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是不是方言?普通話里能不能使用這個字?

自認為普通話還可以,二級甲等。

之前被人評價過,普通話中帶有一股濃濃的山東味兒,家離山東比較近這倒不假。

還有同學說,只能聽出來不是南方人,一是因為咬字比較重,二是因為兒化音較多。

後來和一個剛認識的學妹聊天,說我在說話的時候,「咱」這個字的出現頻率比較高。自己注意了一下好像果真如此,比方說「咱倆」,「咱班」等等。

我一直覺得這樣說比「我們」更親切些啊,並不覺得有什麼問題,《咱們結婚吧》《咱們工人有力量》不也是這樣用的嗎。

普通話中到底有沒有「咱」的用法啊?


**********先澄清一下**********

題主似乎把「方言」和「普通話」的用詞完全對立起來了。現有方言,再有普通話。普通話源於方言,基於方言。因此,方言中的詞,普通話中不一定用;但普通話中的詞,一定來源於某些方言,且在方言中使用。

所以,對題目的直接回答是「『咱』是方言。普通話中使用。」

**********然後說來源**********

  1. 一些方言中使用「咱」,普通話也吸收了這種用法;

  2. 目前的「咱」混淆了兩個詞,一個是「咱」,另一個暫且用「偺」表示;

  3. 「咱」本音zá,是「自家」的合音字,用來指稱說話人自己 (在戲曲、曲藝韻腳出也可發現,該字本入「發花轍」);

  4. 「偺」音zán (不難發現,用了「昝」聲符) ,是「咱們」,即「自家們」的合音,用來指稱說話人、聽話人以及話題中可能涉及的第三方;

  5. 現行的文字規範統一合併為「咱」,不用「偺」。

**********然後說用法**********

  1. 在區分「咱們/偺」和「我們」的方言中,「我們」是排他的,只用來指稱說話人以及話題中可能涉及的第三方,不包括聽話人。因此題中如果換成「我倆/我們倆」,則是在指說話人和第三人兩個人,「我們班」則是指說話人所在班 (同時也表達出聽話人與說話人不同班) ;

  2. 不區分「咱們/偺」和「我們」的方言中,「我們」的意義包含上述兩種可能,聽話人根據語境判斷即可。因此,對不區分的聽話人而言,則不存在這種「親切」意味;

  3. 也存在將「咱」也用為排斥式的方言,直接繼承了「咱」表示說話人「自己」的用法,這種用法對於習慣區分「咱們/偺」和「我們」的聽話人而言,同樣不習慣。

  4. 普通話主要選取第一類方言中的用法作為規範。


謝陳蒟蒻邀。

要快速確定一個常見的辭彙是不是普通話辭彙,查詢現代漢語詞典是最好和最簡易的方法,方言用法會以〈方〉標明。我現在在家裡,手頭沒有現代漢語詞典第6版,只有第5版,但應付本題目應該是夠用了。

經查,發現「咱」在單用且單指說話者本人時,是屬於方言用法。而「咱們」,則被接受為合法的普通話辭彙,用以和「我們」作區分。

「我們」不包括談話的對方,而「咱們」則是總稱談話雙方。在某些情況下,口語中也可用「咱們」單指說話的某一方。


「咱倆」「咱班」不算方言,但是屬於口語用法。書面語中盡量不要使用,但口語中使用沒問題。


普通話若兼顧南北,「咱(們)」就是「我(們)和你(們)」的精簡表達(此外帶有團結色彩),同時「我們」在相同語境中也可表示「咱們」的含義。

例句

咱們一共幾個人啊?

(團結意味)

我和你們一共幾個人啊?

你和我們一共幾個人啊?

我們和你們一共幾個人啊?

(不團結意味)

我們一共幾個人啊?

(有相同語境時用法與「咱們」同,無特定語境則表意模糊)


當年和一個老鄉一起去找一個老鄉新生,見面後對方一口一個「咱浙江人」 「咱浙江人」,完後我和老鄉說,「他家裡是北方的吧?」,答:「像是,我們那邊不說咱的啊」


互相能聽懂不就好了… 管這麼多呢…


普通話不光有「咱」,還需要積極擴展「咱」的使用領域,允許這個字在正式場合出現,並嚴格區分「咱們」和「我們」的用法!「咱」在漢語中雖然是後起的,但出現這個代詞使漢語的表達更加精確,官方應該予以正面肯定,直到發展成克丘亞語那樣根深蒂固才行!

不過普通話的「咱們」一定是同時包含「我們」和「你們」的,不像東北話之類的方言,居然出現了「我們」和「你們」都被「咱」取代的趨勢,這些方言就作吧,早晚連「我們」和「你們」都分不清就好玩兒了~~


以廈門話為例

1.兄hia?:an elder brother (used as a suffix to names of men); a cousin, or man of the same genealogical rank, older than we.

2.驛ia?h:ia?h-thau驛頭, a railway station. ia?h-tiú?驛長, a stationmaster. ia?h-toē驛地, to hand on stage by stage, as series of couriers.

就算是車站,正港的廈門話也是說」車頭「。當然現在都很常用」車站「了,無法度。


多謝@陳蒟蒻阿姨邀請

@王贇 Maigo大神已經說了,「咱倆、咱班」算普通話的口語用法,不能算作方言。

再來看看其它地方的解釋

截圖自http://dict.variants.moe.edu.tw/fulu/fu7/page09.htm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http://chardb.iis.sinica.edu.tw/

你若無意向行,為甚夢中頻相見。——宋代 柳永《玉樓春》

可見宋代的詩詞已經有「咱」表示「我」的用法了。

普通話和方言共享的辭彙有很多,界限沒那麼清晰。


「咱」存在於普通話中。

且「我們」和「咱/咱們」不同,表示的範圍不一樣,不能互換。

三人場景:我、友人A、友人B

「我們」指己方的複數,有一個對立方存在。 如:

我和A在一起,對B說:「我們去二樓。」即我和A屬於去二樓的「我們」,對立方是B,B是不在一起去二樓的「我們」中的,可能接下來B需要留在一樓。

我和A在一起,對B說:「咱們去二樓。」這時候三人都是要一起去二樓的。

此情況「我們」「咱們」互換會影響範圍的。即「我們」不包含聽話人,有一個對立方「你」(即聽話人);「咱們」是包含聽話人的。

還有一種情況是「我們」也包含聽話人的,這種情況比較微妙,雖然包含聽話人,但也有一個對立方,此時對立方是「他/他們」(即說話範圍外的第三方)。如:

我跟A很好,A跟B發生了爭吵。我對A說:「我們不理他。」此時聽話人A也是包含在「我們」內的,而B此時成為了「我們」的對立方「他」。

這時我同樣可以用「咱不理他」,在「咱??」的句子中,B被排除討論。表述範圍不變,但是與「我們不理他」有中微妙的不同,這個不太好說明白。

所以「我們」是一般不包含聽話人,一定會有一個對立方;「咱/咱們」一定包含聽話人。

這兩個詞指代範圍不一樣。

(由於地方用語差異,一些地方方言中「我們」和「咱們」使用範圍相反或部分包含,也有「咱」僅指代對方的地區。各地情況並非完全相同。本回答皆為普通話用法。)


咱 應該是 自家人 的合音。。閩南語的 lan 應該也是同一個來源。。

自家人 dzi + ka + njin = dzan 。。閩南語清化前,混入邊音。。


咱其實應該寫作「雜」,是一種泛稱。


章炳麟說 喒的本字 是「朕」。

那麼 咱za就是喒zan的脫鼻版。


跑個題,原來山東也是這樣……

去年認識一在大連上學的小哥,所有普通話用「我們」的地方都說成「咱們」,他自己還帶著家鄉的四川口音,剛開始真是覺得詭異的很

ps 還有一個東北味兒無法更純正的小姑娘表示她說的就是普通話啊!普通話二甲!

我也是無言以對……


沒人想到赫羅么!汝是個大蠢驢


  • 咱們,不是漢語里應有的語言. 是受滿蒙阿爾泰語系影響下產生的辭彙. 在平時方言中,只有東北,北京等地有這個辭彙, 黃河以南的方言中是沒有這個辭彙的!! 但是因為在北京是首都,加上媒體推廣的原因,廣泛化了.

  • 咱們和我們, 都是指兩類人. 但明顯是有內向和外向之分. 說"咱們",代表關係很近. 說"我們"也就是一般. 這種區分內向和外向之分,這是典型的阿爾語系中的用法.

  • 同類的還有"您", 這個一種敬語,也是阿爾泰語系中的用法. 中國人,包括黃河以南的方言中,都沒有"您"這個辭彙. 中國語言中,代表尊敬,是"足下,閣下,等等,包括職務本身,也有尊敬的意思. 但是阿爾泰語系是有這種敬語,通過語音的對應變化,來代表尊敬. "您"這個辭彙,因為推普的影響,應用已很廣泛,包括台灣,因為兩蔣推行國語,去殖民化的,"您"的應用範圍比大陸更多.
  • 沒有"您們"這個辭彙.普通語中也沒有這個辭彙. 這是有部分人,根據"您"自己搞出來的複數. 如果是複數,只有"我們", 而不是"您們". 如果搞清了,您的來源,就很容易理解這個原因了.因為"您"本身就不是漢語的範圍內的.
  • 您,咱們,這兩個辭彙,在方言中,只有部分地區的方言(北京周邊,東北), 黃河以南,陝甘晉都沒有這個辭彙!!

知乎非專業的人,憑感覺回答問題的越來越多,這是對知乎品質下降的很大的原因.

同樣,漢語中受北方阿爾泰游牧民族影響而產生的辭彙, 還有"哥哥","站" , 中國正統漢語分別是"兄","驛", 在日韓語中,受漢語影響的,就沒有"哥",這個辭彙,是用"兄". 去日本,也可以看到,日本的車站,都叫"驛",而不是"站",人家更正統.

至於"哥"和"站"這兩個辭彙,東南方言中是否有,我不知曉. 東南地區的同學可以評論下.

據我所知,東南方言中有不少辭彙,都非常古典(或者正統).

如果對方言感興趣,建議去書店,或者去專業的論壇. 知乎現在越來越像百度帖吧了.

PS:

1.有知友,列舉西法萄等印歐語系-羅曼語族也有內外向之分的稱呼,來反證. 請搞清楚,我並沒有說其他語系沒這種情況,但是內外和外向的稱呼法,是阿爾泰游牧民族中很普遍,漢語中是沒有這種的. 有矛盾嗎? 中國歷史上能受到異族影響的,無論五胡亂華,安史之亂,遼金元清,都是漠北的阿爾泰系統的.

2.lan在閩南語是不是用"咱"這個辭彙,我不懂閩南語, 對這個也不了解. 但是從普通話的角度來看,閩南語至少跟普通話沒多大關係. 普通話以北方話為基礎,以北京語音為基礎音,辭彙也受到北京辭彙的部分影響.

從北宋滅亡,靖康之恥之後,中國進入第二個南北朝時代.分裂約300年. 南北方言發展軌跡在這期間已分離了.

南方以杭州,南京為政治中心,語言繼續按以前的路線前進,在統治只是名義上受胡人統治,文化上胡人的觸角還鞭長莫及.

北方政權(金元)以北京為中心,語言至少受到當時統治者蒙古,女真的影響;

華北地區至少被金元連續統治了300年. 以隋朝《切韻》、唐朝《唐韻》、宋朝《廣韻》為基礎的音韻系統受到極大的影響。

第一次南北分裂(五胡十六國南北朝),當時語音也是「北雜胡虜,南染吳越」。統一的隋朝,漢化的鮮卑人陸法言編寫的一本韻書〈切韻〉,取南北政權的中心洛陽-金陵,儘可能的保持古音。隋朝的音同韻,在漢語言史的影響極大,和秦朝的書同文一樣的重要。

《切韻》開創了韻書修撰的體例,其歸納的語音體系,經唐之《唐韻》、宋之《廣韻》、一直是官方承認的正統,是當時(隋唐宋)吟詩作詞押韻的規範,也是科舉考核的標準。(唐詩宋詞的押韻,並不是瞎搞的,押韻是有明確規範的。雖然目前用東北和北京方言讀唐詩和宋詞最不押韻),中國北方各大方言已基本無入聲,但和中古音(隋唐宋)之間還是有很明確的對應關係,唯一東北方言和北京方言這種對應規律最雜亂。

漢語,古白話,現代白話中,受到異影響直接影響和間接影響的辭彙,包括語音的例子極多.

"哥","站","咱們","您",這幾個例子是非常明顯的.

我仍然建議有空去買書或者去書店!


推薦閱讀:

有沒有發現搜狗輸入法的大秘密,正在將普通話改為南方話!?
普通話中一共幾個母音音位和母音音素?
方言的語言豐富性大於普通話嗎?
中國哪個地方的語言最接近普通話?
「講普通話,做文明人」是否歧視方言?

TAG:方言 | 普通話 | 北方方言 | 普通話發音 |