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是客觀存在的么?


這個問題太難了,是物理學終極問題之一。現在看來有幾種時間,或者是幾種像時間的東西,或者說是幾種看起來可以定義時間的東西。這些東西描述的時間是不是完全等價,我們也不知道。或者像前幾年有的文章說的時間可能真的不存在。現在物理學界,還沒有人能說服大家時間是什麼,或者真的不存在。因為這個問題太難了,比愛因斯坦憑空寫出相對論都要難。

如果你把這個問題拿來問一個物理學家,他告訴你了絕對答案,那麼他一定是不誠實。因為我們不知道,不知道,不知道啊!


雖然有一個「物理學」的標籤,但時間是否客觀存在並不是一個物理學問題。


謝……謝邀。

你可以叫出「時間」這個詞,它當然是存在的。不過,題主可能想問的是「時間」究竟和豬蹄,煎餅果子,煎雞蛋,蔥爆羊肉,電磁場等「客觀存在」的東西有什麼區別。

在我們常提到的時間裡,坐標時是四維流形選定局部坐標系之後的一個坐標;而固有時是流形上世界線的參數。而我們熟悉的物質,通常以流形上張量場的形式來表述……

不過呢,就我個人而言,我更傾向於 @西里爾斯 的答案。沒有時間,就沒有魔法;沒有魔法,就沒有生命。


(手機上瞎說兩句)實驗和理論生物學上研究時間的field叫chronobiology......中二時期個人研究過時間測量的機制,我的模型是生物都是用化學振子來測量時間。不過這種東西很tricky,因為在生物體內每個地方時間流逝的「快慢」都不一樣,如果按照這個來的話....

感覺身份要暴露,害怕


存在這個概念本身就蘊含了時間,嚴格來說,蘊含了時間中的靜止的時刻的概念,也就是狀態。

某個靜止的時刻,也就是時間軸上的某點,事物在空間中以某種狀態存在著。

下一個重要的概念就是變化,另一個時刻,時間軸上的另一點,事物在空間中以某另一種狀態存在著,將原來的時刻和現在的時刻中的事物的狀態進行比較,有不同之處,這就是變化。

再下一個重要的概念是連續,選擇時間軸上相近的若干點,相鄰的點之間狀態差異(變化)較相遠的點之間的小,而狀態的變化與時刻點的分布線性相關,最終,無數的時刻,像離散的點構成連續的線一樣,形成連續的演化,這就是時間線。

最後解答答主的疑問,在我們的經驗中,時間是一個事物狀態的線性連續變化的體驗,無疑是主觀的。然而,數學告訴我們的遠比這些情況要複雜的多。想像一下所有事物的所有邏輯可能(即同一個狀態中沒有矛盾之處)的狀態構成的集合,我們可以嘗試將其中的每個狀態點裝入一個N維線性空間(注意這個是數學空間,不是事物的物理空間),並將這些狀態點按連續變化的原則排列,在該空間中,我們任意選擇一條曲線(注意這不一定是三維歐幾里德空間中的曲線,前面提到的N維的N究竟是個什麼數字我們並不清楚),無論這是一條開放的曲線還是封閉的曲線,或者是射線或者是線段,都可以構成(或者說用來定義)一個世界的時間線(全部歷史)。在這種圖景下,時間是客觀的,而我們所存在和體驗的短暫的所謂「時間」的主觀或客觀屬性相比之下,是不值一提的。


我覺得暫時所有的答案都不是樓主想要的吧? 讓我這個懂一點相對論和統計力學的人給你談談我的看法吧。

從相對論的角度看。你可以將時間看成是客觀存在,也可以看成不是。因為時間和距離是同一種東西。在沒有物質干擾的情況下,閔可夫斯基時空度量是:

ds^2=-c^2dt^2+d sigma^2

即使有物質的干擾,你也可以寫下時間與空間的關係式。所以你可以在時間和空間之間任意切換。如果你將時間看做一種偷換概念,那麼時間就不是客觀存在。如果你將時間看成距離的另一種表達方式,那麼他就是客觀存在了。

從經典統計力學的觀點下,時間就是熵增的方向。時間是一種幫助人們分辨系統演化方向的工具。例如一杯水逐漸被染紅的整個過程,時間就是一種度量系統處於哪個階段的工具。所以可以將他看成是客觀存在。

我的觀點是時間不是客觀存在。因為從相對論的觀點看,我覺得時間就是一種偷換概念,從經典統計力學的角度看,熵增定律在微觀層面上是不正確的(不是我說的,你可以看Kerson Huang, Statistical mechanics, 2nd ed, P19)。熵增定律說到底並不是一種universal law,只是一種人為的認識,所以可以說時間也是一種人為的認識。 歸根到底,宇宙有的只是物質的變化,連空間是不是客觀存在都很難說....


想真切的看到時間嗎?抬起頭仰望繁星吧,那就是光所走過的時間。


環球科學(科學美國人中文版)今年有個時間特刊就是這個主題的,可以買來看看。


問得好,其實我想知道一切靠人眼觀測得出結論的科學結論是客觀的嗎?


可以參考黑洞是否有時間這個問題 黑洞里有時間嗎?時間發生了什麼變化? - 物理思考 - 知乎


時間是大腦為了衡量這個熵增的世界所建造的直觀模型。

隨著科學的進步,人類能創造出更加抽象的物理模型。有些人在完善「時間」這個模型,有些人在推翻這個模型去建立新的模型。

「時間」是客觀存在的。但我們用「時間」這種模型去衡量一系列物理現象,也許是不夠完美的。


人類觀察的一切可能是「客觀」的么?

當然,時間客觀就像你活著一樣客觀。


謝邀,我不知道。


「時間」是什麼?日常經驗明示,某年、某月、某日是時間,幾點、幾分、幾秒是時間,過去、現在、未來也是時間。的確,我們一直是這樣看待和言說時間的。概言之,「年、月、日、時、分、秒」構成一個時間之軸,我們由之確認和計算時間;「過去、現在、未來」是一個時間之流,由此人們感到時間的流逝與寶貴,歲月年華的感概由之而來。也有人把時間定義為事物存在的持續性,但這好像言中了而實則有問題,因為本是事物在時間中持續存在,即持續是在時間中持續,而不是時間就是持續性(進一步分析見下文)。我們生活在時間中,時間是人生最珍貴的東西,那麼,時間是從何而來的呢?

關於時間的由來問題,一種觀點認為,時間與空間是世界的基本構元,本來就有;一種觀點認為,時間由變化而來,事物的運動變化帶來時間性。我們的研究傾向於後一種觀點。

人們早已看到時間與運動變化的密切關係,亞里士多德就認為:「時間是關於前和後的運動的數」。現今的學者也認為沒有變化則沒有時間。時間之所以能用運動物(時鐘)來計量,也意味著時間與運動的同類性,或時間本於事物的運動變化。再所謂時間的循環或倒流,並不是指時間本身回到原初點(時間按其本義是永逝不歸的),而是指事物狀態回到原初。例如設時間回到了唐朝,實際是指唐朝的人物和事件再現了。時間的每一點都得由一個或一列事物狀態來標記,空純的時間是無從辨識的。所以,人們並未真正直接感知到時間,日常所說的「時間感知」實是一種對於知到某種運動變化狀態的理解:例如看到某時刻,實是對於看到某個太陽運行位置或某個時鐘的時針位置的一種理解;感到一段時間的長度,實是對於一列連續變化的變化量之感知的理解;時間的快慢之感,實是對於太陽或時鐘的運行比希望或預想的要快些或慢些之感覺的理解。時間只能依事物運動變化而顯現,沒有變化就沒有時間。因此,決定時間之構成和走向的東西只能是事物運動變化之情況。又鑒於「時間回還」實際乃事物狀態回還之理,若事物狀態不變的話,則其時間也就停滯了,亦即無時間了(不流的時間就不是時間)。事實上,人們也都得聯繫事物的運動變化來談論時間的性質與意義,不變之物沒有時間性。因為時間的突出特徵就是從過去向未來的流逝性,時間之軸得由時間之流來形成;若是沒有從過去到未來的時流則時軸無以存在,也即沒有時間了。因而一個一直不變的東西,它就只是在著,既沒有什麼過去了,也沒有什麼新的會到來,時間顯然已對它無從言表、無所意義了。若說它還是在時間中持存著的話,那實是我們以自己的時流去比量它、將我們的時間加於它了的結果,但它本身則無時間性了。再則,若是假設世界上的一切變化都絕然停止了,既無物體運動、也無物態變化、亦無心智活動;那麼時間也會從這個靜止世界消失了:因為這裡再無過去者、又無新來者,只是存在著,沒有任何時鐘或節律來計時了,也沒有任何意義上的時間性了。如果說它還在時間中永久存在的話,那隻能是在此世界之外的時間中存在罷了,但「世界之外」的東西對於世界中還有意義嗎?

由是,沒有運動變化就定然沒有時間可言,那麼,變化是如何形成時間的呢?這是因為,「變化」就是狀態更換———使現存狀態消失而呈現新的狀態;由此導致了一舊態的過去、一新態的現在,若變化繼續則預示著更新的未來。一個變化系列就這樣形成了一個從過去到現在向未來的過程,也即形成了一個時間之流。換言之,變化是一否定機制,它不斷否棄現存狀態而形成一個過往之流;變化又是一創生機制而不斷帶來新的狀態、預示新的前景,形成一個未來走向。這樣,變化既能造成「過去」、又能給出「未來」,而正在變化之際是「現在」,這個「過去-現在-未來」之系列即時間。時間就這樣由變化而形成。鑒於世上一切事物都是不斷變化的,一切事物也就有了時間性;客觀事物的變化系列形成客觀的物理時間,心智現象的變化系列形成主觀的心智時間。又鑒於世界上處處都在不斷變化,則整個世界皆有時間。

然而有人則認為,時間與變化的關係,乃在於事物在時間中變化,即認為時間是變化發生的條件(說事物在不同時間有不同狀態才是變化,變化要通過時間來確認),而非變化形成時間。有人以烙鐵由熱變冷之事為例,說烙鐵在星期一是熱的,在星期二是冷的,這是兩個不變的事件;只是由於時間的流動,才使烙鐵熱的星期一之現在變成了過去,並使烙鐵冷的星期二之未來變成了現在。即這裡只有時間的變化———得由時間之變化來說明這烙鐵變冷之事。然而仔細看來,這種說法是不合事理的,竟然將一個由熱變冷的變化過程改說成了兩個不變事件,讓時間連接兩端來示變化而把一關鍵的變化環節切掉了;再者,以時間變化來解說變化實是邏輯循環。實際上,本是由於烙鐵依物理規律由熱態向冷態的變化,才使熱的在態成為過去而讓冷態進入現在;即烙鐵之熱冷變化的原因根據在於自身之物性而不在於時間,若烙鐵的熱態保持不變的話(通過持續接電),此熱態將長駐現在而時間並不能使之成為過去。雖然也可以單從時間上來看變化,但這只是一現象面而不是事理面,不能以此斷言是時間造成變化的。事物依自身規律而變化才是把現狀推入過去的原因,時間由之形成,而不是反之;即變化才是事物狀態流動而顯現時間的機制:是變化推出未來、推出了時間。

現就時間與變化究競何者更基本的問題作進一步分析論證。首先,關於事物變化的因果性原理明示,「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它確認是事物的內部性質加外部條件為其運動變化的原因。其次,科學知識也相應表明,一粒種子的發芽(變化)乃是由種子內部的基因功能結合適宜的溫度和濕度條件而使然的;如果沒有相應的氣溫和水土,時間並不能使種子發芽。當然,事物變化的最終原因還在於能量,終是事物具有能量致使其運動變化的。時間既不是變化的根據,也不是引起變化的條件。時間本身也並無力量可言,摧人老、摧物敗的力量是來自事物自身的運演規律和變化機制;是事物內外的變化使之不斷更改狀態而趨衰敗。年華歲月的流逝之感也是由相應的狀態變化所造成。世界上還有長期不變的東西,質子就可以億萬年結構不變而時間不能使之解體。特別是,科學界廣泛認同的大爆炸宇宙論揭示,宇宙(包括時間)是從一個無時間的超常奇點大爆炸創生的。這表明,是原初奇點在無時間中的大爆炸變化創生了時間(若根據多宇宙理論和振蕩宇宙模型,則大爆炸並非時間起點而只是一時間拐點,此前已有時空和更大宇宙存在。但當今物理學前沿的幾種大統一量子引力理論都把大宇宙述為無時間的靜態世界,認為時間是從無時間宇宙的局部關係中演變出

來的)。此乃「變化比時間更基本」之理的直接證明。這就從宇宙總體上明示:是原初的變化創造了宇宙時間。其後的萬物變化則是時間持續的原因。換言之,並非是先有時間以供變化,而是無時間中的變化生出了時間(進一步論述參見文末),此後人們再從時間習慣上來反觀變化事件而將其視為一時間過程了。綜上所述的結論是:事物變化的原因乃在事物中,時間由變化而來。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特定的變化只發生在特定的事物上,而時間處處皆有;又則變化有快有慢,而時間是均勻地流逝的;即時間為一種處處同一的均勻之流,是與事物變化殊然相異的東西,故它不當由變化而來。


時間不是客觀存在的,時間只是衡量物體運動的標度。

其實所有物理量都可以這樣認為。


不是!沒有我就沒有時間!


連題主都不一定是客觀存在的啊!


個人觀點:時間是主觀存在的,是人類的一種「錯覺」。


[孤獨]

一個兵馬俑的內層護甲刻著這人的名字及其事蹟,深藏於衣內,深埋於地底。相隔100公尺的地面上,多少朝代多少戰爭,多少人的故事流逝,這衣裡的故事與外界俱不相關。這俑的故事不需各位客人觀察其存在。

一個靠退休金過日子的老頭,清淡度日,別人勸他把退休金拿出來投資這投資那,他都不理。 幾年內上海股市已風起雲湧,向前走十倍百倍了,這退休帳戶的錢和外界俱不相關,他的帳戶不需各位客人觀察其存在。

...

[熱鬧]

一個投資於全球各地市場的人,在地球表面飛來飛去,他的秘書提醒他明天早上7點有個會議,他問,是哪一地點的早上7點。

一個星際貨運的駕駛員,在地球和人馬座之間飛來飛去。他的倉管員說,地球這裡有貨明天早上7點要送到人馬座,駕駛員說我剛離開人馬座,還要去仙女座,才會回地球,雖然這是超光速飛船,但你說的7點是人馬座旋轉了幾圈後的7點呢


就是你寫問題,然後我看到了。


推薦閱讀:

美國大學裡是怎麼教馬克思主義原理的?
西方社會在經歷啟蒙運動後為什麼會出現浪漫主義思潮?
什麼是「唯實論」和「唯名論」?
中式教育是否缺乏「批判性思維」?
現有的物質由什麼物質轉化而成,也就是說,宇宙的那些物質是本來就存在的,還是由一種轉化為另一種的。?

TAG:哲學 | 物理學 | 理論物理 | 科學哲學 | 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