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化如何影響了中華文化?


日本人很奇怪,國會到現在還穿燕尾服開會。現在歐洲議會都不穿了。都知道日本文化 都是對歐洲文化的學習和堅持,反而是歐洲大陸對自己文化的忽視和流失,讓人感覺尷尬。所以時下拿兩者做對比的時候,先反思一下吧。


不能用隨便的詞來概括,這是個複雜的現象,理應用複雜的表達。

如果說日本文化對中國文化概括是「反哺」,那中國文化就可以概括為西方文化的「養子」了。然而,中國 文化里,當別人的爹是一件佔便宜的事,被別人當爹是吃虧的事,所以很多人選擇性的使用標準。

中國現在可以稱為「文化」的東西,絕大多數來源於西方。 戲劇,電視,電影,體育運動,報紙,廣播,大學,各種研究會,等等等等,你都能看出它們和西方的關係如此緊密,而中國古代只能找出它們的近親來。如果要給它們找個「爹」,只有西方文化才有資格。


不是反哺,更多是反思

都知道日本文化很大部分都是對中國古文化的繼承和堅持,反而是中國大陸對自己文化的忽視和流失,讓人感覺尷尬。所以時下拿兩者做對比的時候,先反思一下吧。


概括兩個字:反哺


最好的啟發和指示:趕緊「脫亞入歐」,文明才是文化的根基。


我們說的話。很多詞都是日本的


1 搶注了諸多中醫藥專利吸金無量

2 再細看一下諸多種族自卑者的愛好一是反道易中醫二是取締漢字三是跪舔洋人,日本人又經常是其跪舔對象。

可算其影響了嗎?


看到有些人說起現代漢語來自日語,我談談我自己的了解,以證明這種說法的錯誤之處!中國並非沒有受到影響,但是把這種影響擴大到「沒有日語就讀不了書」這種觀點是錯誤的,因為源頭在中國而非相反。

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前,歷史、法律、行政都是使用漢文的。知識分子 普遍接受漢文的古典教育。翻譯西方書籍的時候,用中國古典上的現成辭彙也是順理成章的。

比如日語的「人民」、「共和」等詞都出自中國古典,並非日本人獨創的 新詞。

」人民「出自《史記 貨殖列傳》

」共和「出自《史記 周本紀》

類似的例子還有:

「經濟」出自《晉書》

」文化「出自《說苑 指武》

」政治「出自《尚書 畢命》

」物理「出自《淮南鴻烈覽冥訓》

在日本這些詞叫作漢文。最多只能算出口再進口的辭彙而已。

比如「經濟」這個詞,英文的economy的語源來自希臘文的O ikonomia或者Oeconomicus,這兩個詞在希臘文 里的意思是家政術或者共同體的管理方式之類的意思。和古漢語里的 「經世濟民」的含義是很接近的。

所以日本學者用「經濟」來表達「political economy」還是相當貼切的。沒有深厚的古漢文功底和西方語 源學功底,是翻不出這樣的神來之筆的。

而且經濟管理或者政治經濟學這個概念可不是西方獨有的概念。中國 幾千年不都在實踐么,也有相當多的經濟學理論出來。只不過混在政治學裡面,沒有單獨分離出來成為一門學問罷了。而且沒有象西方經 濟學那樣,用數學工具來把理論系統化。

但作為一門學問,中國經濟學的歷史恐怕比西方要早很多年(至少上千年,恐怕還不止一千年)。中國古代的知識體系是混成一鍋粥的,一個」治國「就等於西方好幾門學問之和。

日本受過中國古典教育的最後一代知識分子之後的翻譯就普遍使用片假名音譯了。因為沒有漢文的功底,是無法找到恰當的漢文辭彙的。

過去日本人翻譯西方著作能找到這麼多漢文辭彙是因為當時的知識分子都有深厚的漢文功底。這一代知識分子死得差不多了,日本翻譯西方著作中的新詞就幾乎全都用片假名音譯了。

而且很多詞日文翻得並不好。比如物理學上的專業術語,中文的"衍 射"就比日文的"干涉"好,"阻尼"、"阻力"就比日文的"抵抗 "好。而且日文物理辭彙中很多"強"和"力"不分的。比如中文的 "壓力"和"壓強"在日文中都用"壓力"來表達。數學領域也有很 多類似的例子。

有些年輕的翻譯者甚至把所有不會翻的詞全都音譯。比如很多年輕的日本翻譯家翻譯法文詞時,就直接用片假名拼出來撩在那裡,被日本翻譯長輩譏諷他們的翻譯是新興宗教的經文 。日本有很多新興宗教團體出的書就是這樣,把西方的某些東西翻譯過來,或者把佛教等宗教的一些教義的西文版翻回來,翻得滿篇都是 片假名,讓人似懂非懂。和中國的"常凱伸"、"孟修斯"有一拼。

總地來說日文在專業辭彙上不如中文精確。日翻中,很多地方要加進自己的理解。而中翻日,往往需要多費很多筆墨才能維持原文的精度 。

沒有古文功底,想造新詞都是很困難的。尤其是翻譯西方漢學著作的 時候,很容易翻出中餐洋吃的笑話來。


對比日本文化,國人確實該反思。日本文化,唐風猶存。而今日諸多國人,有感於中國之現狀,悲憤之下歸罪於中華文化;卻不知曉華夏文明之精華,歷經幾次浩劫,在今日的中國大地上只存一星半點,滄海一粟;而在日韓,自是另一番景象,這真是莫大的悲哀。

找回中華曾經的優雅和風骨,我輩中人,任重道遠。


共產主義學說就是最先有日本人翻譯成日語,然後影響了當時日本留學的幾個人著名的有李大釗,然後傳入中國的。

個人認為這是對中國影響最大的。


那些所謂的日本詞其實是1860年代江南製造局那批人翻譯的,只不過日本用的次數多了而當時中國沒有推廣開而已。

至於說什麼學習,只不過日本有張中國皮可以讓當時尋找道路的中國人參照而已。


我十分同意「反哺」一詞。

日本文化相當大一部分源自中國文化,在自行自身吸收與進化後,形成了更適合日本的文化並且與時俱進。隨著日本國力的增大,中國文化在各種限制下固步自封,中國開始了向日本學習。很多新鮮的辭彙都是源自日本就更不用說了。

到現在,日本流行文化、動漫等一系列影響更是無法估計,這些新時代的文化影響已經完成可等同於當時日本初向中國學習的階段,看看現在的火熱的動漫展、最熱門的動漫、哈日族等。相當不少大學生不會不知道《四驅兄弟》《龍珠》《海賊》等日本動漫吧?


我這學期在上 Intro to Japanese culture, 我當時選這門課就是抱著R本文化就是中國文化的一小部分去混日子,但後來才發覺在現代社會,Z國文化被R本影響的有多麼深刻。現在在寫期末論文,感概萬千啊。

R本人民善於學習,他們不是簡單的山寨,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創新。R本人受到 電影金剛 的影響,就學習金剛,拍出來很牛的哥斯拉等一系列怪獸電影。當年電視剛剛發明出來沒多久,R本用6 HZ的信號,米國用7HZ的信號,但後來R本人決定放棄6 HZ, 從米國買了幾個7 HZ的信號接收器來學習,再後來,R本能生產自己的7 HZ信號器,並且R本產的電視就出口到米國了。

R本人民能創新。卡拉OK,Walkman,膠囊公寓這些概念就是R本提出來的。

R本文化產業殺傷力很大,動漫,遊戲(我第一次知道超級瑪麗是R本的),文學,宅文化,賣萌文化,殺馬特文化,電視劇,音樂等對東亞文化圈甚至世界文化圈影響都很深。上世紀80、90年代很多台灣香港流行歌就是就是翻唱R本流行歌(enka),電視劇啊,電影什麼的就更多了。

R本的傳統產業保護的有多好我就不說了,傳統建築 ,kabuki, noh,這些東西依舊被很好地保護和發展。

我不是粉R本,我從來就不是R本粉,當初就是為了去混學分的。但是上完這門課,我感到很痛心啊,Z國文化產業實在是需要更好地發展啊,就算不創新,也不至於固步自封把某種劇下架是不是,再不行,那麼也應該把原有的保護好,少數民族語言的流失,傳統手藝的老一輩找不到新的接班人便只能消失,被拆掉的衚衕,老建築,說起來令人傷心。

我們不是牛逼嗎,我們不是看不起R本嗎,那麼為什麼low到這個地步呢?


第一次讓中國文化有了可參照對象。


又是日本漢字詞的問題。

福澤在《勸學篇》序言里說過了,很多日本漢字詞(除了從中國典籍里拿去的那一部分)其實是中國人翻譯出來 --- &> 日本 , 結果中國人社會變革反覆無常,導致很多詞不再使用,這部分詞又從日本 --- &> 中國 傳播回來了。

雖然日本制漢字詞肯定是存在的,但沒有那麼誇張。

所謂保存唐宋文化的那個日本,大致是我們的想像,以做反思之用。


日本傳統文化對中國影響可以忽略,而中國引進的西方文化很多是通過日本為媒介引入的。無論中日,引進的西方文化都與原本的西方精神差異很大。

我認為對現在中國文化影響最大的是蘇聯文化----叢林法則,不講規則,為達目的不擇手段。


社會科學方面的很多專業辭彙都是從日文引進的。法學中各種重要的辭彙都是日文辭彙,比如 法理學、民法、物權、債權、合同、行政、訴訟、憲法等等。


用蘇軾的一首詩最能反映兩個文化之間歷史上的交流,尤其是近代。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繼承和發揚還有保護吧

許多古老的知識文化都沒有在中國保留下來,反而在日本看到了。

比如說漆器,還有一些木工活。


曰本就是曰本,文化日本引進中國文字,因日本文缺少解釋範圍,文化是最重要,中華民族文化深遠,不是世界各民族所能理解,有可能中國以後領導世界一千年,這是正常理,希望世人能理支持,謝謝世界人民。


推薦閱讀:

聖誕節送平安果是國外就有的,還是到了中國才有的?
古人在寫信上有什麼講究的地方?寫信、信封或信紙等方面有什麼學問?
一個基礎語言是普通話的人對方言的偏見怎麼消除?
中國酒文化為何是勸飲海喝而不是細細品鑒?
最容易被中國人「誤讀」的事物與概念有哪些?

TAG:日本文化 | 中國文化 | 文化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