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論文如何寫出深度?
…最近連番被打擊,論文出來浮於表面,缺乏對內容深度探討。不知道該如何把論文寫出深度、深意,如何才能鍛煉自己的研究能力呢?
之前大神邀請回答這個問題,沒敢答。誰能說自己寫東西就足夠的深度了呢?這也是很多研究者想要突破的地方,我自己之前也摸索了很久,有一些想法,但是今天和一位歷史教授聊了兩小時,忽然有一點通了的感覺,在這裡分享一二。以後再為補充。前面有人提到要多讀理論書籍,這是研究要深入的必要途徑。沒有借鑒,沒有創新。但是,如何讀?讀了之後是不是就一定會思考?會寫作,其實不一定。記得我之前上過Peter Bol 的課,最後一堂課是每個同學講自己的論文思路和框架,結果各種被批。他問得最多的問題就是So what?這個句話可以同樣問題主,你描述再多,描述再細,描述再如何貼近你認為的真實,so what?
what"s your argument?你想要表達什麼?如果你的回答只是說:我想呈現,那麼這篇文章的價值在哪?單純的呈現背後也有你的觀點和立場,為什麼你呈現這個?而不是其他?
我記得一個同學在寫秦暉對傳統家庭觀的認識,單純描述他如何認識的,便只是停留在描述的層面。老師不斷的追問,秦暉為什麼關注傳統家庭?他對傳統家庭的認識如何放置於秦暉自己的思想體系中?秦暉作為自由主義知識分子,為什麼會看重傳統家族觀念對中國社會的意義?他和民國初期的知識分子否定傳統家庭觀為何會有分歧?……由此,提出非常多問題,這樣一個描述性的問題便變複雜了,變得立體了,變得有深度了。不知道這位同學在其中悟出來些什麼沒有?一件簡單的事件、一個簡單的人,都不是生活在一個真空的世界中,他的所思所想,他的每一個決定都是有現實生活的來源的。沒有深度很有可能是你把這個事情單獨拎出來,切斷了他與其他事情的聯繫,所以,你無法「一葉知秋」。或許你可以問問,如果你作為當事人,是否會這麼做?為什麼不那麼做?這個事情與其他事情有關係嗎?這個事情背後還意味著什麼?是不是我們的認識太簡單化了~~總之呢,好的研究是有層次的,是一步步深入的,研究會讓你的思維便複雜,而不是更簡單。暫時想到這!下次再補充吧~自己也會想這個問題,我導師特別喜歡告訴我們,說,做學術有兩種懶惰,一種懶惰是態度上的懶惰,這種懶惰比較容易發現,也比較容易治療;另一種懶惰是思想上的懶惰,不容易發現,也不容易改變。第一種懶惰是基礎的懶惰,第二種懶惰是高級的懶惰。
為什麼老師這麼說,是因為我寫文章也會寫不出深度,都是那種泛泛而談,我也去仔細體會老師的文章,也會感受自己的文章,到底怎樣才是深度,怎樣才能寫出深度,避免思想上的懶惰。
可能有這麼幾個方面吧:
一,讀大量的書是基礎。理工科需要做實驗,文科則需要閱讀文獻。肚子里沒有東西肯定寫不出來好文章。自然也沒有深度。問你一個問題怎樣解決。然後就開始和政府領導講話似的,全是大方面。例如一部法律存在問題,怎麼解決。有的人想到的只能是修改法律這種方法。根本不知道,除了修改法律還有其他很多方法可以用。沒有知識儲備,思想太僵化,人云亦云,有何用?
二,問題要細化,多問幾個為什麼,層層推進。有了知識儲備,還需要多思考,多問幾個為什麼?例如,怎麼促進經濟增長?恩,要什麼推動創新,深化體制改革。然後呢?沒了。所以文章沒內涵,沒深度。怎樣創新,怎樣深化體制改革啊。大家都知道創新,可是說不出來怎樣創新就知識停留在一個很簡單的層面,沒有價值。
三,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坐得住冷板凳。我這幾天看導師書的時候也在想,哎,老師翻譯這些書得花了多長時間,多痛苦啊,將近1000頁的書,裡面夾雜著很多數學、經濟學的東西。當初老師頭髮還是白的,翻譯完這本書頭髮就白了一半。真的,你費了那麼多功夫,天天在思考,不斷問自己為什麼,吃飯琢磨,睡覺琢磨,幹啥都在琢磨這個事一定會有靈感。其實,捫心自問一下,老師說你深度不深的文章,你究竟讀了多少書,問了自己多少個為什麼,花了多長時間。那天問老師最近在幹嗎,他說在寫一篇標準必要專利的文章,然後順便讓我幫他搬他要看的文章,已經在列印店列印好了。恩,當時我以為也沒多少,然後是一箱子。箱子大約厚50cm,a4紙。有中文,有英文。他都對於這個領域已經研究這麼深了,還是在不停看,不停地思考。我們又究竟花了多少時間呢。
其實,這也是自己一直在思考的事情。老師批評我文章深度不夠,還是我花費的時間、心思、精力等等很多方面不足。坐得住冷板凳啊。
也是自己的一點思考,也是對自己的一些要求。
-------------------------------2017年01月14日15:22:13----------與正文無關-----只是一點點小想法
畢業論文三萬字的初稿寫完了。
「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人言無二三。」
現在回過頭來看自己寫的畢業論文,好像有那麼點意思,卻又好像離自己的要求還有很遠。
我也時常告訴自己,前面是懸崖,後面是猛虎,自己進退維谷。不斷地對著法條想,他們是怎麼能夠從孤零零的法條中,抽絲剝繭出來深刻的東西。
雖然學術界水的可以,但是還是想儘可能讓自己做一個講學術道德的人。儘可能地寫一點有價值的東西,雖然可能並不好,但是至少讓自己滿意,感覺能達到自己的一點點標準。
有時候,在回宿舍的路上在想,那些能做出貢獻的人,該經歷了多大的苦難。畢竟我相信,天才只是少數,大部分人普通人。
是許老師的徹夜不眠才換的1000頁的譯著,4800+個小時,未曾有休息,哪怕一天都未曾浪費。
還是想,如果異常努力,卻還是平庸,可能是因為路選的不對。可是,自己的前面已經有引路人了,那麼異常努力,肯定不會是平凡。
最後,我還是發現,正是那些「可與人言無二三」的時候卻是自己成長的時候。雖然很苦。畢竟還是十一點鐘的太陽。
恩,寫在論文後。
2017年03月15日09:49:08
再次想這個問題
回顧許老師給我講評論文的時候
發現 除卻上文已經寫到的內容
於無聲處聽驚雷
文章的邏輯體現在一遍遍的梳理
對現有知識框架的不斷調整 對每一個簡單問題的不斷進行更加深入地理解與思考
方有不斷地小進步
這些不斷的小進步 才能鑄就好文章
2017年05月09日10:46:06
天啊,兩個月之後,我再來看這篇回答。
三萬字的畢業論文其實從開始寫到刪刪改改已經6w+了。可是還是寫的不讓導師滿意。有進步,但還是不明顯。
同門的師姐,3w字的論文,是10w字的論文改過來的。許老師才感覺寫的不錯。
周四答辯,自己現在還在想怎麼改論文。
哎。道理都懂,什麼意思也都懂。可是寫出一篇能達到老師滿意的論文還是差的很多。
希望自己·能夠有機會來填這個坑。
這個問題已經過了大半年了。
現在我也快從南開畢業了。不想給自己留遺憾。
對社科論文沒有進行過深度研究,只從論文寫作角度來看,想提高論文深度,給你看一個笑話:
孩子寫日記 : 「夜深了,媽媽在打麻將,爸爸在上網……」。
爸爸檢查時,很不滿意地說 : 「日記源於生活,但要高於生活」;孩子馬上修改為 :「夜深了,媽媽在賭錢,爸爸在網戀……」。爸爸更不滿了,憤怒地說 : 「看看中央電視台、官方報紙是怎樣寫的。一定要提倡正能量,以正面宣傳為主」。孩子再修改為 :「夜深了,媽媽在研究經濟,爸爸在研究互聯網+生活」。爸爸看後說,這還差不多,但深度不夠,有待進一步提高!以後你長大了申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你就知道應該這麼寫了:「媽媽在研究信息不對稱狀態下的動態博弈,爸爸在研究人工智慧與情感供給側的新興組合」。 爸爸接著說,要是你打算申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時,得這樣寫:媽媽在研究複雜群體中多因素干擾及信息不對稱狀態下的新型「囚徒困境」博弈;爸爸研究的是:大數據視角的六度空間理論在情感供給側匹配中的創新與實踐。
這是個笑話,可是你也要從中學到一些東西,並不只是一個事情換一種文雅的說法
而是對同一件事情,進行細化,進行分解,選取其中一部分進行分析,或者換一個角色的角度去分析這個事件。
你寫論文做到了這一點,那你的論文就有一定的深度了
--------------------------------------------你需要的是暫時用你們學科角度去思考案例。就像各種熊孩子事件,記者描述的是家長和孩子素質低,心理學分析的是這是一種什麼生活情況下導致的行為缺憾,或者心理亞健康,而法律學研究的是,熊孩子造成的過失,從法律角度來說,該由誰承擔。無理論,不深刻!
先給理論下個定義:不是空話套話。。。可以簡單理解成一個公式。而不是作者本人拍腦袋想出來的空洞概念。
泡圖書館半年,把書名帶你論文關鍵字的書,能讀多少都多少。不知道你是社科的哪一個具體方向,我拿政治學舉個例子吧。具體一點,民族主義,你去讀HOBSBAWM, ANDERSON, A. SMITH, CALHOUN,等等 這些人是最基礎的,你沒讀完他們,等於連民族主義的門都沒摸到。讀完他們,你如果一點概念都沒,那你直接退學吧,我不是嚇唬你,如果都讀完,沒概念,那你要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做學術,每個人的天賦都不同的。如果有點眉目,很好,那你找出自己感興趣的點,然後再去搜一下你感興趣這個方向的東西,繼續讀。。。
這樣去泡半年,還沒深度,你來找我。。。我給你寫!
其實一篇論文寫出深度、深意,前提是你對自己的所在專業的熟悉度,這是挖掘深度的基礎,然後加上對該專業的應用領域,發展趨勢以及未來社會運轉的背後邏輯,這是提升高度的基礎。做學術首先是不能懶,並且需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多讀文獻,人類的知識本來就是這麼傳承的。
社會科學(一般來說包含了社會、政治、法律、經濟、教育、行政等學科),在許多專家學者的眼中這門學科並不算科學。很多在科學領域有所成就的專家學者(數學、物理為基礎)對他們而言,社科不足以與他們平起平坐。對社科稍微認同一些的學者可能會將社會科學作為一個自然科學的一個學派,會把裡面的一些方法應用到社會現象上。
社科的不同課程是幫助你了解社會現象的來龍去脈,同時需要由導師指導訓練你獨立地針對你所不了解的社會現象或理論獨立進行探究。個人感覺當選擇進入社科的某個學科的研究工作時,需要選擇專精一個領域,選擇該領域的一個主題去探索,在你寫作學位論文之前,需要了解並掌握不同的技術與方法。
作為該學科的學生,至少應該主動地去透過跨學科的專修課,或是自修,去認識、去玩轉其中不同的研究方法和工具,而研究生則是要能夠更積極地通過接觸不同的研究方法與工具,來思考這些工具用在社會科學所要解決的問題時的潛力與限制。
引用:《寫作與思考培養的幾項基本能力》
@非洲熏魚的回答,算是較為貼切的。
實際上論文的深度主要是由以下兩個因素所構成:- 論文的觀點是否獨到。
這要求你不能人云亦云,別人提出的觀點,你在提出,是沒有意義的。實際上這一點也屬於創新里的。
2.論文的觀點是否經得起推敲。
這實際上,就和寫議論文一樣,你的論點要有經得起推敲的論證進行支持,對於論文來說,論文的論證一般包括一手材料、前人的研究結果的局限性、是否具有適用性。
這兩者結合,論文的深度自然也就達到了。
由於本人對社科專業不是很熟悉,舉一個其他專業的例子來加以說明。
我們都知道,企業都存在著員工流失的問題,而且也有了很多的研究結果,歸納起來,也無外乎企業內部原因及其自身原因。如果我們也按照前人的路子去寫,是永遠都寫不出來深度的。對於員工自身原因的離職是不可避免的,所以不加以考慮,只對前一因素進行分析,要想有深度,可以從崗位上加以分析,不同崗位的員工,離職的原因何在,結合原因提出對策。但是這種寫法,依然有人寫過,不過和單純的把員工單做整體分析,也更加具有深度了。這時候,深度也可以理解為對某一研究方向上的深度挖掘。
除了從研究方向上的深度挖掘,此外,還可以從研究方法上的深度挖掘,例如層次分析法有著自身的局限性,其中的一點就是指標體系的構建需要有專家的支持,但是專家會存在著個人的偏好問題,導致參考不同專家的指標體系去分析,會得出不同的結論,這時候就可以結合神經網路模型,加以改進,也就是兩種方法的結合。
除了以上的兩種方法以上,本文在寫碩士論文最為推崇的方法,就是追熱點,寫當下所發生的大事件加以分析,例如「營改增」、「天津爆炸案」等。
其實歸根結底,論文的深度可以用一句話概括,即寫別人未曾寫過的東西,同時你所提出的任何觀點,都要具有一定的理論支持,此外,分析的內容還要能夠透過現象看本質。
透過現象看本質,實際上也就是非洲熏魚所說:最後知乎藥丸,說到點上的回答,贊同數卻不高。問題要細化,多問幾個為什麼,層層推進。有了知識儲備,還需要多思考,多問幾個為什麼?例如,怎麼促進經濟增長?恩,要什麼推動創新,深化體制改革。然後呢?沒了。所以文章沒內涵,沒深度。怎樣創新,怎樣深化體制改革啊。大家都知道創新,可是說不出來怎樣創新就知識停留在一個很簡單的層面,沒有價值。
學會說話和措辭的藝術,就算是您付出了很長時間做出的統計結果和模型,若是措辭不當專業術語不清也不行啊第二點是從自己學科的角度看這件事情,例如廚師的飯裡面有污物,法律類便是看到打官司的程序和爭取最小損失,風險經濟類便是如何規避風險,或者是提高受理掩蓋風險厭惡,而我可能會思考增加工序使得這道菜不出現污物或者是如何讓食客閉嘴之類的您能將論文寫為水煮三國也能將論文寫為橫截面與面板數據的經濟計量分析
寫碩士畢業論文有感。
首先這必須是一個有深度的問題,它有可能會影響未來某一領域。
最重要的就是你寫這篇論文有什麼意義?只是單純的羅列事實?對現實沒有指導意義的話,怎麼能算是社科論文呢:)
——來自把我罵清醒的我導老彭(●.●)一直專註於做工具性文章,表示暫時沒寫過什麼有深度的文章。還是先從小的地方做起,把自己現有的東西寫得厚實些,別急著深度了。說起來有點像後人評價杜甫的詩似的,無一字無出處。如果論文能夠做到每一句話都有文獻證據支撐,邏輯清晰一致,寫得厚實就已經很不錯了。
即使是發表在頂級期刊上的文章也不一定都能稱得上有深度。能對現有文獻做一些有意義的小小的擴展,把這一小點涉及到的每個細節都充分展開討論已經足夠發表到不錯的期刊上了。
不積跬步何以至千里? 慢慢來吧。很多時候,我回頭去看一兩年前發表的文章,總覺得有些慚愧,很多細節都可以完善的,可能還有些小錯誤,總覺得恨不得將文章撤下來。從另一個角度想,也許正是因為我進步了,才看到想到了以前沒發現的地方。按照這個趨勢,大概多年之後,我能寫出些有深度有見地的文章吧。在論證方法上,社會科學的確不像自然科學那麼具有數理邏輯和嚴格的定量分析,但因為這個原因就批評社會科學沒什麼作用,完全沒必要這樣。因為社會科學真正的厲害之處,在於能夠對複雜的社會現象做出各種有深度的解釋,觀點、視角最為重要。就好比用嚴格的數據分析證明了一個社會常識,沒有意義,不如用一個不太嚴謹的分析,去論證一個很有洞見的問題,這個意義更大。
借用我導師的一句話:(社會科學研究)不必追求一致的答案,更重要的是提出具有普遍意義的研究問題。
所以說,社科論文如何寫出深度?要有大量的文獻基礎,要有創新思維,這個完全靠天賦和靈感了。多讀書,多思考,多做實證調查,很重要。
多用哲學和邏輯學的術語,讓讀者陷入這個理論那個主義中去就好了
首先要有深刻認知,廣泛查閱資料,要相關資料的話私聊我呢。
這對每個做學問的人都是個問題!我自己也經歷過這個階段。本人法律專業,僅就自己專業提點思路。1.多讀理論書籍。一個問題如果能上升到理論層面就不膚淺了。如,交易成本,博弈,制度。。。。至於上升到何種理論,看題主興趣。我是偏好政治學,我同學偏好社會學。都沒問題。2.聯想。一個事兒敘述完了,不深入,那好,有沒有差不多的可供對比?比如,美國對中國反傾銷了,這沒什麼。那麼,歐盟呢?對中國態度相同嗎?不同?那原因是啥?我自己主要是用這兩條思路。親測有效:)當然,我是主要做案例研究。純理論研究的不適用上述經驗。
推薦閱讀:
※外國學術界怎麼看SCI/EI?
※sci ei sciencedirect elsevier 知網這些有什麼區別?
※在論文抄襲的檢查上,知網與paperpass誰更具權威?
※跪求論文查重,用paperpass查和知網的差距大么?
※學術期刊如何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