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進行時間管理?
譯自How to master your time ,感謝 @樂無異 提供出處
想像你是一個叫趙三的武學大師(你老爸老媽武功高強,但是不怎麼會起名字)。你生命中的最愛——明玉公主——被困在了一個正在燃燒的大樓里,你現在正趕過去救她。
你可以把明玉公主當作你的夢想和志向具體化後的事物——她是最重要的事情。
不幸的是,在你過去救她之前,一支衝鋒隊向你開火了。這些激光槍吸引了你的注意力。如果你沒能躲開他們,你就會完蛋。你可能認為他們是你解救你的公主路上很緊迫的事情。
我們都知道英雄是怎麼解決這個困境的。如果他把注意力從最終的目標——他的公主——身上轉移,那麼他其他的所有的努力都會歸零。他可以抵抗住這一支衝鋒隊,很優雅的把他們都幹掉,但是他們的數量是無窮無盡的,暫時的抵制他們只是在分散他的注意力。如果耽擱的時間太長,他的公主就會死。
這就是你的生活。這些最重要的事情被埋藏在那些無窮無盡的緊急的事情中:
管理時間的秘訣就是:有條理的強制自己關注那些重要的事情,抑制住對緊急的事情的衝動。人類天生喜歡關注那些需要立即回應的事情,比如手機響了,但是對那些最重要的事情都是會拖延到後面才回去管的,比如去健身房。你需要把這兩種情況反轉,抵抗你的大腦和人類的習性。回顧一下你每天都在做的事情。我猜,大部分不是你選擇的事情,大部分是需要你回應的事情。下面講一下如何解決這種事情:
1、學會拒絕:大部分人在遵守一種隱藏的社會道德——當有人請你幫忙的時候,你總是要說——YES。這可能聽起來很高尚,但是別忘了有一個快要死去的公主等著你去救命呢,就因為別人很禮貌的請你幫忙,你就可以慢下來。你可能需要犧牲一下社交上的舒適感去救你的公主(最為獎勵,人們普遍會對那些能夠拒絕的人有一種本能的尊重)。2、關掉電腦:如果你長達7年不玩電腦,你就會比那些每周平均花費34個小時在電腦娛樂上的人來說多了12376個小時。我當然也會用電腦娛樂,但是只是在休息的時候看上半個小時,但是只有半個小時。你可以使用12000個小時做很多事情,追趕上那些瘋狂的人。3、關掉通知:現代科技已經進化到可以利用我們對緊急事情的嗜好了:郵件,微博,QQ,知乎等等爭先恐後的搶走你的注意力。幸運的是,有一個簡單的方法可以解決它:關掉所有的通知。當你有時間思想不集中的時候再去處理那些事情,比如飯後休息的時候,然後把那些事情集中解決,這樣可以節省時間。
4、為你的事情的優先順序做計劃:人類是種很有趣的生物,如果你要去見朋友,你得安排一個確定的時間去看他,但是如果你有一些事情恰恰是和你自己有關係,比如寫一本書,或者去健身房,那麼你卻不會安排好日程。你就是想避開它。把你優先順序最高的事情視作你要趕上的航班:預先約定好時間,然後對所有阻擋你的航班的事情說不。5、最重要的事情先做:你現在能做的最重要的事情(不是最緊急的)是什麼?今天做一部分。記住分散你注意力的衝鋒隊是無窮無盡的,別用「我就先做這些事情,一會做那些最重要的事情」這樣的想法騙自己。你不是靠這些借口活著的。6、更多的時間,更少的事情:你可能同時正在做成百上千件事,有一個小訣竅是一天最多做1到3件事,而且持續為之努力。你的大腦不喜歡這個限制,其他人也不會喜歡這個限制。但是無論如何這樣做。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一件事情上要比同時做多件事要有效率的多。為熟練自己的工作多勻一點時間出來。7、忽略:這是很粗魯、不道德但是卻相當必要的。總是有些人你是沒空去搭理他們的。你必須允許自己忘記一些請求。你可以晚一點去做打掃、付帳單、回復郵件這些事情。這個世界是不會崩潰的。而這樣做的報酬是——你完成了那些真正重要的事情。關於趙三的最後一堂課是——他們是英雄。
英雄從很多地方給予我們鼓勵:他們做艱難的決定,他們堅持向前,他們完成了那些真正重要的事情。但是還有另外一個理由讓我們愛我們的英雄。在我們當中,我們知道我們自己有成為英雄的能力。每天都對當天的行程近新規劃:
創建今日行程:出去所有的會議和約會,還剩多少時間創建今日工作表:當天所有工作項目的列表排列優先順序和重新安排:如果每項工作的時數之和超過了當天可用的時間數,那麼我們需要移除一些項目出去
實施計劃,保持專心結束一天:把沒有完成的項目移到第二天去每天都重複這個過程如果當天所需要的所有任務的時間超過你可以獲得的時間:
把低優先順序的工作放到第二天去做將工作化整為零修改估計時間:不要估計的太保守委派
找上司幫忙優先順序延遲會議或者約會加班使用日程表的三個場合:
大概規划出以後才會發生的時間和會議時間列出任何重要的數據或事件:如生日無法寫入當日行程的待辦事項2017-10-20 更新
我在專欄里發布了一篇關於如何用 Apple 日曆進行高效時間管理得到文章。有興趣的知友請戳:如何利用Apple日曆進行高效的時間管理
==================分割線===============================
通過一個月對於「時間管理」書籍的閱讀與實踐,我建立了「以目標為導向、抓重點、依據優先順序分配、持久而緩慢推進、平衡工作、生活與學習」的時間管理體系。下面我將從「時間管理認知今昔對比」以及「書籍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兩方面闡述我的觀點與蛻變過程。
【一】錯誤的「時間管理」認知
曾經的我一直以為「好」的時間管理習慣,就是在相同的時間內做儘可能多的事情。因此,我不斷地用所謂的正事填充我的時間,還經常為了這些正事而放棄很多社交活動,偶爾出去玩了一趟,還會感到愧疚。
從長遠看來,我的任務也沒有可持續性,沒有對目標進度的把控。比如,我今天開始看一本書,在規定的時間內還沒看完,又不想中斷想繼續看下去,我就會因此而忽略今天安排的其他任務,然而到一天快結束時,往往會發現今天更重要的事還沒做,又要被推到第二天。
在執行時間計劃時,我無法保持長時間的專註,經常分心,常常是「害怕規定時間內計劃沒有完成」或者「擔心提早完成計劃,剩餘時間應如何分配」。結果可想而知,我常常因為分心,而無法在規定時間內完成規定任務。這是一個可笑的負反饋循環。
儘管我每天、每周、每月都會作總結,但是總結過程相當繁瑣、耗時過多,比如每天我會花至少半個小時進行總結,每周2-3小時,每月超過4小時。然而,總結的內容不過是對上一階段的工作成果、時間分配進行了粗略的回顧,沒有更多收穫。長期下來給我的感覺就是,時間都投進去了,但無法對上一階段的工作進行概覽與評價,也無法指導下一階段的工作,更不能在需要進行時間安排決策時提供原則性的指導。
在這個期間我發現自己更多的是對於一個不明確的目標的一股腦的追求,但沒有想清楚這麼做的目的到底是什麼,只是為了填充時間而填充時間。最後可能會有某方面的成果,但期間的機會成本、投入產出比都是很大的。可以發現,這個階段,儘管我一直堅持著所謂的時間管理習慣,但因為沒有明確目標,也沒有很好的反饋和改進機制,實際上效率是很低的。
【二】現階段的「時間管理」方法
通過閱讀「時間管理」書籍並結合實踐,我發現了不少自己在「時間管理」方面的誤區,在理論和實踐中,不斷嘗試和改進,最後形成了現階段相對完整、可持續的時間管理方法。
1. 首先制定較為明確的年度目標,分為職業目標、專業目標、領域學習、自我管理這四個方面。
2. 根據年度目標,制定月計劃、周計劃,並落實到每一天。每日、每周、每月都進行反饋、總結、改進,從而對時間管理程序進行可持續的追蹤和完善。
3. 每天的時間根據可利用性、顆粒度以及我的精力狀況進行劃分。
4. 每日待完成事項包括根據優先順序排序的任務以及需要堅持的習慣。
5. 靈活地處理時間超支或者時間多餘的狀況。
6. 慢慢培養有利於高效時間管理的習慣,比如 根據時間長短,有效地把控節奏;合理分配時間,以確保任務的完成;抓大放小。
【三】書籍助我完成時間管理方法的蛻變1 精力管理
書中提到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因此,我們需要從三方面做努力:
1. 關注精力的消長,根據任務與精力消長的關係,合理劃分優先順序,並在精力不足的時刻及時補充;
2. 鍛煉自己的精力肌肉,讓它的承受力越來越強,以應對更多的需求和變化;
3. 培養習慣儀式,讓一些行為成為習慣,從而減少精力消耗。
通過這本書,我意識到自己過去不斷填充空餘的時間,是不合理也不高效的。我應該合理安排工作與休息的時間,以維持一天良好的精力。此外,我需要培養自己的「習慣儀式」,即堅持每天固定的時間段劃分以及每日習慣,以避免在做計劃、決策以及堅持習慣時,過度消耗精力。
2 80/20法則
本書提倡培養一種「20%付出,80%收益」的意識,並把它貫穿至生活、工作、學習、社交等方方面面。以下幾個原則摘自書中:
1. 有所選擇而非事無巨細
2. 精益求精而非貪多求全
3. 冷靜下來,少工作會兒,確定少數能夠藉助二八法則實現有價值的目標而不是追尋每一個可能出現的機會。
通過這本書,我知道了在給任務分配時間時,需要有所側重,並不是所謂的越多越好,而是越精越好,你要讓你的時間投入物超所值。
3 少做一點不會死
本書傳達的主要觀點就是「抓重點」,從而在執行過程中保持專註。另外,書中提到了一種「持續而緩慢」的習慣養成方法,這對於一向急於求成的我來說彷彿找到了久旱的甘露——為什麼我越是著急越是沒有成果?越是急切地想要養成某些習慣,卻常常在記錄之後又將其拋諸腦後?這本書給了我解答,因為我沒有抓住重點,沒有循序漸進緩慢而持久的堅持,沒有進行反饋和調節。
讀完這本書後,我開始梳理自己的習慣養成計劃,並且每周只專註一個,到現在為止已經完成了包括「番茄鍾內專註不分心」、「任務前明確目標,抓重點」、「微信設限」等習慣。
4 要事第一
本書提出重要性原則以及「第二象限」法則,即應該先完成重要而不緊急的事項,這樣才能最大程度地掌控自己的時間。如何評定事項的重要性,則需要依據「真北原則」,通俗的說就是一個人由心而生的根本需求,這需要捫心自問方能得出,而很多決策都需要依此進行判斷。
此外,本書還特別論述了與人交往、合作過程中如何做到要事第一。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應該有「雙贏思維」,在做任何決策時先學會理解別人,這樣才能達到「合作增效」的目標。更具體的表現為,放棄對他人的控制、幫助他人成長、給他人創新的空間。
原本我往往因為自己的時間計劃而忽視了周圍的人以及和他人的合作,這本書讓我明白了「人重於事」這個道理,同時永遠不要想著控制任何人、任何事,變化才是常態,控制只能說明你還在舒適區,沒有突破思維框架。
5 小強升職記
這是一本操作性很強的書。第一步,注意到我們每日的「時間黑洞」。第二步,學習四象限法則、時間投資法、衣櫃整理法以及制定下一步行動計劃的方法。第三步,根據人生規劃的六個高度,自上而下設定目標,制定計劃並執行。
通過前段時間的閱讀與實踐,我已經逐漸形成了較為完整的時間管理體系,而這本書則在細節方面對我的時間管理方法進行了補充。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 如何明確自己的職業目標並將其落地;
2. 通過自我發問,強化選擇目標的理由以及可以達成的條件,以堅定信念;
3. 在執行過程中,利用「衣櫃整理法」,清空大腦、分類組織任務清單、刪減然後行動。
這本書使我更加明確自己的目標,通過將目標分解為可執行、可衡量的步驟以實現目標的落地,並通過更加具體的方法,強化我的時間管理體系。
6 奇特的一生
這是一本傳記類的書籍,描述了主人公是如何將時間管理方法貫穿生命始終並有所成就的。核心觀點是:過好一生,並留下遺產。
書中的觀點和我們普世的成功很不一樣,前者更加追求對自我內心的承諾。過好一生並不是所謂的功成名就,而是遵循內心,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而「遺產」也並不是多麼輝煌的成就,也許只是默默地幫助身邊的人,並在他人心中留下一份遺產。此書再次讓我認識到了「人重於事,靈活變通」的觀念。
7 番茄工作法圖解
這是一本時間管理操作手冊,實操性很強。在有了前面一些時間管理理念的鋪墊之後,我們就可以邊閱讀這本書,邊有選擇地使用其中的方法,並逐漸形成自己的時間管理體系。
我看這本書比較早,當時比較糾結「25分鐘」這個數字,但當我看了上述書籍再回過頭來考慮書中的方法時,我就不再糾結於「25分鐘」這個具體的數字了。我開始關注本書傳達的核心理念:短時高度專註地投入工作中,並養成可持續的「明確目標&>專註工作&>快速完成目標」的工作習慣,並將這個理念融入到我每天每個時段的時間管理計劃中。
此外,這本書使我改進了每日、每周、每月的反饋記錄表,讓記錄過程以目標為導向,更簡潔,耗時更少。
時間管理的記錄與反饋是執行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步,如何高效地記錄是關鍵,否則既耗時又達不到想要的結果。在時間過程中,我不斷地改進時間記錄反饋表,從 事無巨細的記錄,到 只記錄關鍵點,到現階段 在碎片時間進行有效回顧,只在睡前快速總結要點並記錄。此方法下,我在記錄時間反饋表時,消耗的時間大幅下降,而其有效性卻大大提升。當然,這少不了一位前輩給我的幫助。在與他交流的過程中,我學到了兩個理念:
1. 一天中將時間劃分為:黃金大塊時間、黃金小塊時間、黃金碎片時間;垃圾碎片時間;休息放鬆時間。
(1)在黃金時間內:根據時間粒度有節奏地把控任務的進度;在規定時間內做完計劃中的事情,學會抓大放小;
(2)黃金碎片時間:即黃金大塊時間段後的修整時間,可以有效利用該時間進行回顧與反思;
(3)垃圾碎片時間:做記錄,同樣學會抓大放小。
2. 思考重於記錄。
【四】總結
以上便是我在建立時間管理體系過程中,每一階段添加的磚和瓦。下圖是我總結的幾個關鍵詞,僅供大家參考:
時間管理關鍵詞
時間管理是一個需要我們用一生去培養的習慣,每個人都應該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形成一套適合自己、符合心中訴求的時間管理體系。我依舊在學習和完善時間管理體系的道路上不斷探索,這篇心得體會算是我對這個月學習成果的總結和反思,也希望給大家提供一個思考的維度,一起不斷進步。
人生就是由時間組成的,管理不好時間就是浪費生命,當然,我理解的管理好時間包括如何高效的工作和如何愉快的玩耍。長期以來,我自己做的並不好。前幾天在《新知WISSEN》上讀到一篇關於時間管理的文章,受益匪淺,共勉之!我覺得比較重要的部分會字體加粗。原文:
杜克大學教授Dan Ariely是以研究非理性行為而負盛名的科學家。最近他參與開發了一個叫timeful的智能日曆應用,傾注了他多年關於人類非理性利用時間的研究。以下是他給出的關於時間管理的六個秘密。
1、這個世界永遠在跟你做對
這個世界不是為了照顧你的長期利益而存在的。你走過一條街,每個商店都想伸手到你的錢袋;你的口袋裡有一個手機,每一個app都想控制你的注意力。現在,我們默認的生存狀態是來自環境的持續激蕩的誘惑鏈條。就好像你被一群神偷包圍著,時間的小偷,注意力的小偷,效率的小偷。小偷怎麼偷你的東西?靠轉移你的注意力。所以,如果你根據環境的指示行事,你很快就會破產、肥胖、不斷走神。
2、 控制你的環境,否則它就會控制你
過去40年社會科學最大的成就之一就是發現環境的重要性。比如你去吃自助餐,餐台的組織方式決定了你怎麼吃東西。你以為你自己做出了一個決定,實際上很大程度受到環境的影響,所以我們必須思考怎麼改變環境。
谷歌的辦公室最近做了一個實驗,把mm巧克力豆從開放的籃子改到帶蓋子的碗里,減少了每個月300萬顆mm豆的消耗量。
世界上效率最高的程序員有什麼相同之處?
不是經驗,薪水或者花在一個項目上的時間,而是他們的老闆創造了一個免於走神的環境。
3 、把要做的事情寫下來
研究發現,第一,只要把你要做的事情寫下來,就更有可能完成它;第二,大部分人不會這麼做。
即時貼、日曆、提醒,都是很重要的工具。
斯坦福大學教授Jennifer Aaker指出,日曆能讓你更幸福。
人們說自己想怎麼度過時間和他們實際上怎麼度過時間之間有很大的鴻溝,但一旦你把某件事情放在日曆上,你就更有可能真正去完成這件事情,因為你不必再決定是否要做這件事情了。
4 、關鍵是什麼時候做要做的事
Dan Ariely的研究顯示,每天我們都有一個2-2.5小時的效率高峰期,通常在醒後幾個小時。大部分人一天最有效率的時間在早晨起床後的兩個小時,比如7點起床,效率最高時間為8-10:30,這段時間應該用來做最挑戰大腦的工作。
但是大部分人在這個時間段內做的是什麼事情呢?
Email和facebook。
這兩個小時也通常是一個人自制力最強的時間段。醒來時間越久,自制力就越成問題。到了晚上,很多事情都會出錯。節食計劃通常是被晚間零食打破,衝動性犯罪大都發生在午夜之後。
所以,每天最好設置兩個小時的「保護時間」。
5、 浪費時間的四大殺手
開會
Email(中國可能是微信、微博,還有知乎?)
多任務處理
結構性拖延症
什麼是結構性拖延症?
列好任務清單,然後一個個劃掉,就是結構性拖延症的一個例子。因為大部分人會從最簡單的任務做起,它讓你感覺好像完成了一些了不得的事情,但實際上你在逃避更重要的任務。真正的成就需要時間,而進展未必是線性的。大的項目並不總是有即時回報。真正複雜的事情不會給我們暫時的愉快,但卻在實現之後給你巨大的成就感。
克服以上四點,你會看到80/20式的效率提升。
6 、無聊的時候怎麼辦?
別拿Email當中場休息(翻譯成中文就是,別拿刷微博/微信當中場休息)
人們經常以為,查查郵件刷刷微博當中場休息有助於恢復精力。大錯特錯。如果你想休息以下,可以閉上眼睛、靜坐、深呼吸,或者思考一些真正重要的事情。
倫敦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經常查郵件或者收發簡訊會讓一個人的智商平均降低10個點——女人5個點,男人15個點,其效果相當於熬一個通宵對男人來說,效果相當於抽大麻的三倍。
等等,郵件很緊急?
緊急不代表重要。
時間是可以掌控的,那麼從哪些方面可以做好時間管理呢?做好時間管理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1、要有明確的方向(目標),如果你沒有明確的方向,那時間是無法管理的;要有好的習慣,如:不亂放東西、要勤奮、辦事不拖拉等,這是高效利用時間必備的行為,所以做好時間管理的第一步是要有目標、有好的習慣。
2、要明確時間管理的目的。時間管理的目的是要讓你通過最短的時間,實現你想要達成的更多目標,以求時間利用的最大化;是要讓你做好多項事情(或多個方面)的平衡,也就是說提高時間利用的質量,保障各項事情做得順暢,以求達到多贏的效果。
3、必須要有一個明確的個人計劃,這是根據目標來的,也就是你必須要把每年、每學期、每月、每天、每小時所要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列出來。從這個意義上講,時間管理可分為:以年為單位的時間管理、以學期為單位的時間管理、以月為單位的時間管理、以天為單位的時間管理和以小時為單位的時間管理,這些時間管理的制定是由粗到細的,在時間上是由長到短的,如:以天為單位的時間管理你可以只做一周的或一天的。
5、做事要有技巧,把事情分出輕重緩急、有主有次,按照一定規律去順序完成。確定優先次序,從最重要的事情開始做起,重要緊急的事馬上做;其次是做重要而不緊急的事;緊急但不重要的事,要學會放棄,能放就放;對於不重要也不緊急的事,盡量不去做。在所要做的事情中,先做最有價值的事情。人的價值一般是通過他所做的事情的價值來體現出來的。
6、每天給自己一個不被干擾的時間,專心做自己的事,想想自己該做的事情,這個時間應該是質量最好的時間,一般以早上起床後的時間為最好,這不是自私,把好的留給自己,因為這時頭腦是最清醒、最清靜的時候,容易把事情想好、辦好、想全、辦全,這樣時間安排是比較合理的,因此作為學生,養成每天早起床的習慣對學習的幫助也是很大的。
7、要用個人的價值觀來決定自己的目標,把主要的時間和精力放在自己最重要的事情上,適當兼顧他人的要求,要讓自己周圍的環境更加和諧些,同時也是讓自己處在與自己價值觀相同或相近的人群之中,這樣能保持個人較好的情緒,做起事來效率會高一些。
8、任何事情,爭取一開始就要把它做對、做好;能一次做完的事情一定要一次做完,絕不拖拉,重複和反覆做同一件事情是很浪費時間的,也就是說二個小時的事情,一次用二個小時做完和分二次各做一個小時是不一樣的,要有時間成本的概念。
9、除了不果斷、辦事拖拉是明顯的浪費時間的現象外,還必須控制你的電話時間、上網時間,這是不經意中,最容易浪費時間的;在電腦上做事,沒必要時不要打開QQ,以防別人不知情時的干擾,有時儘管你是隱藏的,但在好友登陸時也會讓你分心。
10、學會向知名人士學習,向專業內的頂尖人士學習,向師長、學長學習,拷貝他們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保存自己值得學習的地方,刪除不適合自己的方面,這也是一種學習方法,是一種節省時間的學習方法。
過好一天,就是過好一生,讓你的每一天簡單、充實的三大神器:日程表、夢想動力板、晨間日記。5小時的在線直播熊少毅老師《時間管理》課程。報名方式,添加q q3378368917,備註「時間管理」一 我們為什麼要學會時間管理?
身處後現代化時代,技術變革加快,知識更新周期變短,由原來的10年20年,縮短為2年甚至1年。因此我們需要終生學習,去適應知識更迭快速的時代。
也是因為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我們遭受信息轟炸,我們的時間變得碎片化。我們除就寢時間外,無時無刻不被互聯網圍繞。我們的時間處於「永遠在線」的狀態。在這個時間戰爭中,相對於互聯網,我們處在被掠奪的一方。網路的資訊、手機上的APP霸佔時間的同時,我們疲於應對似乎永遠也做不完的事。面對時間的碎片化、在線化,如何進行時間管理,如何成為時間戰場上的贏家顯得尤為重要。終身學習、知識革命、知識焦慮、碎片化、永遠在線、時間戰場這些概念能夠幫助我們理解當下的時間狀況,從而把握好自己的時間。
二 時間運營--用運營思想管理時間
1. 時間運營的本質:將碎片化的時間串聯在一起,變得有機、高效。
2. 時間運營的核心邏輯:
a. 流程化:提前計劃--什麼時間點、做什麼事、期望達到什麼效果,將其變成一種習慣
b. 槓桿化:在有限的時間裡提高效率
c. 生態化: 把時間分配到不同領域,構成一個有機整體,形成1+1》2的效果
d. 精細化:藉助表格分割時間,分配到不同的任務中
e. 數據化:記錄耗時、完成率、投入產出比
3. 工具--用來實現五個思路
a. Onenote :分類整合碎片化知識,用碎片化時間去回顧。
b. Excel 計劃周日程:依重要性來分類任務; 記錄:雙標完成的事,標紅未完成重要的事;生態化:集中一塊時間做一個版塊的很多事情; 通過當日總結,每周總結,得出時間利用效率,每一塊的時間總投入。
c. 番茄工作法 :執行時把手機設為勿擾模式;一次集中心力做一件事。
三 案例—語言學習
語言學習需要大量輸入、輸出。
1. 利用表格計劃每日、每周語言學習目標—流程化
2. 規劃內容:例如將50個單詞放在一小時內學習。將一小時分為4個部分,分別專註於這50個單詞的口語、聽力、閱讀、寫作方面的學習。並將學習過程筆記記錄、積累,以便日後整合,利用零碎時間複習--生態化
3. 具體寫一個時間段內需要做什麼--精細化
4. 記錄語言學習耗時、完成率--數據化
5. 當你同時學習不同語言時,以原有那一種語言的學習基礎去槓桿其他語言,由一種語言裡面的一類語法點關聯到其他語言的相關語法點--槓桿化
四 小結
面對時間不斷被打擾的現狀,通過流程化、生態化、精細化、數據化、槓桿化五種思路,藉助三大工具—Onenote, Excel,番茄工作法,運營時間。其中,時間生態化、槓桿化尤為重要。一切重在實踐!
五 QA
1. Q:每天計劃列表大概多長時間?如何分配?
A:列表的時間沒有限制,根據自己的需要運營和操縱時間。按優先順序分類任務,一般主業80%,其他20%。
2. Q:只需要記錄每天計劃每項任務所花時間,而不用規定從幾點到幾點做什麼嗎?
A:很多時候計劃容易被打亂,以結果為導向管理時間往往更靈活、實際。
3. Q:如何監督自己完成計劃呢?
A:自我獎勵,完成一件事就劃掉一件事,積累成就感,及時調整,小步前進。
----------------------
關注微信公眾號 瀟峰,ID:xuxiaofeng600。
定期分享我的讀書,思考,學習所得,追求真知,讓每一篇擲地有聲。
這些方法你值得一看
1、時間常有,時間在於優先。
2、時間總會有的:每天只計劃 4~5 小時真正的工作。
3、當你在狀態時,就多干點;不然就好好休息:有時候會連著幾天不是工作狀態,有時在工作狀態時卻又能天天忙活 12 小時,這都很正常的。
4、重視你的時間,並使其值得重視:你的時間值 1000 美元/小時,你得動起來。
5、不要多任務,這隻會消耗注意力;保持專註,一心一用。
6、養成工作習慣,並持之以恆,你的身體會適應的。
7、在有限的時間內,我們總是非常專註並且有效率。
8、進入工作狀態的最佳方式就是工作,從小任務開始做起,讓工作運轉起來。
9、迭代工作,期待完美收工會令人窒息:「做完事情,要勝於完美收工」 Facebook 辦公室牆壁上貼的箴言。動手做,勝過任何完美的想像。
10、工作時間越長,並不等於效率越高。
11、按重要性工作,提高效率。
12、有會議就儘早安排,用於準備會議的時間往往都浪費掉了。
13、把會議和溝通 (郵件或電話) 結合,創造不間斷工作時間:一個小會,也會毀了一個下午,因為它會把下午撕成兩個較小的時間段,以至於啥也幹不成。PS:當看到一個程序員冥思苦想時,不要過去打擾,甚至一句問候都是多餘的。
14、一整天保持相同的工作環境。在項目/客戶之間切換,會效率低。
15、工作—放鬆—工作=高效(番茄工作法)
番茄工作法是弗朗西斯科·西里洛於1992年創立的一種相對於GTD更微觀的時間管理方法。
使用番茄工作法,選擇一個待完成的任務,將番茄時間設為25分鐘,專註工作,中途不允許做任何與該任務無關的事,直到番茄時鐘響起,然後在紙上畫一個X短暫休息一下(5分鐘就行),每4個番茄時段多休息一會兒。
16、把不切實際的任務分割成合理的小任務,只要每天都完成小任務,你就會越來越接近那個大目標了。
17、從來沒有兩個任務會有相同的優先順序,總會有個更重要,仔細考慮待辦事情列表。
18、必須清楚白天必須完成的那件事,是什麼。「Only ever work on the thing that will have the biggest impact」 只去做那件有著最大影響的事情。—— Jason Cohen
19、把任務按時間分段,就能感覺它快被搞定了。
20、授權並擅用他人的力量。—君子善假於物(人)也,如果某件事其他人也可以做到八成,那就給他做!
21、把昨天翻過去,只考慮今天和明天。昨天的全壘打贏不了今天的比賽。—好漢不提當年勇。
22、給所有事情都設定一個期限。不要讓工作無期限地進行下去。
23、針對時間緊或有壓力的任務,設置結束時間,萬事皆可終結
24、多記,多做筆記
25、進入高效狀態後,記下任何分散你注意力的東西比如Google搜索詞、靈光乍現的想法、新點子等等。如果你把它們記下來,它就不會再蹦來蹦去了。
26、休息,休息一下~
小扎把這些高效率的工作技巧都交給了員工,難怪小扎都可以放下工作,安心在家當奶爸了!
個人微信公眾號 :SK說說,裡面有關於如何高效時間管理的視頻資料,對是視頻。
作為一個讀了幾十本時間管理的書籍,上過N個時間管理培訓班、6年時間管理的實踐者,我臆測題主遇到了和我一樣的問題:發現時間管理這個東西,看起來聽起來都很有道理,但實踐起來,太不容易!
更重要的是,時間管理最重要的是養成某種良好習慣以達到提升效率、節省時間的目的,但是能養成良好時間管理習慣的人百不存一。
因為時間管理本身就是一個反人性的東西!人的本性就是懶、喜歡隨心所欲、不願意吃苦。而時間管理,恰恰要求一個人自律,想要違反人性提升自我這是件非常難的事情。可我們又都有渴望:想過上富足快樂的生活,時間管理貌似是通往這個道路的一個關鍵點。
我接觸時間管理是在工作2年左右的時間,那時工作很忙,基本上周一到周五每天加班到晚上10點左右,但周六日又睡到自然醒,起床往往都是大中午,然後叫外賣,吃完飯去幹嘛,不知道……所以上網閑逛、看電影,一晃一天過去了!但想到周一又要面對那些困難的工作,無比頭大!那種沮喪感讓人刻骨銘心,甚至讓你懷疑生活究竟有什麼意義。病急亂投醫,不知道哪根神經大條,當時自己上google去搜「如何才能生活的幸福」,得到的所有答案都是:你要學會時間管理!
時間管理如何進行?我認為只需要三步即可:勾畫你的明天,把握好你的今天,回顧記錄你的昨天!
1、勾畫你的明天:制定自己的101個夢想清單。
這是最難的一步:做計劃!不管是我讀過的時間管理類書籍,還是接受時間管理培訓班老師的指導,所有理論都告訴我:做時間管理一定是從願景/目標開始,所以一定要給自己做一個人生規劃!
可是當你按照理論真正寫計劃的時候,多數人都寫不出來。因為從小到大我們所受的教育壓根就沒有追求夢想這件事!我們有的只是考個好初中,考個好高中,考個好大學,找個好工作,攢錢,買房,娶老婆,生孩子……5年以後要做什麼?這輩子要做什麼?如果不清楚,你根本沒有動力和意志去堅持規劃每一天的生活。
這是我自己做的未來1~3年的個人計劃我自己一開始想寫自己的夢想清單和人生規劃,過程非常痛苦。大腦裡面除了「當上CEO,迎娶白富美」其他啥也想不起來;後來逼著自己一點一點梳理,其實就是看別人的夢想,覺得自己也想做的就抄襲過來。
比如想去西藏旅行,因為看到有朋友去西藏玩,覺得他發的那些美圖不錯,有機會我也一定要去!收集到自己的夢想清單里來;比如生育2個孩子,覺得這樣才圓滿,OK加入自己夢想清單;比如創辦一家偉大的公司,之所以有這個願望是因為小時候老哥說未來要創建劉氏集團,所以自己抄襲過來變成自己的夢想。
自己的夢想清單,一定要不斷的去更新,不管多麼天馬行空的想法,只要覺得他能讓自己的生命變得更多彩,就先收集進來!我建議,一定要強迫自己完成101個夢想!因為當你絞盡腦汁寫完這些後,自然就會對自己的人生有一個大的格局規劃!現在可以進入第二步了。
2、把握好你的今天:創建你自己的工作方法
作為腦力工作者,你也許已經感受到我們的工作產出有時是多麼難以衡量!在工業時代,我們的工作產出很簡單,數一數今天造了多少零件,搬了多少磚塊即可,但在信息文明時代,突然間感覺到似乎每天忙忙碌碌,但卻毫無成就感!也許你也了解過:番茄工作法、拖延症、GTD(Getting things done)、甘特圖、思維導圖等等,但仍然對如何度過充實的一天感到困惑。我的建議是:你必須要打造自己的工作方法。就像學武功,知道N種門派,不如精通一種最適合自己的方法。
這是我自創的工作法。你也必須把一天的工作安排,盡量關注到健康、工作、學習、理財、社交、家庭等多個方面,從而保持生活的平衡。而過好今天,最簡單的事情就是:堅持給自己做好每天的日程安排! 如果需要解決工作專註力的問題,還可以配合番茄工作法來實現。在此,需要說明的是:時間管理作為一種素養,不同的人所用到的方法也不一樣。我分成初級、中級、高級三類:初級:指剛學習時間管理的入門朋友。建議每天把自己要做的事情寫成一個 to do list就可以,不必追求一上來就把按照時間軸的方式規劃工作,甚至嚴格到每半小時必須要做什麼,這樣很難堅持下來。
中級:指實踐時間管理3年以上的朋友。現在你已經養成了日程規劃的習慣,需要不斷打磨、繼續提高效能,可以嘗試更系統化的方法管理日程;比如授權工作、委派、嚴格控制每件事的消費時長等,需要了解GTD等系統化的方法。高級:指5年以上的實踐者,時間管理儼然已變成自己的一種本能。
另外我也建議採用「優先順序工作法則」:將事務依據重要、緊急程度,集中精力優先完成最重要的任務。日事清的四象限就是按照這種理念而成。
3、回顧記錄你的昨天:寫工作日誌或者晨間日記
按照日程表過完了充實的一天,需要你對自己做一個回顧總結。個人建議每天下班時寫自己的工作日誌,或者第二天早晨寫晨間日記(如果你是早起族的話)。
1)工作日誌的寫法:
個人建議按照KPTP工作法來寫,因為你忙了一天,從情感上來講:你已經沒有耐心再仔細審視回顧了,所以按照自動生成的模板快速的梳理自己一天的工作即可。KPTP模板是:K:keep,今天做了哪些工作;P:problem,遇到了哪些問題;T:try,計劃如何嘗試解決這些問題;P:plan,明天的計劃是什麼。2)晨間日記方式:
之所以有晨間日記的回顧方法,是因為很多牛人發現晚上做回顧容易積累消極能量,因為工作一整天很疲憊,精力不足;二是我們的工作複雜度高,往往進度並不明顯,讓人容易沮喪;而休息一晚上之後,在第二天清晨做回顧,能帶給我們更多的正能量。你要做的就是:設計自己的晨間日記模板,每天早起後,花10分鐘時間完成。
這是我幾年下來自己總結時間管理方式,我們的日事清——工作計劃,工作日誌軟體!就是依據我的理念而成,歡迎大家實踐使用,如果時間管理愛好者有建議歡迎隨時提出。
PS:
1、創業的朋友如果想聯繫投資機構,我可以給大家自己梳理過的聯繫方式,私信發我郵箱,我讓同事發您。如果後續可以合作,我特別希望大家能互幫互助;2、日事清——工作計劃,工作日誌軟體!個人可以用來進行時間管理、事務記錄,團隊可以用來任務協作,非常適合小團隊。如果您在使用過程中有什麼問題、建議,歡迎隨時給我私信;
3、日事清——工作計劃,工作日誌軟體!近期可能會完成新一輪融資,團隊又要擴張,歡迎各類人才給發私信自薦:IOS開發、安卓開發、用戶顧問、網路推廣等等。特別希望更多人才加入,稍後我寫招聘公告,有意向的朋友可以關注下,感謝!從2011年起,我接觸了時間管理。之所以關注這個領域,是因為自打參加工作以來沒有進行任何專業領域的學習,工作中完全提不起勁頭,單位安排給我做的事情是能拖就拖,每天過的都很混沌,除了上班要朝九晚五,下班回家後完全用看日劇、美劇、韓劇等來消磨打發日子。看影片的時候還常常配一瓶啤酒,一份饞嘴辣鴨脖,完全是啤酒和炸雞的節奏啊。等我幡然醒悟時,才發現過去的幾年居然過的如此蒼白,非常急於彌補。一方面是想快速充電,一方面是想把過去浪費的時光都找回來。當時的直覺認為,學習時間管理是可以拯救我的。之後很長一段時間都用來找各種時間管理的書籍來讀,前後不下10本;搜索並關注微博上時間管理很有心得的前輩,隨時刷新他們都在做什麼;投資各類時間管理的網路、現場課程,參加了不下5場。在經過一段瘋狂尋找各種提升時間效率的理論、方法、工具後,終於對於時間的掌控有了些自己的心得。時間這東西看不見摸不著也無法存儲,我並不認為時間是可以去管理的,能夠管理和改變的只不過是每個人的時間消費方式,市面上有很多書籍、課程,介紹的理論、方法也都不盡相同,作為個人來講,追求的也是在參考別家方法後能夠拿於己用的個性化解決方案。跟學習任何一種技能一樣,我經歷了加法期,優化期,減法期,經過無數實驗之後篩選下一些經典工具供大家參考。1、時間記賬:想知道每天24小時花在了什麼地方嗎?有一款手機軟體:Atimelogger 可以幫到你。下載後,有意識的記錄了1天。在《奇特的一生》一書中講述了歷史上的神人,柳比歇夫一生的故事。我們可以看到這個人一生中不僅做了大量的事情,還把每件事情的相應時間開銷都記錄在案,可以說一生都在堅持記錄一本強大的時間賬本。我們普通人其實不需要刻意做到這一點,只需要體驗Atimelogger一天,從24小時時間記錄中來了解自己日常習慣將時間都分配到什麼事情上。基本上記錄的結果會令人大吃一驚,因為大部分的時間都被我們浪費在沒有任何成果的瑣事上了。我曾經使用記賬軟體長達6年,可並沒有產生記賬的快樂和變得更加富有,所以我停止了記賬。我深知這款軟體無需長期使用,就像記賬軟體再怎麼記錄支出,錢還是要花出去的。 2、集中精力:我最初做事比較雜亂,基本上是東一榔頭,西一棒槌,一天下來,什麼事兒都留個尾巴,這麼下去可不行啊。之後很快接觸到了番茄工作法,是指人在單位時間最長可以保持精力集中的時間開展工作,每25分鐘休息5分鐘,來回切換模式。讓大腦短暫集中精力後再進行休息,一天中來回重複這個輪迴。我使用的是宜家9.9款廚房倒計時器。這樣每當想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就打開鬧鐘,要求自己一聽到滴滴滴的響聲,就開始行動起來,專註於這一件事,爭取在25分鐘內做完。用了幾次,發現這款番茄鍾只適合在家使用,如果在單位用,特別容易影響到周圍的同事。 經過尋找,我又發現了2款簡潔易用的手機版番茄鍾。手機版最大的好處是統計時間一絲不苟,而且可以設置成靜音模式。一是focus time。 二是學霸拯救地球,這款最大的特色是可以像玩RPG遊戲一樣,每使用一個25分鐘番茄鐘的同時,還能讓主角小白打小妖怪,增加經驗值,積累一定數值後還能獲得更高級武器等等。非常適合喜歡遊戲化學習的朋友們。 3、時間統計說起時間統計,自然要提到一本啟蒙性讀本——《一萬小時天才理論》,讀完後我有種相知恨晚的感覺,馬上牢記了10000小時天才理論。這本書讓我開始相信,任何人只要發起一個項目,每天投入時間,有導師協助,經過1萬小時的努力後,誰都可以成為一名天才。很多天才從小堅持作一件事,下國際象棋、彈鋼琴、踢足球等,每年投入1000小時,要10年完成。一些目標更明確、更刻苦的人,比如彭縈,她專註MBTI、寫作、創業,每天積累9小時,每年3000多小時,要花3年實現3個項目下的10000小時積累。最初的時間記錄清單(不咋科學版) 2012年4月,我寫下了人生的101個長中短期目標。2013年年初,嘗試用excel表格記錄為了101個目標所付出的時間。因為最初我沒有領悟到其中的含義,沒按實際發生統計,只填了每一個事項下發生的頻次、估算每次平均投入時間,得出合計,實際上是很不科學的!另外對當時一些目標沒完全想清楚,比如說學英語,不清楚學了在哪兒用。既不作翻譯也不在外企工作更不留學移民,那學下去有什麼動力和意義可言呢?就這樣,時間清單做了幾個月如下圖,每天更新加入到晨間日記裡面,還堅持的不亦樂乎的。終於有一天,在一個網友質疑下才知道,原來1萬小時的積累是要在每個項目下開展的,而不是這樣瑣碎的統計。我才開始思考這張表格的漏洞,由於缺乏實際意義。隨後放棄了繼續統計。一年後,我又讀到一本書《異類》,讀完後又重新激起了熱情。我意識到只有在具體的項目、技能上才適合不斷去積累相應的時間。 ihour的出現2013年7月,在iphone平台上下載了ihour軟體。我告訴自己如果要開始用,就要持續下去,別半途而廢。於是我先設定了3個項目:百萬富翁(學習理財投資)、百場講師(積累成為一名合格的講師)、健康賬戶(每天堅持鍛煉身體)。項目名稱數據化百萬富翁這個項目名稱雖然有點俗氣,可和簡單的理財2個字相比,會很清楚下一個目標里程碑在哪裡,目標越清晰越容易實現。按照smart法則,也可以將完成期限加入項目名稱。比如2014年底之前寫完100篇博文等。(界面簡單又清晰,如圖) 養成每日時間統計習慣2013年8月起,從每天積累差不多半小時,到慢慢養成了一個習慣,每天一定會專註的在幾個項目上投入進去。ihour的用戶粘性很強,只要你在ihour上記下越來越多的歷史成績,用順手了,就會很難做數據搬家,之後就在ihour上永久定居了。(時間積累畫面如圖) 加入更多項目用了2個月,突然想到我在旅行上也投入了不少時間嘛,不如也作為一個項目累計起來吧。這點說起來有點不好意思,經過回憶,我連上大學時的旅行都加上去了,雖然不太記得當時的具體感受,不過至少是統計了歷史上付出過的時間。共計旅行48次以上。截止到目前,我一共添加21個大大小小的項目,比如有旅行、理財、講師、繪畫、做飯、健身等等。似乎有些貪心呢,呵呵,不過人就是要全方位發展的嘛。項目之間的差異現在,很多人都說找不到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也不知道喜歡什麼。不妨用ihour來測算下你從小到大都曾經在哪些興趣愛好上投資過吧。經過數據統計,你會發現其中的奧妙。舉例說明,21個項目中,我有11個項目都處於半途而廢的狀態,沒有超過100小時的投入。尤其是上大學時更是浪費時間的重點階段,什麼都接觸了下,什麼都沒堅持下去。隨大流、消磨時間去學德語、吉他、網球、太極拳、日語、法語等,實在慘不忍睹啊。而另外那些超過100小時積累的呢,至少在打乒乓球上很自信、手拿毛筆對寫大字一點不怯場、炒菜做飯也是能滿足基本填飽肚子需求滴,所以說所有你擅長的、不擅長的,是否有足夠積累看一眼數據一目了然啊。時間統計的激勵時間統計,也是累計時間賬戶,很有種在存款的感覺。通過時間投入作自我分析,把感受化為具體數據。不僅能看到總體記錄、記錄次數,也能看到歷史上你在哪個月投入比較多,哪個月狀態不好,投入很少等。過去的自己是否努力,看的一清二楚,無需借口和理由。 我愛獎章在項目投入上達到了一些指標,有機會隨時收穫獎章。最近已經獲得了86個獎章中的51個哦~記錄自己的努力,有清晰可視數據,又有獎勵,是我愛上這款軟體的3大原因。 時間去哪兒了?投入的時間記錄了段時間,從中有了新發現。把項目總時間積累起來,看到實際時間積累是相當微小的。21件事作了合計,也不過8006小時。因為投入少,所以現實與理想中的自己有極大差距不是很自然的事情嗎?10年總共時間?10年*365天/年*24小時/天=87600小時10年睡眠時間?26280小時 佔比30%10年項目積累?8006小時 佔比9%剩餘61%上哪兒去了?吃飯?交通?上班?生病?看美劇?(可惜這些事都沒有幫助我成為某方面的專家)。。。或許還有些做正經事沒給統計起來的時間。因為真正意義上的日記從2012年8月才開始記起,其他歲月中發生了什麼,壓根回憶不起來了。我的體會,為目標在一天中專註3小時,是需要意志力、體力來支撐的。能夠每天持續投入更是需要極大的耐力。可正是因為積累這件事沒那麼容易做,才會因為時間的流逝,讓堅持者與不堅持者之間看到巨大的差距呀。也越發感受到,堅持,是一項自我博弈的遊戲。也正如股神巴菲特所言:時間是傑出人的朋友,平庸人的敵人。我們都知道,一個人只要去行動,去堅持,去積累,就會在翻山越嶺後看到勝利的曙光;會享受到成果以複利方式增長;會收穫時間的玫瑰。在此,推薦想從零開始去為某目標努力的朋友們,正在為某目標努力的朋友們,都開始使用一款這樣的軟體來記錄對自己的時間投資吧。
http://weixin.qq.com/r/DUzl-YHE_NyHrcWe9xkf (二維碼自動識別)
一、優先順序
l 我們需要早點準備重要不緊急的事情(65%-80%),早點準備。安排好時間。抓重點,按照老師的要求去準備和規劃自己的時間,比如我們的期末報告、雅思語言成績、讀書和工作的技能。
l 80/20原則 保護我們的黃金時間,把握最主要的時間,去做重要不緊急的事情,好好準備,把握好
二、善用夥伴團(團隊)
l 大家一起努力,好好合作,各自發揮優勢,一起加油合作相互學習
l 夥伴團
相互學習
相互交流
l 顧問團
負責指導和引導我們去學習和認識
l 加油團
心的事情,我們需要有人去鼓勵和認識自我
比如:我能
你都能
都靠努力
無關天分
l 患難團
有失敗和挫折
我們才會有更大的突破
同樣的寶貴
成功和失敗對於我們都很有價值
珍惜成功和失敗的每一次機會(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增益其所不能)加油
遇到問題
多去請教和學習
希望通過時間管理來擠時間的做法是錯誤的。時間不會通過管理它就會變成25小時。時間管理的本質是目標管理。
仔細整理自己的目標和任務,把它們排出優先順序,在個人時間管理上,優先給高優先順序的目標和任務分配時間。注意這個優先順序是基於價值的,而不是基於緊急程度。也就是說,如果現在發現三個月後就要交一篇文章,為什麼不是今天開始寫它,而非得要拖到最後一天再動筆呢?
有一個管理學的故事:
有一天,管理專家為商學院的學生講課。
「我們來做個小實驗。」專家拿出一個廣口瓶放在桌上。隨後,他取出一堆拳頭大小是石塊,把他們一塊塊地放進瓶子里,直到石塊高出瓶口再也放不下去了。
他問:「瓶子滿了嗎?」所有的學生應道:「滿了。」他又問:「真的?」說著他從桌下取出一桶礫石,倒了一些進去,並敲擊玻璃壁使礫石填滿石塊間的間隙。
「現在瓶子滿了嗎?」這一次學生有些明白了,「可能還沒有滿。」一位學生說道。「很好!」他伸手從桌下又拿出一桶沙子,把它慢慢倒進玻璃瓶。沙子填滿了石塊的更多間隙。
他又一次問學生:「瓶子滿了嗎?」「沒滿!」學生們大聲說。然後教授拿一壺水倒進玻璃瓶直到水面與瓶口齊平。
他望著學生,「這個例子說明了什麼?」一個學生舉手發言:「它告訴我們:無論你的時間表多麼緊湊,如果你真的再加把勁,你還可以干更多的事!」
「不!」專家說,「那還不是他的喻意所在。這個例子告訴我們,如果你不先把大石塊放進瓶子里,那麼你就再也無法把它們放進去。」
第克泰特法
引申義為「專用時間」,長期操縱著世界經濟的猶太人習慣於把上班後的一個小時,定為「第克泰特時間」,在這段時間裡,必須將昨天下班到今天上班之間接到的信函、傳真、E-mail等全部回復,用電腦打好並發出,或者用電話回復。現在是「第克泰特時間」這句話,在猶太人之間的言外之意是「謝絕會客」
我把這個專用時間定義為每天上午的9點到11點半,專用時間用於處理工作中最主要的內容,讓我的工作更有產能,提高完成工作的有用性。
限制電話法
電話雖然在管理工作中越來越顯示它的重要作用,但作為雙刃劍,她又是浪費管理者時間的一個主要原因,因為電話能中斷手裡的工作和思路,搞不好就會出現「煲電話粥」現象。用一個小時集中精力去辦事,要比花兩個小時而被打斷10分鐘、20分鐘的效率還要高。那麼防止電話干擾有哪些辦法呢?一是分析一下打給你的電話,確定採取什麼辦法減少那些根本沒有必要的電話;二是使用適當的回話辦法;三是先用誠懇的語氣接聽電話,避免閑談;四是讓別人知道什麼時間可打電話找你。
微信、QQ、騰訊通都會打斷正在進行的工作,被打斷時我應該先控制自己的情緒,熱情的接電話、處理同事諮詢,如果太忙也要用婉轉的語氣告訴對方:「我現在手裡正在處理一個急活,你看我過10分鐘再找你好嗎?」同樣的內容,語氣不同,給對方的感受也不一樣。
時間隔離法
愛因斯坦深知時間隔離法之精髓,他在1906年完成了《狹義相對論》以後,經過經10年的醞釀和準備,在1916年的某天,告訴家人任何事都不要干擾他。一連16天沒有出門,當他走出時,手裡拿著幾張寫滿了數學公式的稿紙,那就是改變人類整個宇宙觀念的「廣義相對論」。
效率專家杜拉克在《有效管理者》一書中,曾提到一家銀行負責人在每天的工作時間內,保持90分鐘的隔離時間。他說:「我嚴令我的秘書,除美國我的內人之外,無認什麼大事,不要把任何電話接給我。雖然這也許有些冒險,需要勇氣,說不定真有天大的等不及90分鐘的事情」。但這種方法卻大大提高了他的時間利用率。
這個方法用於每天下午16點到18點,這個時間用於每日工作復盤、個人工作技能學習提升。
經過這麼一輪梳理,我對時間管理的感悟更深了,它的目標就是要掌控工作重點,關注工作產能,體現工作內容的有用性。時間管理的本質還是要進行自我管理,通過情緒管控、壓力調配、溝通技能和團隊協作技能的綜合性提高,才能實現效果。時間管理的方法很多,選擇適合自己的,做到「好鋼用在刀刃上」。
聰明人抓住重點,遠離瑣碎,經營好時間就是經營好自己的一生。
私以為,時間管理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做重要但不緊急的事。
在網易公開課上看過一部TED演講視頻,《如何掌控你的自由時間?》。分享給大家,也說說我的感受。
視頻里提出一個觀點:我們並不是通過節約時間來創造想要的生活,而是先要創造想要的生活,然後時間會自動節約下來。我們其實不是沒有時間做某事,而是這件事不在優先選擇的範圍內。
一個女白領,平時工作很忙。結果有一次,晚上家裡熱水器漏水,地下室被淹沒了。她第二天找來了維修工修好水管,第三天又找來清理工清理乾淨,還找人處理損毀的地毯,一周內,這件事前前後後一共佔用了她滿滿7小時時間。如果沒發生這件事,你問這位女士,能一周擠出7小時時間健身嗎?能擠出7小時時間做網路義工輔導別人嗎?她肯定說:不,你看不到我有多忙嗎!
其實,時間是非常有彈性的,你不是沒有時間,你只是沒有為某件事花費時間。也就是說,如何充分利用時間做事情,關鍵在於如何為每件事分配時間資源。
這引出一個非常重要的論題:做重要但不緊急的事。
這句話也很早就聽說過,但並沒有深入理解。通過近期對時間管理這個話題進行學習、了解,對這句話也有了更深刻的體會。
比如一個人為提升英語水平,規定自己每天下班學一小時英語。某一次,跟朋友吃夜宵,喝了不少酒,而且回家已經很晚了,困的不行,就想立即倒頭睡覺。這種情況下該如何抉擇?是休息二十分鐘、洗把臉、清醒一下,開始學英語?還是倒頭就睡,為第二天的工作保持充沛精力?
或許大部分人會想,不就少學一天么?第二天補回來就行了!
(在此,大家也仔細回想一下,有多少次就是因為這種心態,而最終放棄了一件想要長期堅持的習慣。)
推薦大家看一下知乎「高太爺」在「高度自律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下的回答,專門講此事。其中一句話我深表贊同,「高度自律,是與原則為友」。
其實還個選擇可以用「做重要但不緊急的事」這個推論來解釋。
雖然第二天要上班,要面對領導同事,要保持精力,看起來在當前情況下比較重要。但長期來說,那一天的工作低沉並不會帶來太大影響,而中斷一個正在培養中的習慣,造成的損失才是巨大的。所以,堅持去學英語帶來的價值遠大於直接睡覺以提高第二天上班效率帶來的價值。
所以,在我看來,時間管理的第一要義就在於:做重要但不緊急的事!
什麼是重要的事呢?那就要問問自己,想過什麼樣的生活。
創造想要的生活,就是在做重要的事。
附:公開課網址,http://open.163.com/movie/2016/12/I/B/MC82BCQAN_MC8U8L3IB.html
都沒想過時間是什麼,怎麼管理?先樹立值得擁有的時間觀吧。
來自 HackYourself 大哉問系列 :什麼樣的時間觀值得擁有?
為什麼要選擇這麼虛無的話題呢?我在想,人大概有三大限制:時間,空間,認知資源。從這三個角度重新思考我們這種脆弱又作死的物種,大概會挺有意思。
雖然一直身處於奔流的時間長河中,但是我們對時間的洶湧卻(常常)渾然不覺。面對時間這種無人可以掌控的東西,不禁想問:
我們應該持有什麼樣的時間觀?
時間觀是關於時間的觀念,關於時間和自己的關係,如何理解時間,如果依據時間做出種種決策,如何對待時間…… 這裡討論的不是時間管理。畢竟,如果對時間本身都還沒有自己的理解,憑什麼說人家已經是「朋友」,又怎麼去管理它呢?
心理學家津巴多對「時間」做了三十多年的研究,他呼籲我們認真對待自己所持有的時間觀念:
一個健康的時間觀,能讓你以人生的長度來決定如何做最優化的決策。一個平衡的時間觀,是高度的積極的過去觀,中等偏高的積極的未來觀,以及溫和的選擇性地享樂但不衝動反應的現在觀。換言之,擁有一個平衡的時間觀,就是為自己的過去驕傲,有自信;對未來有高期望但並不好高騖遠,對於當下的自己,適當地享受生活,但既不衝動也不是隨叫隨到的無計劃性。 ——津巴多
給時間重新找一個比喻
對我而言,時間是什麼?
除了從小被教育的「時間就是金錢」,除了日漸步入「Time famine」的深淵,我對時間最大的印象大概就是「無情」了,像器物一般的無情。
意義/行動標尺
與無限的時間相比,人太弱小太可憐,不得不沿著單向、不可逆的時間軸往前奔走。如果不是因為生命的時間有限,誰會在意生存、變化、權力、美、愛、有沒有後代?印刻在出廠設置中的生命長度,讓(有自我意識的)生命體開始珍視自己,有了儘力讓生命存在、煥發的意念,也就滋長了種種慾望。所有的慾望,都是「生命有限」這個事實的形容詞。
因為生命短促,人才會孜孜不倦地追求目標和意義,好讓這短暫的時間之旅的殘存能夠消散得慢一點。
看起來好像是時間定義了生命,其實,是生命所的持續時間讓人有必要以人的尺度來定義時間:一萬年對人來說不重要,一豪秒對人來說也不重要。
我們太習慣以人活著能夠經常體驗到的時間單位去觀察萬事萬物,也太習慣以滿足當下的需要為理由來消耗時間。這同時也提醒我們,只需要稍微轉動一下時間標尺的角度,我們觀察世界的框架可能就會大有不同:
如果有一輩子的時間來做某件事會怎樣?
如果某件事只會持續 1 秒,我對它的態度會有什麼不同?如果我與某個人共有 +∞ 的時間(一直相處)會怎樣?如果共有時間為 0 (沒有交集)會怎樣?
可能性的培養皿
時間可能是全能的神 最大/唯一武器。
因為無限,所以造物主根本不需要嘔心瀝血去「設計」生命的所有細節,而是將一切都交給時間,給定初始值,無限演化下去。不論過程中出現了什麼,生命輪迴也好,滄海桑田也罷,生機勃勃也好,萬籟俱寂也罷,都沒有所謂,都只是演化過程的一個片段。
沒有秘訣。
上帝甚至不需要全知全能——只要交給無限的時間就好。只要時間足夠長,可能性就不會窮盡。
我們常常說:「我沒有時間了」、「時間不夠」、「你有空嗎?」……
有趣的是,時間本身不包含任何東西。時間只是度量單位,只是「容器」。我們問「你有時間嗎?」,是不是好像在問:「你有厘米嗎?」、「你有分貝嗎?」。裡面什麼都沒有。
真正的內容,是時間單位內我們投入的注意力、能量、情感、行動等等。我們不擁有時間,我們只擁有注意力、能量、情感……時間只是培養皿,想要培養出有機體,需要加培養液,不是嗎?
有意義的時間觀
什麼樣的時間觀能帶來更大收益?
這是一個傾向性很明顯的問題。我們似乎得先考慮:
- 什麼是「收益」?它一定是「結果」嗎?(結果可能只是資源,不是目標本身)
- 要在多大時間尺度/周期內考慮?
時間被如此定義,是因為生命體的有限。那生命又是個什麼東西?
生命似乎是物質的有序和有規律的行為,它不是完全基於從有序走向無序的傾向,而是部分基於得到保持的現存秩序。……生命有機體如何避免衰退為惰性「平衡」狀態呢?通過新陳代謝。……新陳代謝的本質是使有機體成功消除了它活著時不得不產生的所有熵。 —— 薛定諤,「生命是什麼」
生命體的偉大之處,在於(一定時間內)抵禦了混沌無序的傾向,製造出(或者說吸收了)「負熵」。
如果回歸到這一層含義,對人有意義的「收益」,是不是也可以理解為「有意義的秩序」?
暫時拋開時間周期的問題,來想想那些時間感消散的時刻。比如說,專註地處於心流狀態的時候,在類似做夢這種意識混沌的時候,我們感受不到時間的流逝。身處這些時刻,是不是反而能更真實、直接地觸摸到生命本身?
回到上面的問題:怎樣才算最理想的時間收益?對我而言大概是:
在有意識的所有時刻里,都生機勃勃:投入、沉浸、痛並快樂、見過去所未見,體驗一個生命可能抵達的深度。更重要的是——最終塑造出自己,並且留下能延續一段時間、傳遞某種深度的載體。
那麼,可以如何去調控時間以及對時間的感覺?如何放大時間的價值?
似乎有兩種辦法:融於當下,或者穿越時間。
融於當下,是指讓時間感消失——沉浸到時間裡面,讓更多的時間處於聚焦/有序而不是耗散狀態。也就是說,吃飯時就心無旁騖,與伴侶共處時就交心會意,思考時就清理雜亂的慾望,悲傷時就不要阻止眼淚……努力讓真正重要的事情的「過程價值」大於「結果價值」。畢竟,我們全身心經歷的是每一分每一秒,應該更多地為全程的福祉考慮,而不只是獲得結果的那一剎那的高峰體驗。
穿越時間,是指留下能夠抵禦時間侵襲的「晶體」,可以是文字、記錄、作品、人生信條等等,它是你拼盡全力,從混沌無序中凝練出來的「恰好」和「最好」,它們是(哪怕只有一丟丟)有意義的秩序,可以穿越(哪怕只有一丟丟)時間長河而不被沖刷得面目全非。
修鍊生命力
於是,時間似乎是煥發生命力的養料和工具套件。
讓我們把時間當做意義過濾器。哪些事情哪怕只有 1 秒,我們也會珍惜?哪些信息,出現在時間的源頭?哪些內容,能真正穿越時間的洗禮?什麼目標,值得用大時間周期去追逐?
讓我們把時間當做培養皿。在時間這個容器中,我們到底需要傾注些什麼?希望鍛造出什麼?投入產出是否匹配?怎樣把其他資源轉化為時間資源?如果花的每一分錢,都值時間價值;如果花的每一分鐘,都超出經濟價值,那大概就是世界上最好的投資。
讓我們把時間當做生命過程本身。在時間流逝中,儘可能去抵禦熵增,提煉有意義的秩序,印證我們的存在和延續——不只是基因和生命體的延續,還是探索精神、思考深度的延續,是對自然和美的敬畏的延續。
這麼看來,其實重要的不是時間能送我們到達哪裡,真正應該珍惜的,是時間給了我們修鍊的機會——修鍊一種在任何情境下都讓自己避免熵增、有所獲益的能力,這種神奇能力,大概就是生命力。
生命那隻隨機的大手會把我們降落在哪裡,沒有人知曉。但不論跌落在哪裡,都要生生不息,甚至能留下穿越時間的智慧晶體。
這是生命的責任。
Ref
- 津巴多時間心理學
- 生命是什麼
更多有趣問題的討論,歡迎來看看 HackYourself 大哉問系列
進行時間管理,是需要成本的,而且投入可能超乎你的想像。
通過時間管理,能讓我們提高效率,節省時間。這是很多人對時間管理最初的印象。但事實上,很多人在嘗試了大量時間管理方法後,往往有種「踩到坑」了的感受。往往投入了大量的時間,等做好規劃之後才發現,留給自己的時間不多了...
對於忙碌群體而言,時間就是金錢,花費大量時間去進行時間管理,顯然在某種程度上並不「划算」。回到文章的開頭,進行時間管理,是需要成本的,而且投入可能超乎你的想像。
人是有惰性的,絕大多數的時候,我們都儘可能地避免思考,並利用大腦輕鬆、無意識的慣性思維做判斷。諾貝爾獎得主丹尼爾·卡尼曼在其巨著《思考,快與慢》中,通過嚴謹的實驗也證實了人類本性懶惰的這種情況:
「通常情況下,大多數人保持連貫的思維或時不時積極思考都需要自我控制力。不斷轉換任務和提高大腦運轉速度從本質上說是不會讓人感到快樂的,人們總是儘可能避開這種情況,這就說明了為什麼最省力法則能成為法則。」
時間管理本質上是人的管理,人並不能管理時間。既然涉及到人本身,那關於人類惰性的本能,顯然是個無法避免的課題。
作為普通人,在進行時間管理時,惰性思考同樣存在。舉個小學課本上的例子:磨刀不誤砍柴功。故事中的大哥,為趕時間帶著鈍刀就去砍柴了。而弟弟則先磨刀,儘管前期投入了時間和體力,但顯然最終的收益,卻大於哥哥。
在這個故事裡,哥哥有時間管理意識嗎?其實是有的,只不過在進行決策時,大腦的惰性選擇避開了思考,並按照本能,以「早」謀「快」。顯然,這讓哥哥為了節省時間,卻因此浪費時間。
而弟弟顯然在哥哥思考的基礎上,多了「磨刀——砍柴更便利」這一步的思考,成功避開了大腦的惰性,實現效率的提升。
顯然,時間管理是需要成本的,這裡的成本,來自日程規劃時所需的思考,以及由此而來的時間及其他成本。至此,一道巨大的阻礙橫亘在時間管理者的面前!
如何擺脫惰性思考?
實際上,大腦的這種惰性並非壞事,正是這種懶惰,大腦才能夠快速思考,並驅動我們的本能行為。很多某一領域的大師,就是通過長久地磨練,培養出對某一領域的後天本能。
學習時間管理的過程,其實就是通過對事項安排的不斷磨練,在達到最優解的同時,將這種統籌的能力寫進大腦的本能。以我自己為例:
我算是介於忙碌於非忙碌群體之間的人,在進行時間管理的過程中,我一向秉承「重要的事情優先做」的原則。有過時間管理經驗的人可能有體會,這點說起來簡單,但做起來,其實並不容易。
為了實現這個原則,我是這麼做的:在前期,通過微約日曆APP,每天晚上,將第二天的日程無論大小,一律記錄下來。因為微約日曆自帶時間管理四象限功能,每天花費一點時間,將自己的日程按照重要度設置好。
這樣做有3層作用:
1.提前理清邏輯,因為事情的重要與否其實是很主觀的,臨場決定往往會收到日程的緊急程度影響。
2.做好記錄,防止因為忙碌而導致遺忘一些事情。3.培養統籌能力,通過對日程的歸類,將這種能力刻入大腦,讓時間管理成為本能。
在安排妥當之後,等到第二天,上班後趁早上無人干擾時,先將日程表上最重要的事情做掉。根據四象限法則,讓手頭的事情有條理地進行下去!
逐漸地,當上級交代任務時,本能就會告訴我:這件事是否重要?在目前的工作中的權重是怎樣的?往往接到任務的時候,我就已經知道這件事該什麼時候去進行!我要做的,只是每晚花費十分鐘左右的時間,將日程錄入微約日曆,並做好時間提醒就行,工作效率自然也大大提高了。
最後再重申下,進行時間管理,首要做的,就是擺脫惰性思維,將時間管理的思維刻入大腦,讓它成為一種慣性本能。過程中,往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精力成本。這在前期可能看上去並不划算,但只要這種行為成為本能,如吃飯喝水一般,那時間管理帶來的效益,無疑是受益一生的。
《管理行動,6條「心法」就夠》
打開個人號或者公眾號,不時會看到朋友們的傾訴和交流。
不少小夥伴會問一個問題,大致的意思都是問:「時間管理要怎麼做得好?」
這個問題比較籠統,或者說比較大而泛。
而更有趣的是,我並沒做時間管理。
我管理的是行動,不是時間呢,有發現嗎?
我一般都講行動管理。時間本身不能管理,你管不管,它都在哪裡。用「行動管理」這個詞,在於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咱們自己的行動自己負責,我們能管的是自己的行動。
當然,現在比較火的詞是「時間管理」。所以我講行動管理,請您自動切換到可以理解的模式。
關於前面提到的行動管理怎麼做得好的問題,我把它落到是每日行動之上,跟日計劃的制定與執行緊密相關,這樣以後,這個問題的實質是關於每日行動的效率問題,即每天如何做得更快更好。
如果你總是在各類公眾號上不停地汲取這方面的文章,也很容易能發現,其「心法」無非那麼幾條。
「心法」是萬變不離其宗的「道」,是變化的世界中不變的原則,是每日行動的指導思想。
「心法」與「技法」相對。「心法」好比內功,如果內功沒過關,就算你拿著把劍耍來耍去,這把劍本身再怎麼鋒利,但你沒辦法把這把劍用到極致。而換個角度講,如果你的內功紮實,即使低頭一看,手裡僅有一把比較low的劍,你也能擺出架勢來。要不怎麼會有「鈍刀出利手」一說?
抓住「心法」等同於抓住了最基礎的關鍵部分,有「牽一髮而動全身」的事半功倍之效。那麼,都有哪些「心法」呢?
根據這幾年的經驗,我提煉了六個「心法」,正好湊個「六六大順」的美好寓意,迎接即將到來的猴年春節。
而且,這一次,我要把它們素麵朝天地露出來,不濃妝艷抹。那就出來吧——
一、主動收集
生活中你有這種體驗嗎?
有時候冒出很多可以行動的想法,過個一兩分鐘你卻拍腦袋:咦,我剛才想什麼來著?
靈感、想法像你大腦森林裡的小鳥一樣,東跳西躥,你看見只是一瞬間,如果沒有抓下來,就飛走了,下一次不知道什麼時候能看到。
如果這是一個很好的做事方法、點子、idea呢?
錯過了,未免太可惜,太遺憾!
所以,在行動管理中,首先要有積極主動的心態。偶然想到要做的事,先要向它伸出雙手,大力「擁抱」。
與積極主動的心態相對的是,在想到要做的事時,假裝沒看到,自己抽身跑得遠遠的。
假裝沒看到,現在沒啥問題,過一段日子後它又會找上門來時,就是債主來討債的節奏,分分鐘急死你,因為實在變得太緊急了。
然而,一個更震驚的真相是:之前那個「假裝沒看到」的行為,很可能不是你能意識得到的,而是潛意識幫你悄悄地做了決定。
比方說,你正在玩手機遊戲憤怒的小鳥,你爸過來說他要出門,十五分鐘後把廚房的煤氣爐關火。你應了聲好,但潛意識裡你不想管這件事,不想錯過遊戲,如果沒有及時收集這個行動,很可能等兒就出事了。
又比方說,看到我的文章里說了某個觀點,眼睛突然像燈泡一樣亮了起來,好像有那麼些道理,你點點頭「嗯」了一聲,腦袋閃過念頭說「要按照文章里說的做」。但是你沒有意識到應該把這個念頭收集起來。那過後能不能「變現」就靠運氣了,等猴年馬月某天這個念頭突然降臨。
這些只是例子。也就是說,當時事情還不怎麼緊急時,你根本完全沒有覺知到什麼該寫下來,完全沒有get到point,所以真正麻煩的問題是出在這裡。
這個「心法」,很多人覺得不就是主動收集而已,顯露了一種輕視的口吻。但據我觀察,在草莓榨智機小班上,在這個環節能做好的夥伴還真不多。
二、思考為先
主動收集到的行動想法,你需要對它進行二次創造。
在美國史蒂芬·柯維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當中,提到「任何事情都有兩次創造,一次是智力創造,一次是體力創造」。如果你看過這本書, 還記得有這麼一句話嗎?或許不經意間,這句話一閃而過,沒有任何雪泥鴻爪的殘存。
這句話的寓意是很深刻的。它提到了「智力創造」,並且把「智力創造」放在了「體力創造」之前。而多少人並不重視行動前的「智力創造」,沒有先想後行,先思後做,而是只想「體力創造」,拿起事情就立刻干?
沒有思考為先,很容易把人整累,回饋也小。
所以,行動之前,要騰出時間,對要做的事情掂量掂量,算計算計。就像射箭,在拉開弓之前,你還要再靜心瞄一會兒紅心才放出箭。思考為先,就是瞄準紅心的那一步。
思考為先,都思考些啥呢?比如這個行動——
哪些要做
為什麼要做做到什麼標準可以交給誰去做要花多少時間去做要怎麼樣才能做得巧要放在什麼時間段去做要以什麼形式做才不拖延......(題外話:上面這段竟然像個梯形,無意之舉,有型之美)
可惜,思考這一步常被我們無意或有意忽略。
無意忽略可能是因為不知道應該先思考再行動,或者以為不重要,覺得與其想那麼多,不如把時間花在「做」上面;
有意忽略主要是心裡覺得有難度,燒腦燒得累,不如直接逃避。
但「思考為先」這一步不單不能省,而且分量還挺重,有時候不誇張地說,可以八成「想」,兩成「做」。如同炒菜做飯一樣,前面那些洗菜摘菜切菜的時間分量重,但洗得好,切得好,真正等到菜一下鍋也就翻炒幾分鐘便熟了。
三、清單提醒
通過思考,想清楚自己真正要做些什麼,真正能做些什麼之後,就知道自己的行動了。但是知道行動,不等於時時會記得呢!
因為大腦並沒有那麼管用,它並不能記得住那麼多事,記掛太多反而讓它難受,會充滿了焦慮感,感覺到這個事也要干,那個事也要干,真怕忘記了哪一件,想想都醉了。
我們要想辦法讓大腦能夠不會忘記要做的事,並且不累。
寫下來變成清單,是一種好方法。
舉個日常的例子,去超市裡購物,如果光靠腦記,沒有列一份清單提醒自己,我八成會漏掉一些東西,明明去之前還覺得那些東西肯定會想得起來,但一到現場就犯暈。
當然,列成清單就不要寫得亂糟糟,要有條理性,要有整齊感,看得也舒服;清單不止一份,要分類成幾份,哪些是今天待辦的,哪些是下周的,哪些是更長久的;並且清單的內容要表述得清楚,是一份有結果導向的清單,更為明確預期結果的任務,動力才足,才可能採用更精準的行動去搞定想做的事。
這些待辦清單,英文為to do list,有人諧音為 「土豆」。
就算再多行動,有這些「土豆」清單在手,大腦會覺得有個提醒機制,有個堅實靠山,心裡會踏實點,也就不會整天擔心忘了什麼。
四、要事第一
有清單提醒,防止忘記,可以開始執行行動 。但清單上的內容那麼些,不可能同時做,總要有個先後順序,有個執行的流程。
從哪開始做呢?
美國博恩·崔西在《吃掉那隻青蛙》中給出了答案:「如果你每天早晨第一件事就是吃掉一隻活青蛙,那麼你會欣喜地發現,今天沒有什麼比這更糟糕的事情了;如果你必須吃掉兩隻青蛙,那就先吃那隻長得丑的。」
這裡的「青蛙」來指代有挑戰性(有難度)且重要的事。形象點表述,就是那些一眼望過去很重要,但你第一個念頭是「不想干」的事。
所以每天的行動從哪裡開始,就從這隻「青蛙」開始。這也和《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中提到的「要事第一」吻合。如果每天能夠優先吃掉三隻「青蛙」,優先做完三件要事,即使其它小任務沒有完成,這天依然會成就感爆棚的!
那什麼是要事呢?
不少小夥伴懂得「要事第一」的原則,但最後是暈在另外一點上——判斷不了什麼是「要事」。幾件事擺在一起,說不清哪件更重要。這種現象很常見,你是不是也曾經有過這樣的苦惱?
這裡涉及到目標管理的範疇,一般人都會從下面三個層面中的一種去判斷。
立足當下:要事是當下重要緊急或重要不緊急的事立足年度:要事是跟你的年度目標契合的事立足長遠:要事是現在持續做並在未來有收益的事顯而易見,從第一種到第三種,站位越來越高,當然更有方向感,能夠讓你做事氣定神閑、心如止水、淡定從容、泰然自若。
五、專註當下
明確了要做的事,剩下的就是專心致志地做了。別以為專心致志很容易辦到,如果平時你要觀察一下自己做事的模式,就會發現人的行動是隨機的,特別是你沒有察覺和刻意去調整,則更是如此。
有時候你正在網上搜索著某個感興趣的內容, 突然瀏覽器就彈出個新聞廣告窗,什麼「猴子換頭手術成功」「央行探索數字貨幣」,你一看眼睛就亮了,馬上點進去看。等回過神來,都忘了一開始自己是在做什麼事呢。
還有的小夥伴,可以手頭上做著一件事,心裡總是記掛著另外一件事。說白了,就是走神。從遠古的基因來說,我認為這是和古人類在野外需要警惕野獸有關,所以需要這種「走神」的習慣,才能及時發現威脅。
所以在行動管理中,培養專註力是很重要的。專註力要高,前提是你的睡眠要足,睡得不好,精力不夠,自控力就會下降,專註力難以持久。在精力足夠的情況下,就是方法問題了。
最著名的方法就是「番茄工作法」,是由弗朗西斯科·西里洛於1992年創立的一種簡單易行的提升專註力法,也可以說是一種對抗拖延症的方法。這種方法的詳細背景可以搜索了解。
它的主要做法是選擇一個待完成的任務,將番茄時間設為25分鐘(時間也可調節為適合自己的長度),專註工作,中途不允許做任何與該任務無關的事,直到番茄時鐘響起,然後在紙上畫一個X短暫休息一下(5分鐘就行),每4個番茄時段多休息一會兒。
這種方法以時間的緊迫感強化專註力,雖然簡單,但真的挺管用。
六、批量解決
在行動管理當中,還有一個小竅門,是從快遞員那裡偷師來的。
現在快遞業這麼火,幾乎每個人都曾經從快遞員那裡接過東西吧。快遞員是怎麼送貨的呢,他們是將寄件按區域分類後再投送的,屬於同個住宅小區的物品都會一起送達。這就是批量解決的方法。
我們同樣可以用這種方法,減少行動間的切換成本,提高效率。
比如需要「智力創造」時就將需要思考的內容一起解決掉,等到「體力創造」時,便專註於做的過程,而不需要再思考太多。
比如同一個環境下的任務接連著完成,要外去辦的事在外去時一起辦了,要用微信時將需要用微信解決的問題一次性解決掉,可以減少時間被碎片化的可能。
以上就是我總結的「六六大順」行動管理心法。
工具品種可以五花八門,但在方法上主要就這麼幾點。其中,前三個偏向於行動的準備,後三個偏向於行動的執行。
說出來,它們就是這麼樸實無華,這麼的素麵朝天。
可能你都不屑一顧,因為太常見,都不把它當回事。
但真正用到家了,才知道好在哪。
最後,我給它們編了個口訣——
行動管理有心法,
說來說去就六樣。主動收集少遺憾,思考為先少迷茫。清單提醒少遺忘,要事第一少蠻幹。專註當下少怠慢,批量解決少切換。還有一張手繪圖,你們能看出其中的玄機嗎?
我有一個朋友(好惡俗的開頭),從大一開始就不再接受家人的資助,要獨立養活自己。上大學需要電腦,他沒錢買整機,於是就買配件自己攢機,結果沒錢買機箱,就在路邊撿了一個破機箱,恰好能用。台式機只能在宿舍用,還需要一台筆記本,這時候不可能自己組裝,於是就只花了不到一千塊錢買了一台特別小特別慢的本本。表面上來看,他確實尋求到了經濟上的獨立,但這種獨立從長遠來看是個虧本買賣,這種經濟獨立是建立在「少花錢」的基礎上,而非「多掙錢」。用路邊撿來的機箱、買一千塊的電腦,表面看是省了不少錢,但實際上因此而損失掉的你最重要的財富——時間——要遠遠多於剩下的錢。
我們可以算一算:
你用一千塊的筆記本,很慢,開機時間2min;我用一萬塊的mac,開機時間2s。假設每天開一次機,一年下來,你的電腦用在開機上的時間就是730min=12h,而我的電腦是730s=12min。一千塊的破本用的是5400轉的機械硬碟,讀寫速度很慢的內存;一萬塊的mac用的是固態硬碟,DDR3的內存,比較下來,mac的運行速度可以認為至少是破本的2倍吧。假設一個人平均每天用電腦時間為5h,那麼一年下來,mac要比小破本省下730h。綜上,一年下來,mac要比小破本省下742h,大學四年總共節省742*4=2968h。
大學生時間確實不值錢,但是出去打打工,一個小時賺10元還是可以的。mac和小破本之間差了9000元,也就是說打工900h就可以賺出來,平均每天工作8h,那麼112天就夠了。但如果你堅持使用小破本,你浪費了2968h,而這些時間用來打工的話,相當於損失了29680元人民幣,你要工作371天。夠你買3台mac的。
所以,這種所謂經濟獨立,看起來很帥,但背後是對自己時間的不尊重,是對自身價值的嚴重低估。上文我們用來衡量時間價值的方法是換算成打工的收入,如果這部分時間不用來打工,而是用來讀書、寫作、參加活動、做科研等等,那麼從長遠眼光來看,最後你所獲得價值也遠遠不止你買小破本而省下的9000元。
這位朋友現在在創業。我觀察過他一天的工作,看起來非常忙碌,但實際的產出很小,原因還是在於不善於利用自己的時間,總是把一些瑣碎無用的事情跟核心業務混淆。他最應該做的事情明明應該是想清楚自己的產品以及出去談合作,結果他現在把大量的時間用在管理他的朋友開的咖啡館上,甚至把原有的辦公地點都搬到了咖啡館。每次有客人進來,就會打斷他的工作,去做咖啡,收錢,客人走後還要洗盤子擦桌子。如果他能夠放棄咖啡館,他的創業項目估計已經有起色了。
今天和他一起從六環以外坐地鐵回市裡,坐上房山線時,十號線已經沒車了。原本他可以一路地鐵坐到四號線海淀黃庄然後打車,起步價就能到他的住處,結果他這一路上1.5小時全都用在了計算何時到站以及還可以坐幾路公交車,一路上,他的眼睛都在死死盯著百度地圖,看公交車到達了哪一站,他還有沒有機會坐上公交。地鐵到達中關村站,看到他拚命奔跑追公交的背影,甚是感慨。打車13元,坐公交1元,省下12元。如果他肯打車的話,那麼這路上的1.5小時他可以看不少的書,甚至就能用微信談成一筆生意,或者用手機寫完今晚上的微信推送。任何一件事情,價值都遠遠大於12元。可是他算不清楚。
所以,你認為自己的時間有多值錢,你就多值錢。
話說Apple Store最近在大連開了幾家新店,大家可以去看看~時間管理是一道偽命題!
時間管理是一道偽命題!
時間管理是一道偽命題!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過於關注時間管理,認為時間管理就能改變人生,就像穿一套名牌服裝,開一輛豪車就能徹底改變徹底一個人自身的價值。1
其實我一直懷疑時間管理是一個非常自戀的牛人跟所有人開的玩笑。
這個牛人肯定超級成功,個人價值很高。有一天他的自戀狂癥狀又開始發作,在很多人都理解了他在事業上的成功,爭相膜拜,他還覺得不夠,還得讓人知道他成功的細節。
但一個人成功的核心秘密,就像可口可樂的配方,肯定是不能夠告訴給外人,就像一家成功的公司,商業機密這等要事就必須要保密,不能外露。
後來這個用來宣傳的營銷點就到了自己對時間的使用上。這個牛人羅列了自己一天做過的事情,懂得輕重緩急,懂得條理,安排很科學,竟然完成的事情還挺多,自己又更佩服自己了一層。
後人為了給自己一份正能量的目標,要向這位牛人學習,就開始學習他如何管理時間,但是在牛人成功的核心秘密上,他打死都不肯說。
2
很多人想要成為時間管理的達人的理由一般都是在工作中提不起勁頭,每天渾渾噩噩的混日子,做事情容易一拖再拖,沒有目標,然後再看看別人家的孩子,每天可以干很多事情,又很成功,頓時愧疚感、不服輸的勁兒就湧上心頭。
人們沒找對方向,做錯了,由於人性的弱點在鬼使神差的控制著人的大腦,沒有去找自身錯誤的地方,而把原因歸結在自己不會用的一門學科——時間管理上。畢竟不知者無罪,很多人都會有這麼一遭反而不丟人,但是做錯就是笨蛋的代名詞。
當一個人迷茫,沒有頭緒,還沒有個人科學自我突破系統方法論的時候,不知道怎麼辦時候,就像溺水的時候,就是有一根稻草,也會當做救命的東西去抓住,只是這個時候出現了時間管理。就像有些人會相信迷信,並不是他不知道迷信有害,但是在他自己的認知體系中,唯有迷信可以幫他解惑,解迷茫的時候,其它方法論不懂、不會的時候,只能抓住迷信這根稻草了。
所以時間管理只是在正確的時間,出現在了正確的地點上。
3
很多人看專業的時間管理書,上時間管理培訓的課程,用相關軟體,用所謂的意志力來要求自己執行著自己內心不太願意去做的事情,花了很長一段時間和精力,但是效果往往不大並不明顯。
原因就是:時間管理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辦法。
地上有一張一百塊,一張一塊錢,只能撿一張,小學生都知道撿那張一百的,那是因為一百和一塊的價值區別大家都很清楚。一個人肚子餓了,肯定會去找吃的,那是自己知道自己目前最需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
但一個人在迷茫期,當所有的認知方法論都無效,拿不出有效的解決辦法,也就是區別不出來事件因素的價值大小,當然也就沒法判斷目前重要的事項。
這個時候自信心會受挫,一般會去看看令自己開心的東西,玩玩手機,玩玩遊戲,看看小說等等,緩解下心情,找回點自信。其實這點也很正常,人就像彈簧,拉伸的久了,就需要回過平衡點以內恢復下,以免過度拉伸會拉壞。但是事件從時間的角度來看,確實是拖時間了,加上一個人內心承受力差點,懶惰點,就會一拖再拖。
想盡辦法解決問題本身,找到突破口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辦法。
4
一大部分人根本用不著時間管理方法論,要的是解決問題和自我突破的方法論,畢竟實際的難題就在眼前,很具體。
這就像一個人月工資賺不到一萬塊,整天卻在看豪車,看名貴的手錶等等,看了也是白看,解決的辦法是賺更多的錢。
就像學英語,即使一個人學習能力再好,沒有直接的英語應用環境,工作和生活中的環境中一直都在講中文,那麼這個人英語水平不會好到哪裡去。
個人經驗是日薪上千元後,也就是時薪約百元後,價值價格標尺比較明確後,就會對時間非常在意,對於一件事情的價值價格有所估算,對於低於這個價格的事情有明確的取捨,用高效的事情代替,或者直接放棄。
個人經驗是個人的邏輯思維能力和系統思維能力到達一個闕值後,對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呈一個開放的狀態,能分清事情的本質,或者用科學的方法論找到估算事情本質的方法,自然可以分清事情的優先次序,並應用在工作和生活的每件事上。
解決了實際的問題,找到了突破口,做更有價值的事情,把時間用在刀刃上,能力價值越來越高,工資越來越高,賺的越來越多,近乎成功。
5
一路解決問題,在找解決辦法的路上,變得牛了,再回身看看自己每天安排的事情,有優先次序、有條理,因珍惜時間,做的有價值的事情也多,就是所謂的時間管理能力。
我個人的經驗,不管是時間管理,還是精力管理,還是什麼養成習慣,等等這一類話題。其背後的核心就兩個字--優化。
我具體來解釋一下核心的觀念。互聯網的發展,以及it業的發展,引發了一輪互聯網的思潮。其中有一支就是從生物進化的角度考慮整個社會的發展。生物進化我們說不論是適者生存或者是用進廢退,其實就是在不斷優化自身的能力以適應社會的發展。
從這個角度出發,無論你要做什麼事情,其實就是要抱著優化的態度進行。這需要注意到兩點問題:
1 優化是一個過程,是需要時間的;
2 優化是一種適應,應該從最簡單最容易開始;我就以時間管理為例來說明這個問題。時間管理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要把要做的事情寫成一個todo。至於後面怎麼執行,就有很多理論了。或者是要事優先,或者是長半衰期事情優先,或
者是難事優先等等。其實對於初學者,一開始使用gtd的人來說,把要做的事情寫下來這件事本身就很難。所以我想第一步,你需要的不是寫下來要做什麼,而是先養成把要做的事情寫下來這樣一個習慣。每天花十分鐘想想第二天要做什麼,未來要做什麼寫下來。至於你執行不執行那是第二步了,先養成這樣的習慣。
當你看著你的todo日漸增多,你總會良心不忍,要去處理一些事情,那應該處理哪些事情呢?
我覺得你就處理馬上就能做的。比方把房間整理一下,寫日記,買衣服,等等之類其實很容易做的事情。當你慢慢看到一個一個選項減少後,當然就會很有成就感。慢慢,你就喜歡這樣去組織自己的生活。用不了多久,你會發現,雖然你每天花一定的時間處理一些事情,但是還是會有很多問題。比方有些比較困難的事情一直拖著,始終不想去做。有些不值得去做的事情,一直拖著,到了最後的期限。還有一些對自己提升很重要的事情,自己每天都去處理最簡單的事情了,結果也沒有做。
總之,你漸漸會發現,不是你寫下來的事情都值得去做,不是值得去做的事情你都能完成。這時候,你就要考慮到底應該怎麼安排時間了。也就是說,當你進化到這個階段,才會有時間管理的感覺。
那麼具體怎麼安排時間,書上有太多的答案了。我個人的感覺是,以你的價值為核心,首先去掉那些根本不必要的做的事情。比方我個人就有一些事情,其實做了還能有點小錢,但是漸漸我發現我干這種掙點小錢的事,雖然簡單,但是沒有任何新的技能的長進,所以我果斷就去掉這些事情。一開始會感覺到零花錢少了,但是畢竟,從長遠看,這些事是沒有意義的。
其次你要對剩下的事情的困難程度進行排序,比方打掃家裡衛生這種事情吧,就沒什麼難度。那就固定在以後每周的某天去完成,成為固定的工作,以後不出現在你的todo上。還有一些比方臨時的,交個水費,電話費之類的,這樣的事情,我想你應該已經養成能馬上去做的習慣,所以也不要出現在todo上。
整理下來,未來你的todo上就是一些有難度的事情,這個時候,你才會用gtd中講的完成這些事情的戰略。比方把事情進一步劃分,讓分解的每一步都比較容易完成。或者把一些非創造性地工作挑出來先處理,再處理創造性的部分。這樣的問題,也有很多書寫過了。
慢慢地,你就會發現你習慣於一點一點完成任務,並且不斷給自己添加新的任務。
以上的描述當然沒有完,但是你會看到,其實時間管理跟所有的事情一樣,是一個不斷優化的過程,你不應該要求自己一上來就按照書上的去做,而是給自己足夠的時間,去慢慢體會學習。這樣一步一步來做,你不僅可以理解書上的很多觀點,也可以摸索自己的方案。這就是優化的含義。
比方說我最近在做的優化就是把東西放在固定的地方。我每天都要花很多時間找鑰匙,手機,飯卡,公交卡等等,原因是經常隨手扔。我現在就從把鑰匙放在固定的地方開始。
很多人在時間管理上陷入一個誤區,就是為了養成這樣的習慣,逼迫自己每天都要做一些事情。其實這無論從進化的觀點,心理學的觀點,或者腦科學的觀點來看,都是不合適的。真正要養成習慣,一定是這樣的習慣給你帶來了好處,產生了正反饋。所以一定要從小處著手,然後慢慢推廣。
時間管理真正困難的地方都不在這樣最終可以養成習慣的問題上。時間管理這種方法,對於創造性地活動來說,真的是無能為力。因此這也是我提出優化這樣一種理念的原因。當你從事創造性活動的時候,最大的問題是你遇到的未知太多,從如何著手開始到如何評價,你都沒有現成的方案可模仿。這個時候,最好的方法就是先用最短的事情內,做一個滿足基本要求的方案,然後獲得反饋,然後修改。就像現在開源軟體開發一樣。這樣經過反覆迭代,就可能越來越接近滿意。
總之,無論學習,工作,養成一個習慣,都是需要時間的。不要用完美主義的標準要求自己。每天改進一點點,最後也會達到自己的目標的。作者:微思考鏈接:碎片閱讀真的是弊大於利,不值得被推廣嗎? - 微思考的回答 - 知乎來源:知乎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微思考
為什麼窮人和過於忙碌的人有著共同的思維特質?
為什麼著名的時間分配模型應該加上另一個維度?為什麼現代社會集中注意力變得非常的困難?為什麼日本武士,宮本武藏的修行居然包含種地等活動?讀書的最大意義為什麼不是獲取知識或者智慧?就讓我們走進今天的微思考,《碎片化的災難——如何提升我們的思維質量》。原文解讀最近,有一份調查顯示,窮人和過於忙碌的人有一個共同的思維特質:注意力被稀缺資源過分佔據,引起認知和判斷力的全面下降。什麼意思呢?其實很容易理解,當窮人有很多東西要買的時候,因為手頭比較拮据,所以經常是把手頭的錢拆開,以降低質量為代價地去滿足儘可能多的需求,最終,因為買到的商品都質量不佳而導致得不償失;同樣的道理,當我們需要分配注意力給很多事情的時候,便無法把其中任何一件的事情做到最好。因為在做一件事情時,心理卻時不時地、經常地考慮著另一件事情,於是到最後,所有事情做得都難以令自己滿意、更不用奢望讓他人驚艷。
上面舉的例子可能過於接地氣,那稍微宏觀一點我們就能看到這樣的場景:窮人因為習慣於打碎錢來使用,而導致無法集中有限的錢在某個關鍵點上,比如投資,最終帶來的結果就是惡性循環,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窮人思維」;過於忙碌的人則同樣因為習慣於碎片化的生活方式和思考方式,經常被各種應酬和多件事情所打斷,使得其無法花稍微長一點的時間就生活、工作、家庭、心態、情感等某些重要事情進行深入而長遠的規劃和思考,於是同樣陷入類似窮人的那種惡性循環,每天變得忙忙碌碌。注意「忙忙」雖然表示很忙,但「碌碌」表示的卻是缺少效果和質量低下。
這不禁讓我想起了下面這個著名的時間分配模型,相信大部分的腦力工作者都曾受過這塊的培訓。如果沒有的話,我再簡單說一下:所有的事情都可以通過兩個維度進行劃分,一個維度表示重要性,另一個維度表示緊急性,於是所有的事情就可以根據自己的想法分到四個象限中,分別是:重要而緊急的事情: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不重要但緊急的事情和不重要也不緊急的事情。那麼作為腦力工作者,最關鍵的就是:首先,立即集中注意力處理重要而緊急的事情;其次,利用其他整塊的時間來處理重要但不緊急的規劃性事情,因為「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如果不花時間處理,它們就會跑到「重要而緊急的」那個象限去,那麼我們將因為手頭有太多「重要而緊急的事情」而疲於奔命,成為工作的「救火員」,陷入上一段所說的惡性循環。
關於這個著名的時間分配模型,我今天有兩點需要澄清和補充:
1. 我們怎麼決定或者說劃分重要和緊急呢?換句話說,衡量重要和緊急的標準是什麼呢?畢竟每個人不可能有一樣的標準
這個問題回答起來很簡單,那就是目標:你的目標決定著你對事情優先順序和重要性的劃分。從工作上講,我們可以參照德魯克的那句話,「每個腦力工作者必須不斷地問自己一個問題:我能為公司貢獻什麼?」換句話說,就是我們得每天自問,自己這部分工作的價值在哪裡,這個價值和現在我們每天忙於的這些工作是否是正相關的,哪些相關度高一些、哪些低一些?如果我們不是每天盯著這些目標看的話,那一定就會淪為茫無目的、不斷輪迴的體力勞動,而不是腦力勞動。當然,工作的價值還需要要和自己的上級以及老闆的期望進行對照,看看想法是否一致,以便做適當的修正和調整以符合公司的總體目標。
2. 在這個模型中,注意力的分配應該和時間的分配取得同步
這是我今天想給這個模型增加的一點內涵。也就是說,我們只是分配時間是沒用的,假設在分配好的時間不能集中全部注意力也還是沒法取得理想的效果。因此,這個模型不應該僅僅是時間分配模型,還應該同時是注意力分配模型,時間和注意力必須同時、同步進行劃分和傾注才可能產生價值。
◆
既然我們已經知道集中注意力的重要性,那麼照做不就行了嗎?哪兒有那麼容易呢?現代社會讓我們想集中注意力變得非常困難:
【*過度社交和快節奏導致的時間不足*】今天,無論是我們自己還是我們周圍的人似乎都很忙。為什麼呢?無非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焦慮導致的「主動忙」:這裡面就包括過度社交。另一方面是快節奏帶來的「被動忙」:按照人們的口頭語就是「雜事纏身」。
為什麼會過度社交?無非是為了保持和維護一些「以備不時之需」的社會關係;而「被動忙」則大多是由於工作不在意目標,每天重複性、習慣性的盲目行動所導致的。
【*碎片化趨勢帶來的心智習慣*】如果說剛才的一個讓注意力難以集中的原因是「過於忙」的話,這個原因就是「過於閑」。
我們的生活無處不被碎片化,其中微博、微信這些大家都明白的碎片化媒體自不必說,就算是電影、電視、各種文章也大多如此。它們追求的不過是一時的感官刺激,而極少去做背後的某種複雜的邏輯推導。比如,大部分商業片都是場面無比宏大、劇情無比弱智,所以觀者很多、記住的寥寥,就更不用提能引起什麼思考。各個平台的文章也是如此,大部分都追求標題吸引眼球、內容駭人聽聞或者「振奮人心」,但你很少能看到它們仔細分析過一件事情的前因後果。「標題黨」本身完全沒錯,錯的是只關註標題;就好像市場營銷是非常重要的,但遠沒有產品本身重要一樣。
最可怕的還不止於此,而是因為習慣於碎片化的生活而帶來的碎片化的心智模式。比如,我們都知道像魔方、圍棋等真正的腦力活動是需要花較長的時間集中注意力去計算和規劃的,但碎片化的心智習慣讓我們今天再也難以沉浸於這樣的活動。大部分玩魔方的人要麼找攻略迅速搞定,要麼隨便擰兩下便放棄,很少有耐心去仔細研究它的來龍去脈;讀文章也是一樣,看看圖、掃一下開頭結尾,而不管它中間怎樣去寫。於是問題就來了:我們怎麼能奢望擁有這樣心智模式的自己可以長時間的集中注意力去思考什麼事情呢?
習慣一旦養成便無法改變,而只能被替代,並且很可能會影響下一代人的行為模式。這就是碎片化趨勢帶來的可怕之處。
【*追求立竿見影的功利心*】功利心大部分人都有,這無可厚非,而且在某種程度上應該被鼓勵,因為它是社會進步的重要心理因素。但問題在於,我們應該保持健康的功利心,而不是「立竿見影」的急功近利。這就好像每個人都追求「一戰成名」,這一點本無問題。但我們必須意識到的是,健康的「一戰成名」應該依賴於厚積薄發而不是一日千里。按照我們已經分享了若干期的《孫子兵法》的思想,當一方具備道、天、地、將、法五大優勢時自然可以一戰而勝,但「五大」的積累可能需要很長的時間,正所謂,「越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訓,二十年之外,吳其為沼乎!」
但今天的人一般沒這個耐心,也等不了。追求「一夜暴富」的焦慮心理甚至遠遠超出了令古人為之汗顏的「揠苗助長」的境界。想必放在今天,更多的人期望的是「無苗自長」。這種功利心讓「集中注意力長時間思考」簡直成了迂腐不堪的代名詞。殊不知,比起「東一榔頭、西一棒槌」的思考方法和生活方式,這可能恰恰是捷徑,正所謂「以迂為直,以患為利」。計劃、堅持和等待這些看起來已經脫離時代的東西才是真正的價值所在。
◆
這是一個瘋狂的年代,瘋狂到讀書早已成為一種奢侈的活動,「沉浸」和「心安」也似乎早被埋葬於歷史之中。至今,我還記得當年讀日本作家吉川英治的《劍與禪》時的困惑。這本書寫的是日本的傳奇武士,百戰百勝的宮本武藏的人生歷程。宮本武藏的修行並不僅僅是到處找人切磋武藝,還有學習民間的各種「手藝」,比如種地、製造各種器具、茶道等。讓我不解的是,這些與比武毫不相關的經歷,對於宮本武藏來講究竟能有什麼意義呢?今天,我終於明白了:那是一種對於心靈沉浸的修行,一種禪宗所倡導的對於當下的關注。有了這種沉浸,就能夠無論在生活中還是在戰鬥中都保證毫無焦慮的高度專註,從而完成百戰百勝的不朽傳奇。這就好像讀書一樣,其目的並不是為了功利地獲取什麼可以立即消化吸收的知識或智慧,而是讓我們能夠擺脫碎片化的心智模式,重新塑造「全神貫注」的思維習慣。
(圖片來源於網路)
歡迎訪問微思考官方網站 http://vthink.org(或者 微思考.com),或掃碼關注微思考公眾號(也可搜索公眾號「vthinkorg」或者「微思考」)
推薦閱讀:
※專升本應該如何準備?
※為什麼人們都喜歡說:這件事情發生,你要反思自己的問題?
※家裡孩子一直玩遊戲不學習,想當職業選手,作為家長我該怎麼勸?
※在唐山開灤二中上學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在北京市朝陽外國語學校就讀是一種怎樣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