在怎麼樣了?

TAG:閱讀 | 學習 | 書籍 | 禪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